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96 题号:1204694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下班路上“刷一刷”,等电梯时“抖一抖”,吃美食前“拍一拍”……如今,各类短视频应用已融入不少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与此同时,如何有效防沉迷,已成为一道现实课题。据报道,在国家网信办的指导下,目前国内有21家主要网络视频平台正准备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

其实,不只是青少年,一些成年人也在低头中感到“时间知觉麻木”,在虚拟世界里“沉醉不知归路”。短视频何以具有令人沉迷的用户黏性?仔细推究,这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心理机制和传播机制。研究显示,人类存在“生动性偏好”,更易被视觉性显著的信息吸引。短视频因其较强的视觉感染力,很容易传播扩散。此外,传播参与者既有围观心态,也有自我表露诉求,而短视频能够实现双重满足。短小便捷的传播形态,适应信息消费场景的碎片化;垂直深耕、算法推荐,实现了精准对接用户需求的目标。可以说,以用户为中心的短视频平台,日渐生成了富有特点的传播逻辑与生态,占有了大量注意力资源。

“黏屏”现象也反映出短视频的“内容引力”。几十秒的镜头,可仰望浩瀚星空,也可俯瞰市井烟火;能近距离观察社会肌理,也能深度透视时代景深。点开视频,领略城乡风貌,了解风土人情,足不出户就能“行万里路”。现实中,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并非易事,但通过网上“打卡”,可以随时随地满足“在路上”的愿望。与此同时,海量用户的聚合,为人们提供了个体观察与群体观察的视角。视频的主角,可以是知识精英、“草根网红”,也可以是外卖小哥、普通建筑工人等。从这个意义上讲,短视频以参差多态的内容,拓展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维度。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兴应用场景,短视频正在构成独特的网络景观。截至去年底,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6.48亿,短视频营销市场规模逾140亿元。无处不在的传播场景、持续增长的用户规模、超乎想象的惊人流量,彰显着短视频旺盛的生命力。但也应看到,在“急速生长”的背后,难免存在着种种乱象:短视频侵权成为知识产权问题的新表现;“移花接木”的剪辑手段制造“拼接真实”,挑战媒介伦理;未经过滤的劣质内容引发社会担忧……凡此种种,不仅给用户带来困扰,也不利于短视频行业的健康发展。今天,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影响下,传播业态加速迭代,应用场景不断更新,如果疏于治理,短视频平台将面临更多风险和挑战。

传播实践证明,以优质内容传递主流价值,是短视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习近平讲故事》《国家相册》等主流短视频成为现象级产品。观察这些迅速走红的“爆款”,不难发现它们的共同点:以正能量吸引高流量。与社交媒体时代“负面内容更吸睛”不同,短视频时代更看重“记录美好生活”。点赞风雨中坚守岗位的交警,记录消防员逆行的“最美背影”,歌唱普通人的亲情与爱情……优质的短视频,往往紧扣“美好”二字,为网络空间增添亮色。这也启示人们,相信美好、选择美好、呈现美好,才能创造更多高品质原创内容,也才能收获更多用户点赞。

(摘编自荣翌《短视频如何实现长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短视频是互联网时代一种新兴应用场景,已构成独特的网络景观,显示出旺盛生命力。
B.短视频能广泛传播,是因为其短小便捷的传播形态适应了信息消费场景的碎片化。
C.短视频拥有强大的“内容引力”,能通过提供多态的内容,拓展人们认识世界的维度。
D.短视频让人足不出户就能“行万里路”,满足人们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说走就走的愿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层次清晰,分别从社会心理机制、传播机制、内容引力等方面论述了短视频的“用户黏性”。
B.文章第四段通过正反对比论证,论述了短视频拥有旺盛生命力的同时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种种乱象。
C.文章第五段通过“传播实践”,论证了短视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以优质内容传递主流价值。
D.文章用国内正准备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这一事实,说明国家对青少年沉迷于短视频这一问题的重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5G、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增加了短视频平台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因此在发展短视频行业时要慎用新技术。
B.优质的短视频,往往紧扣“美好”二字,以优质内容传递主流价值,这样的短视频能够为网络空间增添亮色。
C.短视频的传播场景无处不在,短视频主角随处可见,生活中的每一个普通人都可能成为短视频的创作者。
D.短视频传播参与者的“围观心态”和“自我表露诉求”能够在短视频里得以满足,是他们沉迷于短视频的部分原因。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网文时代,我们怎样读名著?

