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3 题号:1273364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美学是传统农耕文明的产物。在世界历史上,就农耕文明影响的持久性以及对文学、文化和政治制度渗透的广度而言,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出中国之右。上古开始,中华民族即以农立国,人地关系构成了其生产方式的最重要关系。

这种生产方式对中国人时间观念的孕育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首先是对土地生命本性的体认。《释名》云:土,吐也,能吐生万物也。这说明古人理解的土并不是无限沉寂的僵死存在物,而是以其生命的原质待机而发,随时准备活跃。这种活跃使其生殖万物并参与万物运动,由此显现的过程性和历时性,使土地被赋予了时间始点的意义。其次是物候之变对时间意识的诱发。上古中国的文化、政治中心在黄河流域,这里暖温带的气候特征,使植被显现出随时令、季节有序变化的特征。这使人的时间意识不断被自然界的物候变化推动并激发出来。《释名》对的定义:时,期也,物之生死各应节期而止也。自然物的生死成为测量时间的尺度,而四时和四季同是这一尺度的感性表征。最后,是从物候推展出更趋宏阔的天时观念。对于农业生产来讲,土地和植被是基本要素,但它需要一个天地联通的整体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地上植物的枯荣消长、天空候鸟的南北迁徙以及浩瀚天际日月星辰的运转,共同形成了一个大化流行的宇宙,时间则在这个由天地万物表征的生殖、生命、变化等概念的连续运动中得以最终完成。

可以认为,农耕文明对自然生命本质的体认和感性表现的肯定,避免了时间观念被抽象化和机械化,这是时间保持审美品质的关键。除此之外,它还需要秩序的建构以及诗性的表达。从中国美学史看,这种审美化的时间秩序的建构始于中国最早的历法《夏小正》。《夏小正》中所记的时间,在自然现象和人事的互动中显现了文学化的叙事性。它对一年十二个月的记述,几乎和中国早期的农事诗《诗经·七月》没有太大的差异。更重要的是,中国历法自《吕氏春秋·十二纪》到《礼记·月令》,自然界的五色、五味、五音等等均被组入自然时序变化的过程中,并与人事活动呼应。这样,时间的流动过程就成了人与世界按照农时的节奏走向如歌四季。时间变得美丽多姿,余韵悠长。

与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性相应,如歌四季模式可能是古人时间观念中最具恒定性的模式。但是,任何稳定,共内部都包蕴着变化。从中国美学史来看,可以将时间意识的变化区隔为两个维度:一是在认知层面生成的时间,主要指中国人借助农业经验形成的对月令、四季、年岁的审美把握,二是在心理层面形成的时间,主要是将自然的时序变化作为人情感状况的表征。《诗经·采薇》昔我往矣之语,《黍离》之悲,《离骚》不遇之叹,都是将原本自然性的时间内化成了情感性的时间。此后,从汉乐府、建安七子到盛唐的李杜,虽然文学主题表现出随时代而变的复杂性,但托物寓情、感时兴寄是其主调。桓温所所谓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刘勰所谓物色尽而情有余,是对这种情、物与时间关系的恰切描述。

概言之,中国传统历法建立在对自然认知的基础上,主体是农民和农业生产,特点是将时间物象化;托物寓情、感时兴寄则将自然认知转化为情感抒发,主体是士人和人生遭际,特点是将时间情象化。

(摘编自刘成纪《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时间、历史和记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农耕文明对中国政治、文化等的影响持久而广泛,中国美学也伴随它的出现而诞生。
B.对土地生命本性和黄河流域物候变化的认识,最重要的价值是诱发了古人关于四时和四季的意识。
C.《夏小正》中记述时间,融自然现象、人事、文学化的叙事于一体,具有审美的特性。
D.从诗经楚辞到盛唐李杜,诗歌的文学主题虽然随时代而变,但其中对时间易逝的感喟却是不变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分析中国人对时间认识和表现的特征为切入点,揭示了农耕文明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广影响。
B.文章从时间物象化、时间情象化两方面展开论述,既区分了二者的不同,又指出了其相互联系。
C.文章引用古籍对“土”“时”的解释以及桓温、刘勰之语,以翔实的引证材料支撑了观点。
D.文章语言精当严谨,“大致”“可以”“几乎”“可能”“主要”等体现了作者用词的分寸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从物候推展出更为宏阔的观念,构建出天地联通的整体系统,完成了对时间的认知。
B.从《诗经·七月》和我国最早的历法《夏小正》中,人们都可以获得对我国古时农事的了解。
C.如果时间观念被抽象化和机械化,没有了诗性的表达,那么时间就可能失去审美品质。
D.《礼记·月令》和《诗经·采薇》的内容不同,却体现了古人对表达时间的相同处理模式。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意义指的是有思想价值,有意思指的是有情调有趣味。最好的小说,无疑是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那种。这是一种完美的小说。在这种小说中,意义和意思这两个元素不仅都有,而且两者是水乳交融的,是严丝合缝的,是浑然一体的。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完美的小说却少而又少,不但在中国罕见,就是在世界范围内也不是太多。

