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8 题号:1282165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些年来中国社会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权利意识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入人心、影响社会、改变国家。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走向权利的时代。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自由平等意识、网络媒体勃兴提供的多元表达平台、民主政治进步造就的个体意识启蒙,所有这一切,成为人们权利意识的萌发、表达和伸张的“时代注脚。与之相伴,权利意识的高涨,也为树立法律权威、培养法治观念、发掘公民意识,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成为社会进步的催化剂。一元钱官司的较真,厘清的是社会是非观念;物权概念的普及,调动起创造财富的热情;环境权的主张,增强着生态文明的群众基础……与此同时,时代的洪流往往泥沙俱下,在极短时期内高涨的权利意识,也呈现出某种初级阶段特征。即一部分人只注重享受权利,不注重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由此导致公众权利意识强与社会责任意识弱并存这一现象。飞机航班延误,冲上跑道拦飞机;发生医患纠纷,把棺材花圈抬到医院……一些人为了维护个人权益,无视他人权益,罔顾公共利益,甚至把他人权益、公共利益当作讨价还价的筹码,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这种走岔道的极端方式,将权利意识异化为交相害而非交相利的行为,让人遗憾,也发人深思。

一边是权利意识已经成为人们的惯性思维,一边是法治观念尚未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其间的落差,很容易造成社会生活的失序。那种只问结果不计手段、以错纠错式的维权,看似高效有力,却会让更多人不讲文明、不守规矩。权利如果不能正确行使,不仅不能成为法治进程的铺路石,反而可能变成社会动荡的导火索。那么,权利的风帆如何行进,才能抵达文明的彼岸?

权利意识的伸张,离不开法治观念护航。在法律的条款中寻找依据,权利的主张才能水到渠成;在法治的框架下予以推进,权利的实现才能顺理成章。反之,把权利当作为所欲为的通行证,认为有了利益诉求,就能够理直气壮地去冲撞底线、挑战规则、突破边界,整个社会又如何做到和谐运转?一个成熟的社会,任何个人权利的行使,都必须在法治的轨道上,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不得损害社会的公共利益。惟其如此,自己的权利才能得到保障,他人的权利才能得到维护,社会的福利才会趋于最大化。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任何社会行为一旦脱离法治视野,便不可能带来公共福利的实质增进,也难有公平正义的真正实现。

今天,如果说,权利意识的启蒙我们已经完成,那么法治观念的启蒙还在路上。这也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的深层原因所在。既要权利意识,也要法治观念,二者彼此砥砺、相互促进,才能让法治精神融入社会治理和社会生活,使权利意识成为构建现代公民人格、建设民主法治社会的基础。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树立法律权威、培养法治观念、发掘公民意识,推动了“权力意识”的高涨,并使之成为社会进步的催化剂。
B.一些人用极端方式追求的“权利意识”,导致自己权益与他人、公共权益共同受损,让人遗憾,发人深思。
C.如果能够正确行使权利,那么权利就可能为法治进程奠定基础,也可能会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
D.只有在“法治观念”下伸张“权利意识”,才可以有社会公共福利的实质增进,公平正义的真正实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中国正处于“一个走向权利的时代”的依据是公民的权利意识已深入人心、影响社会、改变国家。
B.第二段用对比手法列举那些社会现象的目的就是证明享受权利与履行责任、义务不平衡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
C.文章通过指出“权利意识”与“法治观念”之间的落差会造成的严重后果,引出后文解决这一问题的分析。
D.文章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阐释了更好的实践“权利意识”与“法治观念”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高涨的“权利意识”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其中那些不讲文明、不守规矩的行为又造成了社会生活的失序。
B.只要以“法治观念”作为“通行证”,就能保障自己和他人的权利,使整个社会和谐运转,社会福利趋于最大化。
C.一个成熟的社会必然不存在通过理直气壮地用冲撞底线、挑战规则、突破边界的方式,达成个人的利益诉求的行为。
D.当今中国“法治观念”的启蒙尚未完成,这导致我们丧失了构建现代公民人格、建设民主法治社会的基本条件。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切都已经走进了新时代。新时代需要有信仰、有情怀的作家和学者,更需要有筋骨、有温度、有影响力的文学批评。汹涌而复杂的新世界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缺乏深入、切实,有影响力和说服力的评论。很多问题已经涉及文学批评的尊严与评论写作者的自尊。这更值得我们进行深刻反省,更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从而革故鼎新,去追求文学批评的独立性、价值性,写出与新时代相配的、能够抵达人心的、有说服力和建设性的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的关键词是“批评”。“批评”就是“做判断”,要对作家、作品、思潮和现象进行价值判断。没有价值判断的文学批评,就不能称得上是合格的文学批评。因为没有价值判断,就会理念混乱、套话连篇,缺乏精神共享的动力,自然就很难抵达人心,不会有说服力和建设性。当下的文学批评为什么会边缘化,没有影响力?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公信力。而缺乏公信力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独立的价值判断。我们长期缺乏价值判断,其原因在于:一是批评家本身没有价值判断的能力;二是批评家陷入人情金钱的漩涡而无法自拔。

