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高适(700-765)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7 题号:1102158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 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注:①行子:指李侍御。②“虏障”,指防御工事。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紧承上联送别之意。友人远征“万里”,是为求取“功名”,自当鼓励,因此不得挽留。临别之际,万千“心事”,一言难尽,全寄托在“一杯”别离的酒之中。
B.颈联再一笔宕开,境界进一步扩大。安西与长安,相距万里,关山阻隔,归路茫茫,穿越时空,浓墨重彩的勾勒,既是写景,更是托情。
C.“看取宝刀雄”的放声高唱,将激昂壮别、立功异域的雄心壮志喷涌而出,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D.第三句中“万里外”三字连用去、上、去三个仄声,由于音节响亮震彻,有力地突出了主人公奋身万里疆场的雄心。
2.诗歌的语言讲究含蓄之美,本诗“心事一杯中”这“一杯”中包含了哪些“事心”,诗人没有明写,阅读全诗,说说作者有哪些具体的心事?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金城北楼

高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注】①金城:古地名,即今甘肃兰州。②公元752年,高适经人引荐,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中,充任掌书记。此诗即写于离开长安赴陇右途经金城时作。②磻溪老:指姜太公吕尚。③更:经历。

1.对本诗内容的理解和艺术手法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高望见之景,“满晴空”“胜画”不仅写出了色彩的明丽,也写出了空间的广阔。
B.颔联写金城北楼的流水迅疾,比箭还快;城头弯月,形状如弓。喻象的选择,与边地的氛围暗合。
C.诗歌前面两联既描写了明丽宁静的边地风光,又描写了富于动态的急流,使整个画面摇曳生姿。
D.尾联是诗人对边塞生活高度凝练的概括,“怨”字表面上是羌笛的怨声,其实也是诗人的怨声。
2.本诗颈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理情感?请加以分析。
2017-12-28更新 | 98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注】①青枫江指浏水,在长沙与湘江汇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以问句开始,“嗟”字,有“叹息”之意,体现诗人对友人被贬的境遇表示关切和同情,可见诗人对两位友人饱含的真切情谊。
B.颔联上句借猿啼凄楚令人闻之落泪,烘托李少府贬谪之地的荒凉冷落;下句由长沙想到衡阳大雁传信,意在王少府很少与诗人联系。
C.尾联中作者并不沉沦于离别的悲伤凄楚之中,这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中体现的胸襟有共通之处。
D.这首送别诗构思工整,自然精当。首联“此别”、“谪居”四字,巧妙将标题中“送”和“贬”点出,既呼应分别时的背景,又为尾联抒情铺垫。
2.盛传敏在《碛砂唐诗纂释》中评价颈联:“且就中便含别思。”请结合颈联,赏析颈联抒发离别之思的精妙之处。
2022-06-11更新 | 192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蓟中

高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注]①蓟中:指蓟城。在今北京大兴西南。②翻:同“反”,反叛。③安边书:安定边疆的策略。④诸将:指安禄山等人。⑤孙吴事:指孙武、吴起用兵之事。孙武,春秋齐国人,古代著名军事家。吴起,战国时卫国人,曾任魏国将军,大败秦兵。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以“沙漠”“塞垣”等意象,勾勒出一幅浩瀚壮阔的边塞图画。“策马”“长驱”和“登”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
B.第三、四句“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由远及近地描绘了诗人登上塞垣时所见的“萧条”景象。一个“何”字,突出了主人公的感慨之深,忧愁之重。
C.第五、六句“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深刻揭露了前文“边城何萧条”的根源,“一到”“每愁”两个词对举,突显边患的程度之深和时间延续之久。
D.第七、八句“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是诗人由边患不止而引发的激愤之语。“岂无”以强有力的反诘对统治者进行了抨击,也表现出自己安边定远的信心。
2.全诗最后一联写到“惆帐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诗人“惆怅”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020-11-20更新 | 32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