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1 题号:116316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图时代”的到来形成了当代文化的图像优势,由此引发了一场图文“战争”。

从美学角度来说,文字和图像本来各具特色。图像以其直观性和具体性见长,而文字以其抽象性和联想性著称。文字读物可以唤起读者更加丰富的联想,给予读者多义性的体验,在解析现象的深刻内涵和思想的深度方面,有着独特的表意功能。而文字图像化可以将文字的深义感性化和直观化,这无疑给阅读增添了新的意趣。

历史上,传统的图文书(包括绣像本),总是以文字为主,图像为辅。图文占比的差距,表明了传统图书图轻文重的格局。今天流行的图文书却形成了图片与文字占比势均力敌的局面。进一步深入思考这一现象,或许可以推断,当代人的阅读方式已经发生了转变----从专注于文字理解转向热衷于图像阅读。

文学作品不断被影视“殖民化”,也是这场“战争的一个侧面。在“读图时代”,由于形象工业的空前扩张和膨胀,越来越多的非图像文化资源被图像化地开发利用,许多古典的和现代的文学名著被搬上影视荧屏,或被改编成漫画和连环画。其结果是,一方面影视业的视觉需要和市场行情制约着文字,迫使文学屈就于影视的典型视觉性要求;另一方面,各类专为影视写作的文人,其文学创作的独立自主性逐渐消失,渐渐变为附庸于影视的“寄生者”。更有趣的是,文学作品也会随着其改编成的影视作品的成功而获得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读者。

在大众媒体中,视觉媒体对文字媒体同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如电视对报纸的压制。法国思想大师皮埃尔•布尔迪厄指出,电视在新闻领域的经济实力和象征力渐渐地占据了统治地位,因此报业面临着危机,不少报纸在电视的挤压下销声匿迹了。

在商业竞争中,商品自身的品质也许大致相当,但其品牌图像的公众认可程度的不同却使得商品被顾客购买的可能性大相径庭。品牌图像的魔力就是它的生产性。从消费者方面看,“拥有名牌商品”的认知不过是一种品牌图像带来的幻觉,品牌图像发挥了其象征价值(明星生活方式、潮流、社会地位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品牌图像的象征价值也许比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更被看重。

当代视觉文化中各种复杂的图像或影像形式的爆炸性发展,必然对当代人的主体性、意识形态和认知方式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如伊拉克战争期间,对战事的计算机模拟和卫星电视转播,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对战争的性质、进展,人道灾难,世界格局的看法。再如有关恐怖主义问题的电视报道,也在相当程度上左右了舆论和公众反应。今天,在“读图时代”,很难想象人们在没有大众媒介的视觉图像条件下去理解现实世界中所发生的各种事件及其进程。所以,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极端地认为,海湾战争根本就是一个“电视事件”。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预言“世界图像时代”的到来:“从本质上看来,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

