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269 题号:1196065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别针

姜铁军

每年清明节,退伍老兵老钱和老孙都从自己居住的城市千里迢迢赶到长白山里的青鹰峰,为牺牲的战友小赵扫墓祭奠。战友牺牲四十多年了,他俩一直保持清明扫墓的习惯,并约定去世后把骨灰也埋在这里,和自己的战友聚会。

老钱和老孙都是老人了,可还用“小赵”称呼自己的战友,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19岁。他俩带着酒和祭品来到墓前,看到墓碑下放着一束金达莱花,还有一串别针,有人比他俩早来了。四十多年,金达莱花和别针都会在清明节出现在这里,送花人和他俩一样缅怀安葬在这里的小赵……

长白山里的青鹰峰山腰有一个军用通信维护站,站里有三个战士,分别姓赵、姓钱、姓孙,年近19岁、20岁、21岁。这里有一条边境军用通信线路需要常年进行维护。通信维护站常年有人驻守,以保障线路使用安全。小赵、小钱和小孙肩负重要任务,把维护线路安全看作是自己的生命。

深山老林,常年见不到一个人。报纸和信件每半个月从山下营房送来一次,几本《解放军文艺》《解放军画报》不知看了多少遍,杂志都卷边了。离青鹰峰通信维护站最近的一个村定叫十家堡。那时没改革开放,不允许个人做生意。农村实行统购统销,由供销合作社负责。十家堡新设一个供销社代销点,一个叫山杏的姑娘在代销点当营业员,人长得水灵灵的,很漂亮。

三个小战士星期日轮休,没有轮休的去巡视、维护通信线路。其实到了星期日休息不休息都一样,反正也没地方去。或者到林子里打野兔、捡蘑菇、采山果,或者躺在床上睡大觉打发时间……自打山杏到十家堡代销点当营业员,情况就变了,谁轮休谁跑三四里山路去十家堡代销点看山杏,和她聊天。开始还找个理由,买双袜子呀,买块肥皂呀,买把牙刷呀……这都是借口,就是想到代销点去看山杏,和她聊一会儿,私下里说就是饱饱眼福。

总去看人家姑娘,总去和人家闲聊,耽误人家做生意。士兵的津贴是六元五角钱。买不了多少东西。不买什么东西还找山杏聊天,时间长了怪不好意思的。小钱和小孙去的少了,偶尔去。只有小赵每个轮休日都去。三个人当中数他嘴笨,没啥和山杏聊的,就是想去看看她,时间长了,小钱和小孙就说他:“你光去看人家姑娘也不买东西,影响人家生意的!”其实他俩也知道代销点一天没多少生意,自己不好意思去看山杏,瞧着小赵去心里有点不平衡才这么说。

小赵被他俩说得满脸通红,急得干咂巴嘴,啥也没说。

过了两天,轮到小赵休息了,他本来是想去代销点看山杏的。因天气突变,暴雨倾盆,越是这个时候越要加强线路巡视,防止出现意外情况。小赵主动不轮休了,和两个战友一起去巡线。

来到青鹰峰脚下,看到一根通信线杆被山洪冲歪了,必须抓紧时间扶正。小钱和小孙用肩膀扛住线杆防止倾倒,让小赵拿锯伐树,准备两根木头把线杆架住。小赵抬头看旁边哪棵树合适时,突然发现旁边悬崖上滚下的大石头朝着战友而来。来不及呼喊,他冲上前推开小钱和小孙,自己却不幸被大石头击中……

收拾小赵的遗物,小钱和小孙在他的军用挎包里发现了990枚别针。别针是代销点里最便宜的东西了,原来小赵每次去看山杏就买些别针,心里有点安慰。和别针在一起的还有一幅画儿,画在信纸上:两颗心用一枚别针穿到一起,下面写着“1000”。他买到1000枚别针时,是不是要向山杏表达自己的爱情呢?

小钱和小孙到代销点去找山杏。

山杏问:“他怎么没来?”

