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4 题号:1286381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时代的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论述对新时代文学做出了全方位的展望和期待,而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对崇高风格的重倡与张扬。

古罗马时期的郎加纳斯,是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深度论述崇高风格的文论家。他认为崇高首先表现为一种大美或壮美,这种美来自客观的融合;大自然中的崇高事物都使人感受到宏大与超迈;人生来就有向往崇高事物的天性,加上自然界的崇高事物对人的潜移默化,使人逐渐养成向往崇高的审美理想和热爱崇高的审美情趣,培育出由丰富的思想和激动的感情所形成的伟大心灵。在郎加纳斯看来,“崇高”的基本内涵,用一句话来表示,就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就文学而言,崇高之美是通过文学风格体现出来的,即崇高风格。郎加纳斯的崇高美学阐发了文艺的普遍规律,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

崇高风格有着久远的传承。庄子散文的崇高风格基于其哲学的滋养,他认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通过自然万物的宏大形象以传达理想精神的崇高风格。屈原的诗歌充分展现了崇高风格的美学魅力,折射出屈原对“美政”理想的执著追求,对国之衰微、民之疾苦的沉痛忧患。司马迁曾言“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这也回应了郎加纳斯的观点:言辞的伟大来自思想的深邃。杜甫诗歌亦具崇高之美,诚如刘熙载所论“杜诗高、大、深俱不可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诗的崇高之美,不惟来自对大自然阔大形象的捕捉与抒写,更来自对人生理想的追寻和对国运沉沦的忧愤。杜诗无疑诠释了崇高美学的根本特征: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崇高美学在当代文学的演进中不仅失去了主导地位,而且似乎越来越变成了“禁区”。新时期以来理论者虽然“成功”解构了革命英雄主义崇高美学,但并没有提供一种能够适应时代诉求的震撼人心的崇高美学。理论者从中国传统的作品中汲取英雄主义元素,并让人物经历古代或现当代事件,将其组构为“新的”崇高美学,这样的美学不可能蕴蓄思想的深度与博大,更不可能是作家“伟大心灵的回声”,所以,这样的美学是伪崇高美学。商品意识形态主导下的文学更与崇高美学无关,郎加纳斯指出,一个作家如果被金钱和享乐的贪求所腐蚀,“他们灵魂中一切崇高的东西渐渐褪色,枯萎,以至于不值一顾”。当崇高美学丧失,各种文学的“丑书”便出笼,当代文学的不良倾向到了不能不扭转的时刻。

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崇高美学,这是切合当代文学症候的一剂良药。他就如何在新时代缔造崇高美学所阐发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我们相信,新时代文学在继承中外传统崇高美学、总结革命英雄主义崇高美学的基础上,必将产生出新的崇高美学,迎来一个文学的高峰时期。

(摘编自安涛《新时代文学呼唤崇高风格》)

1.下列关于古罗马文论家郎加纳斯及其思想的理解和分析,与原文论述相吻合的一项是(     
A.在西方美学史上,郎加纳斯对崇高美学的论述既是最早的,也是最深刻的,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
B.郎加纳斯认为,大自然中的崇高事物对人潜移默化,因而决定着人们向往、热爱崇高的理想情趣。
C.郎加纳斯认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而伟大心灵的形成,离不开丰富思想和激动情感的滋养。
D.郎加纳斯曾提醒作家抵制金钱和贪欲对灵魂的腐蚀,当代文学“丑书”的出笼,正是由于未曾听从他的劝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引用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文学和作家、艺术家使命责任的论述,充分彰显了本文讨论崇高美学的现实意义。
B.次段集中评述郎加纳斯的崇高美学思想,为本文作者新时代要创造新的崇高美学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理论论据。
C.第三段连续列举庄子散文、屈原诗歌、司马迁史传和杜甫诗歌四个例证,分析了中华文化中崇高风格的久远传承。
D.第三段由正面论述转向对不良倾向的批评,集中批判了伪崇高美学和拜金主义所催生的文学“丑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生而有向往崇高事物的天性,庄子哲学主张“物我为一”,促成了其散文以宏大形象传达理想精神的崇高风格。
B.清代刘熙载所言“杜诗高、大、深俱不可及”,正体现了杜诗源于诗人自然、人生、家国情怀融合的崇高之美。
C.解构者企望摘取、组构英雄主义崇高美学元素而创造“新的”美学,因其缺少伟大心灵、思想蕴蓄,只能陷于失败。
D.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继承崇高美学的优良传统,新的革命英雄主义崇高美学就会成为新时代文学的主流。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图像及图像之外的汉字与中华文化

