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4 题号:1303018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天升起的,不是今天的太阳

莫小谈

又挨过一个雪夜。

憨叔起床,拉开门,太阳在天上,旧洋车躺在院落的雪里,凉风一吹,又添上一层浮雪。憨叔来到水桶旁洗漱,一看,还好,水没有结冰。他取出一瓢来,呼啦一声倒进脸盆里,洗脸。如果被憨婶看到,一定会责怪他:“尽逞能,一把年纪了,也不怕激坏了身子。”

憨叔和憨婶相濡以沫一辈子,形影相伴,即便是到东墙根儿晒暖,也要出入成双。

那天,雪还没下,憨叔挨着憨婶坐:“想娃不?”

“不想。”憨婶揣着袖筒。

“真不想?”

“真不想。不过——”憨婶又补了一句,“想孙子嘞!”

憨叔的儿孙住城里,很少回来,他俩不喜欢闹腾,非要留在乡下享清净。

“看天,是要下雪喽,等家雀回巢,我给你捉几只,用家雀脑涂手,不皴。”憨叔转了话头儿。

憨婶拦着不让捉,说:“别造孽,谁都是一条命。”

那一日,风和日丽,阳光照在身上暖暖的,他们一起回忆了好多以往的事儿。

年轻时,憨叔的本事大,娶了憨婶这朵花。憨婶起先嫌他家穷,不乐意,说:“我是不会踏进你家门的。”憨叔不死心,赶了小半年工,才换回一辆永久牌的“洋驴子”来,跟憨婶说:“你不愿踏进俺家门,我驮你进门总行吧!”

憨婶竟无言以对,加上被憨叔的真诚打动,就过了门。婚后,二人相敬如宾,从未红过脸置过气。

憋叔洗完脸,进屋烧饭。昨晚的玉米面糊糊没喝完,他倒进锅里,再添一碗水,又馏了两个馍:“咱俩还一人一个, 比赛,看谁先吃完。”

其实,家里有肉也有菜,但他不想吃,就没有热。饭后,憨叔到东墙根儿晒太阳,独自一个人。

“说走就走了,哪有半点儿的舍不得?”憨叔嘟囔着嘴。

那天,老两口儿坐着晒太阳,憨婶突然问:“还记得桂英不?”

“记得,东胡营的。”

“嗯,走喽,前天下午走的。听说,她闺女回娘家,在门口喊:‘娘,娘,开门。’敲了半天也不开,撞门一看,桂英趴在床沿,走喽。”

“哦。”憨叔捧着茶缸喝水。

“还有留栓,也走喽。”

“谁?”憨叔有些惊讶。

“三队的留栓,晌午出去放牛,太阳落坡后,只有牛回来,家人就去找,结果发现他躺在河边草地上,身子骨都硬喽。”

憨叔没吱声,抬眼看着天:“太阳落到一竿子喽,不晒喽,不暖和喽。”

“就是,落坡喽,回屋。”

晚饭,憨婶熬的红薯粥,又烙了三张饼,两人比着吃饭。晚上,二人上床休息,一人睡一头儿。

将睡未睡时,憨婶突然问憨叔:“你说,为啥冬天的太阳,说落就落哩?”

“今天落,明天升。”憨叔说。

“那终究是明天的太阳。”

“都一样。”

“不一样。”憨婶说。

沉默了一会儿,憨婶说:“你本事大,有能耐你别让太阳落。”

“好,赶明儿我把它支起来。”随即,憨叔问憨婶,“你怕死不?”

“怕。”

“恁大年纪了,还没活够?”

