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7 题号:1245344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速读,按字面解释,就是快速地阅览。它注重的是阅读过程的提速,目的是应对当下的“知识经济时代”: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阅读尽可能多的书本,以获取更多的信息,把握更多的机会。

早在二十世纪中后期,“速读”一词就经常出现在报刊的读书专题版面,以期激发阅读者不断提高阅读速度。中央电视台曾在黄金时段反复播放《学习的革命》这本书的广告,为速读之风推波助澜——大有谁不速读,谁就要被时代淘汰之意。许多不明真相的读者和好奇者,纷纷购买定价很高的《学习的革命》,然后反复翻之读之,希望快速掌握速读的各种“要领”,准确运用速读的各种“方法”。一些出版社顺应社会上猛刮劲吹的速读之风,趁势而上推出众多的“速读外国名著丛书”“速读中国现代经典文学丛书”“速读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读本”之类的图书。结果,一些读者购买了这些“压缩书”和“精简书”之后,随即发出了“原来名著和经典也就这种水平”的喟叹。其实这是“速读”惹的祸。为了读者能够速读,几十万字乃至上百万字的一部名著或经典,被压缩或精简成数千字、上万字的故事梗概或者作品简介。读者发现,这些被抽剥了“血肉”的“经典”,读得再多也是白读,更要命的是,它还会让读者失去阅读的信心。

速读的正面价值被夸大以后,培训速读的商业机构就应运而生。它们收费招生,以函授、面授和网络教学等各种方式,培训阅读者的速读能力。他们安慰受训者,最常见和最有蛊惑性的话语是:“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速读能力,只是缺少速读方法。经过训练,改变阅读习惯,就能够把阅读的潜能激发出来。”然而即便成功地通过速读的培训,具备了所谓“眼脑直映,一眼看一行甚至整个页面”的速读能力,又能怎样呢?这样的速读,能享受多少阅读的乐趣呢?

速读有极强的目的性和实用价值,这一点无可非议。然而阅读者是不是都得提高阅读的速度呢?我看未必如此,更没必要刻意如此。一个纯粹的阅读者,其阅读不是为了各种文凭或者是形形色色的证书,而是为了安顿心灵与澄明思想,丰富内心生活与透亮内心世界。只有不受速度制约的入心入脑的品读,才会让人真正体验到阅读的意义和价值,维护阅读的信仰和尊严。

生活在一个图“快”的年代,生存的经验似乎在告诉我们:只有与“快”字沾上边,只有具备“快”字当头的思想意识,你才能赢得良好的生存能力与生活条件。然而就阅读而言,最好不要一味图“快”。图书毕竟是一种精神产品,其性质决定了人们的“使用方式”,不在多而在精,不在于阅读的数量而在于阅读的质量。

作为一个自由阅读者,我一直拒绝速读。我宁可用速读十几本书乃至几十本书的时间来有滋有味地品读一本书。

1.下列说法不符合选文文意的一项是(     
A.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有些阅读者希望更快地阅读更多的书籍。
B.报刊版面经常出现“速读”,是为了激发阅读者不断提高阅读的速度。
C.一些出版社推出众多的速读图书,起到了为速读之风推波助澜的作用。
D.图书的性质决定了人们对图书的使用不在阅读的数量而在阅读的质量。
2.对作者拒绝速读的理由的理解,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速读是为了获取各种文凭或形形色色的证书,但不会速读也不会被时代淘汰。
B.把名著或经典压缩、精简成故事梗概或作品简介,这必然会让读者产生误会。
C.作者拒绝速读的原因是商业机构为了收费招生蛊惑人心:速读能改变阅读习惯且能激发出阅读潜能。
D.速读有极强的目的性和实用性,却无法达到安顿心灵与澄明思想的阅读目的。
3.某高中学校为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开展了课外阅读考级评比活动,每个等级都规定一定的阅读篇目和数量。请结合本文的基本观点,简要评析上述做法。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Core Competence”通行的中译是“核心竞争力”,但它的准确译法应该是“核心能力”。所谓“核心能力”,不是公司独有的某种技术或工艺,也不是公司内部某个人或某个部门的能力,而是指公司整合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技术后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是公司集体学习、运作的结果。核心能力是内在的、无形的、本源性的。它难以被竞争对手所复制。一个公司凭借核心能力才能持续为客户提供独特的价值和利益,才能不断催生新产品,开辟新市场。

了解了“核心能力”的基本含义,我们就能发现目前将“Core Comepetence”译成“核心竞争力”的误区所在。人们常常说,“渠道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某营锁人员一年销售业绩上千万,他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这里,“核心竞争力”的译法把人们的注意力过多地引向了“渠道”、“劳动力资源”等外在的、有形的因素,而忽略了核心能力的内在性与本湖性。一个公司在市场上有竞争优势,并不一定表明该公司核心能力强,特别是当竞争的环境不公平,或当该公司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的时候。

