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记叙性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3 题号:1293119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父亲

韩羽

①我怕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地一声。

②有时却是另一副样子,比如去下地,他在前边头也不回地说:唱一个我听听。我在后边就模仿着戏台上的花脸呜呜哇哇地唱起来。他说:瞎胡唱,别唱了。我说:你唱一个。他唱起来:我不该,咳咳咳咳,老王爷,咳咳咳咳……也是随唱随编,瞎胡唱,越唱越带劲儿。

③我家有个大宜兴茶壶,下地回来,泡上壶茶,父亲喝高兴了,还逼我们喝。说是,是因为我们喜欢喝凉水,不喜欢喝茶。过来,喝!多清香,又解暑。你喝不喝?想挨揍啊!

④我们俩常常一起去看庙。看庙二字,说句文词,是父亲杜撰的。看庙就是去看庙里的壁画,是让我开阔眼界,是培养我画画的一种方式,这很有点像现在的参观美术展览馆或画廊。我父亲本是老农民,竟与文人想到了一起。

⑤吃过早饭,父亲将粪筐往肩上一背,抄起粪叉说:走,看庙去。母亲说:今天不拉土了?父亲说:回来再说。我们就在这回来再说的空当里看了许多庙。庙有大有小,有远有近。近则三五里,远则十几里。一去一回就是几十里。全堂邑县境内的庙我们几乎都看遍了。

⑥父亲对庙里的壁画还加以评论。他指着《八仙过海》的海水说:你看这水,迂迂涟涟地像是在颤动。又用手摸着墙说:这墙是平的,你再远看,不是坑坑洼洼地凸起来了吗?其实现在看来,稀松得很,无非是靠了反复重叠的弧形线条引起的错觉。父亲最佩服的是《八破图》,破扇子、破信封、破书本、破眼镜盒……他像在集市上买粮食时将粮食粒捻来捻去还嚼一嚼那样仔细,猫着腰将那画上的破信封的一角又摸又抠,远瞧瞧,近瞅瞅,长叹一口气说:像真烧焦了一样。他一指点,我也惊叹起来。最后,总是照例的一句话:使劲儿看,好好记住。

⑦我12岁那年考上初中,学校在聊城,离家15公里多。过了正月十五,要开学了。吃过早饭上路,父亲背上粪筐跟我走了出来,虽没说话,我知道他是送我。一直走出二十里开外看见聊城古楼了,他说:快到了,你走吧。这时旷野无人,惟有寒风积雪,一抹虚白的阳光和远处的几声鸡啼。望着逐渐远去的、背着粪筐的父亲的身影,我只想反身向他追去。

⑧再以后,我参加了工作,按家乡人的看法,凡是吃公家饭的人就是干部。我很少回家了,一晃就是十几年,大约是1960年,父亲到天津看我来了。我说:今天咱们上街吃一顿狗不理包子,再领你去看看美术展览。他问什么是美术展览,我觉得一两句话说不清,我提起以前的事:我小时候你不是常领我去看庙么?和看庙差不多。

⑨刚走过劝业场,我一回头,见他正弯腰从地上捡烟头,我嚷了一声:扔了!你也不嫌脏。他赶紧扔了烟头,眼神带有惶惑和惧意。这眼神使我凄然,是什么使父亲对我有了惧意?我反而愿意再看到小时候父亲扇我巴掌时那瞪圆了的眼。

文本二:

白石老人有一画,母鸡驮小鸡,无题无跋,就笔墨论,不能算作上品,但引逗我一看再看,盖其中有味,味在未必有其事,当必有其理。

先说母鸡驮小鸡未必有其事。小鸡雏翅不能展,爪尚无力,怎能到得母鸡背上,我没见过。抑或是母鸡有办法将小鸡雏负之于背,我也没见过。按眼见为实说法,暂曰:未必有其事。

再说母鸡驮小鸡当必有其理。或禽或畜,也生养哺育,也有互爱,舐犊情深,乌鸦反哺。以人心度鸡之腹,母鸡必当爱雏,雏也必当爱母。示之以爱,之母既能将孩儿揽之于怀,之母也可将雏负之于背。

