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9 题号:1115519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优秀的书法作品都是技法与性情兼备的。技法是根,性情便是魂;先有笔墨,进而有自我。这也是我们学习书法的正确路径。

王僧虔《笔意赞》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形质,是点画的技术含量。神采,是作品的丰神和韵味,其中就包含了性情的元素。书法的性情大约有三层意思:一指人的禀性和气质,二指人的思想感情,三指人的性格、脾气。

就书法学习而言,在一定阶段内,还是指书写的技法。所谓“技近乎道”,“技”是重要的前提。技法训练的过程是筑基,基础不牢靠,楼房盖得再高,一阵狂风便轰然倒塌。现实中,也有很多人因技法训练不过关、不全面、不过硬而陷入困境,一些人或原地踏步,或越写越倒退,也不可能升华进入“道”的层面。当然,技法训练是性情的外化,它们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在技法高度成熟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融入自身的性情。

现实中,对于技法与性情的关系,很多人尚有模糊认识,大致可分为四类。

一是忽视技法,一味强调性情。这类人往往对技法的作用认识模糊,错误地理解了“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的深刻含义,就认为性情最重要,技法不重要。他们所写的书法作品,缺乏传统,外在、直白,落入“野狐禅”。须知,性情是以技法为基础的,技法讲究了,才能外化、升华为性情。

二是漠视技法、藐视传统,一味张扬个性,把追求自我作为审美终极目标。这类人大都有对传统的理解力、表现力,但是在创作理念上,已经脱离了传统的学书路径。强调个性未必是坏事,但一味强调个性也未必就是好事。人人都有个性,学习书法的人有个性,不学习书法的人同样有。一个不学书法的人写的书法作品里肯定有他的个性存在,我们是否能说这是一件有个性的好作品呢?当然不能!因为他不懂技法,徒有个性而已。

三是技法过关,却看不到性情。原因在于作者一味地痴迷临帖,心思全在临帖上,不敢越雷池一步,思想完全被“法”所约束和包裹,从而泯灭了性情。其实,形质是躯壳,性情是灵魂,灵魂附着于躯壳,躯壳是灵魂的安放之地。所以说,仅仅完成了基础的形质是不够的,还要抓住灵魂这个关键,培养和发挥性情,以至于自然而然地表达性情。

四是性情与技法兼顾,但性情训练前置。应该肯定的是,这些人都是聪明人,有理解、有思想。在他们当中,一些人在技法还不够成熟的时候,早早地有意识地添加自己的性情,于是创作似乎就显得有那么一点自我。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性情训练前置”。技法不过关,即便是有一种风格和面貌,也会单薄、缺乏支撑而不成熟。当然,每个人的性格和审美情致都大不相同,我们即便是再认真、再用心地学习古人,也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相似,而这“不像”当中,哪怕所占比例只是一点点,其实就是自我的性情。

所以,有人说书法一要到位,二要味道。所谓到位,即是技法过关,解决了形质的问题。所谓味道,即是融入了自己的理解、修养积淀和性情发挥。当然,味道不等于性情,但味道中一定包含了性情。

(节选自《书法:技法和性情》,2020年6月12日《文艺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先有笔墨,进而有自我”中的“自我”就是指书写者个人的禀性和气质。
B.书法学习重要的是作品的丰神和韵味,而点画的技术含量无足轻重。
C.书写技法的训练与性情是相辅相成的,优秀书法作品所表现出的性情必须要有高度成熟的技法来支撑。
D.性情是以技法为基础的,技法讲究了,就一定能融入情感,外化、升华为性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王僧虔的话既印证了开头提出的“优秀的书法作品都是技法与性情兼备的”的观点,又能很好地衔接上下文。
B.文章列举了四类模糊的认识,进一步阐明了在书法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技法与性情之间的辩证关系。
C.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提到“传统学书路径”,是为了阐明一味追求“个性”的弊端,其实也是在强调“技法训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D.文章开篇以“优秀的书法作品都是技法与性情兼备的”总领全文,然后围绕技法和性情的关系进行分层论述,总分结构明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书写者能认识到技法训练的重要性,并且其书法作品存在个性,他的作品就是优秀的书法作品。
B.一幅真正优秀的书法作品,需要反复雕琢、全方位思考并贯通以性情,绝不是一味地痴迷临帖就能够做到的。
C.优秀的书法作品要求躯壳与灵魂、形质与性情相结合,从而能够在作品中更自然地表达性情。
D.学习书法没有必要过早刻意地训练和表现自我,而是要先力求技法成熟到位,继而逐步融入性情,神采自现。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会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西方传入我国的。从那时起,我国社会学界就致力于在本土文化环境中发展社会学,使之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为中国社会发展服务。

