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7 题号:1276394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语成语与汉民族的物质文化

李大农

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比,是比较具体直观的,是汉人长期生产与生活经验的积累。与精神文化那种深层次的文化相比,物质文化是一种中层次的文化,也是一种表层文化。不少成语直接反映了汉人的生活方式与生活内容,成语的选材必然集中于汉人所熟悉的事物,山川地理与园林、宫室建筑、服饰饮食,以及各种各样的器物、动物等等,都是汉文化中所固有的,它们反映了汉民族物质文化的发展水平。

与饮食有关的成语为数不少,如茶余饭后”“粗茶淡饭”“酒足饭饱”“酒囊饭袋等等,成语中常常并举,并举,这是汉民族独有的茶文化与酒文化的反映。烹饪文化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样的体现饮食观念的成语。像炮凤烹龙”“千里莼羹这样的成语直接记录了两种菜名,前者指鲜美的宫廷大菜,后者指一种地方风味名菜。五味俱全的原义则是指调味齐全适宜。

反映服饰文化的成语中,有不少表现了不同地位身份的人所特有的服饰。帝王后妃和贵族命妇的服饰是凤冠霞帔”“珠围翠绕,古代儒生的装束则是褒衣博带”“圆冠方领,朝廷命官是顶冠束带”“象简乌纱,志在山林的隐逸之士则葛巾野服”“芒鞋竹杖,当了帝王,则必黄袍加身,普通的劳动妇女也只能是荆钗布裙。因为服饰是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的外在表现,古代在服饰上有种种严格的规定,用以显示官位品阶和社会地位的不同,所以汉语中出现这样丰富的与服饰有关的成语也就不足为怪了。

成语中反映宫室建筑文化极具民族特色,如碧瓦朱甍指绿色的屋瓦,红色的屋脊,形容建筑物的华丽美观,也表现了汉人建筑设计和审美情趣上的总体风格。层台累榭形容房屋建筑高下相间、错落有致,雕梁画栋形容房屋内部装饰得富丽堂皇,钩心斗角形容宫室内部结构错综精密,高亭大榭专指园林中供休息和观赏四周景物的高大建筑物,金城汤池形容坚固的城防。

成语还带上了民族自然环境所独有的山川、园林、交通、气候等方面的特色。因此,带有地理名称的成语必然是汉语所独有的,由于本族人对地理知识的了解,自然也可以体会到这些成语的言外之意。如楚河汉界”“安如泰山”“得陇望蜀”“泾渭分明”“洛阳纸贵”“吴牛喘月”“夜郎自大”“终南捷径等等。

围棋和中国象棋是汉人十分熟悉的娱乐用具,因此,以棋为素材的成语就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棋高一着,束手束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举棋不定”“星罗棋布等。

汉语成语中出现了大量的植物,除松柏、梅、柳、桃、李、兰、桂、莲等外,最常出现的要首推竹。因为中国古代盛产竹,汉人的衣食住行无不与竹发生密切的关系,竹在汉民族的物质文化发展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竹不仅可满足日常生活中制造各种物品的需要,还可以是重要的书写材料,并能制作乐器。与竹有关的成语有胸有成竹”“罄竹难书”“傍人篱壁”“蓬荜生辉”“箪食壶浆”“得鱼忘筌”“簟纹如水”“管中窥豹”“立竿见影”“滥竽充数”“雨后春笋”“青梅竹马”“势如破竹等。

成语还反映了中医中药方面的文化内容。如痛下针砭”“对症下药”“如法炮制”“妙手回春”“三年之艾”“以毒攻毒”“换汤不换药”“病入膏肓”“麻木不仁等。

不少成语选材于汉人常用的器物,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汉族历史上工艺技术的发展水平。以珠宝、丝绸和织锦来说,在汉文化中就很具有代表性。与珠宝有关的成语有白璧微瑕”“浑金璞玉”“探骊得珠等,与丝绸有关的成语有澄江如练”“繁花似锦”“花团锦簇”“描龙绣凤等。

取材于动物的成语数目十分庞大。有些动物形象及其象征性内涵,是汉文化中独有的。在汉文化中,龙、凤、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神异的动物形象,它们或以高贵、权威、受人尊重;可以珍稀、祥瑞被人喜爱。这些动物是否存在过,虽尚未被现实生活所证实,但从其形体生成的各部分来看,都是有现实依据的。成语中其他动物的象征义也体现了汉文化的丰富内涵,如龟、鹤的高寿延年、虎豹的威猛雄建、豺狼的狠毒贪婪。至于有关狐、兔、犬、马等动物的成语,往往不只是的一种涵义,褒贬抑扬各有不同。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

