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现代 > 孙犁(1913-2002)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63 题号:1114918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孙 犁

①赵庄村南有三间土坯房,一圈篱笆墙,面临着滹沱河,那是赵老金的家。

②自从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老人整天到河边去,有鱼没鱼,就在这里待一天。看看天边的山影,看看滹沱河从天的边缘那里白茫茫地流下来,像一条银带,在赵庄的村南曲敛了一下,就又奔到远远的东方去了。

③“五一”以后,这里一向是常住八路军和工作人员的。这些日子,每逢赵老金睡下了,母亲和女儿小菊到了东间,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一盏小小的菜油灯挂在机子的栏杆上,女儿登上机子,母亲就纺起线来。

④现在是九月底的天气,夜深了,河滩上起了风,听见沙子飞扬的声音,窗户也呼打呼打的响。屋里是纺车嗡嗡和机子挺拍挺拍的合奏。

⑤母亲忽然听见窗户上啪啪地响了两下,她停了一下纺车,以为是风吹的,就又纺起来。立时又是“啪啪啪”的三下,这回是这么清楚,连机子上的女儿也听见了,转眼望着这里。

⑥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去,外面就有这么一声非常清楚、熟悉又亲热的声音:

⑦“大娘!”

⑧“咳呀!李连长来了!”母亲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女儿又惊又喜地把机子停止,两手接着柱板,嘱咐着母亲:“你看你,小心点。”

⑨母亲摘下灯来,到外间去开了门,老李一闪进来,随手又关了门,说:“大伯在家吗?”

⑩“在家里。干什么呀,这么急?”

“我们有十几个人要过河,河里涨了水,天气又凉不好浮。看见河边有一只小船,我们又不会驶,叫起大伯来帮帮忙。”

小菊听着,连忙从机子上下来到西间去了。

“十几个人?他们哩?”大娘问。

“在外边。我是跳墙进来的。”老李说。

“那你就快点吧!”大娘向着西间喊了一声。

“来了。走吧,同志。”赵老金已经穿好衣服,在外间等候了。

大娘掩好门,回到屋里,和女儿坐在炕上。她听着,河滩里的风更大了,什么声音也听不见。风杀了,一股寒气从窗子里透进来。

赵老金回来,他的胡子和鬓角上挂着一层霜雪。他很忧愁地说:“变天了,赶上了这么个坏天气!要是今黑间封了河,他们就不好过来了。”

一家三口,惦记着那十几个人,放心不下。

早晨,天没亮,大娘就去开了门。满天满地霜雪,草垛上,树枝上全挂满了。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

当大娘正要转身回到屋里的时候,在河南边响起一梭机枪。这是一个信号,平原上的一次残酷战斗开始了。

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一家人三步两步跑到堤埝上,朝南望着。

赵老金忘记了那飞蝗一样的子弹,探着身子望着河那边。他看见那一小队人退到了河边。当他们一看出河里已经结了冰,中间的水又是那么凶的时候,微微踌躇了一下。但是立刻就又转过身去了,他们用河岸作掩护,开始向三面的敌人疯狂地射击。

赵老金看见就在那烟火里面,这一小队人钻了出来,先后跳到河里去了。

他们跳进结冰的河里,用枪托敲打着前面的冰,想快些扑到河中间去。但是腿上一阵麻木,心脏一收缩,他们失去了知觉,沉下去了。

赵老金他们冒着那么大的危险跑到河边,也只能救回来两个战士。他们那被水湿透的衣裳,叫冷风一吹,立时就结成了冰。

“你们昨晚上过去了多少人?”

“二十个。就剩我们两个人了!”战士们说。

“老李呢?”

“李连长死在河里了。”

这样过了两天,天气又暖和了些。太阳很好,赵老金吃过午饭,一句话也不说,就到河边去了。他把网放在一边,坐在沙滩上抽一袋烟。河边的冰,叫太阳一照,乒乓地响,反射着太阳光,射得人眼花。赵老金往河那边望过去,小麦地直展到看不清楚的远地方,才是一抹黑色的树林,一个村庄,村庄边上露出黄色的炮楼。赵老金把眼光收回来。他好像又看见那一小队人从这铺满小麦的田地里渡过来,纵身到这奔流不息的水里。

