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10 题号:125563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代以来,中国民法学理论很多是从欧陆国家尤其是德国民法学中学习而来。改革开放后,中国民法学界不再囿于传统欧陆民法学理论,而是广泛参酌国际交易惯例、英美法系国家和其他大陆法系国家的重要规则,并考察中国的民情风俗、司法实践和交易习惯,形成了具有较鲜明中国风格的民法学理论。

在风格上,中国民法学兼顾法学理论的实用性。德国民法理论体系比较抽象,致力于对生活事实进行层层提炼。中国民法学虽然学习德国民法学,但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英美法系的实用主义思维,关注具体的社会生活事实。从法律适用角度看,法律规则越抽象,其适用范围就越大,法律适应社会的能力就越强;法律规则越具体,其适用范围就越小,法律适应社会新情势的能力相对就弱。以侵权法学为例,欧陆民法学较少讨论细致而微的侵权行为类型,学者研究的焦点往往是侵权行为的一般构成要件。而中国民法学者对侵权行为的类型研究热情洋溢,不仅研究各种侵害财产权和人身权的行为,还细分侵害同一种权利的不同侵权行为类型,这与关注个案具体情境的英美法系更相似。民法学研究风格也影响法律风格。这次民法总则编纂过程中,立法者很重视法律的实用性,对某些实用性较差的条款没有采用。

民法典的体例编排深受实用性观念影响。本次中国民法典编纂并没有纳入抽象程度极高的债权总则,而是将其分散到民法总则和合同法中相反,传统欧陆法国家民法典没有单独成编的合同和侵权规则,而这些都会在中国民法典中独立成编。这种体例编排减弱了民法典的抽象性,凸显了其实用性。民法总则一改传统民事主体一法律行为一民事权利客体三位一体的结构,采用民事主体一法律行为一民事权利一民事责任四位一体的结构,其逻辑是民事主体通过法律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在民事权利被侵害时,民事责任将启动。这种结构的逻辑更顺畅,体系感也更强。

法律的通俗化是本次中国民法典编纂的一个重要特色。中国民法学强调法学概念的重要性,但并不认为概念越多越好,而更坚持若无必要,勿增实体的学术训诫。专业术语也尽可能接近日常用语,并不刻意使用法学家汉语。编纂中除了权利能力、行为能力等不得不使用的术语外,其他无需使用的专业术语均被舍弃,而是尽可能采用通俗的表达方式和措辞。

与国外民法典不同的是,中国民法承担着指引民众选择社会行动的功能。理论界和立法机关不仅将民法典作为裁判规则,也将其作为指引民众择做或不做某种行为的规则。民法强调实用和通俗的法律适用,也使民事立法不再为专业人士所垄断,转而成为沟通社会与国家的重要渠道。这无疑有助于实现立法民主,有益于民事法律回应社会需求。民法的亲民风格也可以使民众充分知悉其民事权利,预知其民事活动的法律效力,更大程度发挥法律功能。

摘编自谢鸿飞《彰显民法学的中国风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改革开放后,我国民法学界不再学习欧陆国家,而是借鉴其他法学体系,并结合国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法学理论
B.中国民法学吸收了英美法系的实用主义思维,关注个案具体情境,很重视法律的实用性,并未采用实用性较差的条款。
C.民事主体通过法律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民事权利被侵害时民事责任将启动,这是我国民法总则四位一体结构的内在逻辑。
D.中国民事立法的宗旨在于指引民众选择社会行动,民事立法成为沟通社会与国家的重要渠道,可更大程度发挥法律功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紧扣中国民法学理论的鲜明特色,从实用性、通俗化等角度展开论证,结构清晰。
B.第二段将德国民法理论体系同英美法系进行具体对比分析,有力地论证了中国民法学注重实用的特点。
C.第三段以我国民法典中合同和侵权规则都独立成编为例,展现了我国民法典在体例编排方面的特色。
D.文章基于中国民法典编纂这一社会热点事件,探讨了我国民法学的中国风格,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国家的民情风俗、司法实践以及交易习惯等因素,将会影响到该国的民法立法。
B.中国民法的法律规则不及德国民法抽象因此存在着适用范围小、实用性较弱等不足。
C.我国民法典编纂中尽可能采用通俗的表达方式和措辞,这有利于民众知悉其民事权利。
D.民法强调实用和通俗的法律适用,可增加其亲民风格,这是对立法民主化的有益探索。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

     曹操逝后的数百年间,历代诗人对曹操陵墓多有吟咏,但唐以前诗歌虽都写到曹操归葬于西陵,却没有任何疑冢之说的痕迹,更遑论“七十二疑冢”这样的确定数目了。可以说,唐以前并无曹操“七十二疑冢说”。有之,自宋代起。

