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1 题号:1192883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2018年国庆,深圳世界之窗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盛世纪》震撼上演。全剧由《日月春秋》《大汉王朝》《盛世长安》《雪域草原》《碧海扬帆》五大篇章组成。

如何在更大范围内传递中国精神中国梦,要做到这一点,雅俗共赏显得尤为重要。以编舞为例,选择《诗经》《蒹葭》,并配以古曲,视之高雅,然《诗经》《蒹葭》的内容本质是通俗的。

从内容来看,第三幕《盛世长安》以“饮中八仙”和“大唐商市”来呈现。以杜甫《饮中八仙歌》为切入点,通过再现诗仙李白、书圣张旭等人在酒会上的群像醉趣,生动地再现盛唐时代文人士大夫乐观、放达的精神风貌,不可谓不雅。而“大唐商市”则展现了当时闻名天下的东市西市繁华热闹的景象:西市胡姬酒肆、商铺林立、商贾云集,很接地气的市井闹市;东市作为皇家购物场所,其高雅与西市的繁华相得益彰。我们每个人经常会说“买东西”,但很少有人追究“买东西”一词的出处,当大家看完东西两市的表演,就很清楚“买东西”一词就出自唐朝到东西两市的购物之意,令观众感到意外之喜。

深圳世界之窗原创推出的史诗、名著、都市三大系列作品中,每一个作品的主题都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表面上看对一个景区而言都显得过于严肃厚重,其实每部作品主题的确立,都是艺术与市场的双赢,雅俗可共赏。越是商业性的演出,越要从文化上入手;越是娱乐性的表演,越要在艺术性上加强;越是流行性的作品,越要有精品上的追求。

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铺天盖地的信息足以让人们对各种新生事物产生足够的免疫力,而打动观众的最佳方式则是引发一场情感的共鸣。因此,《盛世纪》提供给观众的不仅是一部作品,更是一台有故事、有人物、有吸引力的演出,一段能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的美好体验。

(搜狐网《深入浅出讲述中国故事,雅俗共赏传递中国精神》)

材料二:

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最早于1948年上半年由观察杂志社出版,书中收录关于文艺的论文十四篇,有三分之一是谈诗歌的,主要是谈朗诵诗。先生对新诗创作有个基本观点,即诗歌语言固然应当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但更主要的是新诗必须有节奏。盖中国传统诗歌与音乐有密切关系,而“节奏”是从音乐来的;尽管新诗与音乐已没有直接关系,却也不能没有节奏。既称为诗,总要读来朗朗上口,因此节奏是不能缺少的。这本书中谈诗歌的文章大抵从不同角度来阐释并论证这个观点。

书中力作当推《论雅俗共赏》和《论逼真与如画》。这里我想着重谈谈《论雅俗共赏》。先生撰写论文,经常结合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来谈问题,此文自不例外。这篇论文的观点是有倾向性的,即以古今的名著名篇为例,要求今后的作者能照顾到广大读者层面。也就是说,文学作品不能只供文化程度高的读者阅读,而应该争取多数人(即一般文化水平的人)都能欣赏,这样的作品才能传之永久。这就是我对先生论“雅俗共赏”的粗浅理解。其实我以为,雅与俗并非彼此不能相容的矛盾对立面,其间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在先秦文学中,《诗》三百篇应该是最古老也最典雅的作品了,但其中“国风”和“小雅”两大类,有不少作品最初也应该是比较通俗的,且曾在民间广为流传。后来经过上层文化人进行加工,才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楚辞》中的《九歌》也是这样。其后的汉魏乐府、五七言诗以及词、曲,散体文中的话本等,其发展过程亦大抵如是,不妨说都是由俗变雅,或先俗后雅的。清末谴责小说,如《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在当时不过是流行一时供人消遣的“闲书”,现在则成为近代文学史中必须予以评价的古典名著。可见“雅”与“俗"只是相对而言,不宜划分得太刻板、太绝对。

