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99 题号:124381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远古文明,经过了早期满天星斗式的多元发展后,至仰韶文化时期开始向中原聚集,龙山文化时期进一步向城市汇聚,再到夏商周时代以黄河中游为中心,从而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天下观。在对国家自然地理缺乏科学认知的远古时代,以中原为中心的天下观的形成,既是政治和文化问题,也是美学问题。

早期人类对地理空间的认知是客观性与诗性的合一。经验的现实性与想象的浪漫性,依据从身边到远方的顺序不断递减或递增。同时,中国人这种纯由感知和想象所构建的审美世界,比西方更具系统性,也更具历史延续性。比如,早期华夏民族不仅根据自己的空间经验设定了东、南、西、北、中五方,而且将五色、五音、五味、四季等共同纳入到了这个稳定的地理系统中,从而使包括四方在内的诸种审美要素都形成对天下中央的环绕。超越这一经验范围之外的区域,在文化优劣论的主使下被认为荒蛮,但在美学层面,则往往被想象为仙人的居地。从美学角度理解中国人这种中心清晰、边缘模糊的天下观,可以看到的就是这种从经验到想象、从现实到浪漫逐步过渡的审美系统。

远古时代,以中原为中心的天下观不仅规定着空间地理观念,而且也规划着时间。就农耕民族来讲,如果说时间意识的诞生主要源于对自然界物候变化的感知,那么,这种物候变化的规律性就成为中国早期历法产生的依据,像黄帝历、颛顼历、夏历等中国上古时期的历法,都是根据黄河流域的自然物候变易规律制定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的中国作为一个起于中原、疆域不断向外拓展的国家,它由历法规定的时间秩序并不具有普适性。像政治层面的中原中心论一样,中国古代的历法,也是以黄河中游的暖温带气候为标准,这种农业性的历法对游牧、渔猎民族的生活缺乏针对性,对非中原地区的农业人口也同样缺乏指导意义,但是,自远古以降,中国的农历却从来没有因为地域差异而变得多元,它恒久不变的标准就是中原时间这种历法借助政治权力得强制性统一,使时间具有了意识形态性,也为理解中国美学中的时间感知增加了制度主义的内容。

除了审美化的时空经验外,农耕文明对中国美学最根本的影响还在于对民性的塑造。中国社会自文明早期就奠定的重农传统,不仅涉及个人财富积累和国家富强的问题,而且涉及对人民心性的正面养成。农耕生产能使人心性素朴尚质,远离商业的好智多诈,因此,中国美学由质而文或先质后文的传统、对人性素朴之美的肯定以及在哲学上的实用理性,均无法忽视农耕生产方式的塑造,后世中国文学艺术中的思乡主题、家国之恋,则同样源于这种生产方式培育出的人对故土的天然情感。

总之,农耕文明对中国美学的孕育是全方位的,其直观的形式就是由空间、时间和人共同组成的天下观念。关于这种由人、时、空复合共铸的农事生活的美,宗白华曾讲:中国古代农人的农舍就是他的世界,他们从屋宇得到空间观念,‘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由宇中出入而得到时间观念,空间、时间合成他的宇宙而安顿着他的生活……对于他来说,空间与时间是不能分割的,东南西北配合着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的空间感觉随着我们的时间感觉而节奏化、音乐化了!据此可见,发端于远古时期的中国农耕文明,不但建构了中国人的时空经验,而且通过人与自然的相互渗透,为人的生存注入了本质性的审美内容。