任何一位小说家,毫无疑问都希望自己能够写出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小说。但是,这种小说不是想写就能写得出来的!它的诞生需要足够苛刻的条件,除了生活的积淀,思想的指引和艺术的支撑,还要依靠情感的渗透与智慧的照耀,更为重要的是,恐怕还要等待天赐良机,或者说灵感来袭。总之,这种完美的小说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许多貌似完美的小说,包括一些所谓的优秀小说,粗看上去似乎意义和意思都有,但不能细看,一细看就会发现,其中的意义和意思并没有达到完美的融合。它们经常是两张皮,要么牵强附会,要么生拉硬扯,要么风马牛不相及。

既然完美的小说一时半会难以写出来,那小说家们就只好退而求其次了。因此,我们经常读到这样几种小说,一种是有意义没意思的,一种是有意思没意义的,还有一种是既没意义也没意思的。既没意义也没意思的,显然是最差的小说了,如果我们还把它称为小说的话。这种小说不写也罢,也不值一读。至于另外两种小说,我们见到最多的是有意义没意思的这种。毫不夸张地说,这种小说差不多占据了小说的大半个世界。但是,就我的审美趣味而言,我也很不喜欢这种小说。原因是这种小说过于追求所谓的思想价值,有的故作高深,总是削尖脑袋往哲学的象牙塔里钻;有的则假装激进,笔锋一转就溜上了政治的跑马场。说实话,这种小说没什么读头。如果仅仅为了获取某种思想,我们还不如直接去读那些哲学原著和政治文件。

相对来说,大多数读者更喜欢那种有意思的小说。有意思的小说是从情调和趣味出发的,它不求宏大,也不求深刻,或者说,它不怎么重视意义的建构,只求渲染一种情调,传达一种趣味。这种小说不端架子、不板面孔、也不怎么作秀,更不装神弄鬼,往往显得很低调,很平实,有时候还有点世俗,因此让读者感到亲切、轻松、好玩、换句话说就是有意思!

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上来看,有意思的小说比有意义的小说更接近文学的本质。有意义的小说虽然也写生活,但它往往只把生活当作材料,目的在于从生活中提取意义。文学说到底还是为生活服务的,它有责任让生活变得更有意思。所以说,有意思的小说离文学的本质更近。

再从美学上来讲,有意思的小说代表了一种独特的美学追求。如果说有意义的小说属于理性审美主义范畴的话,那么,有意思的小说就应该归为感性审美主义了。与传统的理性美学相比,当下流行的感性美学更加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出于对感性美学的崇尚,有意思的小说开始重新梳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特别看重生活本身的审美价值,从而将文学的兴奋点和着力点转移到了日常生活的感性层面上,尽力去发现、捕捉和传达潜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微妙情调和独特趣味,进而彰显出了感性生命的无限丰富性与多种可能性。

本来,我不想因为自己喜欢有意思的小说就去故意贬低那些只有意义的小说,但有意思的小说的确比有意义的小说更有审美价值。首先,意义是理性的,意思是感性的,感性的东西肯定比理性的东西显得直观,因此更具审美性;其次,意义是大同小异的,意思则是千差万别的,千差万别带来的美感显然比大同小异更加丰富多样;第三,意义一般是从内容中生发出来的,而意思却来自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所以与意义相比,意思就多了一种形式感,而形式感正是美感的一个重要来源。

