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归纳要点,概括中心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62 题号:1232212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梁建英作为我国高铁装备行业唯一的女总工程师,她主持研制的CRH380A,创造了时速486.1公里的世界铁路运营速度之最。她带领的团队,将中国高铁打造成一张靓丽的国家名片。

中国高速动车组,走的是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之路。从时速200公里的“和谐号”,到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从跟跑到领跑,走的是一条创新之路。2006年,中车四方公司启动时速300公里高速动车组自主研发工程,年仅34岁的梁建英担任这个车型的主任设计师。

高速动车组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每列动车组上的零部件就达50多万个,几万张图纸需要设计,需要分析的数据达数百兆,一道道高难度的技术门槛需要跨越。对于梁建英和她的研发团队来说,每啃一个“硬骨头”,都是一场硬仗。梁建英没有节假日成为生活常态,想陪年幼的女儿吃顿饭都是奢望。2007年12月,由中车四方公司自主研制的国内首列时速300至350公里动车组成功下线。半年之后,中车四方公司又向CRH380A高速动车组发起攻坚,梁建英再次担任主任设计师,开始了又一轮长达两年的艰苦试验。该动车组最高设计时速380公里,当时世界最快,没有任何先例可循。梁建英说,只有通过大量研究试验,才能确定高速列车在高速运行条件下的动态行为、性能和规律。CRH380A 高速动车组问世,在京沪高铁先导段创造了时速486.1公里的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当列车慢慢停下来,梁建英与同伴们握手庆贺的那一刻,大家才发现,她的手是冰凉的。

(摘编自人民日报《让中国高铁领跑世界》)

材料二:

2009-2017年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走势

(摘编自前瞻产业研究院)

材料三:

到2020年,路网布局优化完善,装备水平先进适用,运输安全持续稳定,运营管理现代科学,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运输能力和服务品质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3万公里,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分别达到60%和70%左右,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广泛、层次分明、安全高效的铁路网络。高速铁路扩展成网。在建成“四纵四横”主骨架的基础上,高速铁路建设有序推进。

覆盖范围更为广泛。全国铁路网基本覆盖城区常住人口20万以上城市,高速铁路网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旅客出行更为便捷。动车组列车承担旅客运量比重达到65%。实现北京至大部分省会城市之间2~8小时通达,相邻大中城市1-4小时快速联系,主要城市群内0.5-2小时便捷通勤。高速铁路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基本形成高速铁路网络。

(摘编自《铁路“十三五”发展规划》)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09至2017年,我国高铁运营里程逐年提升,其中2010至2012年提升幅度较小,2014年提升幅度最大,2017年达到2.5万公里。
B.2009至2017年,我国高铁运营里程同比增长波浪式发展,2010至2012年略微下降,2013年开始上升,2014年达到峰值后大幅下降。
C.2011至2017年,我国铁路运营里程、复线里程和电气化里程均呈稳步发展趋势,但是电气化和复线 化还没有完全覆盖运营全程。
D.我国铁路2017年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2.7万公里,其中包括高速铁路2.5万公里,7年间,高速铁路里程增长速度低于铁路增长速度。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高铁经历了从“和谐号”到“CRH380A”的发展阶段,时速从200公里的跟跑,提高到时速486.1公里的领跑。
B.高速动车组结构复杂,每列动车组涉及50多万个零部件、几万张图纸和数百兆数据,系统工程庞大,攻克它的技术门槛非常高。
C.我国高速铁路“十三五”规划的方向是路网布局更加优化完善,运营里程达到15万公里,覆盖范围更为广泛,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
D.到2020年,我国80%以上的大城市将实现高速铁路网全覆盖,常住人口20万以上城市铁路网基本覆盖,相邻大中城市1至4小时即可到达。
3.我国高速铁路得以快速发展的因素很多,材料中有哪些表现?请简要概括说明。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剧本从初稿到成型修改66个版本,历经三年制作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被赞为“国漫之光”,票房冲破40亿元,“国产动漫崛起”亦成为业内热议的话题。

