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90 题号:1179493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公共健康伦理学就是关于公共健康的伦理研究,它旨在研究与公共健康相关的所有伦理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应奉行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公共健康干预以集体利益或人口作为目标,引起了关注个人自由的生命伦理学的不满和挑战。这通常被描述为“善与权利”之间的冲突。那么,这两者之间的冲突不可以协调吗?

公共健康伦理学是生命医学或更为一般地说是生命伦理学的一个分支领域。生命伦理学 有一个典型特征,即关注病人个人健康权利和自主性。但是,公共健康关心整个人口的健康,以集体而非以个人健康为目标。这与生命伦理学尊重个人自主的原则不同。对于流行病等公共健康问题,生命伦理学并无兴趣,只是后来在艾滋病防治过程中出现了所谓的隐私保护等问题,才使生命伦理学开始思考公共健康主题。

但是,生命伦理学关注公共健康,明显是一种错位。因为双方的追求目标存在着根本上的差异。英国学者奥尼尔解释说:“在我看来,当代生命伦理对公共健康知之甚少的基本原因是,它对个人自主性的关注表明,所有为了健康的强制都是错误的。然而,许多公共卫生措施如果要有效,就必须是强制性的。”这段话表明,生命伦理学坚持个人自主原则,无法接受公共健康干预的强制性,认为它是对个人权利的伤害。但是,如果公共健康措施没有强制性,显然又无法保证自身的有效性。这样看来,两者似乎没有办法调和。

公共健康伦理虽然从生命伦理中脱胎而来,但它的发展可以视为对现代伦理个人主义极端 发展的一种反叛和纠偏。生命伦理过多地关注个人或医患关系,强调个人权利的实现,并没有从群体角度看待社会成员也有责任和义务捍卫、保护社会与群体的健康及安全。因此,尽管公共健康伦理脱胎于生命伦理,但它已经形成了新的样式,而非以生命伦理为模板。但是,以集体利益为目标,必然意味着伤害个人利益吗?

那也未必,实际上公共健康伦理与生命伦理的冲突是可以协调的。

首先,双方可以实现互惠。美国豪斯汀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就表示,生命伦理学可以为公共健康提供伦理概念并澄清伦理问题。在此方面,生命伦理中的一些原则如正义原则、不伤害原则等,在公共健康中仍然起作用。而公共健康可以拓宽生命伦理学的视域。例如,从个人自主性和临床关爱趋向关心人口健康,就是一个扩展视域的过程。

其次,公共健康虽然以全体人口健康为目标,但这里的“人口”概念当然是由个人组成,因而不能排除对个人利益的考量。说公共健康不考虑个人利益,肯定是错误的。“没有任何理由,将公共健康伦理学发展成一个孤立的话语,以区别于医学伦理学或生命伦理学。从总体上看,我们有好的理由保持或追求理论的统一性。”道森的这段话旨在批判以奥尼尔为代表的冲突论,他认为可以将生命伦理和公共健康伦理协调起来。一方面,如果生命伦理学的“非干涉的自由”是一种优先原则,则肯定无法真正接受其他价值。所以,只有打破这种优先性原则,才可以避免这个问题。另一方面,虽然公共健康伦理建立在对集体利益追求的基础上,但是它并非必然要求排斥个人利益。公共健康伦理学关联着社会如何引导个人追求共同的善,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公共健康伦理学,反过来又是一种生命伦理学。它们彼此都对社会关系的现实保持敏感。因此,公共健康伦理和生命伦理之间不仅不是矛盾的,而且在追求目标上是可以趋同的,只要双方保持对社会关系现实的敏感。

总之,我们需要的是一个以共同善为引导的正义社会,而不是抱持“非干涉的自由”的幻觉,无视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在传染病暴发的背景下,国家有责任实施公共健康干预来保护民众健康。公共健康伦理学需要开放的视域,需要向权利话语开放;公共健康不仅需要国家权力,而且需要个人的参与。这也是人类获得健康和安宁的条件。