“没,孙子没结婚,他二舅还躺在床上,花奶奶的外布衫也没做完,我不能死。”

“瞎操心,睡吧。”憨叔说。

夜里,雪扑簌扑簌地下。憨叔被冻醒了,一摸憨婶的脚,凉的,就拉拉被子给她盖上。又睡一觉,再一摸,憨婶的脚还是凉的,又拉拉被子给她盖上。第三次,憨叔突然心里发慌,他叫了一声:“老婆子,冷吗?”憨婶没应声。憨叔又喊:“老婆子,老婆子。”憨婶还是没有应声。

憨叔赶紧拉开灯,下床,凑过去又叫几声:“老婆子,老婆子。”

见憨婶不动弹,憨叔一屁股坐在床沿上:“ 太阳落坡了……”

今天是憨婶的头七,憨叔决定干一件有本事的事儿。

憨叔拿来一把铁锹,围着旧洋车铲雪,随后又取来板手、钳子、钢锯条等工具。憨叔要拆下一个车轮,然后将它拦腰锯开,做成一个半圆。

这对憨叔来说,除了费点儿时间外,并不是一件难事儿。太阳偏西时,憨叔完成了任务。他又搬来一个梯子,爬上西厢房的屋顶,将那半个轮圈开口向上,固定在上面。然后,憨叔回到东墙根儿,反复调整位置后,坐下。他死死地盯着西坠的太阳。

慢慢地,太阳下落;慢慢地,太阳落进那个敞开口的半圈里;慢慢地,太阳的下沿儿触及轮圈的下沿儿。

憨叔闭上眼,在想:有轮圈支住,太阳该不会落坡了吧。

但憨叔有一个遗憾,他认为做工时,会有人走来和他对话:“憨叔,你这是弄啥哩?”

“截半个轮圈。”

“截它干啥?”

“支太阳。”

“支它干啥?”

“怕落坡。”

“今天落,明天升,都一样。”

“不一样,不一样。”憨叔想,他会这样回答来人的问话。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两次以“那天”领起回忆,回顾了憨叔与憨婶相恋、相伴、相惜的整个过程,写出了老两口相濡以沫、形影相伴的深情。
B.小说运用大量的对话描写,以生动的聊天内容代替平直的情节交代,既使人物形象更生动,也揭露了老龄化到来后农村老人的孤独。
C.憨叔是一个做事有韧劲儿、感情忠贞又细心的男人,但也是一个出身贫寒而没啥本事的乡下人,老是用谎言诓骗憨婶。
D.小说虽然关涉多个人物,但只是集中笔墨刻画了憨叔这一主人公形象,尤其强化了主人公的心理活动。
2.在小说结尾,憨叔为什么要坚持说明天升起的太阳与今天的不一样?
3.永久牌自行车(旧洋车)在文中反复出现,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月光满地

曾冠华

①是夜,清风拂过,月光满地。

②土围村的晒谷场上整齐地码满新模板。模板两分厚,一米二宽,两米长,古铜颜色,既漂亮又庄重。金宝家里的猪舍一直没门板,之前想装上它又不舍得花那个钱,不装上嘛又好像那屋子总缺个啥。

③金宝家跟晒谷场只隔不足四米宽的村道。近水楼台,顺走一块模板实在是得天独厚。

④晚上竟然没人值班,金宝轻而易举地把事情办了。老话说,偷吃要会擦嘴。在自家楼上,金宝用两罐红油漆给模板换了新装。忙完后,开了瓶烧酒准备喝一杯,他倒酒时手机响起来。村主任有千里眼?做坏事被他抓住把柄?金宝的心提到了嗓子眼。金宝盯着电话,大气都不敢出。村主任说:“明天推上大板车到村委会来——”

⑤金宝要哭了。村主任年轻时是土围村的团支书,后来出门包工程赚足了钱,结果不干了,响应号召回来当村主任,响当当的人物。金宝与村主任两家曾经有过节。看来,金宝要成靶子了。金宝从摩托车油箱抽出汽油,赶紧把未干的红油漆洗掉,连夜背起模板还到晒谷场上去。气是松下了,但金宝依然睡不好觉,村主任人高马大,尤其他那双杀气腾腾的铜鼓眼格外骇人。天亮,金宝乖乖地推上大板车到村委会,准备听从发落。