在这是耶非耶的节骨眼上,母鸡驮着小鸡入画而来。疑者则问,这小鸡雏是怎地到了母鸡背上的?我思摸八成是白石老人助了一臂之力,是画笔起的作用。助人为乐,确切地说应是助鸡为乐,使母鸡小鸡之爱,有如哑巴能言,得以倾吐,不亦快哉!从母鸡驮小鸡使我感觉到了比懂鸟语的公冶长更进而善解鸟意的老头儿的一颗心,正是这颗心,使整个画面暖烘烘起来。

这幅画把生活中的本来如彼,画成了应该如此,说是无中生有固然不可,说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似也卯榫不合。不妨以他自己说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对对号。母鸡驮小鸡,未必有其事,不亦不似,母鸡驮小鸡,当必有其理,当然是了。正是在这似与不似的间隙里,才得以作出了这妙文章。

(韩羽《镜内映花,灯边生影》)


【注】韩羽,著名漫画家、画家、杂文家。黄苗子称:“韩羽画如其人,土头土脑,似土而雅,土极而洋到了家,具有浓厚的现代感。”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对儿子“真打”,下地又自顾瞎胡唱,在家还“逼”孩子喝茶,文章意在勾画他威严、率真又有趣的农民形象。
B.父亲“看庙”时的种种评论,不但有他本人对壁画的惊奇发现,而且含有对“我”学习画画的方法指引和殷殷期盼。
C.文章截取了父子之间的几个生活片段,如老僧说家常话,看似平和冲淡,内里却有暗流涌动,亦如童眼观世,玩心未失。
D.尽管儿子成年后父子之间产生了微妙的心理变化,作者对引领自己走上艺术之路的父亲依然充满敬意。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对《八仙过海》及《八破图》的观察与品评,表现了他对艺术粗浅的鉴赏力:追求真实的再现。
B.第七段描写旷野的寒风积雪、虚白的阳光和几声鸡啼,与“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意境相近,烘托了我的离愁与思乡之情。
C.韩羽反复玩味白石老人“母鸡驮小鸡”一画,悟出正是善解鸟意的老头儿的一颗爱心,使整个画面温馨起来。
D.文章传达情感与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篇文章都重在运用心理描写表现父爱。
3.请结合文本二,分析作者心目中好画的特点。
4.《父亲》是一篇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妙文,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此特点。
【知识点】 记叙性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

艾平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大草原。

冰雪将茫茫草原覆盖,仿佛一片亿万年的大水晶,解析了太阳的光谱,遍地熠熠生辉。这就是草原的春天,明亮,寒冷,空旷。呼伦贝尔草原不知“清明时节雨纷纷”“烟花三月下扬州”为何物,沉寂始于十月、十一月,延至次年的五月,直到了六月才肯葳蕤。

呼伦贝尔在北纬53度到北纬47度之间,几近冻土带,一年只有不足一百天的无霜期,春、夏、秋三个季节便挤在这一百天里奔跑,每一种植物都是百米冲刺的运动员,奔跑着发芽,奔跑着开花,奔跑着打籽,奔跑着完成生命基因的使命。你若细看草原上的那些芍药、萱草、百合、野玫瑰,就会发现它们都比内地的同类开得弱小、开得简单;那些毛发一样附在原野上的草类,更是生得低矮硕壮,因为它们没有时间拔高,必须快快成熟。乍暖还寒,草色遥看近却无,呼伦贝尔的春天在残雪中闪出,莞尔一笑,转瞬即逝。一夜南风,醒来时百草猛然长高了半尺,草原焕然碧透千里,如深深的海洋,波动在阳光下,泛起绸缎般的华丽。花朵们忙了一夜,终于捯饬一新,佩戴着天上的彩霞和地上的雨露,跟着绿浪摇曳曼舞。游人醉入花丛,欢喜得忘乎所以,浪漫地比照远方的场景,直把这草原夏日叫做草原的春天。他们不曾体验,因此不懂,草原的春天是一场望眼欲穿的期盼,而最终让你看到的却永远是结尾的那一瞬。

