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0 题号:1246008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韩愈在思想文化史上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和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汲取分不开。《韩愈传》记载了他自幼苦学的情形。他在《进学解》中也谈到了自己为学之勤奋:“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韩愈非常注重对经典的研读,把学习、研究经典作为求道、治学的基础,“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对这些经典的学习与研究,奠定了他知识架构的基础。在把握儒学思想的精髓与源流,深刻体会古代作家的创作经验,具有独立的批判能力之后,韩愈进一步泛览百家,这使他的视野更加开阔,学养更加深厚,为他的文化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韩愈接受传统文化的另外一个特点在于其研究性和批判性。他以儒家经典著作为思想依托,以渊博的四部学问为基础,常常以审视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传统文化。他的学习充满主动性,“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钧其玄”,提要、钩玄的过程其实就是概括、提炼、思考、领会的过程。他对一些古代著作如《论语》等,都下过校勘、注释、疏解的深细功夫。对诸子百家的学说,他也有一个比较、辨析、批判、吸收的过程,其一系列读书札记,如《读荀》《读墨子》等都以深入的比较研究为基础,提出了许多独特的学术见解。如《读苟》中提出的“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读墨子》中认为“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等,皆以壁立千仞的勇毅提出新见,成为建立其道统思想体系的基础。

在韩愈的时代,传统文化面临着严重的挑战,思想文化与意识形态面临新的抉择,这种挑战。来自佛老二教,特别是来自异域的佛教。唐代的官学虽仍以儒家经典为主,但就民间和知识界的信仰与风尚而言,佛教实有风靡之势,思想文化方面的情形有类于战国时期的“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在《与孟尚书书》中,韩愈对汉代以来儒学式微、佛老盛行的情形表达了深刻的忧虑和不平。在这种沧海横流的大势下,韩愈“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以勇毅之力排击异端,护持道统,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理论上,他著《原道》,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出发批判佛老二教的蠹国害民,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论证儒家形成、发展的必然性和历史贡献,提出儒学的道统以与佛教新禅宗“教外别传”的统绪相抗衡;实践上,他逆批龙鳞,谏迎佛骨,反对官方对佛教的宣扬。他以势大力雄的横制颓波,为儒学的传承和发展争取了空间。

在文学方面,苏轼说韩愈“文起八代之衰”,清代刘熙载则说他“实集八代之成”,他的很多文学作品都吸收了前代作家在立意、构思、表达上的元素,呈现出来的却是有着韩愈特色的雄文,其《进学解》《毛颖传》等皆如此。

(摘编自《光明日报》)杨国安《韩愈的传统文化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与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汲取是密不可分的。
B.韩愈自幼苦学经典,泛览百家,这决定了他能够进行文化创新和批判性地看待传统文化。
C.在韩愈的时代,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面临新的选择,官家的信仰与民间和知识界的信仰有所不同。
D.韩愈《原道》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论证了佛老二教对当时社会的危害,他反对官方宣扬佛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了韩愈所选择的路径对中国后期的社会文化影响及其构建新的思想文化体系所做的努力。
B.文章前两段阐述韩愈接受传统文化的方式:深入汲取传统文化,体会、把握其精神,并批判性接受。
C.在传统文化面对佛老二教挑战时,韩愈对儒学有贡献,作者引经据典证明没有韩愈就没有儒学的发展。
D.在文学方面,韩愈能借鉴前人又能写出自己的特色来。从他人的评价可以看出韩愈对传统文化的巨大贡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非常注重对经典的研读,他把儒家经典作为思想依托,对其进行学习与研究,这奠定了他知识架构的基础。
B.韩愈对古代著作如《论语》等都做过校勘、注释、疏解,因为他认为学习就是一个概括、思考、领会的过程。
C.韩愈在《读荀》和《读墨子》中都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这说明他在研读百家思想时更推崇荀、墨学说。
D.韩愈注重融汇贯通传统文化的精神,将其转化为具有现实意义的文化资源,故能进行超越时代的文化创新。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智慧城市是一个智慧的有机体,如同人一样,要有能感知采集城市事态数据的感官、存储和思考分析数据的大脑、传输往来数据的神经、推进各项应用的肢体。同时智慧城市是人、事、物多元融合系统,也是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信息空间融合的系统。在智慧有机系统的支撑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才能发挥其在国家治理中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以及推动城乡融合治理的引擎作用,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回应社会需求、赋权赋能社会,保障社会安全和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作为有机融合的智慧系统,是人生产生活和相关治理的系统,遵从人的价值追求,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因此,智慧城市不是01组合的、冰冷的信息系统,而是体现人的价值和追求的、有温度的有机系统。城市智慧化不是便于监督管理人,而是有利于服务人。所以智慧城市建设成果,不仅要体现为通信系统、数据底座、算力和应用平台建设,更要体现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众福祉的积极成果。

