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外国文学 > 印度 > 泰戈尔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4 题号:1163169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喀布尔人【印度】泰戈尔

我五岁的女儿敏妮在我书桌旁,用手轻轻敲着膝盖玩。我正专心地写小说的第十七章。忽然敏妮跑到窗前,喊道:“一个喀布尔人!”街上果然有个喀布尔人走过。

他穿着宽大污秽的喀布尔服装,裹着高高的头巾;背着个口袋,拿着几盒葡萄干。

女儿大声叫他:“哎!”那个喀布尔人回过身来抬头看。她看到这光景却吓住了,跑到妈妈那里躲起来。这是他们第一次会面。

可没过几天,我意外地发现敏妮坐在门口长凳上,和那个坐在她脚边的大个喀布尔人又说又笑。她小纱丽(印度妇女传统服装,丝绸制的连衣裙—编者注)的角上已经塞满了杏仁和葡萄千—喀布尔人用这种有力的贿赂,使两人成了很好的朋友。

他们常说些玩笑。敏妮满脸含笑地坐在喀布尔人面前,小大人似地低头看着这大高个:“呵,喀布尔人!你口袋里装的什么?”他用山民的鼻音回答:“一头象!”也许这并不可笑,但是这两人多么欣赏这句俏皮话!依我看,这种小孩和大人的对话里,有些非常引人入胜的东西。

喀布尔人也不放过开玩笑的机会:“那小人儿,你什么时候到公公家去呢?”

敏妮对这问题有点莫名其妙,但她不肯显露,却机灵地回答:“你到那去么?”

可在喀布尔人这一阶层中间,“公公家”有双关的意思,还能指监狱。“呵,”他向幻想中的警察挥拳:“我要揍我的公公!”听到他这样说,想象到那个狼狈不堪的“公公”,敏妮哈哈大笑。

敏妮的母亲恳求我留心那人。她是个极胆小的女人,只要一看见有人向我们的房子走来,她就立刻断定他们不外乎是盗贼、醉汉、疟疾菌。她对这个喀布尔人也充满了疑虑。我总是笑笑,辩解说拐卖一类的事多半不会发生。喀布尔人和敏妮的亲密友谊便不受约束地继续着。

有天早晨,我听见街上有吵嚷声。往外一看,拉曼被两个警察架住带走了。我赶紧跑去问怎么回事。原来是有个街坊欠了这小贩一条围巾的钱,争吵中拉曼把他刺伤了。忽然间,在凉台上,敏妮出现了。她照样喊着:“呵,喀布尔人!”拉曼回头,脸上露出了笑容。今天他胳臂底下没夹口袋,所以她不能和他谈关于象的问题。她立刻问:“你到公公家去么?”拉曼笑了:“我正要到那去!”看到他的回答没有使孩子发笑,他又举起手;说:“可惜我的手被铐住了,不然我就揍那老公公了!”

拉曼被判了刑,再无消息。时间一天天过去,敏妮也长大了,总和朋友们一起,不像往常那样到她爸爸的房间里来了。又一个秋天,我们把敏妮的婚礼筹备好了。我们家的光明要到她丈夫家去,把她父亲丢到阴影里。我的敏妮今天要出嫁了。

从清早起,房子里就充满了婚礼的嘈杂和忙乱。我在书房查帐,有个人进来恭敬地行礼。原来是拉受,那个喀布尔人。起先我不认识他—他没有了口袋,没有了长头发,也失去了从前的那种生气。但他微笑着,我又认出他来。

“你什么时候来的?”我问。

“昨晚,”他说,“我从监狱里出来了。”

我觉得这话听起来很刺耳。碰巧他今天来,这不是个好预兆。

“这正在办喜事,”我说,“我正忙。能不能过几天再来?”