小钱和小孙默默地把990枚别针和那幅画儿交给山杏。

山杏拿着别针和画儿,热泪涌出眼窝。“滴答、滴答”,眼泪把手里的画儿洇湿了……

小赵的父母要求把儿子安葬在他生前守护线路的地方。

小钱和小孙约定,不管退伍到什么地方,清明节时都要来给战友扫墓。退伍后,第一个清明节时,他俩来给战友扫墓。长白山里青草刚刚冒头,只有金达莱不畏春寒,开放淡黄的小花。小钱和小孙在墓碑前看到了一束金达莱,有人在他们之前来扫墓了。他们知道是谁,金达莱旁边放着一串别针。

别针里蕴藏着无限深情,这生这世……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钱和老孙称呼战友“小赵”,是因为战友的生命定格在19岁,他们以此表达对战友的感激和缅怀之情。
B.文章列举三个战士的年龄,旨在向读者强调他们把最青春的年华奉献给了维护边境军用通讯线路的事业。
C.山杏热泪盈眶,一方面是为小赵勇敢无私的大爱所感动,另一方面也是为她和小赵的爱情悲剧而伤感。
D.文章宕开一笔写小赵父母的要求,意在突出父母对小赵的青春经历和生命选择的理解,烘托了小赵的光辉形象。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设置了双重感念,一是老钱和老孙清明扫墓,二是送花人比他们还早,引发读者对小赵的阅读关注。
B.文章叙写深山老林环境寂静和生活单调,意在为山杏的出场作铺垫,也为后文的情节发展起推动作用。
C.文章在小赵休息日和天气突变的双重偶然因素的推动下走向高潮,旨在突出三个战士坚守岗位、团结互助的精神。
D.文章塑造的青年群像与《百合花》十分相似,青年战士忠于职守、善良互助,乡村姑娘含蓄善良、重情有爱。
3.文中两处划线句子是如何塑造小赵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4.小说别出心裁地使用了“金达莱”和“别针”两个物象,请简要分析二者的作用。
2020高一上·广东·学业考试 查看更多[3]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①假如能透过书窗窥见古人窗前的那轮明月,精明的现代人才算拥有完整意义上的聪明。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比滋养心智更需要的?

现代城市里的楼房越高,离月亮的距离越远。都市的灯光早已把明月挤压为昏黄的一片,明月照样从海上升起,但共此时的都市蜗居里,投射过来的只是高楼斑驳的影子。如果有几片月光挤进霓虹灯光、白炽灯光留出的缝隙,也如受污染的水;汽车笛声、影视音响、电话铃声,将月光搅得更加混浊,不留下一小片安静,来安放一张书桌。偌大的城市,月光和书很难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

③门是生活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都市的天空被高楼割裂了,明月也难以进出喧嚣都市人动荡的心灵。即使是在闭门索居的日子,有几个人端坐书窗前,让月光布满内心空间?何况天上的那轮明月,只徘徊在都市边缘,在城里办理不到一份“暂住证”。

④钱锺书先生说: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现代都市人更多的是进出各种各样的门,却极少有人拥有一扇用于心灵眺望的窗子,更无闲人用读书的闲情去掬一把透过书窗的月光,洗涤心灵的尘垢。

⑤偶然记下宋代刘子军的两句诗:“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明月不知读书人已去,淹没在都市的红尘中;明月夜深来照的,也不是书声琅琅的书窗了,有的只有装潢和功利。都市也有读书人,但读书时想的是文凭、职称、职位,急功近利的他们懂得用描谱仪鉴定金钱的金黄色的纯度,却无暇顾及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的皎洁银白。临月漫披卷,凭栏且数星,看不见月和星的都市人咀嚼书中文字为腹内经纶,想到的只是经世致用,读书蜕变为苦事。月窗搀烛影,风叶乱琴声,聒耳的大概是名利裹挟着的喧嚣吧。

⑥月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开了窗邀约清风明月进来占领,其实是拥有一轮属于自己的明月。钱锺书先生还说:“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 。我以为书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书窗的退化乃至消失是现代人沦落的一种方式:让高楼大厦侵占了心灵的家园。

