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当代 > 史铁生(1950-2010) > 《我与地坛》《务虚笔记》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43 题号:1307632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①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兴起,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③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④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⑤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⑥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方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1.请结合上下文内容,简要说明第②段“宿命的味道”的含义。
2.请简要分析选文的结构特点。
3.请概括第⑤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该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4.请赏析第②段文句“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2010年的最后一天,早上八点半,我被手机短信闹醒,去看,才知道史铁生去世的消息。

铁生的生命结束在离他六十周岁生日差四天。我本想那天晚上给他打个电话,以往一年将逝都跟他说上几句,祝他们新年快乐。现在,无处可跟他说话。

他跟我投缘,也许因为我们有相似的经历,都曾当过知青,都是病退回城,都曾在里弄加工组工作,都属残疾人,都写作。但他站不起来了,我还能弯曲地站立和难看地短程行走。我曾跟他说,我在走向他。他的困厄比我多十倍,他的思想也深入十倍。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从他的体格看,本来应该很高大,很健硕,那会是怎样的一个史铁生?他曾说:“我现在老说我这个身体不好,剥夺了我多少时间。妻子就说我,如果我身体好,用其他的方式剥夺,一样。”

可他的身体可说是残花败絮,比古瓷更碰不得。需要母亲、父亲和妻子接力,医生和朋友相助,小心守护。小心再小心,还是一桩桩毛病添加进来。脊髓的患难引发截瘫坐上轮椅,之后肾脏萎缩导致尿毒症只能靠透析血液维持生存,其间有褥疮等威胁,之后肺部的问题来了,病危。他很早血压就高了,脑血管突然破裂,成为最后的直接死因。

即便在轮椅上,史铁生也坐不长。因下肢的神经被截瘫殃及,久坐后血液回流不畅。在朱家角水边的一个饭店,王安忆蹲下给他揉小腿,要它消肿。他的椅子和床一定要仔细清扫,被硌着不知道,失去感觉的皮肤很容易就破皮,一旦感染经久不愈。他手腕上的血管因透析伤痕累累。他们家生活俭朴,最贵重的东西就是他的几辆轮椅和助残用具。他常吃着饭汗就出来了,吃饭对他是大运动量。他也抽烟,吸两口就掐了,过会再点上。他必须节制饮水,饮白酒似的喝一小口,水进入身体要等两天后才能靠透析排出。身体积累的毒素令他昏昏然,无法思索。毒素和血液中的营养被透析强行清除,身体犹如漂在云上。水火交替,他两天中只有很短的时间可以阅读、写作。

他有本书的书名很真实,《病隙碎笔》,勤奋地在疾病的空隙中零碎写成,写一节是一节。家中来朋友,头天要躺着休息,攒下精神接待,然后在两个小时内耗尽。病到后来,他的手无力支撑自己上床上车。床边有架国外买来的机器,将他从轮椅上吊起,转移到床的上方再放下。有时,他也将自己悬挂起来,让受压的皮肤休息一会,以免患上褥疮。他就在这样的境况中写许多文章,出多本书,甚至有《务虚笔记》和《我的丁一之旅》两部长篇小说。

我最后一次见铁生是2009年的圣诞夜。我到北京开会,去看他和希米。那个晚上铁生点起许多蜡烛,桌子上有红酒和蛋糕,我们三个人举杯庆祝节日,吃饺子。我给他拍了几张照片。后来,我劝他躺床上去,看他被机器移动到床上,坐他床边说了会话后告辞。希米送我出门。我哪里想到这已是他的“晚年”,已是最后一面。

这几天重新翻看《病隙碎笔》和他送我的其他书。他将自己拆开,思索许多有关精神的命题。关于上帝和神,关于心魂,关于爱情,关于性,关于有无,关于自卑,关于生死。他给世界找到的本质是残疾和爱情:残疾是事物的障碍,爱情是心魂的追求。他将上帝视为同行,窥探上帝作为编剧的手艺。1998年1月,我带女儿去看铁生。铁生打开电脑教她玩著名的吃豆子游戏。他说自己有时也玩两盘。这也是他的生存状态,在死神的追逐下,他飞快行走,一路跳跳蹦蹦地吃下许多豆子。这个轮椅上的人是最勇敢的人,面向真实的人生,不退缩到无知和曲解,不麻痹麻醉自己。他对许多事情兴致盎然,关心新旧科学和新旧哲学。他一直在思索: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的神不是星相或星座,而在自己心中。他是无法站立的人,也是最挺拔正直的人。

复旦大学的“史铁生追思会”,屏幕上打出他的肖像。照片是我2001年拍的,那天他五十周岁。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史铁生和他的作品真诚温暖厚重。这样的作家是不会死的。

(选自陈村《回想铁生》,有删节)