未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应基于有温度的智慧城市建设,以人民为中心,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市域社会治理平台基于通信神经,不仅要连接各个感应器,更要连接各种主体。在政府统筹负责下,各主体共同感知和参与治理,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例如,成都简阳市大联动、微治理平台通过实时数据对接、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推动治理服务向每户、每人延伸,提升公众参与度,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智慧城市建设要重塑整体性结构,构建市域社会治理智治体系,实现智慧感知社会事态,智慧预知和防范社会风险,智慧辅助科学民主决策,智慧助力精准打击犯罪,以及智慧赋能社会和服务民生。智治体系的建构,实现数据聚通用是基础,以流程再造推进职责体系重构,以数据运行整体化破解市域社会治理碎片化。杭州城市大脑打通了交通、卫生健康、基层治理等10多个大系统,日均协同政府和社会数据1.2亿条,有效推进了治理的整体性。

市域社会治理各项能力的实现,有赖于并要求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治理运行机制一体联动。在市域社会治理各领域,要完善信息系统和平台,形成准确感知、及时反应、智能预判、科学决策、协同行动的运行流程,达成市县乡村联动、部门联动、政社企联动、军地联动的整体运行机制。

智慧城市建设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坚持人民性、整体性的原则,基于市域社会治理特定优势和作用,锻造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实的中间环节,坚强有力支撑平安中国建设。

(摘编自李齐《用智慧城市建设为社会治理现代化赋能》)

材料二:

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升级版,被认为是未来城市的高级形态。智慧城市以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3S(RS遥感、GPS卫星定位、GIS地理信息系统)等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致力于城市发展的智慧化,使城市具有智慧感知、反应、调控能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般认为,智慧城市发展需要经历四个阶段: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智慧化。智慧城市的本质特征是人类智慧驱动城市发展,这是未来城市的新形态。智慧城市建设第一要推进数字化,我们生活的世界可以通过数字表述出来。因此,数字化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第一步。第二,通过互联网将数字化的城市部件传输连接起来,实现网络化,如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就属于网络化阶段。第三,在网络传输的基础上实现局部智能反应与调控,即智能化阶段,如智能收费、智能交通、智能工厂等。第四则是万物互联阶段,城市各部分功能在人类智慧驱使下优化运行,实现城市智慧化,基本建成智慧城市。这四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后一阶段以前一阶段为基础。

智慧城市构架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包括智慧产业、智慧民生和智慧管理三大应用领域。网络信息技术包括数据采集的传感技术、数据传输的网络宽带技术、数据处理的云计算技术、数据存储的云存储技术、数据共享的云平台技术、网络信息安全的量子通信和加密技术等。智慧产业包括智慧农业、智慧制造、智慧建筑、智慧物流、智慧商务、智慧旅游、智慧传媒、智慧金融等,主要涉及智慧城市的生产领域。智慧民生包括智能家居、智慧健康、智慧教育、智慧购物、智慧交通、智慧环保等,大都涉及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属于智慧城市的生活领域。智慧管理包括智慧规划、智慧政务、智慧监测、智慧决策、智慧社区,这些主要与智慧城市治理有关,是智慧城市的中枢神经,体现了智慧城市的发展程度。根据智慧城市的构架,对各组成部分的具体进展进行评估,可以获知智慧城市的发展情况,并且可以找出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加大建设力度。