他迟疑地说:“我可不可以看看那小人儿呢,先生,只一会儿?”他相信敏妮还像从前那样,会像往常那样跑来,叫着:“呵,喀布尔人!”为纪念过去的日子,他带了一点杏仁、葡萄干,好好用纸包着。

我说:“家里正在办喜事,你谁也见不到。”

这人露出失望的神色。他走近递过他的礼物,说:“先生,我带了这点东西来送给那小人儿。您有一个小姑娘:我在家也有一个这么大的小姑娘。我想到她,就带点果子给您的孩子—我不是想赚钱的。”

他伸手掏出一张又小又脏的纸来,小心地打开,在桌上用双手把它抹平。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手印。这个墨迹模糊的手印平平捺在纸上。当他每年到加尔各答卖货时,自己小女儿的这个手印总在他心上。

眼泪涌到我的眼眶。我忘了他是个穷苦的喀布尔小贩,而我是—不,我又哪比他强呢?他也是个父亲啊。

我把敏妮叫出来。她穿着红绸衣,额上点着檀香膏,打扮成新娘的样子,含羞站在我们面前。看着这景象,喀布尔人显出惊讶—他不能重温他们过去的友谊了。他只微笑着:“小人儿,你要到公公家去么?”

但敏妮现在懂得“公公”的意思了,她不能像从前那样回答他。她脸红了,在他面前把脸低下去。我想起他和敏妮第一次会面的那天,感慨万千。

她走后,拉曼长吁一口气坐下来。婚礼的喇叭吹起来,秋天温煦的阳光倾泻在周围。拉曼坐在加尔各答的小巷里,却冥想着阿富汗的群山。在悠长的岁月里,他的女儿一定也长大了。我递给他一张钞票,说:“回到你的家乡、你的女儿那里去吧,拉曼,愿你们重逢的快乐给我的孩子带来幸运!”

送了这份礼,婚礼的排场就须节省些。但我觉得这婚筵格外光彩。因为我想到,在遥远的地方,有一个久出不归的父亲,要和她的女儿重逢了。

(冰心、倪培耕译,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对环境的描写着墨不多,但所写特点鲜明、作用突出。如写敏妮婚礼时的秋阳,使环境氛围与人物当时的情感自然融为一体。
B.小说的详略取舍得当。泰戈尔对拉曼与“我”一家交往的言行用笔细致,面对拉曼的日常工作、狱中岁月、未来动向则留白甚多。
C.泰戈尔长于细节描写。拉曼背的大口袋、那个小小的手印等细节,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和作品情节的展开,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D.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是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如关于“公公”的玩笑三次出现,自然而巧妙地串联了全文,也使故事读来分外动人。
2.本文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请你谈谈这样设置的好处。
3.结合全文,简要评价喀布尔人拉曼的形象。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素芭

[印度]泰戈尔

费尽了周折,破费了钱财,两位姐姐好歹出阁嫁了人。如今,小女儿素芭犹如一块硕大的无言石头,重重压在父母的心田上。

谁也不晓得,素芭虽然不会说话,但能感受一切。人们在素芭面前,毫无顾忌地对素芭的前途,发表了各色各样令人担忧的议论。然而,聪颖的素芭从小心里就明白,造物主的诅咒,使她降生在自己父母的家里。这样,她始终设法躲避众人逼视的目光;内心始终祈祷着,众人若把她遗忘掉,那就该万事大吉了。眼前,她心灵的痛苦,深深地扎在父母的心坎上。

素芭不会说话,却有一双长长睫毛掩藏着的大黑眼睛;她的两片嘴唇,只要获得心灵情绪的少许暗示,就会像两片娇嫩的新叶,颤抖不已。

素芭的年龄越来越大了。她渐渐地意识到自己,对自我的感受日益觉醒。仿佛在月圆之夜,一种崭新的大海般的无法描述的意识力量,充盈着她的心灵。现在,她仿佛瞥见了自己,正思考着自己,询问着自己,但没有任何答案。

现在,父母为操办她的婚姻大事而焦急不安,村人也到处谴责他们,甚至要把他们逐出种姓的流言飞语,到处扩散着。父亲巴尼康托的家境不算差,有鱼有米,不愁吃喝,因此他们的仇敌也不少。

夫妻俩反复商议着这件心事,最终父亲巴尼康托离开村子,去了异乡多日。

一天,他终于回来了,对妻子说:“走吧,我们一块去加尔各答。”

家里开始着手赴加尔各答的准备事宜。素芭的整个心宛如被浓雾笼罩的清晨,浸没于泪水里。这些日子,她像是一头无言的牲畜,怀着一种无可名状的恐惧心理,紧紧尾随着父母;她睁大了自己的黑眼睛,目不转睛地死盯着他们,好像企图探听到一些消息似的,但父母没有作任何开导,没有作任何安慰。总之,什么也没有对她说。

