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1届西南名校联盟高三“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卷(二)语文试题
全国 高三 模拟预测 2021-04-13 56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本来只想看个花絮,却被不断推送过来的短视频‘强迫’着刷完一整部剧。”近段时间以来,“热搜式追剧”成为不少观众看剧的“新姿势”。这背后,实际上是社交媒体、片方和播出方利用智能算法与观众口味达成的一种“共谋”。这种方式看上去两全其美,殊不知既破坏了影视作品本身的艺术美感和价值功能,也败坏了观众的“观剧胃口”。

算法对于影视作品的“介入”早就有迹可循。电影《后会无期》对目标观众进行数据画像,利用分析结果辅助剧本创作。如今,智能算法对影视行业的“入侵”也远不止于营销和传播层面,而是以一种所谓中立的“理性工具”面孔深度渗透到内容拍摄乃至后期制作等多个环节,这在具有天然技术优势的网络视听平台上尤盛。智能算法背后的大数据运算为影视创作提供了看似更为合理的参考指标,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观众的喜恶和市场的走势,能有效地帮助影视创作者掌握潜在的话题热点,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因此,智能算法规则下诞生的影视作品往往有着“吸金体质”。

算法显示,影视作品要想上热搜,引发舆论讨论,设置具有话题度的“热搜工具人”角色是比较稳妥的方法。于是,家庭剧里总要有个重男轻女、一味索取的长辈;情感剧里一般都会出现看似楚楚可怜却工于心计的第三者等。作品虽然题材各异,却都在算法的指导下,为脸谱化的人物设置程式化的剧情,打造一系列吸引眼球的话题标签,甚至将智能算法奉为圭臬。

这不禁让人质疑,难道仅凭智能算法就能计算一切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影视剧应当是有思想的艺术产品。而在算法规则里兜兜转转的“热搜定制爽剧”却千人一面,套路雷同。长此以往,势必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在利益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影视创作者会仿之效之,一味地通过智能算法来编织影视作品的骨架和肌理,无条件地迎合和满足大众的喜好,不仅将会使影视创作走入机械重复甚至倒退的“死循环”,而且将带着观众在“娱乐至上”的歧途中走入钳制自主思想的泥淖。

实际上,这种“唯算法论”的创作态度就是“唯数据论”的“换汤不换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存在的智能算法,本身是没有任何价值取向的。让其产生“异化”的是那些妄想用算法走创作捷径、迅速在市场中捞一笔热钱的浮躁心态。当然,每一种事物的出现和发展都有其合理性,智能算法在影视创作领域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诸多裨益。它不仅提升了作品的生产效率,还拉近了内容创作与观众需求之间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影视作品实现“为人民而作”的根本宗旨。因此,对于创作者而言,应当在充分发挥创作主动性的基础上,真正让智能算法为影视创作锦上添花。所谓,“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在“智能”中走向“无能”,是影视创作在智能算法时代下必须警惕的悲哀;而如何凭借智能算法的“大数据”深刻洞悉影视创作的“大智慧”,则应当成为实践和探索的永恒命题。

(摘编自李政《靠大数据揣度观众心理,“算法”定能“胜算”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对于早期的影视作品而言,智能算法如今已经“入侵”至影视创作的各个环节,在一些网络视听平台中更是如此。
B.在算法的指导下,制作出套路雷同的“热搜定制爽剧”,久而久之,将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影响影视行业的发展。
C.虽然智能算法在影视创作领域的广泛应用带来了诸多裨益,但是影视创作仍存在着在“智能”中走向“无能”的可能性。
D.创作者在影视创作中,应当积极发挥创作主动性,实践和探索如何凭借智能算法的“大数据”深刻洞悉影视创作的“大智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目前的追剧现象人手,分析了运用智能算法创作影视作品的原因和影响,由表及里,论证深入。
B.文章以电影《后会无期》为例,是为了证明在“热搜式追剧”之前,算法便已在影视创作中运用。
C.文章在论及影视创作领域运用智能算法的根本原因时,主要从提高经济效益和话题度的角度展开论述。
D.文章不仅能辩证看待智能算法对影视创作的影响,而且还对创作者如何运用智能算法创作提出了要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运算为影视创作提供合理的参考指标,从而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因此,智能算法规则下诞生的影视作品往往更有经济价值。
B.设置具有话题度的“热搜工具人”角色,利于引发舆论,提高关注度。这使得影视创作者将智能算法奉为圭臬,创造的作品愈发雷同。
C.只要避免通过智能算法来编织影视作品的骨架和肌理以及无条件地迎合和满足大众的喜好,就能够创造出具有思想性的影视作品。
D.那些妄想用算法走创作捷径、迅速在市场中捞一笔热钱的浮躁心态让作为新兴技术存在的智能算法产生“异化”,我们应当警惕。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均衡的情况下,“竞争”的确不可避免。然而,学习本身需要竞争吗?“我”与“你”,究竟是非此即彼胜者唯一,还是美美与共相互促进?

