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04 题号:127100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表情包正在毁掉我们的表达能力,甚至毁掉我们的语言吗?这个设问已不新鲜,最近又频现于网络。“斗图”和连串的表情让许多人感到压力,许多网友“哭诉”,在虚拟环境中,表情包泛滥和误用给自己造成很大的不便和尴尬,一家英国公司甚至已经开始招募表情包翻译员。这不禁让许多人思考,表情包的使用是否损害了我们的语言能力乃至我们的语言。

②但另一方面的事实也不能忽视。2016年,有媒体组织的“24小时无表情包生活挑战赛”有5307人参加,超过30%的人失败——无法忍受一天不用表情符号,另有三分之一的挑战者虽然成功,但表示倍感煎熬,“尴尬”是他们提及最多的感受。

③表情包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让三分之二的语言社团成员感到难以离弃的东西是否接近,甚至已经成为语言的一部分呢?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2014年,美国国会图书馆正式收藏完全用表情包转写的《白鲸记》。同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会辩论间隙表示,“如果全世界还有一样东西我们还能统一意见,那就是表情包了”。

④表情包是虚拟语言生活自组织的产物。作为语言的一种可视化形式,其本质和文字相差不多。作为自然语言的拐棍,表情包在以文本交流为主的虚拟空间中提高了用户沟通的效率和质量。试想,我们多少次用表情符号表达文字无法传递的实时心情?又有多少句末的“呢”“耶”被相应的表情符号取代?一个缺少铺陈的祈使句丢过来,究竟是命令还是建议,恐怕得看后面是不是跟着个笑脸。

⑤表情包引起的焦虑本质上是表达方式对应语言生活圈层错位导致的。表情包出现在严肃、正式的交际场合,显得不合时宜,出现在讲求效率的对话中则浪费时间和空间。滥用的表情包就像滥用的成语一样,不能起到调节情绪、提高效率的作用,反而带给人们不少烦恼。表情包带来的交际便利是工具性的,而引发的焦虑是文化性的,但这两者摩擦引起烦恼,与毁掉语言、降低表达能力着实不在一个层面。

⑥其实,“正在毁灭语言”的东西已经不少了,从寻呼机、手机到互联网,再到流行语、字母词,还有时不时跑出来的英语乃至各种外语。著名语言学家刘海涛曾表示,语言本质上是人驱的自组织系统,即语言是活的,是语言社团自发形成和认同的,而不完全是规定的。语言和语言社团的动态性使各种进入其中的异质符号可以有机融入语言生活之中,而这个过程充满了符号形式之间、使用者之间的竞争。正如语言中普遍存在的外来词、字母词,假以时日,很多表情符号会保留和稳定下来,成为和它们一样不再引人注目的语言形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对表情包放松警惕了。

(摘编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表情包,作为自然语言的拐棍,能够在任何以文本交流为主的空间里提高沟通的效率和质量。
B.在作者看来,让三分之二的语言社团成员难以离弃的表情包已经确定成为人们语言使用的一部分。
C.有人针对斗图现象以及表情包的滥用与误用提出担心,认为这种现象可能会损害我们的语言能力。
D.在作者看来,寻呼机、手机以及互联网等都是毁灭语言的东西,人们在使用时应该慎重选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运用举例论证,2016年有关媒体所做的活动及结果表明,有不少人对表情符号有较强的依赖性。
B.第③段又列举了两个美国的具体例子,从正面进一步强调,表情包不仅可以表情达意,还能促使政见统一。
C.最后一段引用语言学家刘海涛的话证明语言是活的,其言外之意,表情符号也会成为一种语言。
D.该文采用纵向式论证,先指出人们怀疑表情包危害的现象,再分析表情包的实质,最后指出应有的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情包一旦被稳固下来,就会成为一种外来词或字母词而不再引人注目。
B.作为工具性的表情包给交际带来便利,但滥用误用也会带来不少麻烦。
C.作为一种可视化的语言形式,表情包是虚拟语言生活自组织的产物。
D.从表情包的使用现状与发展趋势来看,没必要过于担心其对语言的影响。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文学的角度观照传统节日,并不牵强。传统节日作为民族历史文化遗存,在漫长的岁月传承中,一些原初的价值与功能或有所丢失,或发生变异,节日仪式中的功利作用悄悄向审美作用转移,例如本来是象征驱除侵害人类生活的力量与因素的仪式,在反复举行之后,就变得别有意味了。端午节就是例子。为避萌动的邪气,需沐浴兰草汤、采药、置菖艾、戴香包等方式防五毒、送瘟神。延习既久,这些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可见,在审美这一人类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因为所有的节日都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

