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常设考点 > 理解重要句子含意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284 题号:1256498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花园

许钦文

父亲的花园在这一年可算是最茂盛的了,那时蕊姊还未出嫁,芳姊也没有死。

红的,白的,牡丹,芍药,先先后后地都开了泛勃勃的美丽的花。我跟着父亲每天到花园去看,给它们灌水;有时一天去看两三次。花园门一打开,我觉着园中只有它们的花,其余的似乎不是自生自灭的野草,就是四围的园墙。它们本来都生着许多花蕊,有一盆芍药简直有十个以上,父亲要它们开的大,格外美丽,早早地把小的都摘去了,选留较大的,每盆只让开两朵。记得有一天,它们初次盛开的时候,全家的人都去看。母亲抱着槐弟;蕊姊,芳姊和娟妹相互手挽着手;梅弟跟着乳母。“这是小姐,那是丫头,”乳母用手指点了点牡丹又点了点芍药向梅弟说。梅弟就拍一拍他肥胖的小手,点一点一朵红的牡丹花,又拍一拍手嚷着说,“我要那朵小姐,我,我,要,那朵小姐!”父亲起初不允许,说是折去太可惜,我极力反对梅弟。后来梅弟因为折不到花似乎要哭了,父亲连忙把他指点过的一朵折去给他。跟着娟妹说是也要折一朵,父亲也就给了她一朵。“还有谁要呢?”父亲笑着凭空问道。这时槐弟尚小,不知道要花,只是看见父亲笑了,张着小嘴巴,露着两颗小牙,闭着眼睛地也笑,同时两个小拳头在母亲的头上只乱敲。蕊姊,芳姊和我都说还是生在盆里好;只有母亲说也要,她说:“我到花园里来不容易,让我到房里去插几朵!”父亲就为她折了一朵白的牡丹,一朵红的芍药。——母亲在家里事情最多,又因裹足的缘故,一到晚上,往往叫脚痛,到花园的时候很少。

这时还只阴历的七月二十三四,靠门口花坛里的银桂就放出阵阵的香气来了。过了四五天,靠河沿墙边的一株也就放开许多金晃晃的花瓣。二次花都特别地开得多。盆里的火桂先后开了三次。

去年掉下种在玉荷花的花坛缝里的秋海棠的种子,自行发芽,自行长成,淡红的对称的斜四边形的开了不下三十朵。蕊姊、芳姊天天早上去采摘,把它晒成花蜜,送了好多给姨母。这花坛里的玉荷花是母亲种的,父亲曾这样对我说,“这种玉荷花重在门口实在是不好看,应该迁栽到别处,不过你娘爱它,让它不动就是了。”

菊花中“玉带”和“金丝”都开放得很早,父亲最爱的紫色的“蟹爪”开得很多,“银钩”开得很大。它们盛开的时候,父亲把花架上的扁柏,刺柏,盆竹和罗汉松等暂时拿下,统统摆上菊花盆。许多朋友都来观赏,父亲亲自引导,花园里往往一天连去四五次。

素草兰开得三朵,素建兰开得五盆,还结了一支小三角柱形的青光光的兰参。父亲极爱兰花。凡种素草兰的盆上都种蜈蚣草,冬季搬进书房。并且喜欢画兰花,这一年特别高兴,兰花也画得特别多。做了许多枕头,也都画上兰花,又题上字,由蕊姊,芳姊绣做成功。他说绣兰花蕊姊不如芳姊好,芳姊绣字也不差。给我的一个,一端有两朵花,题着“清品”两个字。另一端只一朵,题的字有四个:“王者之香”,是芳姊绣的。

我能知道的,父亲在这一年可算最为高兴,家里的人也都很快乐,可是那时何尝明白,这是最快乐的时候了!