通过以上大量的例证与分析,我们认为成语中确实沉淀着丰富而生动的民族文化内涵。因此,不同民族或国籍的人们在语言交际中,阻碍相互交流与理解的原因,不只是语言结构本身,而往往是由于两种不同的民族文化所造成的障碍。特别是成语,文化的包容量这样大,外国人要真正了解和掌握它们就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事情。对中国文化多一分了解,对成语的意义也就能够多一分认识。由于汉语成语的文化个性异常显著和突出,所以必须要有精通外语并具备较丰富的文化知识修养的人予以翻译,才能使外国人接受和理解。

1.下列关于成语中各种形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粗茶淡饭”“酒足饭饱”“炮凤烹龙”“千里莼羹”这样的成语全都反映了汉民族独有的茶文化和酒文化。
B.“凤冠霞帔”“象简乌纱”“荆钗布裙”“芒鞋竹杖”等成语体现了不同地位的人的身份特征。
C.大量和植物有关的成语中,除松柏、梅、柳、桃、李、兰、桂、莲等外,最常出现的要首推竹。因为竹和汉人的衣食住行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D.龙、凤、麒麟等古代传说中的神异的动物形象所包含的象征性内涵是汉文化中所独有的。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碧瓦朱甍”表现了汉人建筑设计和审美情趣上的总体风格,“钩心斗角”则体现了宫室内部结构的错综精密。
B.珠宝、丝绸和织锦,在汉文化中很具有代表性,不少成语就选材其中。
C.“泾渭分明”“洛阳纸贵”“吴牛喘月”“夜郎自大”“终南捷径”等成语的“言外之意”是每一个对汉文化有了解的人都能体会到的。
D.成语中确实积淀着丰富而生动的民族文化内涵,阻碍不同国籍或民族的人们语言交流和理解的不只语言结构本身。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成语的选材必然集中于汉人所熟悉的事物,这些成语全都直接反映了汉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这些内容都是汉文化中所固有的,它们体现了汉民族物质文化的发展水平。
B.成语既能反映宫室建筑文化的民族特色,也会带上民族自然环境所独有的山川、园林、交通、气候等方面的特色。
C.成语中关于“狐狸”“兔子”“犬”“马”等动物的涵义或褒或贬,或抑或扬,这些都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
D.翻译汉语成语的人,除了精通外国语言还要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修养,这样才更能让外国人接受和理解汉语成语的意义。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中华文明立足传承之根基,长达数千年的农耕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的知识与技术体系、独特的生态和文化景观,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强调保护中华优秀农耕文化,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如何将祖先的农耕智慧引入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现代生活方式之中,使其成为助推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慰藉人们心灵的文化源泉,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命题。

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它们鲜明的生态属性和社会文化属性,是我们认识三农问题和研究乡村社会的理论基点。2016年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共发掘出408项具有保护潜力的农业生产系统。这些遗产涵盖稻鱼共生、桑基鱼塘、草原游牧等类型多祥的生产系统,是可持续农业和乡村发展的典范。如果能将这些遗产潜存的深厚资源挖掘利用,实现产业融合发展,那么乡村传统的知识系统以及与此共生的社群生活,就会转化成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我国的传统农业在生存资源极度短缺的自然条件下,滋养着中华民族,孕育了华夏文明,正是得益于循环永续的传统农业的生态智慧,就观念层面而言,天人合一、五行相生相克哲学思想,深度影响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从经验层面而论,不同季节作物种植的安排、选种和积肥技术等,无不蕴含丰富的科学道理、此外,我国各民族的文化体系都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观,哪怕像山林祭祀、农事庆典、乡规民约等,均体现着对大自然的呵护意识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不只是对传统的存留,还必须考虑到农业生态系统中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因此,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对农业特性、对乡村价值的再评估,是对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机会的战略性保护,其终极指向是现代化背景下的乡村建设。

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而言,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要有创造性转化,产生资源效应。内蒙古敖汉旗是我国早作农业的发源地之一,当地政府先后建成敖汉旗早作农业展览馆、中国小米博物馆,与国内外交流经验,让小米产业链成为助力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 在河北涉县,在地方农业部门支持下,当地农民筹划成立了早作梯田保护与利用协会,他们组织开展社区资源调查,加深了对梯田和村庄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使地方政府找到了脱贫攻坚的抓手,让农民看到了乡土文化资源潜藏的多功能价值,也拓宽了民间组织服务国家建设的路径。