我们必须对文学批评充满敬畏意识。正如别林斯基所说:“有人认为批评这一门行业是轻而易举的,大家或多或少都能做到。批评家的才能是稀有的,需要许多条件汇合在这个才能卓越的人的身上;深刻的感觉、对艺术的热烈的爱和不受外界诱引的本领;从另一方面说来,他担当的责任又是多么崇高!”因为它是公正无私的、非功利的,所以要想在这上面获取利益功名是不可能的。

因此,没有强大的理想信念,没有对文学无限的热爱和激情,以及超人想象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要想在这上面做出一些成就和贡献也是不可能的。

文学批评是一种精神共享,是一种心灵对话,是与人的精神和灵魂打交道的神圣职业。因此,必须去贴近文本、事实、现象和思潮,既要“入其内”,又要“出其外”,具有抵达性,去最大化地抵达人心、抵达人的灵魂。因为只有抵达了人心,批评才会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文学批评的人民立场,就是要求批评家在进行文学批评时,必须把人民的利益、人民的愿望、人民的情感、人民的要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明中的“世道人心”,作为批评的前提和旨归。文学批评还必须充分尊重事实,按照刘勰《文心雕龙》中所说的“平理若衡,照辞如镜”,尽最大努力依托文本,而不要离开文本事实进行“过度阐释”和“强制阐释”。只有这样的文学批评,才能让人感到生动、贴切,才会激发起读者的共鸣,才会具有感染力、说服力和公信力。

文学批评应该是一种具有建设性的工作,尤其是在新时代,文学批评必须肩负起“建设性”的重大使命与责任,走出书斋,奔向生活,扎根人民,去感化人、摆渡人、引领人,去启蒙导航、化世导俗。文学批评从来就不应该是封闭的、僵化的,而应该是开放的、未完成的,用一种对万物和人宽容、体谅的真心实意,在不失价值判断和独立精神的前提下,以一种商榷探讨的方式,通过交流和对话,让双方的共同努力建设出新的成果。怀抱建设性的态度,对作家的文本作品中所有的努力与探索予以充分的重视与阐释,对其不成功、不完美的地方,也应给予分析和指正。这样的文学批评,才是有价值意义的,才具有迷人的气质和艺术的魅力。

(摘编自马明高《文学批评的抵达性、说服力与建设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时代需要优质的文学批评,对文学批评的从业者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
B.对作家、作品、思潮和现象进行价值批判,便达到了优秀的文学批评的标准。
C.文学批评应以“世道人心”为前提和旨归,要考虑人民的利益、愿望、情感和要求。
D.文学批评中离开文本事实的“过度阐释”与“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的观点是相违背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陈述文学批评的现状后,引导人们反省重视,水到渠成地提出论证的观点。
B.文章指出了文学批评边缘化的原因关涉公信力,进而论及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思维纵深有力。
C.文章引用别林斯基的话是为了证明有些人对文学批评行业的认识是缺乏深度甚至错误的。
D.文章主要从敬畏意识、抵达人心和建设性等几个方面来对文学批评做出探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批评家所写的文学批评缺乏说服力,是因为其没有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
B.要在文学批评上面做出一些成就,离不开强大的信念、无限的热爱和奉献牺牲精神。
C.文学批评人本着谦虚的态度对作品进行商榷探讨,将促成写评双方新成果的出现。
D.有价值的文学批评会对作家的努力和探索进行阐释,但更重视对不成功之处的指正。
2022-06-04更新 | 1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经》最初的创作目的是用于典礼或其他场合的歌唱。所谓的歌唱,不一定都是指一般意义上的配乐而歌。《诗经》篇章在当时是与西周礼乐文明的建构不可分的,礼乐文明的建构在很大程度上就表现为诗篇的创制。《诗经》篇章,特别是其中的《雅》《颂》,多为严肃祭祀祖先典礼的人声。在神圣的礼仪场合中,人们总是用包括言辞在内的各种庄严的方式来表达虔诚之意,至于这些言辞表达是用歌唱,还是吟咏,还是诵读的方式,那就要看神圣场合的具体需要了。

