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现代 > 老舍(1899-1966)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1 题号:1239517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北平陷落

老舍

天很热,而全国的人心都凉了,北平陷落!

李四爷立在槐荫下,声音凄惨地对大家说:“预备下一块白布吧!万一非挂旗不可,到时候用胭脂涂个红球就行!”说完话,他蹲在了地上,呆呆地看着一条绿槐虫儿。

拉车的小崔,赤着背出来进去地乱晃。今天没法出车,而家里没有一粒来。晃了几次,他凑到李老夫妇的跟前:“四奶奶!您还得行行好哇!”李四爷没有抬头,还看着地上的绿虫儿。李四妈,不像平日那么哇啦哇啦的。用低微的声音回答:“待一会儿,我给你送二斤杂合面儿去!”“那敢情好!我这儿谢谢四奶奶啦!”小崔的声音也不很高。剃头匠孙七今天铺子都没开市,他在家中喝了两盅闷酒,脸红扑扑地走出来。借着点酒力,他想发发牢骚:“我恨日本鬼子!我等着,他们敢进咱们的小羊圈,我教他们知道我孙七的厉害!”六号没有人出来。小文夫妇照例现在该吊嗓子,可是没敢出声。刘师傅在屋里用力地擦自己的一把单刀。

头上已没有了飞机,城外已没有了炮声,一切静寂。只有响晴的天上似乎有一点什么波动,随人的脉搏轻跳,跳出一些金的星,白的光。亡国的晴寂!

瑞宣,胖胖的,长得很像父亲。不论他穿着什么衣服,他的样子老是那么自然、大雅。这个文文雅雅的态度,在祁家是独一份儿。在他心境不好的时候,他像一片春阴,教谁也能放心不会有什么狂风暴雨。在他快活的时候,他也只有微笑,好像是笑他自己为什么要快活的样子

他很用功,对中国与欧西的文艺都有相当的认识。可惜他没机会,或财力,去到外国求深造。当下过雪后,他一定去上北海,爬到小白塔上,去看西山的雪峰。那白而远的山峰把他的思想引到极远极远的地方去。赶到不得已得由塔上下来,他的心便由高山与野海收回来,而想到他对家庭与学校的责任。他没法卸去自己的人世间的责任而跑到理想的世界里去。于是,他顺手儿在路上给祖父与小顺儿买些点心,像个贤孙慈父那样婆婆妈妈的!好吧,既不能远走高飞。便回家招老小一笑吧!他的无可如何的笑纹又摆在他冻红了的脸上。

今天,瑞宣失去了平日的沉静,也不想去掩饰。出了屋门。他仰头看看天,天是那么晴朗美丽,他知道自己还是在北平的青天底下。一低头,仿佛是被强烈的阳光闪的,眼前黑了一小会儿——天还是那么晴蓝,而北平已不是中国人的了!他赶紧走回屋里去。今天。北平亡了,该怎么办?他能甩手一走吗?不能!不能!可是,不走便须在敌人脚底下做亡国奴。他不能受!不能受!

他想起文天祥,史可法,和许多许多的英雄,同时也想起杜甫在流离中的诗歌。

老二还在屋中收听广播——日本人的广播。

老三在院中把脚跳起多高:“老二,你要不把它关上,我就用石头砸碎了它!”

瑞宣一声没出地把老三拉到自己的屋中来。

哥儿俩对愣了好大半天,都想说话,而不知从何处说起。

屋里,院中,到处,都没有声响。天是那么晴,阳光是那么亮,可是整个的大城——九门紧闭——像晴光下的古墓!忽然地,远处有些声音,像从山上往下轱辘石头。

“敌人的坦克车,在街上示威!”老三的嘴角上有点为阻拦嘴唇颤动的惨笑。

老大又听了听。“对!坦克车!辆数很多!哼!”他咬住了嘴唇。

最爱和平的中国的最爱和平的北平,带着它的由历代的智慧与心血而建成的湖山,宫殿,坛社,寺宇,宅园,楼阁与九条彩龙的影壁,带着它的合抱的古柏,倒垂的翠柳,白玉石的桥梁,与四季的花草,带着它的最清脆的语言,温美的礼貌,诚实的交易,徐缓的脚步,与唱给宫廷听的歌剧……不为什么,不为什么,突然地被飞机与坦克强奸着它的天空与柏油路!