本报记者特邀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做了一次对谈。

记者:合作学习今天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一些专家指出“学习要合作,不要竞争”,在“竞争”随处可见的今天,如何理解“学习不需要竞争”?您可否谈谈学习的本质是什么?

顾明远:当前大家都在讨论个性化学习,但很多人对个性化学习有一种误解,认为个性化学习就是孤立的个人学习。其实人类学习是一种集体的社会活动,儿童学习也需要在集体中进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发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指出:“学习可以理解为获得信息、认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学习既是过程,也是这个过程的结果;学习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既是个人行为,也是集体努力。学习是由环境决定的多方面的现实存在。”同时,学习需要在现实的环境中进行,脱离了现实环境,学习就变成了死读书,读死书了。在集体中学习能够互相启发,促进思考,共同受益。

记者:您谈到,学习是群体的社会活动,但是在群体中就一定有“位置”的差异。就像从小学到中学,每次考试老师都会给出一个班级平均分,这样学生在班级的位置就一目了然。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顾明远:在现实生活中,中考高考都是以分数为指标的,在资源不均衡的情况下,就产生了学习竞争。所以要进行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破“唯分数”“唯升学”难题。这里还涉及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的问题,这里先不讨论。至于中考高考的竞争,是一种学习结果的竞争,学习的结果还包含着学生的努力程度及其他各种因素。但在学习过程中不应该讲竞争,因为学习过程主要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在集体学习中可以互相讨论,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在学习中讲竞争,会使学生养成扭曲的心理。有一个小学生考了100分,回家大哭一场。妈妈问他,考了100分应该高兴,为什么还要大哭。他说,因为另一个同学也考了100分。这种心态就是讲学习竞争的后果。如果学生都抱着这种心态,互相妒忌、互相排斥,整个教育水平也无法提高。而且这种因为学习竞争而产生的消极心态,出现了许多不该发生的事件,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交往频繁的世界、合作的世界,学生要有开朗的性格,开放的心态,学会尊重他人、与人交往、与人合作,学习别人的优点,提高学习的效能。

记者:在资源不均衡的情况下,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学习的意义和功利的目的之间的矛盾如何平衡?

顾明远:学生的天赋、特长、爱好都有差异,因此每一个人的学习,都应该结合个人实际,设计个人的学习方案,并在相同的学科群体中集体学习,互相切磋。学习困难的同学,在群体中可以得到优秀同学的帮助。集体学习并不妨碍每个人的自主选择。所以,学习是不能讲竞争的,学习要讲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竞争是有的,中考高考就是一种竞争,但这是学习结果的最后的竞争。学习不能讲竞争,学习成绩没有排他性,只有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才能共同进步。例如一个乒乓球队,每个选手都要有竞争意识,都要争取得冠军。但这是在竞赛的时候,平时训练的时候就要讲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当今科学技术的发明,无一不是在合作中产生的。在现实环境中学习,与同伴合作学习,会获得丰富的知识、创新的启发与力量。

