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新闻、通讯、访谈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95 题号:1269810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均衡的情况下,“竞争”的确不可避免。然而,学习本身需要竞争吗?“我”与“你”,究竟是非此即彼胜者唯一,还是美美与共相互促进?

本报记者特邀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做了一次对谈。

记者:合作学习今天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一些专家指出“学习要合作,不要竞争”,在“竞争”随处可见的今天,如何理解“学习不需要竞争”?您可否谈谈学习的本质是什么?

顾明远:当前大家都在讨论个性化学习,但很多人对个性化学习有一种误解,认为个性化学习就是孤立的个人学习。其实人类学习是一种集体的社会活动,儿童学习也需要在集体中进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发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指出:“学习可以理解为获得信息、认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学习既是过程,也是这个过程的结果;学习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既是个人行为,也是集体努力。学习是由环境决定的多方面的现实存在。”同时,学习需要在现实的环境中进行,脱离了现实环境,学习就变成了死读书,读死书了。在集体中学习能够互相启发,促进思考,共同受益。

记者:您谈到,学习是群体的社会活动,但是在群体中就一定有“位置”的差异。就像从小学到中学,每次考试老师都会给出一个班级平均分,这样学生在班级的位置就一目了然。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顾明远:在现实生活中,中考高考都是以分数为指标的,在资源不均衡的情况下,就产生了学习竞争。所以要进行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破“唯分数”“唯升学”难题。这里还涉及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的问题,这里先不讨论。至于中考高考的竞争,是一种学习结果的竞争,学习的结果还包含着学生的努力程度及其他各种因素。但在学习过程中不应该讲竞争,因为学习过程主要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在集体学习中可以互相讨论,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在学习中讲竞争,会使学生养成扭曲的心理。有一个小学生考了100分,回家大哭一场。妈妈问他,考了100分应该高兴,为什么还要大哭。他说,因为另一个同学也考了100分。这种心态就是讲学习竞争的后果。如果学生都抱着这种心态,互相妒忌、互相排斥,整个教育水平也无法提高。而且这种因为学习竞争而产生的消极心态,出现了许多不该发生的事件,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交往频繁的世界、合作的世界,学生要有开朗的性格,开放的心态,学会尊重他人、与人交往、与人合作,学习别人的优点,提高学习的效能。

记者:在资源不均衡的情况下,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学习的意义和功利的目的之间的矛盾如何平衡?

顾明远:学生的天赋、特长、爱好都有差异,因此每一个人的学习,都应该结合个人实际,设计个人的学习方案,并在相同的学科群体中集体学习,互相切磋。学习困难的同学,在群体中可以得到优秀同学的帮助。集体学习并不妨碍每个人的自主选择。所以,学习是不能讲竞争的,学习要讲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竞争是有的,中考高考就是一种竞争,但这是学习结果的最后的竞争。学习不能讲竞争,学习成绩没有排他性,只有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才能共同进步。例如一个乒乓球队,每个选手都要有竞争意识,都要争取得冠军。但这是在竞赛的时候,平时训练的时候就要讲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当今科学技术的发明,无一不是在合作中产生的。在现实环境中学习,与同伴合作学习,会获得丰富的知识、创新的启发与力量。

(摘编自《学习需要竞争吗——对话教育学家顾明远》,《光明日报》2021年1月12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问到学习的本质是什么时,顾明远认为学习是一种集体的活动,并引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发布的研究报告中的观点阐释说明。
B.面对如何看待中小学排名现象的提问,顾明远表示这与现实生活中资源不均衡密切相关,其中还涉及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的问题。
C.关于中考高考的竞争的问题,顾明远表示这是一种学习结果的最后的竞争,如果学生都讲学习竞争,整个教育水平将无法提高。
D.关于如何平衡学习的意义和功利的目的的问题,顾明远以乒乓球队为例,表示每个学生都要有竞争意识,但平时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者在采访前对相关话题作了充分了解,能着眼现实问题,同时重视对方观点,善于顺着对方的回答加以追问,有效地引导对话。
B.作为对谈的一方,本文记者不仅关心学习是否需要竞争的问题,更关心在竞争不可避免时如何平衡学习的意义和功利的目的之间的矛盾。
C.人物专访的提问忌过大过空,本文记者的提问突出了受访者的主体地位,提问的方向也非常明确,问题基本围绕“学习与竞争的关系"展开。
D.本专访从一些专家“学习要合作,不要竞争”的观点入手引发对话,逐渐深入到如何平衡学习的意义和功利的目的,提问层次分明。
3.顾明远教授认为学习过程中不应该讲竞争,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纵观中国以及世界,我们不得不说,垃圾分类这场“战争”,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先不说中国早在2004年就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垃圾制造大国,且以大约每年8%的速度递增。单就我们个体而言,垃圾给我们不仅仅造成了环境上的污染,更为可怕的是,它已经对我们的健康造成了极大伤害。被腐烂垃圾污染过的饮用水源、焚烧垃圾排出的污染物等无不侵蚀着我们的身体,吞噬着我们的健康,如果再不进行垃圾分类,终有一天我们将自食恶果。