(摘编自刘治彦《全面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想发挥应有的作用,保障社会安全和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就必须有城市智慧有机系统的支撑。
B.材料一以杭州“城市大脑”打通了交通、卫生健康、基层治理等大系统的做法为例,充分印证了智慧城市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C.智慧城市发展需要经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智慧化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D.智慧城市构架包括智慧产业、智慧民生和智慧管理三个领域,其中智慧民生指的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领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慧城市被认为是未来城市的高级形态,但不管发展到什么程度,它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人类服务。
B.人类智慧驱动城市发展是智慧城市的本质特征,智能化是智慧城市发展成熟的最重要标志。
C.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仅可以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赋能,而且可以服务于其他多个社会领域。
D.如果要看一座智慧城市的发展程度如何,那么应该重点关注的就是智慧城市的治理状况。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智慧城市特点的一项是(     
A.美国迪比克市利用物联网技术,在一个有六万居民的社区里将各种城市公用资源连接起来,监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并做出响应,更好地服务市民。
B.巴西里约热内卢城市运营中心每天对各类市政信息进行实时汇总和分析处理,为优化城市运行提供最佳方案,扮演着城市“大脑”的角色。
C.黑龙江省大力推动数字化城管平台建设,目前哈尔滨、大庆、佳木斯、黑河、绥化等5个地级城市及部分县级市、县城已分别建成并运行数字化城管平台。
D.天津生态城智慧公交站整合各项政务及生活服务,让市民乘客在公交站即可实现浏览新闻、借阅电子书、查询生活服务、无人售货机购物等功能。
4.请结合材料二,给“智慧城市”下一个简要定义。
5.请从“论证结构严谨”的角度对材料一进行简要分析。
2021-05-17更新 | 25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法治既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其良性运行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强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这一重要论断,为优化营商环境,支持市场主体平等竞争、蓬勃发展,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将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把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贯彻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环节,将对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打造法治化的营商环境,科学立法是前提。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良法善治是政府行使经济职能的制度性安排和权威性表达,具有稳定性和可预期性,是企业投资兴业的主要参考和决策依据。当前,我国基本建立了以《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为主干、以各类政策文件为补充、以地方优化营商环境立法为支干的优化营商环境立法体系。继续用好立法这一重要抓手,制定完善契合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的法治体系,才能更好发挥法治的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作用。

严格执法是关键。执法是行政机关的基本职能,也是与投资者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职能。可以说,如果没有严格执法,就没有法治政府,也没有一流的营商环境。越是严格执法、依法执法,就越能在招商引资等方面有大作为。各级政府既要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又要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严格执法意味着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等方面打造公平竞争环境,给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创造充足、公平的市场空间。

公正司法是保障。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线。通过公正司法依法有效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公民财产权,增强人民群众财产财富安全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题中应有之义。司法机关必须平等公正保护各类投资者合法权益,让各种市场主体真切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司法公平公正,各类产权的所有者安心放心,市场的创业创新创造动力才能更加强劲。

全民守法是基础。营造全民守法的法治氛围,才能让遵纪守法的企业不吃亏,使企业家安心经营、放心投资、专心创业。一方面,政府要带头遵法学法守法用法,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对投资者从法律上加以平等保护。另一方面,投资者要相信法律,养成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行为习惯,在法律范围内通过正当有序的竞争而获利,推动构建”“的新型政商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谁拥有法治化营商环境,谁就拥有竞争优势,才能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必须发挥好法治的保障作用,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进而更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摘编自张红哲《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要想优化营商环境,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就得对市场经济进行法治化的管理。
B.政府在行使经济职能时具有稳定性和可预期性,成为了企业投资兴业的主要参考和决策依据。
C.因为我国的立法体系由中央和地方组成,所以能更好发挥出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
D.只要公正司法,让市场运行的参与者们感受到公平正义,就能让市场更具有创新发展的动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纲目清晰,层次井然。
B.文章第二段运用引用论证,论述了“立善法”对打造法治化的营商环境的作用,具有说服力。
C.文章第三段运用假设论证,论述了严格执法在建设法治政府、创建营商环境、招商引资等方面的影响。
D.文章两次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目的是为了从理论的层面突出法治对优化营商环境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府应以法律制度为准绳,不可不作为也不能乱作为,要打造出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市场空间。
B.司法机关是保护各类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线,能增强人民群众的财产财富安全感。
C.政府依法平等保护好投资者,投资者相信法律,这样有助于构建“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
D.以法律作为保障,可以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发展,能够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2021-01-03更新 | 5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和所有中国传统经典一样,《史记》是在与我们不一样的环境及时代中产生的。经典最简单的定义是“经过时间淘洗后存留下来的古书”,久远之前的人们面对不一样的生活环境和课题,将他们思索的内容写成文字,然后一代一代传留下来,成为经典。较之同时代的书籍,传统经典可以使我们离开有限的视野和熟悉的现实,感受不一样的人类经验。当然,能够留下来的经典不仅在时间上古远,还包含了一些经过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反复检验的共同价值。这些可能是人类共同的遭遇或命运,也可能是不同世代累积下来的共同智慧。