(摘编自晓苏《有意思的小说离文学的本质更近》,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完美的小说既要有意义,也要有意思,这种所谓的完美小说仅仅是一种理想,实际上并不存在。
B.小说家只要拥有生活的积淀,依靠情感的渗透与智慧的照耀,拥有灵感,就能写出有意义有意思的小说。
C.作者认为有意义又有意思的小说可遇不可求,相比于有意义无意思的小说,作者更喜欢有意思的小说。
D.最差的小说是既没意义也没意思的,这种小说不值一读,而只有意义没有意思的小说也不被读者接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阐述了“有意义”“有意思”两个概念,指出了完美小说中“意义”和“意思”两者的关系。
B.作者将有意思的小说和有意义的小说进行对比,从多个角度分析为什么前者优于后者。
C.文章末段对有意思的小说比有意义的小说更有审美价值的原因进行分析,论述较充分。
D.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围绕“有意思的小说离文学的本质更近”展开论证,思维缜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照作者对小说的评判标准,许多被称为完美的或优秀的小说,其实并算不上真正最好的小说。
B.有意思的小说不看重意义的建构,不追求宏大和深刻,只求有情调和趣味,因此更受读者喜欢。
C.有意思的小说崇尚感性美学,看重日常生活,进而彰显了感性生命的无限丰富性与多种可能性。
D.因为形式感是美感的一个重要来源,所以小说如果缺乏这种形式感,其审美价值就会受到影响。
2020-08-03更新 | 4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提升书法艺术人文精神

起兴之初,书法便是关乎人文的雅事,是依托文学的寄情书写,所以古有“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的论述。因人文精神的表达,书法实现了“人书一体”,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相统一;也因人文内涵的支撑,不同书家书风不同,同一书家立意不同书亦不同,由此促使书法成为艺术并绵延千年经久不衰。人文性,是书法的灵魂所在,是艺术耀眼的光芒。

古往今来,书法的人文性为各时代优秀书家所重,由此成就无数书法经典。孙过庭评王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张旭、怀素的狂草书写不拘一格。这些皆体现了书法文辞内容与书家心境间的互动性。因此,品读这些经典书法作品,不仅可以品其形式和文辞内容,还可以见执笔之人,即人文精神的高度和创作主体的人格力量。

 除了“阳刚”和“阴柔”之美的互动相生,书法审美的时代性,也是艺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魏晋书法艺术自觉化以来,每个时期的书法都有其鲜明的时代性,所谓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便是对书法艺术时代审美品格的高度概括。从艺术审美时代性嬗变中回溯,历史再一次阐明了艺术形式只是书法意蕴的表现载体,其内核是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品格。

从人文精神的高度而言,书法经典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也是书法艺术体系建构的主体。继往开来的习书者皆重视经典,对经典的崇尚也往往是开创新经典的前提。艺术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存在,经典的出现作为历史的明证,强调了从“高原”到“高峰”支撑书法艺术健康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是其文化母体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由此审视当代书坛创作,一些作品局限于形式表层,是由于创作者对书法的人文精神重视不够,未能从文化高度和艺术高度正确审视书法创作。

提升书法艺术人文精神,让经典人文价值观回归本位,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打造由传统通向未来的通途。“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面对当今世界性的文化大交融,书家所能,是感时代精神,生创作激情,赋予书写审美品格和情感意象。如此,那些具有高雅人文精神的艺术作品才可更好地生成、发展和繁荣。相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爱为基础,有国家层面的文化导向作引领,有教育学科体系化的建设与推进,书法界必将形成一股强大且持久的合力,开拓出一条书法艺术健康发展的新路。