(摘编自《学习需要竞争吗——对话教育学家顾明远》,《光明日报》2021年1月12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问到学习的本质是什么时,顾明远认为学习是一种集体的活动,并引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发布的研究报告中的观点阐释说明。
B.面对如何看待中小学排名现象的提问,顾明远表示这与现实生活中资源不均衡密切相关,其中还涉及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的问题。
C.关于中考高考的竞争的问题,顾明远表示这是一种学习结果的最后的竞争,如果学生都讲学习竞争,整个教育水平将无法提高。
D.关于如何平衡学习的意义和功利的目的的问题,顾明远以乒乓球队为例,表示每个学生都要有竞争意识,但平时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者在采访前对相关话题作了充分了解,能着眼现实问题,同时重视对方观点,善于顺着对方的回答加以追问,有效地引导对话。
B.作为对谈的一方,本文记者不仅关心学习是否需要竞争的问题,更关心在竞争不可避免时如何平衡学习的意义和功利的目的之间的矛盾。
C.人物专访的提问忌过大过空,本文记者的提问突出了受访者的主体地位,提问的方向也非常明确,问题基本围绕“学习与竞争的关系"展开。
D.本专访从一些专家“学习要合作,不要竞争”的观点入手引发对话,逐渐深入到如何平衡学习的意义和功利的目的,提问层次分明。
6.顾明远教授认为学习过程中不应该讲竞争,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世隔绝

①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与世隔绝的角落了,连月亮之上都不再神秘。我们沙漠腹心的这个沙窝子与外界也一直保持着适当的联系。这一点从大家的日常交谈中就可看出……总有哪么多话题可聊!早也聊,晚也聊,一聊就没个完。说者声情并茂,闻者惊叹连连。肯定有外部的消息连续不断地进入这片荒野,才能维持这样的谈话嘛。

②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是牧羊时马上相逢的问候,其次是新什别克家那部无线座机电话。但是那个破电话几乎没啥信号,深更半夜才闪出一两格,打个电话得跟吵架一样大喊大叫:“……你能听见吗?我能听见!你说!你说!我能听见!你真的听不见吗?……”尽管如此,对这片荒野来说,已经足够了。

③来到这里,一切安定下来,最重要的几项劳动也结束了。亲爱的加玛就该北上返回阿克哈拉照顾生病的奶奶了。可怎么回去呢?到哪儿找车呢?

④牧场上的车统统都是三证全无的运营车,那样的车在荒野里若隐若现的沙子路上慢吞吞地,东倒西歪地爬啊爬啊,时速没法超过二十公里。只有偷偷上了乌河南岸的柏油路,才能陡然神气一下,开得飞快。可就连这样的车也是罕见的。终于有一天,居麻去北面的亲戚家帮忙挖地窝子,带回了一个消息,说有一辆车第二天将经过附近的牧场。于是加玛赶紧开始做准备。

⑤所谓的“准备”主要是洗头。这令我很难理解。当时旱情严重,水非常珍贵,如果是为了洗给司机和其他乘客看的,这也太虚荣、太奢侈了吧?再一想,怎么能用“虚荣”这么简单的两个字来定义这件事呢。生活本来就够局促了,如果再潦草地应付,那就是“破罐破摔”。再窘迫的生命也需要“尊严”这个东西。而“尊严”须得从最小的细节上去呵护。哪怕就只在一名司机和两三名乘客面前体现短短几个小时的清洁和体面,也马虎不得啊。

⑥于是加玛不但洗了头,还从头到脚整顿了一番。还打开上了锁的箱子,拆开一双新袜子换上。还坐下来打扮了整整一上午,抹了桂花头油(是的,都这年代了,牧场上的女人们仍习惯使用这种古老的化妆品),擦了粉底。光梳头发就梳了半个小时!

⑦照我看来,有车的这个消息也未免太渺茫了些。不过是口耳相传的一则听闻,既没办法直接和司机联系、证实,也说不准会不会有啥意外和变动。但大家还是把它作为确凿的事实接受了。

⑧这一天很冷。一大早,只有一行脚印在结满白霜的地面上踩出黑色的粪土,一线绵延,穿过整个沙窝子消失在沙丘顶端。头一天晚上就已经打包好了行李,隔壁萨依娜也过来给奶奶捎了一小包糖果。嫂子给奶奶捎了两条塞着马肋骨的马肠,一包煮熟的肉,两张冬宰时剥的羊皮。所有东西统统用一块白布包着。除此之外,嫂子还额外给了加玛几块比较贵的糖果,使她高兴得喊叫起来。

⑨然后这姑娘又翻出一只小小的空钱包,敞开了伸向居麻——要钱。居麻立马给了一百块,更是令她大乐。她原计划是要五十块。另外居麻还给奶奶捎了五百块,是生活费和治病的钱。