如果从读者这方面说,则从俗到雅,实即“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主要还是希望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鉴赏能力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当前有一种风气,强调属于古典范畴的文艺作品非经过人为的改动不可,即使是已被公认为经典之作,如小说中的《西游记》《红楼梦》或戏剧中的《牡丹亭》《桃花扇》也要对它们妄施斧斤。理由是不“改刀”的话就不算“与时倶进”,并认为群众也看不懂。我则认为,这是不科学的,也是行不通的。真正的经典作品,不下苦功夫是读不懂的。试问,谁敢擅改屈原的《离骚》《天问》以及鲁迅的《野草》呢?成功的作家和艺术家是有责任提高读者和观众的鉴赏能力和艺术水平的,而不是随意迁就读者和观众的低水平,从而降低作品的质量或擅改传世已久的经典之作。如果拿“雅俗共赏”做挡箭牌,而一味迎合时尚的低级趣味,最终是会葬送我们一切文学艺术创作的前途的。

一部成功的文学艺术作品能产生“雅俗共赏”的效果,乃是品位很高的美学境界,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不能由于作者水平低或演员的艺术表现力不足,写不出或演不出达到一定水平的作品和剧目,便以“雅俗共赏”为借口而替自己文过饰非。在当前这种社会浮躁风气下,在文化滑坡日益严峻的形势下,请读者耐心读一读朱自清先生这本《论雅俗共赏》旧著,窃以为是大有好处的。

(选自吴小如《〈论雅俗共赏〉前言》,有删减)

材料三:

①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在这之后,“士”和“民”的分界不像先前的严格和清楚了。老百姓加入士流的渐渐多起来,这些新晋的士人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这样,“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

②到了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

③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孟子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以《西厢记》和《水浒传》为例,这都是“雅俗共赏”的作品,“男女”是“人之大欲”之一,“压迫反抗”,也是人之常情。这可以说是俗人和雅人的交点。

④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新的知识阶级。这知识阶级包括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分子,于是乎有了白话正宗的新文学,词曲和小说戏剧都有了正经的地位。抗战以来又有“通俗化”运动,这个运动并已经在开始转向大众化。“通俗化”还分别雅俗,还是“雅俗共赏”的路,大众化却更进一步要达到那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这大概也会是所谓由量变到质变罢。

(朱自清《论雅俗共赏》,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一、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盛世纪》第三幕《盛世长安》雅俗共赏,巧妙结合了饮中八仙的俗和皇家购物场所的雅。
B.朱自清先生在《论雅俗共赏》一文中指出,文学作品的创作应重点照顾一般文化水平的读者。
C.《诗经》《楚辞》等经典作品都经历了由俗到雅的演变历程,这种历程与上层文人的加工有关。
D.《盛世纪》在演出和观众的体验上予以重视,这与朱自清关于“雅俗共赏”的观点不谋而合。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各项中不符合作者对雅俗关系认识和主张的一项是(       
A.在宋代,词的创作起初主要由伶工、民间艺人和歌妓承担,后来渐为士大夫阶层重视,在后世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
B.80年代,中国电影音乐由著名创作家原创,融合传统文化元素,展示民族风格特色,90年代后则大量使用流行歌曲。
C.为了引导价值观,让观众众更好接受,电视剧《倾城之恋》对原著进行改编,将主人公白流苏的刻薄与小家子气抹去。
D.《堂吉诃德》的一个伟大之处在于,以人物荒唐的行为和戏谑的情节传达出深刻的思考,不同的人可以读出不同的层次。
3.根据材料三的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史之乱”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学向“雅俗共赏”转变的起点,因为战乱打破了“士”与“民”的界限,越来越多的“民”进入到上层社会。
B.雅文学和俗文学交融的一个前提就是社会阶层的融合,剧烈的社会动荡,如战乱就成为新文学产生的必要条件。
C.作者引用孟子的话,是想证明,有一些美是被人们共同承认并欣赏的,而这些美主要集中在共通的人之常情上。
D.苏轼的词流传千古,不仅仅有其语言接近白话,明白通畅的原因,还因其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人们心中郁结却不能言的感受。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5.想要创作出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作家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雅与俗的关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冠状病毒为不分节段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属于巢病毒目、冠状病毒科、正冠状病毒亚科。冠状病毒是一类主要引起呼吸道、肠道疾病的病原体,1937年首次从家禽体内分离,最早在人体内发现是在1965年。在电子显微镜下,这类病毒颗粒的表面有许多规则排列的突起,整个病毒颗粒就像一顶中世纪欧洲帝王的皇冠,因此被命名为“冠状病毒”。