⑥金宝的心像大板车的轮胎跳得响,一路“咚咚咚,咚咚……”

⑦金宝多虑了。原来,村委会执行惠民政策,分发免费化肥。村主任笑着敲响金宝的光头轮胎说:“你家六百斤,它扛得住吗?”金宝鸡啄米似的点头,同时卸下压在心坎的大石。

⑧金宝几乎飞也似的拉回化肥,不能白花那两罐红油漆和两斤汽油。晚上,金宝毫不犹豫去背回那块模板。这世道,怕个啥?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

⑨只是,事情却没有过去。次日早上,当天卸下模板的瘦司机,协同腆着老板肚的村主任,以及驻村干部大刘一行集中到了晒谷场,这让金宝的耳朵竖起来。

⑩瘦司机说:“我卸下的模板数量包够。不过,好像被人动过——”

金宝好像挨上一锤。

村主任眼盯瘦司机说:“什么话?我们土围文明村,做不出顺模板的糗事。”

驻村干部大刘也打圆场说:“按单付运费,不会少你一分钱。”

金宝趁机跨过村道主动招呼大家:“我家红薯刚出锅,择日不如撞日,欢迎领导们尝鲜。”说毕折回家端出大锅热气腾腾的红薯,大家好生高兴。

在响应重修水利的动员大会上,金宝方知晒谷场上新模板的用处,同时也听出村主任的话里有话:“敬请大家珍惜我们土围文明村的良好声誉,新水利惠民工程正要开工,很多材料比如沙石、水泥、钢筋等跟新模板一样会相继进场,希望大家爱护公共物资、支持国家建设——”

金宝为自己不检点的行为脸红。晚上,金宝不容多想,赶紧再次把模板退回晒谷场。

水利工程开工头天,驻村干部大刘跟施工队的负责人说:“我调走了五块模板分发给几位困难户,让他们把猪舍、粪屋等的门板装好。”

驻村干部大刘真是好干部!那模板用途原来是有弹性的。金宝心里那个乐哟。晚上,金宝再背起模板时,没想到竟然遇上村主任,吓得抛下模板便跑。金宝那狼狈样像极了当年红薯地上村主任的爹。

那个非常时期,金宝的爹守护队里红薯地,村主任的爹摸上地去。金宝的爹吼,村主任的爹不听;金宝的爹再吼,村主任的爹服软了。村主任的爹起身狼狈跑时,金宝的爹竟错扳了枪钩。那次事故,一人落下残疾,另一人坐牢。

村主任修理金宝无须太多理由。金宝知道轻与重,满脸沮丧回头说:“这什么模板,天大地阔为啥偏靠我家旁来,这不是成心折磨人吗?”

村主任递烟,金宝没接,像个孩子一样低着头。村主任自己点上烟后说:“有困难,跟我们说——”

村主任足够威严。金宝振臂举起模板归回原位。

土围村的晒谷场上,清风拂过,月光满地……

(选自《小说月刊》2019年第4期,有删改)

1.本文第⑤段写道“金宝与村主任两家曾经有过节”,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要分析此句的作用。
2.本文第段写道“金宝知道轻与重”,试指出“轻与重”的内涵。
3.本文在谋篇布局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要说明。
4.本文以“土围村的晒谷场上,清风拂过,月光满地……”结尾,请综合本文情节赏析其艺术效果。
2023-05-09更新 | 12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镜

刘庆邦

燕奶奶的头发花了,眼也花了。头发花的表现,是白头发越来越多,眼看就要从一头黑花变成一头白花。眼花的表现呢,是眼珠子上像涂了一层面糊子,看啥都是模模糊糊的。头发花就花了,无所谓,眼睛花了,就有些麻烦。一只苍蝇在屋里飞来飞去,飞得嗡嗡的。她抄起蝇拍,想把苍蝇打死。可她只听见苍蝇振翅飞翔的声音,就是看不清苍蝇在哪里。她左拍一下,右拍一下,每一下都落了空,不但没把苍蝇打死,苍蝇弄出的响声反而更大了。苍蝇像是和她做起了游戏,仿佛在说:来呀,来呀,你个花眼的老太婆,我在这里呢!