一天晌午,巴尼康托刚从床上起身,坐着吸起旱烟。素芭坐在他脚旁,盯着父亲的脸,哭泣着。最后,爸爸安慰了她几句,他干瘪的脸上,不禁滚落下两颗泪珠。

明日将动身去加尔各答。素芭到牛栏,向自己无言的同伴告别,亲手喂它们饲料,用手臂搂着它们的脖颈,两眼泪汪汪地向它们道别,泪水不止地从她眼里,蔌簌落下。

那天又是月圆之夜,素芭从自己屋子步出,走到从小就熟悉的河岸那未经修葺的埠头处,扑倒在绿茸茸的草地上,她仿佛用自己双臂紧紧抱住整个人类的无言的大地母亲。她想说:“你别把我撵到陌生的地方去,你也像我一样用自己双臂紧紧地把我抱住,别赶走我!”

一天,在加尔各答的一间租房里,母亲正精心地为素芭梳妆打扮,把她的头发扎起来,编成发辫,扎上彩带,戴上首饰。尽管打扮得花枝招展,但她的自然美丧失殆尽。眼泪大把大把地从素芭眼睛里淌下来。眼睛别哭肿,母亲起初劝导她,末了责骂她。

那日,新郎倌同几位朋友一起来相亲,父母惶恐地忙碌了一番,仿佛天神自个儿降临人间,挑选自己中意的祭祀牲品。母亲在内屋狠命责骂她,她的泪水格外流得凶。就这副模样被带到考官的面前。

考官们仔细地查看后说:“好,蛮不错。”

看到姑娘哭得像泪人凡似的,新郎倌就觉得,她有颗善良的心,她因要离开父母而感到内心难过哭泣不停。他心里琢磨,今天那颗心想到将与父母离别而痛苦不堪,那么明儿对我也会如此的。姑娘的眼泪犹同海蚌的珍珠,会自个儿提高姑娘的身价。这样,对她谁都不说些什么,谁都不评头论足了。

把自己的哑女托付给人之后,父母踏上回村的归途,他们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

素芭的新郎倌在西部工作,婚后他很快携带妻子到自己谋事的地方去了。

不出一周,婆家的所有人都恍然大悟,新娘是个哑巴。但谁也不理会,素芭是没有任何过错的,她自己也没有欺骗任何人,她的眼睛已经明明白白说清了一切,但那时谁也没有领会过来。现在,她观察了四周,她没有获得诉说自己心灵的语言。在这里,她没有发现那些从她降生人间以来就领会哑女语言的熟悉脸孔。现在,在这位姑娘永恒沉默的心灵里,响起一种无限的无法言说的哭泣声,除了心灵探索者,谁也不会去倾听那种无声的哭泣。

这次,她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地察听,相了亲,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用“费尽”“破费”“好歹”来写素芭两个姐姐出嫁,又用“硕大的无言石头”“重重压在”来写哑女素芭给父母带来的沉重负担,说明父母对女儿们极其厌恶。
B.小说多用肖像、心理和动作等正面描写来塑造素芭这个哑女形象,又通过父母和其他人对素芭的态度来侧面烘托。
C.文中说素芭像“一头无言的牲畜”,说明她的地位低下,生活悲苦;索芭在去加尔各答前与牛告别时亲昵的动作说明她的内心敏感,情感丰富。
D.素芭远嫁,父母回去时却“踌躇满志”,说明他们并不是真正为了女儿的幸福,而是为了保住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使他们不再面对“逐出种姓的流言飞语”。
2.小说中多次写到素芭的“眼泪”,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素芭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地察听,相了亲,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结尾,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0-07-31更新 | 8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喀布尔人

【印度】泰戈尔

我五岁的女儿敏妮在我书桌旁,用手轻轻敲着膝盖玩。我正专心地写小说的第十七章。忽然敏妮跑到窗前,喊道:一个喀布尔人!街上果然有个喀布尔人走过。他穿着宽大污秽的喀布尔服装,裹着高高的头巾;背着个口袋,拿着几盒葡萄干。

女儿大声叫他:哎!那个喀布尔人回过身来抬头看。她看到这光景却吓住了,跑到妈妈那里躲起来。这是他们第一次会面。

可没过几天,我意外地发现敏妮坐在门口长凳上,和那个坐在她脚边的大个喀布尔人又说又笑。她小纱丽(印度妇女传统服装,丝绸制的连衣裙——编者注)的角上已经塞满了杏仁和葡萄干——喀布尔人用这种有力的贿赂,使两人成了很好的朋友。

他们常说些玩笑。敏妮满脸含笑地坐在喀布尔人面前,小大人似地低头看着这大高个:呵,喀布尔人!你口袋里装的什么?他用山民的鼻音回答:一头象!也许这并不可笑,但是这两人多么欣赏这句俏皮话!依我看,这种小孩和大人的对话里,有些非常引人入胜的东西。

喀布尔人也不放过开玩笑的机会:那小人儿,你什么时候到公公家去呢?

