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1 题号:1102158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艺术”这个词在西文里本义是“人为”或“人工造作”。艺术与“自然”(现实世界)是对立的,艺术的对象就是自然。就认识观点说,艺术是自然在人的头脑里的“反映” ’是一种意识形态:就实践观点说,艺术是人对自然的加工改造,是一种劳动生产,所以艺术有“第二自然”之称。

②最常见的艺术门类是诗歌、音乐、舞蹈(三种在起源时是统一体),建筑、雕刻和绘画(合称“造型艺术”),戏剧、小说以及近代歌剧、哑剧和电影剧之类综合性艺术。这些艺术之间的分别和关系,自从莱辛的《拉奥孔》问世以来,一直是西方美学界研究和讨论的问题。德国美学家们一般把艺术分为“空间性的”和“时间性的”两大类。属于空间艺术的有建筑、雕刻和绘画,其功用主要是“状物”,或写静态,描绘在空间中直立和平铺并列的事物形状;所涉及的感官主要是视觉,所用的媒介主要是线条和颜色。属于时间艺术的主要有舞蹈、音乐、诗歌和一般文学,其功用主要是叙事抒情,写动态,描绘时间上先后承续的事物发展过程,所涉及的感官较多。音乐较单纯,只涉及听觉和节奏感中筋肉运动感觉,舞蹈、诗歌和一般文学,则视觉、听觉和筋肉运动感觉都起作用。时间艺术在所用的媒介方面有一个值得重视的差异,这就是其它各种艺术的媒介如声音、线条、色彩之类都是感性的,即可凭感官直接觉察到的:至于文学则用语言为媒介,而语言中的文字却只是代表观念的一种符号,本身并无意义,例如“人”这一观念,各民族用来代表它的文字符号各不相同,英文用man,法文用hommo,德文用mensch,单凭这种文字符号并不能直接显出“人”的感性形象,只能显出“人”的观念或意义,所以语言这种媒介不是感性的而是观念性的,也就是说,语言要通过符号(字音和字形〉间接引起对事物的观念。这个分别,就是使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具有独特地位的首要原因。

③其次一个原因是各种艺术都要具有诗意。“诗”(Poetry)这个词在西文里和“艺术”(Art)一样,本义是“制造”或“创作”,所以黑格尔认为诗是最高的艺术,是一切门类的艺术的共同要素,维柯派美学家克罗齐还认为语言本身就是艺术,美学实际上就是语言学。各门艺术虽彼此有别。毕竟有基本共同点。例如莱辛虽严格区分过诗和画的界线,我国却很早就有诗画同源说。大诗人往往同时是大画家,王维就是一个著例,苏轼说过:“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苏轼本人就同时擅长诗和画。起源时诗歌、音乐和舞蹈本是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后来虽分道扬镳,仍是藕断丝连,例如在近代歌剧和电影乃至民间曲艺里,语言艺术都还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都足以见出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所占的独特地位。