⑩帽子时,女儿手持两顶帽子郑重地向爸爸征求意见。居麻说雪青色那顶好看,于是她立刻端正地戴在头上,遮住额头。看着这么整齐、快乐的女儿,居麻微笑无语,卷着莫合烟耐心地等她收拾利落。比起体面的女儿,父亲非常灰暗,他还是穿着那双补丁迭补丁的大头鞋,破旧的外套皱皱巴巴。在兴奋的女儿面前,他显得失落而精神不振,却解释说昨夜没有睡好。

⑪然后两人出门上马,居麻送她去遥远的路边(所谓“路”,只是荒野中的两道车轮印)等车。传闻中的那辆车大约会在今天中午时分经过附近的荒野。两人的马消失在北沙梁另一面的荒野深处,我站在沙丘上看了许久。

⑫少了两个人,我和嫂子备感寂寞。我去萨依娜家帮着绣花,下午两点才回家。结果回家推门一看,父女俩正围着矮桌吃肉……他们说,在路边等了四个小时,冻得实在受不了,只好回来了。看来车要么远远未到,要么早就走过了。

⑬晚上,给奶奶捎的钱以及给加玛的零花钱又统统收了回去。虽然说好等出发时再给,但加玛还是很不乐意。我也觉得很奇怪,干嘛要收回去呢?怕她乱花吗?问题是这荒野里到哪儿花钱去?

⑭又过了几天,通过电话(之前一个多星期没信号……得到一个稳妥的消息:有一辆小货车会前往旱情严重的北面牧场送冰,并于当天返回乌河一带。于是父女俩决定赶去那边的亲戚家坐等车来。

⑮于是又一轮告别开始了。隔壁又过来表达了一遍对奶奶的问候。嫂子又开始打包给奶奶捎带的物什。居麻重新给钱,重新算账,这次又多给了二十块,还额外抓了一小把零钱。加玛喜滋滋地数了又数,反复感慨:“这么多啊,这么多钱啊……”

⑯这回还是一大早起来,长时间梳头发、抹头油、打粉底、别头花。程序一个也不能少。当父女俩骑马的身影再一次消失在沙丘背后,我还在幻想:等到傍晚,门一开,两人又笑嘻嘻地回来了。

⑰可这一次真的走了。居麻第二天中午才回来,向我们形容了那车的样子,说他一直看着车完全消失了才转身回家。嫂子又仔细地问了一些细节。然后夫妻俩长时间陷入沉默之中。

⑱加玛走了,像一百个人走了!我们多寂寞啊。从此夜晚更漫长寂静。

(节选自《冬牧场》,有删改)


[注]2010年,李娟加入《人民文学》杂志社的“非虚构写作计划”,跟随哈萨克族牧民居麻一家在游牧民族的冬牧场里生活了3个多月,写成《冬牧场》一书。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取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没有惊心动魄的离奇故事,不存在波澜壮阔的时代风云,极为真实地再现了哈萨克牧民的生存境况。
B.作者通过描写加玛等车前洗头并精心打扮的过程,呈现了冬牧场生活的困窘,也表达了对在局促生活中也要呵护尊严的认同。
C.第一次等车失败返回后,居麻夫妻将给奶奶捎的钱以及给加玛的零花钱又统统收了回去,是因为生活拮据,担心加玛乱花钱。
D.文中伏笔巧妙,如“我”认为有车的消息“太渺茫了些”“也说不准会不会有啥意外和变动”,为后文第一次等车失败埋下伏笔。
8.本文第④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文章围绕“与世隔绝”展开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2021-04-12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西南名校联盟高三“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卷(二)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将军卫青者,字仲卿,平阳人也。其父郑季,为吏,给事平阳侯家,与侯妾卫媪通,生青。建元二年春,青同母姊子夫得入宫幸上。元光五年,拜青为车骑将军,击匈奴,出上谷。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公孙敖为骑将军,李广为骁骑将军,军各万骑。青至茏城,斩首虏数百。骑将军敖亡七千骑,卫尉广为虏所得,得脱归,皆当斩,赎为庶人。贺亦无功。元朔五年,汉令车骑将军青将三万骑,出高阙击匈奴。得匈奴右贤裨王十馀人,众男女万五千馀人,畜数千百万。至塞,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车骑将军青为大将军,大将军立号而归。而封青子伉等为侯。青以子在襁褓中,未有勤劳,而又非其所以劝士力战之意也,固谢之。明年春,大将军青复出定襄击匈奴,斩首虏万余人。右将军苏建尽亡其军,独以身亡归大将军。议郎周霸曰:“自大将军出,未尝斩裨将。今建弃军,可斩以明将军之威。”大将军曰:“青幸得以肺腑待罪行间,不患无威,而霸说我以明威,甚失臣意。且使臣职虽当斩将,而具归天子,天子自裁之,于是以见为人臣不敢专权,不亦可乎?”军吏皆曰“善”。元狩四年,上令大将军青、骠骑将军去病将各五万骑,步兵转者踵军数十万,咸击匈奴单于。赵信为单于谋曰:“汉兵既度幕,人马罢,匈奴可坐收虏耳。”乃悉远北其辎重,皆以精兵待幕北。而适值大将军军出塞千馀里,单于视汉兵多,而士马尚强,战而匈奴不利,薄莫,单于遂乘六骡,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元封五年,大将军青卒,谥为烈侯。子伉代为长平侯。

