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96 题号:1129460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辨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铺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哀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顿挫,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读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1.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古诗不仅抒写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因此,唐人古诗表达的思想更深刻,情感更丰富。
B.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C.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D.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经过不断变化和拓展后的唐人古诗更具艺术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2段中,作者从诗歌的表现范围和音节两方面比较了汉魏和唐人的古诗,认同了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的观点。
B.对“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一分论点,作者主要是引用杜甫的五言、七言古体诗为例来进行证明的。
C.本文第3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诗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调感方面的不同。
D.第2段后半部分引述李攀龙、王士禛等人的言论观点,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3.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表现范围有较大的开拓,这就促使古诗体的特长得到发挥。
B.古体诗的形式上有四言、五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但与五言、七言的绝句、律诗有别。
C.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D.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名为“古体”,其实已经与以往古体有所不同。
19-20高二·全国·单元测试 查看更多[2]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以往,变革精神这个黄河文明的显著特色,一直未被人们重视,即人们总是给这种文明冠以保守性的特征,这种认识误区,应该得到扭转。

②过分强调大河流域文化、平原文化或农业文明的保守属性,主要是源自于黑格尔的影响。黑格尔按照地理特征把世界区分为三种类型:高地居民的性格是好客和掠夺,平原上居民的特性是守旧、呆板和孤僻,海岸居民的性格是勇敢、沉着和机智。这便是将平原流域的农业文化或农业文明打上保守性特征的论证。

③《周易》“革卦”曰:“革:巳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意思是说,革卦象征变革,在“巳日”推行变革并取信于民众,前景就至为亨通。革卦的《彖传》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不仅求变,而且倡导顺乎天而应乎人的革命性变革。

④社会的变革如此,对于人的基本素质的培育也是如此,要求个体的修养、成长也要日日求新。《大学》就反复教诲人们要去创造,去求新,《大学》云:“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⑤这样一种强调求新求变的思想,既是历史本身的观念反映,也反过来催生历史的变事和发展。三代的历史沿革就具有明显的文明变迁意义,夏商周三代只有千余年的历史,这对于早期文明来说并不算长,但却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迁。

⑥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深深影响了政治文明的进程及其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革,就是这种文明内生性的历史巨变。中国历史的这场深刻变革,既是黄河文化区域内的政治变革,也在思想层面上受到“天地革而四时成”的变革精神的支撑。各诸侯国内的变法运动,大都继承这样清晰的变革思想。正是这样的变革思想,支撑了长达数百年的变法运动,终于把行之千余年的贵族制推进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⑦即使在秦统一中国开辟了新的历史时代之后,中国的政治体制也不是一成不变,不管是其政治体制的核心官僚制度,还是经济制度、选官制度、文化思想等等各个方面,它们从秦到清的发展变化脉络也清晰可循。以往所谓“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说法,说中国古代社会长期迟滞或停滞不前,较之欧洲的封建时代要显得特别漫长。其实,这完全是一个认识误区,而且也是一种并不恰当的比较。这种所谓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超级稳定、迟滞发展的说法,完全无法解释中国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毫无争议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事实。

⑧事实上,古代中国并没有传统所理解的农业社会那种无限依赖于土地所造成的孤僻、呆板和保守,而是在平原流域丰厚的土壤条件上,创造了早于西方千余年的中央集权制度,创造了体现社会公平的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创造了取代贵族世袭的官僚制度,更是创造了直接影响西方政治进程的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

⑨黄河文明作为一种农业文明,相对于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来说,没有保守性的文化因素是不可能的,但一种显示了巨大创造力的文化,只注意到它的保守性的一面,显然是不客观不公允的。

(摘编自李振宏《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黄河文明的显著特色,变革精神一直都未被人们足够重视,这种对平原流域冠以保守性特征的认识误区,应该扭转。
B.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深深影响了中国政治文明的进程及其特点;中国的经济制度、选官制度、文化思想等各方面也在其潜在影响下变化发展,并且有着清晰可循的发展脉络。
C.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继承了清晰的变革思想,终于把行之千余年的贵族制推进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D.历史本身的观念反映,强调了求新求变的思想;历史的变革和发展也催生了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否定了黑格尔的观点,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最终认为应该全面认识黄河文明中的变革精神。
B.文章引用《周易》和《大学》的文字,证明了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既有社会性,又有对个体修养的要求。
C.文章举出了四大发明等例子,可以证明古代中国并没有传统所理解的农业社会那种无限依赖于土地所造成的孤僻、呆板和保守。
D.文章承认了黄河文明相对于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的保守性,但是更强调其巨大的创造力,论述客观公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商周三代只有千余年的历史,这对于早期文明的历史过程来说并不算长,但却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迁。它们的历史沿革有明显的文明变迁意义。
B.春秋战国的历史变革,既是黄河文化区域内的政治变革,也在思想层面上受到“天地革而四时成”变革精神的支撑。
C.过去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社会长期迟滞或停滞不前,较之欧洲的封建时代要显得特别漫长。这种说法是一种并不恰当的比较。
D.古代中国在平原流域丰厚的土壤条件上,创造了早于西方千余年的中央集权制度。这说明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比西方更优秀。
2020-05-31更新 | 2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绘画达到了中国绘画发展中的一个巅峰,而其小品画以独特的审美形式和艺术特色成为这一巅峰时期的典型代表。在西方超现实主义绘画备受关注的形势下,再次品读我国传统绘画时不难发现,超现实因素并非只能从他国绘画中寻得,只是在中国传统绘画的解读方式中没有使用这一语汇,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中西方绘画在这一层面上的契合,实则二者的本质是十分相近的。