⑦读书本是一件赏心乐事。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到书窗玩月的情景: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我想,还有半墙的明月大概都筛落他飘逸的心头吧。闲读书,读闲书,读书闲,注重的是读书时的闲逸、闲散,把读书当休闲,忘却虚名浮利,获得一种周国平先生所说的“丰富的安静”。并不是休闲时才读书,而是读书时读出闲情逸致,把知识化为脑中的智慧,滋养心灵。淡去功名之心,以休闲的心态去读书,让书窗上的那轮明月将思绪漂白、沉淀。

⑧窗是房屋的眼睛,书窗则是心灵的明眸。刘熙《释名》中说:“窗,聪也;于内窥外,为聪明也。”假如能透过书窗窥见古人窗前的那轮明月,精明的现代人才算拥有完整意义上的聪明。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比滋养心智更重要的?

⑨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照古人,亦照今人。灯红酒绿的繁华并不完全拒绝栖居的诗意,倚南窗以寄傲也寄托闲情。明月多情,随人处处行。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首段“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比滋养心智更需要的”以反问开篇,引人深思,该句在结构上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
B.作者将挤进霓虹灯光、白炽灯光缝隙中的月光比作受污染的水,是为了表现月光的昏黄及对城市月光的厌恶之情。
C.明月只徘徊在都市边缘,在城里办理不到一份“暂住证”,意思是月光很难在城市里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因为城市拒绝月光。
D.作者认为精明的现代人之所以将读书视为苦事,因为他们的工作压力过大,文凭、职称、职位压得他们喘不气来,因而无法找到读书的乐趣。
E.本文多处运用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全文语言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行文上富于变化,这些特点都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2.结合上下文,解释“现代城市里的楼房越高,离月亮的距离越远”这句话的意思。
3.文章第六段引用钱锺书先生的话“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联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①指出“窗”和“门”在文中各有什么含义?
②作者把这二者对举有什么用意?
4.文章结尾说:“灯红酒绿的繁华并不完全拒绝栖居的诗意。”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认为要怎样才能在“繁华”中“诗意栖居”?
2020-08-18更新 | 2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随着传统艺术热逐渐升温,习琴者日渐增多,这是好事。与此同时,人们也普遍存在着对古琴的“误读”,即认为古琴是一种表演性乐器,需要登台演出。其实在古代,弹琴不仅是娱乐,更是人们借以修身养性,陶冶精神的生活方式。因此古代社会对弹琴人要求很高:除要求演奏者具有高超演奏技巧外,还要具备高度个人修养和道德情操。

以古琴演奏动作来说,要求“弹欲断弦,按欲入木”,但“用力不觉”,与太极拳,传统书画异曲同工,看上去儒雅,简静,柔和,实则内里蕴含强大爆发力。如果弹琴动作幅度大,或许看起来“神采飞扬”,实则犯了弹琴五病中的“走作猖狂”,背离古琴文化意蕴。

从古琴音乐特质来说,最重要的是其“静美”之质。古琴音量不大,但声音坚实、有厚度,犹如古代的磬或编钟,具有“金石之声”,散音厚实,按音悠长,音质内敛。当前的古琴演奏会,尤其是古琴与交响乐队合作时,人们经常给古琴加上扩音技术,这也是对古琴音质特性的背离。历史上,最早提出古琴“性极静”的是嵇康。崔遵度在《琴笺》中也提出“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审美思想。这份清净恬淡正是古琴音乐区别于其他音乐的特性,追求“真空妙有”,追求更深远的思想空间与艺术境界。

古琴在当代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习琴者与传统文化及传统技法的割裂。琴自古与文人联系在一起,孔子当年在杏坛教学时就弦歌不辍。清代徐祺进而将琴曲分为三个层次:悦耳,悦心、养心。悦耳易懂,而理解悦心进而养心的作品则需具备一定儒、道、禅传统文化积累。禅宗对古琴音乐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宋代,虞山派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说,“明心见性”是琴至高境界,其可贵之处在于将禅宗理念与古琴美学结合,从而使古琴音乐相对此前发生了质的飞跃,变得更为细腻,深刻,意境营造也更为形象化且富于哲理:讲究阴阳和合,天地人谐和。比如《山居吟》一曲,描写的就是一个人住在山上,以天地为家,以河流为腰带,以高山为屏障,人完全跟自然、天地,宇宙融合为一,传递出精神世界的豁达,开阔和高洁。