《风》也是礼乐文明的一部分。西周人认为,王朝兴替的大权在上天,上天决定把大权交给谁又取决于小民的态度。小民的呼声上天听得到,这就是所谓天听自我民听。采集小民的歌唱,既可了解民声民心,也可藉此窥测上天意图,因而就有了王官采诗。古人说歌以德发,《诗经》的是礼乐精神之,没有歌唱的诗篇,礼乐精神就难以表现。具体来说,《诗经》中有四条精神线索。第一是族群之和,主要表现为大量婚恋诗篇的存在。婚姻关系的缔结及稳定关乎王朝政治。周贵族以广泛联姻的方式,与异姓贵族建立亲戚关系。后来的儒家说婚姻可以合二姓之好,可以附远厚别,《诗经》为何以《关雎》为开篇,《风》诗中何以有那样多的婚恋题材的篇章,也就不难理解了。

第二是上下之和。周人实施封建制,以少数人群完成镇守一方的大任,诸侯邦国之内必须讲究上下一心。反映在礼乐层面,就是《诗经》中宴饮诗篇的大量存在。周人在吃饭饮酒方面发展出了众多礼节,平日论君臣上下关系,但在饮酒礼上则论宾主年龄,一来一往是平等的,消除了上下隔阂,恢复一种基本的人际关联。

第三是家国之和,主要表现在一些诗篇对为国出征行役的征夫役夫及其家人悲伤情感的关注。大小《雅》中有许多战争诗篇,《风》中也有不少思念出差行役在外的家人的篇章。周人用隆重的典礼及歌唱来承认那些社会成员为国家做出的牺牲,并以此来向他们的家庭表达敬意。这些篇章同情抚慰了那些为国家出力而牺牲了小家利益者的心灵,以精神的方式弥合了忠孝不得两全的悲剧性伦理冲突。这正是礼乐文明的精神取向。第四条精神线索是《诗经》农事诗篇所表达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这些诗篇中洋溢着瓜的清香、禾苗的蓬勃、收获时场圃的堆垛,以及祭祀祖先食物的芬芳香气,宛然映现的是对大自然母亲的深厚情怀。《周易·系辞下》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实际就是对这样的农耕情感的概括。