(摘编自朱彦明《公共健康伦理与生命伦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共健康伦理和生命伦理的典型特征分别是强制干预和个人自主,但两者并非不可协调。
B.生命伦理学并不关心公共健康问题,出现所谓隐私保护问题后才开始以公共健康为主题。
C.虽然公共健康伦理脱胎于生命伦理,但是它并非以生命伦理为模板,而是一种新的样式。
D.生命伦理学可以为公共健康澄清伦理问题,而公共健康可以拓宽生命伦理学的视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针对人们对公共健康伦理观与生命伦理观的一些片面认识,辩证地提出了观点。
B.文章整体上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展开论证的,思路清晰。
C.文章引用英国学者奥尼尔的解释意在否认公共健康伦理观与生命伦理观无法调和的观点。
D.文章从互惠性和理论的统一性两个角度,论证了公共健康伦理与生命伦理是可以协调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公共健康伦理学从一般意义上说是生命伦理学的一个分支领域,是对现代伦理个人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B.全体人口健康中的“人口”概念是由个人组成的,这为追求公共健康伦理和生命伦理的协调统一提供了基础。
C.生命伦理学以“非干涉的自由”为优先原则,只要打破这种原则,就能解决与公共健康伦理之间的冲突问题。
D.公共健康不排除对个人利益的考量,但是在传染病暴发的背景下,国家实施强制干预措施时,无须考虑个人利益。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进行思维活动固然离不开概念,但最经常运用的是命题。因为概念总是分散的,需要把它们组成一个命题,才能进入思维过程。命题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语言形式,是断定或陈述事物情况的思维单位。比如,在中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是杨利伟。”“2003年上海申花队获得了甲A联赛的冠军。这些句子都对某一事件做出了明确判断,所以都代表了命题。而像今天会下雨吗?”“请把烟灭掉!这样的句子则不代表命题,因为它们只是表示疑问或祈使,而没有做出明确的判断。

从上面的例子就可以看出,逻辑中的命题和语言中的语句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语句都表达命题,而且同一命题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例如:这个困难是可以克服的。这个命题也可以表达成:这个困难不是不可以克服的。

我们在语文学习和实际生活中,可能经常会发现,一句话在字面意义之外,还可能有类似于戏剧中潜台词的言外之意,逻辑学上叫预设义隐含义。如,某大副因操作失误遭到船长的批评,他怀恨在心,于是在航海日志中写道:船长今天没有酗酒。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船长在此次航海中经常酗酒。可见在阅读文章或听别人说话的时候,还要注意各种言外之意。

材料二(PPT幻灯片3张):

(幻灯片1                                         (幻灯片2

(幻灯片3

1.下列语句不属于“命题”的一项是(     
A.生态危机可能毁灭人类。
B.这份合同是有效的吗?
C.2020年人类将登上火星。
D.我不是不喜欢贝多芬的音乐。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命题”的定义表述不完全一样,但主要内涵是一致的。
B.凡是没有做出明确判断的句子,都不是命题。
C.对事物情况作出的断定或陈述,就是所谓的“有真假值”。
D.阅读文章或听别人说话的时候,还要注意各种言外之意的原因是,命题对事物的判断可能是假的。
3.请结合材料,举例说明“命题”和“语句”之间的关系。
2022-08-07更新 | 3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社会科学何以洞察人性 熊易寒

①既然社会科学是关于人的科学,那么对于人性的判断就是社会科学研究必须直面的根本性问题。

②人类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一般通过丰富细腻的个案呈现人性的复杂性和内在矛盾,而文学艺术通过虚构和艺术加工将人类置于两难境地,借助灵与欲、善与恶的冲突来展现人性的伟大与卑微。

③不同于人文学科和文学艺术,社会科学以简洁为美,崇尚简化的逻辑,为了逻辑的周严和推理的方便,社会科学通常会将人性简化为经济理性,假定人类行为的核心是利益最大化;出于价值中立的原则,社会科学研究者总是极力避免对研究对象进行道德评判,经济理性作为“超善恶”的桌赋被学术界广泛接受。理性经济人的人性假定虽然具有较强解释力,但现实世界也存在无数反例。譬如,人们并不总是理性的搭便车者,很多时候也会为了公共利益或集体目标奋不顾身。人类的利他行为似乎与自利行为并行不悖。为此,社会科学的不同学科为这一假说增加了若干约束条件。