在自然界中,冠状病毒广泛存在于动物体内,必须依赖宿主细胞才能繁衍。冠状病毒的宿主丰富多样,除人类以外,还可感染猪、牛、猫、犬、貂、骆驼、蝙蝠、老鼠、刺猬等多种哺乳动物以及多种鸟类。一些冠状病毒感染后可造成人畜共患病。

那冠状病毒是如何进入宿主细胞的呢?它们首先要附着在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分子上。冠状病毒粒子外包着囊膜,膜表面分别有刺突糖蛋白、小包膜糖蛋白和膜糖蛋白等3种蛋白。刺突糖蛋白,也就是上文提及的“皇冠”的突起,是冠状病毒感染性和致病性的关键。由刺突糖蛋白组成的刺突来识别和结合位于宿主细胞表面上的受体,就像“钥匙”和“门”的关系一样。一旦把宿主细胞的大门打开,细胞便对病毒毫无戒心。

目前,除2019新型冠状病毒外,已知的可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共有6种,其中4种冠状病毒在人群中较为常见,致病性较低,一般仅引起类似普通感冒的轻微呼吸道症状,包括人冠状病毒229E、人冠状病毒OC43、人冠状病毒NL63和人冠状病毒HKU1。还有2种冠状病毒较为人们所熟知,分别是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也就是我们简称的SARS冠状病毒和MERS冠状病毒,它们可引起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属于高致病性新发冠状病毒。

(摘编自张晗、胡彝《冠状病毒“这一家子”都是怎么回事》)

材料二

(记者颜欢、林芮等)在这次疫情抗击过程中,中医药参与面之广、参与度之深、受关注程度之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中医药的作用体现在预防、治疗和康复全过程,在国家发布的诊疗方案中,中药方剂显示出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据介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派出5批近800人的专业队伍驰援武汉,全国支援武汉的医疗队里有4900余人来自中医药系统。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纳入国家卫健委第三版诊疗方案,并在后面几版不断完善。第五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专门设置了中医治疗内容,针对医学观察期、临床治疗期和恢复期列出了中医诊疗方案。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中国抗疫实践受到世界关注。

匈牙利前总理迈杰希·彼得指出,中国医护人员运用各种手段提高抗疫水平。“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大量事实证明,中西医结合非常有效。”

马来西亚《星报》网站发表题为《中医广泛用于新冠肺炎患者治疗且效果良好》的文章认为,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轻症患者的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有所缓解,重症患者症状减轻、血氧饱和度明显提升,病情得到控制。在中西医综合施治下,中国治愈病例不断增加。

国际临床评价指标认为,对于新冠肺炎轻症患者,真正反映疗效的关键指标是转重率。临床发现,中医验方在减轻发热咳嗽症状、控制病情进展、提升人体免疫力方面有独特优势。德国病毒学家奇纳特尔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中西医结合疗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中医药在防止病毒吸附细胞、病毒复制等方面有明显效果。”

(摘编自《国际社会积极评价中医药抗疫》)

材料三

科学技术是祛除疾病的重要法宝,也是战胜疫情的关键利器。纵观人类漫长的抗疫史,从“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的隔离办法,到研制灭活病毒疫苗的预防措施,科学技术在保护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代以来,无论是有效控制霍乱、鼠疫、流感等曾经对人类造成巨大危害的传染病,还是抗击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甲型H1N1流感、埃博拉病毒等多种重大传染病,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功不可没。

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不仅是历史上总结出来的防疫经验,也是此次疫情中及时采取的防疫手段。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科技战线组成科研攻关组,确定临床救治和药物、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和产品、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动物模型构建等五大主攻方向,不到一周时间就确定了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并分离得到病毒毒株,分阶段推出多种检测试剂产品,迅速筛选了一批有效药物和治疗方案推荐到临床一线救治,可以说,在科研、临床、防控相互协同,产学研各方紧密配合下,一系列新成果、新办法得到检验推广,为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注入了强大信心、提供了有力支撑。

