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6 题号:1306319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驮水的日子

温亚军

连队所在的山上离盖孜河有8公里,全连每天吃用的水都要由驴去河边驮。新买回来的驴和原来负责驮水的下士犟上了,在挨了无数鞭子后才勉强驮回两半桶水。连长决定让上等兵去接替驮水工作。

第一天早上,上等兵把驴牵出圈,往驴背上搁装水的挑子。驴极不情愿,一把摔了挑子。上等兵也不急,也不抽打驴,驴摔了挑子,他再搁上去,一次又一次,耐心地和驴较量。他和驴都折腾出满身汗,可硬叫驴没有再往下摔挑子的脾气了,上等兵才牵上驴下山。

8公里在新疆算不了什么,说起来是几步路的事,可上等兵赶着驴,走了近两个小时。下山路上,驴故意磨蹭,上等兵不急不恼,任它由着自己的性子走。到了河边,上等兵往挑子上的桶里装满水后,驴又闹腾开了,几次把挑子摔下来,弄了上等兵一身的水。上等兵也不生气,驴摔下来,他再搁上去,摔下来,再放上去。他一脸的惬意样惹得驴更是气急。直到下午,上等兵才牵着驴驮了两半桶水回到山上。倒下水后,上等兵没有歇息,又牵着驴去驮水。如此折腾到天快亮时,驮够了四趟水,才让驴歇下。

第二天,刚吹起床哨,上等兵就把驴牵出来去驮水。这天虽然也驮到了半夜,可桶里的水基本是满的。一连几天,如果不驮够四趟水,上等兵就不让驴休息,但他没有抽过驴一鞭子。

慢慢地,在上等兵不愠不怒、不急不缓的调教中,驴没了那份暴烈,心平气和得就像河边的水草。上等兵感觉到驴已经真心实意接纳了他,便对驴更加亲切友好了。驴读懂了那份亲近,朝空寂的山中吼叫几声,又在自己吼叫的回声里敲出鼓点一样的蹄音欢快地走着。上等兵感应着驴的欢快,知心地拍了拍驴背,把缰绳往它脖子上一盘,不再牵它,只跟在一边。他又想到该给驴起个名字,兴奋起来,一点没犹豫,就给驴起名“黑家伙”。连长喜欢叫兵们这个家伙那个家伙的,驴全身黑色,就该叫“黑家伙”。虽然驴不是兵,但也是连队的一员,是他的战友。

渐渐地,“黑家伙”熟悉了每天的水要驮回哪里,它总主动走到那里。一天,上等兵在路上耽搁了一下,“黑家伙”没有接到叫它停的命令,径自走出好远。待上等兵追到山上,“黑家伙”已经把两桶水分别驮到一班和二班的门口,正站着等他喂草料呢。上等兵冲到“黑家伙”跟前,“黑家伙”以为自己做错了事,扑闪着大眼睛,等着一个不高兴的表情。上等兵没有骂它,却伸出手抚着它的背,表扬它,“黑家伙”兴奋地冲天叫了几声。

有了这一次,上等兵决定让“黑家伙”独自驮水回连。在河边装上水后,他对“黑家伙”说你自己回吧,“黑家伙”就自己上山了。“黑家伙”第一次独自上路时,上等兵有点不放心,悄悄跟在后面,远远地看着,他发现“黑家伙”稳健的身影,竟是群山中惟一的动点。这惟一的动点,一下子使四周沉寂的山峰山谷多了些让人感动的东西。过了一个多小时,“黑家伙”驮着空挑子回到河边。上等兵高兴极了,扑上去亲了它一口,并把自己在河边割的青草奖赏给它。“黑家伙”吃着,不停地甩着尾巴,表示它的高兴。

上等兵买回一个铃铛,拴到“黑家伙”的脖子上。铃铛声清脆悦耳,陪伴着“黑家伙”行走在寂静的山道上。“黑家伙”喜欢这铃铛声,离上等兵越来越近,步子也越来越快,铃铛声也越加响亮,远远地传到盖孜河边。