(摘编自《中国美学史·天下观的审美生成》,高等教育出版社,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天下观经历了从多元发展到向中原汇聚的演化过程,它的形成不但是政治问题和文化问题,同时也是美学问题。
B.正是对国家自然地理缺乏科学认知,远古的先民们在空间审美上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中心清晰边缘模糊的天下观。
C.先民们基于黄河流域的自然物候变易规律而制定的历法,只对农业人口有作用对游牧、渔猎民族则缺乏针对性。
D.农耕文明除了建构中国人的时空经验外,还对民性的塑造以及后世中国文艺作品中的乡愁等美学主题产生过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中国远古文明的发展入手,谈天下观的形成与美学的关系,从而引出论题。
B.文章采用了对比、类比、举例、假设、因果等多种论证方法来论述空间审美经验。
C.文章认为,天下观的审美生成受诸多因素影响,如政治、文化、人的经验与想象。
D.文章主体部分呈并列式结构,从审美空间、时间和主体的角度论述,层次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早期的空间审美经验中,人们把自己毫无所知的地方想象为仙境,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就体现了这种审美想象。
B.理解以中原为中心的天下观对中国美学时间感知的影响,既要考虑中国早期农耕民族对物候变化规律的认知,也要考虑政治权力的作用。
C.农耕生产能使人心性素朴尚质,远离商业的好智多诈,而现代社会人心浮躁、耽于名利、尔虞我诈,这与不重视农耕生产有极大的关系。
D.在中国天下观中,时空不可分割,比如春天、秋天、冬天分别与东风、西风,北风关联,使得空间感觉随时间感觉而节奏化、音乐化了。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史料的搜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有认识史料的能力。

很多史料的价值不是完全可以从正面看得出来的,在它们的反面或侧面,往往蕴藏着重要的历史内容,我们若是把这类史料放弃了,那便是重大的损失。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三十六年,东郡人刻石云:始皇帝死而地分。这条史料的正面,并没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但在其反面,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于专制暴君的痛恨达到了恶之欲其死的程度,同时也表达了当时的贫苦农民对土地的渴望。又如其中记始皇派徐福等入海求蓬莱仙药事,这在表面看来,不过是迷信的记录;而在另一面,却可以看出当时的商业发展,已经在开始寻求海外市场。

还有一种史料,个别看来没有什么意义;要综合起来,才能显出更大的价值。例如黄河决口,历代史籍皆有记录。这些记录单个去看,只是报告某年某月黄河在某处决口的片断史实。近人张了且氏著《历代黄河在豫泛滥纪要》一文,把这一类的史料依其先后类列起来。于是,这种综合了的史料所表示的便不只是片断的时事报告,而是历代黄河决口的次数:计西汉1次,东汉1次,魏1次,晋1次,唐12次,五代12次,宋(金)71次,元61次,明121次,清73次,共泛滥360次。从这种数字的排列,我们就可以对于黄河的泛滥得到一个总体的认识,                

又如《汉书·地理志》中记载,平帝元始二年时,中国的人口总数为12233062户,59594978口。这个笼统的数字,实在没有很多的意义,但是我们若把当时各国的人口分别观察,则知当时的人口大半集中于黄河流域,而尤以今日山东、河南接壤之处,最为密集。当时在司隶校尉之外,全国分为十三部,而司隶校尉及豫、冀、兖、青、徐五部,占地不过八分之一,而人口则占全国总数百分之六十八以上。从这里,我们就知道在西汉时,中国的经济中心是在黄河流域,而长江流域仍然是地广人稀。

还是以人口数字为例。如《通典》中记载,三国时人口数为1473423户,7672881口。单从这个史料本身看来,不过是三国人口总数的记录。但是,我们若把这个数字与东汉桓帝时的人口数字(10677960户,56486856口)作比较,则两种数字相减之差,就显出了另一新的历史内容,即三国时人口较之东汉末叶的人口,已经减少了十分之九;而其减少的绝对数量,则将近五千万人。这一巨大的人口减少的数字,就表明了东汉末年大混战、大饥馑、大疠疫、大流亡所加于社会的破坏之重。

假如我们用这样一些方法去认识史料,则许多枯燥无味的数字、平凡无奇的记载会变成极有价值的史料。

(取材于翦伯赞《史料与史学》)

