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外国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65 题号:1306023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演变

约翰·高尔斯华绥

从剧院里出来,我们简直搭不上一辆出租汽车;尽管下着濛濛细雨,也只得走着穿过累斯特广场,巴望碰着有一辆车顺皮卡迪利大街开回来。倒有不少双轮和四轮马车驶过去,有的停在路边上,有气无力地招呼我们,有的想都没想惹我们注意,而每辆出租汽车看上去却都搭上了乘客。在皮卡迪利广场,再也等不下去了,只好叫住一辆四轮马车,让它带着我们慢悠悠地走完一段漫长的路程,一阵轻微的西南风从敞开的车窗吹进来,风里有一种变化的气味,那种潮湿的气味四处弥漫,甚至侵袭到城镇的中心,使善于观察它们形形色色活动的人想到一种无休无止的力量永远在呼喊:变下去!可是,马蹄单调不变的嗒嗒声,窗子的吱吱声,车轮在地上颠簸的嘎登嘎登声,不紧不慢地,吵得我们昏昏欲睡,终于到家的时候,我们简直都快睡着了,车费是两先令,在交给车夫之前,我们站在灯光下,看清了手里是不是一枚半克朗的硬币,这才偶然起了头。这个车夫看上去有六十岁上下,脸又瘦又长,下巴和下垂的灰须仿佛永久贴在他那蓝色大衣竖起的领子上,不过他脸上最明显的特征还是腮帮子那两道沟,又深又空,看上去那张脸是由一些没有黏着肉的骨头拼成似的,中间深陷出一双眼睛,一点儿神采也没有,他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盯着他那匹马的尾巴。于是,我们中间有一位,几乎是无意识地,又在那半克朗之外添上了他剩下的钱。他把钱接了过去,什么也没有说,但我们正走进花园大门时,却听见他开了口:谢谢您啦!您可救了我一命。

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一句怪话,便又关上了大门,走回到马车跟前来。

情况到这个地步吗?

是啊,车夫答道,到头啦—-这差使。现在没人需要我们了。于是,他扬起鞭子,打算把车赶走。

像这样糟有多久了?

车夫又垂下了手,仿佛乐于让它歇一歇似的,文不对题地回答说:我赶了三十年车。

接着,他又盯住马尾巴发起呆来,只有一个个问题才能把他从沉思中唤醒,来说说他自己。

我倒不怪出租汽车,我谁也不怪。让我们赶上了,就这样赶上了。

你们真快断顿了吗?

车夫苦笑了一下,那两个深坑之间的笑容实在奇特,恐怕很难在一个人脸上看得到。

可以这么说,他说道,唉,才有多少呢?今儿个我拉上你们之前,只挣了十八便士;昨儿个挣了五先令,而我一天得挣七先令交租车费,那还算是便宜的。有很多车主都破产关门了,一点也不比我们强,他们这会儿撇下我们,再容易不过了,你总不能教铁石心肠发慈悲吧,能吗?他又苦笑了。

我们中间一个人低声说,公众都爱乘坐出租汽车。

车夫转过脸,透过黑暗凝视着下边。

公众?他说道,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惊讶,唉,他们都要坐出租汽车,那是很自然的,他们坐在那里面来来去去快多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嘛。我等了七个钟头才拉上你们,你们那会儿正找出租汽车。人们叫不到出租汽车时,才坐我们的马车,所以通常他们的脾气都挺大。

我们都为你难过,人们本来会想到——

他低声打断我们的话难过也顶不了饭……过去从来没有人向我打听过生活。接着,他慢慢地把长脸左右摇了摇,补充道:再说人家又能怎么样呢?总不能指望人家养活你吧;而且要是向你问起问题来,他们会觉得很别扭,他们也明白这一点,我想。当然,我们有那么多人,双座马车简直和我们一样糟。唉,吃我们这碗饭的人一天比一天少了,这是明摆着的事。

车夫点了点头。

这个老家伙,他说,从来没长过多少肉。如今它吃食也打不起精神来。虽说吃的质量不怎么好,可是够它吃的。

你不够吧?