他站立起来,站到自己修好的一个小坝上去。他记得很清楚,那两个战士是从这个地方爬上岸来的。他撒下网去,他一网又一网地撒下去,慢慢地拉上来,每次都是叹一口气。

他在心里祝告着,能把老李他们的尸首打捞上来就好了,哪怕打捞上一支枪来呢!几天来只打上一只军鞋和一条空的子弹袋。就这点东西吧,他也很珍重地把它们铺展开晒在河滩上。

这些日子,大娘哭得两只眼睛通红。小菊却是一刻不停地织着自己的布,她用力推送着机子,两只眼狠狠地跟着那来往穿送的梭转。她用力踏着蹬板,用力卷着布。

有时她到河岸上去叫爹吃饭,在傍晚的阳光里,她望着水发一会儿呆,她觉得她的心里也有一股东西流走了。

老头固执得要命,每天到那个地方去撒网。一直到冬天,要封河了,他还是每天早晨携带一把长柄的木锤,把那个小鱼场砸开,“你在别处结冰可以,这地方得开着!”于是,在冰底下憋闷一夜的水,一下就冒了上来,然后就又听见那奔腾号叫的流水的声音了。这声音使老人的心平静一些。他轻轻地撒着网。他不是打鱼,他是打捞一种力量,打捞那些英雄们的灵魂。

那浑黄的水,那卷走白沙又铺下肥土的河,长年不息地流,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

一九四六年春于冀中(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讲述了赵庄村普通村民赵老金帮助八路军战士渡河,战士们被敌军围堵,大多命丧冰河,赵老金执着地打捞战士遗体遗物的故事。
B.母女俩夜间纺线前“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等细节照应上文“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暗示形势紧张。
C.小说写到多种声音,“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表明两军力量悬殊,揭示八路军此次战败的必然性。
D.小说精心穿插多处环境描写,比如“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就既写出了天气的恶劣,也体现出大娘担忧战士的沉重心情。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在构思和表达上都有“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比如李连长只出场一次,他与赵老金一家的亲厚已然传递出来。
B.小说两次写战士们跳进冰河的场景,一实一虚,强化了八路军战斗的艰苦和牺牲的悲壮,表现了赵老金的悲痛之情。
C.小说独具匠心运用了部分方言词语,比如“出溜”“风杀了”“黑间”等,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地域特色。
D.滹沱河是贯穿小说的物象。结尾处“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运用比拟手法,使这个物象意蕴丰富,寄寓了击退敌军的决心。
3.同为表现战士牺牲后群众的悲情,描写小菊悲情的语句能不能用在大娘身上?为什么?请结合小说具体分析。
4.小说以“碑”为标题,有何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材料分析鉴赏题
   
   
我在年轻的时候,是很爱照相的。抗战时期,日本人一到村庄,对于留有学生头穿西式裤的人,见到就杀。于是保留了学生形象的相片,也就成了危险品。我参加了抗日,保存在家里的照片,我的妻,就都把它放进灶火膛里烧了。
我岳父家有一张我的照片,因为岳父去世,家里都是妇孺,没人知道外面的事,没有从墙上摘下来。叫日本鬼子看到,非要找相片上的人不可;家里找不到,在街上遇到一个和我容貌相仿的青年,不问青红皂白,打了个半死,经村里人左说右说,才算保住了一条性命。
这是抗战胜利以后,我刚刚到家,妻对我讲的一段使人惊心动魄的故事。她说:“你在外头,我们想你。自从出了这件事,我就不敢想了,反正在家里不能呆,不管到哪里去飞吧!”
1981年编辑文集,苦于没有早期的照片,李湘洲同志提供了他在一九四六年给我照的一张。我戴的毡帽系延安发给。棉袄则是到家以后,妻为我赶制的。时值严冬,我穿上这件新做的棉衣,觉得很暖和,和家人也算是团聚一起了。
晚年见此照相,心里有很多感触,就像在冬季见到了春草春花一样。这并非草木可贵,而是时不再来。妻亡故已有十年,今观此照,还隐约可以看见她的针线,她在深夜小油灯下,为我缝制冬装的辛劳情景。
这不能不使我回忆起入侵敌寇的残暴,以及我们这一代人所度过的艰难岁月。(1981年12月)
1.文中第三段中的“不敢想”表达了妻子怎样的情感?
2.文中划线句子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慨?
3.两张“旧照”对文章内容的表达的有什么作用?
2016-11-17更新 | 89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里的春天

孙犁

这天,从家乡来了一个人,谈了半天家里的事,我很快乐。我很惦记家里的生活问题,他说一切很好。我高兴地要请他吃饭,跑着各家去买鸡蛋,走到一个人家,一个年轻的女人正坐在炕沿上,哭丧着脸,在她怀里靠着一个五六岁的女孩子。我说:老乡,有鸡蛋啊,卖给咱几个?