萨丽娃姐姐和大地一起记忆着春天。

草原的春天是妇女们含辛茹苦的季节。萨丽娃看见老祖母蹒跚在纷扬的春雪中,靴子艰难地从冰泥里拔出来,又踩下去,湿漉漉的蒙古袍大襟冻成硬邦邦的冰片,在冷风中咔咔作响;她看见太阳的手指伸过来,轻轻地梳拢老祖母的银发,落在那只暗红的珊瑚耳环上,老祖母汗水淋漓的脸颊,布满了岁月的光芒。小羊羔总是走在大野芳菲之前,一个接一个降生在冰碴密布的草地上,像洁白的云朵一样缭绕着老祖母“咩……咩……”嚷着饥饿。

百代千年,游牧人家在春季里寻找朝阳的地方接羔,一辈辈把长生天的教诲变成了不可更改的习惯,留在了老祖母的银发上。长生天不是传说之中的老天爷,是万物生存的法则,是必须敬畏的大自然。四月接羔,羊羔吃着母乳等待青草,青草和它们的乳牙一起长出来,它们开始奔跑,从此变成了原野的孩子,栉风沐雨,爬冰卧雪,生命就这样周而复始,生生不息。老祖母的腰是在春天累弯的,老祖母的劝奶歌是在春天里传给萨丽娃姐姐的。

“陶爱格……陶爱格……你的孩子在哭泣,你这当母亲的给它吃奶吧……”老祖母的劝奶歌升起来,回响环绕,哀婉之中,天空附以和声,母体般的温暖笼罩草原,万物生灵的母性开始苏醒。母羊含泪站起身来,羊羔纷纷跪乳。饱食的羊羔肆意喧闹嬉戏,洁白的云朵在阳光里打滚儿,然后撒开四蹄奔跑,进入季节的深处。

每年十月之后,老祖母把种公羊放进母羊群,母羊怀胎六个月,到次年四月或者五月分娩,完成一个春天的轮回。那前一年的接下的羊羔,由于仅仅吃过一个夏天的青草,骨头还未坚硬,头上卷曲的绒毛里才露出细小的犄角。老祖母仍然叫它们羔子,风雪夜里把它们放进蒙古包庇护,为了它们暖和,半夜起来给炉子加牛粪。萨丽娃姐姐依偎在老祖母的怀里说,好像羔子是你的亲孙女。

后来,萨丽娃姐姐戴着老祖母的红珊瑚耳环离开了家。因为城里的暖气和热水,因为城里的漂亮和时尚。城里的楼房虽然很舒适,可那是租来的,不是家。萨丽娃姐姐思念阿妈的奶茶、阿爸的手把肉,好想好想骑上骏马变成草原的风,好想好想放开嗓子变成蒙古包前奔流的河。萨丽娃姐姐总觉得老祖母的红珊瑚耳环会说话,一天天在她耳边说个不停,只是那些古老的话,就像飞来飞去的鸟,有点听不懂,想留也留不下。

萨丽娃姐姐终于回到了日夜思念的故乡。

枕着幽幽的草香,她看见了逝去已久的老祖母,听清了老祖母在她耳边说的话——河冰不开,天鹅不来;骏马绕不过暴风雪,大雁甩不掉自己的影子……冬长夏短,谁也逆不过长生天的规矩……

萨丽娃姐姐站在草原的春天里,伸出一双手,这手洁白细腻;她轻轻托出一只小羊羔,把母羊脱落的子宫慢慢送回腹腔内,这双手浸染上羊水和血液,开始在寒风中皴裂,慢慢地,长生天的怀抱里回来了一个顺其自然劳作的人;当这双手终于被牛奶和油脂润透,不再畏惧风霜雨雪的时候,萨丽娃姐姐的牧场已经远近闻名。她出售的羊,是实实在在吃过三次夏牧草、长了六个牙的肥腴的羊。萨丽娃姐姐有了自己的广告词——养最有品质的羊。

人们看见她家的牧场上盖起了铝合金的接羔棚圈,看到她家蒙古包后面停放着现代化的打草机,看到她家草场的高坡上安装着一排排太阳能蓄电池。萨丽娃姐姐的故事像珍珠那般滚动在草原上,人们传说着她那有品质的羊卖出了好价钱。当家家户户都像萨丽娃姐姐那样牧养有品质的羊,萨丽娃姐姐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她终于把草原的春天从二月找了回来。

