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2 题号:1289241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一词,最初是社会阶级地位的象征,是与普通百姓相对、贵族专有的称号。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对君子这一概念,进行了创造性改造,赋予其更多道德内涵,使其从社会阶级概念,转变为人人可学而至人格典范。战国时期,孟子在孔子理解的基础上,又加以阐发,在强调内在道德的同时,又突出德性的外在发展,将那些具有高尚道德、且追求人生价值和人生目标、实现社会理想与政治理想、具有完美理想人格之人视为君子。

孟子心目中的君子是具有道德修养的,并能够在社会生活中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在对君子如何进行修为的问题上,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则君子必自反也。从自我内部来寻找施行仁义的原因,而不是向外部去探寻其根由,实际上这正是孔子君子反求诸已思想的体现。如果一个人以自反的态度在生活中施行仁义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那么这个人也就具有了君子的自我要求。

追求人生价值和人生目标的实现,追求完美崇高的理想人格境界,一直是包括孟子在内的儒家学者所孜孜以求的重要课题。孟子曰: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心目中的君子,不仅要具有内在道德,还要把这种德性推向外部,以便对国家、社会作出贡献。孟子将建功立业视为君子人生的一部分。孟子心目中的君子是具有内圣外王之修为,能以个体的道德自觉为修身原则,终而立于天地间,担当起国家、民族之治平重任的。

孟子不只说出心目中的君子形象,还道出了塑造君子的主要方法:一是修身修心与道德修养。孟子主张人性善,强调四端之心根置于人心之中。孟子以先天先验之内心善念来激发唤起人潜意识中善之本性,极力促使人们通过主体自身的道德修养来达到改造自我的目的。孟子认为,要解决任何问题,都要从事物内部寻求原因,内部原因解决了,其余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孟子的修身、修心学说是他改造人、改造社会、治理国家的重要理论手段,也成为与其性善学说相互发明、相互补充的重要内容。

二是节欲寡欲与存心养性。孟子塑造君子的另一方法是节欲寡欲与存心养性。孟子试图通过两种方式来解决当时的社会和道德问题:一种是通过游说诸侯国君的方式,目的是使他们接受他所主张的仁政学说,施行仁政,但这一方法在当时没能奏效;孟子采用的第二种方式是通过强化自身道德修养的方式来达到这个目的。孟子认为,一个人在道德修养过程中,首先面临的是人的感性欲望与道德理性的关系。在孟子看来,人性虽善,但受物欲影响多了,便可能趋于恶。因此,要完善自我的道德修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节欲寡欲,他告诫梁惠王如果想实现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大欲,就必须节制自己肥甘轻暖、声色犬马之小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一天下的大欲望。