我去秋回家省亲,父亲往外谋事去了,未曾晤面。走到阔别的花园,只有从前不注意的西湖柳和白石榴还是枝叶癞稀稀地存着,地上满是青草,盆中无非是枯枝。父亲最爱的素建兰,“反背荷花”等等,因为盆较讲究,母亲已把它们的盆收集在一起,连盆中的泥土也不见了。在门口的母亲所爱的玉荷花也只剩下几支枯枝。西湖柳和白石榴因不时有人来索去做药引,母亲特意保护,才得苟延残喘。断砖破盆,却成了六妹、八妹捕蟋蟀的特别场所。

父亲的花园最盛的一年距今已有几时,已难确切地计算。当时的盛况虽曾照下一像,如今挂在父亲的房里,无奈为时已久,那时乡间的摄影又很幼稚,现已模糊莫辨了。挂在它旁边的芳姊的遗像也已不大清楚,惟有父亲题在像上的字句却很明白:“性既执拗,遇复可怜,一朝痛割,我独何堪!”

日前梅弟由禾寄给我信:“我们兄弟三人都不能请父亲休养……父子四人的奔走,仍不能使母亲无忧于衣食!”这种痛语竟出于那时惟“小姐花”是要的梅弟,当时谁能料得到!

我想父亲的花园就是能够重行种起种种花来,那时的盛况总是不能恢复的了,因为已经没有了芳姊。

我不能再看见像那时的父亲的花园了!

(有删改)


【注】①许钦文:我国现代作家,本文作于1923年11月11日。②蜈蚣草:是能大量富集土壤中砷、铅等重金属的植物,具有改良土壤的作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用“最茂盛”引出父亲花园曾经的胜景,奠定了全文感情基调,与结尾“不能再看见”形成呼应,生出让人无法排解的感伤
B.小说多用细节描写,如“梅弟要花”“母亲做糖”“芳姊绣字”等,这些细节既是作者对父亲花园的记忆,也是小说感人的地方。
C.小说写父亲对花园精心打理,“亲自引导”许多朋友来花园里观赏,“往往一天连去四五次”,表明父亲以花园为媒介广交朋友。
D.小说从“我”的视角叙述父亲花园的过去和现在,两个时期的花园景象形成强烈对比,委婉地表达出社会动荡对家庭生活造成的影响。
2.“这种痛语竟出于那时惟‘小姐花'是要的梅弟,当时谁能料得到!”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这句话中包含了怎样的心情。
3.“父亲的花园”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散文,回答问题:

寻味峄山

①海拔582.8米,占地6平方公里。与五岳的巨大存在相比,守护于孟子故乡邹城的峄山,只能算作天地间的一个盆景。孔子的“登东山(指峄山)而小鲁”,不过是一时兴之所致罢了,况且那时的鲁国比现在的山东要小得多。

②但是,最让我动心的仍是峄山。她是那样的耐人寻味,让人百睹不厌,常读常新。

③庄子、老子、孔子、孟子来过,司马迁、蔡邕、李白、杜甫、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陆游、郑板桥来过,米芾、赵孟頫、董其昌来过。他们倾其心力歌其美,虽不能描绘其美之万一,峄山却将他们视为知己。

④秦始皇、刘邦、刘秀、曹操、李世民、赵匡胤、忽必烈、朱元璋、乾隆等帝王来过,或封禅,或封赐,或求长生。峄山“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宠辱两忘,无意间,便将他们如浮尘般抚过。甚至当我们惊诧于峄山的成名之古之早,并列出记载过峄山的《书经》、《诗经》、《左传》、《太平御览》、《史记》等古籍以佐证的时候,已经生活过25亿年的峄山,正浑然憨然地度着她的青春岁月。

⑤峄山的石头峄山的洞,在世界的山脉中堪称独步。多少亿年,海浪的手不断摩娑,多少亿年,风雨的手不停的雕刻,才造就下这些大慧若憨的巨型石蛋和噙满岁月的华丽石柱?而后又是在哪一次天翻地覆的地壳变迁中,让大自然的造化之手将其撒成石头的瀑布?抑或当年女娲并非为补天,只是为了人间的单调和寂寞才炼下这些丰富多彩的石头?每一块石头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而这千姿百态的生命又构孕出峄山这浑然一体的大生命,那遍及全山相互通连的洞穴,便是这生命的脉胳了。曹雪芹仅仅偷走一块,便琢磨成感天动地的《红楼梦》。