宋王安石诗:“青山如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邱。蝼蚁往还空陇亩,麒麟埋没几春秋。”此诗以“铜雀台”“八九邱和“麒麟等词语暗喻曹操七十二疑冢,虽不知何据,却是中国最早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记载。南宋诗人范成大在《揽辔录》里记载说:“过漳河,入曹操讲武城,……城外有操疑冢七十二,散在数里间。”罗大经《鹤林玉露》里还记载过范成大讽咏曹操疑冢的诗作:“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岁岁蕃酋为封土,世间随事有知音。”

经两宋诗人的反复记载和歌咏,曹操“七十二疑冢说”在元、明、清三朝广为人知,有些学者还以实地的考察见闻,来证明曹操“七十二疑冢”并非虚传。

曹操疑冢之说虽然历来众说纷纭,但是如果查考史籍,则会发现疑冢说只是后人的附会,没有任何史实根据。相反,曹操墓的位置,不仅无任何疑点可言,反而是可以考察和测定的。

曹操生前曾对自己陵墓的位置和丧葬规格有所安排。《三国志》载曹操遗令说:“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树不封……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据此,曹操墓实际上就在曹魏邺城西门豹祠之西的地势较高和开阔的平原上。《晋书礼志》的记载也证明,魏文帝曹丕完全遵照其父遗愿安葬了曹操。曹操下令薄葬,并且主动公布了陵墓的地点,说明他并不担心墓葬被盗,也没有设置疑冢的主观动机。

后世史籍中也有记载曹操墓大致方位的,如梁任防《述异记》载:“邺中铜脆乡魏武帝陵下,铜脆、石犬各二。”任防是南朝萧梁时人,去曹魏不远,其言宜可信。又北齐阙名《宋买等造天宫石像碑》载:“其天宫也,左临渌水……旧都……瞩风岭,据有曹操之故堰。”也说明曹操墓在邺城附近。所以,如果能够确定曹魏邺城方位,则曹操墓的具体方位并不难寻。

我国学者张之、乔文泉等经长期研究曾分别指出今河南安阳灵芝村、习文村一带与安丰乡西高穴村西北一带,基本就是曹操西陵墓葬的位置。此前盗墓贼们的精确定位和2009年岁末河南安阳西高穴大墓的考古发现,均已基本证实了学者们研究的主要结论所以,所谓曹操七十二疑冢,并非史实,确属传说。

当然,曹操“七十二疑冢”传说无论是否符合史实,它都有存在的客观历史基础。它的出现和流传,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在中国古人中,曹操堪称是争议最多的历史人物。从“济世之才”到“乱世之奸雄”,再到戏曲舞台上的白脸奸贼,曹操奸臣的形象逐步被定格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曹操“七十二疑冢说”和宋代诗文、元明戏曲小说里对曹操奸臣形象的塑造,正是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政治伦理和道德情感的体现。                                          (《光明日报》2010年03月02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从文字记载看,唐以前没有关于曹操疑冢之说的记录,更没有“七十二疑冢”这样确定的数目。
B.有关“七十二疑冢”的最早记载是王安石的诗歌,其中的“八九邱”等词语暗喻了七十二疑冢。
C.“七十二疑冢说”在元、明、清三朝广为流传,有些学者还以实地考察见闻来证明“七十二疑冢”的确乎存在。
D.查考史籍就会发现,“七十二疑冢说”完全是后人的附会,无任何史实根据,更无存在的基础。
2.下列各项不能证明“曹操七十二疑冢,并非史实,确属传说”的一项是( )
A.根据《三国志》记载,曹操生前曾主动公布自己陵墓地点;《晋书•礼志》也记载曹丕完全遵照其父遗愿安葬了曹操。
B.《述异记》《宋买等造天宫石像碑》等史籍记载了曹操墓大致在邺城附近,如果加以考究,并不难寻其具体方位。
C.经过长期研究,我国的一些学者曾分别指出了河南安阳灵芝村等一带区域基本就是曹操西陵墓葬的位置。
D.曹操“七十二疑冢”传说的出现和流传,是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政治伦理和道德情感的体现。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罗大经的诗句揭示了曹操担心墓葬被盗,故意设置疑冢的多疑心态。
B.任防是南朝萧梁时人,距离曹魏执政时期较近,所以他关于曹操墓在邺城附近的记载是有一定可信度的。
C.文章引用了大量的古籍记载,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论述的说服力。
D.曹操“七十二疑冢”的传说尽管不符合史实,但它能够出现和流传,主要是因为曹操是中国古人中争议最多的历史人物。
2016-11-18更新 | 104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也要逊色一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他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他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正统迂腐气(例如责备李白参加永王出兵事)。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才是苏之为苏的关键所在。

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惑,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也不只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这种对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苏轼却是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无论是他的文章,如著名的《赤壁赋》,还是他的许多诗词,尤其是苏词,含蓄而深沉地表现了这种情绪。