《2018年中国动漫行业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动漫产业总产值已突破1700亿元。中国动漫集团发展研究部主任宋磊认为,数字未来几年至少还会翻一番,产业的增长逻辑在于打造完善的产业链条。“动漫产业已不只是动画漫画本身,从上游创意、中游制作再到下游衍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同时,动漫还与其他产业联动,比如网络文学、游戏和影视等,这些内容产业间的联动效应,将为动画P创造更多市场价值”。

著名品牌营销策划专家朱玉童表示,目前我国动漫产业链并不完善,缺乏配套的变现订机制,动漫P巨大的商业价值有待开发。因此,中国动漫行业要在未来提升核心竞争力,就要竭力打造一条完整的产业生态链。

专家认为,在产业链融合发展趋势下,“动漫+”实体经济相关产业跨界发展模式将大有可为。其中,“动漫+文旅”模式尤其值得关注,如华强方特的“方特主题乐园”去年游客接待量高达4207.4万人次。有关专家郑方平表示,动漫田发展到极致必须要落地,迪士尼动画经久不衰与迪士尼乐园的打造息息相关。

(摘编自郑杨《国漫崛起要有完整产业链》)

材料二:

(摘编自前瞻产业研究院《2019年中国动漫产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材料三:

取材优势,是国漫区别于海外动漫,走出一条中国化道路的法宝。从近几年优秀国漫影片的故事背景来看,国漫影片发展的先天优势是中国传统文化。5000年文明历史,为国漫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库,每一个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都值得深挖。而我国动画自创作之初,便有着从神话传说、古典文学作品取材的传统,中国的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便是取自经典文学名著《西游记》。观众熟知的《大鱼海棠》故事创意源自《庄子·逍遥游》,《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取材于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白蛇:缘起》取材于中国民间故事《白蛇传》,《哪吒之魔童降世》取材于民间神话故事《封神演义》。这些影片的故事及精神内核,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和特点。

依据传统故事改编的国漫作品,在内容上自然而然更容易获得观众的亲近。如今各类影片遍地开花,观影人群口味愈发不一,而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却能做到老少皆宜,有着广泛的人群基础,为国漫的成功奠定了丰厚的内容基础。

(摘编自华谊兄弟研究院《浅谈国漫崛起之路》)

材料四:

《哪吒之魔童降世》从传统文化中找灵感、找素材,却也在“逆夭改命'进行现代性转化。其实这些年的银幕上,对传统文化题材的现代性改编,屡见不鲜,但成功者凤毛麟角。大部分作品仅停留于元素叠加的层面,似乎将传统故事叠加上现代性符号就可以摇身一变完成转化。而《哪吒之魔童降世》则完全放弃了这种套路,尝试进行彻头彻尾的神话重述。传统的哪吒故事退居为一个载体,里面全然承载着属于当代人的价值观与精神属性,以及切入当下现实生活的角度与方式。

从人物设定来看,经典动画片《哪吒闹海》中的人物放置于今天有着扁平脸谱化的缺陷。哪吒母亲殷夫人的形象贤惠、柔弱,但存在感较低;经此番改写,变身成了武艺高强、斩妖除魔的职场女性形象,工作繁忙却也为如何陪伴哪吒成长耗尽了心力。父亲陈塘关总兵李靕,在以往的设定中太不讨喜,作为父亲,不爱哪吒、不信哪吒、不护哪吒,还每每总是第一个跳出来要惩罚哪吒,这样的形象显然无法满足当下观众的心理期许。而在此番改造中,李靖的形象变得柔软,变得让人熟悉,他不善言辞,总是把爱深藏心底,对儿子有着很高的期待,却最可能暗暗地为儿子牺牲自己。这一版殷夫人与李靖的形象里暗藏着太多现代父母的影子,让观众无形中觉得可亲、可近,能够代入自我、投射自我,又随着片中人物的命运无尽唏嘘。