进一步说,当一个公司过分依靠外在因素在市场上表现出巨大的“竞争力”的时候,往往是这个公司的内在能力开始蜕化、衷减的时候。优越的资源对于一个公司、一个国家来说的确是一种福音,但同时也可能是一种“诅咒”。这让人想起西方学者关于“石油的诅咒”的说法,由于可以卖石油,一些富油的国家不追求高效的经济体制,不追求创新,他们就躺在石油上坐吃山空,对于这些国家而言,石油资源就成了一种诅咒,一个公司如果一味依靠外在优势进行竞争或只专汪于当下的竞争(如打价格战),就难以逃脱这种被“诅咒”的命运。

因此,公司必须从关注外在、表层、有形和现在,转向关注内在、深层、无形和未来。“核心能力”的概念体现的正是这种追求。核心能力的形成是一种由表及里的、动态的、精益求精的过程。公司必须注意保持核心能力的活力,否则也难逃“被诅咒的命运”。能使公司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获得强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一旦让公司形成路径依赖,也会产生核心能力硬化的问题。当环境发生巨变时,公司困难以应对而猝然倒下。这就是“核心能力的诅咒”。

(取材于吴伯凡《核心竞争力》:福音与诅咒)

1.下列对“核心能力”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核心能力与顾客所看重的价值和利益无关。
B.核心能力不是指个人能力,而是指公司独有的技术。
C.核心能力被竞争对手复制的可能性很大。
D.核心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中所谓的“核心竞争力”,是对“核心能力”这一概念的误读与误用。
B.公司如果一味依靠外在竞争优势或只致力于当下竞争,其前途堪忧。
C.劳动力资源丰富,营销人员优秀能使公司在竞争中保持永久优势。
D.对于任何公司或国家来说,忧越的资源都可能带来负面的影响。
3.根据文意填空。
文章说“一个公司在市场上有竞争力优势,并不一定表明该公司核心能力强”,这里因为公司的竞争优势可能来自____ ,____ 以及其它外在因素。
4.文章认为核心能力既是一个公司的“福音”,却也可能是“诅咒”,为什么?
2018-11-20更新 | 2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

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古史传说中认为“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理由是,“若非冷战玉体,尝药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又有说“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两说虽不能尽信,但一缕微弱的信息却值得注意:茶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人们注重了它的某些疗病的“药”用之性。

茶文化的产生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谈之风。其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最初为酒。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转向好茶。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佛教发展,科举取士,诗风大盛,贡茶兴起及禁酒制度都推动了茶文化的形成。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中国人创造了多样的品茗方式,若以人数多寡论,有独饮,对饮、品饮和聚饮几种。明朝张源著《茶录》,顾大典为之作序说,“其隐于山谷间,日习诵诸子百家言,每博览之暇,汲泉煮茗,以自愉快,历三十年。”古代文人常常是以书为友、以茶为伴,张源的独饮使茶事颇具浓厚文化之的。宋代诗人社来的《寒夜》则表现了对饮的茶趣:“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作者把“寒夜茶”“窗前月”“雪中梅”视为同等的雅事,文人正是借品茗熏陶自己,涵养从容雅致、彬彬有礼的君子风度。三人为众,一块饮茶正合“品”字之义,品饮则增添许多热烈气氛,摆开龙门阵话题如小溪流淌,多了些闲适和轻松,那茶自然就更有味!聚饮(指三人以上)又是另一番景象,如茶宴,茶会,茶馆,茶摊。特别是茶馆,南来的,北往的,达官贵人,贩夫走卒,张王李赵,五方杂处,茶人为解渴而来,又解渴而去,似无茶道之可言;但较之闹市通衢,较之餐馆酒家,这里乃清静之所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三五知己共一茶桌,仍可闹中取静,吸饮佳茗,获得轻松闲适的精神享受。

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茶在中国精神文化中的体现,这比“茶风俗”“茶道”的范畴深广的多,也是中国茶文化与欧美或日本茶文化区别较大的原因。