王晴飞

“怎样读名著”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源于最近网络的一个热点话题“名著避雷帖”,即以看网络文学的方式来看名著,看出种种坏处,做出标签化的论断,提醒同好“慎入”。

所谓名著,我们不妨认为是指兼具比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知名度,禁得起不同时代的读者反复阅读与阐释,且被权威文学体制认可的文学作品。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也可以将“文学名著”等同于文学经典。而“名著避雷帖”中的论断,便多有与我们所受的文学教育截然相反之处。比如《月亮与六便士》是“渣男抛弃妻子横刀夺爱”,贾宝玉也是到处拈花惹草无能不肖的“渣男”……这种网络文学培养出来的阅读方式,只看题材与情节,将人从具体的处境里剥离出来,而不愿意对人物处境及心理有“了解之同情”。

目前的网络文学,很多时候致力于给读者提供心理上的快感,迅速让读者最基本的欲望得到充分的迎合,日常生活中的缺憾得到补偿性的满足,对世界的既有的认知得到最直接的巩固。而长期接受网络文学定向投喂的读者也被宠坏了胃口,宠没了耐心,不耐烦看到与自己预设不同的世界,要求作品中有最简单最纯净也最狭隘的人设,最欢快的剧情,最大团圆的结局。

“名著”却不能如网文一般致力于提供足够剂量的情感与欲望的快感,而要去表现人性的隐微,处境的复杂,带读者去领略善与恶两极之间广阔的中间地带,甚至还会刻意纠正常识,冒犯观众,动摇他们的既有观念,自然会显得不够“道德”,人物也不够“纯洁”,令习惯了网文的读者心怀不满。

在以前的文学场域里,人们常常会以经典文学的标准评价通俗文学,要在通俗文学里找到严肃的意义;而现在熟读网文的读者则与之相反,以网络文学的标准衡量经典文学,要在鲁迅的作品里寻找爽点。如果我们没有培养出认真品味的肠胃,也丧失了悉心涵泳的耐心,那么任何名著与类似题材的地摊读物都将失去差别,《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和诲淫诲盗的庸俗文学也被抹平差异——惟一的区别可能是名著的情节不够“过瘾”,对“第三者”的谴责也不够有力。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阅读理解文学作品的方式,我们并不完全陌生。对文学名著做标签化、道德化的粗暴判断,也不是网络时代的专利。有学者说过一个故事,在改革开放之初,他在电车上听到有人评价安娜·卡列尼娜,说她是一个很“作”的女人。而彼时我们的文学史判断则将她作为反抗秩序、追求自由和爱情的符号,视她的丈夫卡列宁为虚伪、庸俗的官僚。其实,看起来代表普通民众看法的电车评论,与代表权威的文学史论断,结论虽截然相反,思维方式却并无不同,都是以文学作品和文学人物作为印证既有价值观念的工具。文以载道本就是大众最重要的文学认知,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我们身处其间的现代社会,文学向来承担着道德教化的功能,解读文学作品也常常从是否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入手。

事实上,我们也确实不宜将名著当作不言自明、天然正确的免检产品。名著自然往往是“好”的作品,但是作品的“好”除了永恒性,也会有其时代性和阶层性。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这样的作品,对今天的读者仍有强大的吸引力,但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也会遭遇许多现代人难以接受的价值观念,那些对于古人来说是“爽点”的内容,反会使现代读者产生不适之感,令人“不爽”。即便是现代文学经典,也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如钱锺书的《围城》,被网友吐槽为“抖机灵”“刻薄”乃至“男性沙文主义和厌女”,这样的评价并非毫无道理,甚至可以弥补权威阐释之不足,其缺失不过是立论有失偏颇而已。所以我们不必完全拒绝对名著的指摘,只是在做判断的时候要保持整体感和分寸感,不去简单地完全抹煞其好处。

我们阅读名著,也要用与之相匹配的方法,设身处地去体贴更为复杂丰富的价值观念,以冲击自身的既有观念,拓宽我们的价值视域,使我们对世界与人性更多理解,而非更多偏见,也使我们的心灵更加细腻敏感,而不是更加冷漠麻木。名著也需要我们的“再创造”。以网文的方式理解名著,视为待避之“雷”,固然简单粗暴,但我们也不必因此走向另一极端,将名著视为“雷池”禁区,当作仅供顶礼膜拜的僵死的遗物。