为了打发“黑家伙”不在身边的时间,上等兵带上了课本,在河边复习功课,他心里一直做着考军校的梦呢。复习累了,他背着手在草地上散步。他想到考上军校后,会和“黑家伙”分开,心里一阵难受,就拼命给“黑家伙”割青草,想把“黑家伙”一个冬天甚至几个冬天要吃的草都割下、晒干,预备好。

在铃铛声中,又过了一年。这年夏天,上等兵考取了军校。

走的那天,上等兵叫“黑家伙”驮着自己的行李下山,再最后一次给“黑家伙”背上的挑子里装上水,看着它往山上走去,直到走出很远。等他恋恋不舍地背着行李要走时,突然熟悉的铃声由远及近急促而来。他转身向山路望去,“黑家伙”正以他平时不曾见过的速度飞奔而来,纷乱的铃铛声大片大片地摔落在地。上等兵的心不由一颤,眼睛模糊了,模糊中,他发现,奔跑着的“黑家伙”是这凝固的群山中惟一的动点。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了一个上等兵与一头驴子的初识、磨合与相知的全过程,即人与动物的交流与结缘,充满了生活情趣。
B.上等兵给驴起名“黑家伙”,一是因为它全身黑色,二是因为它并非战士,只是运输的工具,就该叫“黑家伙”。
C.小说在内容处理上详略得当。下士驯驴一笔带过,上等兵驯驴与驴融洽相处却花了大量笔墨,使人物性格更鲜明,中心更突出。
D.小说选择上等兵与驴的故事来写军旅生活,反映了戍边生活的艰辛,展现了当代军人有情有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有人说标题是小说的眼睛,标题用得好,小说为之增色。请简要分析本文标题的作用。
3.小说讲述了上等兵与驮水的驴之间情感变化的故事,驴表现出哪些情感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葵爷的马车

1944年秋,小日本鬼子赶到三井村的时候,葵爷的马车已经利索地赶了六年。

那两根小叶槐的车把是葵爷当年窝了三天的劲打造出来的,凿了洞孔,扣上木架,葵爷牵来白马,套上绳,一辆崭新的马车便活生起来。葵爷赶着马车,开始走街串巷:“收破烂来,卖废铁!”声音那个亮,从村东头能听到村西头。

小日本一来,葵爷看着院子里堆成五大垛的废铜烂铁,心里犯了嘀咕:县里收购站也不知道还开不开,以后处理这些废品就不怎么得劲了。葵爷早晚出来转悠一圈,打探打探。那些小日本砍了村外的树,搭起很多的房子,葵爷见了心里直骂娘。特别是看见日本兵戴的帽子就笑,说那玩意也叫帽子?两边拉那么长的布块,真像猪耳朵。

这天中午,葵爷收了半马车破烂回家,却看见一群小鬼子站在自家院子里头,齐刷刷两排:堂屋门前面,他常躺着休息的藤椅上坐着个日本人,精悍的脸上戴着眼镜,紧束的腰间别着军刀,架势像个军官;旁边站着的是后村三十岁的老疤。老疤看见葵爷进门,向那个军官猛地低了一下头,又转向葵爷:“葵爷,这位是皇军驻咱县的小田上佐少校,也是皇军物资后备处的直属专员。小田专员等你很久了,有件事情得跟你说。”葵爷拴住马,还没回话,老疤咽口吐沫继续说道:“现在皇军前线需要铁和铜,要造小型船,所以,你这破铁烂铜就归皇军了,明天就拉。专员说了,会赏你一块大洋,这也是亲民政策的体现。亲民,你懂吗?”说完,看了一眼葵爷,呵呵一声短促的冷笑。

葵爷心里一凉,没有办法,点点头要接大洋,却被一边冲出的儿子德柱抢了去,葵爷骂了他一句。老疤回头又吃吃两声笑,低头哈腰地跟着小田走了。等两排小日本也刷刷地离开后,葵爷对着他们的背影又骂:“呸!汉奸狗腿,一群猪耳朵。”回头,儿子也没有了踪影,不知去哪里花销去了。

次日天刚亮,葵爷家门口就开来四辆大车,一阵忙活后,葵爷几年的辛苦就空了,只剩下一垛破布。葵爷几天前在邻近县里的镇上听说,小日本快不行了,他们马上要溃退了,可如今谁能想到他们会这么快到这个偏僻的村子来收集废铜烂铁造船,以防溃败时能顺利回国。葵爷有些后悔没有早卖掉破烂。大车叮了咣咣地离开后,葵爷想再有了铁还是被他们抢走,干脆卸了马车,立在墙壁上。葵爷打算歇业了。