她立时很生气地喊叫起来:没有!还有什么鸡蛋?

我说:我是问一问你,没有就算了么!

我走了出来。吃过午饭,送走客人,村长来找我,说是叫我去给一家抗属翻沙,家具他也拿来了,就带我走。我两个到了一块方方的堆着石沙的地里。村长说:这块地去年叫水冲了,你给她把这沙子挑到四边去,好种玉茭子。辛苦你了。

说完,村长笑一笑走了。我把军装上衣脱下,同皮带手枪挂在地边的一棵小枣树上。这时已是暮春三月,枣树快要长叶儿,河滩上的一排大杨树,叶子已经有铜钱大了,绿油油的。

我开始把沙子翻起来,然后铲到筐里,挑到地边,堆成土埝,叫夏天的水冲不到地里来。

今天工作很高兴,一大担沙土挑起来,也觉得轻松。我想山里的土质坏,还费这么大劲;我家里那三亩菜园,出产多么大啊,够他娘儿两个吃的了。

起晌的时候,我看见远远地走来一个妇女,左手拉着一个小孩,右手提着一把水壶,我想是主人家给我送水来了,走近一看,原来就是上午为买鸡蛋和我吵嘴的那女人。她一见是我,脸上有点下不来,后来才说:同志,休息一下吧。我和你谈谈。

我说:谈什么呀?

她说:上午,你赶得不巧,我正生气。你看人家有人的,有的种地了,咱这地还没起沙子。前半天,我拉着孩子来一看这个地这样费劲,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怎么会种上,就生起气来,正在心里骂我们当家的,撇下大人孩子不管,你就来了。我那时一看见你们这当兵的就火了。

我问:他走的时候没告诉你?

她狠狠地说:人家会告诉咱,头一天晚上,人家说去报个名,一去就没回家。第二天,我到区里去给人家送衣服鞋袜,人家还躲着不见哩。

我一听她这样说,想起自己从军的事,笑了。那一年,我们全村的青年抗日先锋队说到村外开会,排上队就去参加了学兵营,家里人听见,急了,母亲们说:你们再到家里睡一夜再走,没人拉你们啊!可是我们谁也不听,头也不回跑了。第二天,媳妇们也凑了一队,仗着胆子,给我们送衣服,我们藏起来,叫她们放下回去。她们说:只是见一下,谁拖你们的尾巴哩。可是我们死也不见。

我喝了几口水,就又开始翻沙。在挑的时候,女人已经拿起铁铲,替我装筐。她看我能挑那么重的东西,就问:你在家里也种地?

我说:种地,我有三亩菜园子。

她又问:家里有大人孩子吗?

我说:有,一个老婆,一个女孩子,今年六岁了。

她惊异地看了看我,又叹了一口气说:都是这样的吗?你就不惦记你的大人孩子,她们在家里不骂你呀?

我说:她不骂我。今天才从我们家乡来了个人,她还捎口信给我,说好好抗日,不要想家,你抗日有了成绩,我和孩子在家里也光荣,出门进门,人家都尊敬。

我说到这里,那女人脸红了一下,她说:呀,你家里的进步!

我说:我们那里有敌人,村边就是炮楼,她们痛苦极了,她恨敌人,就愿意我在外面好好抗日。

女人说:有人给她种地吗?

我说:家乡来的人说;一到春天,不用她说话,就有人给地种上了;一到该锄苗的时候,不用她说话,就有人给她锄去了;秋天,她的粮食比起别人,早打到屯里。我们八路军的弟兄,比亲弟兄还亲,他们在那里驻防,打敌人,知道我不在家,就会梦我去种上地,照顾我的大人孩子,和我在家一样。

这时候,这女人才真正眉开眼笑了,她说:刚才我还觉得辛苦你,自己不落意,这样一说,你和我们当家的是一家人,他要住在你们村里,也准得给你家里去帮忙吧?

