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3 题号:1167457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网络文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我国当代文艺建设的主力军和数字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并逐渐被纳入国家顶层设计和文化发展战略。然而,飞速发展的网络文艺在高度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的轨迹上仍存在低俗、庸俗、媚俗、批量生产、原创匮乏等问题,其整体的艺术追求和美学要素仍无法完全做到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当前网络文艺的紧迫使命就是要深耕时代沃土,回答时代课题,创作出与时代主流价值观共鸣共振的作品,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

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就是要描摹时代现实画卷。近年来从顶层设计到产业赋能都对网络文艺的发展提出现实性和经典化诉求,网络文艺的现实题材也逐渐增多,体现出网络文艺创作的观念调整和美学转向。如,根据阿耐同名网络小说《欢乐颂》改编的电视剧至今已播出两季,引起很大反响。可见,这类现实题材的网络文艺因关注时代现实生活及人物命运起伏而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成为全民热烈讨论的文艺形式。同时必须指出的是,现实题材数量的简单增加还不能真正改变现有的文艺创作格局,网络文艺要真正有一番作为,需要在数量积累的基础上呈现质的提升。我们要警惕当前网络文艺现实题材的泡沫化、同质化倾向,充分发掘创新创造活力和想象力,长期不懈地做好广阔的现实时空和国家民族的宏大命题的对接。

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就是要绘写时代精神图谱。盛唐诗歌有磅礴浑厚之气,晚明戏曲小说追求思想解放之风,“五四”新文学吹响启蒙与救国的号角。那么,网络文艺又将如何绘写新时代精神图谱呢?当前的网络文艺呼唤精品,优秀的网络文艺作品在深入描摹社会生活现实、传递时代价值观和精神力量上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一些网络文艺作品的精神价值追求让位于娱乐经济效益追求,存在过度商业化、低俗化、平庸化等问题,高度预设的快感传播机制背离了人们对多层次、高品质阅读的期待,显然无法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当前的网络文艺要在注重流量和粉丝经济的同时,脚踏实地去感受新时代波澜壮阔的伟大变革.和气象万千的现实生活,为人民创作有温度、有筋骨、有情怀、有道德的文艺作品。唯有如此,网络文艺才能展现新时代人民生动丰富的精神风貌,谱写无愧于时代的精神气象。

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就是要引领时代文化风向。网络文艺要与时代同步伐,就是要以文化自信为文艺培根铸魂,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构建出与当代中国的国家实力相匹配并具有持续发展活力和引领力的文艺生态。近年来,中国网络游戏、网剧、网络小说及其改编的影视剧等,纷纷走出国门,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力量。但客观而言,与席卷全球的好莱坞电影、韩剧、日本动漫等文化产品成功的文化输出相比,中国网络文学扬帆出海的历程和经验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对外传播的文化影响力也还不够。因此,未来网络文学若要持续引领文化风向,要在世界文学舞台呈现连接网络空间共同体的目标,除了不断加强原创品质的提升,还应更加敏锐、更加深刻、更加全面地反映时代精神,使中国网络文学真正成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有力载体。