春天依然晚晚地来,快快地走,却把希望和富足留在了呼伦贝尔草原上。萨丽娃姐姐唱的劝奶歌是老祖母在春天里传下来的,草原人那如云的羊群和飞驰的骏马是春天赐予的。萨丽娃姐姐懂得这一点,在这个古老而崭新的时代里成为聪明智慧的人。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草原上。

(选自2016年4月1日《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草原的春天”贯穿全文,把呼伦贝尔大草原独特的风光和萨丽娃姐姐的故事有机串连,是全文的线索。
B.萨丽娃姐姐是草原新一代牧民的代表,她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把草原的花期提前到二月。
C.作者在记叙萨丽娃姐姐艰苦创业,带领其他牧民走上致富之路的同时,赞美了新时代给草原带来的新面貌、新气象、新希望。
D.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生动描摹了大草原上生生不息的物与人;引用民歌民谚为文章增添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2.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3.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2022-07-09更新 | 10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树下

王开岭

①“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桑树、梓树乃父母所栽,见之必肃立,心生敬意。父母者,为何要在舍前植这两种树呢?答案是:“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称。

②树,不仅实用,还意味着福佑、恩泽和繁衍;不仅赐人花果和木质,还传递亲情和美德,承载光阴与家世。树非速生,非一季一岁之功,它耐受、持久、长命,春华秋实,像一位高寿的家族长者,俯瞰儿孙绕膝。所谓“荫泽”“荫庇”“荫佑”之说,皆缘于树。有祖必有根,有宅必有树。再穷的人家,也能给后人撑起一大片树荫。这是祖辈赠与子嗣最简朴最牢固的遗产了。

③幼时,父亲带我回乡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壮的枣树,上住鹊窝,下落石几。逢孩子哭闹,祖母便将房梁上的吊篮钩下,摸出红油油的干枣来。后来,老人去世,老屋拆迁,“老家”便没了。虽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树乃祖辈所植,在其下纳过凉、吃过枣子的,除了我,还有我的父亲,还有父亲的父亲……

④这样的树,犹若亲属。

⑤老人们讲,闹饥荒时,都是树先枯、人后亡,因为果腹的最后一样东西,是树皮。人,只要熬到春天就不会饿死了,因为这时候,树抽芽,野菜生,槐花、榆钱、椿叶、杨穗,都是好食材。

⑥几千年来,凡户居,必在一棵大树下;凡村头,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树。民谣中唱,“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树,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招魂幡。它比屋高,比人久。离家者,最后一眼回望的是它;返乡者,远远眺见的也是它。

⑦游同里古镇,听到个说法:江南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载一棵香樟,女儿待嫁时,树亦长成,媒婆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嫁女之际,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只大箱子,放入绸缎做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多美的习俗!女儿待字闺中时,对该树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

⑧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

⑨如今的家业里,少了样东西:树。没有了庭院,没有了户外,没有了供树根深入的大地,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

⑩我们解除了与草木共栖的古老契约,我们告别了在家门口折朵撷果的劳作和浪漫,我们放弃了对一棵树一株花的亲近与认领,我们失去了对四季和年轮的辨识……大自然里,不再有我们的一方蒲团、一幅凉席、一具竹榻。

树,在马路上流浪。我们只是乘车迅速地掠过它们,透过玻璃扫视它们。它们身上,没有我们的指纹和体温,没有儿童的笑声和攀爬的身影。人和树,亲情已断,形同陌路。

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

那年去贵州,走到从江县的月亮山,遇一苗寨,叫岜沙,即苗语“草木茂盛”。据说这支部落是蚩尤的后代。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林子可真密啊!那些人、房子、生活,全是躲在翠绿里的。你才醒悟了森林的“森”字,那“木”真是密密匝匝、层层叠叠,难以落脚。

恐怕再没有比岜沙人更膜拜树的族群了,男子蓄起直直的发髻,象征山上的树干,而身上的粗布青衣,模仿树皮。树,是岜沙人的神。他们尊崇树的能量和美德。在岜沙,凡重大活动和节庆仪式皆在林中进行,祈愿、盟誓、婚约的“证人”是大树,大伙有了心事,也去向大树倾诉。按俗约,盗木者除了退赃,还要罚120斤米、120斤酒、120斤肉,求族人谅恕。