(有删节)

1.结合文章内容,根据表格信息提示填写下列表格。
网络文学   
人物特点(1)______________________性格复杂多元,往往突破常规
作品主题迎合读者既有认知与价值观,呈现单一的大团圆式结局。(2)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不适合作为第④段例证的一项是(     
A.《哈姆莱特》中的国王克劳狄斯残忍杀兄娶嫂。
B.《复活》中的玛丝洛娃步入歧途、沉沦堕落。
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一再隐忍妥协。
D.《阿Q正传》中的阿Q自轻自贱、自欺欺人。
3.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名著避雷帖”对文学经典简单粗暴评价毫无存在价值。
B.给读者心理上快感和补偿性满足是网络文学优劣的标准。
C.“名著”以刻意纠正常识进而冒犯观众的方式传达思想。
D.自身既有观念及价值视域会影响我们对名著的深入理解。
4.第⑥⑦两段针对以网络文学的方式阅读理解文学作品的论证是否严谨,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要评析。
5.有同学阅读有关《红楼梦》“名著避雷帖”后,查阅《红楼梦》中下列内容,认可“贾宝玉是到处沾花惹草无能不肖的‘渣男’”的评价。请结合本文以及阅读《红楼梦》的经验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看法。

附:《红楼梦》:“后人《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2023-04-08更新 | 21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CHFS)分析最新数据发现:移动点付可促进中国家庭消费增长16%;与此同时,显著改变消费结构,使得家庭教育、文化、娱乐等发展型消费大幅度增加,进而推动恩格尔系数降低1.65%

日前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中国银联与中国工商银行等60余家机构联合发布人脸支付产品“刷脸付”,以人脸支付为代表的创新支付方式,或将成为移动支付的未来发展趋势,也将更好地促进消费、扩大内需。

值得注意的是,移动支付还有助于消费市场进一步下沉,推动农村居民及中低收入人群的消费增速及消费升级趋势反超城市居民及高收入群体。实践表明,偏远欠发达的地区对移动支付的需求更旺盛。移动支付的普及,有助于满足偏远欠发达地区居民多样化的支付需求,使他们以合理的价格享受到更多金融服务。

(摘编自董希森《移动支付成为消费增长助推器》)

材料二:


(摘编自《消费日报》)

材料三:

现在民众已经习惯了不带现金出门,无论是网络购物,还是去菜市场买菜,都通过手机扫码结账,对移动支付的依赖已经到了须臾不可或缺的程度。虽然近年来各大银行也都推出了支付APP,但微信和支付宝仍旧是亿万民众最常用的金融工具。由于超级体量和高市场占有率,微信和支付宝一旦出点什么状况,往小了说会使消费者生活不便,商家资金受损;往大了说会对支付行业造成巨大影响,危及金融安全。

保障移动支付的绝对安全,企业当然是责任主体;但也离不开国家层面的监管,离不开法律法规的约束。在去年召开的移动支付安全与创新研讨会上,央行支付结算司负责人明确表示,移动支付的主要特点是安全、便民和创新,其中,安全毋庸置疑是基石一般的存在,是移动支付业务的首要目标和重中之重。据了解,为了保障老百姓的资金安全,央行早已规定支付机构的客户备付金要进入央行指定的账户之中,由央行统一监管,也就是说,在企业移动支付的钱柜外,还套有国家的保险柜。而在法律层面,《电子商务法》也特别指出:“支付指令发生错误的,电子支付服务提供者应当及时查找原因,并采取相关措施予以纠正。造成用户损失的,电子支付服务提供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但能够证明支付错误非自身原因造成的除外。”也就是说,支付崩了,必须认错;造成损失,必须认罚。

微信支付闪崩,再次为移动支付安全敲响警钟,规矩还需要再严,监管还需要再细。安全不过关,老百姓不放心,便民惠民就无从谈起。新技术不可避免带来新风险,运营机构对支付安全的要求不能有任何懈怠,要不断提升风险防控水平和能力,始终把对产品和服务的安全性要求放在首位。当然,作为普通商家和消费者,也要未雨绸缪,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无论什么时候,钱包里的人民币现金都是最靠谱的支撑。