从学术文献看,在我国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中,社会学是讨论本土化问题最多的学科之一。之所以强调本土化,是因为社会学研究要探究社会事实,而社会事实往往是极其复杂的。要深入分析社会事实,探究对社会事实发生影响的全部社会环境、社会要素,社会学研究就必须扎根本国土壤、立足本国国情、反映民情民风,这就必然要实现本土化。其实,世界各国的社会学都具有明显的本土化特征。比如,我们读美国社会学者写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学教材,一个共同特征就是这些教材都是以美国社会为背景和基础来阐释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的。有鉴于此,我国社会学必须高度重视本土化,在借鉴西方社会学时要保持头脑清醒,认清其背后的西方社会实践和价值判断,扎根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土壤提出新概念、创造新表达、构建新理论,进一步突出社会学的中国特色。

社会建设与民生领域研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提出的新问题、新任务,也是中国特色社会学独有的研究领域。对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学独特的概念范畴、理论内容、话语表达。

什么是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也可以理解为建设社会,其目标是激发社会活力、其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是由全体社会成员组成的,激发社会活力就是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和动力。当前,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正处在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时期,能否充分激发社会活力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至关重要。所以,中国特色社会学的社会建设研究,重点就落在如何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全体中国人的活力上。

民生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本土化社会学概念。民生就是人民生活。中国特色社会学的民生研究,主要研究在中国这样的大国如何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如何让每个人都得到平等的发展机会。经过多年探索,社会学界重点研究的民生领域大体有9个,即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住房、医疗健康、养老政策、扶贫政策、基层社会治理。民生领域的研究具有学科交叉特征。比如,很多学科都研究教育,而社会学的研究重点是教育公平问题,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如何实现教育资源公平配置。就业问题也有很多学科在研究,社会学聚焦的是人,是就业与失业的人群,研究重点是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两大群体的就业问题。

我国社会学者在社会调查中看到,广大人民群众推进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已经走在前面,社会学者做的很多工作就是总结其中成功的体制机制案例,将其上升到社会学理论层面,提炼出我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理论模式。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实践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提供新的知识,也不断为国际社会学的知识宝库增添中国案例、中国经验、中国模式。