葵爷歇业后也不常外出,反正日本人鉴于他的贡献也不能把他怎么样,他就待在家里抽抽烟,喂喂马,闲着。

不久。日本人设了很多关卡,开始扫荡。把村里和临镇的铁具统统缴了上来,还炸了两座桥,拆走了铁条和钢筋。在别处的村子还杀了不少阻止收缴的人,一丝不挂的吊在树上示威。逮了不少鸡鸭,侮辱了不少女人,烧了不少房子。看见日本人,村人的牙咬得咯咯响。

一天,葵爷出门,刚坐到井边想跟村人聊两句,一个说:“葵爷,你以后就别收破烂了,跟你儿子享福吧,他都成了小田身边的红人了,还跟着老疤抢东西呢。”他们说几句就走了,躲着一样。葵爷一愣。来到第二口井边,又有个老人说:“三兄弟啊。德柱这孩子虽然从小没了娘,可像你,有本事,他得到的赏钱就够你们老少花的了。”葵爷把三井村的三口井走遍了,也没有挂住脸面,就径直回家了。

第二天,葵爷就赶着马车出村了,一路还是那么吆喝“收破烂来,卖废铁!”小日本的关卡士兵知道葵爷去收铁,就客气地给他开道。村里人看了,摇头叹气:“儿子给日本人卖命还不行。老子也上马,真识时务。”

等葵爷回来的时候,马车上除了几块烂铁外,还有一个雕刻有花纹的大箱子,看上去像有几百年的样子。葵爷的车子赶得快,村人也没有来得及跟他说话:乖乖,你瞅瞅,葵爷收着古董了,就那箱子也得值一笔钱!葵爷到家四天没出门,村外传言都传疯了,说他收到了宝贝,关卡的日本兵不识货。

第五天,德柱回来了。一进院门,看见父亲从一个墙角的地窖里钻出来,窖口边新鲜的土还透着褐色。葵爷还没有开口,德柱就狠狠地插上门闩飞奔过来:“爹,听说你收到了一件古董?”

“嗯,可不能让日本人知道。”

“爹,真的?嘿嘿,是什么古董,我看看。”停顿了下,又神秘地说:“我正是奉小田的命令来取宝贝的。小田说了,重重有赏啊。爹,你说这乱世里,咱不靠日本人靠谁呀!”

“放屁!世道怎么乱,心窍不能乱。好了,我知道你倔了心了,为了你的将来,我成全你。安全起见,这几天我挖了地窖,那个箱子我放地窖里了,你自己去拿吧!”德柱来到地窖边,顺着侧壁的脚坑进了有四米多深的地窖,他高兴地打开箱子,却傻眼了:“爹,怎么是一块木头,那宝贝呢?”葵爷没有听完,就挥动大铁锨往窖里填土,那土如瀑布一般倾泻,瞬间就淹没了下面的嘶喊。填平了地窖,葵爷流着眼泪,把地窖口铺满了破布。

后来,葵爷锁了院门,赶着马车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等第二年日本人投降后,七十岁的葵爷才赶着马车回到三井村,车上装着一堆收来的废铁。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车代表葵爷的职业与能力,“利索地赶了六年”、“窝了三天的劲儿打造出来”等描写,表明葵爷是个赶车和造车的好手。
B.葵爷笑日本兵的帽子是“猪耳朵”,显示出他对日本兵的嘲讽和憎恶。
C.葵爷的儿子抢走了一块大洋,不知去哪里花销去了,说明他是个贪图享乐、不顾亲情大义的人。葵爷与他截然相反。
D.三口井边的人们恭维葵爷,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夸奖葵爷的儿子,语带妒意。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以声衬静,用葵爷洪亮的声音衬托小镇的宁静与祥和,与后文日本兵进驻后形成强烈反差。
B.小说仅用语言、动作、心理等直接描写,就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葵爷废铁被鬼子强行征用时的愤怒无奈,儿子变成汉奸时毅然决然,突出了葵爷有骨气、爱国的本性特点。
C.“等葵爷回来的时候,马车上除了几块烂铁外,还有一个雕刻有花纹的大箱子”此处设疑,让故事扑朔迷离。
D.小说以物拟题,马车与葵爷命运紧密相连,串起情节,别有深意。
3.人物是小说的灵魂。小说主人公葵爷表现出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葵爷的马车”在文中多次出现,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2022-10-28更新 | 26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伊芝花