敏妮对这问题有点莫名其妙,但她不肯显露,却机灵地回答:你到那去么?

可在喀布尔人这一阶层中间,公公家有双关的意思,还能指监狱。呵,他向幻想中的警察挥拳:我要揍我的公公!听到他这样说,想象到那个狼狈不堪的公公,敏妮哈哈大笑。

敏妮的母亲恳求我留心那人。她是个极胆小的女人,只要一看见有人向我们的房子走来,她就立刻断定他们不外乎是盗贼、醉汉、疟疾菌。她对这个喀布尔人也充满了疑虑。我总是笑笑,辩解说拐卖一类的事多半不会发生。喀布尔人和敏妮的亲密友谊便不受约束地继续着。

有天早晨,我听见街上有吵嚷声。往外一看,拉曼被两个警察架住带走了。我赶紧跑去问怎么回事。原来是有个街坊欠了这小贩一条围巾的钱,争吵中拉曼把他刺伤了。忽然间,在凉台上,敏妮出现了。她照样喊着:呵,喀布尔人!拉曼回头,脸上露出了笑容。今天他胳臂底下没夹口袋,所以她不能和他谈关于象的问题。她立刻问:你到公公家去么?拉曼笑了:我正要到那去!看到他的回答没有使孩子发笑,他又举起手;说:可惜我的手被铐住了,不然我就揍那老公公了!

拉曼被判了刑,再无消息。时间一天天过去,敏妮也长大了,总和朋友们一起,不像往常那样到她爸爸的房间里来了。又一个秋天,我们把敏妮的婚礼筹备好了。我们家的光明要到她丈夫家去,把她父亲丢到阴影里。我的敏妮今天要出嫁了。

从清早起,房子里就充满了婚礼的嘈杂和忙乱。我在书房查账,有个人进来恭敬地行礼。原来是拉曼,那个喀布尔人。起先我不认识他——他没有了口袋,没有了长头发,也失去了从前的那种生气。但他微笑着,我又认出他来。

你什么时候来的?我问。

昨晚,他说,我从监狱里出来了。

我觉得这话听起来很刺耳。碰巧他今天来,这不是个好预兆。

这正在办喜事,我说,我正忙。能不能过几天再来?

他迟疑地说:我可不可以看看那小人儿呢,先生,只一会儿?他相信敏妮还像从前那样,会像往常那样跑来,叫着:呵,喀布尔人!为纪念过去的日子,他带了一点杏仁、葡萄干,好好用纸包着。

我说:家里正在办喜事,你谁也见不到。

这人露出失望的神色。他走近递过他的礼物,说:先生,我带了这点东西来,送给那小人儿。您有一个小姑娘;我在家也有一个这么大的小姑娘。我想到她,就带点果子给您的孩子——我不是想赚钱的。

他伸手掏出一张又小又脏的纸来,小心地打开,在桌上用双手把它抹平。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手印。这个墨迹模糊的手印平平捺在纸上。当他每年到加尔各答卖货时,自己小女儿的这个手印总在他心上。

眼泪涌到我的眼眶。我忘了他是个穷苦的喀布尔小贩,而我是——不,我又哪比他强呢?他也是个父亲啊。

我把敏妮叫出来。她穿着红绸衣,额上点着檀香膏,打扮成新娘的样子,含羞站在我们面前。看着这景象,喀布尔人显出惊讶——他不能重温他们过去的友谊了。他只微笑着:小人儿,你要到公公家去么?