垃圾分类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社会消费需求已经从满足数量型转向追求质量型,但供给结构仍然重视量的扩张而忽视质的提高,一方面相当一部分中低端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不少高品质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垃圾是生产和消费的末端产物,粗放式、碎片化、被动式的垃圾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而垃圾分类是对垃圾的精细化、全过程、主动式管理,会从末端对上游的生产和消费环节产生倒逼重整作用,促进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规范的逐步完善,引导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从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摘编自《垃圾分类需要久久为功》,“延安新闻网”2019年7月11日)

材料二:

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分为分类投放、收集和转运及安全处置几大环节。其中,垃圾是否分得开要靠居民动手,这是基础性工作;有序收集、转运和安全处置则有赖于公共服务体系和配套建设,最终的目标是确保各类生活垃圾有合适的归宿。两个环节既相对独立又互相依存,特别是应该依据各种生活垃圾的利用方式来确定如何开展前端分类,两者对接顺畅,才能实现源头分得开、末端用得好的理想状态。目前我国垃圾分类覆盖范围还很有限,垃圾分类收运和处置设施依然存在短板,群众对垃圾分类的思想认识仍有不足。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大家携起手来,将一件一件“垃圾分类”的事情办实做好,我们就能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摘编自《做好垃圾分类   推动绿色发展》,《人民日报》2019年6月4日)

材料三:

2017年中国各类可回收资源价值(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2019-2021中国垃圾分类行业发展状况研究报告》

材料四:

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要加强引导、因地制宜、持续推进,把工作做细做实,持之以恒抓下去。要广泛地开展教育引导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有效的督促引导,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全社会人人动手,一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一起来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近年来,我国加速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全国垃圾分类工作由点到面、逐步启动、成效初显,46个重点城市先行先试,推进垃圾分类取得积极进展。已有9个城市完成立法;80%以上的城市采取“四分法”,即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上海市更是从今年7月1日开始实施被称为“史上最严”的《上海生活垃圾管理条例》。

2019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5年底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摘编自《习近平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新华社2019年6月3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保障个人自身健康还是为了社会经济高质量的发展,垃圾分类处理已迫在眉睫。
B.生活垃圾处置的分类投放,收集和转运及安全处置几大环节,有赖于居民动手、公共服务体系和配套建设。
C.推行垃圾分类关键之一是推动群众习惯的养成,这就需要通过教育引导让群众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D.我国先行先试的46个重点城市,推进垃圾分类取得积极进展,到2025年底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我国垃圾分类覆盖范围还很有限,原因在于垃圾分类所需的必要设施不足,且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不高。
B.我国各类可回收利用的资源价值高,并且不断增长。2016年至2017年,我国废钢铁回收价值的增长幅度最大。
C.垃圾分类的46个试点城市中,大多数城市采取“四分法”垃圾分类;9个城市完成立法,上海市的立法号称最严。
D.目前,全国垃圾分类工作逐步启动、初见成效,但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做实做细垃圾分类工作。
3.在我国要做好垃圾分类工作需要哪些相关方协作?简述各方所起的作用。
2020-08-02更新 | 3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校园欺凌案件被曝光。施暴者手段之恶劣、残忍常常令人瞠目,校园欺凌对未成年受害者造成的心理阴影甚至会影响其一生。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22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有不少欺凌事件是发生在课间、校外,不在老师的视线内。受欺负的学生跑到老师那里告状,老师还经常认为是孩子间正常的嬉戏打闹,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北京市初二学生蒋琴(化名)认为,欺凌事件如果没得到及时严肃的处理,就容易发展得越来越恶劣。她向记者讲述,初一时,她班上有个女同学长得黑,被男生取了各种各样的外号。到了课间,几个男生经常围着这个女生坐一圈,一起取笑她。后来该女生就不爱讲话了。