看你往哪里跑,我今天非打死你不可!有点儿执拗劲儿的燕奶奶,终于把苍蝇打死在厨房的墙上了。她要把粘在墙上的苍蝇尸体捏下来,一捏,原来是一个钉在墙上的锈蚀的钉头儿。

眼睛花成这样,但燕奶奶不认为自己的眼花是个问题。她的儿子在井下处理哑炮时受了伤,两只眼睛啥都看不见了。比起儿子的眼睛,她什么都能看得见,戴不戴老花镜有什么关系呢!她舍不得把钱花在买老花镜上。儿子双目失明后,挣钱少了,她就开始到处捡废品。有一次,她把别人踩扁在地上的一个瓶盖子当成了钱,拾起来也舍不得扔掉,把和钢镚子模样差不多的瓶盖子攒多了,也能卖钱呢!

眼看她的眼花得越来越厉害,曾有熟人劝她买一副花镜戴。她问人家:买一副花镜多少钱?人家告诉她:贵的几百上千块,便宜的也就几十块钱。燕奶奶把熟人的鼻子和眼看一看,见熟人的鼻子还是鼻子眼还是眼,就说:没事儿,再等等吧。

居民小区门口放有一只绿壳子的塑料垃圾箱,燕奶奶每天都要往垃圾箱里看一看,扒一扒。在她看来,垃圾箱简直就是百宝箱,凡是人们使用的东西,垃圾箱里差不多都有。有一天,她竟在垃圾箱里捡到了一副眼镜。她拿起眼镜看了看,觉得这副眼镜真不错,整个眼镜通透得跟没装镜片子一样。她把镜片子摸了摸,不由得笑了,大拇指摸到了二拇指,原来真的没装镜片子,只是两个圆形的空框子。

中秋节那天,二儿子和二儿媳从市里到矿上来看望燕奶奶,燕奶奶把捡到空框子眼镜的事当笑话讲给二儿媳听。大儿子出事故后,大儿媳已离家一去不返,只有二儿媳还时常来看望她。二儿媳在市里的晚报社当记者,愿意听一些新鲜有趣的事。二儿媳每次来,她都会讲一些新鲜有趣的事给二儿媳听。燕奶奶还把那个空框子拿给二儿媳看,问二儿媳能不能找两个镜片子装上,她当老花镜戴。二儿媳把空框子看了看,发现是一个儿童玩具,根本就没有装镜片子的地方。二儿媳说:我下午带你去眼镜店,让人家给你验验光,配一副花镜。

我听人家说,买一副花镜得花好几十块钱呢!

妈,这个您就不用管了,一分钱都不让您花,就算是我送给您的礼物。

二儿媳带燕奶奶来到市里的一家眼镜店,又是验光,又是挑镜框,又是选镜片,算下来,配一副眼镜竟需要八百九十块钱。燕奶奶心疼坏了,也感动坏了,两只有些塌坑的眼眶里顿时涌满了泪水。燕奶奶的孙子叫小明,她习惯把二儿媳叫成小明他婶子,她说:小明他婶子,咱挑便宜的随便买一副,凑合能戴就行了,眼都老成这样了,哪里配得上这么贵这么好的眼镜呢!

眼镜天天戴在眼上,哪能凑合呢?买就买合适的。二儿媳把花镜给婆婆戴上试了试,问,怎么样,清亮吗?