(节选自刘桂茹《网络文艺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光明日报》2019年7月24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网络文艺存在低俗、庸俗、媚俗、原创匮乏等问题,与其处于高度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的社会背景等密切相关。
B.现实题材的网络文艺因关注时代现实生活及人物命运起伏常常成为全民关注的文艺形式,网络文艺《欢乐颂》即为一例。
C.作者举盛唐诗歌等实例意图有二,印证文艺须反映时代精神的观点,引出下文对网络文艺须绘写新时代精神图谱的论证。
D.网络文艺引领时代文化风向的唯一途径就是助推中国网络游戏、网络剧等走出国门,使之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力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先概括了网络文艺取得的成就和存在问题,然后提出了当前网络文艺的使命。
B.文章采用了层进式论证结构,从三个角度逐层深入论证了网络文艺如何与时代共鸣共振。
C.后三段论证思路基本一致:提出分论点 、指出了正确做法、点明存在的问题、阐述注意点。
D.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既有理论分析也有事实论证,既有对比论证也有比喻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逐渐被纳入国家顶层设计和文化发展战略的网络文艺,其未来发展将更加规范,其在我国当代文艺建设的主力军和数字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的作用也越发凸显。
B.目前,现实题材的泡沫化、同质化倾向,过度商业化、低俗化、平庸化导致精神价值追求消失以及对外传播的文化影响力不够等问题,已成为网络文艺发展的瓶颈。
C.网络文艺如要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就要展现新时代人民生动丰富的精神风貌,谱写无愧于时代的精神气象,不要注重流量和粉丝经济。
D.因为近年来国家顶层设计对网络文艺的发展提出现实性要求,网络文艺的现实题材也逐渐增多,所以现实题材数量的简单增加已经改变了现有文艺创作格局。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现今,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向:短篇向中篇靠拢,中篇向长篇靠拢,长篇呢,一部、两部、三部……当然,也有长而优、非长不可的,但大多数不必那么长,确有“水分”可挤。作品写得过长,原因很多,首先是对生活的提炼亦即艺术概括的问题,但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的欠洗练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条。简而淡,繁而冗,往往两病兼具。有的作品内容确实不错,因为写得拖沓累赘,读起来就像是背着一块石板在剧场里看戏,使人感到吃力、头疼。而读大师们的名著呢,却有如顺风行船,轻松畅快。(选自《简笔与繁笔》)
1.指出本段文字主要的论证方法。
2.简要概括现今作品写得过长的原因。
2016-11-18更新 | 2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征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常见主题之一,因此,中国古典诗词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B.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是盛唐著名诗人,他们所创造的中国边塞诗词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度。
C.文中引用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句,意在表明将士们处境的凄凉。
D.文中的“忧国忧民”,可以表现为“捐躯赴国难”的英雄气概,也可以表现为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引用北宋哲学家张载名言,对其解释后,顺势就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B.文章第二段举王昌龄写《出塞》的例子,目的是证明边塞况味中体现出的家国情怀。
C.文中引用朱熹的话,意在表明君子在“磊磊落落”中必然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结构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王昌龄的《出塞》诗,整篇文章都在表现他对汉将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也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
B.“忧民”,是杜甫诗歌的常见主题,“三吏”、“三别”是这一主题的体现,《望岳》和《春望》也是如此。
C.中国古典诗词涵养着浓浓的家国情怀,身处和平盛世的我们学习中国古典诗词就是为了继承这种精神。
D.本文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这种精神一脉相承,成为民族复兴强大动力。
2021-02-09更新 | 6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对悲剧的深沉纪念                  王开岭
在对“悲剧”的日常感受上,除了重大轻小的不良嗜好,人们总惯于以整体印象代替个体的不幸——以集体的名义遮蔽最真实的生命单位。
数字仅仅描述体积,它往往巨大,但却被抽空了内涵和细节,它粗糙、笼统、简陋、轻率,缺乏细腻成分,无疼痛感,唤不起我们最深沉的人道主义的感受。过多过久地停留在数字上,往往使我们养成一种粗鲁的记忆方式,一种遥远的旁观者态度,一种徘徊在悲剧之外的“客人”立场,不幸仅仅被视为他者的不幸,被视为一种隔岸的“彼在”。
如此,我们并非在关怀生命、体验悲剧,相反,是在疏离和排斥它。说到底,这是对生命的一种粗糙化、淡漠化的打量,我们把悲剧中的生命推得远远的,踢出了自己的生活视野和情感领地。久之,对悲剧太多的轻描淡写和迎来送往,便会麻木人的心灵,情感会变得吝啬、迟钝,太多的狭隘和不仁便繁殖起来了,生命间的良好印象与同胞精神也会悄悄恶化。
感受悲剧最人道和理性的做法:寻找“现场感”!为不幸找到真实的个体归属,找到那“一个,又一个……”的载体。世界上,没有谁和谁是可以随意叠加和整合的,任何生命都唯一、绝对,其尊严、价值、命运都不可替代。生生死死只有落实在具体的“个”身上才有意义,整体淹没个体、羊群淹没羊的做法,实际上是对生命、对悲剧主体的粗暴和不敬,也是背叛与遗忘真善的开始。
同样,叙述灾难和悲剧,也必须降落到实体和细节上,才有丰满的血肉,才有惊心动魄的痛感和震撼,它方不失为一个真正的悲剧,悲剧的人性和价值才不致白白流失。
记得有个地方的“犹太人遇难者纪念馆”,在设计上就注重了“个”的清晰,它拒绝用抽象数字来控诉什么,而是费尽心机地搜录了大量个体遇难者的信息:日记、照片、证件、信件、日用品、纪念物、甚至还有声音资料……当你对某一个名字感兴趣时(比如你可以选一个和自己容貌酷似或生日相同的人),便可启动某个按钮,进入到这个个体的生命故事中去,与其一道重返半个世纪前或晴朗或阴霾的日子,体验那些欢笑和泪水、安乐和恐怖、幸福和屈辱……这样一来,你便完成了一次对他人的生命访问,一次珍贵的灵魂相遇。
记住了他,也就记住了恐怖和灾难,也就记住了历史、正义和真理。与这位逝者的会晤,相信会对你今后的每一天、你的信仰和价值观,产生某种影响。它会成为你生命中一个珍贵的密码——灵魂密码。这座纪念馆贡献了真正的“悲剧”。
重视“小”,重视那些不幸人群中的“个”,爱护生也爱护死,严肃对待世上的每一份痛苦,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意义重大。它教会我们一种打量生活、对待同胞、判断事物的方法和价值观,这是我们认知生命的起点,也是一个生命对待另一个生命的最正常态度。在世界眼里,我们也是一个“个”,忽视了这个“个”,也就丧失了对人和生命最深沉的感受。
其实,生命之间,命运之间,很近,很近。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2.文中写“犹太人遇难者纪念馆”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本文题为“对悲剧的深沉纪念”,请联系全文说说“深沉”的内涵。
2016-11-18更新 | 43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