最触动我的,是岜沙人的葬礼。一个婴儿降生时,村民会替他裁一棵树苗,祈祝他像它一样茁壮、正直、坚韧;待他年迈去世,家人就找到那棵树,凿空做棺,去密林深处下葬,不设坟头、不立墓碑,最后,在平填好的新土上,埋下一棵小树苗,预示生命再次启程,也象征灵魂的回家之桥。

他们是大森林的孩子。森林里诞生,森林里消失。

“我们都认得哪棵树是自己的祖先。”岜沙人说。

有一棵树,将陪伴一个人出生、长大,直至死去。除了葱茏,生命在世间不落任何痕迹。这是我听过的关于人和树最好的故事。

那天,夕阳西下,听着山风和鸟鸣,我坐在岜沙的石头上,心想——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应有一棵关系亲密的树。至少一棵。

(选自《古典之殇》,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人生树下”为题,点明了文章主要内容即人与树的关系,也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B.第⑧段“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表达了作者对香樟树的喜爱及对其实用价值的肯定。
C.第段“树,在马路上流浪”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人与树形同陌路的哀痛。
D.为了表达对树的敬意和感恩,作者行文时采用了丰富的手法。咏物抒怀便是其中之一。
2.文章引用《诗经》的语句开篇,有何效果?
3.请根据第③——⑧段的文章内容说说“这样的树,犹若亲属”有哪些含义?写完这些树后,作者在文末又写了在岜沙苗寨见闻的内容,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这样构思的匠心。
2022-10-12更新 | 11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洞庭美如画

杨志宏

船头劈开碧波,前方便是洞庭湖入长江口。湖面烟波浩渺,荡漾着碎银似的粼粼波光,湖风一阵阵扑面而来。这正是一年中大湖最温暖惬意的时节。远方的高楼鳞次栉比,岳阳楼、君山岛隐约可见。大江大湖,水天一色,阔远而又壮观。

湖水无垠,白鹭翔集,油菜花开,桃红梨白。船上的乘客们,个个兴奋不已,举起相机、手机,定格眼前的美丽风光。

船过洞庭湖大桥。“快看!那是什么?”不知谁喊了一声。顺着他的手望去,只见船右边的湖面上,似乎有什么在不停地耸动,一拱一拱的,恰似小猪的脊背,圆润油亮。忽然,水花中跃出一个椭圆形灰色的头,小眼睛闪闪的,上翘的嘴巴像是在微笑。圆滚滚的肚子,流线型的短尾,一只、五只、九只……蹿出水面十几厘米高,转而又调皮地钻入水中,如此循环往复,激起浪花翻滚,宛若海豚戏水,仅仅是个头儿小了许多。

“江豚!是江豚!快停船,让摄影师们抓拍!”站在一旁的船长老徐,一边对着驾驶室呼喊,一边身体前倾抓住船舷:“这回你们真的是运气好!就算我们这些天天行船的人,好几年了,这么多的江豚也是第一次见!”说着他也掏出手机,弯下腰,对着欢腾的江豚拍个不停。

这些可爱的小家伙欢快地和我们的船同向而游。对面驶来的大船小舟,纷纷调整船头避让它们,大船还鸣响汽笛,和它们打招呼。船上的人们拍个不停,湖上回荡着此起彼伏的惊呼声。

有人兴奋地喊:“这就是传说中的水中大熊猫啊!不虚此行!”老徐应道:“海有海豚,江有江豚,咱这大湖近水楼台先得月,长江里的江豚喜欢咱们洞庭湖,是镇湖之宝!”他古铜色的脸上满是自豪。

这时,近百只雪片似的白鹭也飞过来“凑热闹”,一边鸣叫一边贴着江豚低空盘旋。一只胆大的白鹭,几次试图将爪儿踩到江豚的背上去。江豚们也很顽皮,在水里翻滚,让白鹭一次次落了空,只得悻悻飞走。此时,老徐忽然想到了什么,用手机拨通视频通话。他将手机摄像头对准水中欢快的江豚,说:“你快看看,好多可爱的江豚哟,又肥又壮,跟着我们的船游啊!”边说边将手机移来移去:“三弟,当年你为了保护江豚,伤了一条腿。看看眼前这一切,三弟,你可以放心了!”