④文学的独特地位,还有一个浅而易见的原因。语言是人和人的交际工具,任何人都不能不同语言打交道。不是每个人都会音乐、舞蹈、雕刻、绘画和演剧,但是除聋子和哑巴以外,任何人都会说话,都会运用语言。话说得好就会如实地达意,使听者感到舒适,发生美感,这样的说话就成了艺术。说话的艺术就是最初的文学艺术。说话的艺术在古代西方叫做“修辞术”:研究说话艺术的科学叫做“修辞学”,和诗学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古代西方美学绝大部分是诗学和修辞学,亚里士多德、朗吉弩斯、贺拉斯、但丁和文艺复兴时代无数诗论家都可以为证,专论其它艺术的美学著作是寥寥可数的。我国的情况也颇类似,历来盛行的是文论、诗论、诗话和词话,中国美学资料大部分也要从这类著作里找。我们历来对文学的范围是看得很广的,例如《论语》、《道德经》、《庄子》、《列子》之类哲学著作,《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之类史学著作,《水经注》、《月令》、《考工记》、《本草纲目》、《齐民要求》之类科学著作乃至某些游记、日记、杂记、书简之类日常小品,都成了文学典范。过去对此曾有过争论,有人认为西方人把文学限为诗歌、戏剧、小说几种大类型比较科学,其实那些人根本不了解西方学界情况,如果他们翻看一下英国国的《万人丛书》或牛津《古典丛书》的目录,或是一部较好的文学史,就会知道西方人也和我们一样,把文学的范围看得很广的。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书简》第九章《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艺术之间的分别和关系,一直是西方美学界研究和讨论的问题。德国美学家们一般把艺术分为“空间性的”和“时间性的”两大类。
B.时间艺术主要以观念性的语言为媒介,这和空间艺术主要以感性的声音、线条、色彩等为媒介有一定的差异。
C.在所有的艺术门类里,音乐是最为单纯的,只涉及听觉和节奏感中筋肉运动感觉,舞蹈、诗歌和一般文学,则多种感觉都起作用。
D.有人认为西方人把文学限为几大类型的看法比较科学,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西方文论一样把文学的范围看得很广。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艺术之所以有“第二自然”之称,主要是因为,艺术是一种意识形态,是自然在人的头脑里的特殊“反映”。
B.语言通过符号间接引起对事物的观念,因此不是感性的,这是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具有独特地位的首要原因。
C.苏轼评价王维的创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和中国传统的“诗画同源说”关系密切,也和本文观点基本一致。
D.中国古典美学集中在诗文评论领域,西方美学直到文艺复兴时代,讨论的也主要是诗学和修辞学,可见文学的独特地位。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中国美学范畴的一项是( )
A.钟嵘的《诗品》B.刘勰的《文心雕龙》
C.王维的《人间词话》D.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4.如果说“有人认为西方人把文学限为诗歌、戏剧、小说几大类型比较科学”的结论是错误的,从推论的角度看它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5.简析文章前三段分别从哪个角度阐述了哪个问题。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格尔说:一个民族要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才会有希望。仰望星空,探索宇宙,是人类自诞生以来孜孜不倦的追求。

人类进入太空之前,宇宙保持着绝对的整洁,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太空整洁,才最大程度上保护了初期脆弱的航天航空事业的发展。然而,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垃圾,就连太空也难逃厄运。

太空垃圾,又称空间碎片或轨道碎片,是宇宙空间中的各种人造废弃物体及其衍生物的总称。这些物体小到固态火箭的燃烧残渣,大到有在发射后被遗弃的多节火箭。

太空垃圾的产生方式一般有三种:一是有意或无意爆炸产生的航天器残骸;二是宇航员漫不经心的过失;三是卫星和火箭的残骸。有意的爆炸大多数来自苏联和美国的太空战演习,其中苏联就曾进行了19次卫星拦截、爆炸试验,给太空带来了500-1000块大小不等的碎块垃圾。无意的爆炸一般产生于火箭的发射失败,1986年欧洲发射的阿丽亚娜火箭刚进入轨道就发生爆炸,也产生了近3000块大小不一的太空碎片。

因宇航员过失产生的太空垃圾种类五花八门,过程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戏剧性。1982年苏联宇航员瓦伦丁•列勃捷夫在进行例行的太空行走时,刚刚打开礼炮7号空间站的减压舱门,近乎真空的太空瞬间产生巨大吸力,把宇航员们留在减压舱内的一些螺栓、垫圈和一支铅笔吸入了太空,成为太空垃圾。

卫星和火箭的残骸占了太空垃圾的半壁江山。一些失去效用的卫星,至今仍在轨道上飞行,虽然它们最终会因飞行速度减小重返大气层而与大气层摩擦烧毁,但彻底消失恐怕要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以后。

人类在探索太空的初期,并没有认识到太空整洁的重要性。例如美国为了对抗苏联,曾在太空执行过疯狂的西福特计划,目的是在太空中制造一个稳定可控的人工电离层,保持战时通信永不断联。在这项计划中,美国前前后后向太空发射了数亿枚太空针,虽然美国宣称太空针只能存在3年,最终会跌入大气层被焚烧,但事实上,至今仍有上亿枚太空针成为太空垃圾漂浮着,严重影响着太空安全。

太空垃圾如果与运作中的人造卫星、载人飞船或国际空间站相撞,将会危及设备甚至宇航员的生命。据计算,一块直径为10厘米的太空垃圾就可以将航天器完全摧毁,数毫米大小的太空垃圾就有可能使它们无法继续工作。即便是肉眼无法辨别的尘埃,也能让宇航员丧命,一块阿司西林药片大小的残骸也能让造价上亿美元的航天器失去作用。