但敏妮现在懂得公公的意思了,她不能像从前那样回答他。她脸红了,在他面前把脸低下去。我想起他和敏妮第一次会面的那天,感慨万千。

她走后,拉曼长吁一口气坐下来。婚礼的喇叭吹起来,秋天温煦的阳光倾泻在周围。拉曼坐在加尔各答的小巷里,却冥想着阿富汗的群山。在悠长的岁月里,他的女儿一定也长大了。我递给他一张钞票,说:回到你的家乡、你的女儿那里去吧,拉曼,愿你们重逢的快乐给我的孩子带来幸运!

送了这份礼,婚礼的排场就须节省些。但我觉得这婚筵格外光彩。因为我想到,在遥远的地方,有一个久出不归的父亲,要和她的女儿重逢了。

(冰心、倪培耕译,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环境的描写着墨不多,但所写特点鲜明作用突出。如写敏妮婚礼时的秋阳,使环境氛围与人物当时的情感自然融为一体。
B.小说的详略取舍得当。泰戈尔对拉曼与“我”一家交往的言行用笔细致,而对拉曼的日常工作、狱中岁月、未来动向则留白甚多。
C.泰戈尔长于细节描写。从塞满零食的小纱丽,到华贵的红绸衣,这一变化体现了敏妮的成长,也使她与拉曼关系的变化顺理成章。
D.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是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如关于“公公”的玩笑三次出现,自然而巧妙地串联了全文,也使故事读来分外动人。
2.本文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请你谈谈这样设置的好处。
3.季羡林认为:梵我合一、和谐协调,是泰戈尔思想的核心。从本文的情节与情感来看,泰戈尔一方面强调和谐与温暖;一方面淡化了原本激烈的矛盾冲突,只留下淡淡的感伤。请在上述两方面中选择一种,结合小说加以解释分析。
2021-11-13更新 | 17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河边的台阶

泰戈尔

如果把发生的事情都印在石头上,那么,你就可以在我的每一个台阶上读到许多故事。你如果想听,那就请你坐到我的台阶上来;只要你侧耳细听这潺潺的流水,你就可以听到过去无数动人的故事。

秋日的晨光照耀着涨满水的恒河,它的颜色犹如强巴花一样橙黄。我静静地注视着恒河的激流戏闹而去,在恒河的波涛触不到的地方,在我的一些缝隙里,长满了蔓藤水草,它们是我过去年代的见证人。

我现在讲述的这个姑娘叫库苏姆。当库苏姆纤细的身影映在水中的时候,我就十分希望能把这身影留住,把这身影刻在我的石阶上。每当她踏步在我的石阶上,她那四只脚镯就叮当作声,这时候我身边的水草好像也在翩翩起舞。库苏姆的女伴很多,没有她,顽皮的姑娘们就会感到寂寞。我常常看见库苏姆坐在河边。她的心仿佛与这河水结下了某种特殊的缘分。她十分热爱这河水。

后来我再也没有看到库苏姆。我听说,库苏姆被接到婆家去了。

我渐渐忘却了库苏姆。一天黄昏,一双久已为我熟悉的脚仿佛突然踏上了我的身躯。我似乎觉得,这是库苏姆的脚。的确是呀,但是我已经听不到脚镯的响声。在这黄昏时刻,河水好像在呜咽,风在拂弄着芒果树的枝叶,悲悲楚楚,凄凄切切。

库苏姆成了寡妇。我听说,她的丈夫在外地工作;她和丈夫只在一起生活了一两天,而后就再也没有见到她的丈夫。她从一封信里得知,她的丈夫死了,她当时才只八岁。库苏姆又回到了恒河边上的家乡。她的朋友们都已出嫁。她把头伏在两个膝盖上,在我的台阶上默默地坐着。

库苏姆一天比一天显得更加俊美和充满青春活力,但是,她那淡素的服装,忧郁的面容和忧愁的表情,给她的青春罩上了一层阴影,使得一般的人看不见她那充满青春的美。

一晃10年过去了。一天早晨,北风习习地吹来,缀满花朵的槐树将一朵朵花儿拋撒到我的身上。不知从什么地方来了一位年轻的苦行者。他皮肤白皙,身材细高,容貌俊美;他就在我对面的那座湿婆庙里住了下来。苦行者到来的消息,传遍了全村。姑娘们放下水罐,来到庙里,向这位圣贤致敬。

一个姑娘看见他后,忽然拍着另一个姑娘的肩膀说:“喂,他就是库苏姆的丈夫。”村里的人都看见了这个苦行者,只有库苏姆没有看见他。因为到这里来的人太多,所以库苏姆就没有来。