因此,要真正理解古琴,就不能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悦耳动听,还要了解传统文化,对传统琴曲哲理意蕴有所领悟。相应地,要真正弹好古琴,应该追求技、艺、道三者合一。追求琴道不是可以忽略技巧,而是要在掌握扎实演奏技巧、充分表现古琴音乐艺术性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如是,古琴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才有真正根脉延续,才有强健艺术生命力。

(摘编自吴钊《古琴之美在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古琴,是值得欣慰的事情,但一些学琴的人以登台演出为学习目的,就是荒谬的事情了。
B.和其他音乐相比,古琴追求的是“真空妙有”,以其音量不大但坚实有厚度的乐声显现出清净恬淡。
C.禅宗自从在宋代进入我国后,就对古琴音乐产生了影响,徐上瀛认为琴之至高境界是“明心见性”就是明证。
D.要真正理解古琴,不能追求悦耳动听,追求技巧,而要了解传统文化,对传统琴曲哲理意蕴有所领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从指出当代人对古琴的“误读”这一社会现象出发,进而鲜明地亮出观点,最后点出古代社会对弹琴人的要求。
B.文章主体部分从古琴的演奏动作、音乐特质以及在当代面临的最大挑战三方面论述了古琴之美和文化的关系,三者是并列关系。
C.文中以对《山居吟》曲子描写的内容及传递出的信息这一事实论据的剖析,有力地论证了禅宗理论对古琴音乐的影响。
D.文章的结尾,作者分别从理解和弹奏古琴的角度对当今的学习古琴之人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针对性强,更富有现实指导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演奏古琴和打太极拳、创作传统书画一样,从外到内都显示儒雅、简静、柔和,重点不在于力量,这才符合古琴的文化意蕴。
B.人们为了弥补古琴音量的不足,在其与交响乐队合作时往往对其使用扩音技术,却没有注意到这已背离了古琴的音质特性。
C.无论是最早提出古琴“性极静”的嵇康,还是从审美角度论琴的崔遵度,都注意到了古琴的清净恬淡的音乐特性。
D.在徐祺进看来,如果一个人不具备一定的儒、道、禅等传统文化素养,那么就不能够真正理解那些悦心甚至养心的古琴曲。
2019-12-06更新 | 7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教育家吴汝纶

吴汝纶曾入曾国藩、李鸿章幕府,为“曾门四弟子”之一,被举为“古文、经学、时文皆卓然不群”的“异材”。

1901年,议复办京师大学堂。吏部尚书兼管学大臣张百熙选来选去看上了栩城吴汝纶。开始,张百熙派一位知县级官员前去传请,吴汝纶断然不见,后身为“宰相”的张百熙备礼亲自登门又遭拒绝。接着,他“三顾”吴门,不惜揖拜以请,仍遭婉言谢绝。他求肾若渴,搬出圣旨并加封吴汝纶为五品京卿充大学堂总教习。然此举也没使吴汝纶感到“皇恩浩荡”,仍是“不干”二字。

吴汝纶主持河北莲池书院十年之久,学生数千人,还有外国学生,极有声望。他早年即锐意改革,力倡西学。在莲池书院时即开设英、日文及格致课程。办学校、走新路,正是他朝思慕想的事。但为何真要他干时,又打“退堂鼓”呢?一非年迈体弱,二非不能胜任,而是他看透清廷腐败透顶,倾轧排斥太甚。教育尽管无名无利,卷进“政府窝”里也不安生,雄图大略难以施展。

张百熙又提出只“暂留一年”的妥协条件,吴汝纶的心才软了下来,只得答允。但却首先提出要到日本去考察学制。吴先生是为“答知遇,故自请为出海之行”;但此举主要还是改革教育的必然要求。因他一贯力倡西学,认为只有西学才是强国富民之道。他给友人的信中说“日本近年专仿西国公学“,所以学习日本教育制度,即学习西方教育制度。