综观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我们认识到,如果在追逐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丧失了对这些生产和生活经验的传承能力,失去的不仅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特质,更是基于历史认同的安顿心灵之所保护农业文化遗产表面上是保存传统农业的智慧,保留和城市文化相对应的乡土文明,其更为长远的意义则在于留住现在与过往生活之间的联系,留住那些与农业生产和生活一脉相承的文化记忆。这不仅是弘扬农耕文化的精神基础,也是社会再生产的情感力量。

(摘编自孙庆忠《植根土地的文化追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等,是现代化农业生产所欠缺的。
B.要对乡村社会有更深入的认识,必须结合农业文化遗产的生态属性和社会文化属性。
C.我国的传统农耕文明集聚哲学思想和科学的农业经验,形成了不曾间断的华夏文明。
D.保护农耕文化遗产并不强调对物质的保护和利用,而是弘扬精神,提供情感力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体部分从文化根基、生态智慧、资源效应三个角度层层递进地论述,条理清晰。
B.文章举我国农业文化遗产普查的例子,说明了我国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储备丰富。
C.文章结尾部分采用假设论证,论述了我国继承和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D.文章立足于时代问题,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现了对我国农耕文化的深入思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充分挖掘利用潜存资源;实现产业融合,农业文化遗产可以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B.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既是对农业特性、乡村价值的再评估,又是对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机会的保护。
C.地方政府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使乡土文化资源具有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D.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经验的传承,也是对我们民族的文化特质、文化记忆的保护。
2021-04-26更新 | 6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家可能都接触过“神话”,比如很多人看过《西游记》,其中有孙悟空上天入地的故事,大家在生活中把它当成“神话”;一些朋友可能会看过《搜神记》《封神演义》之类,在《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封了好多神,诸如财神、福神等,这也被当作“神话”。以上,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神话概念。

而学术界的神话概念是不大一样的,学术界所研究的神话,是要有神圣性的。人们是真的相信、崇拜那些神灵,并且希望那些神灵能保佑自己,这类的神的故事,学术界才称之为神话。学术界定义的这个神话,是古人的宗教信仰和历史,也就是说,古代那些讲神话的人,是把所讲的神话里面提到的那些神灵当作真实存在的自己真实信仰的对象。他们把这个故事当作远古时代真实发生的历史事实。而我们今天是不会把它当历史的,我们认为神话是古人的想象。在我们眼里,盘古开天地,那是绝对的神话;而三皇五帝属于上古史传说,还不算真正可信的历史。但是,古人认为这些神话是真的,把它们都当作历史来看。我们从俗语“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可以看出,古人是把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都看作连续的历史。

总之,神话是古代社会的基本规范。社会文化的那些规范,都是通过神话得到证明、得到肯定的。因此,神话在古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就是学术界对神话进行严格定义的根本原因。虚构的故事是无法完成上述社会功能的。

(摘编自陈连山《古代神话传递了哪些关键信息》)

材料二

神话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积淀而成的文化遗产。如何继承与利用好这些遗产?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这篇文章对我们今天树立正确的神话观仍然有启发作用。传统文化中的神话如何“拿来”,关键是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辩证的方法去分析,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科学批判,继承发展。

以众所周知的女娲造人神话为例,我们怎样看待它?就要辩证分析,学会“拿来”与“扬弃”。有关“女娲之肠,化为神”的记载较早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中,后来文献与民间叙事中又出现了关于女娲造人的不同版本,这些内容看起来并不真实,甚至有些荒诞,但为什么会被后世接受并在传承中经久不衰?古人没有割舍它,一定有其内在的原因。即使在当今,这些神话体现的文化价值也是多层次的,如少年儿童接触女娲造人神话,可能会激发想象力与好奇心;中学生阅读女娲造人神话,可能会领会文学创作方法;大学生阅读女娲造人神话,可能有助于认知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代人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文化现象;研究者通过全面审视女娲造人神话,可能会发现描述细节与表达目的之间的微妙关系,细心观察的话,会发现女娲造人细节分成了两个阶段,第一次造人时女娲很用功,造的人也很精致,而第二次则是因为女娲劳累而用绳子或藤条甩出泥点变成人的方法,造的人做工比较粗糙低劣。不同的造人方法就为人的等级观念的产生做好了铺垫。同时,这则叙事中隐含的“人命天定”的宿命思想,也通过女娲造人这么一个神话流传下来。