据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披露,2005年1月17日,在南极上空885千米的地方,曾发生过美国雷神火箭推进器的遗弃物和中国发射的长征4号火箭碎片相撞的宇宙交通事故。其实这不是偶然事件,毕竟在所有太空垃圾中,卫星造成的垃圾至少占据了70%,它们犹如高速公路上随意乱开的汽车,无法控制何时会刹车、何时会变线,从而成为宇宙交通事故最大的潜在肇事者

据了解,自1973年以来,每年有数百块太空垃圾坠落地球。万幸的是,由于经过大气层时与空气产生急剧摩擦,这些垃圾大都在未通过大气层时就自我燃烧殆尽,迄今没有发生过大型的太空垃圾伤人事件。但太空坠落物对于人类来说,始终是个潜在的安全隐患。太空垃圾不仅给航天事业带来巨大隐患,还污染了宇宙空间,给人类带来灾难,尤其是核动力发动机脱落,会造成放射性污染。

随着太空飞行物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保持太空整洁是人类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前提,充满垃圾的太空只会限制人类的发展。各国政府及航天专家已经开始行动起来,用保持太空清洁、加强探测控制、利用移动雷达等方式,共同维护太空环境,保障人类航空航天事业的安全。例如将停止工作的卫星推进到其他轨道上,以免同正常工作的卫星发生碰撞;用航天飞机把坏的卫星带回到地球,以减少太空的大件垃圾;甚至还有一些科学家提出使用激光武器将太空垃圾在太空中直接焚烧掉的设想。大一些的太空碎片可以用监测导弹和间谍卫星的系统来进行监测。

对于太空垃圾,也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国际规定。例如,飞行器寿终正寝后,有能力离轨即离开有用轨道,到没用的地方去;对已编号的全部碎片,要进行全程跟踪,目的是让航天飞机、空间站、卫星对较大碎片进行避让;在飞行器设计的时候,应考虑如何针对小碎片碰撞进行有效防护等问题。

然而,真正要清理太空垃圾,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除了费用,究竟如何清理的问题至今仍然没有明确答案。随着人类探索宇宙的进程加快,太空环境的维护必将成为航空航天事业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摘编自珒鑫《太空垃圾——漂浮在宇宙中的定时炸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相关的事实表明,太空垃圾无论大小都会给航天事业带来隐患,即便是肉眼无法辨别的尘埃,也会威胁到宇航员的生命安全。
B.人们在制造人造卫星探索太空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太空垃圾,这些太空垃圾将成为太空安全最大的潜在威胁。
C.在所有太空垃圾中,卫星造成的垃圾比重最大,而核动力发动机的脱落,则会造成放射性污染。
D.针对太空垃圾存在的威胁,各国政府及航天专家们已经开始积极应对,并采取了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已足以保障航空航天事业的安全。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为证明宇航员因“过失”而产生太空垃圾带来的危害,作者举了1982年苏联宇航员瓦伦丁•列勃捷夫的事例。
B.美苏争霸时期,美国为对抗苏联,执行了“西福特计划”,该计划遗留的上亿枚太空针严重影响太空安全。
C.文中将卫星造成的太空垃圾,类比成高速公路上随意乱开且失控的汽车,使得科普文章具有了科学色彩。
D.自1973年以来,每年有数百块太空垃圾坠落地球,但这些垃圾大都在未通过大气层时就自我燃烧殆尽,所以太空垃圾不会给人类带来伤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用黑格尔的名言“一个民族要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才会有希望”,是为了告诫人类对太空垃圾的清理势在必行。
B.太空垃圾指的是宇宙空间中的各种人造废弃物体,产生的方式一般有三种,其中卫星和火箭的残骸占据了大多数。
C.太空垃圾严重影响着太空的安全,如果人类在探索太空的初期就认识到太空整洁的重要性,就一定会避免太空垃圾的产生。
D.人们虽然认识到太空垃圾的危害,但真正清理起来还是有难度的,关于太空垃圾的处理方法以及费用问题,暂时无法达成共识。
4.本篇文章是紧紧围绕“太空垃圾”这个话题来写的,作者对“太空垃圾”从哪几个方面做出了介绍?作者如何使抽象深奥的科学知识变得浅显易懂,请简要分析。
5.太空垃圾是人类在探索太空过程中产生的,会带来不小的危害。在这种情况下,你怎么看待人类探索太空的行为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05-06更新 | 20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民族传统手艺及其价值,正在被人们认识,其独特的技艺和工艺价值,也正在成为地方文化的象征而被人们关注。在许多地方,传统手艺正在成为一种人文资源,被用来建构全球一体化语境中的民族政治和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同时也被激活成当地文化和经济的新的建构方式。这无疑是一种文化的转型,也是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保护方法。民族传统手艺生态化保护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是要想办法让其“活”在当下。