⑥1985年,北京大学陈传康教授来峄山考察,意外地在这里发现了极具科学价值的古海蚀地貌并欣喜地预言:“很可能,这是我国虽经沧海桑田变化还能保留下来的距海最远的古海蚀地貌。”

⑦峄山,和海是有不解之缘的。她是海的女儿。也许是爱之太深,大海才将女儿“放逐”,置于宇宙的祭坛上,使其在经受各种磨难劬劳之中铸成一颗博大的仁爱之心,迎接人类的来临。等啊等,不知变心的峄山从人类萌芽之时起,便以其女性的情怀给人类以深切的怜悯与关爱。

⑧诞生于巨人时代的峄山,注定要受到侏儒们的各种伤害。污秽,砍斫,谩侮,战乱,匪患,她都无言地涵容。就是对于霸道骄横的帝王,她也以怜悯之心待之,告诫他们不要贪心:人类来到世上之前就已经有了江山,即使有一天人类消亡了,江山也还会继续存在;江山不能是哪一个人的私家财产,它只能是宇宙的一员、人类的朋友。

⑨数千年间,她以一种明亮阔达的浩然之气,廓涤着人类心灵上的湫隘。于是,便有数不清的美好时光,长入峄山的生命里。

⑩峄山五华峰前有一30米高的石柱,人们为了纪念2600年前的邾文公,把它叫做天表石。公元前615年春,邾文公将邾国国都由瑕(今济宁南5公里处)迁至峄山之阳。迁都前占卜时史曰:“利于民而不利于君。”邾文公曰:“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利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焉。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民既利也,迁也,吉莫如之!”遂迁于峄,果然是年5月邾文公卒,邾民却以“有功之土者得食其极。”“命在养民”──从此成为百姓对官的渴望、官员的自律和历史对为官者良心的永久拷问。

峄山有一别称“桃花峄”,记念着一个人:王尔鉴。王尔鉴是清雍正年间邹县县令,《峄山志》记述其“治邹清廉仁慈”。其政迹大多湮没于岁月的雾霭之中,唯独“植树造林”一事至今传为美谈。古传峄山有桐树,《书经·禹贡》“峄阳孤桐”的记载最为有名。不知何时何因,峄阳孤桐竟然绝迹。王尔鉴感其“牧竖采樵,牛羊践踏,孤桐老后,徒留濯濯空山”,于雍正寅卯两年,环山上下种桃杏万株,并禁约牧收,让近山的贫苦百姓培植。同时,还在桃杏疏稀处补以松柏青桐。不几年便“天半峄峰簇锦霞,孤桐老后补桃花。沃根不用人间水,红雨春风到万家”(王尔鉴诗),峄山也为后人名之曰“桃花峄”。

虽然峄山现在桃树几近绝迹,但在山的僻冷处,仍可见一两株桃树从岩隙间伸出古拙的枝干,似在向人们说:为官的命根不应是高升再高升,而应是为民办事再办事。诚然,能否不朽与万岁,不是二十四史或几幢碑就可定的,只有百姓的口和心最权威。不知来游山的人们,是否会在这寂冷的桃树前驻足?

无言的峄山,在诉说着一切。

大哉峄山,大自然的和谐杰作。善哉峄山,25亿年的苦难与悲悯造就出的旷世之美。人类是有福的,有希望娶到这位海的女儿,只要能进化得好一些,再好一些。多情的峄山在坚贞地等待着。                       (取材于李木生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立足于峄山的人文积淀,从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引发种种感怀,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
B.文中写“曹雪芹仅仅偷走一块,便琢磨成感天动地的《红楼梦》”,既暗和了女娲补天的故事,又写出了峄山为中国文人提供创作的灵感。
C.文章第8段用“污秽”“战乱”等一连串两字词语,写出了人类对峄山的各种伤害,以凸显峄山面对各种磨难时的涵容。
D.文章第12段写从岩隙间伸出古拙的枝干的桃花,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凸显为官不应追求地位提升,而应努力为民办事的主题。
E.文章以“多情的峄山在坚贞地等待”作结,表达了作者对人类未来的美好期待,凝练含蓄,余味悠长。
2.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3.从全文来看,第7段写大海放逐“女儿”的故事有何作用?
4.纵观全文,如何理解“大哉峄山,大自然的和谐杰作。善哉峄山,25亿年的苦难与悲悯造就出的旷世之美”?
2021-01-18更新 | 23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约会白桦