(摘编自周宪《“读图时代”的图文“战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流行的图文书的图片与文字占比势均力敌,这表明当代人的阅读方式已经从文字理解转向图像阅读。
B.从美学角度来看,文字具有解析现象的深刻内涵和思想的深度的表意功能,而图像能给阅读增添新的意趣。
C.消费者能从品牌图像的象征价值中获得满足感,因此相对于商品使用价值,品牌图像的象征价值更为重要。
D.在“读图时代”,大众媒介的视觉图像广泛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认知方式,并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讨论了经典名著被过度改编为影视作品或漫画作品的不良后果,并针对此现象探讨了相关原因。
B.文章先总述图像对文字的冲击,然后依次从书、影视、媒体、商品、认知方式等方面进行分述。
C.文章通过比较传统书籍和今天流行的图书中图文的占比,得出当代人更倾向于图像阅读这一结论。
D.文章举伊拉克战争的相关事例,论证了图像或影像形式的爆炸性发展会对人们的意识形态产生深刻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多文学名著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导致了文学屈从于影视、部分文学创作者成为影视业的寄生虫等现象。
B.《哈利•波特》是文学作品借助其改编成的影视作品的成功获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读者的典型代表。
C.视觉媒体对大众媒体构成了很大的威胁与挑战,一些文字媒体在视觉媒体的挤压下已经销声匿迹了。
D.海湾战争之所以被看作一个“电视事件”,是因为人们主要是过电视(尤其是西方电视媒体)了解它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无定法,是说文章如何写没有固定的法则——大体则有,具体则无。人无常师,是说在人的一生求学过程中,老师不可能是固定的、恒常不变的——能者为师,德者为师。其实,为文和求师也还是有关联的。
先说文无定法。
写文章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写法。所谓“大体则有”,首先是指写文章跟世上万事万物一样,有一个总体上的基本要求。苏轼在《答谢民师书》中亦云:写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可见,写文章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也就是说当应该放笔写来、充分描写尽情表达时,就一泻千里,泼墨如云;当意思表达完了时,便意尽笔收,戛然而止,惜墨如金。
所谓“大体则有”的另外一层意思,就是指不同的文体有大体上各自不同的写作要求。如写格律诗,在内容和结构布局上,得有起、承、转、合,这样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才能井然有序、照应自如。至于写作过程中具体如何行文,如何措辞等,则没有固定不变的范式,随作者才情和适时灵感而自由发挥。只要是有利于深化主题、能给人理性启迪或陶冶性情的写法,便是好写法;这样写出来的作品,便是好作品。
文无定法的另外一点就是,写之前没有固定法则,一旦写成了好文章,为人们所称道,于是乎其文的写法,就成了人们效仿的典范,这就是文成法立。学习效法的人多了,便成为一种新的写法。宋代的科举要考策论,苏轼的策论在写法上能够随机应发,翻空出奇,影响很大,以至于成了北宋中叶后举子们应试的敲门砖。
再说人无常师。
首先是人必有师。“人非生而知之”,任何人都得向他人学习,向前人学习,从学习中获取知识,不断地成长起来;故人皆有师。
其次是人无常师。一个人从小到大,老师不能恒常不变;不能只向某个人学习。一定得向很多很多人学习;人生的这个阶段或者这一件事情上,向这一些人学习;而在人生的另一个阶段或者另一件事情上,则又得向另一些人学习。即便是长大之后、或者成名之后,也还必须“活到老,学到老”,向各有专长的人学习,方能成大学问家。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矣。”连圣人都是如此,常人则更不用说了。
接下来就是什么样的人才能为师,才是良师。窃以为——能者为师,德者为师。所谓能者的“能”指才能、才智、能力、力量等;凡是比自己“能”的人,都是学习的老师。所谓德者的“德”,则一是指品德,二是指善行。为师者当崇德尚善、品德高尚。善行指的是,为师者要有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之德,要有无私奉献、忘我利他之德!
古人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传授知识的老师好得到,而教育做人、砥砺德行的老师难寻求。能者为师的“能者”好找,比比皆是;而德者为师的“德者”难求,凤毛麟角。
泼墨为文追求随意挥洒,适性自如,行止有度——这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为学求师追求谦虚自抑,海纳百川,博采众长——这样的学生才是好学生。
(摘编自程郁缀《文无定法 人无常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体则有”就是指不管什么文体,它们在内容和结构布局上都有各自规定的基本写作要求,如写格律诗,得有起、承、转、合。
B.“文成法立”是说好文章会为人们所称道,其写法会成为人们效仿的典范。而学习效法的人多了,便成为一种新的写法。
C.“人无常师”是说老师不是固定的,一生之中要向很多人学习,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或遇到不同的事情都要向不同的人学习。
D.德者为师的“德”,指为师者既要崇德尚善、品德高尚,还要有诲人不倦、循循善诱,无私奉献、忘我利他的善行。
2.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是写文章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在恰当的时候泼墨如云,你当意思表达完了就惜墨如金。
B.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没有固定不变的范式,能够自由发挥。但是好写法要有利于深化主题、能给人理性启迪或陶冶性情。
C.一个人从小开始,能够向很多人学习;长大或者成名之后,还能终身学习,向各有专长的人学习,就能成为大学问家。
D.传授知识的老师好找,比比皆是;而教育做人、砥砺德行的老师难求,凤毛麟角。所以古人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文章虽然没有固定的写法,不同的文体各有不同的写作要求,但是都有一个基本要求—— “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B.宋代的科举要考策论,策论有不同于其它文体的写作要求,但是也没有固定法则。不过像苏轼那样写得好的策论会成为效仿的典范。
C.选择老师的前提条件是“德”,我们学习的老师首先要有品德和善行,其次才看老师的才能、才智、能力、力量等方面的“能”。
D.文无定法,人无常师。我们写文章要适性自如,没有固定的写法;在求学过程中要博采众长,没有固定的老师。为文和求师是有关联的。
2016-11-18更新 | 5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400年来,西方工业文明主导的现代化实现了人类社会大发展。但这种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已日暮途穷,愈演愈烈的资源枯竭、生态退化、气候变暖就是对西方现代化道路敲响的警钟。现代化与绿水青山不能顾此失彼。我国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美丽”作为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重大创新。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不堪重负的地球“休养生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为人类社会走出了一条现代化新路。

中国道路既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博大的人类情怀。当前,人类社会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问题上面临一系列共性问题。例如,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环境中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如何让发展成果惠及全社会,让全体人民过上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如何让制度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并推动生产力向更高水平发展;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这些问题都作出了有效回应。正因如此,中国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身处人类社会发展的十字路口,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地球是人类共有的家园,世界是各个国家共谋发展的大舞台,而不是各国相互角力的竞技场,不能为一己之私把世界引向混乱。世界长期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上。那种以邻为壑、转嫁危机、损人利己的做法既不道德,也难以持久。摒弃冷战思维、零和博弈,摒弃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中国道路就是这样一条人间正道。中国道路之正不仅在于通过巨大的实践成就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更在于其基本价值取向是以合作共赢的方式实现国家发展并为世界发展作出贡献。

