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22 题号:1162029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谁持彩练当空舞

熊召政

老远我就看到那棵大樟树了。那是怎样的一棵樟树啊,它的主干比碾盘还要粗壮。枝丫盘曲着伸向天空,每一根都分明留下铁打铜铸的英雄气。树上所有的叶子都葱绿、晶亮,它们密密簇簇,横拓出去,遮盖了村落前大半个稻场;填满叶与叶之间缝隙的, 不仅有被春雨洗亮的阳光,更有比田间的蛩声更为轻盈的鸟鸣。

这棵大树后面,是一栋江南常见的白墙青瓦的古民居,一种四水归堂的泥砖建筑。从墙上的铜牌可知,这是当年毛泽东担任中央苏维埃政府主席时的旧居。

我们说战争是残酷的,但战场上的风景往往如诗如画。就像这栋位于瑞金叶坪的伟人住过的古民居,无论是它瓦檐上苍郁的针菲,还是泥墙上被风雨剥蚀的苔痕;无论是它天井里潮润的细沙,还是瓦脊上等待炊烟的雨燕,给予我的都是恬淡的乡村牧歌之感。住在这样的房子里,面对数十倍于红军的敌人的“围剿”,毛泽东指挥若定,他以浓得化不开的战场硝烟为墨,写下这样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从这激战之后的诗句来看,伟人自有伟人的胸襟,伟人自有伟人的浪漫。在诗人眼中,历史总是充满诗意。

走出这所房子,我站在大樟树下。突然,不知什么地方的广播放起了《十送红军》。尽管当地人说,这首歌唱得失去了赣南的韵味,已经不是乡音了,但我仍在这略带忧伤的旋律中,领略到七十年前那些浸在血水与泪水中的记忆。

毛泽东在这棵大樟树下骑上战马,迈向重重关山;八万多红军在这片土地上启程,在乡亲们期盼与炙热的眼光中,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壮烈的长征。

我的家乡是另一片苏区,红军战士头上的八角葵帽,成为我童年记忆中不可亵渎的神圣图腾。神圣可以沉眠,但不会消失。此刻我站在这棵大樟树下,听完《十送红军》后,忍不住四下张望:与漠漠水田上的白鹭一起飞扬的战旗呢?在青石板上嘚嘚驰过的马蹄呢?它们都去了哪里?

我常说,如果我早生半个世纪,我可能不会成为一名作家。几乎不用置疑,多血质的我,肯定是一名红军战士。我羡慕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样的伟人,在中国的大地上,写下民族的史诗。一支笔比之一杆刺破黑暗的长枪,一本书比之一场决定国家命运的战争,毕竟分量太轻,太轻。

十送红军,送的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骨肉。多少个苏区的母亲啊,在漫漫长夜里,她们纺车上的手柄,一次又一次摇圆了中天明月,但总不能摇圆她们无尽的思念。那永远不能收回的,村口送别的目光啊,又怎能穿透二万五千里的重重阴霾?雪山草地,沼泽荒漠,一寸一寸,不仅沾满了战士的血,也沾满了亲人的泪。

纵览历史,我们可以说,所有通往天堂的路,都充满了艰辛与苦难。一个人扭转乾坤的能力,取决于他化腐朽为神奇、化苦难为诗情的禀赋。历史拒绝呻吟,但历史不拒绝浪漫。毛泽东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吟唱“谁持彩练当空舞”,这是何等的想象力啊! 正是他和他的战友们,用自己的如虹豪气,为我们的民族炼出了一条魅力四射的彩练。

彩练初出,赣水那边红一角;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疏!炮火不能烧毁它,风雨 、不能摧残它。当这条彩练飞过于都河,飞过金沙江,飞过娄山关,飞过乌蒙山,飞过南国的雾,飞过北国的雪,我们惊异地发现,原来这一条彩练,竟是一条长达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

谁持彩练当空舞?是我们的红军,我们餐风饮露、百折不挠的中华儿女。

物换星移,历史的烽烟早化作大地上的虹霓,我们也只能从竟夜的春风、从山间的鸟啼来谛听烈士们的呼吸。但是七十年前的那棵老樟树,还是那么苍翠欲滴,这是因为它的根须,始终抓住了泥土;七十年前的那条彩练,还在我们的仰望中飘舞,这是因为民族的精气还在。对于我们来说,长征不仅仅是一段逝去的故事,也不仅仅是一种奋进的象征,还是一只正在吹响的号角,一首还没有完成的史诗。