从故事架构来看,哪吒的故事本质是一个英雄成长的故事。英雄在世间历经种种遭际,由懵懂无知到唤醒英雄意识,再到成为英雄。具体到哪吒,“反抗”是其成长蜕变的核心元素,在传统的《哪吒闹海》中,哪吒反抗的是封建压迫。此时英雄的成长是“被迫”的,外在苦难的刺激,外在的对抗性压力,成为了英雄觉醒的触发点,“命令”着英雄展现英雄特质拯救苍生。但到《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里,却在尝试英雄故事的另一种演绎模式。英雄成长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我救赎的过程,新版哪吒的成长不再是“被迫”的,而是具有内向性驱动的主动选择,是一场笑泪参半的自我延展、自我实现。这种颇显孤独与执拗的“选择”才会让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直抵人心,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

传统文化题材是幻想类叙事文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回顾半个多世纪以来广受好评的国产动画作品,多在不同程度上娴熟运用着传统文化要素、融入中国的历史故事,却反映出直指当下的时代精神与社会价值诉求。《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火爆,让人开始对打造高水准的中国神话传说系列心向往之,但这种系列作品的完备与成熟还需要后续作品的品质与口碑来维系,对国产动漫来说仍有大量的事情要做、不短的路要走,也许正如“人工智能之父”图灵在《计算机器与智能》中那句著名的结尾:“我们的目光所及,只是不远的前方,但是可以看到,那里有许多工作要做。

(摘编自边远《国产动画电影打破传统文化现代性改编套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动画电影《哪吒》热映,“国产动漫崛起”成为业内热议的话题,但是中国动漫还有很多深层问题亟待解决。
B.近年来中国动漫行业总产值持续增高,增速却不与其成正比,尤其是2018年陡然下降,几乎和2014年持平。
C.中国动漫自创作开始,就从传统文化中不断汲取营养,观众熟知的动漫作品,很多都取材于传统的民间故事。
D.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趋势下,“动漫+”实体经济相关产业跨界发展模式将会大有可为这一点已被大众认可。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大部分国产动漫作品仅停留于传统故事与现代性符号的叠加层面,《哪吒之魔童降世》则已经基本脱离这种套路,进行神话重述。
B.《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人物形象设置改变了《哪吒闹海》中人物形象的缺陷,塑造出的人物形象比《哪吒闹海》更经典。
C.传统文化题材是幻想类叙事文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但是要想使其富有生命力,需要融人时代精神与社会价值诉求。
D.《哪吒之魔童降世》在选材内容、人物塑造、个性化语言方面的成功使电影受到各年龄段观众的欢迎。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动漫集团发展研究部主任宋磊认为,未来几年,中国动漫产业总产值在2018年的基础上至少还会翻一番。
B.目前我国动漫IP产业缺乏配套的变现机制,要更好地开发其商业价值,需要打造一条完整的产业生态链来提高竞争力。
C.依据传统故事改编的中国动漫作品,正因为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和特点,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D.《哪吒之魔童降世》反复地推敲和打磨,承载着属于当代人的价值观与精神属性,满足当下观众的心理期许。
4.材料四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国产动漫崛起”可以从材料中获得哪些启示?
2020-12-08更新 | 20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游记》中的金箍棒,某种意义上就是孙悟空的化身和符号。金箍棒什么样?书上说:“二丈(一丈约3.33米)多长,斗来粗细,两头两个金箍,中间一段乌铁。”让人费解的是这“两个金箍”。箍的作用,是防止开裂或分散的,比如木桶的桶箍、女孩子头上戴的发箍。金箍棒中间是实心的“乌铁”,装两个箍岂不多余?