等老徐放下手机,我按捺不住好奇心,上前向他问起他三弟的事。老徐笑笑,和我坐在船头,道出缘由。几年前,他的三弟在当地从事水生野生动物救护工作。一天傍晚,他们的执勤快艇在巡逻时,发现了一条偷捕江豚的小船。那几个偷捕者先是想说些好话蒙混过关,见三弟他们不依不饶,便下令开船,想要溜之大吉。三弟一把抓住他们船的舵把,争抢之中,腿上挨了好几下重击,但他忍痛抓住舵把,就是不松手,直到水上派出所的干警们赶到,将偷捕者全部抓获。但三弟的右腿骨折,从此落下了病根。

老徐站起来,迎风而立:“现在三弟已经转岗,不上船巡逻了。他特别喜欢收集江豚的资料,进社区,到学校,上街道,宣讲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意义,孩子们都叫他江豚叔叔。他见面就提醒我,如果在湖上看见江豚,一定要马上和他视频通话。今天,三弟该是心满意足了!”

船继续前行。放眼望去,岸上一层层的防浪林间,隐约能看到一群梅花鹿一样的动物在嬉戏奔跑,还不时朝着我们的方向张望。“船长,那边又是什么动物?你们洞庭湖宝贝真多啊!”有摄影师好奇地问。“是麋鹿!这又是咱们湖中君山岛的大宝贝啊!”老徐说道。摄影师们忙掉转手中镜头,对着岛上的麋鹿拍了起来。麋鹿淡定悠闲,慢声哼叫着信步林中。

船舷下“哗哗哗”的水声不停,间或有许多银光闪闪的鱼儿,箭一样冲出水面,画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又钻入清波。一个身着“环境保护志愿者”红马甲的小伙子走过来,给我们每个人分发了一份《保护青山绿水、打造金山银山的倡议书》。自从长江、洞庭湖和周边的黄盖湖、冶湖等水域实施禁捕政策以来,渔民上岸,多种经营,安居乐业。现在,天蓝了,水碧了,珍稀动物纷纷回归,繁衍生息。昔日湖光山色、生机盎然的景象重现大江大湖,正是一幅“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的大好风光!

一名女摄影师笑道:“老徐,今天可让我们看到了洞庭湖生态保护的‘海陆空’大展示啊,岳阳人真的有福了!”老徐笑了笑,指着远方说:“走,我们的船再往前开,上了岸,去江豚湾和新建的展陈馆参观!”

湖风拂面,波声阵阵。我的脑海中不禁浮现韩愈的诗句:“江豚时出戏,惊波忽荡漾。”极目远眺,一碧万顷,江豚嬉戏,麋鹿欢奔,春花绽放,鱼翔浅底,好一个“八百里洞庭美如画”!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6月5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引用大量的诗文语句,揭示了洞庭美景的特点,增添了语言诗情画意之美。
B.先描述江面出现欢腾的气氛,再交代那是江豚嬉戏,能让读者有亲切的在场感。
C.近百只雪片似的白鹭也飞过来“凑热闹”,这就是现代版的“沙鸥翔集”盛景。
D.江豚亮相,进一步推动了洞庭湖的生态保护,因此环境保护志愿服务开始活跃。
2.关于文中写老徐言语行为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徐的话,起到转化话题的作用,由关注江豚到关注江豚的保护,行文显得自然。
B.老徐急切摄录江豚活跃的场景,意在告诉“三弟”,慰藉其勇于护卫江豚的善心。
C.老徐急忙叫停行船的目的,与其说是让游客拍照,不如说是自己要拍照与弟分享。
D.通过老徐讲述,读者获悉其弟为保护生态受伤的情况,事迹典型,这是侧面描写。
3.前半部分写游人邂逅江豚,后半部分写生态保护的人与事,前后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请简要分析。
4.结尾画线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2-12-02更新 | 17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