太史公曰苏建语余曰吾尝责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大夫毋称焉愿将军观古名将所招择选贤者勉之哉。大将军谢曰:“自魏其、武安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彼亲附士大夫,招贤绌不肖者,人主之柄。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其为将如此。

节选自《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太史公曰/苏建语余曰/吾尝责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大夫毋称焉/愿将军观古名将所招选择贤者/勉之哉
B.太史公曰/苏建语余曰/吾尝责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大夫毋称焉/愿将军观古名将所招选择贤者/勉之哉
C.太史公曰/苏建语余曰/吾尝责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大夫毋称焉/愿将军观古名将/所招选择贤者勉之哉
D.太史公曰/苏建语余曰/吾尝责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大夫毋称焉/愿将军观古名将/所招选择贤者勉之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元,是汉武帝第一个年号,后指历朝开国后第一次建立年号,也泛指建国。
B.裨将,神有“副、偏、小”的意思。神将在古代是指副将,专任一方的将领。
C.待罪,旧时官吏常害怕因失职而获罪,所以用“待罪”作为自己供职的谦辞。
D.辎重,是古代军事中的用语,指跟随作战部队行动的、有帷盖的运输车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青善于用兵。元光五年讨伐匈奴,只有卫青取得了胜利公孙敖、李广打了败仗,公孙贺也没有功劳。
B.卫青为人低调,不居功自傲。元朔五年,作为车骑将军从高阙出兵大败匈奴后坚决推辞皇帝的封赏。
C.元朔六年春天,苏建损失自己的全部军队后独自逃回卫青处,卫青没有听从周霸的劝说杀苏建以明威严。
D.卫青在元狩四年春天与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几十万步兵和转运物资的人跟随其后,攻打匈奴的单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骑将军敖亡七千骑,卫尉广为虏所得,得脱归。
(2)薄莫,单于遂乘六骡,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
2021-04-08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西南名校联盟高三“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卷(二)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①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在绵州东北。蔡氏昆仲: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②绵州:在今成都东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书写“离愁别恨”的七律,描写形象新颖,结构严整工巧,感情真挚。
B.诗歌首联叙事,追忆昔游,“两度”和两个“值”字流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C.颈联与“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都用拟人手法,抒写了离愁别恨和思乡之情。
D.尾联以景结情,用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而来寄托自己的情思,情韵悠长。
15.《唐宋诗举要》有评:“三四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是谓神行。”请结合诗歌三四句谈谈你的理解。
2021-04-12更新 | 5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西南名校联盟高三“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卷(二)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容易(0.94)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使用了顶真手法,白居易《琵琶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琵琶乐音暂时停顿,为曲终前的高潮蓄势。
(3)《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04-08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西南名校联盟高三“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卷(二)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就科幻电影或者文学作品而言,跨界元素就像是做菜的调料,若处理合适,与科幻基调          ,便是锦上添花;若拿捏失当,则显得不伦不类。一般来说,硬科幻需要更为扎实       的科学理论作为情节叙事的基础动力,而由于软科幻的科技设定重要性相对较低,通常借助科幻背景探讨社会、人文、伦理等任务,所以更容易成为混搭各种类型元素的试验场。