(摘自熊召政散文集《历史的驴友》)

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描述古民居的屋檐针菲、泥墙苔痕、瓦脊雨燕等,突出其古朴淡雅,最主要的目的是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B.文中用“最壮烈”修饰“长征”,既写出了亲人之思、战争之烈,又表现出长征路途之长、人员之众。
C.文章写赣南、作者家乡等地的苏区,表明中国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离不开众多苏区百姓的大力支持。
D.文章没有详写战争生活的残酷激烈,而是着重表现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礼赞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描写大樟树的主干、枝丫、叶子,突出大樟树的盎然生机,为全文营造了昂扬明朗的氛围。
B.散文贵在有“我”,文章提到“我”的向往时,用笔与长枪、书与战争作比,表现出尚武轻文的倾向。
C.文章虚实结合,借大樟树与《十送红军》,将现实与回忆融为一体,在现实描写与历史回忆间自如转换。
D.文章运用象征手法,樟树根须始终抓住泥土而苍翠依旧,象征着军民之情长在,长征精神永葆生机。
3.请简析诗句“谁持彩练当空舞”在全文中的作用。
4.本文是“长征精神赞”征文获奖作品,请从语言与内容两个角度分析其恢弘磅礴的风格特点。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晖寸草心

——悼茅盾先生

竹林

主席台上,坐着当代的文学巨匠——茅盾,他的面容,宽厚、慈祥;台下,人群中,坐着我,一个刚从皖东农村插队归来不久的小青年,惶恐、不安。

我,一个从没见过世面的女青年,第一次置身于文学队伍的行列,第一次来到祖国的首都北京,第一次参加这样规模的“全国部分中长篇小说作者座谈会”;而且,我事先知道,我的小说提要,作为大会上有争议的作品,递交了茅盾同志和其他几位文艺界领导同志审阅。

我,像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等待着开签,像一个渴望上大学的青年等待发榜;我在事业的门前徘徊,等待着命运的判决。

我的心在胸膛里激动、蹦跳,我暗暗地咬着嘴唇,仍无法抑制。我知道,我是个刚刚踏上人生道路的青年,幼稚、可笑,不应该去耗费一位伟人的精力;我是棵刚刚破土的文学幼芽,柔弱、细嫩,我浅陋的作品没有资格去劳烦文学大师的垂顾。然而,普通的青年也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稚嫩的幼苗也渴望阳光的照射。我,在生活的道路上艰难地前进的我,怎能不幻想和企望在前面有明亮的星星导航?!

扩音器里,传来缓慢、浑厚的声音,茅盾同志讲话了:

“最近,我看了人民文学出版社送来的三部小说的提要《冬》《娟娟啊娟娟……》(这一部是我写的,后改名《生活的路》)、《铺花的歧路》……从提纲看,都写得很好,后两篇如果写得深刻,可以是很动人的,会受欢迎的,可以引起大家对“四人帮'无恶不作的深刻的痛恨。”我的心好像突然停止了跳动,我的血液凝滞了。虽然我终于听到了我盼望已久的最好的祝福和评判,但是,一下子,我又似乎不敢相信。我的心似乎飞出了躯体,猛然间飞到了一个梦幻的世界里。我不敢相信眼前的现实,甚至不敢相信我自己正身处北京,身在这样的一个会场里,不敢相信我现在聆听的,正是我国当代最伟大的作家的声音!

大会主席严文井同志插话了。他要我上主席台去,说茅盾同志要和我说几句话,向他当面汇报我对这部小说的创作意图和设想。然而,我像一个傻瓜一样愣住了。我木然地在座位上呆着。我几乎失去了思维和判断能力!做梦也不会想到,我,一个刚刚学习写作的青年,会突然飞来这样的机缘。

我何曾经历过这样的场面?在我二十多年的经历中,我从来不敢在人面前侃侃而谈,哪怕是在小组会上,我也极少发言。好像是一个人在朦胧中见到了强光的刺激,我手足无措,无知所以,尽管旁边的同志推我、拉我,我仍旧迈不开脚步……

许多同志善意地批评我说:“也许,你就一辈子失去了这一次最好的向茅公请教的机会!”