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科研攻关是必须拿下的“高地”。当前,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源头和宿主、传播途径、致病机理、危害性致命性、诊疗方案、救治药物以及患者康复后是否存在后遗症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最终战胜疫情,关键要靠科技。这意味着,在接下来最吃劲的关键阶段,科研攻关的任务不是减轻了,而是增多了,不是该松劲了,而是要加力了。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疫情防控的第一战力。用好科学技术这个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我们定能无坚而不摧、无往而不胜。

(摘编自王平《科学技术,战胜疫情的关键利器》)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状病毒是病原体,它能引起呼吸道、肠道疾病,可感染多种哺乳动物和多种鸟类。
B.冠状病毒种类较多,有4种冠状病毒在人群中较为常见,新型冠状病毒不在其列。
C.中医药在预防、治疗新冠肺炎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显示出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D.国家卫健委在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设置中医治疗内容,以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
2.根据上述三则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说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是大门,那么由冠状病毒的刺突糖蛋白组成的刺突就是钥匙,“大门”被打开,宿主就会感染冠状病毒。
B.中医药在预防、治疗新冠肺炎中的显著成效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高度评价,这势必引发世界性的中医药热潮。
C.从古代遭遇瘟疫实施隔离办法到近现代控制鼠疫、流感,抗击埃博拉病毒和新冠肺炎,现代医学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D.科学技术是疫情防控的第一战力,科技人员要在新冠肺炎疫苗研制上下大气力,疫苗研制成功之日,就是疫情结束之时。
3.从上述材料看,下列不属于利用科研攻关成果抗击疫情的一项是(     )
A.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推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
B.杭州市率先推出健康码模式,实施市民和拟进入杭州人员的三色动态管理。
C.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功分离出广东省第一株新型冠状病毒毒株。
D.上海之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投入使用。
4.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医在参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5.请说明三则材料各自不同的文体特点,并分别概括三则材料所写内容。
2020-07-01更新 | 21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考古发现与历史研究来看,“中”与“中和”理念应为中华历史文化基因的核心。长期以来,在哲学史、思想史的研究中,对“中”“中和”的研究大多突出“和”而弱化“中”,更有甚者把“中”与“中和”解释为“中庸”。事实上,考古发现显示,“中”与“中和”理念历史久远,其产生与“文明起源”“国家形成”“国家认同”密切相关,应属于“政治文化”范畴。其理念形成的轨迹是由“中”发展为“中和”。“中”与“中和”是中华五千多年不断裂文明中的文化基因,是国家认同的核心思想。

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在山西襄汾陶寺城址(距今4300—1900年左右)相继发现的两座墓葬,均出土了与“测中”有关的“槷表”遗物。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襄汾陶寺城址是一处古代都城遗址,即可能是历史文献记载的“尧都平阳”。上述二墓考古发现“槷表”说明,“中”的理念早在夏商周三代之前已经出现。就目前而言,有关“求中”最早的出土文献是战国时代的清华简《保训》,其中提及“五帝时代”的虞舜“求中”于“鬲茅”……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嵩山周围发现了可能为夏代都城的遗址。继夏之后,商代早期都城均分布在“大嵩山”地区。1963年,陕西宝鸡发现的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铭文“宅兹中或(国)”则是“中国”于“天下之中”的物证。秦汉至唐宋,继承、发展了夏商以来的“择中建都”原则。金朝徙都燕京,开启了中古时代后期元朝与明、清两朝定都北京之先河。

“择中建宫”是继“择中建都”发展起来的。夏代晚期二里头都邑之中心区又是其“宫城”地区,这应该是“择中建宫”的佐证。……东汉洛阳城、魏晋与北朝洛阳城与唐长安城,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其宫城一般均在都城北部东西居中之地。宫城作为国家政治中枢,居于坐北朝南的都城东西居中位置,无疑是突出宫城的“中”之核心政治地位。在宫城内“择中建殿”,实际上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时代”与“封邦建国时代”都城布局的重大政治区别,这也是国家从以血缘政治与地缘政治结合的“二元政治”发展为以地缘政治为主、血缘政治为辅的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一元政治”的物证。