宋代人物画家们开始关注市井生活,人物画的平民化是它一改唐代贵族化、宗教化面貌的重要突破点之一。宋代画家李嵩的画作《骷髅幻戏图》即是其中一个代表。画面中的悬丝傀儡演出是宋代市井木偶的表演形式之一,画中的场面也是木偶表演与观众观看的真实场景。在画面中,物象的比例、结构等关系处理符合客观真实,其悬疑之处在于傀儡的操纵者,他应为现实中的人而非傀儡本身。但李嵩将其处理成头戴樸头、身着薄衫的大傀儡的形象,超现实的人物形象自然地呈现在真实的场景中,从而营造出离奇、悬疑的效果。《骷髅幻戏图》通过人与非人角色的切换呈现出超现实的艺术效果,实现了传达画家生活感悟和艺术思想的目的。

中国画对于空间的表现会让不了解中国文化的人觉得极为不可思议。在这一点上,中西方传统绘画差异非常大。西方传统绘画力求在二维平面表现三维空间,在新观念的影响之下,尝试突破到表现四维空间,而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多维套叠的情况极为常见,宋代小品画中的《柳院消夏图》即是一个例证。

在《柳院消夏图》中,院子内外的场景均一览无遗,前后没有遮挡,这是违背科学准则的。除非把视点提高——在较大的俯视状态下才能实现,但从画中平视的两个人物判断,大俯视的视点被排除。观察的视点只能是平视,很显然这个视点不是一个,并且应该处于两个不同的高度,从这个意义上说,画面实现了不同空间的合理化组合。同幅画面中观察点的平行位移导致了空间拼接重组现象的出现,将不同时空的状貌以面的形式展现给观众,真可谓奥妙无穷!艺术表现的自由使得画面产生了超现实的因素。

具有浪漫色彩的人物画是宋代小品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它超越了现实生活的题材,呈现出似梦似幻的艺术效果,展现了画家的独特构思与诗意情怀。《仙女乘鸾图》描绘了一个仙女驾着鸾凤急速飞翔于空中并回首圆月的场景,人物刻画形神兼备,设计巧妙。耿昭忠题云:风格高妙,飘飘然有凌霞绝尘之姿,是盖周文矩胸中迥出天机,故落笔超乎物表。显而易见,此类作品仍然运用了易于辨识的写实手法,不同的是其营造的意境是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宋代小品画中的超现实性体现在其将生活之借助超自然的手法自然而然地变为了艺术之,这里的真实在神秘色彩的笼罩下营造出了浪漫与梦幻的仙境。

宋代绘画以写实性为最显著特征,但它依然没有脱离中国画尚意的本质。高度写实与非现实性的表现看似矛盾,却能在超现实的语义中达成和谐。它借助怪异形象的处理、层叠空间的组合以及浪漫情景的营造,重建了一个自由、超验的幻境。

(摘编自赵雪《宋代小品画的超现实因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绘画中含有很多超现实因素,只是在传统绘画的解读方式中未使用这一语汇。
B.宋代人物画家开始将平民形象画入作品,这是对唐代绘画贵族化、宗教化面貌的突破。
C.《柳院消夏图》中,画家对院子内外的场景作了空间拼接,实现了艺术表现的多维突破。
D.宋代小品画依然没有脱离中国画尚意的本质,这与其高度写实的特点形成了显著矛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借助西方绘画理论审视中国传统绘画,发现了中西方绘画的契合之处。
B.文章以三幅宋代画作为例,论证了宋代小品画中含有超现实因素,有说服力。
C.文章引用耿昭忠的评语,目的是说明《仙女乘鸾图》运用了超常的写实手法。
D.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先提出论点,再从三个方面论证论点,最后作总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骷髅幻戏图》中,傀儡的操纵者也是傀儡,这体现了画家独特的生活感悟。
B.多个空间拼接重组在中国传统画作中极为常见,但在西方传统绘画中并不常见。
C.宋代具有浪漫色彩的人物画往往呈现出梦幻般的艺术效果,故不具备写实性。
D.宋代小品画成为中国绘画巅峰时期的典型代表,与其含有超现实因素不无关系。
2021-05-13更新 | 8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材料概括分析题(
网络文学刚出现时,很多人宣称这是全新的文学,是横空出世的“将来的文学”。现在,有了足够的作品放在那里,网络文学作家和相关从业人员也有了冷静的自觉,对网络文学的前世今生大致有了共识——它就是通俗文学,其基本形态就是类型小说。而网络文学的诞生与1949年以后以至1980年代以来“纯文学”占主流、通俗文学边缘化地位相关。互联网的出现为压抑已久的通俗文学提供了释放平台。这就是为什么欧美没有网络文学,因为网下已有充分发育的通俗文学生态,不需要在网上释放。
要放下两种傲慢与偏见,传统文学依靠思想与艺术品质对网络文学抱有傲慢与偏见,网络文学背靠市场对传统文学抱有傲慢与偏见。实际上,它们应该是并行不悖的,它们都能从对方那里得到重要的支持和营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健全的文学生态。同时,对网络文学必须加强引导。通俗文学本来就有市场驱动的属性,网络文学现在的主要媒介平台就是商业性网站,资本的力量起很大作用,如果没有自律,没有必要的管理,那么,低级庸俗就会大行其道。通俗文学对应着人的某些基本欲求,但它也追求、想象、探索和表现这些欲求的转化和升华,从而体现某些社会广泛认同的主流价值,给读者以意义感。而是否转化、能否升华,则是合格的通俗文学和不合格的通俗文学的基本分界。所以,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需要文学的自觉,更需要文化的自觉。
1.从材料来看,催生中国网络文学诞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材料涉及以下一些概念:网络文学,通俗文学,纯文学,传统文学。简要说明这些概念之间的大致关系。
3.“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需要文学的自觉,更需要文化的自觉。”结合材料,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2016-11-18更新 | 4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