金箍棒有能大能小的神通,可以放进耳朵里,所以叫“如意金箍棒”。它还有一个神奇的来历,即它本来是大禹治水的时候“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也叫“定海神针”。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中两个“定”字的意思不一样。第一个

“定”是“测定”的意思。古人用什么来测定水位深浅呢?浅水用棍子一戳就知道,水深千百尺的大江大海如何测?用一根绳子拴上重物,扔到水里,然后拉上来量绳子的长度。古代的船上有这种东西,是船锚的前身,叫做“碇子”或“椗子”。“定”“碇”“椗”,应该是同一个东西。写法不同是因为做“定”的材料不同,用石头做的叫“碇”,用木头做的叫“椗”。

我们从考古实物上,似乎看到了惊人的“巧合”。1983年出土于福建晋江县深沪湾的宋代椗子,椗材是褐黑色的铁力木,长7.57米,两头宽分别为37厘米和32厘米,和古代的斗大小相当。椗上有铁箍的锈迹,宽7厘米。考古人员说,铁力木虽然质地坚密似铁,但毕竟是木,又要长期泡在水里,铁箍是为了增加整体强度、防止木材断裂安装的。这样看来,金箍棒简直就是这条椗子的翻版啊!

有一个民间传说,更加强了金箍棒和椗子的联系。传说当年郑和下西洋,船队经过泉州湾时,适遇台风,一时浪涛激涌。郑和立即下令将一根“镇海针”投入海中,风浪顿时平息。这个传说的缘起,是因为当地浅海处有一根巨大的锚杆插在泥里,涨潮的时候不见,落潮的时候才可见。传说讲的其实就是郑和随机应变,下令抛锚,化险为夷。海船遇到台风,靠谱的做法是找个安全地方抛锚。民间把郑和神化了,抛的锚也就化身为“镇海针”了。

不得不佩服写出“定海神针”的这位作者的想象力:因为是棍子,所以能测水深;因为和水有关,所以先归大禹管,后归龙宫管,而龙宫又是号称藏宝的地方。作为全书最重要的道具,金箍棒就这样被安排出不凡的来历。这真是作家匠心独具的功夫。不妨大胆推测一下,这位作者,恐怕和海洋、水运的关系非常密切。因为不要说古代,即便是现代,海船上的各种工具,恐怕一般人也多不认识。只有见过这种东西的人,才编得出这样的细节。

(取材于李天飞《李天飞讲西游·第三回》)

材料二

《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本领非凡,出神入化。可他一旦丢失了金箍棒,任凭有天大本领,也难免赤手空拳之忧,只落得垂头丧气。有一句俗话叫“猢狲没棒弄”,立时威风大减,活画出他那嗒然若丧的神态。可见这根棒非同小可。

自古英雄都有自己爱使的一件兵器,得心应手,所向披靡。关云长的刀,李逵的斧……哪里数得尽!但是却单单让孙大圣选取了一根“金箍棒”,端的是何缘故?它到底是什么样子?是像今日戏台上镀镍的金光闪闪两头有箍的圆棍儿一条吗?这个棒究竟是什么呢?它果真是东海龙宫中的“定海神针”吗?

所谓“金箍棒”,“金”就是黄金、金属,“箍”就是两头有箍。这就出现疑问了:那么厉害的一个棒还得靠箍,这个棒还结实吗?我曾考证过,“金箍棒”原本是“荆觚棒”。“荆”是一种荆条,这个东西最坚最硬;“觚”是觚楞,意思是棱角。中华最古的兵器叫做“殳”,就是用这种荆条做成的八角棒。这就是最早的荆觚棒,跟“定海”其实没什么关系。

为什么孙悟空的金箍棒又能降妖除怪呢?这跟桃木有关。古人认为桃木是辟邪的,现在我们过年贴的春联,最初的原型就是挂在大门左右的两根桃木棒,做成荆觚棒的样子,用以驱邪避怪。荆觚棒在民间传说中讹了音,才变成了“金箍棒”。