从目前已经发现的古代都城城门与宫城宫门遗址来看,夏商周时代的都城及其宫城城门一般为“单门道”;从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来看,都城外郭城的四面城墙十二城门均为“一门三道”的“定制”,从汉长安城一直延续至明清北京城;进入中古时期至明清北京城,部分朝代的都城与皇城、宫城之正门出现了“一门五道”的形制,如唐长安城外郭城“明德门”、大明宫“丹凤门”……明清北京城皇城“天安门”。门道数量通过“奇数”的由少到多,“奇数”的“中位”更为“突出”,而“中”则更为凸显。

从目前考古发现资料来看,汉长安城是中国古代都城、宫城形成四面营建城门、宫门规制的最早都城。都城与宫城的“四门”,象征国家的东西南北“四方”。“四门”相对都城之内的宫城及大朝正殿的“居中”而言,形成二者的“中和”,这种“空间”的“中和”理念,既体现了“中”对“四方”的“公允”“公正”“不偏不倚”,又强化了“四方”对“中”的“政治认同”“国家认同”。这种理念,也见于中华历史文化的早期文献记载,《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历史发展中,古代都城及宫城布局形制所蕴含的“中和”理念被中华大地的各个民族所认同。考古发现与古代文献记载均佐证这一历史。鲜卑民族建立北魏王朝,最终徙都“天地之中”洛阳,继承汉长安城、汉魏洛阳城布局形制,营建北魏洛阳城,使都城的“中”与“中和”理念更为深化,开创了中国古代都城的“三城制”,完善了都城“中轴线”,弘扬了先秦、汉魏都城的宫门门阙形制。考古发现的北魏洛阳城宫城正门——阊阖门遗址布局形制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北方女真族、蒙古族、满族等民族依次建立的金朝、元朝、清朝,承袭了几千年形成的“中”与“中和”理念,深化了国家认同理念。

(摘编自刘庆柱《“中”与“中和”理念的考古学阐释》)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哲学史、思想史对“中”与“中和”的研究,突出“和”而弱化“中”,甚至将其等同于“中庸”。
B.襄汾陶寺城址是一处古代都市遗址,经学术界研究认为,该都城遗址是历史文献记载的“尧都平阳”。
C.择中“建都”“建宫”“建殿”的发展,说明政治由“封邦建国时代”发展到“中央集权国家时代”。
D.汉长安城的意义非凡,因为它是中国古代都城,宫城形成四面营建城门、宫门规制的最早都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墓葬出土的“槷表”以及铭有“宅兹中或(国)”的“何尊”,是“中国”于“天下之中”的物证。
B.在阐释“中”与“中和”的发展演变时,既有考古发现,又引用文献,两者相得益彰,令人信服。
C.文章行文均紧紧围绕“中”与各民族对“中和”的认同来展开,体现了作者较为开阔的学术视野。
D.文章在论证结构上,通过对比提出观点,依“都”“宫”“殿”“门”顺序阐述,最后小结,思路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提到的弱化“中”甚者把“中”解释为“中庸”的观点,可能与儒家思想长期占主流意识有关。
B.20世纪中期以来的考古发现——古城遗址、青铜器等物证表明,夏商周三代都城均在“大嵩山”地区。
C.“单门道、一门三道、一门五道”的发展,不只是数量变化,而是突出“中”,凸显“中”的意蕴。
D.阅读本文,可以让我们知晓“中”的理念及发展演变,还可以强化我们对中国国家文化的认同。
2021-04-01更新 | 12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周苇风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是荀子的学生,因为口吃,不喜言谈。曾数次上书进谏韩王,却不被采纳。但他的文章传入秦国后大受欢迎,秦王甚至感叹“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史记》中,韩非与老子合传,同传中还有庄子和申不害。庄子和老子是道家人物,韩非和申不害为法家人物。司马迁说,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

黄老学派形成于战国时期,最初流行于齐国稷下学宫。它既讲道德又主刑名,既尚无为又崇法治,既以为“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又强调“道生法”,要求统治者“虚静谨听,以法为符”。作为儒家学派的一员,荀子曾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思想难免受到黄老思想的影响。他清醒地认识到,礼的施行无法完全依靠“克己”来实现。于是,便提出了礼法并举的思想。理解了这个学术背景,司马迁说韩非“其归本于黄老”也就不奇怪了。