张波

好几年前,一位北方朋友问我,你看过冬季里的白桦林么?我摇头。他说,那你一定要看看,否则你算不上真正的北方人。我问他,你看了是什么感觉?他沉默良久后对我说:“当时,我想哭……”

这句话让我无法忘怀。

前年,在新疆,我看到了大片夏季的白桦林。在宽阔的额尔齐斯河的两岸,生长着无数的白桦,浓荫蔽天,如同一道绿色的云将那冷冷的河水覆盖着。远远看去,那些白桦纤弱得令人怜爱,茂密的树冠仿佛随时都会使那苍白的树干折断。走到近前,你会感觉到如同面对着一排倾国佳丽,个个亭亭玉立,风姿绰约—那时,我感觉到,再没有比白桦更能体现女性风采的树木了,也再没有比白桦更能够让男人动心的树木了。

然而,冬季的白桦呢?那让人看了“想哭”的白桦呢?

现在,我终于踏上了黑河的土地。我明白此行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和白桦在此时此刻约会。没错,是约会——次企盼已久的相会。

果然,在一片纤尘不染的雪源上,我看到了梦中的白桦林。蓝得纯净无比的天空下面,一大片白桦默地伫立在雪地上。用白璧无瑕之类的语言来形容这片雪地是不够的,因为这雪地尚无一行人和兽的脚印,真的是令人不忍落脚。雪野无言,静谧得令人感到听觉功能的存在已毫无必要。

她们有一种特殊奇异、难以言说的美。她们身处严寒,立足冰雪,躯干纤细却又永远笔挺,枝杈柔弱却从不倒垂。虽叶片全无仍傲然于世,经霜侵雪欺却纯洁如斯。她们经历过无数次与风雪的抗争搏斗,这可以从她们身上爆起的树皮和深深的裂口看出来。但她们在严寒中生长得如此从容,如此平静,看不出有任何一点痛苦的表情。她们的全部生命力永远向着蓝天和太阳。

我恍然——“亭亭玉立”并非只是一种婀娜的姿态:“玉树临风”也不尽是一种单纯的潇洒。达到这样的境界,都需要一番经历,一个过程,以及一种磨练。我缓缓地向她们走去。此时,我已经不敢随便向她们道一声“你好”了,因为我知道,现在的我还没有资格同她们平等对话。与饱经风雪的她们相比,我,只不过是一个未谙世事的小毛头。

我走进她们当中。我能感觉到她们的呼吸、窃笑、私语。我知道,她们此时正在打量着我这个远道而来的、冒冒失失的赴约者。从单纯精神意义上说,我和她们前生有缘,今世有约。我定定神,看到了她们身上的无数只眼睛。这些眼睛美丽而有神,多呈鱼形,如那远古的图腾。片刻之后,我心痛万分地发现,她们的每一只眼睛都是一次苦难的证明,都是某一次断裂和夭折的记号。想想吧,这是何等的壮烈和悲怆啊——每经历一次摧残,她们,便睁开一只眼睛!

然而,这些眼睛里没有泪,只有情。你会感觉到白桦林没有恨,只有爱。最苦的是她们,最美的也是她们;最纤弱的是她们,最有生命力的还是她们;最令人怜爱的是她们,最让人肃然起敬的还是她们。

白桦林啊白桦林。面对这雪中的白桦,好男人不能不流泪。

走出桦林,我回首看去,白桦无语,林梢微动。我已经无法看到她们的眼睛了。但我知道,她们的每一只眼睛都将永不闭合,她们的目光会永远注视我,无论我走到天涯海角,这目光中所传达出的一切都与我同在。我的身后,是两行深深的足迹,那是我前来赴约的证明,更是我朝圣的记录。尽管待到春来雪融,这足印将消失殆尽;尽管此刻告别白桦,这一别也许就是永远!但有一点是无疑的,那就是,这样的一次约会已足够我受用终生