这还跟《红楼梦》有点联系。贾宝玉的通灵宝玉上刻着“除邪祟”,说到这儿,大家可能就明白了,贾宝玉的通灵宝玉和孙悟空的金箍棒是一个老祖宗分下来的,大小不同,作用一致:辟邪。有趣极了,这属于我们的民俗学问。中华民族有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其中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小说里面离不开民俗,我们重视、欣赏“四大名著”,原因复杂得很,但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一定要加强对我们中华民族基本的理念、知识、道德、观念的了解,然后再读这四大名著,就会左右逢源,更加明白其中的文化内容。

(取材于周汝昌《金箍棒的本义》)

材料三

金箍棒是《西游记》中孙悟空使用的武器,同猪八戒的钉耙、沙和尚的宝杖、唐僧的袈裟一样,是身份与性格的重要标记,更是一个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文化符码。

金箍棒源于大禹治水的传说。大禹作为治理洪魔的英雄,其行为体现着为天下太平而牺牲的精神,这说明金箍棒本质上蕴藏着定乾坤、安天下的天性,体现着人们消灾、安居的愿望,这决定了它向善的价值取向。

其次,金箍棒全名“如意金箍棒”,体现着中华文化中万事如意的心理诉求,也暗示了对自由的渴望。孙悟空是一个石破而生的自然之子,他天生的自由个性与金箍棒相结合,使他获得了话语权,要与玉帝争天庭,表达了当时的人们要求自由、反抗专制的愿望,显示了自由精神的宝贵。

此外,被唐僧收为徒弟后,孙悟空运用金箍棒,一路除妖伏魔,这时的金箍棒转变为除暴安良的手段,实现社会公平和谐理想的法宝。

金箍棒是孙悟空的法宝,而套在他头上的紧箍却是他不得不接受的一件令他苦恼的法器。两件器物集于一身,一个张扬自由精神和世俗欲望,一个束缚自由,压抑欲望,两股相反的力量同在一体。作者为什么要构思出这么一个限制自由个性的法器呢?从作者的态度看,他对反叛与自由精神的颂扬是有所保留的,他意识到无限制的权力与欲望膨胀会扰乱社会秩序,会动摇社会基础,金箍棒的威力不应无限放纵,而当受规约。于是他巧妙地设置了“紧箍咒”,借唐僧之口管束住了孙悟空。

“既有棒,何有咒?”这恰是《西游记》的深意所在,作者通过金箍棒和紧箍咒这对相辅相成的象征符号,表达了一种辩证的思考:个人自由和权力欲望不可任意泛滥,应当受到限制。

归根到底,棒咒同体的设置,主要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主导意识——“和合”文化意识。中国文化讲求中和、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强调多元的和谐、异质的协调、对立的消解。“金箍棒”和“紧箍咒”二者的运用都要有一个适宜的度,才能有和谐社会,太平盛世,这符合中华文化的总体价值取向。

(取材于杨中举《金箍棒与紧箍咒:一对多重文化象征符码》)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一句中的“定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定子”的“定”是名词,定子是古时候的人用来测量水位深浅的一种工具。
B.定子用密度大的材料制成,先沉入水中,再通过测量其长度得知水位深浅。
C.古代船上使用定子,后来演变为船锚,增加了使船只在水面上停稳的功能。
D.“定子”也可写作“碇子”“椗子”,“碇”“椗”都是左形右声的形声字。
2.下列为“材料一”所拟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金箍棒的“箍”B.定海神针的“定”
C.金箍棒的演变D.金箍棒的原型
3.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金箍棒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英雄都有自己爱使的兵器,孙悟空本领非凡,全都靠金箍棒。
B.现在戏台上的金箍棒,材质、色泽和形状,都与其原型不符。
C.金箍棒其实并没有“箍”,如果真有了箍,金箍棒就不结实了。
D.贾宝玉的通灵宝玉是从金箍棒演变而来的,都有辟邪的作用。
4.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西游记》中的武器,既是人物身份性格的重要标记,也是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文化符码。
B.“如意金箍棒”中“如意”二字,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表达了追求自由、反抗专制的理想。
C.金箍棒象征自由,紧箍象征束缚,两件器物集于孙悟空一身,反映了他对自由的矛盾态度。
D.“既有棒,何有咒?”一句与《三国演义》中的“既生瑜,何生亮?”一样,表达了相同的情感。
5.关于金箍棒的起源,“材料一”与“材料二”作者观点不同。你赞同哪种观点?请根据以上三个材料简要说明理由。
2020-04-01更新 | 1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些年,人们欣喜于一批独具匠心、堪为文化地标的新建筑陆续问世,对于一些怪诞丑陋的建筑也议论颇多。建筑的美丑、适宜与否,直接体现设计建造者的审美品位,深层次看,则涉及当代建筑如何继承与创新的重要问题。妥善处理建筑文化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成为激发造型创意、延续民族风格、提升文化品位的重要环节。