林谷芳

中国文明是世界上现存唯一绵亘超过四千年的文明,也是唯一在这长时间中绵亘使用表意文字的文明,这两个唯一显非偶然,于是,谈中国文明,乃必得及于这文明的根源之一——汉字。

在人类学家眼中,文字的发明是文明的一大跃进,堪与比拟的只有用火、产业革命与资讯革命,而使人类从蒙昧至开启的犹赖于此。文字的发明让知识可以大量累积,后世乃能够超越一代的生理局限,直接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之上。

然而,知识积累固是文字发明对文明的最根本影响,但其作用尚不止于此,它一定程度更影响了文明乃至生命的属性。

谈汉字,多数人首先连结的当然是书法。书法源自特殊的书写工具:毛笔。不过,更根柢地,则源于汉字本身的结构性使图像在规范中又有无限排列的可能,由之乃开展出丰富的线性世界,要说中国人的线性美学多缘于此也不为过。

书法被首先连结,是因它太特殊了,其实谈文字,最自然会想到的是文学。文学并不只是对语言的艺术记录,语言之外,文字本身还影响了文学的形式与内涵,这在非直接由语言拼音而来的表意文字尤然,从中国诗词的对仗到文言文的精练就都与汉字单位、孤字、表意的属性直接相关。

表意文字使文字与语言保持了一定距离,让文字能更长于凝练性的表达,这一方面成就了中国文学的特殊美感,另一方面则形塑了中华文化的特殊属性。

中华文化能绵亘数千年实因于传承者强固的历史认同,汉字在此则不仅让人可以接续前朝,连历史之原典亦可亲炙,由此,所谓“上下五千年”才不至成为空话。而更甚者,就因语、文一定程度的分家,语言之分歧乃不直接导致族群的分歧,否则,以中国地缘之大、地理之复杂,若用拼音文字,怕不早已分成几十个国家!也因此,中国文明既能一统——保有稳定的共同根基,又能发展各地的特质——适应多元的环境,文化上“一元性与多元性的并存”使中国虽历经挑战却依然茁壮,而它,则缘于书同文、语多样的历史发展。            

谈汉字,在美学、文化外,最终也更幽微的,是它与中国人认知思维与感悟的关联。孤字、图像化、凝练性,不仅在艺术上长于意象的表达,在认知上更使人具备直观、整体掌握的特质。汉字不因语音的连续阅读而得,观者是直就图像而起,中国哲学之常直接以拈提触发生命,不在哲理辨析上着眼,就与此有关。而禅之所以能在中国大放异彩,也因它拯救发挥了这个特色,云门宗以“一字关”勘验学人还曾名重禅林。

汉字的种种与中华文化如此相关,也因此,对汉字的看法常就直接反映了我们对自己的态度。“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力图使语、文合一,固是对语文过度分离导致文字僵化的反抗,却也因此未能看到语文分割对中华文化所起的根本影响,极端者欲将中国文字拼音化,更可以说是在刨自己文化的根,而即便到中文电脑出现前,也还有许多人因电脑输入的困境大谈废除汉字,这种种都说明了:错,其实不在汉字,而在我们对自己的态度,在我们对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缺乏更深的了解。

曾几何时,中文电脑的问题已能解决,中国也兴起了,汉字又成为大家乐于肯定的文化资产,而在文化创意成为时潮的现在,汉字作为图像辨识、设计元素的优势更被大肆标举,只是,在这情感与现实需要的转变下,我们要能真正看到汉字与中国艺术、文化乃至生命的深刻关联,并由此知道自己的定位,恐怕还需要更多的反思与观照。

(摘自2010年9月26日的《北京晚报》,有删改)