“被欺凌的同学往往不敢把事情告诉家长。”河北省某中学初三学生张凯波认为,用口头批评教育的方式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收效甚微。“对于老师、家长讲的大道理,实施欺凌的学生往往已经‘免疫’了。处理力度不够,会导致他们将来越来越放纵,变本加厉。”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防治校园欺凌68.3%受访者希望学校或社区定期与家长沟通》)

材料二:

人是社会动物,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人成长成熟的过程,也是其社会化的过程,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对此过程共同负有责任。家庭是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教师。所谓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很多校园霸凌事件中的问题少年,往往在其家庭教育环节就缺乏必要引导,致使形成狭隘的自我中心主义。

当我们在家中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经常说“宝宝就是对的”,遂其心愿、妥协让步时,我们必须料到,有朝一日,自己的孩子可能在校园霸凌事件中扮演邪恶的角色。但是,纵使按照丛林法则,他也不会在社会化进程中永远“旗开得胜”。

说到底,频发的校园霸凌事件显示了儿童社会化进程中某一环节的缺失。对此,父母难辞其咎。他们一方面热衷于孩子的撒娇、装嫩,拒绝让孩子成长、断奶,另一方面又笃信圆滑市侩、强权即公理、摆平即水平。他们从小就对孩子诱之以利,而不是晓之以理,道破利害而不是申明原则。他们追求华而不实的表象,早早地把孩子训练出流利的成人腔,却丝毫不懂得尊重他人。这种看似离谱的错乱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家庭教育失败导致的校园霸凌事件,很多最终只能以“力争达到多方认可的结果”为结局。

一个大学生,其人格的养成和性情的塑型差不多已完成。大学的思想工作做得再好,也替代不了中小学在未成年人品德培育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那是从源头的疏浚与治理,也涉及更多教育主体的协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的学生德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应当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校园霸凌:被娇纵的“邪恶宝宝”》)

材料三:

勇敢地直视对方的眼睛,并告诉他“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老师知道了会批评你的”。(Tell them to stop)
逃离现场,不要让他们得逞。(Walk away)
跑不了的时候,保护自己,不提倡正面反击。(Protect yourself)
告诉老师或者你信任的长者,寻求帮助不是软弱的变现。(Tell an adult you trust)
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不要跟欺负你的人去一些私隐的地方。(Find a safe place)
和信任的伙伴在一起,结伴同行。(Stick together)
寻找新的朋友。(Find opportunities to make new friends)

美国学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如何应对“school bullying”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校园霸凌中校方责任刍议》)

材料四:

被捆耳光,身心俱伤,“情绪稳定”从何说起?相伴童年应是温煦和友爱,而不是暴力与欺侮,校园霸凌屡禁不止,病灶究竟在哪里?“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治愈”,依法惩处施害者,更应呵护受害者,对他们进行心理援助,别流于轻飘飘的形式。

电影《少年的你》把校园霸凌话题带入公众视野。相比剧情,现实更残酷。校园角落里的暴力,可谓不少人的童年噩梦,甚至是一生难走出的牢笼。小孩子无知无畏,社会不能听之任之。“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的少年意气固然可贵,面对校园霸凌,更要有零容忍的态度、切实有力的行动。社会学家李银河也发微博推荐说,《少年的你》没有板起脸来“上课”,有个好故事,有可信的人物关系,演员有上佳的表演,特别赞扬易烊千玺是一个演技派好演员。李银河还表示这部电影很好地诠释了我们该如何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孩子。

(摘编自《人民日报:〈少年的你〉把校园霸凌带入公众视野》)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众多校园欺凌案频频曝光,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的危害,引发了社会的关注。
B.不少欺凌事件发生在课间、校外,未能引起老师重视,未能及时处理,这是欺凌现象越演越烈的原因之一。
C.起侮辱性绰号是欺凌的一种表现形式,危害不容小觑。受害者在遭受语言欺凌后,可能产生自卑心理。
D.口头批评教育的方法对于校园欺凌事件的处理完全无用,有效法律手段的缺失,使霸凌者变本加厉。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分析了校园霸凌案发生的原因,但材料一主要从学校的角度加以分析;材料二则主要从家庭的角度进行探究。
B.材料二认为,校园霸凌是成人社会权势地位问题的“投射”。“强权即公理、摆平即水平”这种处世态度,会使孩子将暴力奉为真理。
C.材料三的美国学校老师教育学生应对校园霸凌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结伴而行;二是不跟霸凌者去偏僻的地方;三是勇敢机智应对霸凌者;四是要寻求帮助。
D.材料四中《人民日报》认为《少年的你》这部电影很好地诠释了我们该如何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孩子。
3.如何有效防治校园霸凌?请结合材料简要作答。
2021-05-20更新 | 3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经济、社会层面来看,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至今的环境问题中全球气候变暖最具意义。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除了占总量比74.4%的二氧化碳,氟利昂也会引发气候变暖,还会破坏臭氧层。但和二氧化碳不同的是,氟利昂是地球上本不存在的,在进入 20 世纪以后才由人工合成制造出来的化学物质,它被广泛应用于冰箱、空调、喷雾剂等产品。甲烷则来自动物的粪便、水田、反刍动物以及天然气的开采过程。水蒸气也有温室效应。相反地,森林和海洋则能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缓全球气候变暖。