车夫又扬起鞭子。

恐怕,他一动不动地说,眼下没有谁能给我找个活儿干了。我干这活儿年头太长了。要没有别的路可走,也只有进济贫院。

听着我们抱怨世道似乎太残酷,他第三次笑了。

是呀,他说得很慢,对我们是狠了一点,我们根本没有招惹谁呀。可是世上的事情就是这样,让我来说的话。一件东西来了,就把另一件东西挤走了,就这样挤下去。我想过了——你得想想事情的道理,整天坐在这里想来想去。我终于想不清有什么道理。我们的末路很快要到了——不会有多久。我也说不准,会不会为再也赶不了车心里难受,这太让我丧气了。

于是他第三次扬起鞭子。

你告诉我,假如给你的车费仅仅多六便士,你会拿它做什么呢?

车夫朝下凝视着,好像被那个问题问懵了。

做什么?什么也做不成,我能做什么呢?

可是你说它救了你的命呀。

是呀,我说过,他慢声答道,我当时觉得有点憋气,人有时候免不了。这是注定要碰上的,没法躲开——你要想得开这个。不过我们照例能不想就不去想它。

这一次,他说了声真谢谢你们啦,就用鞭子磕了磕马的肋部。那个被遗忘了的牲口像从梦中被唤醒似的,迈动了腿,开始把马车从我们面前拖走。他们在灯光衬出的一丛丛树影之中,非常缓慢地沿路而去。在我们的头上,云朵像艘船一样正乘着带有变化气味的风,疾速地驶过黑河似的天空,马车看不见了,那股风依然把那即将消失的车轮慢慢转动的声音送到我们耳边。

(选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微型小说精品》,有删改)

文本二:

高尔斯华绥曾说过,篇幅长的短篇小说是所有小说形式中最好的形式之一……使用这种形式,作家……最接近于诗人、画家、音乐家。他的短篇小说题材广泛,涉及爱情、美色、自然的光辉、社会的正义和憎恨、老年、贫穷以及对动物爱护等等。

他在自选的中短篇小说集的前言中说:人生贵在独立。那些认为年轻不妨顺从潮流,到晚年必能在小说中达到独立的人,我怕注定要喝苦水。高尔斯华绥呼吁写短篇故事的人要遵守活生生地、鲜明地表现自己的真正想象、真正情绪所要求的规律。他形象地比喻说:蜘蛛从来没有人教它,居然织出了那纤细的、玫瑰色的窗子……让我们这些写短故事的作家们也试试只凭我们自己的直觉和幻想来编织那圆圆的、丝线的奇迹吧。

(摘编自网络)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从剧院里出来,我们简直搭不上一辆出租汽车”“每辆出租汽车看上去却都搭上了乘客”,预示着“我们”只能乘坐马车。
B.小说中描写“风里有一种变化的气味”“一种无休无止的力量永远在呼喊”,渲染一切都在变化的氛围,象征时代变迁。
C.小说描写车轮声的缓慢沉闷和“我们”昏昏欲睡,真切地表现了马车的缓慢节奏已经不能适应如今人们方便快捷的生活需要。
D.小说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深刻了解,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社会的严厉批判,对上层社会的讽刺和对穷苦人民的同情。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描写马车“有的停在路边上,有气无力地招呼我们,有的想都不想引起我们注意”,表现了车夫的疲惫和慵懒,与出租车生意忙碌形成对比,为下文的故事情节作铺垫。
B.小说具体描写马车夫的外貌形象,尤其突出“看上去那张脸是由一些没有黏着肉的骨头拼成似的,中间深陷出一双眼睛,一点神采也没有”等特征,形象地表现了马车夫生活的窘迫和生意的艰难。
C.小说描写马车夫在谈话过程中多次“扬起马鞭”这一细节,一方面是职业习惯使然,一方面也表现了马车夫一直想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多做一点生意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念头。
D.小说结尾“云朵像艘船一样正乘着带有变化气味的风,疾速驶过黑河似的天空”一句,既描写自然环境,也暗示社会环境,与前文呼应。
3.文中马车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作者在小说创作上有哪些追求?请结合文本二简要概括。
【知识点】 外国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玛丝洛娃出庭受审