(摘编自《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书法的灵魂,人文性促使书法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成为经久不衰的艺术。
B.书法文辞内容与书家心境间的互动差异是造成张旭与怀素狂草书法不同的根源。
C.经典的文化母体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家国情怀是支撑书法艺术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D.从文化高度和艺术高度正确审视书法创作,才可能使作品突破形式表层的局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引孙过庭评王羲之的话,说明了书法的文辞内容与书家的心境之间有互动性。
B.第三段介绍晋唐宋时期书法审美品格的特点及形成缘由,论证了书法审美具有时代性。
C.第四段在道理论证的基础上反观现实,指出当代书坛一些创作者对人文精神重视不够。
D.文本最后立足于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指出书法经典人文价值观回归本位的光明前景。
3.结合文本,谈谈为什么说“人文性,是书法的灵魂所在,是艺术耀眼的光芒”。
2020-03-25更新 | 3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谈到中国话剧艺术,人们首先会想到它的现代属性,其次会想到它的现实使命。它是顺应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转型,从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和开启民智的现实需求出发,借鉴西方戏剧经验而创造生成的舞台艺术,发挥着其它艺术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中国话剧未生成之前,中国戏曲顺应中国文化的诗学传统和抒情特点,以歌舞演故事,以写意性与程式化表演,以典型化、符号化脸谱和曲牌体、板腔体音乐模式,培养了中国观众的接受心理和欣赏习性。

20世纪初,近代社会的历史变局,决定了中国话剧的必然出现,它是民族意识走向理性自觉的文化选择,是中华文明涅槃重生的历史嬗变的产物,也是民族自强、文化振兴的使命承担。

1907年秋,王钟声公开声称要以演剧为手段,“唤起沉沉之睡狮”。他表示:“中国要富强,必须革命;革命要靠宣传,宣传的办法,一是办报,二是改良戏剧。”鉴于改良社会的急迫性,新剧的倡导者抛弃了门派众多、技艺复杂的戏曲,而选择了更具灵活性、实践性的话剧艺术作为创新的突破口。话剧不是供人欣赏的“玩意儿”,而是唤起民众、改造社会的有力武器。

早期话剧与戏曲的关系实属藕断丝连,朱双云《新剧史》所概括的“生类”“旦类”,显然脱胎于戏曲行当。然而,新兴的话剧不同于戏曲,话剧对以艺术的方式反映真实、思考人生、发挥现实作用的强调,显然不同于成熟的戏曲艺术对形式美的倚重,而是更加彰显了社会人生的参与感、在场性和现实功用。

话剧对传统戏曲精神的融通,充分表明话剧艺术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可行性。《商鞅》《李白》《蔡文姬》等话剧的持续热演,《杜甫》《苏轼》《詹天佑》等话剧对历史人物的重新书写,都表明民族文化史和心灵史对于当代话剧创作的重要意义。历史上出现的优秀话剧,无一不是作者良好的民族文化素养的显现,无一不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产物,无一不是中国式普遍伦理道德和社会正义的体现。

中国话剧的民族特色,不在于它多大程度地融入了传统戏曲的外在表现手法,尽管这是话剧民族化的有效途径之一;而更在于它在多大程度上契合了民族精神和美学神韵,即从骨子里流露出“中国特色”“中国气派”。没有深厚而活跃的民族艺术精神,没有深厚而扎实的传统艺术底蕴,中国话剧将难以立足;没有宽广的文化胸襟和广采博收的气度,中国话剧将难以发展。因此,话剧人应当不断努力,发扬传统文化精神、吸纳民族艺术精华,借鉴外来艺术经验,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艺术精品。

(摘编自宋宝珍《中国话剧:110年的回眸》)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话剧是在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期出现的、具有现代属性的舞台艺术。
B.中国话剧以满足时代要求和现实需求为目的,发挥着其它艺术不可替代的现实作用。
C.戏曲顺应中国文化的诗学传统和抒情特点,培养了中国观众的接受心理和欣赏习性。
D.中国话剧是国人民族意识走向理性自觉的文化选择,促成了民族的自强、文化的振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话剧的现代属性人手,阐述了中国话剧的产生、作用、精神内涵和民族特色。
B.文章通过梳理中国话剧与传统戏曲之间的关系,突出了二者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
C.文章引用王钟声的话,意在阐明话剧诞生之初,它的实用性远远大于其艺术性。
D.使用旧题材的《商鞅》等新话剧演出获得成功,证明话剧融通民族文化是可行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早期话剧强调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思考,对传统戏曲所倚重的形式美不太关注。
B.中国话剧如果能高度契合民族精神和美学神韵,日后的发展就一定会越来越好。
C.话剧是文化素养的显现,内容与形式结合的产物,伦理道德和社会正义的体现。
D.话剧人如果能够发扬传统文化精神,吸纳外来艺术精华,就能创造出艺术精品。
2019-11-24更新 | 15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