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15 题号:1213552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本色

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字。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的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的答覆了他的学生。最后甚至归结到心安两字。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这说明了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相处的基本办法。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2.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孝就是:父母活着时,就依礼侍奉;父母死了,就依礼安葬、祭祀。”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孝就是为父母的疾病忧愁。”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孝,不只是养活父母,更要对父母恭敬。”孔子通过列举具体行为答复了学生的问题,这体现了乡土社会的认知特征,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3.文末说:“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结合全文,说说作者这么说的理由。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材料一:

元宇宙是基于VRAR、区块链、NFT、去中心化等技术,来实现个人在网络世界里身份设定、社交、获得沉浸感、低延时、随地登录、构建经济系统和文明系统的虚拟体系。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沈阳认为,元宇宙是整合多种新技术产生的虚实相融的新型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

元宇宙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经济系统、社交系统、身份系统上密切融合,并且允许每个用户进行内容生产和世界编辑。举个例子,假设我们从黄山旅游回来,如果家人想知道黄山好不好玩,他最多只能在手机里面看到照片和视频。如果是元宇宙时代,我们可以把所在的位置和相应空间,包括空间里的三维物体全部分享给他,他通过相应设备可以马上进入这个空间,获得和我们差不多的感受。像这样基于扩展现实的沉浸式体验,也可以理解为3D版的互联网。基于区块链构成的经济互联网将成为元宇宙经济体系的基本形态。元宇宙的经济系统不再是现实世界的复制品,而是借助区块链的加密算法重新制造的。不同于虚拟货币,区块链搭建的经济体系可以让企业品牌得到货真价实的货币。

元宇宙本身并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理念和概念,仍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概念,不同参与者以自己的方式不断丰富着它的含义。理论上,我们可以把线下的一切都复刻到上,也就是达到了元宇宙的终极状态。元宇宙有三种最核心的技术,即扩展现实技术、数字孪生技术及区块链技术,来来可会有爆发性、指数级的增长。比如,扩展现实技术由VR和AR供沉浸的体验,可以解决手机解决不了的问题;数字孪生技术,能够把现实世界镜像到虚拟世界里面去,这意味着在元宇宙里面,人们可以看到自己的虚拟分身。

元宇宙自提出以来,在信息科学、量子科学、数学和生命科学等的推动下,不断叠加信息革命、互联网革命、人工智能革命、虚拟现实技术革命的成果,为人类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路径。

(摘编自《元宇宙: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目标》)

材料二:

2021年被称为元宇宙元年,也是元宇宙从概念走向流行的年份,元宇宙概念被点爆并非偶然,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疫情加速了社会虚拟化,在新冠疫情隔离政策下,全社会上网时长大幅增长,宅经济快速发展,线上生活由原先短时期的例外状态成为常态,由现实世界的补充变成了现实世界的平行世界,人类现实生活开始大规模向虚拟世界迁移。具体来说,疫情迫使老年人上网,远离互联网的人群实现在线化;日常工作中,人们更为习惯使用线上会议软件开会讨论业务;有了基本的水电气保障,到家电商的流行以及网络信息的充分供给,疫情正推动着宅男宅女的虚拟化生存

同时,元宇宙背后所依赖的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5G通讯、可穿戴设备等底层技术在经过前些年的酝酿后,其应用都日渐成熟,这些技术的结合运用使得打造元宇宙成为一种可能。

另外,还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因素。从市场前景看,元宇宙市场预期巨大。彭博行业研究报告预计,元宇宙产业将在2024年到8000亿美元,普华永道预计元宇宙产业在2030年将达到1.5万亿美元。此外,当前移动互联网红利已经到顶并消退,元宇宙作为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融合的载体,蕴含着社交、游戏、办公等场景变革的巨大机遇,传统数字科技企业和新兴初创企业都想抢先抓住未来赛道的机遇。

(摘编自《元宇宙元年的深度观察》)

材料三:

目前元宇宙产业还处于发初期,距离大规模产品化还十分遥远。毋庸讳言,元宇宙产业具有新兴产业的不成热、不稳定等特征,还存在一些潜在风险。理想愿景和现实发展间仍存在漫长的去泡沫化过程。

雏形期的元宇宙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产业和市场都亟须回归理性,应警惕资本通过创造新概念、炒作新风口、吸引新投资等逐利惯性操作;目前元宇宙产业仍处于社交+游戏场景应用的奠基阶段,远未实现全产业覆盖和生态开放、经济自洽、虚实互通的理想状态,应警惕非理性的舆论泡沫带来非理性的股市震荡。