是的,此后好多天,我心里感到愧悔。我愧我自己在事业上还不成熟,有负于前辈的关怀和期望;我悔我自己没有出息,上不了场面。待我的长篇小说《生活的路》出版后,我请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严文井同志代我给茅盾同志转去了我的习作,以此向沈老致敬,并为我那次会上的幼稚可笑的失礼致歉!不久,严文井同志回信说,他已转达,并告诉我,沈老是个宽厚大度的人,他绝不会计较礼数的得失,对于青年人,只有理解和支持,爱护和希望。

是的,当我开始迈进文学队伍以后,我不知听到了多少关于茅盾同志教导和关怀一代又一代的文学青年的故事。我常常想,茅盾同志在新中国的文学事业中,是滔滔的江河,而自己,则是河边沟渠旁的一棵禾苗;茅盾同志是大海,自己则是大海里蒸发出来的一棵小水滴。禾苗接受河水的滋润,水滴牢记大海的恩情。

正当我沉浸在茅盾同志和文艺界前辈们的关怀和鼓励的幸福中、力图努力学习进取的时候,突然传来了茅盾同志去世的噩耗。我的心立即沉了下去。我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默默地从相册里取出与茅盾同志合影留念的照片;我,陷入了深深的忆念之中……我是多么盼望能再一次得到敬爱的茅盾同志的关怀和教导、支持和鼓励。然而,不幸真的被那几位批评我的同志说中了,我一生永远失去了那一次向他学习和汇报的最好的机会。为此,我将一辈子感到遗憾和惋惜;然而,好像春天里的小草得到了阳光的恩惠一样,茅盾同志对我的爱抚、鼓励和教导,将永远激励我在文学事业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探索和前进!

(写于1981年)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四段中,作者极力以“我”为叙述中心来铺陈描写,有助于将读者代入特定历史情境。
B.茅盾依据小说提要对青年作家给予肯定和鼓励,可见其作为文艺界前辈提携后辈的态度。
C.在规模盛大的文学座谈会上,其他同志对“我”的批评与茅盾对“我”的期望形成鲜明对比。
D.作者回顾自己的文学成长之路,从初学写作到出版小说,成长的韧性与他者的关怀启人深思。
2.作者因错失向茅盾请教的机会而愧悔,请分析此前作者的心理变化。
3.文章标题化用孟郊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请分析其艺术效果。
2021-12-27更新 | 11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月,阙也

张晓风

①“月,阙也。”这是一本两千年前的文学专著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

②那解释使我着迷。

③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求缺?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

④那斋名也使我着迷。

⑤“阙”有什么好呢?“阙”简直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

⑥我不再爱花好月圆了吗?不是的,我只是开始了解花开是一种偶然,但我同时学会了爱它们月不圆花不开的“常态”。

⑦在中国的传统里,“天残地缺”或“天聋地哑”的说法几乎是毫无疑问地被一般人所接受。也许由于长期的患难困顿,中国神话对天地的解释常是令人惊讶的。

⑧在《淮南子》里,我们发现中国的天空和中国的大地都是曾经受伤的。女娲以其柔和的慈手补缀抚平了一切残破。当时,天穿了,女娲炼五色石补了天。地摇了,女娲折断了神鳌的脚爪垫稳了四极(多像老祖母叠起报纸垫桌子腿)。她又像一个能干的主妇,扫了一堆芦灰,止住了洪水。

⑨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残缺。

⑩我非常喜欢中国西南部有一少数民族的神话,他们说,天地是男神女神合造的。当时男神负责造天,女神负责造地。等他们各自分头完成了天地而打算合在一起的时候,可怕的事发生了:女神太勤快,她们把地造得太大,以至于跟天没办法合得起来了。但是,他们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把地折叠了起来,形成高山低谷,然后,天地才结合起来了。

是不是西南的崇山峻岭给他们灵感,使他们想起这则神话呢?