留住手艺,就是留住文化记忆。为了留住文化记忆,就要进行本真性传承。在当代语境中,传统手艺并非只是传统农耕文化遗留下来的“古俗”或“遗物”,它容纳了丰富的历史社会信息,表达了一方水土的集体情感和意志,具有情感交流与生活交际的价值。存活于乡土社区的传统手艺,其价值和意义是在乡土语境中生成和实现的。由于全球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无论是其技艺传承还是生产规模,都不可逆转地在现代社会走向衰落。生态化保护的首要任务不在于其产品,而是要确保其核心技艺不再失传,它涉及技艺本身的传承与记录、传承人的保护和手艺生态语境的恢复三个方面。

留住手艺,只有本真性保护是不够的,赋予传统手艺以生命,让其“活”在当下,尚需很好地开发与利用。衍生性生产就是在充分尊重传统手艺形式、内涵和基本元素的前提下,通过题材的转换、内容的变化、功能的放大或用途的改变,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形式。仅就功能而言,既可从物用形态向精神形态衍生,也可从物用形态向文化形态衍生。如景德镇陶瓷工艺的现代转型衍生出的美术陶瓷,使现代景德镇陶瓷发展出了对审美性、艺术性、文化性的追求。再如,传统的刺绣枕片、石雕木雕等非常实用的产品,已纷纷被移植到显示古老文明和民俗的装饰之中。从生态学角度看,这种衍生性生产不仅保护了传统手艺,而且还通过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增强了传统手艺“自我造血”的能力,赋予了手艺与时俱进的品格。

生态化保护还需让传统手艺创意性发展。文化生态论认为,文化传统只有在发展中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传统手艺的传承也需要创意性发展,它不是新与旧的简单更迭,而是传统智慧与当代生活的有机融合,需要更多汲取传统手艺的理念和经验,形成面向生活的应用和表达。传统手艺及其对物的循环再造、对生态自然的依存,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低碳、环保、循环经济的理念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在当代,一批有眼光的设计师走出工作室,走进田间地头,与传统手艺人有效合作,取得了可贵的创意。以此创意生活,不仅可以继承和延续传统,而且彰显了一种具有积极的时代性的生活态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代表着民族政治、文化主体意识的传统手艺,正成为地方上文化和经济新的建构方式。
B.传统手艺的生态化保护的首要任务是保存核心技艺,特别是对生态语境的恢复性保护。
C.实现传统手艺产品从物用形态转向精神或文化形态,是进行衍生性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D.将传统智慧和当代生活有机融合,让传统手艺得到创意性发展,有助于文化传统传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民族手艺的留传问题,从多个方面探讨了传统手艺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从留住文化记忆、衍生性生产、创意性发展等三方面指明了生态化保护的途径。
C.文章以景德镇陶瓷工艺的现代转型为例证,表明了传统手艺衍生性生产的重要意义。
D.文章是“先总后分”的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再分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民族传统手艺能成为地方文化的象征并得到人们关注,就有可能避免走向衰落。
B.传统的刺绣枕片、石雕木雕等实用的产品被移植到装饰中,使其传统手艺得到保护。
C.将民族传统手艺完整地保留在博物馆中,这也是对传统手艺真正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D.继承延续民族传统手艺,使其创意性发展,能够让其在当代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2018-02-27更新 | 8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雕楼画栋,水墨丹青,这些蕴含了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元素如何幻化成服装,成为现代人竞相拥抱的时尚符号?中国传统文化里那些神秘而幻化万方的吉祥图案可以变得时髦时尚吗?央视日前开播的一档名为《时尚大师》的节目里,一位年轻设计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这位年轻而时尚的新生代设计师在自己设计的卫衣、T恤和手包里,不仅运用了龙生九子中的螭吻和椒图这两个神兽元素,还加入了我国传统建筑中榫卯结构等模块。整个设计呈现的结果是简洁、舒服、时尚,恰到好处。尤其是受到在门上衔环的椒图神兽的启发,她将手包的提手设计成一个环状并让椒图“咬”住,创意满分,韵味十足,以至现场的专业观察团成员纷纷直接询问手包的价格,以强烈的购买冲动来表达对作品的喜爱。