清明节扫墓祭拜,是追念自家先人与逝者,祈求保佑的虔诚表达;中元节送河灯,活着的人希望那些无所归依的魂灵也被善待。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如出一辙。有些节日,由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比如七夕节。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反映了人类对天象的崇拜。根据这一天象,产生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凄美爱情故事。这个节日的诞生,可以说与文学生产同时进行。

传统节日通过人的行为方式流传下来的。但这些节日能够作为民族文化的物化形式得以保存并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更依赖文学书写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语言篇章。从古代开始,对传统节日的吟咏和描写,产生了大量的诗词歌赋,乃至只要提到某个节日,人们就会立即联想到某一首诗词或某一篇文章。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文学起了主要作用。可以说,历代有关传统节日的文学作品,装点了传统节日,强化了民族的集体记忆,牢牢绾结起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里值得珍存的部分。成体系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人类文明的进步,由科学不断地对原始思维构造的世界形象“去魅”,其结果是提高了人类掌握对象世界和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但也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紧张,更重要的是对自然的科学认知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失去不少光彩。贪恋于高速交通工具和钢筋水泥的森林,就难以驻足花前月下,感受自然之美,以至于再好酒的人,也领略不到李白的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妙处。科学的去魅,使人类心灵里的形象世界日益干瘪无味。试想,只有陨石坑的月球,比起有嫦娥、玉兔和桂花树的月宫,是多么无趣。因此,保留传统节日以及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和文学形象,对于工业化时代的人们来说就是弥足珍贵的“复魅”,它将使日益单面化的人在精神世界里变得丰富起来。在这个意义上说,传统节日体系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是对全人类的一种文化贡献。而文学有责任在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

(摘编自毕光明《传统节日的文学理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节日产生后即具有原初的实用功能和审美作用,但在传承过程中,前者或有所丢失,或发生变异,后者却一直保留着。
B.反映了人类对天象的崇拜的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同时也产生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凄美爱情故事。
C.传统节日通过文学作品流传下来,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强化了民族的集体记忆和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感与文化认同。
D.只要提到某个节日,人们就会立即联想到某一首诗词或某一篇文章,因此产生了大量吟咏和描写传统节日的诗词歌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传统节日与文学相同之处谈起,接着论述两者的产生与传承的相互关系,最后归结论点。
B.文章第二段阐述七夕节的相关故事,论证了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的观点。
C.文章第三段通过阐述传统节日对文学所起到的方方面面的作用,论述了传统节日与文学作品的紧密关系。
D.文章第四段列举了李白的诗句和有关月亮的传说,论证了中华传统节日是值得珍存的民族文化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节日带有的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可见,在审美这一人类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
B.清明节扫墓祭拜,中元节送河灯,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启发了文学作品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
C.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一把双刃剑,既提高了人类掌握对象世界和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同时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D.保留传统节日以及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和文学形象,将使日益单面化的人在精神世界里变得丰富起来,从而促使文学在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
2020-07-09更新 | 10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早期村落由原始聚落脱胎而来,属于村落的初始形态。无论是与城邑的空间关系还是村落间关系、村落内部的空间格局,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