此外,今天我们读《史记》,还可以学习司马迁看待历史的态度,以及书写历史的方式。在一般的教育体制下,从课本里学到的往往是一堆固定的事实,往往让人以为历史就是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用这种方式学习历史会有两个严重的问题:第一,我们以为历史都是拿来背诵的,而为了应付考试背下的这些事实,绝大部分都会在考后迅速遗忘;第二,我们很难去思考究竟可以在历史中学到什么,尤其是与现实相关的智慧。

司马迁不是用这种方式看待历史的。在读《史记》时,我们首先要了解司马迁的“史识”。单纯看数字,《史记》有一百三十篇,多达五十二万余字,是一部很庞大的书。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史记》横跨几乎三千年的时间,把中国发生过的所有事情、曾经存在的人、累积下的经验,只用这五十二万余字来记录,可以说是极为精简。司马迁在处理三千年来所发生的事情时,他在用一种清楚的意识,一个衡量历史轻重厚薄的标准,去判断到底应该把什么写进来,把什么排除在外。这样的选择标准用我们的观念来说就叫“史识”。

“史识”与“史观”密不可分。当我们认为历史就是一些固定的事实时,就没有史观存在的空间,即不管什么样的人来写,历史总是那堆东西,不管是张三还是李四来写,都不会写出不一样的东西。但是,历史如果真是如此,就没有史学存在的必要,也不可能比较什么历史书是好的,什么样的历史学家比较杰出。

历史真正重要的不是事实,而是事实与事实之间的关系,或者进一步说,是解释“如何”及“为何”,这是与我们当下学习历史的态度差异最大的地方。按司马迁的态度,历史不是一堆“What”,重要的是“How and Why”。在个人层次上,一个人为什么会用这种方式讲话做事?作为一个群体,彼此行为之间的互动会产生什么模式,他们为何如此?某些事情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又选择何种手段?这些都在历史里,也是我们理解、研究史学时最重要的挑战。

当我们以这样的视野和方式去整理丰富庞杂的史实,就会对人类行为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从而碰触到普遍的人类经验,真正做到以古鉴今,让历史对当下现实有所帮助。

(节选自杨照《史记的读法:司马迁的历史世界》)

1.文章关于中国传统经典的叙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中国传统经典之一,讲传统经典的作用,也就是讲《史记》的作用。
B.读传统经典,可以帮助我们扩展视野、消除局限和传承智慧,这是因为经典时间古远。
C.对于个体而言,传统经典包含了人类历史的共性,从而具备阅读价值。
D.根据文中对“经典”的定义,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的书,无论价值如何,还不是经典。
2.文章在论述时列举了多个数字,对其作用和效果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十二万余字”既能说明《史记》篇幅的庞大,又能说明其写作的精简。
B.列举数字进行论述,使人对作者的论证更加信服。
C.两次提到“三千年”,说明《史记》写作的难度,有助于理解“史识”概念。
D.使用“单纯看数字”的方法来对《史记》的写作价值进行判断,科学缜密。
3.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读史可以明智。在一般教育体制下学习的历史,可以帮我们领悟到与现实相关的智慧。
B.司马迁写历史,选择什么,排除什么,这背后的标准已经可以和现代人比肩,称为“史识”。
C.历史的真相只有一个,无论谁来写,从本质上来说,都不会写出完全不一样的东西。
D.本文为节选,往后主要讲司马迁看待历史的态度;删除的部分很可能是说司马迁书写历史的方式。
2020-12-21更新 | 2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