(摘编自《关于中国茶文化的历史由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史中有关神农氏以茶解毒的传说,表明了人们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关注了茶叶的药用价值。
B.魏晋以来,文人用喝茶取代了饮酒,其原因是他们在终日高谈阔论的过程中需要有助兴之物。
C.汉代以来文人提倡饮茶,文化思想领域与茶渐渐产生联系,由此饮茶被赋予了更多社会功能。
D.茶在中国精神文化中的体现构成了中国茶文化的内容,品茶能获得轻松闲适的精神享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总写茶的国饮地位,然后结合历史论述中国茶文化的由来及各种品茗方式,最后加以总结。
B.文章认为陆羽的《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作者以此为例证明了茶文化在唐朝已经形成。
C.张源隐于山间,“汲泉煮茗”,乐享独饮,而杜耒以《寒夜》情寄对饮,这二者形成正反对比论证。
D.文中引用顾大典序言和杜来诗作,论证了我国品茗方式的多样性,使作品散发出浓浓的文化气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茶是举国之饮,具有多种价值,长久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是因为其自身固有的文化价值。
B.南北朝时茶在不同人群中发挥了诸多作用,茶文化初步形成,从此茶成为后代唯一的助兴之物。
C.国人品茶方式各异,情境有别,茶韵,茶趣,茶味,茶之清净闲适均可在氤氲的茶香中细啜获得。
D.欧美及日本的茶文化比较侧重“茶风俗”“茶道”,因此不如中国的茶文化更有内涵和发展前景。
2020-02-09更新 | 5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劳动创造世界,创造历史,更创造人本身。无论是从国家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从少年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来看,孩子们都迫切需要加强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维度。那么,针对少年儿童的心理成长特点,如何开展适切而有效的劳动教育,是摆在新时代教育者面前的一道思考题。其实,对少年儿童而言,阅读儿童文学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培育和塑造他们的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

儿童文学有益于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儿童文学在少年儿童的成长认知过程中担当着重要作用。可以说,孩子最初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从这里起步,在他所听闻的故事、浏览的图画、展开的想象中找到是非善恶的标准和立身处世的原则。儿童本是原始而天真的生命,时常分辨不清现实与幻想的界限,并且认知和活动范围十分有限,但是,他们可以通过阅读儿童文学来拓展自己的生命空间,随着书中人物心游四海、神驰八方。他们会不断跟从勤劳勇敢的主人公,摈弃贪生怕死、见利忘义、好吃懒做的负面人物,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

儿童文学有益于发挥榜样效应、磨练劳动意志。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对年龄较小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受局限的儿童,应多用具体的榜样形象,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共和国成立初期,儿童文学中涌现出一批出身于乡村的抗战小英雄形象,像小英雄雨来、小马倌、张嗄子、潘冬子等,他们与敌人斗智斗勇,临危不惧,屡建奇功,成为一代少年儿童的精神偶像。为什么这些小英雄没有一个是从温室中走出来的?因为他们的强健体魄、坚强意志、勇敢胆识,包括丰富的生活经验,都是在粗粝的劳动中磨练出来的。当然,一些孩子的经历是作为劳动人民的苦难历史来讲述的,这些都在他们执行任务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儿童文学有益于儿童通过劳动认识和创造自我。儿童初涉人世,心随本能,并不了解自己的个体潜能,也不清楚自己的个性需求,他需要不断地经过劳动实践去摸索和发现,从而确认和创造自我。童话《木偶奇遇记》中,匹诺曹就像一个刚出世的顽童,懒惰贪玩,还爱说谎,但是在历尽艰辛之后,他学会了勤劳诚实,并梦想成真,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人类男孩,匹诺曹在劳动中证实了自我存在的力量,从而获得自我实现。

文学源自生活,中外优秀儿童文学中丰富的劳动书写源于不同时代作家们与劳动的亲密接触。而当下儿童与土地的疏远、儿童生活中劳动的缺位,也在近年的儿童文学创作中显现出来。现下流行的儿童文学多是校园、青春、玄幻、探险题材,极少涉及劳动场景与劳动观念。今天的儿童文学作家,应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觉肩负起塑造未来民族性格的使命,在文学作品中弘扬勤俭、奋斗、创造、奉献的劳动精神,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打好精神底子。

(摘编自王欢《儿童文学与劳动教育》)

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儿童文学与劳动教育的话题,着重论述了儿童文学对劳动教育的益处。
B.文章通过童话《木偶奇遇记》,论述了儿童文学中劳动在自我成长中的重要力量,
C.文章以当前儿童成长的劳动教育问题为立论背景,论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D.文章从儿童文学的视角切入,论述了“劳动”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及其重要价值。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少年儿童开展劳动教育,除了阅读儿童文学之外,还有其他一些重要方式。
B.注重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是今天的儿童文学作家们首先要自觉肩负起来的使命。
C.依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不好的儿童文学人物形象也会对儿童产生不良影响。
D.根据文章的论述,可以推断出阅读对于一个人的价值观和自我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3.请简要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
2021-01-31更新 | 8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