④我认为心理因素对人类决策和行为的驱动作用不亚于理性。情感和认知的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人们的选择。利益因素往往通过作用于个体的心理、情感来影响人的行为。在族群冲突的研究中,不少学者都注意到了情感因素和心理过程的重要性。

⑤法学与政治学学者唐纳德·霍洛维茨认为,“对灭绝的恐惧”是族群冲突背后的群体心理,族群冲突有充满激情的、象征性的和忧虑的一面。“不满”、“恐惧”和“仇恨”等心理驱动力存在相互增强的作用。因为这些动机都暗含了“求变”的心态。“不满”与“仇恨”反映了行动者因自身利益或荣誉的得失而寻求改变现状,“恐惧”则反映了行动者由于害怕潜在的损失(安全、地位)而试图改变现状。

⑥社会科学研究之所以难以呈现复杂人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科学的精致化和科学化。现代的学术训练要求严谨的方法、小心的求证、充分的证据,这大大提高了社会科学研究的科学水准。但同时,也让很多社会科学的研究趋向琐碎的主题,在我看来,思想与方法、创见与证据之间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有思想、有创见,同时逻辑周严、证据充分的研究,自是上上之选。既无思想、又无证的陈词滥调,则与学术垃圾无异。此外,还有两类学术作品介乎二者之间。

⑦一种有证据无思想,我称之为“精致的平庸”这一类研究在方法和技术层面可圈可点,符合现代学术规范,但是选题往往较为琐碎,用一套精致的方法论证了一个不重要的问题或者重复了他人的学术发现缺乏原创性的理论贡献。另一种有思想无证据,我称之为“自负的深刻”。美国社会运动家埃里克·霍弗的《狂热分子:群众运动圣经》一书就是典型。作者属于在工人运动中自学成才的“工人思想家”,虽然没有受过严格的学术训练,但长期的斗争经验和极其敏感的个性,让他对人性的本质洞若观大。在这本书当中充满智的顿悟和洞见俯拾皆是。虽然这种蒙田式的警句缺乏实证材料的支撑,但却可以轻易打动像我这样的专业读者。

③相比之下,我个人更为欣赏自负的深刻,因为它富有启发性,可以发展为理论假说,经由数据检验之后形成实证性的理论。而精致的平庸很少带给我们新东西,他们总是在重复我们已知的事情,或者说出我们不想知道的事情。

⑨社会科学家要真正地理解人性、揭示人性,一方面,需要借助科学的研究方法,严格的学术训练这是我们区别于一般观察者的地方;另一方面,也要倚重感性认识,重视自己的直觉和体悟,而不是过度地依赖数据和技术,在体验的基础上形成洞见。(有删改)

1.第③段画线的词语“价值中立”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
2.用第④段中有关“心理因素”的观点,对第⑤段“族群冲突”这一事例加以分析。
3.下列对“自负的深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自负的深刻”在思想与方法、创见与证据之间未能找到平衡点。
B.美国社会运动家埃里克·霍弗是“自负的深刻”类的典型代表
C.与“精致的平庸”相比,“自负的深刻”更能轻易地打动读者
D.“自负的深刻”类的理论富有启发性,最终发展成实证性的理论
4.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人文学科呈现的是具体的人,而社会科学更多地涉及抽象的人。
B.人类的利他行为证明社会科学中理性经济人这一假说的正确性。
C.注意研究情感因素和心理过程通常来说是可以准确地测量人性。
D.一般观察者如果借助科学的研究方法也能真正理解和揭示人性。
5.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2018-12-18更新 | 10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当今时代,文学写作面临诸多不利或有利条件。