《韩非子》有《解老》《喻老》两篇,顾名思义是解读《老子》的专著。从这个角度来看,韩非可以说是早期研究《老子》的专家。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客观自然规律。韩非接受了老子对道的阐述,承认道决定宇宙万物的演变。同时,老子认为道具有“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对此,韩非则进一步发挥,强调道是变化的,天地也是变化的,人也在不断变化中,整个社会都在变化。由此,治理社会的方式和方法自然也应该变化。但是,韩非也非常重视道的稳定性。道的稳定性在现实中表现为法。法是依道建立起来的,人人必须遵守,不能随意更改。

《老子》曰:“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这一思想到了申不害和韩非手里,则发展为以权术驾驭群臣,也就是术。韩非对以进为退、暗藏杀机及权谋的运用,可以说是津津乐道。《韩非子》就明确提出:“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

春秋战国时期,残酷的现实使法家意识到,人君的威胁主要不是来自民众和敌国,而是来自臣下。所以,申不害和韩非都主张术应该隐藏在君主心中,不能为臣下窥破。术有权术的含义,但法家的术不仅仅局限于权术的运用。《韩非子》认为,所谓的术就是根据才能授予官职,明确职责并严加考核。这样,君主就可以操生杀之柄,督促群臣尽力工作。

人们在谈论法家时常常商、韩并举,认为韩非的思想是商鞅的继承和发展。确实,韩非认同商鞅富国强兵的种种举措,也主张建构一元化社会控制体系。然而,在继承商鞅法治思想的同时,韩非更加关注稳固社会秩序的永续。韩非和商鞅都认为,社会秩序的稳固在于加强君主专制集权。但是,商鞅对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的具体措施缺少详细论述。韩非批评商鞅知法而无术,认为商鞅的种种富国强兵之举因“无术以知奸”,最终只能“资人臣而已”。由此,韩非尽力鼓吹权术,以弥补商鞅的不足。

不过,既然有驭臣之术,就会有欺君之方。尔虞我诈,你争我斗,反而加剧了政权的不稳定性。秦始皇后期迷信权术,为了让人觉得自己威严、神圣和神秘,长期疏远大臣,这就给了赵高弄权的机会。二世胡亥即位后,继续沿用秦始皇的做法,最终连刘邦逼近咸阳的消息都被权臣蒙在鼓里,可以说是自吞玩弄权术的苦果。

(选自《解放日报》2019.08.06)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是荀子的学生,因为口吃,他不善言谈,于是用上书的方式进谏韩王,可是韩王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B.荀子曾在稷下学宫做祭酒,深受黄老思想影响。他提出礼法并举,是因为他认识到依靠“克己”不能实现礼的施行。
C.老子的某些思想到了申不害和韩非手里,发展为术。韩非对以进为退、暗藏杀机及权谋的运用,可以说是津津乐道。
D.以术驭臣,以法治民,缺一不可。韩非批评商鞅知法而无术,认为商鞅的种种富国强兵之举最终只能“资人臣而已”。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前三段论述的重点是韩非“其归本于黄老”。黄老学派对荀子的影响这一学术背景是论述的基础。
B.文章论述韩非子的“法”与“术”的观点时,强调其源于老子思想,又有所发展,也指出了“术”的利弊。
C.文章采用多种论证方法,既讲道理,又举事例,论证语言清晰,逻辑严密。
D.文章按“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论证了韩非子思想中的“法”与“术”都取法自老子思想这一中心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老学派在战国时期形成,将道德和刑名并举,既推崇“无为”,又重视法治,其思想对儒家学者也有一定的影响。
B.韩非子有两篇解读《老子》的专著,对老子阐述的道不仅接受,还有进一步的发展,他可以说是最早研究《老子》的专家。
C.春秋战国时期,残酷的现实使申、韩意识到人君的威胁主要来自臣下,因而主张术应该隐藏在君主心中,不能为臣下窥破。
D.君有驭臣之术,臣也会有欺君之方。君如果迷信权术,就可能给权臣弄权、蒙蔽君王以机会,自吞玩弄权术的苦果。
2020-06-07更新 | 5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