(取材自《中华名家散文精粹》有删改)

1.作者写冬天的白桦树之前,为什么要先写夏天的白桦?
2.作者将“看”白桦林说成是“一次企盼已久的约会”,为什么?
3.作者以“这样的一次约会已足够我受用终生”作结,请简析理由。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写冬日白桦处于蓝天下、白雪中,意在用环境烘托白桦的纯洁、美丽,为下文的感叹作铺垫。
B.由初见雪地白桦时向她们问好,到后来不敢随便问好,说明作者由初来时的随意,变为后来的郑重。
C.文章用“想哭”描述看到冬日白桦的感受,显示了冬日白桦的品格带给作者巨大的心灵震撼和冲击。
D.“我缓缓地向她们走去”中“缓缓”二字,显示作者此时内心的敬意,他的脚步因此变得沉重而艰难。
E.作者认为,白桦树身上的眼睛是她们久经磨难的证明,因为每次磨难,白桦都会睁开一只眼睛。
2019-12-16更新 | 5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天 使

肯特·基恩

①小时候,我是一个捣蛋、不爱学习又极爱报复的孩子。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父母和老师、兄弟和同学都极其厌恶我,然而,在心里我渴望着大家的关爱,就像人们渴望上帝的福泽一样。我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常常默默祈祷:上帝啊!给我善良、给我宽厚、给我聪明吧,我也想如卡尔列一样成为同学们的榜样。可是,上帝正患耳疾,我的祈祷没有一句应验。我依然是个令人生厌的坏孩子,甚至因为我,没有老师愿意带我们这个班。

②三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她就是年轻的玛丽娅小姐。玛丽娅小姐刚一站到讲台上,整个班里都沸腾了,她太漂亮啦!我带头吹口哨、飞吻、往空中扔书本,好多男生跟我学,我们的吵闹声几乎要把房顶掀开。

③玛丽娅小姐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大声叫嚷:“安静!安静!”她始终面带微笑地望着我们。奇怪,这样我反而感到很无聊,于是,我打一个手势,大家立即停止了胡闹。玛丽娅小姐开始自我介绍,当她转身想把自己的名字写到黑板上时,才发现讲桌上没有粉笔,我注意到她的眉头皱了一下,很快又舒展了。心想:糟了,她肯定识破了我们的把戏。但是,玛丽娅小姐却转过身来问:“谁愿意替老师去拿盒粉笔?”刚刚平静下来的沸腾又开始了,怪声怪气的笑声再次淹没了整个教室,好多男生争着去干这件事。

④玛丽娅小姐请大家不要争,她会挑一个最合适的人选。玛丽娅走下讲台,仔细查看了每一个人,最后她说:“基恩,你去吧。”我说:“为什么是我?“因为我看得出你热情、机灵又具号召力,我相信你会把事情做得很好。”

⑤我热情?我机灵?我具有号召力?我竟然有这么多优点?玛丽娅一眼就看出了我的优点!要知道,在此之前从未有人说过我哪怕一点点的好处,甚至我自己也认为我是一个被上帝抛弃的孩子。

⑥我很快取回一盒粉笔,因为它就藏在教室后面的草丛里。当我正要把粉笔递给玛丽娅小姐时,我发现我的手指甲缝里存满了污垢,衬衣袖口开了线,裤腿上溅满了泥点,更糟糕的是我五个脚趾全从破了口的鞋子里露出了头。我很不好意思,可玛丽娅小姐一点也不在意这些,她接粉笔的时候给了我一个天使般的微笑。

⑦从此,我决定做一个上进、体面的人,因为我知道,天使正在注视着我。

1.请你说说第①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2.玛丽娅小姐根据什么对基恩作出“热情,机灵,具有号召力”的评价?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3.第⑥段对“我”的外貌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4.本文为何以“天使”为题,谈谈你的理解。
2020-08-12更新 | 3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