中国黄河长江流域的先民多半生活在平原地带,建筑以泥土砖木结构为主;欧洲国家多处于丘陵地带,建筑以石拱廊柱构造见长。人类在建筑材料的选择、配搭以及营建中起主导作用,人们的语言、习俗和情趣等,共同凝结为民族意识,渗透于建筑的每一条肌理、每一个细节之中,最终固化为特有的建筑风格,形成文化认同。

建筑在实用和审美功能之外的文化象征意涵,常常和特定的民族国家认同联系在一起。建筑设计建造者,在把握本土与外来关系之时,对这一点尤其需要精思熟虑,尊重建筑的本土性本土性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全球化时代中的各个民族,汲取外来建筑精华为我所用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拿来不是照搬照抄,不是贪大求洋。在继承传统文化基因基础上借鉴外来建筑优长,在洋为中用、融会中西的深度化合中发扬光大我国建筑传统。

传统的沿革存续是动态的历史进程。如果不能吸纳与兼容现代科技和新的审美元素,如果没有始终不渝地坚持与时俱进、革故鼎新,如果无法激情洋溢地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风尚,建筑艺术不可能保持长久而旺盛的生命活力。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许多固本出新的成功案例无不诠释着这一朴素的道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孔子研究院、苏州博物馆和宁波博物馆等大型场馆的设计,不仅保留中国传统建筑的恢宏壮观,还结合时代需求,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或吸收地域文化,或融入民居特色,为文化传承留下宝贵的建筑范本。除场馆类建筑外,民居建筑亦如此。像北京菊儿胡同危旧房改建、杭州富阳东梓关回迁农居、红河元阳哈尼族民居改造、湖州安吉景坞绿色农居、山东凤凰措的翻建项目等,力求把古典民居的韵致和现代生活理念密切结合起来,妥善处置私家房舍宅院与公共空间的关系,把当下生活的烟火气融入古典山水园林之中,在市井的喧置之地开辟一方闹中取静的洞天,让人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意境。

建筑属于复杂的造型艺术。外形美观大方、结构精确合理;布局舒展流畅、内饰优美和谐;既尽可能开掘实用空间,又赏心悦目、给人以安全舒适之感,是基本诉求。除了建筑语言要协调不乱搭外,还要充分考虑如何与周边建筑以及环境相协调。一座好的建筑,一定非常重视与周围环境的对话关系。比如苏州博物馆,白墙黛瓦和山水园林等元素,使建筑融入文脉传统和地理环境,玻璃、钢铁结构在室内借到大片天光,满足现代博物馆实用需求,立体几何形天窗与斜坡构成极具识别度的屋顶造型,整座建筑与周遭环境和谐天成,又透露出鲜明简洁的现代感。在与时空环境协调”“对话基础上形成的造型差异,使建筑的艺术个性经得起端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建筑为追求网红效应,有的作异好奇、贪大求怪,有的结构扭曲、意象混乱,既不美观又不实用,既造成浪费又破坏公众审美口味。