我说:一定,我们八路军就是这样一个天南海北的大家庭。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不用惦记他,他也就不再惦记你们了。

这时候,女孩子跑到那小枣树下面,伸手去够那枪,又回过头来望望我,望望她母亲。我放下担子过去,哄着她穿上我那军装上衣,系上皮带,把枪放在她那小手里,那孩子就像一个小战士一样,紧紧地闭着小嘴。对面的母亲,响亮地笑了。

一九四四年

(摘编自《孙犁全集》第一卷,有改动)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的只是山乡日常的田间劳作,却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艺术地表现了同仇敌忾抗击日寇、团结互助的时代精神。
B.小说注重人物心理活动描写,“我”因挑沙土费劲,想到家里菜园出产大够妻女吃的,表现了作为战士的“我”的人情味。
C.惟妙惟肖的对话描写,是这篇小说的突出特色之一。作品通过“我”和“她”的对话,表达了抗战家属对抗日大家庭的理解。
D.小说运用对比手法,拿“我”高高兴兴为抗属挑沙子,与“她”因丈夫参军不能干地里活而满腹抱怨作对比,突出了主题。
2.这篇小说运用了双线结构,这两条线索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3.小说以“山里的春天”为题有什么好处?
2021-11-18更新 | 17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荷花淀(节选)

孙犁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来。女人抬头笑着问:

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水生坐在台阶上说:

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他们几个哩?

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哩?

女人说:睡了。

小华哩?

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

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像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水生说: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水生说:我是村里的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们说一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水生指着父亲的小房叫她小声一些。说:

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可是咱的庄子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青年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顶事。

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水生想安慰她。因为要考虑准备的事情还太多,他只说了两句: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说罢,他就到别人家里去了,他说回来再和父亲谈。

……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这几个女人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

你看说走就走了。

可慌(高兴的意思)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娘也没见他这么慌过!

拴马桩也不顶事了。

不行了,脱了缰了!

一到军队里,他一准得忘了家里的人。

那是真的,我们家里住过一些年轻的队伍,一天到晚仰着脖子出来唱,进去唱,我们一辈子也没那么乐过。等他们闲下来没有事了,我就傻想:该低下头了吧。你猜人家干什么?用白粉子在我家影壁上画上许多圆圈圈,一个一个蹲在院子里,托着枪瞄那个,又唱起来了!

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唉呀!那边过来一只船。

唉呀!日本鬼子,你看那衣裳!

快摇!

小船拼命往前摇。她们心里也许有些后悔,不该这么冒冒失失走来;也许有些怨恨那些走远了的人。但是立刻就想,什么也别想了,快摇,大船紧紧追过来了。

幸亏是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摇的小船飞快。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假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

后面大船来的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哗哗,哗哗,哗哗哗!

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她们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的一摇,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枪声!

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了,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

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

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

妇女们带着浑身水,又坐到她们的小船上去了。

水生对着荷花淀吆喝:出来吧,你们!

好像带着很大的气。

她们只好摇着船出来。忽然从她们的船底下冒出一个人来,只有水生的女人认的那是区小队的队长。这个人抹一把脸上的水问她们:你们干什么来呀?

水生的女人说:又给他们送了一些衣裳来!

小队长回头对水生说:都是你村的?

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

小队长开了个玩笑,他说:

你们也没有白来,不是你们,我们的伏击不会这么彻底。可是,任务已经完成,该回去晒晒衣裳了。情况还紧的很!

战士们已经准备转移。一人摘了一片大荷叶顶在头上,抵挡正午的太阳。几个青年妇女把掉在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战士们的三只小船就奔着东南方向,箭一样飞去了。不久就消失在中午水面上的烟波里。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用诗意的语言描写水生嫂月下编席的场景和月光下的白洋淀,表现了白洋淀的地方特色,营造了一种优美、宁谧的氛围。
B.“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手指的“震动”实际上就是心灵的“震动”,通过这一细节可以透视人物内心复杂而激动的情感活动。
C.敌人突然出现,妇女们拼命地往前摇船,摇得小船飞快,体现了她们的紧张与害怕。
D.小说战斗过程的转换与妇女们由紧张到惊疑到愉快的心理过程的转换相结合,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生和女人简单朴素的对话,展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女人虽震惊不舍,但也识大体,明大义。
B.文章的景物描写,比如开头作者借助两个充满想象力又贴切的比喻,把这个场景诗意化了。
C.敌人突然出现,妇女们拼命地往前摇船,小船也“活像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一样迅猛前行,这一段描写非常精彩,人物形象突出,动作描写、景物描写与神态描写相结合,表现了人物的英勇品质。
D.以现实主义为根基而揉进浪漫主义情调,把时代风貌的真实画面同作者的真挚感情交融在一起,表现了人性的善、人性的美和人伦的和谐。
3.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多种手法,请加以分析。
4.有人说,孙犁的文章“平中见奇、淡而有味”,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
2023-01-16更新 | 24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