【注】①林谷芳:禅者、文化人。台湾佛光大学艺术所所长,台湾文化总会副会长。此文是他为“首届两岸汉字艺术节”而写的文章。②亲炙:直接受到教诲或传授。③拈提:禅林说法,拈举古则公案以开发学人之心地。④云门宗:禅宗五家七宗之一,以开山祖师云门文偃禅师(864—949)而得名。
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最大的跃进,它对文明最根本的影响是知识积累,并在一定程度更影响了文明乃至生命的属性。
B.汉字本身的结构性使图像在规范中又有无限排列的可能,是书法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同时书法也离不开毛笔这一书写工具。
C.汉字单位、孤字、表意等,是汉字的特殊属性,它对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对仗、文言文的精练等有直接的影响。
D.汉字使文字与语言保持距离,这塑造了中国文明既能保有稳定的共同根基,又能发展各地的特质——适应多元环境的特点。
E.现在注重文化创意,推崇汉字的优势,是因为人们看到了汉字与中国艺术、文化的紧密关联,看出了中国汉字的新兴。
2.下列属于汉字特点的一项是(     
A.必须以毛笔为书写工具。
B.语、文一定程度的分离。
C.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统一。
D.认知思维的直观、整体。
3.汉字除具有一般文字的作用外,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中还有哪些作用?请分点概括。
4.为什么说“极端者欲将中国文字拼音化,更可以说是在刨自己文化的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019-01-30更新 | 52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谈到中国话剧艺术,人们首先会想到它的现代属性,其次会想到它的现实使命。它是顺应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转型,从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和开启民智的现实需求出发,借鉴西方戏剧经验而创造生成的舞台艺术,发挥着其它艺术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中国话剧未生成之前,中国戏曲顺应中国文化的诗学传统和抒情特点,以歌舞演故事,以写意性与程式化表演,以典型化、符号化脸谱和曲牌体、板腔体音乐模式,培养了中国观众的接受心理和欣赏习性。

20世纪初,近代社会的历史变局,决定了中国话剧的必然出现,它是民族意识走向理性自觉的文化选择,是中华文明涅槃重生的历史嬗变的产物,也是民族自强、文化振兴的使命承担。

1907年秋,王钟声公开声称要以演剧为手段,“唤起沉沉之睡狮”。他表示:“中国要富强,必须革命;革命要靠宣传,宣传的办法,一是办报,二是改良戏剧。”鉴于改良社会的急迫性,新剧的倡导者抛弃了门派众多、技艺复杂的戏曲,而选择了更具灵活性、实践性的话剧艺术作为创新的突破口。话剧不是供人欣赏的“玩意儿”,而是唤起民众、改造社会的有力武器。

早期话剧与戏曲的关系实属藕断丝连,朱双云《新剧史》所概括的“生类”“旦类”,显然脱胎于戏曲行当。然而,新兴的话剧不同于戏曲,话剧对以艺术的方式反映真实、思考人生、发挥现实作用的强调,显然不同于成熟的戏曲艺术对形式美的倚重,而是更加彰显了社会人生的参与感、在场性和现实功用。

话剧对传统戏曲精神的融通,充分表明话剧艺术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可行性。《商鞅》《李白》《蔡文姬》等话剧的持续热演,《杜甫》《苏轼》《詹天佑》等话剧对历史人物的重新书写,都表明民族文化史和心灵史对于当代话剧创作的重要意义。历史上出现的优秀话剧,无一不是作者良好的民族文化素养的显现,无一不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产物,无一不是中国式普遍伦理道德和社会正义的体现。

中国话剧的民族特色,不在于它多大程度地融入了传统戏曲的外在表现手法,尽管这是话剧民族化的有效途径之一;而更在于它在多大程度上契合了民族精神和美学神韵,即从骨子里流露出“中国特色”“中国气派”。没有深厚而活跃的民族艺术精神,没有深厚而扎实的传统艺术底蕴,中国话剧将难以立足;没有宽广的文化胸襟和广采博收的气度,中国话剧将难以发展。因此,话剧人应当不断努力,发扬传统文化精神、吸纳民族艺术精华,借鉴外来艺术经验,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艺术精品。

(摘编自宋宝珍《中国话剧:110年的回眸》)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话剧是在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期出现的、具有现代属性的舞台艺术。
B.中国话剧以满足时代要求和现实需求为目的,发挥着其它艺术不可替代的现实作用。
C.戏曲顺应中国文化的诗学传统和抒情特点,培养了中国观众的接受心理和欣赏习性。
D.中国话剧是国人民族意识走向理性自觉的文化选择,促成了民族的自强、文化的振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话剧的现代属性人手,阐述了中国话剧的产生、作用、精神内涵和民族特色。
B.文章通过梳理中国话剧与传统戏曲之间的关系,突出了二者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
C.文章引用王钟声的话,意在阐明话剧诞生之初,它的实用性远远大于其艺术性。
D.使用旧题材的《商鞅》等新话剧演出获得成功,证明话剧融通民族文化是可行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早期话剧强调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思考,对传统戏曲所倚重的形式美不太关注。
B.中国话剧如果能高度契合民族精神和美学神韵,日后的发展就一定会越来越好。
C.话剧是文化素养的显现,内容与形式结合的产物,伦理道德和社会正义的体现。
D.话剧人如果能够发扬传统文化精神,吸纳外来艺术精华,就能创造出艺术精品。
2019-11-24更新 | 15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书法是“白”与“黑”的艺术,白纸黑字,黑白分明。宣纸之白,墨汁之黑, 色泽醇和,千年不易。黑白世界,书法之魂。“高低叶万顷,黑白草千行”(文天祥);“由来黑白无定姿,浓淡间错相参差”(李纲)。千百年来,诗韵书韵经由“黑白”相伴,汩汩流出。