把握神话的本质,目的是更好地继承、创新与发展,特别是要用好那些优秀神话中蕴含的积极的价值观、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神话作为古老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记忆,自产生之日起,其传承、发展、再解读、再创新就没有间断过。如许多民族广泛流传的伏羲女娲繁衍人类的神话,本来伏羲和女娲是相对独立的两个神话体系,女娲可以看成是母系氏族时代的女祖先神,主要事迹是补天造人;而伏羲则是进入父系民族时代后产生的文化祖先,更侧重于文化发明。但随着后世婚姻家庭的出现,神话讲述者与受众通过与时俱进的默契,将这男女二神联系到一起,通过重新设定二人的血缘关系以及繁衍人类,重新建构了伏羲女娲作为中华文明人文始祖的地位。通过对这种神话的再创造和再解读,我们能领悟到神话作为古老文化传统的开放性与创新性。

目前信息数据传播手段的迅速发展,给中华民族神话的传承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特别是在神话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更应该辩证分析其文化本质,正确把握,科学利用,为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为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摘编自王宪昭《现代人眼中的古代神话》)

材料三

众所周知,神话是一个民族在精神发育初期的文化叙事,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对于世界万物的最初想象,也是对于人类自身在世界中位置的最初设计、安排。以《山海经》为例,除了人们所熟悉的夸父逐日、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等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神话外,还有大量的山川、河流、草木以及鸟、兽、龙、蛇等中华民族宗教信仰的图腾出现,它是中华文化中对于人的来源、人的本质、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价值观层面诸多问题解答的起源。可以说神话是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最早的、最浪漫的表达。

比如,对于人类以及世界万物起源的问题,中国古人认为“气生万物”,即在“气”的层面上,人类可以与万物共同对话。这就将人放在与世界万物平等共处的位置上。人与万物的和谐、平等、共处的价值观深深影响了中国哲学、伦理和道德发展衍变,以至于今天中国在处理国际政治事务中,提倡和谐包容,倡导文明互鉴等政治理念,都有中国传统世界观的身影。这些具有思辨性的价值观在面对中华文化圈之外的民众传播时,往往不如一个故事、一个传说具有生动形象的效果。动漫电影《哪吒》由一个母体诞生了两个水火不相容的主人翁而展开故事。人的生命起于“气”,善良的“气”塑造一个善良的敖丙,邪恶的“气”造就一个有魔力但品行不佳的哪吒,这就十分形象地传达了中国古人世界观中对于世界起源的思想判断。也是在这个层面上,《哪吒》才引起了海外观众的关注。

可以说,在阐释中国核心文化价值、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善用流传几千年的中国神话,有意识地放大和挖掘中国文化中独有的元素,往往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一点上,《哪吒》开了一个好头。

(摘编自何明星《向世界讲述中国神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孙悟空上天入地、姜子牙分封诸神、盘古开天辟地,都不是学术界定义的神话。
B.按照学术界的定义,只有人们真心信奉并希望能保佑自己的神的故事才是神话。
C.正因为学术界对神话定义严格,因此,神话在古人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D.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在精神发育初期的文化叙事都是神话,中华民族也不例外。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游记》虽然是讲神的故事的,其中的一些角色具有上天入地的本领,但因为它没有神圣性,所以不是学术界所说的神话。
B.古代讲神话的人把所讲神话里面的神灵当作真实存在,把神话故事当作远古时代真实发生的历史事实;其实这些都不可信。
C.中国古人认为“气生万物”,这就将人放在与世界万物平等共处的位置上,体现了人与万物和谐、平等、共处的价值观。
D.动漫电影《哪吒》中不同性质的“气”形成不同品行的主人翁,形象地传达了中国古人世界观中对于世界起源的思想判断。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许多读者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对于爱情的忠贞不渝,却不理解他们为何最终化成生命短暂而又脆弱的蝴蝶。
B.汉族神话中说盘古是玉皇大帝派到凡间来开辟天地的,而壮族神话中说盘古是在天上犯错后被贬到人间的。
C.禹治洪水,凿轩辕开,谓与涂氏曰:“欲饷,闻鼓声乃去。”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化为熊,惭而去。至嵩山脚下化为石。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D.《精卫填海》这则神话在复仇的表象背后,体现的是一种坚韧不拔、百折不回的可贵品性。这种品性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十分重要。
4.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继承与利用好传统文化中的神话有何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0-10-05更新 | 10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迅先生说过,他的小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说过的缘由,但绝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所谓“改造”“生发”就是演义。一般小说的“缘由”在现实生活中;而历史演义小说所采取的“一端”会直接来源于历史载籍,受到的制约不免要多一点。历史演义小说总要兼顾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两方面,不断寻找最佳平衡点。《三国演义》就是这种努力的典型。凡演义总是虚实相生,以虚带实。关于《三国演义》书中历史事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权威分析是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所谓的“七分事实,三分虚构”。其实这一估计与原书实际严重不合,乃是历史学家的一偏之见——史家对“实”部分的价值很敏感很重视,认为这些作品史学意义不够,而对“虚”的成分较为忽略。