长久以来,提起时尚,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新潮、前卫,以至于好像只有前卫到有些异类或者让人看不懂才能称之为时尚。然而这种关于时尚的定义显然有失偏颇。中国服装设计师张庆辉对时尚有一番阐述,在他看来,时尚的意义在于打破界域。无论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还是对多元文化的包客,都传递出创新勇气和文化自信。时尚应该代表着文化自信和自我态度的表达。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当我们厘清了时尚的概念,再回头讨论时尚和传统文化能否结合这个话题时,答案就显而易见了。那些看起来表面并不相关的内容,完全可以和谐共存。一方面,几千年来熠熠生辉的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可以跳出严肃、古老等人们固有的印象,依托时尚的载体、借助开放的视野和灵动的设计活在当代;另一方面,时尚若脱离了文化的支撑,必然不能成为经典。相反,时尚产业如果能充分表达文化意象,就可以得到文化源远流长的滋养。可以说,时尚根植于文化,而我国独有的丰富文化资源及其独特的韵味则可以为时尚产业提供更多新鲜元素,给业内人士带来更多灵感,让时尚充满更多可能。尤其在当前大力弘扬中华优秀特统文化、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进行自信重塑的阶段,我国的时尚产业发展可谓时机大好。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用时尚的方式打开传统文化脉络,要让传统文化注入时尚产业,需要业内人士抱以虔诚的文化敬畏态度,系统地梳理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绚丽多彩的苗绣、历史悠久的夏布等散落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可以成为时尚元素;“高冷”如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也可以为时尚产业提供设计灵感。2018年9月9日一则名为《故宫口红,真的来了》的文章在朋友圈迅速发酵,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据报道,这六款口红膏体的颜色均来自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红色国宝器物。雍容华贵、高端大气的故宫口红一时成为时尚界的新宠。这几款具有中国风神韵的限定版口红发扬传承了东方美学,传递出了真正的东方时尚。凡此种种,都可以让我们在坚守传承中华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为传统文化注入青春的时尚活力;也通过人们对东方时尚审美的追求传递出了千百年永恒不变的魅力。

当然,传统文化与时尚产业的融合不能“为了融而融”。融合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传统文化元素如何以时尚的方式活在当代、活在日常是业内人士应深入思考的问题。

时尚和传统的融合,需要业内人士找到恰当的契合点,以一种舒服自在的形式设计表达,还要顺应当代人的生活方式。毕竟,只有走进了生活,让人们觉得把传统文化穿在身上、摆在家中也可以是一件很酷很潮很时髦的事,文化和时尚的融合才算恰如其分,才能深入人心,用时尚的方式打开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才算成功。

(选自《用时尚语言表达传统文化也新潮》《人民日报》2018年10月9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久以来对于时尚的定义有认识上的偏颇,原因在于时尚的意义的界域没有打破。
B.在设计作品时将传统与时尚融合,有创意,有韵味,作品就有可能深受喜爱。
C.我国独有的丰富文化资源和独特的韵味为我国时尚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D.要让传统文化在时尚产业中发挥作用,需要业内人士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以一位设计师的作品深受喜爱的事实,说明传统的吉祥图案也可以变得时尚。
B.文章第三段从两个方面论述时尚和传统文化不仅不相悖,而且还可以和谐共存。
C.文章运用摆事实、讲道理、作对比等多种论证方式论证时尚和传统可以相互结合。
D.文章行文思路清晰,主要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结构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长久以来,人们都习惯性地认为时尚就是新潮、前卫,传统就等同于严肃、古老。
B.只要我国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可以为时尚产业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契机。
C.文化依托时尚的载体活在当代,时尚依赖文化的支撑成为经典,二者相辅相成。
D.要使文化与时尚融合,只能通过业内人士去深入思考如何让传统文化走进生活、活在日常。
2019-01-20更新 | 24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