孟子的君子观对后世仁人志士所奉行的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目标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古代仁人志士无不以孟子的君子标准来要求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塑造自己的人格。他们的精神与气概构成了中华民族崇尚民族气节、坚持正义、具有顽强民族凝聚力和凛然不可侵犯的民族特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很好地继承和发展。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在孔子理解基础上,突出了德性的外在发展,认为君子应该实现社会理想与政治理想。
B.孟子认为君子生活态度积极,能自我反省并在生活中施行“仁义”的人具备了成为君子的条件。
C.孟子主张人性善,强调“四端之心”根置于人心之中,所以对人们来说,修身、修心不难。
D.节欲寡欲是塑造“君子”的方法之一,孟子认为能做到节欲寡欲,就有了完善的道德修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由“君子”的概念内涵演变引出观点,中间深入论证,结尾总结,结构完整。
B.文章大量引用孟子言论并进行诠释,使说理更加透彻,文章更有文化底蕴和思想深度。
C.文章举孟子告诫梁惠王的例子论证了让诸侯国君接受其“仁政”学说来实现节欲寡欲。
D.文章从孟子君子观的内涵、塑造君子的方法等几方面展开论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赋予君子更多道德内涵,使其从社会阶级概念转变为普通人可以学习并达到的人格典范。
B.孟子心目中的君子“内圣外王”,“内圣”要求担当“治平”重任,“外王”要求道德自觉。
C.孟子试图通过游说诸侯国君,使他们施行“仁政”,来解决社会和道德问题,但在当时没有奏效。
D.很多仁人志士都受到孟子关于君子标准的影响,他们的精神气概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阿Q正传》何以被“踢”出课本
某地的高中语文教材把鲁迅先生《阿Q正传》“踢”出了课本,取而代之的是金庸先生的《雪山飞狐》。此外,当代作家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替掉《陈焕生进城》,海子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则替掉《孔雀东南飞》……
以一个读者的角度,尤其是以一个中学生读者的角度,也许有的人不喜欢读《阿Q正传》。说实话,《阿Q正传》确实太沉重了些,主题非常深刻,深刻得令人倍感压抑。再说句实话,有多少十六七岁的中学生能够真正读懂《阿Q正传》,能够深刻体悟鲁迅先生着力批判的“国民性”问题?更何况,这种对人性的批判几乎是“打”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不妨再接着说句实话,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阅读《阿Q正传》是否已经成为一件令人痛感十足的事情?
几年前看过一套丛书,是复旦大学一位博士生导师编著的。在此书的前言中,这位博导坦言:自己上大学的时候整整看了两遍鲁迅全集,结果基本上没看懂。总结一个结论,没有深厚的社会实践和学术积淀,基本上是看不懂鲁迅的。其实,连鲁迅先生自己也说,一个人没有30岁以上的年龄,是很难看懂自己的作品的。由此看来,别说中学生看不懂,比看不懂危害更大的是由于看不懂而导致的厌烦心态。这恐怕不是教育的本来目标。
看不懂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鲁迅先生的笔法。鲁迅先生在许多情况下运用了大量“春秋笔法”,行文相对晦涩。而且当代人的阅读习惯已经与过去有了很大差别,这也是鲁迅作品存在不小阅读障碍的主要原因。
那么《阿Q正传》到底该不该剔除出语文课本呢?我总觉得,看得懂、看不懂是一回事儿,剔不剔除是另一回事儿。我是不大赞成剔除这种做法的。把《阿Q正传》“踢”出课本,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现在编选教材者的一些选文思路。有的人讲,这是因为编委会大多是中青年专家的缘故。其实我倒不这么认为。这种选文思路的背后,体现的是当代社会一种令人不安的倾向———那就是用娱乐性取代严肃性、用可读性取代思想性。当前社会上有这样一个以轻浮替代沉重、以低俗排挤崇高的倾向。如今这种倾向也开始影响我们的教育。这里并不是说要我们的社会永远沉重,那当然是不合理的,更不现实。但是一个不重视思想的社会,一个不保持沉重的社会,一个把轻浮当宝贝的社会,是不会有什么大出息的。这倒是为许多历史实践所证明了的。
其实,类似《阿Q正传》、《孔雀东南飞》这样的作品,完全可以保留在课本之中。在某些情况下,作品的难读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讲授这个环节加以弥补。一个好的教师,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一个敬业的教师,会通过自己的能力将作品的深义传递给学生的。而现在打着所谓“不符合时代要求”、“离现代较远”等旗号,却真的有些不靠谱。《陈焕生进城》对官僚主义的讽刺,对农民地位的深刻剖析,对农村生活的适度揭露,对城乡二元对立的隐喻性批判,联系我们生活的实际,更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针对性。这些特点,不知道那些编委们是否意识到?不知道教师们是否能真正把它传授给学生们?
所以,有的时候,问题并不全出在作品身上,也有我们“自身”的不少责任。
所以,有的时候,鲁迅离我们并不遥远,但我们却主动拉开了与鲁迅的距离。
(新浪网     11月13日)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E.作者认为类似《阿Q正传》这样难读的作品,可以通过老师的能力将作品的深义传递给学生,完全可以保留在课本中。
A.《阿Q正传》主题深刻,深刻得令人倍感压抑,是这篇文章被“踢”的主要原因。
B.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阅读《阿Q正传》已经成为一件令中学生头疼的事情。
C.《阿Q正传》这部小说给教育带来的最大弊端是学生看不懂。
D.作者不赞成把《阿Q正传》剔除课本的做法,因为这是用娱乐性取代严肃性,用可读性取代思想性,这种做法拉开了我们与鲁迅的距离。
2.文中提到《阿Q正传》不受欢迎,看不懂的原因那些,请分条陈述。
3.文章标题中“踢”字有何表达效果,试简要分析。
4.文章末尾“ 所以,有的时候,问题并不全出在作品身上,也有我们“自身”的不少责任”一句,有何深层含义?
5.如果你认为《阿Q正传》应该保留,请结合文章内容或自己的阅读认识选择一个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2016-11-18更新 | 81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两省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知道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特别变故发生。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节选自沈从文《边城》)