“我得走!大哥!不能在这里做亡国奴!”

“啊?”瑞宣的心还跟着坦克的声音往前走。

“我得走!”瑞全重复了一句。

“走?上哪儿?”

坦克的声音稍微小了一点。

“上哪儿都好,就是不能在太阳旗下活着!”

“我怎么走?难道叫这一家老小都……”

“太可惜了!你看,大哥,数一数,咱们国内像你这样受过高等教育,又有些本事的人,可有多少?”

“我没办法!”老大又叹了口气,“只好你去尽忠,我来尽孝了!”

瑞全小声地说:“大哥!你要是这样,教我怎好走开呢?”

瑞宣用手背把泪抹去。“你走你的,老三!要记住,永远记住,你家的老大并不是个没出息的人……”他的嗓子里噎了几下,不能说下去。

(节选自《四世同堂》,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三段写北平陷落时小羊圈胡同中各类人的反应,表现了人们低落、惶恐、兴奋、害怕、期待等各种各样的情绪,真实生动。
B.小说中的李四爷在日本人即将进城时呆呆看虫,已经开始谋划悬挂日本国旗,小崔来求粮他连头都没抬,可见其见风使舵,为人刻薄。
C.“最爱和平的中国……”一段运用反复、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突出北平温和、友善却无辜受难的悲惨,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的憎恨。
D.小说语言有明显的“京味儿”,如“绿槐虫儿”“杂合面儿”“那敢情好”等,带有北京独特的地域腔调,极富特色,令人印象深刻。
2.文中多次写到晴空阳光,请举两例分析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3.请结合小说中三处画横线的文字分析祁瑞宣的形象特点。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裤先生

   

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蹬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

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由哪儿呢?我只好反攻了:你从哪儿上车?

他没言语。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的力气喊了声:茶房!

茶房跑来了。拿毯子!马裤先生喊。

请少待一会儿,先生。茶房很和气地说。

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

茶房刚走开两步。

茶房!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

茶房像旋风似的转过身来。

拿枕头!

先生,您等我忙过这会儿去,毯子和枕头就一齐全到。茶房说得很快,可依然是很和气。

茶房看马裤先生没任何表示,刚转过身去要走,这次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茶房!

茶房差点吓了个跟头,赶紧转回身来。

拿茶!

先生请略微等一等,一开车茶水就来。

马裤先生没任何的表示。茶房故意地笑了笑,然后搭讪着慢慢地转身,腿刚预备好要走,背后打了个霹雳,茶房!

茶房不是假装没听见,便是耳朵已经震聋,竟自快步走开。

茶房!茶房!茶房!马裤先生连喊,一声比一声高。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为车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茶房始终没回头。马裤先生又挖了鼻孔一下,坐在我床上。你坐二等?这是问我呢。我又毛了,我确是买的二等,难道上错了车?

你呢?我问。

二等。快开车了吧?茶房!

他站起来,数他的行李,一共八件,全堆在另一卧铺上。数了两次,又说了话,你的行李呢?

我没有行李。

哦?!他确是吓了一跳,好像坐车不带行李是大逆不道似的。早知道,我那四只皮箱也可以不打行李票了!

茶房从门前走过。

茶房!拿手巾把!

等等。茶房似乎下了抵抗的决心。

马裤先生把领带解开,摘下领子来,分别挂在铁钩上:所有的钩子都被占了,他的帽子,大衣,已占了两个。

车开了。他爬上了上铺,在我的头上脱靴子,并且击打靴底上的土。枕着个手提箱,车还没到永定门,他睡着了。

我心中安坦了许多。

到了丰台,车还没停住,上面出了声,茶房!

没等茶房答应,他又睡着了;大概这次是梦话。

过了丰台,大概还没到廊坊,上面又打了雷,茶房!

茶房来了,眉毛拧得好像要把谁吃了才痛快。

干吗?先——生——

拿茶!

好吧!茶房的眉毛拧得直往下落毛。

不要茶,要一壶开水!

好啦!

马裤先生又入了梦乡,呼声只比茶房小一点,有时呼声低一点,用咬牙来补上。

有趣!