列夫·托尔斯泰

好几十万人聚居在一小块地方,竭力把土地糟蹋得面目全非。尽管他们肆意把石头砸进地里,不让花草树木生长,尽管他们除尽刚出土的小草,把煤炭和石油烧得烟雾腾腾,尽管他们滥伐树木,驱逐鸟兽,但在城市里,春天毕竟还是春天。阳光和煦,青草又到处生长,不仅在林荫道上,而且在石板缝里。凡是青草没有锄尽的地方,都一片翠绿,生意盎然。桦树、杨树和稠李纷纷抽出芬芳的粘稠嫩叶,菩提树上鼓起一个个胀裂的新芽。寒鸦、麻雀和鸽子感到春天已经来临,都在欢乐地筑巢。花草树木也好,鸟雀昆虫也好,儿童也好,全都欢欢喜喜,生气蓬勃。唯独人,唯独成年人,却一直在自欺欺人,折磨自己,也折磨别人。他们认为神圣而重要的,不是这春色迷人的早晨,不是那种使万物趋向和平、协调、互爱的美;他们认为神圣而重要的,是他们自己发明的统治别人的种种手段。

就因为这个缘故,省监狱办公室官员认为神圣而重要的,是昨天接到的那份编号盖印、写明案由的公文。公文指定今天,四月二十八日,上午九时以前把三名受过侦讯的在押犯,一男两女,解送法院受审。其中一名女的是主犯,须单独押解送审。八时,监狱看守长走进又暗又臭的女监走廊。他后面跟着一个面容憔悴、鬓发花白的女人,身穿袖口镶金绦的制服,腰束一根蓝边带子。这是女看守。

“您是要玛丝洛娃吧?”她同值班的看守来到一间直通走廊的牢房门口,问看守长说。

值班的看守哐啷一声开了铁锁,打开牢门,一股比走廊里更难闻的恶臭立即从里面冲了出来。看守吆喝道“玛丝洛娃,过堂去”随即又带上牢门,等待着。

牢房里传出女人的说话声和光脚板的走路声。

“喂,玛丝洛娃,快点儿,别磨磨蹭蹭的!”看守长对着牢门喝道。

过了两分钟光景,一个个儿不高的年轻女人,身穿白衣白裙,外面套着一件灰色囚袍,大踏步走出牢房,在看守长旁边站住。这个女人脚穿麻布袜,外套囚犯穿的棉鞋,头上扎着一块白头巾,显然有意让几绺乌黑的鬓发从头巾里露出来。她的脸色异常苍白,仿佛储存在地窖里的土豆的新芽。从囚袍宽大领口里露出来的丰满脖子,也是那样苍白。她那双眼睛,显得格外乌黑发亮,虽然有点浮肿,但十分灵活。其中一只眼睛稍微有点斜视。她挺直身子站着,丰满的胸部高高地隆起。她来到走廊里,微微仰起头,盯住看守长的眼睛,现出一副唯命是从的样子。看守长刚要关门,一个没戴头巾的白发老太婆,从牢房里探出她那张满是皱纹的脸来。老太婆对玛丝洛娃说了几句话。看守长就对着老太婆的脑袋推上牢门,把她们隔开了。牢房里响起了女人的哄笑声。玛丝洛娃也微微一笑,向牢门上装有铁栅的小窗洞转过脸去。老太婆在里面凑近窗洞,哑着嗓子说:

“千万别跟他们多罗唆,咬定了别改口,就行了。”

“只要有个结局就行,不会比现在更糟的。”玛丝洛娃晃了晃脑袋说。

“结局当然只有一个,不会有两个。”看守长煞有介事地摆出长官的架势,显然自以为说得很俏皮。

老太婆的眼睛从窗洞里消失了。玛丝洛娃来到走廊中间,跟在看守长后面,急步走着。他们走下石楼梯,经过比女监更臭更闹、每个窗洞里都有眼睛盯着他们的男监,走进办公室。办公室里已有两个持枪的押送兵等着。坐在那里的文书把一份烟味很重的公文交给一个押送兵,说“把她带去。”

那押送兵是红脸,有麻子,他把公文掖在军大衣翻袖里,目光对着那女犯,笑嘻嘻地向颧骨很高的楚瓦什同伴挤挤眼。这两个士兵押着女犯走下台阶,向大门口走去。

大门上的一扇便门开了,两个士兵押着女犯走到院子里,再走出围墙,来到石子铺成的大街上。

马车夫、小店老板、厨娘纷纷站住,好奇地打量着女犯。有人摇摇头,心里想:“瞧,不像我们那样规规矩矩做人,就会弄到这个下场!”孩子们恐惧地望着这个女强盗,唯一可以放心的是她被士兵押着,不能再干坏事了。一个乡下人卖掉了煤炭,在茶馆里喝够了茶,走到她身边,画了个十字,送给她一个戈比。女犯脸红了,低下头,嘴里喃喃地说了句什么。