一天黄昏,月亮升起来,蟋蟀在蛐蛐地叫着,月光皎洁,潮水呜咽。库苏姆坐在那里,把自己的身影洒在我的身上。微风习习,草木寂寂。在库苏姆的面前,是撒满月光的宽阔的恒河。

苦行者从庙里慢慢地走出来。他来到河边,走下几个台阶,看见一个女子单独地坐在那里,于是就想转身离去。就在这时候,库苏姆突然抬起头来,向后望去。

纱丽从她头上滑落下来。她抬起头来,月光照在她的脸上,就像一朵仰首盛开的鲜花映着月光一样。在这一瞬间,两个人的目光相遇了。

苦行者向她祝福,并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库苏姆回答说:“我叫库苏姆。”

那一夜,他们再也没有说什么。

那一夜,苦行者在我的台阶上坐了很久,从东方升起的月亮已经西坠,他才站起来,走进庙里。

从第二天起,我就看到,库苏姆每天都来向这位苦行者行触脚礼。每当他宣讲经典的时候,库苏姆就立在一旁聆听着。苦行者对她有什么吩咐,她都准确无误地去完成。笼罩在她沉静的脸上的一层忧郁的阴影已经消逝,她的全身都在焕发着一种优美的欢乐之光。

在冬季即将过去的时候,她没有再来庙里,也没到河边来。

一天傍晚,库苏姆又在我的台阶上和苦行者见面了。

库苏姆低着头,说道:“师尊,是您叫我来的吗?”

“是的,我怎么见不到你?现在你怎么这样不热心敬神?”

库苏姆把脸微微偏过去说:“师尊,我是个有罪的人。有一个人,我敬重他,崇拜他,如同神灵,我的心里充满了这种崇敬的欢乐。可是一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仿佛梦见他是我心灵的主人。他坐在一个薄古尔树林里,用左手拉着我的右手,向我倾诉爱情。我醒了之后,梦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子里,从此我的心就再也不得宁静。师尊,他就是你呀。”

苦行者缓缓地说:“库苏姆,我吩咐你的一切,你都做了;我还要吩咐你一件事,你也应当做到。我今天就要离开这里,我们不应当再见面了。你应当把我忘记。你能做到吗?”

库苏姆站起来,用缓慢的语调说:“师尊,我能做到。”库苏姆向他深深地鞠了一躬,抓起他脚上的尘土放在自己的头上。苦行者走了。

库苏姆说:“他吩咐我把他忘记。”说完,她就慢慢地走进恒河的水里。

月亮已经下山,夜一片漆黑。风在黑暗中呼呼地刮着,我听到了河水在呜咽,可是我一句也听不懂。

经常在我的怀里玩耍的库苏姆,今天结束了玩耍,离开我的怀抱走了。她到哪里去了,我无法知道。

(选自《泰戈尔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注】苦行者是彻底的放弃对尘世物质享受的追求,用对自己的身体非常苛刻的方法进行修炼的人。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的叙述者用带有明显感情色彩的语言进行评述和批判,让读者看到了作家对于人物的态度。
B.小说作品中的人物,库苏姆和她对爱情的追求、苦行者及苦行主义、童婚制陋习代表了非人性的特征。
C.小说如画的景物随着库苏姆一生命运的跌宕起伏,时而阳光明媚,春风扑面;时而如夜漆黑;潮水鸣唱时而欢乐,时而悲切。
D.小说的叙述者对库苏姆的成长、出嫁、失去丈夫、两人的重逢以及最后的自杀这些情节一笔带过,属于略写。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河边的台阶”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别出心裁,用拟人化的手法写了它的所见所闻。
B.小说用灵动的语言,充满柔情的语调,营造了诗歌般的意境,娓娓地讲述了一个爱情悲剧。
C.库苏姆投水之后,月夜的环境进一步渲染了故事凄苦悲切的氛围,加深了人物身上的悲剧色彩。
D.小说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刻画了库苏姆青春美丽的形象,与她悲惨的遭遇形成对比。
3.小说描写了库苏姆和“苦行者”两人十年后重逢,在情节上有何作用。
4.作品鲜明的社会意义以及让读者为之悲悯同情的悲剧意义,来源于作家毫不妥协的现实批判。结合小说内容概括本文所体现出来的“现实批判”。
2022-02-21更新 | 19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