蒋冬梅

伊芝花长得丑,丑得让全村女人都放心。

她黑,却不抹粉,村主任刘德水说她,黑不牙碜。她胖,但不减肥,一顿两大碗饭,雷打不动。她说话压不住冲劲,像按拖拉机喇叭。她爱系纱巾,一个月不带重样的。

丑女人,细端详也能找到风味。伊芝花笑起来好看,牙白,整齐,碎瓷似的,笑得实心实意,感人肺腑。

伊芝花最不能让人小瞧的一点:和乡长是同学。她一上乡里开会,见着乡长就开玩笑,一晃二十年不见,你看你都当乡长了,上哪说理去!

提名伊芝花当妇女主任是村主任刘德水的策略,在向阳村,伊芝花和她老公王二帅两家都是大家族,伊芝花上街转一圈,遇上十个人,八个是亲戚,有号召村民的能力。

村里的事,刘德水说了算。他说,老爷们干的活不能让老娘们干!伊芝花歪着脑袋想不明白有啥不合理。时间长了伊芝花明白了,凡是往外花钱喝酒吃饭的事,都是老爷们干的活。凡是出去要钱拉架安抚闹事的,都是老娘们干的活,刘德水还振振有辞,这种事女的干有优势。

村里想修个文化广场,刘德水老婆说,该修!我们晚上扭秧歌就有地方了。这事很快提上了日程,支书村主任会计研究了三天,研究出一个结果,缺钱!会计提议,这事得开会!刘德水一拍大腿,对,叫伊芝花来开会。

三个人坐在村部准备开会。支书说刘德水,你“微”一下伊芝花!刘德水捏了半天手机假装没收听见。支书说,他,你“微”呗,紧张啥!会计也说,正事要紧!刘德水说他俩,你俩咋不“微”?支书说,那咱仨一块“微”!

伊芝花正搁那拉架呢,两家为一根地垄打一块去子。这家说,走!上法院!那家说,行!我告你去!伊芝花说,屁大个事就上法院,法院给你家开的呀?

这边伊芝花的手机嘟哪哪三声响,她一看,支书,树长,会计齐刷刷发来三条微信:伊芝花,到村部开会!

伊芝花转身要走,开架的人拉住她。你还劝不劝架啦?伊芝花说,你们再干一会,等我回来接着劝。

伊芝花到村部一瞅那架势,肯定又是村里差钱了。刘德水冲伊芝花两手一摊,钱的事还得你上,谁让你和乡长是同学呢!伊芝花就笑,和乡长同学倒楣呗!刘德水说,主要这不是老爷们干的活。

他们四个平时像打麻将总是四股劲儿,这时突然拧成两股劲儿了,会计说,对这不是老爷们干的活,得芝花上!刘德水说,不行举手表决,同意芝花上的举手!支书、村主任、会计三支手齐刷刷举起来,像三个树杈。

伊芝花都让他们气笑了。她斜眼看这仨大老爷们的为难样,明知道管上面要钱难,可也得硬着头皮上。支书平时寡言少语,关键时候说话赶劲,他说,芝花啊,该弄弄,该整整,自己把握啊!

伊芝花从来把出门当大事,何况这是上乡里,怎么也得打扮一下。她把出门那几套“行头”拎出来,选了又选,对镜子照了又照。王二帅小心眼不乐意,一个劲儿说她,总理要接见你呀?!

到了乡里,乡长见了伊芝花就说,刘德水咋又派你来?伊芝花也不客气,开门见山就说事。乡长说,文化建设有项目不愁资金。伊芝花一阵欣喜说,这么简单个事,把刘德水他们弄得不敢抻头了。乡长说,刘德水他们脑子里长弯,脚下不走直道,正经事不敢正经办!伊芝花说,他们也是没想到风气真变了!