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褶皱,褶皱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月亮是不能常圆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当我们心平气和地承认这一切缺陷的时候,我们忽然发觉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

在另一则汉民族的神话里,说到大地曾被共工氏撞不周山时撞歪了--从此“地陷东南”,长江黄河便一路浩浩渺渺地向东流去,流出几千里的惊心动魄的风景。而天空也在当时被一起撞歪了,不过歪的方向相反,是歪向西北,据说日月星辰因此哗啦一声大部分都倒到那个方向去了。如果某个夏夜我们抬头而看,忽然发现群星灼灼然的方向,就让我们相信,属于中国的天空是“天倾西北”的吧!

五千年来,汉民族便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骨生活下去,只因我们相信残缺不但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美丽的。

而月亮,到底曾经真正圆过吗?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即使是圆规画的圆,如果用高度显微镜来看也不可能圆得很完美。

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不在现实的世界里。

所有的天体远看都呈球形,但并不是绝对的圆,地球是约略近于椭圆形。

就算我们承认月亮约略的圆光也算圆,它也是“方其圆时,即其缺时”。有如十二点整的钟声,当你听到钟声时,已经不是十二点了。

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的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赏花?在初生的绿芽嫩嫩怯怯的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花瓣怒张时,花在那里;当一场雨后只见满丛绿肥的时候,花还在那里;当果实成熟时,花恒在那里。

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满?哪一刹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

㉑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他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

(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篇散文以“月”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所用的素材之间在内容上看似联系不大,但由于始终紧扣“月”来选材和组材,所以主题仍旧非常突出。
B.本文在叙述神话传说和日常生活现象的同时,用直接表明作者观点和情感的句子穿引其间,这样的结构布局破坏了散文的含蓄美。
C.本文以独特的观察视角,从“天残地缺”的中国神话传说中,发现了月亮没有真正圆过的真相,并从中悟出了“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这一道理。
D.文章在主体部分引用了汉民族和少数民族三则神话传说,增添文章的神秘色彩,强调“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残缺”的道理。
E.本文语言富有感染力,如“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满?”这些句子的抒情色彩都很浓,很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2.文章开头画线句子“‘月,阙也。’这是一本两千年前的文学专著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第⑤段中说“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请结合有关上下文,简要谈谈作者“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的原因或理由。
4.请赏析第⑲段画线语句的语言艺术。
5.文章结尾说“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他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这句话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2020-11-14更新 | 20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挺拔之姿

朱以撒

①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艺术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②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亮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

③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

④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他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遒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争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

⑤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了。庾子山《小园赋》中有不少数字,不过最让人欣赏的是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读到此处,清出来了,简也出来了。在魏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竹是环境的背景,也是心境的背景,如果观察他们的雅集轨迹,竹林七贤、金谷宴集、兰亭修禊,都是在茂林修竹间,在这里挥麈清谈、稽古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的。像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王珣的《伯远帖》,都那么小,一张便笺般大小,清简出风尘,三笔两笔,精气神都聚于此了。在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一个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剑走偏锋,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里。想想当年的阮籍,以青眼、白眼待人,相比于今人内怀奔竞之心,好冠盖征逐之交,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

⑥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紧紧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渐渐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暑无间,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而另一面又使我察觉到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内蓄积着,不使外泄。所不同的是农耕者远没有竹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时过早地负重,后来再也长不高了。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

⑦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进入古色古香的庭院,玩味钟鼎彝器、瓦甓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时雨,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让热烈的阳光照彻。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节)


鉴赏修辞手法
1. (2021改编)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
②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
鉴赏表现手法
2. (2021改编)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的首段。
鉴赏表达方式
3.(2021新编)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叙述时综合采用倒叙和插叙的手法,使文章主题突出,内容更加充实完整。
B.文章采用间接抒情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竹子的美好品质及其所象征的人格的赞美。
C.文章在写竹子时夹叙夹议,在叙述中表达观点,说理自然,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D.文章第③段采用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形象地描画出竹林在风中的从容姿态。
4. (2021新编)文章第二段和第三段在内容安排上有详有略,这样写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
艺术手法赏析
5. (2017天津)赏析文章末段的文字。
2021-09-19更新 | 19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