中国道路是一条和平发展之路,致力于与世界各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一新的世界发展图景中,不再是弱肉强食,也不再是赢者通吃,没有中心与边缘之分,没有宗主国与殖民地之别,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可以在“各美其美”中实现“美美与共”、在共商共建中实现共赢共享。它倡导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由各国共同分享,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丰富了国际合作理念和多边主义内涵,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拓展了折实践,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贡献。

(摘编自《中国道路在守正创新中越走越宽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基于工业文明的现代化,带来人类社会的经济增长,同时也牺牲了人类的生态环境。
B.中国道路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略。
C.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等带来了良好机遇。
D.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长期贫穷落后,这是人类发展不可逆的现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比,阐释中国道路与西方工业文明主导的现代化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B.文章以讲道理的方式先后论述了中国道路具有的中国特色、世界眼光和人类情怀。
C.文章认为中国道路能解决人类发展的一些共性问题,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
D.文章借助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最有力地证明了中国道路之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让发展成果惠及全社会,让全体人民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中国的经验值得发展中国家借鉴。
B.现如今,仍有一些国家信奉冷战思维、零和博弈,不相信共同繁荣是人间正道。
C.致力于与世界各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道路,是在共商共建中实现共赢共享。
D.“一带一路”这一实践平台的价值就在于丰富了国际合作理念和多边主义内涵。
2020-01-10更新 | 3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统工艺及其器具产品历来是用与美的完美结合典范,凝结着人类自身的生活智慧,线条优雅、纹样工整、器形端庄、功能适度、取材天然。工艺本身的造物之美以及器具所折射出的文化传承肌理,历时久远却仍能让人闻其芳香,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这一鲜明的特性到了当下,却恰恰成了一把双刃剑,既是优势也是劣势,并且极大地制约了传统工艺的发展。

传统工艺多采用一些纯天然的材质进行手工制作,不论是编扎工艺所用的竹、藤,还是雕刻工艺所用的玉石、原木,从产品个体而言都非常绿色环保,生产过程以及消费过程也很少产生污染。但从大的生态环境发展以及传统工艺可持续发展角度着眼,不断地索取以及依赖天然材质,不仅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极大破坏,同时也给传统工艺的发展留下了隐患。一旦资源耗尽枯竭,传统工艺也就失去了其生存最基本的基础环境,发展与传承就捉襟见肘,工艺衰退也就不可避免。

传统工艺素以制作精美细致著称,故而技艺较为繁琐堆砌,很多传世的传统工艺品有着现代人难以想象的美,这是古人对日用器具的品质追求以及其审美特性的一种极大表现,也因此吸引了很大一部分人的目光。可是也不难发现,传统工艺背后所隐藏的精雕细琢的艺术追求固然令人赞叹与欣赏,但从根本上说这一审美特性在现代生活中已经缺乏根基,因其与现代人追求简约的审美情趣与需求完全相悖,市场低迷在所难免。

此外,传统工艺传承方式中占很大一部分比例的是口口相传的师徒制,技师与传人之间的面对面长时间授艺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技艺传承的完整性,但这种传承方式也相对脆弱,极易出现人才断层与流失,使得传统工艺的发展潜藏了极大的不稳定性。在没有大工业生产普及、也没有那么多外在从业诱惑的年代,经年累月的从业训练可以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工艺传人,但到了现代,经济成本与时间成本核算直接导致传统工艺后继乏人,面临“人在技在,人亡艺绝”的困境,传承之路越走越窄。

因此,传统工艺传承,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如何深入挖掘现代生活需求,通过要素整合创新提供更合理有用的产品,使传统工艺借由这些产品重新走进并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成为其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承。

(摘编自梁玲琳、朱麒宇《再论中国传统工艺传承中的要素整合创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工艺品将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这一鲜明的特性从古至今既是优势也是劣势。
B.依赖天然的材质,使得传统工艺的发展与传承捉襟见肘,进而导致工艺衰退。
C.精雕细琢是传统工艺的艺术追求,但从根本上说这种审美特性与现代人的追求完全相悖。
D.师徒制曾是传统工艺传承的主要方式,但这种方式在现代社会却陷入了绝境。
2.下列对原文论述方面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材质特性、审美特性、传承特性等三个角度阐述传统工艺的发展问题。
B.文章综合运用了分点阐述与辩证说理的方法,但没有对典型事例进行详细分析论证。
C.文章在论述中先阐述了传统工艺的优点,然后再揭示出这些优点背后的隐忧。
D.文章针对传统工艺存在的问题,先总后分,逐层递进并对比分析,最后提出总体解决方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自然资源不会耗尽枯竭,传统工艺的发展与传承问题就可以不用担心。
B.产品是传统工艺的最终承载者,它可以带着传统工艺重新走进现代人生活。
C.只有顺应上时代需求,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才是真正的文化传承。
D.制约传统工艺传承的因素有很多,围绕工艺本身特性进行分析只是一种视角。
2019-01-13更新 | 6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