1.认识“东郡人刻石”所示史料时,文中没有涉及的一项是(     
A.挖掘史料的隐含信息B.关注史料的历史环境
C.兼顾史料的不同方面D.结合史料的数据背景
2.下列填入第三段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即黄河在豫的泛滥现象其实是自古有之。
B.即唐代以前的黄河治理工作做得比较好。
C.即自五代以后黄河在豫的泛滥渐趋频繁。
D.即明代时期黄河在豫的泛滥灾情最严重。
3.下列对文中内容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认识方法的改善,有利于充分挖掘一些史料的价值。
B.史料的反面信息通常都比正面信息更具有研究价值。
C.只要对史料进行综合分析,就能挖掘出巨大的价值。
D.所有的数据史料中都暗含着有价值的重要历史信息。
4.结合文意填空。
假如我们用文中所讲的各种方法去认识史料,则许多枯燥无味的数字、平凡无奇的记载,将帮助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效总结历史教训。
2022-01-14更新 | 10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学习国文就是学习本国的语言文字。语言人人能说,文字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好几年,为什么到了中学阶段还要学习?这是因为平常说的语言往往是任意的,不免有粗疏的弊病;有这弊病,便算不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必须去掉粗疏的弊病,进到精粹的境界,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和语言一样,内容有深浅不同,形式有精粗的差别。小学阶段学习的只是些浅的和粗的罢了,如果即此为止,还算不得能够尽量运用文字;必须对于深的和精的也能对付,能驾驭,才算能够尽量运用文字。

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

要从国文科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在人群中间,经验的授受和心情的交通是最切要的,所以阅读和写作两项也最切要。这两项的知识和习惯,他种学科是不负授与和训练的责任的,这是国文科的专责。

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材。国文教材中排列着一篇篇的文章,使学生试去理解它们,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给予帮助(教师不教学生先自设法理解,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这并非最妥当的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更使学生试去揣摩它们,思虑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给予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如果不试去理解,试去揣摩,只是茫然地今天读一篇朱自清的《背影》,明天读一篇《史记》的《信陵君列传》,那是得不到什么阅读和写作的知识的,国文课也就白上了。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单凭一部国文教材,是不够的。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必须在国文教材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应该用研读国文教材得来的知识,去对付其他的书,这才是反复的历练。

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材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只要你存心读书,完全可以就自己所好,就各科学习上的需要,就解决某项问题的需要,从各处找到书来读,这是应该而且必须做的。

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应该用从阅读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非多作不可;同时为适应生产的需要,也非多作不可。作日记,作读书笔记,作记叙生活经验的文章,作抒发内部情思的文章,凡遇有需要写作的机会,决不放过,这也是应该而且必须做的。

(摘编自叶圣陶《略谈学习国文》)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平时说的语言不是任意的,改掉粗疏的毛病,进到精粹的境界,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文字。
B.阅读和写作这两项的知识和习惯,由国文科专门负责授与和训练,其他学科难以涉及这两项内容。
C.叶圣陶认为只有多读、多作才能养成阅读、写作的习惯,越多越好,绝不放过任何历练的机会。
D.学生在获取阅读和写作的知识时,需要教师对教材一篇篇地讲解,并让学生试着去理解揣摩它们。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按照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思路展开论述,强调了学习国文的必要性。
B.第二、三自然段论述了每个人学习国文应有明确的目标,即从“知”到“行”,并说明了相关路径。
C.第四段往后,文章以总分的结构形式论述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的有效方法。
D.文章围绕“学习国文”的话题,运用了假设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增强了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量运用语言文字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而是现代公民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的能力。
B.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即得到阅读知识;终极点在“行”,即养成写作习惯。
C.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老师的帮助从教材中习得阅读知识,再用这些知识去阅读更多的书。
D.为养成阅读习惯、充实自己生活,必须多读;为养成写作习惯、适应生产需要,必须多写。
2022-07-29更新 | 7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1)成语是民间的历史记忆。尽管三言两语,可内容丰富,是浓缩的历史精华片断。三请诸葛亮”“三顾茅庐记述的是三国时代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历史故事,这些历史故事通过民众阅读《三国演义》等小说渐次世俗化,经过民众添油加醋式的加工清理,点化成了不一定与历史真实完全相符的历史记忆。又比如说到曹操,曹操就到,你去查正史《三国志》,没有这种说法。你去查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也没有这种说法。它的出典何在?这就是民众凭借历史记忆进行的再创作,它最初一定是流行于民众口耳的口头文学,后来才被小说家写进《孽海花》第二十九回中的。无巧不成书”“说到曹操,曹操就到等大量的成语都出自这样的民间历史记忆。