材料二

沈从文的生命哲学之核心是人性美,他的作品是为了“造希腊小庙”,而“这座庙供奉的是人性”。因此,对人性自然美好、对生命本性之美的追求贯穿于沈从文的创作中。

在茶峒山城中,有善良单纯的翠翠、安守本分的祖父、重义轻利的顺顺、勤劳肯干的大佬二佬、照顾翠翠不求回报的杨马兵,他们自然健康且善良淳朴,不以世俗的物化标准去对待人生,表现了生命最自然的状态、最原始的生命力。可见在沈从文心中,一个人活着的意义并不是为了物质与利益,更多的是为了人格的独立与自由。小说人物群体内心纯善毫无杂质和俗世芥蒂的灵魂世界亦正是作家心灵之中同样纯善美好的诗性人格境界的鲜活展现与文学折射。

同时,湘西人民的生活单纯简单,人与人的生活和谐自然。《边城》中多处描写人们的生活画面,如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放鞭炮、新年舞龙灯,表现了湘西人民的民俗风情,折射出沈从文对人性自然美好、对诗意栖居的生命境界的由衷追求。

(节选自林紫莹《论沈从文的诗性生命体验——以作品<边城>为例》)

材料三

“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圆满、圆融”的精神内蕴。圆形结构的传统中式美学不仅应用于小说创作,更应用于传统建筑、家居设计等领域。中国古代小说历来讲究大团圆结局,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悲剧。这一被诟病的文学局面在现代文学创作中被诸多评论家抨击,鲁迅即其中一个代表,他们力倡改变这一局面。相比之下,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发展至现代的席勒、黑格尔等批评家,西方的悲剧美学观理论早已完善。因此,在现代文学中,“悲”作为诸多小说的创作主旋律,也成为对抗或接受西方悲剧美学观的表现之一。《边城》成书于20世纪30年代,既有“圆”的叙事结构,又有“悲”的美学色彩,是沈从文将传统精髓与现代精神结合的杰作。

茶峒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是经过美化的万千中国传统乡村中的一个。但这个美如画的世界中,处处弥漫着悲剧的色调。豪爽的天保与和气的傩送是感情厚实的亲兄弟。兄友弟恭的人物关系决定了二人在爱上同一个人时,其中一人的爱情结果必然是悲剧。而翠翠对爱情的沉默不语是天保悲剧的奠基。傩送对父亲船总顺顺直言“老家伙(老船夫)为人弯弯曲曲,不利索,大佬是他弄死的”是老船夫悲剧的隐形导火索。大结局中,翠翠等的那个人(傩送)“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可以说是一个“圆满的悲剧”——无尽的等待或许有渺茫的希望,或许即为绝望。《边城》的故事发生在边远山村,人物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几个,故事的结局并不算得“悲壮”,但是沈从文将优美的语言与凄美的结局相结合,使得全文弥漫着悲情的基调。

(节选自方观生、庞美凤《<边城>叙事的两栖结合——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交代湘西边城的地理环境,说明边城是一块远离俗世的喧嚣,没有被现代文明浸染的“净土”。
B.材料二《边城》中翠翠、祖父、顺顺等人物,活着不是为了物质与利益,是为了人格的独立与自由。
C.材料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圆”意味着“圆满、圆融”。圆形结构常被用于小说创作等多个领域。
D.材料三,小说《边城》全文都弥漫着悲情的基调,体现了我国现代诸多小说向以“悲”为主旋律的转变。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人性自然美好、对生命本性之美的追求贯穿于沈从文的创作中,因此人性美是沈从文生命哲学的核心。
B.《边城》“圆”的叙事结构中蕴含“悲”的美学色彩,源自沈从文将传统精髓与现代精神结合。
C.湘西人民的民俗风情,激起了沈从文对人性自然美好、对诗意栖居的生命境界的由衷追求。
D.《边城》是作家对诗性人格的美好追求与茶峒文化结合的产物,将普通人物的悲欢展现得淋漓尽致。
3.根据材料,简要概述小说《边城》体现了哪些美?(     
A.①人性美;②民俗风情美;③语言美;          ④圆形叙事结构和悲剧色彩之美。
B.①人性美;②民俗风情美;③自然风景美;   ④圆形叙事结构和悲剧色彩之美。
C.①人性美;②诗性美;       ③自然风景美;   ④圆形叙事结构和悲剧色彩之美。
D.①人性美;②诗性美;       ③语言美;          ④圆形叙事结构和悲剧色彩之美。
2022-04-27更新 | 9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画家叶永青被指抄袭比利时艺术家克里斯蒂安·希尔文,再到近期曝出的画家陈琦涉嫌抄袭,艺术界接连曝出的抄袭事件引发了大众的深度思考。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处于信息不发达年代的抄袭行为在当下已无市场。同时,传统艺术形态已被市场深度融合,各艺术门类间的相互渗透、互联网信息的植入,使得艺术的内涵和外延也随之改变。那么,艺术创作中的“模仿”“借鉴”“抄袭”到底应该如何界定呢?