到了天津。又上来些旅客。

马裤先生出去,呆呆地立在走廊中间,专为阻碍来往的旅客与脚夫。忽然用力挖了鼻孔一下,走了。下了车,看看梨,没买;看看报,没买。又上来了,向我招呼了声,天津,唉?我没言语。他向自己说:问问茶房,紧跟着一个雷,茶房!我后悔了,赶紧地说:是天津,没错儿。

总得问问茶房。茶房!

我笑了,没法再忍住。

车好容易又从天津开走。

刚一开车,茶房给马裤先生拿来头一份毯子枕头和手巾把。马裤先生用手巾把耳孔鼻孔全钻得到家,这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最后用手巾擦了擦手提箱上的土。

我给他数着,从老站到总站的十来分钟之间,他又喊了四五十声茶房。茶房只来了一次,他的问题是火车向哪面走呢?茶房的回答是不知道;于是又引起他的建议,车上总该有人知道,茶房应当负责去问。茶房说,连驶车的也不晓得东西南北。于是他几乎变了颜色,万一车走迷了路?!茶房没再回答,可是又掉了几根眉毛。

他又睡了,这次是在头上摔了摔袜子,可是一口痰并没往下唾,而是照顾了车顶。

我的目的地是德州,天将亮就到了。谢天谢地!

我雇好车,进了城,还清清楚楚地听见:茶房!

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A.茶房对马裤先生态度的前后变化,如“很和气”“故意地笑了笑”“假装没听见”等,这表明茶房对其已心生不满。
B.文中出现我对马裤先生的问话不理不睬的情形,如“我没言语”等,这说明我对其行为的不屑鄙视,或些许不满。
C.马裤先生一上火车就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是因为马裤先生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比较讲究卫生。
D.“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这样结尾既表达了“我”对茶房的同情,也为小说画上了一个幽默的句号。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以戏谑、夸张的漫画式手法,描写了马裤先生在火车上的经历,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极富戏剧性。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茶房对马裤先生的不满,就是通过茶房眉毛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C.小说开头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可谓含义丰富,如照应题目、勾画人物形象、为故事展开作铺垫等。
D.强烈的对比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就是通过“我”的言行反衬出来的。
3.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2021-12-17更新 | 12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歪毛儿

老舍

①小的时候,我们俩——我和白仁禄——下了学总到小茶馆去听评书。其实,我俩真不够听书的派儿:我那时脑后梳着个小坠根,结着红绳儿;仁禄梳俩大歪毛。仁禄的脸像年画上的白娃娃,虽然没有那么胖。单眼皮,小圆鼻子,清秀好看。

②他不淘气,可是也有背不上书来的时候。歪毛仁禄背不过书来本可以不挨打,师娘不准老师打他,他是师娘的歪毛宝贝。可是他自己找打。每逢背不上书来,他比老师的脾气还大。他把小脸憋红,鼻子皱起一块儿,对先生说,“不背!不背!”不等老师发作,他又添上:“就是不背,看你怎样!”老师磨不开脸了,只好拿板子吧。

③奇怪,这么清秀的小孩,脾气这么硬。

④一直有十几年的工夫,我们俩没见面。听说,他在大学毕了业,到外边去做事。

⑤去年旧历年前的末一次集,天很冷。我想到集上看看。极南边有个地摊,摆着几本书,引起我的注意,这个摊子离别的买卖有两三丈远,而且地点是游人不大来到的。看书的时候,我看见卖书人的脚,一双极旧的棉鞋,可是缎子的,袜子还是夏季的单线袜。别人都踩跺着脚,天是真冷;这双脚好像冻在地上,不动。他穿着件旧灰色棉袍,很单薄,头上戴着顶没人要的老式帽头。身上有那么一股高傲劲儿,像破庙似的

⑥我认得那两只眼,单眼皮儿。“是不是仁禄哥?”我大着胆问。他没说一个字,无声地笑了笑。

⑦“走吧,我住得离这儿不远。”我一手拉着他,一手拾起那几本书。

⑧他叫了我一声。然后待了一会儿,“我不去!”

⑨我抬起头来,他的泪在眼内转呢。我松开他的手,把几本书夹起来,假装笑着,“你走也得走不走也得走!”

