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7 题号:1187071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什么是审美现代性呢?如果简单地望文生义地推论,就会轻而易举地得到这样的解答:审美现代性与现代性是一致的,是审美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现代性特征。事实并非如此。审美作为超越的、自由的活动,并不肯定现实,并不与现实相一致,而是超越现实,甚至否定现实,审美的自由品格和超越本质存在于审美与现实的差异之中。同理,审美现代性也不是现代性的肯定形式,而是对现代性的超越甚至否定。这就是说,审美现代性与现代性并不一致,它是现代性的反思批判力量,它使主体在现代化过程中保持着反思能力和超越品格,不至于丧失自觉性而成为盲目的存在。

由于现代性具有感性与理性两个层面,审美现代性同样体现为感性和超感性两种形式。审美现代性的感性形式体现于大众审美文化中。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大众审美文化兴起,它包括通俗文学、流行艺术、大众化的影视作品,也包括商业化的产品设计和包装、时装、广告,等等。大众审美文化作为感性审美现代性,具有两重性,一为与感性现代性之间的契合性、亲和性;一为对感性现代性的差异性、超越性。一方面,大众审美文化迎合了现代消费主义浪潮,借助市场经济,使自己商品化,成为物质享乐的助力。最终,也就成为现代性的战利品,丧失了自己的超越品格。另一方面,大众审美文化还具有审美属性。审美属性使大众审美文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感性现代性的物质主义,使物质消费带有某种精神性;一定程度上克服感性现代性的鄙俗性,使低俗文化品质有所提升。总之,大众审英文化的两重性始终存在,二者相反相成,构成感性审美现代性。

审美现代性的超感性形式是精英审美文化。精英审美文化不同于大众审美文化,它是精英知识阶层为主体的审美文化,包括现代纯文学、高雅艺术,以及其他高雅审美文化。精英审美文化所体现的审美现代性,本质上是一种反现代性。现代性一方面带来了社会进步,同时也导致生存危机。科学主义以对自然的征服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并且带来技术对人的统治(技术异化),从而威胁人的自由;人本主义确立了人的主体性,肯定了人的价值,但是也导致个体生存根据的丧失、生存意义的迷惘。现代性的消极面意味着需要一种反思批判力量,以唤起生存的自觉和保持自由精神。审美现代性的超感性形式--精英审美文化作为典范承担了这个任务,它使人在现代化过程中免于丧失自我,免于精神沉沦,从而成为一种拯救力量。

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美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也形成了相容互补的关系。所谓相容性,是因为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美文化都有助于人的价值的提高,大众审美文化与现代性的契合及对现代性的升华,有利于增进人的现实幸福;而精英审美文化对现代性的抗争有利于恢复精神的自由。所谓互补性,是指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美文化的长处与短处可以互相弥补,大众审美文化可以弥朴精英审美文化的贵族化、远离现实生活的偏向;而精英审美文化则可以弥补大众审美文化的感性化、低俗化偏向。必须相容互补,才是完整的审美现代性。不能以片面的态度看待其中任何一种,尤其要克服歧视大众审美文化的态度。

(摘编自杨春时《审美现代性与大众审美文化》)

材料二:

审美现代性对日常经验的否定具有积极意义,但这种积极作用的背后也隐含着某些值得思考的负面因素。首先,审美现代性在批判日常生活意识形态的工具理性和惰性时,往往夸大了其负面功能,甚至是不加区分地反对一切非艺术的生存方式和理性功能。于是,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极端化,良莠不分地统统加以拒绝。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不难发现审美现代性自身的极端性和激进色彩。其次,在颠覆和否定日常经验和生活的同时,审美现代性割裂了艺术与日常现实和普通民众的传统联系。虽然艺术不再是日常现实的模仿,不再是熟悉生活的升华,但问题的另一面也就暴露出来,艺术与现实的联系显得十分脆弱,艺术与公众的纽带被割断了。所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现代主义艺术的那种“文化精英主义”色彩。退一步说,即使我们承认现代主义艺术所主张的审美现代性确有批判颠覆启蒙现代性之工具理性的功能,但由于远离普通公众,选离日常社会生活,这种批判和颠覆的作用充其量不过是小图子里的游戏而巴。最后,否定、批判和颠覆多于建设,这恐怕是审美现代性的另一局限。启蒙理性尽管有问题,但必须承认,没有这种启蒙,社会文化就不可能获得巨大的进步,甚至连审美的现代性也不可能。正是从这个角度说,审关现代性是受惠于并发源于启蒙现代性的。它作为后者的对立面,尽管暴霉了工具理性的压抑性质,但在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建设性地去除糟粕保留精华等方面,却显得无能为力。