清亮,清亮得跟年轻的时候一样。戴上花镜的燕奶奶不看别的,只看着二儿媳,看了眉毛看眼睛,看了眼睛看睫毛,说:我就看着俺小明他婶子好看。

二儿媳的眼睛笑得弯弯的,说:您看得我都不好意思了。

过了几天,燕奶奶一个人到眼镜店来了,要求把花镜退掉。说花镜戴着不合适,头晕。营业员不给她退,她让人家给她换一副。营业员说:穿过的袜子戴过的眼镜,用过就不能再换了。燕奶奶不跟人家吵,也不跟人家闹,就是待眼镜店里不走。营业员拗不过她,到底给她换了一副价值只有六十多块钱的花镜。不过扣了她一百多块钱的折旧费,只退给她七百块钱。能拿到七百块钱,燕奶奶好像已经很满意,一再对眼镜店的人说:谢谢啊,谢谢啊,给你们添麻烦了。

城是小城,眼镜店有位女营业员认识燕奶奶的二儿媳,还知道燕家的二儿媳是位有名的女记者。有一天营业员碰到了女记者,告诉她婆婆把老花镜退了,换了一副便宜的花镜。

二儿媳一点儿都没有表示惊奇,也没问为什么,只是说:这老太太,肯定又是为她孙子攒钱。一次为她孙子花一千块钱都舍得,为她自己花一分钱都心疼。二儿媳不会忘记,嫂子跟哥离婚时,本来要把儿子小明带走,不料婆婆舍不得自己唯一的孙子,不吃不喝,哭得一次又一次背过气去。眼看就要出人命,嫂子才把小明给婆婆留下了。当时小明还在上幼儿园,眼下燕小明已经是一名高中生。孙子上的年级越高,花销就越大,买一双鞋几百块,买一部手机几千块。只要孙子提出要什么,奶奶就尽量满足孙子的要求。哪怕孙子想要天上的星星呢,她都想给孙子摘下一颗来。

二儿媳又去矿上看婆婆时,没敢提老花镜的事,担心婆婆会回避这个话题。不料,婆婆却主动说起了花镜,说人老了戴上花镜就是好,以前人从对面走过来,她连男女都分不清,现在她不但能分清男女,连年轻的还是年老的都分得出来。

二儿媳说:只要您觉得好就好。我听说,人的眼会越花越厉害,对花镜度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等您哈时候觉得这副花镜不合适了,我带您再去配一副。

(选自《百花园》2017年第10期,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奶奶一生勤俭节约,为大儿子一家分担生活负担,体现出老一辈对晚辈的倾心付出。
B.二儿媳给燕奶奶买眼镜,燕奶奶感动得流泪,可见燕奶奶是一个善良宽厚、容易满足的人。
C.燕奶奶对孙儿的要求尽量满足,这也是她将二儿媳花钱配送的高价位花镜换成低价位花镜的重要原因。
D.燕奶奶把花镜退换成了六十多的花镜,引起了二儿媳的不满,认为是对孙子小明的溺爱。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始写燕奶奶误打苍蝇、熟人劝说配老花镜、检瓶盖儿、捡镜框等事件,为买老花镜层层蓄势,展现燕奶奶勤俭负重的形象特征。
B.文章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肖像描写等正面描写和欲扬先抑的手法,刻画燕奶奶的形象特征。
C.小说语言平实质朴,简洁凝练,在刻画燕奶奶勤俭形象的同时,也委婉表达了对小明这一代孙辈无限制索取这一现象的批判。
D.二儿媳对婆婆退眼镜这一行为“一点儿都没有表示惊奇”,侧面烘托出燕奶奶日常生活中对孙子的疼爱,也折射出对中国式父母的理性反思。
3.二儿媳这一人物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4.有人说,“温情与悲悯”是刘庆邦小说的叙事底色,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23-01-11更新 | 29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吴召儿(节选)

   孙犁

我们的机关搬到三将台,是个秋天,枣儿正红,芦苇正吐花。我们不管牛棚马圈全住上,当天就劈柴做饭,上山唱歌,一下就和老乡生活在一块儿了。我们组织民校妇女学习,教她们识字、唱歌、碰球,山沟的青年妇女们,碰起球来,真是热烈,整个村子被欢笑声浮了起来。

有一天,我翻着点名册,随便叫了一个名字:吴召儿!