女犯察觉向她射来的一道道目光,并不转过头,却悄悄地斜睨着那些向她注视的人。大家在注意她,她觉得高兴。这里的空气比牢房里清爽些,带有春天的气息,这也使她高兴。不过,她好久没有在石子路上行走,这会儿又穿着笨重的囚鞋,她的脚感到疼痛。她瞧瞧自己的双脚,竭力走得轻一点。他们经过一家面粉店,店门前有许多鸽子,摇摇摆摆地走来走去,没有人来打扰它们。女犯的脚差点儿碰到一只瓦灰鸽。那只鸽子拍拍翅膀飞起来,从女犯耳边飞过,给她送来一阵清风。女犯微微一笑,接着想到自己的处境,不禁长叹了一声。

(《复活》第一章,略有删节)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女牢里比走廊有“更难闻的恶臭”,而男牢房“比女监更臭更闹”,突出了监狱卫生条件之差,以及统治者对犯人的冷酷。
B.小说交代“四月二十八日”“上午九时”等,能够给读者以具体的印象,有利于把读者引入情节,引发其对当时情景的想象。
C.凑近窗洞叮嘱玛丝洛娃“千万别跟他们多罗唆,咬定了别改口”,强调了老太婆屡经审讯、对抗经验十分丰富的个性特征。
D.《复活》尽管是长篇,但即使刻画小人物,也照样一丝不苟,使其活灵活现,如写押送兵“红脸,有麻子”,笑嘻嘻地挤眼。
2.关于文中对玛丝洛娃出场时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较为详细地描写玛丝洛娃的个头、穿戴、相貌,初步确立了她的俊美形象。
B.有意在巾下露几绺乌黑鬓发,突出了玛丝洛娃自信能够引起男人们的注意。
C.脸色和脖子都异常苍白,眼睛也有点浮肿,从侧面反映了监狱生活之艰苦。
D.“一副唯命是从的样子”的细节,反映了玛丝洛娃“复活”前的自暴自弃。
3.小说开头一段在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4.从文中看,哪些情节可暗示玛丝洛娃能够“复活”?
2022-11-03更新 | 18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人 物
【罗马尼亚】扬·伯耶舒
有许多好奇的读者曾问我,我作品中的那些人物是怎么挖掘出来的,我从哪里搜集到了素材,获得了灵感。我的回答简单而又干脆:主要来源于生活。我只要去大街上走几小时,衣袋中就会装入一个新的题材,这篇文章的人物马上就要出现了。
前几天,当我带着自己的小狗散步时,我在伊科阿纳公园中碰到了这个人物。我的小狗名叫乔尼,是只鬈毛狗。它很讨人爱,正因为如此,在我们占据的那张长椅上,很快就坐上了一位肤色略黑、服饰考究的中年妇女。
她先是逗我的小狗,而后又同我聊了起来。我们闲谈中涉及的问题,总的来说都是些无关紧要的,例如什么气候啊、土豆生长情况啊、足球比赛啊、动物啊。她的用意在于突然地向我提出一个令人忐忑不安的问题:我是否幸福。“很难说清,”我红着脸说,像个害羞的少年,“我认为首先应该讨论一下。”“那还用说,”她答道,“既然您对幸福有自己的见解,请您说来听听。”“不行,”我回答说,“我并没有准备谈这个问题。另外,我甚至连幸福的基本含义都弄不清 对此我还在继续思考。”
一下子我对此人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我愿意同她聊下去,尽管我的小狗冻得直打寒战。在这儿我是否能为我的小说找到个人物?我心里暗自盘算,让我试试。
“您是否幸福呢?”我以她刚才问我的问题反问她,当然是想激激她。
“先生,”她说,“我非常感谢您提出的问题。每天傍晚我都到这个公园里来,我并不只是需要呼吸新鲜空气,因为新鲜空气打开窗户就能呼吸到。我到公园里来是因为我迫切需要同人们接触,可是我不得不承认很少有人,男的或女的,有兴趣问我是否幸福。我想他们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好吧,我可以坦率地告诉您,我不幸福。在我的童年我曾有过幸福,那时父母视我为掌上明珠,我脸颊上印满了他们成百上千个吻,他们说我就是他们生活中的幸福。可随即我就发现,他们爱我只是因为我是个健康的人。当他们见我病了,就不再爱我了。”
“什么病?”我怯怯地问。
“噢,是一种很怪的病,几乎没人晓得这种病,我也不愿谈起它,尽管现在我已经痊愈了。不过,我还是满足您的好奇心。我得的这种病的表现就是不懂得什么叫隐喻,也就是说不能按隐喻的真正意思去做。我只会照隐喻的表面意思去做。给您解释一下。”
“请您说下去。”我惊奇地怔住了。
“比如,妈妈对我说:‘你去套套你哥哥的话,看看他这头小驴都干了什么。’我就试着去查找哥哥的心,结果在家里搅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更不要提一天人家叫我去缠住某人,我竟把那人搞得心烦意乱了。最后,我还能说什么呢?我的病给父母找了许多麻烦。于是他们就开始虐待我,骂我,惩罚我。为此,我小时候就从家里逃了出来,在外边流浪了很多年。我是那样的孤独,没有哪个人能理解我……”
她的自述颇带有书面语言的特点。正当我对这个人的兴趣正浓,急切盼望听到下文时,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位警察,他很客气地对这个女人说:“您跟我来一下。”
我竭力抗议,但得到的只是严厉的劝告:“您不要多管闲事!”
没办法,我只好夹起小狗回家了。我向妻子十分愤慨地讲述了我的遭遇。
“你知道吗?”我像野兽似的吼叫,“那个警察掠夺了我的人物!正当她要给我谈些最能征服人心的问题时,却被那混账警察给掠走了。我要控告他!”
电话铃响了。我妻子接了电话。她听了一会儿,把电话挂了,然后用这样一句不能令人相信的话扑灭了我的激情:“傻瓜,快去警察局取你的钱包! ”
(选自2012年4月版《外国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E.作品的结尾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那个妇女含糊其辞地说起她的“病”,已为结局埋下了伏笔。
A.“我”个人简单认为,作家创作时产生的灵感、写故事所用的素材和塑造的人物形象,主要来源于生活。
B.“我”对那个中年妇女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的原因是,闲谈中涉及了十分广泛的问题,如气候、土豆、足球比赛、动物等。
C.文中的中年妇女说自己曾经有个幸福的童年,因为父母很爱她;当她长大成人,并且有病了,她就失去父母的爱了。
D.警察听到那妇女的话颇带有书面语言的特点,识出了她的破绽,认为她的言行不符合其身份,便把她带到了警察局。
2.文中三次写到“狗”,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文中的“我”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小说的题目是“人物”,但写的却是关于“我”被偷的故事,如果以“被偷”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你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2016-11-18更新 | 6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巴莱克老爷家的台秤