联合国 IPCC 的报告显示,地表大气平均气温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上升了 0.3℃~0.6℃。如果气候变暖按照目前的速度继续发展,到 21 世纪末将会上升 2℃~4℃,而全球气候变暖会引发大规模的气象变化,也将实质上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越高,人们将蒙受的危害就越大。而且,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存留时间有数十年之久,对未来地球环境也将产生影响,也就是说,气候变暖的危害会波及子孙后代。

(取材于宇泽弘文《社会共通资本》)

材料二:

碳达峰、碳中和首先改变的将是能源产业格局。要实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就要大幅发展可再生能源,降低化石能源的比重。目前,我国光伏、风电、水电装机量均已占到全球总装机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无论在投入还是规模上都领跑全球。

碳达峰、碳中和还将重构整个制造业,就拿手机产业来说,如果要实现碳中和,负责组装的企业要实现碳中和,为其提供零部件和原材料的环节要实现碳中和,为其提供芯片的企业也要实现碳中和,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实现碳中和。这就会让产业链形成一个新的标准。到了2060年,中国实现碳中和,光伏、风能聚集的中西部地区将会成为最主要的能源输出地之一。中西部地区在中国经济版图上的角色,将被重新定义。

(取材于《碳达峰、碳中和,重新定义经济版图》》)

材料三:

数字人民币在促进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养成方面能发挥积极作用。数字人民币具有可编程属性,可加载智能合约用于条件支付,这一优势使得数字人民币格外适用于低碳行为的激励。以美团平台为例,消费者在完成低碳行为后,进入支付环节时将触发数字人民币预置的“碳中和奖励条件”,进而顺利获得数字人民币低碳红包奖励。如此一来,以绿色低碳为目标的支付流程就引导着消费者不断完成绿色低碳任务,从而帮助消费者逐渐养成绿色低碳的生活习惯。

从前期开展数字人民币低碳骑行活动的效果来看,使用数字人民币红包进行激励,能够有效带动消费者低碳出行。公开数据显示,9月起开展的低碳骑行活动吸引了近800万用户参加,其中,近200万用户下载和开立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累计产生超过4200万绿色骑行公里数。与驾驶普通燃油车相比,同等运量下预计可减少碳排放量约11400吨。

此次再度将数字人民币试点与低碳生活方式相结合,也为接下来数字人民币的推广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样板。随着数字人民币试点的纵深开展,数字人民币场景建设不断深化,将数字人民币与绿色低碳结合,成为不少金融机构布局的重点方向。

(取材自2021年12月20日《经济日报》陈果静《数字人民币助力绿色低碳生活》)

材料四:

1.根据前三则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地表大气平均气温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上升了 0.3℃~0.6℃,预计到了21世纪末,气候变暖将会引发大规模的气象变化。
B.导致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仅对当下的人类产生一定的影响,更会遗毒后代。
C.2060年,中国要想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就要大幅发展可再生能源,改变能源产业格局。
D.数字人民币以绿色低碳为目标,激励消费者的低碳行为,能促进人们养成绿色低碳的健康生活方式。
2.根据上面四则材料,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60年,中国实现碳中和,中西部地区将会成为中国经济版图上的主要角色。
B.随着数字人民币场景建设的深化,它赋能绿色低碳发展的功能也将增强。
C.据材料四,2022年中国数字人民币使用中主要痛点是操作、隐私等问题。
D.在数字人民币用户调研中,只有不到半数的受访者了解数字人民币。
3.下面对材料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力于种植树木的蚂蚁森林等公益项目,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全球气候变暖。
B.2060年,大片的光伏和风力发电景象可能会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的旅游景观。
C.美团平台消费者获得数字人民币低碳红包奖励是因为其已经完成预置的低碳行为。
D.警惕风险、完善政策、推广宣传,可以让数字人民币更快融入大众日常生活。
2023-03-28更新 | 17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