(摘编自李强《中国特色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特色社会学研究是为中国社会发展服务的,独具明显的本土化特征。
B.正确处理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C.9大民生领域是我国社会学界研究的重点,同时是很多学科的主攻方向。
D.我国社会学者的工作是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总结经验并提炼出理论模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追溯历史入手,概述社会学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条理清晰,逻辑鲜明。
B.文章通过分析美国学者写的社会学教材的特征,强调社会学研究必须本土化。
C.文章围绕社会建设和民生领域两方面,分层剖析中国特色社会学研究的关键。
D.文章选取教育和就业两个例证,证明了民生是非常重要的本土化社会学概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过去我们长期忽视对社会学的研究,现在重视了,也逐步构建起了领域宽广的中国特色社会学学科体系。
B.如果只重视借鉴西方社会,而没有扎根于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土壤,就难以在社会学研究上取得成就。
C.中国特色社会学要研究如何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我国9亿劳动者中蕴藏着的巨大的发展动力和潜能。
D.对全国不同地区脱贫及解决绝对贫困后相对贫困问题的研究,正是我国社会学界现在和将来的研究任务。
2020-08-01更新 | 4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
社会转型下的清代鄂西南土家族妇女
长期以来,鄂西南土家族地区形成了由独特的语言、宗教等构成的民族传统和习俗文化。清中叶前土家族地区妇女仍旧秉承“中古夷俗”“配合自由”的观念,在文化习俗方面受儒家文化影响较少,其婚姻形式以姑舅婚、收继婚、同姓婚为主。男女婚恋形式较为自由,婚姻关系也较为松散,且女性在社会生活中享有较大的话语权。
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使鄂西南的土家族经历了一场急剧的社会转型。国家对社会秩序和风俗习惯予以全面调整和影响。一方面我们看到以儒家文化和宗族伦理为主要内容的正统文化迅速改变着民众尤其是妇女的生活,另一方面地方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也在不断地调适互动中顽强延续。
为强化对这一地区的文化控制,官方大力在思想观念上灌输儒家伦理,加强儒家教化。民众也逐渐接受汉族传统观念和文化习俗。大部分女性摒弃固有的婚恋习俗,融入儒家伦理文化,这一转变从守节守贞的节妇烈女不断增加鲜明地体现出来。改土归流以来,国家在这一地区禁止男女混杂同坐、背夫私逃、私自改嫁等旧俗,宗族观念认为节妇烈女是光耀门楣之人。同时士绅在方志中大量书写节妇烈女的事迹,并上报旌表,引导了当地妇女观念的变化。这一时期,节妇烈女在鄂西南土家族地区出现了井喷式地涌现。同治《建始县志》载:“郑张氏,年二十九而孀,夫弟谋夺其节,氏闻之故跌伤肢体,呻吟床褥,暗使人戒娶者曰:‘必若是,先杀子,后自杀也。’娶者惧,乃止。”
面对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但仍有部分妇女选择恪守原有的文化习俗与生存逻辑。很多地方以“女儿会”的形式来延续鄂西南地区的传统婚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恩施石灰窑、大山顶等地,每年农历五月初三和七月十二,流行借“女儿会”赶集之名来寻找意中人或私会情人。
虽然学界对于女儿会的起源时间目前尚无定论,但这并不影响对其背后文化现象的解读。其一,这种习俗根植于母系氏族遗存中。其二,根植于地方性知识和文化传统之中。在鄂西南土家族地区素有“年小月半大、鬼神也有三天假”的说法,女儿会与月半节正好为同一天,女性借赶集来幽会情人,久而久之成为民众默认的文化现象。其三,这一活动根植于地方市场体系和土客文化交流与互动之中。据同治《恩施县志》记载:石灰窑集场属于恩施东南隅十三集场之一,移民和流动人口很多。在集市上,借贸易为名,未婚男女趁机寻找配偶,互赠定情信物,已婚女性也不受约束,与过去的情人会面。这些流动人口,由于离开以往生活环境,脱离了原来社会文化的监督和约束,更容易接受鄂西南地区较为开放、自由的婚恋形态,因此集市也成为了男女自由婚恋的公共空间之一。
当中央王朝强制推行儒家社会文化政策时,土家族地区的女性面对现实做出不同面向的抉择:一部分女性以遵从礼制的节妇烈女形象存在,成为儒家社会性别伦理中的典范;另一部分女性则选择坚守传统自由婚恋的习俗,以“女儿会”的形式延续着土家族婚恋习俗。从这个意义讲,女儿会不仅是对传统婚俗的固守,同时也是地方文化传统和地方性知识在社会变迁中的自觉调适和延续。
(选自2014年2月24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不能体现鄂西南土家族妇女“中古夷俗”“配合自由”观念的一项是( )
A.清中叶以前鄂西南土家族在文化习俗方面受儒家文化影响较少,其婚姻形式以姑舅婚、收继婚、同姓婚为主,婚姻关系也较为松散。
B.改土归流前的鄂西南土家族地区较少受到以儒家文化和宗族伦理为主要内容的正统文化影响,男女混杂同坐、背夫私逃、私自改嫁等现象比较平常。
C.在相对闭塞的恩施石灰窑、大山顶等地,每年农历五月初三和七月十二,流行“女儿会”来延续传统婚俗。
D.同治《建始县志》记载:“郑张氏,年二十九而孀,夫弟谋夺其节,氏闻之故跌伤肢体,呻吟床褥,暗使人戒娶者曰:‘必若是,先杀子,后自杀也。’娶者惧,乃止。”
2.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女儿会的出现是因为鄂西南土家族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女性在地方市场体系和土客文化交流中享有较大的话语权。
B.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使鄂西南土家族地区的文化被儒家思想完全控制,土家族民众逐渐接受汉族传统观念和文化习俗。
C.中央王朝对鄂西南土家族强制推行儒家社会文化政策,使得当地民众尤其是妇女在不断地调适互动中前行,妥协与坚守并行。
D.地方士绅在方志中大量书写节妇烈女的事迹并上报旌表,成了节妇烈女在鄂西南土家族地区出现井喷式地涌现的最主要原因。
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土家族传统婚恋习俗的形成与历史上鄂西南土家族地区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所受约束较少、妇女地位较高等因素有相当大的关系。
B.由于汉族文化的渗透,导致了当地妇女观念的变化,女儿会成了鄂西南土家族妇女坚守传统自由婚恋习俗的最后阵地。
C.从社会转型视野下的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变迁中,可以推断出社会文化是根植于社会生活的,并受制于社会生活现状。
D.清代中后期鄂西南土家族地区的文化现状,体现了民间社会面对时代变迁既做出了一些妥协,又能从不同层面展现其地方性和独特性。
2016-11-18更新 | 2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什么是文明?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是什么?西方学术界比较流行的标准是三要素,即冶金术、文字和城市,这是根据西亚的两河流域文明和北非的埃及文明归纳出来的。但是,世界上也不乏未同时具备三要素的文明,如中洲的玛雅文明被公认为文明社会,但该文明就没有制造和使用金属器;而辉煌的印加文明是没有文字的文明,可见,这三要素并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准。

中国古代史籍把黄帝和炎帝时期作为中华文明的肇始,但其中关于炎黄时代的记述有不少带有神话色彩,并不能作为信史。因此,学术界一直以来都有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者。国内史学界很多人认为中华文明开始于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朝,国外部分学者和国内个别学者则怀疑甚至否定夏朝是真正存在过的王朝,认为古代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时间只能从符合国际学术界三要素标准的商朝后期开始算起。