(摘编自周宪(审美现代性与日常生活批判》)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审美具有自由品格和超越的本质,因而使审美现代性具有反思能力和超越品格。
B.大众审美文化的审美属性,使其能够克服感性现代性的物质主义及其鄙俗性。
C.精英审美文化在本质上是反现代性的,承担着唤起生存的自觉和保持自由精神的任务。
D.审美现代性割断了艺术与公众的纽带,也丧失了批判和颠覆工具理性的功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众审美文化作为审美现代性的感性形式,迎合了现代消费主义浪潮,体现出与感性现代性之间的契合性与亲和性。
B.科学主义带来技术对人的统治,人本主义肯定了人的价值,二者的对立实质上是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对立。
C.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美文化各有独立存在的合理性,同时各有不足,只有相容互补,才是完整的审美现代性。
D.审美现代性本身是启蒙现代性的产物,它并不能独自解决现代化所面临的问题,我们不能片面夸大它的功能。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精英审美文化特性的一项是(     
A.实用性B.反叛性C.典范性D.超世俗性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综合两则材料内容,简要概括你对“审美现代性"的认识。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学术界使用古典学这个词,是晚近的事,大家对它的理解恐怕并不一致。我所理解的古典学,系指对于蕴含着中华文明源头的先秦典籍的整理和研究。我们过去虽然没有用古典学这个名称,但是实质上,古典学早就存在了。发源于孔子及其弟子的经学,就属于古典学的范畴。

经学与政治相结合后,长期以来在古典学中占据着统治地位,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结束了这个局面。五四以后,对包括先秦典籍在内的传统文化,知识界有不少人持简单的否定态度。几乎与五四运动同时,在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学术界兴起了怀疑古史和古书的思潮。这种疑古思潮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发展到了顶峰。疑古派(或称古史辨派)成为商代之前的故事研究和古典学研究的主力。在将传统的上古史大大缩短的同时,疑古派以前代学者的辨伪工作为基础,大大扩展了古书的怀疑范围。很多先秦古书(包括经书)的年代被推迟,很多一般被认为属于先秦的古书被认为是秦汉以后的伪作,他们的古典学研究对传统古典学的冲击是巨大的。虽然疑古派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他们的疑古显然过了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上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简单否定传统文化的思想。在当时的学术界,疑古派对古书的很多看法,仍为不少人所信从。改革开放以后,大家对传统文化才有了比较全面、比较正常的看法。学术界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明显加强。很多有识之士指出,我国人民(包括广大知识分子)缺乏人文素养,甚至对作为本民族文明源头的先秦典籍中最重要的那些书籍(有些学者称之为原典)也茫然无知,或知之过少,这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命运的重要问题。发展古典学已经成为时代要求。我们不能照搬在很多方面都早已过时的传统古典学,也不能接受那种疑古过了头的古典学,必须进行古典学的重建。

出土文献对古典学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古代的孔壁古文汲冢竹书就是明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战国至汉代的墓葬里,陆续出土了大量文献资料,其中包含了很多先秦典籍的抄本,这些抄本被称为新出文献。从总体上看,它们对古典学的重要性已超过了孔壁古文汲冢竹书。新出文献既是古典学的重要新资料,也是相关学科的重要新资料。要进行古典学的重建,必须更快、更好地开展新出文献的整理和研究。而为了支持有关学科的发展,也需要更快、更好地开展新出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当前,我国在这方面有大量工作要做,而真正能担负起新出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工作的人才却相当缺乏。希望有关部门能采取一些特殊措施,大力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

(摘编自裘锡圭《出土文献与古典学重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我国学术界是在晚近才使用“古典学”这个词的,但实质上古典学在中国古代早就存在了。
B.作者认为古典学是对蕴含着中华文明源头的先秦典籍的整理和研究,发源于孔子及其弟子的经学。
C.疑古派是“五四”以后在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学术界兴起的一个怀疑古史和古书的学派。
D.新出文献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战国至汉代的墓葬里出土的先秦典籍的抄本。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直接点明话题,然后通过对古典学的诠释自然引出下文对其发展状况的论述。
B.文章按时间顺序阐述了古典学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旨在突出重建古典学的必要性。
C.文章分析了疑古派在古典学研究中的地位,既肯定了其价值,也指出其疑古过了头的问题。
D.文章提及“孔壁古文”和“汲冢竹书”,是为了说明新出文献对古典学研究比出土文献更重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四运动”以后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普遍存在着简单否定传统文化的现象,改革开放后才有所改观。
B.疑古派对传统古典学的冲击巨大,大大扩展了古书的怀疑范围,很多先秦古书的写作年代被推迟。
C.我国人民缺乏人文素养,对先秦典籍中的“原典”茫然无知或知之过少,发展古典学迫在眉睫。
D.当前重建古典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专业人才,有关部门需要采取特殊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2021-12-08更新 | 2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这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例如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德国诗调的雄厚,而英国和德国诗调比了拉丁诗调的沉重,又见得轻了。何况中国古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的。我们最豪放的狂歌比了你们的还是斯文;中国诗人狂得不过有凌风出尘的仙意。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除非耳朵太听惯了麦克风和无线电或者……