其一,就城邑与其附属村落的空间关系而言,早期村落与城邑既有明确界限与地位差异,又是共生共存的共同体,这一特性来自历史传承。早期村落出现前夜,原始聚落多是聚集群处,若干聚落组成一个聚落群,每个聚落群由一个中心聚落和若干普通聚落组成,彼此之间联系密切,主从关系开始出现。早期村落时代,城邑与村落分布的聚落群结构依然延续,所不同者,城邑取代了中心聚落,村落取代了普通聚落,城邑与村落的主从关系更加明确。值得注意的是,早期村落时期,所在地区村落与其城邑的比例处在持续扩大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文明起源与发展的独特模式。在春秋及其以前的历史时期,每一个血缘宗法集团都有可能建立城池,统领若干村落,拥有一方权力。随着中央集权时代的到来,城市成为层层政权的附属物,以县级政权为核心的县城成为最低一级的、也是最为普遍的城市,此上的郡、都之城各有定式,不得借越。除此之外,其他城邑或被废弃为村,或处在消解过程中,,已不具备原城邑的功能。与之相应,宗族豪强再强势,也不能建城立邑,有的甚至要在村落立国。随经济发展带来的村落数量的迅速上升,城市所对应的村落数必然大幅攀升。

其二,就村落间的空间关系而言,早期村落间空间关系的总特征就是村落间的差异与层级较为模糊,村落发展呈现小型化趋势。这与经济发展以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有密切关系,同时反映着社会结构与文明进程的演化特色。城乡分离以来,中国早期社会的政治与社会权力不断集中,城邑自然也处在持续生长中。这一过程既是对村落中宗法首领与财富的吸纳,又是对村落中新兴势力的抑制。在这一历史条件下,因经济与社会发展而带来的乡村的扩展,只能是不断垦辟土地,形成新的村落,难以在旧有村落基础上不断膨胀与扩展。

其三,就村落内部的空间关系而言,早期村落多为集村式村落。早期村落的空间结构与此前的聚落有明显不同,最突出的就是聚落重心的丧失。以往的聚落重心突出,无论是环壕还是住宅,都围绕一个中心,即中心广场与大房子。早期村落中,环壕逐渐消失,中心广场和大房子也基本消失,内凝向心式的住宅布局被各不相同的住宅布局代替。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聚落功能的变化,早期村落的防护功能与管理功能已归于城邑,其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是必然的。这种集村式村落虽然上承原始聚落的结构因素,但维系其存续的根本原因是这一时代的宗法血缘体系。在宗法血缘体系下,早期村落具有较强的宗法共同体色彩,小家庭尚未完全独立,无论是土地垦耕,还是村落建造,都是宗族集体所为。早期村落传递而来的基因仍具有强大生命力,村落共同体特征延展不替,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特色。

(节选自马新《文明起源视野下的中国早期村落形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邑与早期村落既有界限差异又共生共存,此二者在发展中形成了明确的主从关系。
B.城邑被废弃为村,不具备原城邑的功能,是城邑所对应的村落数量增长的一个原因。
C.早期村落空间结构与聚落明显不同,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最突出原因是聚落重心的丧失。
D.在宗法血缘体系下,小家庭未完全独立,早期村落具有较强的宗法共同体特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中心聚落”与“普通聚落”概念的提出,对于阐明“城邑”与“村落”的关系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B.第四段在论述“早期村落”与“聚落”住宅布局不同时,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使两者的不同更加明晰。
C.文章从“空间”角度对中国早期村落加以分析,每个角度的论证结构大体相似,即先摆明观点再阐释其成因。
D.文章整体先总后分,论证部分采用递进式结构,层层深入地分析了中国早期村落的特征与变化,说服力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央集权时代到来后,层层政权的建立,带来城市数量的增加,促使其与所在地区村落的比例扩大。
B.早期村落无论是在数量变化方面,还是在发展趋势方面,很大程度上都与经济发展及生产力水平相关。
C.城乡分离以来,中国早期社会政权不断集中,大量开垦土地,于是新的村落形成,旧的村落不断扩展。
D.中国早期的村落由原始聚落脱胎而来,尽管有所演变,但其空间关系与原始聚落仍保持着高度相似性。
2020-05-17更新 | 9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书法是“白”与“黑”的艺术,白纸黑字,黑白分明。宣纸之白,墨汁之黑, 色泽醇和,千年不易。黑白世界,书法之魂。“高低叶万顷,黑白草千行”(文天祥);“由来黑白无定姿,浓淡间错相参差”(李纲)。千百年来,诗韵书韵经由“黑白”相伴,汩汩流出。