(德)海因里希·伯尔

在我爷爷的故乡,几乎人人都靠在亚麻作坊里干活糊口,天天吸着轧亚麻茎时飞扬的尘土,身体受到摧残。孩子都要在放学后去森林里采蘑菇。亚麻作坊是巴莱克家的,森林也是他们家的。他们还有一间小铺。不知从什么年月开始,巴莱克老爷家给全村订了一条规矩:哪户人家都不许有磅秤。这条规矩可得小心遵守,谁若违犯了就要被赶出亚麻作坊,邻村也不敢雇这个人干活。就连天不怕地不怕的偷猎者,也从未想过要去买一台秤。我爷爷是第一个有胆量检验巴莱克家买卖是否公平的人

爷爷十二岁时,巴莱克家族受封成贵族,要送给全村每户人家一份巴西咖啡。在庆祝宴会前一天,他们在小铺里发咖啡。他们现在叫巴莱克·冯·比尔甘。

爷爷为自己家和另外三户人家取咖啡。使女格特鲁德数了四包咖啡给他,每包八分之一公斤,由工厂封装好的。格特鲁德要拿一块糖给我爷爷时,发现瓶空了。格特鲁德转身去拿糖了。那时爷爷看到台秤左边秤盘上,放着一个半公斤的砝码。爷爷把四包咖啡放在右边的空秤盘上。当他看到黑色的公平针指在公平线的左边不动,放着半公斤砝码的秤盘斜在下边,半公斤咖啡高高翘起。那时他的心怦怦乱跳,就像他躲在森林树丛后等着传说里的巨人出现时一样。他从衣兜里掏出几颗小石子儿,在盛咖啡口袋的秤盘里,放上三颗、四颗、五颗小石子儿,指针总算稳稳地指在黑线上。格特鲁德回来了。我爷爷,脸色苍白的小家伙,站在一边,不动声色。他只拿了三包咖啡。更使格特鲁德惊奇害怕的是,脸色苍白的小男孩把她给的糖扔在地上,一边用脚踩,一边说:“我要找巴莱克夫人说话。”但是格特鲁德只是放声讥笑他。