《三国演义》以情节丰富生动取胜,其中好看的故事几乎都是书中虚构的部分。例如从开头到第七回大抵按史料叙述了汉末黄巾起义之后的纷争,这些纷争头绪纷繁,故事碎乱,作为后续内容的背景铺垫,就小说而言并不怎么好看;当然这也没有办法,此后故事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生的,不得不先作番介绍。直到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才有了比较具体的情节和好玩的故事。《三国志·董卓传》和《后汉书·董卓列传》比较详细地写到这一事件,但都没说起王允安排美女间谍实施“连环计”,所谓貂蝉其人,史书中更没提到。

《三国演义》的作者对于史料的取舍和生发,有着很强的主体性。以关羽而言,有史料说当他随刘备与曹操联攻吕布时,听说投降过来的秦宜禄之妻甚美,打算娶过来。他将这一非分之想向曹操报告,得到批准,但后来曹操却自己拿过去了。这个小插曲一般来说是写小说的上好材料,但《三国演义》完全未提。罗贯中要把关羽塑造成高大完美的英雄。一度不得已归降曹操又复归于刘备,是关羽一生中的华彩段落,于是作者就此生发开去,大写其事,大力虚构加工来表现关羽德艺双馨的品质。关羽后来成了一位伟大尊神,同这样的艺术创造关系很大。

打仗固然要靠大将,而尤其须有正确的谋略来安排指挥。两军对阵之类的情节,很适合影视艺术表现,文字描述颇难以出彩,而写各种谋略就容易引人入胜了。《三国演义》中的计谋层出不穷,例如“连环计”“反间计”……这些阴谋妙计大抵出于机敏的谋士和文武双全的将领。这些谋略,有些史书提到过,更多的则仅有相关事实经过,并未提及具体谋略。只有虚构才能写出脍炙人口的好文章来。《三国演义》中凡是过细描写、脍炙人口的部分都出于虚构;而所占比例较小的粗线条叙述部分,则多为写实,但也不是照搬史书。大笔粗叙的部分虽缺少文学性,但仍然具有相当强的可读性,这主要是靠其中大大小小的,足以益人神智的政治智慧和军事谋略。

许多读者以为历史上的三国就如《三国演义》描写那样,这固然让历史学家跌足长叹,而同时也表明了小说的成功和伟大。

(摘自顾农《<三国演义>的虚虚实实》,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演义小说因是对历史的真实反映,所以在创作过程中受到的制约要比一般小说多一些。
B.历史演义小说根据史料写成的粗笔内容往往是“实”,“改造”“生发”的内容则常为“虚”。
C.《三国演义》第八回情节虽然具体生动,但其中王允、貂蝉这两人并非历史上的真实人物。
D.《三国演义》中叙写大量谋略,是因为用文字描写战斗很难出彩,且缺少文学性和可读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引述鲁迅先生的言论,是为了论证历史演义小说创作中虚构的重要价值以及虚实之间的关系。
B.作者从情节、史料等方面展开,论证了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对《三国演义》的虚实分析与实际不相符合。
C.作者以“罗贯中塑造关羽形象”之例,论证了“《三国演义》作者对史料加工有着很强的主体性”的观点。
D.文章对《三国演义》的写实内容进行了分析,认为某些“背景史实”与“军政谋略史实”的可读性不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三国演义》中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关系的认识,史学家和文学家所持的立场是不同的。
B.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有着独立的创作观,寻找到了真实与虚构间的最佳平衡点。
C.《三国演义》对一些史实、人物进行了艺术加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对三国的认知。
D.在历史学家眼中的一些史学价值并不高的文学作品,其文学价值、地位及影响并不一定低下。
2020-11-25更新 | 13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