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如是而已。譬如田园诗——不是浪漫主义神秘地恋爱自然,而是古典主义的逍遥林下——有人认为是中国诗的特色。不过自从罗马霍瑞斯《讽训集》卷二第六首以后,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形式的作品,在西洋诗卓然自成风会。又如下面两节诗是公认为洋溢着中国特具的情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众乌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特别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好比一个人,不管他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每逢这类人讲到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等等,我们不可轻信,好比我们不上“本店十大特色”那种商业广告的当一样。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因此,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

(节选自钱锺书《谈中国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不同意西洋读者的观点,作者认为中国的诗情感、典故丰富,因而显得厚重。
B.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没有差别,都不乏古典主义的逍遥林下的田园诗。
C.作者认为,中国的诗没有特特别别“中国”的地方,和外国诗是相融相通的。
D.作者认为,中国诗和外国诗相比就像中国人和外国人一样,共同点大于不同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善于运用比较分析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如用“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说明了中国诗的音调单薄的特点。
B.为了论述诗歌音调的轻重与语言的本质有关,特意将法国诗、英国诗、德国诗、拉丁诗与中国诗比较。
C.作者以哈巴狗为喻,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又用“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讽刺了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D.希腊哲学家说的“家居”是指读本国诗,“出门”是指读外国诗,“回家”指读完外国诗又想起了本国诗,看看二者的区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的狂放与西洋诗不尽相同,中国的诗人狂得不过有仙意,而西洋的诗人则有“兽力”与“神威”,这是由东西方不同的饮食习惯造成的。
B.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说明中国古代与西洋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融合。
C.作者认为,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不如西洋诗雄厚和沉重,西洋诗和中国诗各具千秋,不应以一种文化的特点来否定另一种文化。
D.只要在研究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上多下功夫,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优势,就能在文化交流中处于文化优势,同化外国文化。
2020-01-05更新 | 4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然秉具诗性气质的中华民族,自始即是在“诗意中栖居”的民族。迄今最早见于记载的诗歌源于上古时期,即“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从那时起,诗歌承载着上古先民丰富的精神情感和繁杂的生活劳作,诗歌以唱诵、歌舞等多种方式融入先民生活,并逐渐衍生为不可或缺的生存方式乃至文化形态,开启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诗歌传统。

从艺术起源视角追溯,中国诗歌“感物而动”(《礼记·乐记》)的创作原理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相契合,体现了诗性民族以“人化自然”为特征的审美理想追求,也多维度展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现实的感受方式,其中优秀的诗篇不乏深邃的哲学内涵。长期以来,中国诗歌的形式和内容超越了文学与艺术的局限,关涉哲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思想史等,它从一开始就重视个人情感、人文情怀,关注现实生活,在以“诗言志”为核心诗学的理论系统中,“志”包含广博的精神世界与繁杂的人生经验,以及不同个体内心所想所感。闻一多曾将“志”解释为:“一记忆,二记录,三怀抱。”(《歌与诗》)前两点并无太多歧义,至于“怀抱”,不同时代不同文本不同诗人可阐释的方向尤为丰富。

纵观几千年中国诗歌发展史,诗歌的“记忆”和“记录”功能并不乏见,以抒写“怀抱”为特征的抒情诗在不同历史阶段均有佳作涌现。如果我们略加审视那些经过历史淘洗而沉淀下来的经典名篇,会发现一个并不新奇但比较普遍的艺术品格,即它们多是将“记忆”和“记录”融会于“怀抱”之中或曰“怀抱”涵摄了“记忆”和“记录”的诗作,换而言之,脱离了“怀抱”,单纯的“记忆”或“记录”无法架构起撼动人心的经典诗作的骨骼。