我听见嗤的一声笑了。抬头一看,在人群末尾,靠着一根白杨木柱子,站起一个女孩。她正在背后掩藏一件什么东西,好像是个假手榴弹,坐在一处的女孩子们望着她笑。她红着脸转过身来,笑着问我:念书吗?

对!你念念头一段,声音大点儿。大家注意!

她端正地立起来,两手捧着书,低下头去,就念开了,书念得非常熟快动听。就是她这认真的念书态度和声音,不知怎样一下就印进了我的记忆。下课回来,走过那条小河,我听到了只有在阜平才能听见的那紧张激动的水流的声响,听到在这山草衰白、柿叶霜红的山地,还没有飞走的一只黄鹂的叫唤。

十一月反扫荡。我当了一个小组长,我们的向导老不来。我跑到村长家里去找,村长散披着黑羊皮袄,看见我就笑着说:男的分配完了,给你找了一个女的!

女的就女的吧,在哪里呀?我说。

一个女孩子跑出来。穿着一件红棉袄,一个新鲜的白色挂包,斜在她的腰里,装着三颗手榴弹。

真是,村长抱怨,这是‘反扫荡’呀,又不是到区里验操,也要换换衣裳!红的目标大呀!

尽是夜间活动,红不红怕什么呀,我没有别的衣服,就是这一件。女孩子笑着,走吧,同志!说着就跑下坡去。

在路上,她走得很快,我跑上前去问她:我们先到哪里?

先到神仙山!她回过头来一笑,这时我才认出她就是那个吴召儿。

到了神仙山,我有亲戚。她说,我姑住在山上,她家的倭瓜又大又甜。今天晚上,我们到了,我叫她给你们熬着吃个饱吧!

天黑的时候,我们才到了神仙山的脚下。她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像是在这乱石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

北斗星转下山去,我们才到了她的姑家。

这都是我们的同志。吴召儿大声对她姑说,快给他们点火做饭吧!老婆子拿了一根麻秸,在灯上取着火,就往锅里添水。

吴召儿和她姑有说不完的话。

你爹给你买的新袄?姑问。

他哪里有钱?是我给军队上纳鞋底换的。

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这一天夜里下起大雨来,雨下得那样暴,在这样高的山上,我们觉得不是在下雨,倒像是沉落在波浪滔天的海洋里,风狂吹着,那块大平石也像要被风吹走。

吴召儿紧拉着我爬到一块大石的下面,不知道是人还是野兽在那里铺好了一层软软的白草。听到四下里山洪暴发的声音,雨水像瀑布一样,从平石上流下,我们像钻进了水帘洞。一清早放晴,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的游击组。吴召儿说:今年,敌人不敢走山沟了。怕游击队。可是走山梁,你就算保险了?兔崽子们!

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吴召儿把身上的手榴弹全拉开弦,跳起来说:你去集合人,我去截兔崽子们一下。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

我喊:红棉袄不行啊!

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

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

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山下那条激荡的大河的时候,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

不知她现在怎样了。我能断定,她的生活和历史会在我们这一代生活里放光的。

(有删改)


【注】反扫荡:是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为粉碎日伪军“扫荡”所进行的以军事打击为主的斗争形式。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节选部分没有宏大的叙事,表现的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将自己鲜活灵动的青春自觉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民族伟业中的故事。
B.小说中“村长”是一个次要人物,他帮“我”安排向导的一段,虽着墨不多,却写出人物的鲜明个性,侧面表现村长对抗战的支持。
C.小说语言特别自然生动,甚至一字传神,例如第一段中“整个村子被欢笑声浮了起来”,一个“浮”字将热烈欢快的气氛表现出来。
D.小说结尾“手榴弹爆炸的声音”让吴召儿的安危充满悬念,但作者坚信她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将被永远铭记。
2.小说中的吴召儿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红色充满象征意味,这篇战争小说中多次出现的“红棉袄”有何象征意义?
2022-02-16更新 | 10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