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质朴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只有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并从此之后,地位便巩固下来了。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常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同时传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一种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具有同样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写出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就是王船山,也是如此。王船山的至交好友瞿式耜,他的命运,最能说明南明的绝望与绝望中的坚贞,对此,王船山感同身受,并写诗表达这种感受:门前鹞子掠檐过,乳雀还争越燕窠。朱王两人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李泽厚《是什么成就了苏轼?》,有删改)

1.下列诗句能体现“人生空漠之感”的一项是(     
A.“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        (晋·阮籍·咏怀)
B.“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宋·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C.“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D.“门前鹞子掠檐过,乳雀还争越燕窠”     (明·王阳明·忆得)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虽诗文书画无所不能,但他的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量又不多,可见,苏轼的文艺成就并不算高。
B.无论是上皇帝书、熙宁变法时温和保守立场,还是责备李白参加永王出兵事,都体现了苏轼的一生并没有退隐。
C.苏轼的诗文都表达出一种对人生的空漠之感,即对整个人生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
D.苏轼在美学思想上追求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它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
3.依据文本信息,简析成就苏轼的因素。
2022-06-24更新 | 8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对美的认识有相对与绝对之分,把这两者推向极端,就成为美学中的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

在中国美学史上,儒学对美的主张,基本上属于绝对论,如孔子对韶乐的评价就是尽善尽美。而道家则是相对论者,如老子认为美与丑是相对而言的,而且是可以转换的,没有丑,即无所谓美,所以只知美之谓美,也就无所谓美了;如果一味地追求美,超过了美的界限,美就可能转化为丑。因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合乎辩证法的。这些思想对于建立朴素的、辩证的美学观很有意义。根据这些思想,进一步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等思想。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自然”“无为的思想,大力攻击文章礼乐有失性命之情,并把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发展为相对主义。如在《知北游》中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乎天地之谓也。他把美与无为密切结合起来,以此得出天地之美与万物之理,发展了道家归真返璞的思想。在庄子看来,人只有达到听其自然,超乎一切利害得失,才能排除一切痛苦,实现超脱,以达到无我之境,才能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庄子这些思想,对后世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但他从另一方面,把老子的相对论发展为相对主义,如在《齐物论》中提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在《至乐》篇中也讲到同样的事实,指出:《成池》《九韶》之美,张之洞庭之野,鸟闻之而飞,兽闻之而走,鱼闻之而下入,人卒闻之,相与还而观之。在这里阐发了他的美的相对性的观点,而且把相对性引向相对主义。美具有相对性是对的,但引向极端而成为相对主义则是错误的。毛嫱、丽姬之美,是客观存在,《成池》《九韶》之美,也是客观的事实,是人们之共识。庄子以相对主义否认美的绝对性,把一个正确的原则引向错误的道路;而且把人和动物相提并论,从根本上否认了审美是人所独有的,这是我们所不能同意的。

当然,同属一个景物,反映在不同境遇不同心态人的身上,可能有不同的体验。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记述淫雨霏霏春和景明引起人们两种不同的情感体验,而这两种不同的情感体验,又都与个人的主观遭遇有关。假如不是迁客骚人的话,即是遇上前一种景象,也不一定会产生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情感;相反,如果自身是迁客骚人,即使遇到后一种景象,也很难产生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的情感。由此可见,景物是客观的存在,而感受则是主观的体验,美感是具有相对性的。范仲淹最后的结论是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受主客观的影响,能够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确处理景物与情感的关系,提高主观认识,辩证地处理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所以客观事物的美与丑,反映在情感上的苦与乐,都存在有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复杂关系。作为一个有担当的作家,应当站在社会进步的立场上,捕捉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给以艺术加工,使其典型化,理想化,用以教育群众,鼓舞人们前进,推动社会发展。

(摘选自黄济《教育哲学通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对美的认识有相对与绝对之分,在中国美学史上,儒家对美的认识不如道家客观合理。
B.因为庄子发展了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所以他对后世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C.庄子相对主义错在否认美的相对性,而且把人和动物相提并论,否认审美是人所独有的。
D.迁客骚人面对“淫雨霏霏”“春和景明”景象都可能产生“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情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黄济认为美具有相对性,但不可因此否认美的绝对性,从而走上了相对主义的迷途。
B.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第三、四段分别围绕美学中的“相对主义”“绝对主义”展开论证。
C.作者用《知北游》的例子,意在说明庄子将美与无为密切结合,发展了返璞归真的思想。
D.文中加点的“但从另一方面”“当然”,既表明思路的转换,也表现了论证的思辨性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美其美”谈到每个人或者每个民族客观上必定有美丽的点,这侧重表现美的绝对性。
B.庄子关于美的“相对主义”认为因审美者个体差异,对同一审美对象感受到的美完全不同。
C.在大家眼中,爱斯梅拉达有美丽绝伦的外表又有高尚纯洁的心灵,这侧重表现美的绝对性。
D.发现生活中绝对化的真善美,予以艺术加工,强化其相对性以推动社会发展是作家的使命。
2024-05-23更新 | 7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