2)成语中寄寓着民众的憎爱情感。现在我们常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个成语,表达对那些爱做小动作、自作聪明、实则蠢笨的家伙的复视和愤恨情结。这个成语中的路人就是指百姓。有些人好要小花招,可是,这些小花招连路人都骗不了,瞒不过,你还想怎样?不要看路人地位低微,但他们有智慧,能识破自以为聪明的人的司马昭之心

3)成语是大众的借鉴标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很多成语,就是一面镜子,足以引以为镜。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说的就是殷要以夏的覆亡为镜,周要以殷亡为镜。成语让更多的人拿起历史这面镜子,照一照古往,也照一照今来;照一照自我,也照照他人和社会。

4)成语中既然有历史记忆、憎爱情感、借鉴标尺,那么,如果我们把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成语编排和串连起来,那岂不就是一部鲜活而富于民众气息的中国通史吗?我们读着、写着、想着,产生了一种感悟:民众口口相传的中国成语中,竟然蕴含着一部中国通史。于是,多年前,我们就开始酝酿撰写《成语里的中国通史》。

5)在《成语里的中国通史》一书的具体编写过程中,我们并没有打破王朝体系。王朝体系是一种客观存在,可以说,它是历史的一种时空框架,把王朝体系打破了,历史的时空概念就模糊了,整部历史就会乱成一锅粥。我们是用王朝体系去框架成语,从而使成语更富有时空感。在写作过程中我们注重成语的语源发掘及该成语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的介绍。比如,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这一成语,那是武王克殷经过深思熟虑提出来的,打了那么多年的仗,当时的确需要和平。注重成语的历史真实性。每引述一句成语,或考之于典籍,或引之于神话,或征之于考古材料,决不随意虚构,这是历史的严肃性要求我们的。我们还将同一历史阶段的同类成语加以归并,从而告诉读者这个王朝的特色或特质。比如周代有这样一些成语: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礼尚往来”“礼贤下士”“礼让为国”“礼不下庶人等。把这些成语编排在同一章节中,目的是还原周代这样一种历史现场:周代是我国历史上最注重会以礼治国的时期。我们希望每个历史时期都用成语绘画出有特色的历史拼图来。

(摘编自郭志坤、陈雪良《一部别具一格的中国通史》,光明日报2019112日第09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说到曹操,曹操就到”不出自《三国志》,而出自《三国演义》《孽海花》。
B.成语作为民间的历史记忆,是一种不一定与历史真实完全相符的历史记忆。
C.《成语里的中国通史》引用成语,都要借助典籍进行科学考证,决无随意虚构。
D.通过相关成语“礼尚往来”“礼贤下土”等可见中国古代“以礼治国”的传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讨论“说到曹操,曹操就到”何处出典,意在阐释成语是民间的历史记忆。
B.文章先阐释成语特殊价值,目的是凸显成语中有带民众气息的历史信息。
C.文章引“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一名言,足以证明成语是大众的借鉴标尺。
D.文章用背景分析方法,建立成语与历史的关系,从而突出书评对象的成书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成语是民间的历史记忆,那是因为成语是民众凭借历史记忆进行的再创作。
B.王朝体系是历史的时空框架,但《成语里的中国通史》)却没有完全受其局限。
C.很多成语就是一面镜子,这与成语中富有的历史信息有密切的关系。
D.在作者看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能典型说明成语中有民众憎爱情感。
2022-07-21更新 | 3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