(摘编自光明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移动支付对促进中国家庭消费增长、改变消费结构、推动恩格尔系数降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B.《电子商务法》规定,移动支付造成用户损失的,电子支付服务提供者应当赔偿所有损失。
C.材料二图表中的数据显示,支付宝、财付通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其他机构占据剩余市场份额。
D.支付宝和微信出状况会影响消费者的生活、商家的资金安全,支付行业,甚至危机金融的安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移动支付的普及有助于满足欠发达地区居民多样化的支付需求,能让他们以合理的价格享受到更多金融服务。
B.移动支付方便了民众的购物生活,各大银行支付APP、微信、支付宝都是民众的移动支付的金融工具。
C.多家机构联合发布的“刷脸付”,或将成为移动支付的未来发展趋势,有望更好地促进消费、扩大内需。
D.央行将安全视为移动支付业务的首要目标和重中之重,用国家“保险柜”保证老百姓移动支付的安全。
3.请结合材料三的内容,分析社会各方该如何保障移动支付的安全。
2022-06-22更新 | 2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工智能       应用为重

普通人如何感受人工智能?跟阿尔法狗对弈也许不太好实现,但跟自己手机“对话”就容易多了。拿起手机,屏幕自动点亮,放下就自动锁屏;在早高峰的地铁里打电话,不再需要扯着嗓门嚷嚷,手机能将说话人声与背景噪音分开并增强,轻声细语也能顺畅交流……这些功能,依靠人工智能芯片,在国产手机上已经能实现了!

在手机上显神通,应用从B端(商家端)走向C端(客户端),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好现象,说明经过几起几落,人工智能的“虚火”在慢慢下降,一些人工智能技术开始跨越商业化鸿沟,从实验室走到生产车间再走进寻常百姓家。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也正是在强调推进人工智能应用落地。

诚然,人工智能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量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取得技术突破。但是另一方面,我国企业提高竞争力和经济转型升级迫切需要人工智能提供动力,人工智能研究也需要更多地瞄准产业方向、消费需求。即使是代表当下人工智能技术最前沿的阿尔法狗项目,也在升级技术,瞄准新材料开发等更多重要的现实应用。

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利于仍在起步阶段的人工智能长远发展。今年出台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就将“市场主导”作为基本原则,人工智能发展要坚持应用导向,用市场需求不断牵引,刺激技术进步。人工智能将与互联网一样,融入各行各业中,它的发展潜力正是在于将来各行各业深度应用的前景,全球科技巨头对这一趋势的判断高度一致。我国虽然在部分技术与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不少进展,但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进一步挖掘应用,提升人工智能的通用性,应该成为有市场优势的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追赶的重要途径。

从企业层面来说,要多挖掘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有大量行业和领域能够与现行人工智能技术融合,但技术并不是生搬就能用好,要细分研发、生产、制造、销售各个环节,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具体如何融入。同时,人工智能应当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企业不仅要拿得出硬技术,还要提升软实力,加强精益化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技术先进了,各项管理能力也要跟得上、相匹配,才能让好技术真正发挥效力。

从政府层面来看,促进人工智能应用,扶持之余更要提供保障,加强标准建设和监管,为人工智能应用创造公平宽松的环境。比如加大数据开放和共享,为技术提供更多应用对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障公平竞争,等等。此外,还须建立和逐步完善统一的法律法规。不仅将今后一段时间内人工智能应用纳入有序监管的视野,也要确保在更远的将来,当人工智能像人一样思考的那天来临,人类仍能成为人工智能的主人。

(选自2017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有关人工智能开发、运用的阐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我国依靠人工智能的芯片,已经能让普通人全面感受到人工智能的便捷。
B.目前,人工智能应用已从B端(商家端)走向C端(客户端),跨越了商业化鸿沟。
C.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人工智能技术如要不断取得突破,还需做大量的探索研究工作。
D.我国的人工智能在技术与应用层面进展显著,但各方面与发达国家比仍有差距。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强调人工智能如互联网、大数据一样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目的在于推进人工智能的应用,让人工智能走入寻常百姓家。
B.全球科技巨头高度一致地判断人工智能未来能够融入各行各业之中,它有在将来的各行各业中深度应用的发展潜力。
C.如能提升人工智能的应用空间,当会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差距,更好地为企业提高竞争力和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D.只有加强对人工智能的精益化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并将人工智能应用纳入有序监管,才会使人类真正成为人工智能的主人。
3.阅读全文,简要概括“促进人工智能应用”的措施。
2020-05-11更新 | 1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