老子两千多年前提出“知白守黑”是哲学概念,影响了两千多年,还将继续影响下去;完白山人两百年前提出“计白当黑”艺术概念,影响了两百年,还将继续影响下去。

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记录了他的老师完白山人邓石如的名言:“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他的这一观点,显然受到了老子的影响,但又赋予了新的内涵。这一理论把书法纳入了“一阴一阳”的世界, 在阴阳互补中成就了书法之“道”。

在古代书论中频频出现的有一个与“计白”意思相似的词,叫“布白”。意谓落笔时使着墨处与空白处疏密相间,布置得宜。又有“分行布白”之说,指安排点画和布置字距、行距的方法。分行布白务使字的上下左右间架结构相互影响,相互关联,互相照应,以达到整幅作品分布均衡稳称。赵炅《缘识》云:“分间布白要审详,浓淡均匀看可戏。”

“计”,《说文》的解释是“会算也”,有计算、谋划的意思。“计白”即对“白”进行谋划、安排。一张未经落墨的宣纸,是一片空白,是“虚”,也是“无”, 然而,当书法家进行挥毫创作后,不仅仅落笔处有实际意义,连空白处也已经被赋予了实际意义。这意义,是“黑”给的,没有笔画线条的“黑”,宣纸还是那张宣纸,尚未确立艺术品的价值意义,而“黑”的意义,则是“白”给的,没有宣纸, 没有“白”,一片皆“黑”,那么,墨汁还是墨汁,同样无法实现艺术品价值的意义。书法的“白”与“黑”不是均分的、不是恒定的,它们是一个变数,始终处在不可预测之中。书法的魅力恰恰就在于此。宣纸和墨汁,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一种必备的要素,真正的书法“黑白世界”,有待于书法家创造。一幅作品具体黑多少、白多少,就连书法家在落笔之际自己也没有数,只有凭着感觉完成挥毫之后, 黑白定型,一切才有了意义。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所谓“计”,实际上无法预计, 只能“计随意出”。

“计白当黑”的积极意义在于,长期以来,书法家都偏重于笔墨线条,认为只有笔墨线条才是一件书法作品的关键所在,所以书论中谈得很多的是如何执笔、运笔等比较“实”的问题,而没有明确认识到“白”的重要性。“计白当黑”则明确“白”也可以“当黑”,发挥与“黑”同样的作用。当然,前提是“计白”,也即做好“空白设计”,化虚为实,化无为有。“空白设计”贯穿于书法创作的方方面面。“白”并非虚空,而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有内容,有意义,有美感。

(斯舜威《书法矛盾之美》,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关于“计白当黑”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完白山人的“计白当黑”的提出受到了老子思想的启发,具有哲学意味,对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计白”就是谋划安排“白”,“当黑”则体现了“白”的意义,“空白设计”是书法创作的重要内容。
C.“布白”是布置书法作品中着墨处与空白处的疏密、位置,“计白”是书法创作中追求笔墨、空白的意义。
D.“计白当黑”的理论,促进人们更加辩证地理解“黑”“白”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突出笔墨线条的地位。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创作中的“黑”包括墨、墨汁、线条,以及“计白”而形成的“黑”;“白” 则包含了白纸、空白这些元素。
B.书法创作要面对“白”与“黑”,书法作品中的“白”与“黑”互为表里,互为补充,两者共同构成了书法之魂。
C.“布白”和“计白”,两者虽然都表现出对“白”的关注,但具体内涵则有不同,对“白”的价值的认识也存在差异。
D.书法的“白”与“黑”不是均分的、不是恒定的,所谓“计白”事实上是不可预计的,而这正是书法的魅力所在。
3.完白山人邓石如的所说的计白当黑“奇趣”表现在哪里?请简要概括。
2020-07-02更新 | 3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