⑩我拉着他,一路上,我直怕他和我转了影壁。他坐在屋中了,问他什么呢?我开始告诉他我这些年的经过,费了许多周折,我才用上了这个公式——“我说完了,该听你的了。”

⑪“从哪里说起呢?你记得咱们小的时候,我也不短挨打?那时候咱俩还都是小孩子,后来我才明白了,是我这两只眼睛作怪。我能看见些——我叫不出名儿来。是一股神气。你记得咱们小时候那位老师吗?很好的一个人,是不是?我一犯病,他就非常的可恶,我所以跟他横着来了。小的时候,看见那股神气只闹一阵气就完了;后来,一旦看出谁可恶来,就是不打架,也不能再和他交往,连一句话也不肯过。现在,在我的记忆中只有幼年的一切是甜蜜的,因为那时病还不深。过了二十,凡是可恶的都记在心里!我的记忆是一堆丑恶的相片!”他愣起来了。

⑫“人人都可恶?”我问。

⑬“在我犯病的时节,没有例外。父母兄弟全可恶。慢慢地,我成了个无家无小没有一个朋友的人。干吗再交朋友呢? 怎能交朋友呢?明知有朝一日便看出他可恶!其实不用我这对眼也能看出点来,你不信这么试试,你也能看出一些,不过不如我的眼那么强就是了。你不用看人脸的全部,而单看他的眼、鼻子,或是嘴,你就看出点可恶来。特别是眼与嘴,有时一个人正和你讲道德说仁义,你能看见他的眼中有张活的春画正在动。那嘴,露着牙喷粪的时节单要笑一笑! 越是上等人越可恶。上等人会遮掩。假如我没有这么一对眼,生命岂不是个大骗局?有一回我去看戏,旁边来了个三十多岁的人,很体面,穿得也讲究。我的眼一斜,看出来,他可恶。我的心中冒了火。正在这么个当儿,查票了。这位先生没有票,瞪圆了眼向查票员说:“我姓王,没买过票,就是日本人查票,我姓王的还是不买!’我没法管束自己了。我要把他的原形真面目打出来。我给了他一个顶有力的嘴巴。你猜他怎样?他嘴里嚷着,走了。要不怎说他可恶呢。他的原形是追着叫花子乱咬的母狗

⑭“那么你很愿意犯病?”我故意地问。

⑮“不犯病的时候更难堪——明知人们可恶而看不出,明知是梦而醒不了。病来了,你看,说打就打,多少有点意思。最有趣的是打完了人,人们还不敢当面说我什么,只在背后低声地说。我没遇上一个可恶而硬正的人,都是些虚伪的软蛋。久而久之,我怕不犯病了。有一回,半年多没犯病。好了,我心里说,既然不愿放火,烟还是由烟筒出去好。我回了家,老老实实去做孝子贤孙。既然看不见人中的狗脸,我假装看见狗中的人脸,我与世界复合了。人家世界本是热热闹闹地混,咱干吗非硬拐硬碰不可呢。可有一天,在路上我又犯了病。我看见车夫的脸,非常的可恶。在事实上他停住了车,心里很愿意把那个小女孩轧死,轧,来回地轧,轧碎了。我的世界是个丑恶的。我忽然地觉到,焉知我自己不可恶呢,不更可恶呢?这一疑虑,把硬气都跑了。以前,我见着可恶的便打,至少是瞪他那么一眼,使他哆嗦半天。我虽不因此得意,可是非常的自信——信我比别人强。及至一与世界共同敷衍,坏了,我原来不比别人强,不过只多着双病眼罢了。我再没有勇气去打人了,只能消极地看谁可恶就躲开他。很希望别人指着脸子说我可恶,可是没人肯那么办。普通人只能软,不能硬,所以世界没有骨气。我只能硬,不能软,现在没法安置我自己。人生真不是个好玩意。”