他把咖啡送给那三家人后,便揣着用麻袋片包好的五颗石子儿,走向茫茫黑夜。他知道在布劳高村,在伯尔瑙村都不会有谁家有秤的。他穿过森林,步行两小时来到名叫迪尔海姆的小城镇,那里住着一个叫霍尼希的药剂师。霍尼希为那个冻僵的小男孩开门。我爷爷解开他的麻袋片儿,取出五颗小石子,说:“我要把它秤一秤。”这时我爷爷才感觉到自己进了暖和的小屋子,他的脚已是湿漉漉的,雪融化在他的那双破鞋里。他饥饿疲劳,突然哭了起来。因为他想起有多少蘑菇、多少野草、多少干草花在那台秤上秤过。这台秤每半公斤就要缺五颗石子儿的重量。愤愤不平的巨浪袭击他的心头。霍尼希对他说,“五十五克,不多不少。”我爷爷才停止哭泣。

爷爷又走了两小时路,穿过森林回来,在家里挨了一顿揍,问他为什么不把咖啡拿回来,爷爷死也不开口。他想起自己的哥哥,他采过很多蘑菇,想起了姐姐,想起了成千上百的孩子,他们为巴莱克家采的蘑菇、野草、干草花。这一次他不哭了,他把他的发现告诉他的父母、哥哥和姐姐。

元旦那一天,巴莱克一家来到教堂做大弥撒。他们本来以为吉兰登村的人们会向着他们高呼万岁,欢呼他们荣升。但是人们扭过苍白的脸,怀着无声的敌意盯着他们。年青的巴莱克·冯·比尔甘夫人看到我的爷爷——小弗兰茨,在大庭广众前问他:“你为什么不替你母亲把咖啡拿回去?”我爷爷站起身来说:“因为您吞没我的钱足够买五公斤咖啡。”说着他从衣兜里掏出五颗石子儿,递给那位太太看。爷爷说:“这是五十五克。您家的台秤每半斤就缺这些分量。”这位太太还没有来得及说话,教堂里的男男女女齐声唱起一支歌:

“恒心为义的,必得生命;追求邪恶的,必致死亡……”

正当巴莱克一家在教堂里的时候,一个偷猎野兽的人钻进小铺,把台秤和厚厚的皮面大账本偷了出来。元旦的整个下午,村子里男人都坐在我曾祖父家里算账,按巴莱克家收购东西的十分之一计算,已经有几千塔勒。但是还没有算完,区里宪兵队的宪兵冲了进来,一边打枪一边用刺刀乱刺。台秤和账本被抢走了。爷爷的姐姐中弹死了,还有一些男人受伤。

附近的布劳高村和伯尔瑙村也发生了暴动。亚麻作坊停工了一个星期。大批大批的宪兵赶来镇压。后来,村里的人们又去亚麻作坊做工,孩子们又去采蘑菇了。但是每逢星期日,只要巴莱克一家走进教堂,人们就唱起歌来:“恒心为义的,必得生命;追求邪恶的,必致死亡……”

我爷爷的父母在埋葬女儿后,被迫离乡背井到处流浪。他们看到,各地各村地主家秤上公平正义的指针都是虚假的。他们的老牛破车在泥路上慢慢爬行,车后面牵着一头瘦骨嶙峋的羊。只要有人愿意,就能听到巴莱克·冯·比尔甘的故事:他们家的所谓公平正义就是吞没人家十分之一的钱。但是——几乎没有人愿意听他们讲述。

(有删改)

1.小说写到“我爷爷是第一个有胆量检验巴莱克家买卖是否公平的人”。请你谈谈小说是如何具体表现“爷爷的胆量”的。
2.“巴莱克老爷家的台秤”在小说中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0-11-21更新 | 5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