在学习艺术和创作的过程中,存在大量模仿、借鉴性质的行为,但艺术家是否赋予作品新的涵义,是作品具有独创性的重要衡量标准。比如,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画家提香的名作《乌尔比诺的维纳斯》中,作品的场景、构图、色调等取自于其师兄乔尔乔内的《沉睡的维纳斯》;19世纪的法国画家马奈则又受到提香的维纳斯的构图影响创作了《奥林叱亚》,他的另一幅作品《草地上的午餐》,则直接来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版画《帕里斯的评判》中的构图。再比如,中国绘画历史上也不乏以临摹为荣的传统,元代画家黄公望常在自己的作品上题写“拟北苑”,“拟”即有“仿”“模”之意,“北苑”就是他所尊敬的五代画家董源。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他们都没有在作品的形式上照搬、照抄,而是基于理解原作品的精髓下,将其转化为个人的再创造。在信息高度流通的当下,如果艺术作品的互融互鉴无可避免,创作者应像上述古人那样,基于自身的艺术理念,在不违背真诚独立的创作精神的前提下,在不同的时代或社会语境下实现作品的内容和表现方式上的碰撞与融合,进而表达自己的鲜明的艺术观点。

即使一件作品的形式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但只要它是依托于创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具备源自时代的精神特质和发自内心的情感触动,那它一定会拥有独特的现实魅力。当代画家靳尚谊临摹荷兰画家维米尔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等经典作品,是寻找他在新的时代激变下的内心感受,是表达他对经典的崇尚和敬仰。同样是模仿,为什么没有人质疑靳尚谊?可以肯定的是,抄袭者“盯上”的不只是视觉构思,更重要的是这种构思中的商业利益。叶永青的作品售价比原作者高出一百倍以上的价格,难怪会激起希尔文的声讨。作品创作的初衷反映了作品的文化担当和价值层次,以虔诚之心为之或以功利之心为之,作品反映的状态也是截然不同的。艺术家想赢得市场的尊重最终取决于艺术家本人的道德定力。

对于何为抄袭,法律上有明确的定义。但大众对抄袭行为的理解和判断也还停留在舆论的导向上,没有更合理的解释。毕竟,艺术作品不同于普通的商品,无法通过一般的技术手段作出鉴定。即便是专业的艺术评论家、研究者以及专家等在评判标准上也存在不同的观点和视角。但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任何抄袭都难逃公众的眼睛,面对法律与道德的双重拷问,依靠抄袭混迹艺术界,生存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小。无论创作者选择何种表现方式,艺术家都应是通过自身独特的艺术视角观察世界、理解人性、表达情感、丰富社会观念。对于那些一味窃取他人艺术形式,一味以市场利益为目的的抄袭者,其作品只能是没有任何文化语境的艺术泡沫而最终被人们抛弃。

(吴江涛《“创新”四通八达“抄袭”无处可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市场化、信息化的影响以及艺术门类的相互渗透,艺术创作的借鉴与抄袭已成常态。
B.如果艺术家赋予了作品新的内涵,那么他对前人的模仿、借鉴就不能简单地称之为抄袭。
C.人们对同样基于模仿的作品的态度截然不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抄袭者的作品售价高得离谱。
D.是模仿、借鉴,还是抄袭,虽然无法界定,但法律与道德的双重拷问将使抄袭难以生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对比论证的方法着重论述了艺术创作中模仿、借鉴与抄袭的区别。
B.文章列举古今中外事例论述了独立创作的重要性,论据典型而有说服力。
C.文章以靳尚谊为例,说明艺术家获得市场的尊重关键在于艺术家的道德定力。
D.文章提出问题后,既分析了抄袭事件出现的原因,也指出了抄袭的后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信息技术高度发达,法律上有明确的定义,艺术界依靠抄袭牟利的人将无处遁形。
B.那些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入了时代精神和个人情感的作品,一定会拥有现实魅力。
C.尽管受鉴定技术的限制及评判标准有分歧,但在互联网信息时代艺术抄袭者的生存空间仍将越来越小。
D.标题中“四通八达”是指那些在模仿与借鉴中有所创新的作品将获得优厚的利益回报。
2020-03-29更新 | 13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