从技术方面来看,技术局限性是当前我国元宇宙发展面临的最大瓶颈,尤其是移动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底层架构性信息技术亟须提升。我国应加大基础信息技术研发投入,鼓励和支持相关企业加强基础研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稳步提高技术成熟度。元宇宙未来的发展不仅仅要靠超然客公众号技术创新,还要依靠制度创新。元宇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巨型资本的金融收割行为提供了更为隐蔽的操纵空间,金融监管需从现实世界拓展至虚拟世界。

在法律层面,应总结提炼在网络平台发展过程中的治理经验,前瞻性思考平台垄断、税收征管、监管审查、数据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加强前瞻性立法研究。

(摘编自《元宇宙热来袭——是风口还风险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宇宙是一种基于“VR、AR、区块链、NFT、去中心化等”的技术,也是虚实相融的新型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
B.元宇宙经济体系的基本形态是基于区块链构成的经济互联网,元宇宙的经济系统是借助区块链的加密算法重新制造的。
C.元宇宙所依赖的底层技术在经过前些年的酝酿后,其应用都日渐成熟,这使得打造元宇宙成为一种可能。
D.元宇宙在一定程度上为巨型资本的金融收割行为提供了更为隐蔽的操纵空间,金融监管需从现实世界拓展至虚拟世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扩展现实技术、数字孪生技术及区块链技术是元宇宙三种最核心的技术,所以未来元宇宙会有爆发性、指数级的增长。
B.元宇宙可以解决手机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把现实世界镜像到虚拟世界里面去,已经把线下的一切都复刻到线上了。
C.疫情加速了社会虚拟化,元宇宙又作为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融合的载体,在一定意义上说,疫情加速了元宇宙的进程。
D.当前我国元宇宙发展最大瓶颈是技术局限性,只要解决了底层架构性信息技术问题,就能实现元宇宙发展的理想愿景。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生活场景不符合“元宇宙”特点的一项是(     
A.举办虚拟演唱会,给观众提供沉浸式的体验。
B.在互联网上点外卖到家,不出门享受美食。
C.炒鞋团实炒虚拟球鞋品牌,获得真实货币。
D.六十岁老人可以在互联网上回到童年,再上当年老师的课。
4.在我们对“元宇宙”充满期待的同时也看到了它潜在的风险。那么,该如何促进“元宇宙”产业健康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2-03-02更新 | 5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惩戒是具有教育意义的。

首先,历史证明,在教育史上,惩戒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或教育方法是必要的。

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当头棒喝”对人的警醒教育作用曾经得到特别强调。中国乡间私塾先生手中的“戒尺”,在一仰一俯之间,是惩戒,也让学生在“疼痛”中明白了学习的意义。少年邹韬奋在父亲面前背书,一想不起来就要挨一下打,身旁的母亲还要哭着说“打得好”。

杜威是主张尊重儿童的教育家。但杜威仍然认为“儿童必须接受有关领导能力的教育,也必须接受有关服从的教育”。马克·吐温家里有一条规定:如果孩子犯错误,就必须受到应有的惩戒。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合理的惩戒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戒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锻炼学生的意志和尊严感,能培养学生抵抗并战胜引诱的能力。”

其次,从文化形态上看,对教育中惩戒现象有文化性的解释。在传统文化,尤其是在中国等东方文化中,教师常被认为“只是执行父母的权力而已”,在这种文化形态中,惩戒产生的负面影响被降低到很低的程度。如果我们心平气和地审视整个人类的历史和我们自己的文化特点;对惩戒的教育性的认可可能就会容易得多。

第三,从教育伦理上说,惩戒不一定意味着不尊重,而不惩戒也不一定意味着尊重。马卡连柯说:“如果没有要求,那就不可能有教育。基本原则是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有了这一原则的存在,即使是采取严厉的惩戒措施,对那些可以提出更高要求的学生来说,即使是受处罚,他们也容易理解这一惩戒体现的尊重和教育意义。同样,不惩戒也不一定意味着尊重。最主要的理由:如果没有教育性的惩戒以制止某些错误行为,学生在许多事情上将只能通过成本更大的“自然惩戒”去学习。此外如果没有适当的惩戒,关系到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切身利益的教育秩序将难以有效维系。所以,“凡是需要惩戒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戒。在必须惩戒的情况下,惩戒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义务。”惩戒比那种无条件放任学生的“人道主义”更加“人道”。

必要的惩戒有利于学生整体、健康地发展,比那种无条件放任学生的抽象的“人道主义”更加“人道”;而且最“现代”的国家如欧美诸国的教育实践也存在不同形式的惩戒。现代教育观意味着对惩戒实施的限制、规定,并未否定惩戒存在的必要性。合理的惩戒应被看作是教师对学生的善意和爱。