摘编自李山《诗经》与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线索

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西周“礼乐文明”建构在歌唱的基础上,为此创制出了《诗经》中的“风雅颂”篇章。
B.西周人信奉“天听自我民听”,天子决定把王位传给谁,取决于民歌中传达的民心
C.《诗经》篇章中贯穿的精神线索,核心是“和”,体现了“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涵。
D.《诗经》中的宴饮诗篇是对内维系君臣情感的,战争诗篇则是对外维护国家利益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西周时期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为参照,探讨了《诗经》的原本的创作价值。
B.文章分别从《雅》《颂》和《风》两个方面论证了《诗经》与“礼乐文明”的关系。
C.文章通过对诗歌篇章的分类、数量统计和内容分析,论证了《诗经》所“发”之“德”。
D.文章从族群、上下、家国、人与自然四个层次逐层深入地分析了《诗经》的精神线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流传至今只留下文字,但在最初创作时许多篇章都与音乐有密不可分的关。
B.《诗经》开篇的《关雎》,表现的是贵族之间的婚恋关系,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影°
C.周人在吃饭饮酒时,施行的是人人平等的特殊礼节,完全消除了尊卑上下之别。
D.中华文化传统的许多精神财富如和谐、爱国、友善等,都可以上溯到《诗经》的源头。
2022-02-18更新 | 7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画之所以能为大众接受,是因为它的人性指归的“至善”。既然是养心修身之术,谁都不会排斥,是人性的需要。宋人面对山水,可游可居、可静心畅神,坐游万里、精骛八极,进而进入一种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状态,也即“入静”的状态。老子说:“静胜躁,寒胜热,清净以为天下正。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中国画就是让人静下来的艺术,它不表现战争,不表现血腥,不表现暴躁,也极少表现焦虑。它追求至静至远,调和天人。这种艺术观念源自老子思想,无所谓消极积极。
“逸、神、妙、能”四格,逸之外其余三格没有原则的界限。如果要分的话,每个品种还分上中下等,这需要是同时代的人才好比较。画论品评中多有点评,我不研究画史,故对“典型的代表人物”无大兴趣。孔子说“君子不器”,大约是指对“术”和“技法”不是看得太重。
学生请教种地,孔子说“吾不如老农”。中国画中“道”的部分千载不移,而“术”的部分代代有变,这应验了石涛那句“笔墨当随时代”。变是自然的变,而不是刻意的变。形而上的认知,是历代中国画论提炼出来的共同部分。其中我们所谓的“逸”是宋之后,贯穿中国画精神的一个核心命题。如果仅仅把“逸”看作是“文人画”的产物,这认识是狭隘的。“逸”是笔墨文化成熟的标志。“逸”关乎才情,更关乎修为和境界。关于“逸”的历代论述很多,我把它概括为六个字:
不象——不愿拘泥于物象,“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实在是不屑于那个“象”。
自由——忠实于个人情感。不做,不刻,不雕,不期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如是做出来、刻出来的可能就是“妙”和“能”,在刻和做之间的是“神”。
出尘——与“意识形态”无关,不为谁服务;不为时风左右、不顾大众需求。当然它又绝然不是仇视社会,它是通过内省而达至善;人们欣赏它需要提升自己,修养到一定的功夫才能有所解悟。
“逸、神、妙、能”这四格往往不是截然分开的,“神”“妙“能”里面也往往有部分“逸“的因素,但到“逸”格则是更突出了。历代画论称之为“标格特出”或“标致特出”,人们一看,会感觉它完全跳出来了,超尘绝俗。这与是否工笔或写意无关,与题材、体裁、形制、手法也无关,是效果,浸透着精神内涵的一种效果。仇英画得虽好,但不能称作“逸”,是妙品,有的可称神品。陈老莲是“逸”,八大是“逸”,石涛略显粗糙,也是“逸”。他的画作在“笔精墨妙”上要打点折扣。我也研究了原因,他在“出尘”上有点欠缺,还不是真的自由,放不下。真的逸格多为野逸之人、出世之人。没有出世的人有一颗求逸的心他也能做到,如董其昌、沈石田。而石涛呢,他心里头还是向往着入世,放不下,身在尘外,心在尘中,如此状态,在画上能看出来。观石涛的画,时见才华过人,时见浮烟涨墨;时见清奇脱俗,时见随世俯仰。这是一个矛盾着的石涛。他的画论却有极强的思辨能力,对中国画的本质把握入骨,认识可谓深刻,但“笔墨当随时代”被20世纪过度解读,成为标签,甚至成为肤浅作品找来的依据。
(摘自《中国画是静、慢、淡的艺术》)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是养心修身的艺术,谁都不会排斥,是人性的需要,能够被大众广泛接受。
B.中国画的人性指归的“至善”,可静心畅神,坐游万里、精骛八极·进而进入一种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状态。
C.中国画不表现战争血腥,也很少表现暴蹂焦虑。追求至静至远,天人合一。这种艺术观念源自老子思想,无所谓消极积极。
D.老子认为安静克服躁动,寒冷克服炎热,唯有清静,是天下的正道。中国画就是能够让人静下来的艺术,
2.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逸”涉及才情,更涉及修为和境界。“逸”是宋之后,贯穿中国画精神的一个核心命题。
B.中国画追求至静至远,调和天人。这种艺术观念千载不移,而“笔墨”的部分代代有变。
C.中国画绘画的情感应该不期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在流和做之间的作品是神品。
D.中国画“笔墨”的变是自然的变,而不是刻意的变。中国画作品应当随时代而变,随大众需求而变。
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代画论称“逸”格为“标格特出”或“标致特出”,人们一看,会感觉绘画形象完全跳出来了,活灵活现,超尘绝俗。
B.“逸”格与是否工笔或写意无关,与题材、体裁、形制、手法也无关,“逸”格的中国画作品有浸透着精神内涵的一种效果。
C.真的逸格多为野逸之人、出世之人。石涛在“出尘”上有点欠缺,还不是真的自由,所以他的画作在“笔精墨妙”上要打点折扣。
D.石涛的画论思辨能力极强,对中国画的本质认识深刻,但他的那句“笔墨当随时代”被20世纪过度解读。
2016-11-18更新 | 4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