⑯他把酒喝净,立起来。

⑰空中飞着些雪片,天已遮满了黑云。我送他出去,谁也没说什么,一个阴惨的世界,好像只有我们俩的脚步声儿。到了门口,他连头也没回,探着点身在雪花中走去。

1933.10.1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部分写仁禄梳俩大“歪毛”和我梳着个“小坠根”,既符合人物的身份,也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B.小时候仁禄背不上书时脾气比老师还大,后来他明白是因为那时自己已能看到老师身上那股可恶的神气。
C.十几年后儿时的伙伴偶遇,我非常热情,而歪毛仁禄却有些闪躲,就是因为他自觉混得不好内心有些惭愧。
D.仁禄因看到可恶的现象而把自己置于困境之中,找不到合适的出路;无论是敷衍还是反抗,他都是孤独的。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语言通俗朴实、生动鲜明;北京方言的使用也颇具韵味,例如“派儿”“转了影壁”“这么个当儿”等。
B.“既然不愿放火,烟还是由烟筒出去好”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既然不去抗争,不如敷衍一切与世界复合的心理。
C.小说结尾处的环境描写隐喻着当时的社会现实,主人公将何去何从,他的命运将会有怎样的变化,均引人深思。
D.小说取材于市民的平常生活,多用人物对话的形式,以歪毛仁禄的视角来讲述故事,情节集中紧凑,不蔓不枝。
3.小说运用了多种手法来刻画仁禄的“硬气”,请分析画线的两处是如何刻画这一特点的。
4.当阿Q因摩着小尼姑新剃的头皮、拧了伊的脸颊而十分得意的笑时,酒店里的人也在九分得意的笑,若仁禄正好看到这一场景,他可能会有什么反应?请根据文本评析其举动。
2023-09-02更新 | 20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断魂枪

老舍

沙子龙的镖局已改成客栈。

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炮声压下去马来与印度野林中的虎啸。半醒的人们,揉着眼,祷告着祖先与神灵;不大会儿,失去了国土、自由与主权。门外立着不同面色的人,枪口还热着。他们的长矛毒弩,花蛇斑彩的厚盾,都有什么用呢!枣红色多穗的镖旗,绿鲨皮鞘的钢刀,连沙子龙,他的武艺、事业,都梦似的变成昨夜的。今天是火车、快枪、通商与恐怖。

这是走镖已没有饭吃,而国术还没被革命党与教育家提倡起来的时候。

谁不晓得沙子龙是短瘦、利落、硬棒,两眼明得像霜夜的大星?可是,现在他身上放了肉。镖局改了客栈,他自己在后小院占着三间北房,大枪立在墙角。只是在夜间,他把小院的门关好,熟习熟习他的“五虎断魂枪”。这条枪与这套枪,二十年的工夫,在西北一带,给他创出来“神枪沙子龙”五个字,没遇见过敌手。现在,这条枪与这套枪不会再替他增光显胜了;只是摸摸这凉、滑、硬而发颤的杆子,他心中少难过一些而己。只有在夜间独自拿起枪来,才能相信自己还是“神枪沙”。

在他手下创练起来的少年们还时常来找他。他们大多数是没落子弟,都有点武艺,可是没地方去用。有的在庙会上去卖艺:踢两趟腿,练套家伙,混个三吊两吊的。他们到处为沙老师吹腾,一来是愿意使人知道他们的武艺有真传,受过高人的指教;二来是为激动沙老师:万一有人不服气而找上老师来,老师难道还不露一两手真的么?所以:沙老师一拳就砸倒了个牛!沙老师一脚把人踢到房上去,并没使多大的劲!他们谁也没见过这种事,但是说着说着,他们相信这是真的了

“三胜,”沙子龙正在床上看着本《封神榜》,“有事吗?”

“栽了跟头!”

只打了个不甚长的哈欠,沙老师没别的表示。

王三胜心中不平,但是不敢发作;他得激动老师:“姓孙的一个老头儿,门外等着老师呢;把我的枪,枪,打掉了两次!”他知道“枪”字在老师心中有多大分量。

孙老者进来,他小干巴个儿,披着件粗蓝布大衫,脸上窝窝瘪瘪,眼陷进去很深,嘴上几根细黄胡,肩上扛着条小黄草辫子,有筷子那么细,而绝对不象筷子那么直顺。这次本就是专程从河间赶来会会沙子龙。彼此拱手坐下,沙子龙叫三胜去泡茶。孙老者没话讲,用深藏着的眼睛打量沙子龙。沙很客气:

“要是三胜得罪了你,不用理他,年纪还轻。”

孙老者有些失望,可也看出沙子龙的精明。他不知怎样好了,不能拿一个人的精明断定他的武艺。“我来领教领教枪法!”他不由地说出来。

沙子龙没接碴儿。王三胜提着茶壶走进来——急于看二人动于,他没管水开了没有,就沏在壶中。

“三胜,”沙子龙拿起个茶碗来,“去找小顺们去,天汇见,陪孙老者吃饭。”