社会急需且期待给人以美感与震撼的新颖创造。在科技高度发达、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只有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发挥设计与建设者的艺术个性,让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竞相迸发,建筑行业才能涌动蓬勃朝气,不断实现当代建筑营造的突破。

推动当代建筑固本出新,需要摆脱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拿出高远的眼光、见识与情怀,立足当前、面向未来。要用造型生动、风格多样的新型建筑,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开辟适宜空间,树立鲜明文化地标,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我们时代的标志性文化遗产。

(摘编自云德《当代建筑应留下传世的文化地标》)

材料二:

城市文化地标或深植于历史文化,或投射着时代风貌,以鲜明独特的符号形象,成为一个城市的精神和文化象征,与人们产生紧密的情感连接、文化认同。地标建筑是有生命的,其生命力来自生活。人们喜欢将博物馆、剧院、书店称为文化地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公共文化设施直接连通着一个地方的文化和生活。到一座城市先逛博物馆,人们才能加深对这个城市的历史过往和现实文化的认知。以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为例,建院以来,为观众带来1万多场演出,开展大量艺术普及演出活动,观众和粉丝遍布全国。正是那些传播文化、服务公众的不懈努力,使得文化地标的形象更加亲切、更加持久。文化地标承载着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打造新的文化地标,必须丰富其审美内涵,完善其服务功能,让其在与公众的紧密连接中收获持久口碑和影响。

(摘编自智春丽《打造有生命力的文化地标》)

材料三:

泉城广场是山东省会济南的中心广场,南屏千佛山,北依大明湖,西临趵突泉,东眺解放阁,仿若湖光山色中的一颗明珠。广场东西长790米,南北宽280米,占地面积330亩,地上绿化面积8万平方米,水面面积约2万平方米,集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2002年8月,泉城广场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联合国国际艺术广场称号,泉城广场成为中国第一家获此荣誉的城市广场。广场上矗立着一座将近四十米的泉标;采用天蓝色为主调,明珠镶嵌其中,构成了一个隶书的字,造型流畅别致,如水翻腾,而后一泻而下,再现了趵突腾空的绝美画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地标承载着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设计建造者的审美品位不高,是当今造型丑怪的新建筑不断出现的深层原因。
B.从本质上说,当代文化地标不是建筑概念,应是创新、创意的策源地,从而能承载一座城市的精神与品格。
C.文化地标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应当与地理环境和谐相融,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浑然天成,给人艺术的感受。
D.完美地融入公众生活的公共文化设施,使得文化地标的形象更加亲切,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黄河长江流域和欧洲国家的建筑类型可以看出,建筑受人类生存环境和生活习俗的制约,带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B.借鉴外来建筑的优长,在融会中西的深度化合中发扬光大我国建筑传统,是提升当代建筑营造水平的必经之路。
C.通过苏州博物馆的实例可以看出,“协调”和“对话”不仅指颜色、造型、风格的搭配,还包括建筑与环境相映成趣。
D.必须得到广泛的认可,拥有强大的群众基础,文化地标才能将城市独特的文化灵魂和气质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表述中不具备文化地标属性的一项是(     
A.甲地,依托千年古刹、纵横交织的里弄和开阔的广场,实现商业与艺术完美融合。
B.乙地,修旧如旧的老房子成为如今的文创园,古老与现代交融,乡愁与时尚相遇。
C.丙地,耗资8600多万元建成高达88米的世界最大女神雕塑,吸引众多网红打卡。
D.丁地,以富有地域特色的“圆润双砾”的设计吸引各国乐团,为观众带来艺术盛宴。
4.请结合材料一、二观点,根据材料三的介绍,分析泉城广场能够成为济南的文化地标的原因。
5.材料一已被《人民日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纵横谈”栏目登载,请谈谈其入选的理由。
2021-03-27更新 | 69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