(摘编自中国教育智库网)

材料二:

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以立法方式规范教育惩戒权的行使,明确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在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教师对违规违纪、言行失范的学生进行制止、管束或用特定方式予以纠正。惩戒是为了教育,使学生认识和改正错误。

在征求意见稿中,根据程度轻重,教育惩戒分为三类。一般教育惩戒适用于违规违纪情节轻微的学生,包括点名批评、做口头或者书面检讨、增加额外教学或者班级公益服务任务等;较重教育惩戒适用于违规违纪情节较重或者经当场教育惩戒拒不改正的学生,包括德育工作负责人训导、承担校内公共服务、接受专门的校规校纪和行为规则教育、被暂停或者限制游览等集体活动等;严重教育惩戒适用于违规违纪情节严重或者影响恶劣,且必须是小学高年级、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生,包括停课停学、法治副校长或者法治辅导员训诚、专门人员辅导矫治、给予处分等。秩序是社会生活的前提条件,良好的秩序是良善生活的特征。若缺乏必要的秩序,教育活动将无法正常进行。因此,纪律的强化与秩序的维持是教育惩戒的直接诉求。

当然,我们需要认识到秩序的维持并非教育惩戒的根本目的,仅具有工具性价值,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是惩戒的本体性价值。教育惩戒不是为了实现对学生的压迫与羞辱,而是为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创造一种良善的纪律与秩序。教育是以学生形成善良的人格为价值追求,惩戒的使用必然是出于善的目的,尊重学生的独特性,指向学生的成长,追求学生的自律与自觉。教育惩戒要体现其教育性,不是简单地给予消极的否定,而应以其人格发展为旨归,引导学生建立善恶、是非观念,形成健全的人格。

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教育惩戒时,不能仅仅着眼于维持秩序这一工具性价值,而要时刻思考惩戒的本体性价值,惩戒到底是为了什么?教育惩戒要以正义为内在精神。缺失正义,惩戒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首先,给出惩戒理由且允许学生申辩。作出一个教育惩戒决定后,要明确向被惩戒学生陈述违规行为、具体原因与惩戒依据,使被惩戒的学生认识到惩戒行为出于公共理性,而非教师个人的主观好恶。同时,教育惩戒要允许学生申辩,倾听学生的意见。惩戒不是教师或学校的单方面的行为,学生享有为自己辩护、澄清事实与阐明动机的权利,必要时也需要听取家长的意见。

其次,要一视同仁,惩戒不是“差生”的“专利”。“惩戒是所有犯错学生必然要承受的结果,没有学生(特别是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享有免于惩戒的特权。”教师不能因主观好恶或个人利益有意夸大或无视部分学生的违规违纪行为。这种主观的偏私不仅会使教师丧失公信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犯错学生及时改正过错、实现成长的机会。

再次,完善教育惩戒中的权利救济。在推动教育惩戒依法实施的同时,通过完善的救济机制使教师与学生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是正义的重要体现。教师享有惩戒权,拥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但教师不能侵害学生的合法权益。一方面,面对现实中存在的由于教师滥用惩戒,导致学生权益受损的情况,应建立相应的救济机制,学生及其监护人可以通过学校内部的投诉,也可以寻求进一步的行政救济与司法救济,来捍卫自身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权利的救济不限于学生,也要针对教师建立相应的权利救济机制,以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和职业尊严不受侵犯,确保教师行使惩戒权。

(摘编自胡金木《教育惩戒的学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教育惩戒被教育学家们认为是合理的,而且是必要的。即使站在教育伦理的角度看,教育惩戒也是必要的。
B.教育惩戒中的权利救济,包括学生和教师双方,既要保障学生的权益,也要维护教师的权益和尊严,这是教育惩戒正义性的表现。
C.教育惩戒只是工具和手段,教育惩戒要体现其教育性,让学生自由、全面地发展,引导学生建立善恶、是非观念,形成健全人格。
D.《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中规定,对违规违纪情节较重的学生,可采用增加班级或校内公共服务等惩戒手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等东方文化形态中,教师常被认为“只是执行父母的权力而已”,这有助于我们对武惩戒的教育性的认可。
B.两则材料在内容上各有侧重:材料一强调教育惩戒的必要性,材料二强调教育惩戒的本体性价值及遵循的原则。
C.教师的所有惩戒都是必要的,这有利于学生整体、健康地发展,现代教育观并没有否定教育惩戒存在的必要性。
D.惩戒的使用应该出于善的目的,尊重学生的独特性,指向学生的成长;教育惩戒不是简单地给予消极的否定。
3.李老师任教于某高中,担任班主任。下列选项中,李老师运用教育惩戒恰当的一项是(     
A.学生蒋某上课玩手机,严重违纪,李老师请其家长来校协商,德育处给予蒋某记过处分。
B.自习课上,学生李某和江某说笑,因李某成绩较好,李老师只找了江某谈话,批评江某。
C.学生王某上学迟到,李老师觉得他一向学习不认真,没有询问原因,就严厉批评了他。
D.李老师安排学生成某参加演讲比赛,成某不愿意,李老师不听解释,让成某停课一天。
4.材料一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概括说明什么是“教育惩戒”,并简单谈谈“教育惩戒”的现实意义。
2023-12-28更新 | 6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留住乡愁情怀,守望心灵家园”成为社会共识和时代呼声。人们保护和利用农耕文化遗产的积极性日益提高,相关的社会实践项目也随之兴起,呈现出方兴未艾的良好态势。但也不可否认,人们在保护和利用农耕文化遗产的实际操作中还存在某些不容忽视的偏差和误读。