在多种文艺类型跨界融合渐成趋势的今天,科幻文艺作品的内涵和形式日益丰富多元,包括“软”“硬”科幻之间的分野也大有日渐模糊的态势。但归根结底,是否融合了其他类型元素,科幻基础设定的强或者弱,并不是一部科幻作品精彩与否的最本质因素。因为一部作品无论添加多少“佐料”进去,只有保持主题的鲜明和核心品质的上乘才能称得上成功,而不是 、流于形式。对于所有的文艺作品来说,一个好的故事,应当用最合适的形式去呈现最独特的思考,实现文艺作品“灵”与“肉”的完美契合,而非彼此     ,这才是文艺创作的恒久法则。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相辅相成        缜密        喧宾夺主        悖逆
B.相得益彰        细密        反客为主        背离
C.相得益彰        缜密        喧宾夺主        背离
D.相辅相成        细密        反客为主        悖逆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而软科幻由于科技设定的重要性相对较低,科幻背景通常被用来探讨社会、人文、伦理等任务
B.而软科幻由于科技设定的重要性相对较低,通常借助科幻背景探讨社会、人文、伦理等命题
C.而因为软科幻的科技设定重要性相对较低,科幻背景通常被用来探讨社会、人文、伦理等任务
D.而因为软科幻的科技设定重要性相对较低,通常用科幻背景来探讨社会、人文、伦理等命题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
B.我们社会主义大家庭一直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难道我们能眼睁睁地看着许同学死去吗?这样的行为是何等残忍!
C.无论是太极拳的招一式、一起一落,还是“送王船”的盛大仪式、丰富意涵,都深深浸润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气的和中国哲学的理念。
D.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它能够帮助我们预知天气变化,这对工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2021-04-08更新 | 12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届西南名校联盟高三“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卷(二)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较易(0.85)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人们通常以“无过无不及”界定“中庸”,但要准确理解中庸,______ 。对此,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中庸是无过无不及于“礼”。______,昭示着人与人达于和谐的理想。有人认为,中庸是无过无不及于“度”。它是一个方法论层的范畴,昭示着实践之主、客体达于和谐的理想。也有人认为,中庸是无过无不及于“三”。它是一个方法论层面的范畴,昭示着对立之“一”与“二”达于和谐的理想然而,_____。就《中庸》的文本来看,中庸不仅是一个伦理学、政治学的范畴,也不仅是一个认识论、方法论层面的范畴,它是一个宇宙论层面的范畴。

2021-04-08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西南名校联盟高三“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卷(二)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21. 请筛选并整合下面文字中的主要信息,拟写一条关于“知人论世”的定义。要求语言简明,不超过75个字。

孟于在《孟子·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由此提出了“知人论世”的说法。这意味着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知人论世”说和“以意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经》中的一些作品,可以更接近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也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如今,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享受购物的便捷与乐趣,学习高校名师开设的精品课程。出门在外,移动支付让我们告别忘记带钱的尴尬处境,共享交通、高铁也让我们之间的距离不再遥远。同时,无人驾驶、智能家居、机器人医生等人工智能产品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社会领域正被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赋能”。

材料二:生活中,很多人每隔几分钟就要看一眼手机,不断刷新各种APP,生怕错过任何一条消息;课堂上,越来越多的学生无精打采,只因熬夜打游戏、刷抖音;公路上,一些司机会眼睁睁地把车开进河里,只因GPS说继续行驶……

材料三:近日,一位老人独自冒雨来交医保,却因被拒收现金后不会使用手机支付而满脸无助。无独有偶,南京一位老人扫码使用共享单车,却发现打不开,又担心受骗、退不回押金,于是一直守在单车旁5个多小时。


班级将召开一次“科技与生活”的主题班会,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试卷题型(共 10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3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3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30.65时评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论述类文本
4-60.65新闻、通讯、访谈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评价社会价值和影响  探究内容,提出见解实用类文本
7-90.4其他小说  分析结构,概括主题  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  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30.65《史记》  古代文化常识  概括中心意思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4-150.4罗隐(833-909)  羁旅思乡  修辞手法  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0.94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7-19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标点符号  熟语(含成语)选择题组
200.85情境补写语言表达
210.65下定义语言表达
六、作文
220.4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