要想消除学术界存在的疑问,非常重要的是依靠考古发掘获得的新资料来研究和证实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田野考古获得一系列重大发现,如在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发现了大型宫殿,在辽西的红山文化区发现了规模宏大的坛庙冢等。加之考古学家夏鼐先生、苏秉琦先生提出了各自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思路,促使学术界进一步关注中华文明起源问题。

200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牵头,国内众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参与的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探源工程)正式启动。探源工程以考古调查发掘为主要手段,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目前研究工作已经进入第五阶段,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一工程所揭示的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中华文明的长河发端于何时何地?流淌过怎样的曲折历程?这些问题牵系根脉,事关何以中国

(取材于王巍、施雨岑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发展水平相近的众多文明,散布在中国的四面八方,犹如满天星斗——已故的考古学界泰斗苏秉琦先生曾提出中华文明初始时期的满天星斗说。多年来,探源工程专家聚焦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等都邑性遗址,以田野考古为工作重心、擦亮已经沉睡数千年的文明星斗,为实证5000年中华文明提供重要证据。

经过多年努力,探源工程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脉络。由于各个地区具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生业基础,距今5000年前后中华大地上的各个区域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区域文明(古代国家雏形),这些文明经历了不同的兴衰过程,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局面。与此同时各个区域文明彼此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相互交流,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后来成为中华文明核心基因的共性因素,如以玉为贵的观点、龙的信仰、祖先崇拜、天人合一、礼仪制度、和合思想等。距今4300~3800年前,由于环境变化和社会内部变化等原因,长江流域、黄河上游和下游以及辽河流域等曾经盛极一时的区域文明相继发生衰变,而中原地区的文明兼收并蓄、吸收周边地区文明的先进因素,迅速发展,持续崛起,成为最为兴盛的文明,开启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历史格局,形成了早期中国,这种历史趋势可以概括为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多元一体也奠定了日后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基础,成为中华民族和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源头和远因。

值得一提的是,探源工程还提出了符合中华文明发展特征的文明判断标准,为探索世界各地文明起源作出了中国学者的贡献。探源工程的专家团队根据中国历史发展的实际,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遵循恩格斯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这一观点,冲破了西方学术界文明三要素理论的桎梏,提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新标准;社会阶层严重分化,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王权和国家,具有可辨识王权和国家的物化标志,即都城或其他大型公共设施的兴建、高等级建筑(宫殿)的出现、随葬品丰富且有彰显墓主人尊贵身份的器具(礼器)的大型墓葬的出现、贵重资源和高等级物品的生产和分配统治者所掌控、战争和暴力成为常见现象、稳定的分层级的区域社会等。新标准的核心要义是国家的产生。

正是按照这一标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论证了中华5000余年文明的历史沿革和现实存在。同时,这一标准也符合世界其他原生文明的特点,具有普遍意义,是中国学者对世界文明研究作出的有益贡献。

(取材于赵辉、王思北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要论证“炎黄时期的古代中国已经进入文明社会”这一观点,下面链接材料中的记载不能作为参考依据的一项是(     
A.诸侯相侵伐B.轩辕乃习用干戈
C.教熊罴貔貅貙虎D.诸侯威尊轩辕为天子
2.有拍摄团队策划制作纪录片《何以中国》,第一部分依历史进程共制作4集,内容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阶段成果基本吻合,展现了早期中国形成与发展的脉络。根据材料二,下列最可能成为这4集名称的一项是(     
A.《秦汉》《星斗》《天下》《家国》B.《摇篮》《星斗》《古国》《择中》
C.《家国》《星斗》《秦汉》《天下》D.《摇篮》《古国》《择中》《星斗》
3.根据材料二,下列考古发现不符合判断文明社会的中国标准的一项是(     
A.陕西神木石峁巨型城址由外城、内城和皇城台构成,内有大型宫殿建筑。
B.山西陶寺遗址出土的随葬品有鼍鼓和表明持有者掌握军事权力的玉石钺。
C.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了万余片刻有文字的甲骨,内容涉及农耕、天气等。
D.浙江良渚出土的祭祀用礼器“玉琮王”,表面有人兽合体的“神徽”图案。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探源工程是在上世纪文明起源探讨及田野考古重大发现基础上的进一步研究。
B.中华文明从纵向看是继承发扬中国文化的基础,横向看是联系全球华人的纽带。
C.夏鼐先生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思路与苏秉琦先生“满天星斗”说迥然不同。
D.判断文明的原有标准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可见文明的发展有共性也有个性。
5.我国学者提出的进入文明社会的新标准与国际学术界既有的“文明三要素”相比有哪些不同的特点?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2024-05-25更新 | 8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