“什么!”王三胜的眼珠几乎掉出来。看了看沙老师的脸,他收怒而不敢言地说了声:“是啦!”走出去,撅着大嘴。

“教徒弟不易!”孙老者说。

“我没收过徒弟。走吧,这个水不开!茶馆去喝,喝饿了就吃。”

“不,我还不饿!”孙老者很坚决,两个“不”字把小辫从肩上抡到后边去。

“说会子话儿。”

“月棍年刀一辈子枪,不容易见功夫!我爱练,我来为领教领教枪法。”

“功夫早搁下了,”沙子龙指着身上,“已经放了肉!”

“这么办也行,”孙老者深深的看了沙老师一眼:“不比武,教给我那趟五虎断魂枪。”

“五虎断魂枪?”沙子龙笑了:“早忘干净了!早忘干净了!告诉你,在我这儿住几天,咱们各处逛逛,临走,多少送点盘缠。”

“我不逛,也用不着钱,我来学艺!”孙老者立起来,“我练趟给你看看,看够得上学艺不够!”一屈腰已到了院中。拉开架子,他打了趟查拳:腿快,手飘洒,一个飞脚起去,小黄草辫子飘在空中,像从天上落下来一个风筝;快之中,每个架子都摆得稳、准、利落;来回六趟,把院子满都打到,走得圆,接得紧,身子在一处,而精神贯串到四面八方。抱拳收势,身儿缩紧,好似满院乱飞的燕子忽然归了巢。

“好!好!”沙子龙在台阶上点着头喊。

“教给我那趟枪!”孙老者抱了抱拳。

沙子龙下了台阶,也抱着拳:“孙老者,说真的吧,那条枪和那套枪都跟我入棺材,一齐入棺材!”

“不传?”

“不传!”

孙老者的胡子嘴动了半天,没说出什么来。到屋里抄起蓝布大衫,拉拉着腿:“打搅了,再会!”

“吃过饭走!”沙子龙说。

孙老者没言语。

沙子龙把客人送到小门,然后回到屋中,对着墙角立着的大枪点了点头。

他独自上了天汇,怕是王三胜们在那里等着。他们都没有去。

王三胜和小顺们都不敢再到土地庙去卖艺,大家谁也不再为沙子龙吹胜;反之,他们说沙子龙栽了跟头,不敢和个老头儿动手;那个老头子一脚能踢死个牛。不要说王三胜输给他,沙子龙也不是他的对手。不过呢,王三胜到底和老头子见了个高低,而沙子龙连句硬话也没敢说。“神枪沙子龙”慢慢似乎被人们忘了。

夜静人稀,沙子龙关好了小门,一气把六十四枪刺下来;而后,拄着枪,望着天上的群星,想起当年在野店荒林的威风。叹一口气,用手指慢慢摸着凉滑的枪身,又微微一笑,“不传!不传!”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东方的大梦”“火车、快枪、通商与恐怖”等表现出古老的东方文明受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逐渐走向没落。
B.沙子龙走镖二十年,号称“神枪沙子龙”,而今已不复当年的威风,“身上放了肉”,以致不敢接受孙老者的挑战。
C.王三胜和小顺们开始为沙老师吹腾,后来转而为孙老者吹胜,虽有夸大成分,但让人们看到了武道传承的希望。
D.沙子龙把镖局改成了客栈,既不承认自己有徒弟,也不传给孙老者枪法,这表明他意志消沉,因而被时代抛却。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画眼睛”的手法有助于塑造人物。沙子龙的两眼“明得像霜夜的大星”,表现出他叱咤江湖的奕奕神采。
B.小说故事情节紧凑,环环相扣。假如没有孙老者让三胜栽了跟头的前因,就不会有孙老者挑战沙子龙的后果。
C.小说的细节描写生动传神,比如对沙子龙大枪的枪杆、孙老者的小辫子等细节的描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D.小说讲述了大背景下小人物的故事,这些小人物鲜活立体,血肉丰满。小说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3.请概括沙子龙的人物特征。
4.小说题目“断魂枪”有哪些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021-07-02更新 | 14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