以具体诗作为例,对安史之乱记录最切入人心的首推杜甫的“三吏三别”,但是当后人读罢“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而感思战争的残酷之余,真正撼动心扉的却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春望》时,诗人亲历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目凄凉,因而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感怀,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忧国忧民的胸怀,浸透着个体民胞物与的精神,这也是杜诗的“怀抱”。“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是李清照南渡后对国破家亡、孀居之苦的切身感受,无尽的悲惨孤寂却不落于小我的牢骚抱怨之琐碎,蕴蓄着家国忧叹,浓缩了诗人流离失所的现实遭遇。有“千古词帝”之称的李煜,在其众多词作中经久传诵的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的后期词多从具体可感的个体形象出发,倾吐身世家国之痛,摆脱了花间樽前曼声吟唱的艳情之风,兼有刚柔之美,拓展了词言怀述志的狭隘空间,对后来豪放派词也有影响,后人常常把他定格在亡国之君而忽略了诗词中幽深的“怀抱”。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开篇记录了元宵节车水马龙热闹缤纷的现场,这些无非是为了反衬一个超群脱俗、宁静淡泊的女性形象,她的出现点亮了千百年来上元节所有的灯,千古名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恰恰寄寓了孤高的作者在政治失意屡次被贬却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后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引借这一句形容立业治学的最高境界。对美好女性或理想爱情的追慕与其笔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或“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构成内在的精神品质的呼应,命运多劫、壮志难酬的辛弃疾把他的爱国信念、对民族命运的忧患,通过不同形式把“怀抱”寄予在诗词里。再看百年来新诗名篇,面对民族灾难,那些经典不衰的诗作留给历史怎样的回响: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冯至的“给我狭窄的心/一个大的宇宙”,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穆旦的“等待着,我们无言的痛苦是太多了/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郑敏的“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欧阳江河的“永远的维纳斯站在石头里/她的手拒绝了人类”,以及“离去的重新归来/倒下的却永远倒下了”……这些经典诗句穿越了时空,至今仍直击人心,无一例外它们来源于有“怀抱”的书写,向我们展现了中国诗人崇高深切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幽深的情思、在场的生命感悟,同时从诗艺层面表达了他们对诗歌文学样式的特殊体认。

波兰诗人押当·扎嘎耶夫斯基曾称赞赫伯特是一个生活在两个世界之间的人:“每一位伟大的诗人都生活在两个世界之间。其中一个是真实的、有形的历史世界,这个世界对某些人来说是私人的,对另一些人来说则是公共的,而构成另一个世界的是密实的梦境、想象和幻象。”从某种程度上讲,上述关于两个世界的比喻得到大部分诗人的共识,在创作观念上基本对应着闻一多的“记录”“记忆”和“怀抱”的两个诗学维度,不过,“怀抱”远远漫出了“梦境、想象和幻象”空间,它还兼及思想境界、人格修养、道德情操、智慧情怀以及崇高的社会责任感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涌现出一批优秀抗疫主题诗歌。疫情面前,诗歌如何焕发温暖、凝聚人心?如何兼顾诗歌的社会功能与审美功能,超越语言和现实,留下经得住推敲和品味的诗作?闻一多的“怀抱”说,不失为进入和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有效路径,也就是说,抗疫诗歌写作要有与抗疫匹配的“怀抱”。

(摘编自孙晓娅《激活诗歌的“怀抱”传统》)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人化自然”的审美理想追求,在中国诗歌“感物而动”的创作原理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得到了体现。
B.从几千年中国诗歌发展史来看,“记忆”“记录”和抒写“怀抱”均是诗歌具有的功能,但后者才是抒情诗的唯一特征。
C.饱含忧国忧民的胸怀,体现崇高深切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以抒写“怀抱”为特征的诗作的重要内涵。
D.波兰诗人亚当·扎嘎耶夫斯基提出的“两个世界”,基本对应着闻-多的两个诗学维度,因此得到了大部分诗人的认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宏观层面分析中国诗歌的特点,进而明确提出了“诗言志”的中心论点,并引述闻一多的相关阐释进行论证。
B.文章选择杜甫的些诗作进行比较分析,论证了抒写“怀抱”的诗歌较之“记录”的诗歌更具撼动心扉的力量。
C.文章在梳理古今诗歌的基础上,总结出经典诗句能够穿越时空、直击人心的根本原因,突出了有“怀抱”抒写的意义。
D.文章以新冠肺炎疫情下的诗歌创作为立论背景,希望通过激活诗歌的“怀抱”传统,为抗疫主题诗歌创作指明方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关注现实生活,重视个人情感、人文情怀,中国诗歌才能够从形式和内容上超越文学与艺术的局限,拥有深邃哲学内涵。
B.杜甫的《春望》将“记忆”和“记录”融会于怀抱之中,所以能成为经过历史淘洗而沉淀下来的经典名篇。
C.李煜的词句“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抒发个体哀愁,不属于文中所说的有“怀抱”的书写。
D.在创作中能兼及思想境界、人格修养、道德情操智慧情怀以及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诗歌便能焕发温暖、凝聚人心。
2020-06-23更新 | 7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