就不利条件来说,在世界范围内,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已大大降低。不管我们在感情上是否愿意接受,文学的日趋边缘化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极为复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密化和资讯的日益发达,原先属于文学的天然权利正在逐步丧失。从文学的教育功能来看,社会教化的责任主要由小学、中学以及高等院校来承担;从文学描述、反应社会生活的功能来看,现代媒体早已取代文学,成为无远弗届、无孔不入的信息终端;而从娱乐功能方面来说,文学也已经有了一个更为强大的对手,那就是当今社会形形色色的娱乐和文化工业体系。举例来说,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读小说还是日常生活中首屈一指的文化娱乐和消遣方式,而在今天,我们的业余时间大多为电视、旅游、电子游戏、上互联网等娱乐方式所占据。

虽然文学不像过去那么重要,但我们却无需为此感到担忧和悲观。因为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文学从来都是一项既非重要、亦非不重要的事业。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我们之所以会对文学在往昔的辉煌念念不忘,完全是因为文学黄金时代的出现。这里所说的“黄金时代”,指的是从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差不多两百年的文学发展时期。在这个时间段中,由于现代小说的兴起,文学的声望和影响力都达到了它前所未有的顶峰。然而,这个黄金时代在整个文学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只不过是一个特例。也许会有人问,这个黄金时代怎么会突然出现,又很快消失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按照伊格尔顿在《英国文学的起源》中的说法,文学之所以会忽然变得重要,首先是源于西方宗教的衰落,其次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了人的异化和情感分裂。人们把文学视为治愈资本主义精神危机的良药。而在近代的中国,为了启蒙大众,抵御外侮,挽救危亡,文学的作用和功能也被大大强化了。众所周知,梁启超在《论文学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把文学的作用归结为“熏、浸、刺、提”四个方面,并认为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在于小说不发达.而我们熟知的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亦着眼于对社会的启蒙和疗救。

伴随着文学黄金时代出现的是一系列文学制度、写作机制、文学观念的重新确立。比如说,现代版权法的产生,从根本上规定了作者对作品的所有权,使得文学的商品属性凸显了出来,原本无利可图的文学作品可以进入流通,文学作者终于可以获得合法和稳定的报酬。这也反过来刺激了写作和文学的出版。再比如说,由于大学设立了文学专业,也使得原先处于“业余状态”且多少带有一点神秘色彩的文学,成为了一门科学。20世纪的文学理论空前繁荣,精彩纷呈,但文学的科学化始终是其重要内核。

不管怎么说,到了今天,文学的黄金时代结束了。在某种意义说上文学并未衰落,它实际上不过是重新回到了常态化的状态之中,如今的社会上,充斥着“文学已死”一类的悲叹,对于这种看法,我们无需理会。其实,“文学已死”这类声音,早在150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但文学在今天依然活得好好的。

(摘编自格非等主编的《文学写作》)

1.下列对原文中“黄金时代”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类历史中文学从来都是既非重要、亦非不重要的事业,黄金时代的出现是个特例。
B.曹禺的话剧《雷雨》自发表后,一次次被搬上舞台,是文学处于黄金时代的具体表现。
C.一系列文学制度、文学观念等的重新确立,促使了文学“黄金时代”的产生和发展。
D.黄金时代已结束,文学重新回到常态,作者认为不必发出“文学已死”一类的悲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探讨了文学写作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发展状况。
B.文章在论证文学的重要性已大大降低时,使用了举例论证、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C.梁启超把文学的作用归为四个方面,旨在证明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在于小说不发达。
D.文章引用了伊格尔顿、梁启超等人的论述,从文艺理论的角度有力地支撑了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日趋边缘化的原因是文学的教育功能,描述、反应社会生活的功能和娱乐功能在今天正逐步丧失。
B.孔子曾说过“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表明在其所处时代文学也是既无所重轻又有一定地位的。
C.我们熟知的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以文启蒙和疗救社会,说明文学的作用和功能在那个时代被大大强化了。
D.根据文章中伊格尔顿的观点,随着未来社会不断发展变革,不排除文学再次出现“黄金时代”的可能。
2020-02-05更新 | 5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