乡长说,再这么下去,你们这个村委该换换水了,下届村委改选,芝花你上来干吧!伊芝花连连摆手,我我一个女的可干不了!乡长说,女强人多了!你当个村干部才哪到哪?

伊芝花一高兴拉着乡长说,老同学,我请你喝酒!乡长说,不喝了,上一任喝酒,一将到底,成白帽子了。伊芝花点点头,大气候搁那呢!

出门前,乡长叫住她欲言又止,最后悠悠说了句,芝花啊!大形势底下,不能请你吃大餐了!伊芝花说,你已经给我吃大餐了,我还怕不消化呢!乡长也知道她指的是啥,说,那你好好考虑下。

回家后,大大咧咧的伊芝花竟然睡不着觉了。 王二帅听不见夜夜杀猪般的呼噜,也跟着她睡不着觉了。没心没肺的伊芝花,因为乡长这一句话,成了有心事的人啦!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伊芝花的丑、黑、胖,饭量大,嗓门高,然后再写她的“风味”,一个生动的“伊芝花”已经呼之欲出。
B.小说描写的乡村生活真实生动,富有喜剧色彩,如三个人各怀鬼胎,谁也不愿先“微”伊芝花,最后三个人齐刷刷地一起“微”。
C.伊芝花劝架时所说的“屁大个事就上法院,法院给你家开的呀?”“你们再干一会,等我回来接着劝”,充满乡土气息,展现了人物个性。
D.小说取材于当下农村生活,虽然切入点小,但反映了当下农村的一些问题,故事有深度和广度,反映了作者构思上的非凡功力。
2.小说以小见大,既反映了基层政风的转变,也反映出存在的问题,请简要分析。
3.因为乡长的一句话,大大咧咧的伊芝花竟然“成了有心事的人啦”,请分析伊芝花的“心事”是什么?这样安排结尾有何好处?
2021-01-13更新 | 14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草之眼

聂鑫森

秋风送凉,雁字南飞。

蓄着短发的杨帆,再次走向这个自行车修理铺,已是十年后。

上午十点钟,湖南工业大学的校园里很安静,学生们都上课去了。她推着一辆刚买的“永久牌”自行车,经过校门口的传达室,再折向右边的一溜砖瓦平房,在一个窄小的门脸边支好车。

店堂里,放着好几辆待修的自行车,一个头发斑白的汉子,正蹲着修补戳破了的车胎,洗白的蓝工装上油污斑斑。在店堂上端的小桌上,放着一个插了一支洁白芦花的绿瓷小花瓶,一个侧身而坐的女人,面对着芦花,久久静默。

杨帆眼里忽地有了盈盈的泪水。

车师傅和他妻子还守着这个修车铺。

杨帆十年前从黔西一个小县,考上这所大学的包装设计系,师姐们就说起了这个夫妻店,还说他们已经在此修车好几年了。

车师傅叫车百里。妻子叫蓝姑,是个盲人。

从穷乡僻壤来的杨帆,怎么也没想到大学的校园有这么大,从宿舍区到教学区,要走三十几分钟;到食堂吃个饭,到图书馆去借书,都有不短的距离。自行车成了校园里最受人欢迎的交通工具。“永久”“凤凰”“飞鸽”……什么型号、什么牌子的车都有。

杨帆不敢奢望。一个贫困农家的女儿,下面还有两个弟弟,读书钱全靠父母从土里刨出来。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学费和生活贵都是由县教育局担保向银行去借贷的。同学问她怎么不去买辆自行车,她说:“在家走路爬山练出了脚力,方便哩。再说车子出毛病了,我不会修。”懂事的同学连忙附和地点点头。

杨帆真的需要一辆车,可以节约出许多时间,去读书,听讲座,还能去校外看展览看风景。她决心从牙缝里省出钱来,买一辆只要可以凑合骑就行的二手自行车。她从修理铺前经过时,总会情不自禁地停下来,看码在墙边的自行车零散配件,笼头、车架、钢圈、踏脚,很多都生锈了。一天中饭后,她走进了修车铺。车师傅在校正钢圈,蓝姑在“看”花瓶里的一支野菊花。车师傅问:“小同学,你要修车?”