1902年农历五月初三,吴汝纶以63岁高龄肩负历史重任,由京师出发东渡日本。此时日本正趾高气扬,藐视中国。而吴汝纶道德、文章,蜚声瀛海。他一到日本,立时产生了“轰动效应”。连维新变法的强国之君明治天皇,竟也礼贤下异国之士、不嫌吴汝纶官卑职低,破例接见了这位才五品的京卿。

吴汝纶每天黎明即起,在东京一天会客十人到一百多人。他参观每所学校时,对讲堂教室的建筑面积、结构、图书、仪器,都详细询问,亲做笔记,回来详作整理,因此天天“开夜车”。他在西京大学与该校总教习作深谈后,总教习私下谈道:“吴先生精思卓识,旷绝一世之才。日本维新之时,断无如此人才。有此人才,中国教育之兴隆指日可待。”

吴汝纶在异常紧张繁忙的100天考察活动结束回国前,即将考察所得有关日本教育制度、规幸、预算、专业设置等谈话记录、文件资料、信函及日记等编缉成《东游丛录》四卷。在考察结束后仅6天即在日本交付印刷,仅4天后,即首先在日本出版发行。

就在吴先生日夜奔走于大街小巷考察访问之际,一支支暗箭却向他射来。原来清廷在委派吴汝纶去日本时,又派了两名大学堂提调为副偕行。他俩名义是“扈从”,实际的任务是暗中监视吴汝纶在日本的活动,并负有密报的责任。其中之一的荣助与当时清廷驻日公使勾结,狼狈为奸,频频给清廷大臣满人荣禄和庆亲王函电,诬告吴汝纶在日率领留学生宣传革命。随行的吴汝纶之子吴生,每逢看到这些诬告消息时,都很震惊;但告知吴先生时,先生往往一笑置之。

吴汝纶回国途经上海,原准备便道回乡祭先祖后即北上进京面呈考察成果。不料,随即病倒家乡。他归国后即在安庆城创办桐城学堂,自任校长。题校匾“勉成国器”,并撰校祖联曰:“后十百年人才奋兴胚胎于此;合东西国学问精粹陶冶而成。”这成为全国最早兴办的重点中学之一。终生献身文学和教育的吴先生在弥留之际,紧紧握住随他回国的日本弟子早川东明新次郎的手,断断续续地以刚创办的桐城学堂相托。

先生1903年正月十二日病故。

(摘编自吴昭谦《吴汝纶:为倡西学年途花甲远渡海》)

相关链接

①吴汝纶也曾为官多年,曾担任两任知州一任代理知府。只不过让人奇怪的是,吴汝纶在光绪十五年毅然弃官,改业从教,出任莲池书院山长;在出任莲池书院山长前,他还屡次拒绝他人入都引见。而在当时,引见在官员中通常被视为荣幸之事和望进之阶,像吴汝纶这样坚决拒之者的确罕见。当年李鸿幸曾问其故,吴答以“无仕宦才”,李鸿章笑曰:“才别有余,性刚不能与俗谐耳。”

摘自筱成《仕者吴汝纶》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吴汝纶想办学校走新路,但担心自己卷进“政府窝”里不安生难以施展抱负。就拒绝了五品京卿充大学堂总教习的职位。
B.日本当时正趾高气扬藐视中国,官卑职低的吴汝纶却在日本受到了明治天皇的礼遇,可见吴汝纶道德、文章的巨大影响。
C.吴汝纶在日本参观学习了100天,归国前夕,把自己的考察笔记详细整理,编纂成《游从录》一书,并在日本出版发行。
D.吴汝纶去日本时有暗中监视并负有密报责任的两名大学堂提调随从,这使吴汝纶在考察访问时频频遭到“率领留学生宣传革命”的诬告。
E.桐城学堂是中国最早兴办的重点中学之一,它的创建者吴汝纶希望这个培养未来人才的摇篮能够教育出学贯中西的人物。
2.为什么吴汝纶“提出要到日本去考察学制”?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
3.吴汝纶“性刚不能与俗谐”具体表现在哪里?
4.吴汝纶的个人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16-11-18更新 | 8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