中国的传统农耕时代延续了数千年,直到改革开放,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大量过去在农村司空见惯的生产工具和生活器物,因不再被人们需要而迅速消失;许多民间习俗,因现代生活方式的剧烈变化而不再流行;甚至部分优秀的传统观念也被年轻人遗忘了。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人们开始觉察到传统农耕文化正在与我们渐行渐远,并且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和社会组织开始抢救性地收集、保存农耕器物,留下农耕记忆。

农耕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技艺、民俗等,作为无形的文化而存在和传承,但是这些文化常常依托于有形的器物而留存下来。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农耕文化既有着同源、同流、同质的特性,又有着地域差异性和多元性。所以,当漫长的农耕时代终结之时,不同区域抢救性地创建具有本地特色的农耕文化场馆,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紧迫的。

目前国内农耕文化场馆的建设,基本还处于起始阶段。初期的主创者大多是凭兴趣收集物品,对物品内涵的释读浮于表面;有的甚至单纯出于招徕顾客而为,缺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意识;更有甚者,因缺乏知识和学术支撑,虽然号称其建造的是“博物馆”,但实际上存在一些对展览的物品误读、曲解的现象。

中华农耕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厚重,它涵盖了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农耕时代里创造、积累和传承下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遗产。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对于这笔庞大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加以甄别,深入挖掘它所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在当代社会实践中充分发挥其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的重要作用。

在准确、深入地把握农耕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渠道进行传播弘扬;将优秀农耕文化纳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积极倡导电影、电视、文学、书画、摄影等文艺创作更多地关注农耕文化题材,以优秀的作品记录和传播优秀的农耕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重在“活化”。在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社会实践中,优秀的农耕文化遗产无论在物质层面,还是在精神层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开展的各类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有效地保护了一批有历史、有文化、有特点的传统村落。但是与数量庞大的村落相比,这种保护实在太有限。必须强调的是,在农耕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实践中,要高度重视“合理适度”的政策把握。在当前农耕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刚刚兴起之际,我们必须及早防患于未然,把好方向,行稳致远。

农耕文化遗产不仅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物质基础,而且在精神层面亦有不容小觑的能量。农耕文化在生产劳作、家居生活、传统习俗、乡音俚语、休闲娱乐、人际交往、子女教育等方面,都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可以为乡村的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提供充沛的给养。

(摘编自《农耕文化遗产:乡村振兴不能没有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农耕文化遗产的相关实践项目必然会进一步提高人们保护农耕文化遗产的积极性。
B.农业生产工具和农耕生活器物在农村迅速消失的现状反映出保护农耕文化的紧迫性。
C.不同地区的农耕文化具有地域差异性和多元性,所以建立农耕文化场馆是必要的。
D.农耕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在当代社会实践中能充分发挥其积极、重要的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论证农耕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时,先提及了社会共识和时代呼声。
B.文章论证了农耕文化守望与保护的紧迫性、传播的多样性和开发利用的合理适度性。
C.文章从农耕文化遗产的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论证了保护利用它的重要性,逻辑严密。
D.文章在逐一列举保护利用农耕文化遗产出现的问题时都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历史悠久,但在改革开放后发生根本性转变,目前中国农耕文化在继承和发展中出现断层。
B.保护传统农耕文化重在收集、保存农耕器物,因为作为无形的文化存在的绝大多数非遗需依托有形的器物留存。
C.农耕文化场馆初期主创者凭兴趣收集物品,从表面释读物品内涵等行为,导致农耕文化场馆的建设不尽如人意。
D.农耕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层面都很重要,更需要我们加强对它的保护和宣传工作。
2020-04-21更新 | 3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