老子两千多年前提出“知白守黑”是哲学概念,影响了两千多年,还将继续影响下去;完白山人两百年前提出“计白当黑”艺术概念,影响了两百年,还将继续影响下去。

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记录了他的老师完白山人邓石如的名言:“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他的这一观点,显然受到了老子的影响,但又赋予了新的内涵。这一理论把书法纳入了“一阴一阳”的世界, 在阴阳互补中成就了书法之“道”。

在古代书论中频频出现的有一个与“计白”意思相似的词,叫“布白”。意谓落笔时使着墨处与空白处疏密相间,布置得宜。又有“分行布白”之说,指安排点画和布置字距、行距的方法。分行布白务使字的上下左右间架结构相互影响,相互关联,互相照应,以达到整幅作品分布均衡稳称。赵炅《缘识》云:“分间布白要审详,浓淡均匀看可戏。”

“计”,《说文》的解释是“会算也”,有计算、谋划的意思。“计白”即对“白”进行谋划、安排。一张未经落墨的宣纸,是一片空白,是“虚”,也是“无”, 然而,当书法家进行挥毫创作后,不仅仅落笔处有实际意义,连空白处也已经被赋予了实际意义。这意义,是“黑”给的,没有笔画线条的“黑”,宣纸还是那张宣纸,尚未确立艺术品的价值意义,而“黑”的意义,则是“白”给的,没有宣纸, 没有“白”,一片皆“黑”,那么,墨汁还是墨汁,同样无法实现艺术品价值的意义。书法的“白”与“黑”不是均分的、不是恒定的,它们是一个变数,始终处在不可预测之中。书法的魅力恰恰就在于此。宣纸和墨汁,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一种必备的要素,真正的书法“黑白世界”,有待于书法家创造。一幅作品具体黑多少、白多少,就连书法家在落笔之际自己也没有数,只有凭着感觉完成挥毫之后, 黑白定型,一切才有了意义。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所谓“计”,实际上无法预计, 只能“计随意出”。

“计白当黑”的积极意义在于,长期以来,书法家都偏重于笔墨线条,认为只有笔墨线条才是一件书法作品的关键所在,所以书论中谈得很多的是如何执笔、运笔等比较“实”的问题,而没有明确认识到“白”的重要性。“计白当黑”则明确“白”也可以“当黑”,发挥与“黑”同样的作用。当然,前提是“计白”,也即做好“空白设计”,化虚为实,化无为有。“空白设计”贯穿于书法创作的方方面面。“白”并非虚空,而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有内容,有意义,有美感。

(斯舜威《书法矛盾之美》,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关于“计白当黑”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完白山人的“计白当黑”的提出受到了老子思想的启发,具有哲学意味,对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计白”就是谋划安排“白”,“当黑”则体现了“白”的意义,“空白设计”是书法创作的重要内容。
C.“布白”是布置书法作品中着墨处与空白处的疏密、位置,“计白”是书法创作中追求笔墨、空白的意义。
D.“计白当黑”的理论,促进人们更加辩证地理解“黑”“白”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突出笔墨线条的地位。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创作中的“黑”包括墨、墨汁、线条,以及“计白”而形成的“黑”;“白” 则包含了白纸、空白这些元素。
B.书法创作要面对“白”与“黑”,书法作品中的“白”与“黑”互为表里,互为补充,两者共同构成了书法之魂。
C.“布白”和“计白”,两者虽然都表现出对“白”的关注,但具体内涵则有不同,对“白”的价值的认识也存在差异。
D.书法的“白”与“黑”不是均分的、不是恒定的,所谓“计白”事实上是不可预计的,而这正是书法的魅力所在。
3.完白山人邓石如的所说的计白当黑“奇趣”表现在哪里?请简要概括。
2020-07-02更新 | 3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