“不……不。是……是那支淡蓝色的野菊花把我引来的,真好看。大嫂看花的样子,也很美。我叫杨帆,刚进校不久的新生。”

车师傅笑了,蓝姑也笑了。

“我发现你每天都在花瓶里插上花或者草,你对大嫂真好。”

“我从乡下来这里打工,带着她,为的是让家里老人减轻负担,也赚些钱寄回家去。这些花草,老家的屋前屋后都有,蓝姑看不见,但闻得出它们的气味,心里就不发愁了。”

“你们的爱,就在这个花瓶里,真让人佩服。”

车师傅忽然问道:“杨帆,你没有自行车?”

“嗯。家里穷,买不起……”

“你要是不嫌弃,我用这些旧配件,给你组装一辆车,不好看,但肯定能骑。”

“我怎么会嫌弃!我该付多少钱?”

“不要钱。”

“那怎么行?”

“怎么不行!只是一堆不值钱的废铁。没事时,你就来和蓝姑聊聊天。”

“好!”

几天后,杨帆有了一辆自行车。她高高兴兴骑着它,去教学大楼去食堂图书馆,去校外看美展看博物馆,看湘江风光带。隔三差五,她会在中午时分去修车铺,帮蓝姑洗衣扫地,或者为车师傅递送工具。

蓝姑告诉杨帆:“花瓶里的花和草,一天一换,都是老车亲自去采的。老车说,我看多了,心上会长出明亮的眼睛,什么都看得见。我真的什么都看见了!”

杨帆也觉得一个个不同的节令,是在花瓶里更替的,她看得很清楚。

杨帆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本科,然后回到贵州,供职于贵阳的一家包装制造厂,从事包装设计。一眨眼,她32岁了。

这次来株洲参加一个关于包装设计的学术研讨会,她原本是不想来的。谈了三年的男朋友,因开车去一个矿区调查矿源存量,被一辆逆行的大卡车连人带车撞到山崖下,脸部严重受伤,经治疗刚刚出院。按他们的计划,再过两个月,就要结婚了。杨帆的闺蜜劝她要慎重考虑,天天面对这样一张丑险,哪里还快活得起来。

男朋友力劝她去株洲,散散心也是好的。“你常说忘不了当年的车师傅,为你拼装了一辆自行车,有机会要去看看人家,还要买一辆新车送去,或许有买不起车的贫困生入学,车师傅可以免费让他使用。”

于是,杨帆就来到了株洲,来到了母校的修车铺。

她喊了一声“车师傅”,再喊了一声“蓝姑大嫂”。

车师傅转过脸,茫然地望着杨帆,不知道来的是谁。

蓝姑转过脸,靠近鼻子的芦花轻轻一抖,飘出丝丝花絮。她说:“这个声音我记得,是杨帆妹子来了!”

车师傅一拍脑袋,说:“果然是杨帆!”

“车师傅和大嫂,一点儿都没变,还是这么精神。”

车师傅笑了,说:“杨帆,你都变得让我认不出了,我们怎会不变,那不成妖怪了?”

蓝姑说:“杨帆妹子声音没变,还是又清又亮。”

杨帆跑过去,抱住蓝姑的双肩,眼里有盈盈泪珠在闪,说:“你们是老了不少,可还像花瓶里每日一换的花草那样美丽……”

(选自《当代人》,2021年第3期)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意蕴丰富。“花草”代指周围的世界,体现了世间的美好;“花草之眼”指能“看”到世间的美好、感受到真挚情感的心灵之眼。
B.“秋风送凉,雁字南飞”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环境,切合下文杨帆十年后重回母校的故事情节,语言凝练优美,言简意丰。
C.“蓝姑转过脸,靠近鼻子的芦花轻轻一抖,飘出丝丝花絮”,运用细节描写和拟人手法,写出芦花之美,烘托了蓝姑的美好形象。
D.小说用现在与过去交织的叙述方式讲述故事,现在与过去相比,时光飞逝,而修车铺依旧,车师傅和蓝姑的感情历久弥深。
2.小说运用第三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花草”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读完小说,你认为杨帆面对自己的爱情将如何抉择?请说明理由。
2022-11-13更新 | 10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