文本二: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 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两段文字虽朴实平易,字里行间却隐隐透着作者对故友未及花甲溘然离世而未能最后作别的无限惋惜与沉痛之情。
B.文章第三段开头围绕“投缘”写了两人类似的经历和遭遇,而一个“但”字又将文意转向了对史铁生思想和成就的无限敬佩。
C.文章第四到六段先简写他本应健硕,再详述他的病魇之痛,一详一略,对比强烈,突出并丰富了第三段中“最好”的深刻内涵。
D.文中说《病隙碎笔》书名很真实,因它的题义与其创作历程吻合,是史铁生在疾病空隙中零碎写成的,故而本文也对其着墨最多。
2.下列对文本二相关语句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个“除去”,彰显了语言的严谨,但更多的是突出了地坛的每个角落作者几乎都去过,读来让人不禁心生同情。
B.“无论是什么……什么……什么”“有时候……有时候”,极尽百无聊赖之感,突出了作者内心悲观厌世的旷日持久。
C.从选段看,作者已在疾病中参透了生死:“生”不可辩论,“死”也是注定的结果。而“节日”则说明作者已坦然求死。
D.“起早熬夜准备考试”运用了比喻,把死比作“考试”,把死后的轻松比作“假期”,说明他已经做好了面对死亡的准备。
3.文本一划线部分两次提到“吃豆子”,含义和作用有所不同,请分析。
4.文本二最后提到史铁生庆幸上天对自己残疾的安排,文本一对他这种乐观心态是如何刻画的?请举例分析。
2024-03-01更新 | 5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2)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3)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天的苦心安排。”

(4)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晩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1.如何理解文中第1段段尾提到的“宿命的味道”?
2.鉴赏第4段划线的句子。
2021-01-16更新 | 22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我也没有忘记一个孩子—一个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十五年前的那个下午,我第一次到这园子里来就看见了她,那时她大约三岁,蹲在斋宫西边的小路上检树上掉落的小灯笼。那儿有几棵大栾树,春天开一簇簇细小而稠密的黄花,花落了便结出无数如同三片叶子合抱的小灯笼,小灯笼先是绿色,继而转白,再变黄,成熟了掉落得满地都是。小灯笼精巧得令人爱惜,成年人也不免捡了一个还要捡一个。小姑娘一边咿咿呀呀地跟自己说着话,一边捡小灯笼;她的嗓音很好,不是她那个年龄所常有的那般尖细,而是很圆润甚或是厚重,也许是因为那个下午园子里太安静了。我奇怪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一个人跑来这园子里?我问她住在哪儿?她随便指一下,就喊她的哥哥,沿墙根一带的茂草之中便站起一个七八岁的男孩,朝我望望,看我不像坏人,便对他的妹妹说:

我在这儿呢。又伏下身去,他在捉什么虫子。他捉到了螳螂、蚂蚱、知了和蜻蜓,来取悦他的妹妹。有那么两三年,我经常在那几棵大栾树下见到他们,兄妹俩总是在一起玩,玩得和睦融洽,都渐渐长大了些。之后有很多年没见到他们。我想他们都在学校里吧,小姑娘也到了上学的年龄,必是告别了孩提时光,没有很多机会来这儿玩了。这事很正常,没理由太搁在心上,若不是有一年我又在园中见到他们,肯定就会慢慢地把他们忘记。

那是个礼拜日的上午,那是个晴朗而令人心碎的上午,时隔多年,我竟发现那个漂亮的小姑娘原来是个弱智的孩子。我摇着车到那几棵大栾树下面,恰又是遍地落满了小灯笼的季节;当时我正为一篇小说的结尾所苦,既不知为什么要给它那样一个结尾,又不知何以忽然不想让它有那样一个结尾,于是从家里跑出来,想依靠着园中的镇静,看看是否应该把那篇小说放弃。我刚刚把车停下,就见前面不远处有几个人在戏耍一个少女,做出怪样子来吓她,又喊又笑地追逐她,拦截她,少女在几棵大树间惊惶地东跑西躲,却不松手揪卷在怀里的裙裾,两条腿袒露着也似毫无察觉。

我看出少女的智力是有些缺陷,却还没看出她是谁。我正要驱车上前为少女解围,就见远处飞快地骑车来了个小伙子,于是那几个戏耍少女的家伙望风而逃。小伙子把自行车支在少女近旁,怒目望着那几个四散逃窜的家伙,一声不吭地喘着粗气,脸色如暴雨前的天空一样,一会儿比一会儿苍白。这时我认出了他们,小伙子和少女就是当年那对小兄妹。我几乎是在心里惊叫了一声,或者是哀号。世上的事常常使上天的居心变得可疑。小伙子向他的妹妹走去。少女松开了手,裙裾随之垂落了下来,很多很多她捡的小灯笼便洒落了一地,铺散在她脚下。她仍然算得上漂亮,但双眸迟滞,没有光彩。她呆呆地望着那群跑散的家伙,望着极目之处的空寂,凭她的智力绝不可能把这个世界想明白吧?大树下,破碎的阳光星星点点,风把遍地的小灯笼吹得滚动,仿佛喑哑地响着无数小铃铛。哥哥把妹妹扶上自行车后座,带着她无言地回家去了。

无言是对的。要是上天把漂亮和弱智这两样东西都给了这个小姑娘,就只有无言和回家去是对的。

谁又能把这世界想个明白呢?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说的。你可以抱怨上天何以要降诸多苦难给这人间,你也可以为消灭种种苦难而奋斗,并为此享有崇高与骄傲,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会坠入深深的迷茫了: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吗?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有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呢?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是否会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我常梦想着在人间彻底消灭残疾,但可以相信,那时将由患病者代替残疾人去承担同样的苦难。如果能够把疾病也全数消灭,那么这份苦难又将由(比如说)相貌丑陋的人去承担了。就算我们连丑陋,连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事物和行为,也都可以统统消灭掉,所有的人都一样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片没有感觉也没有肥力的沙漠。

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看来上天又一次对了。

于是就有一个最令人绝望的结论等在这里:由谁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又由谁去体现这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那么,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设若智慧或悟性可以引领我们去找到救赎之路,难道所有的人都能够获得这样的智慧和悟性吗?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半部分侧重叙述描写,刻画出小女孩和她哥哥两个不同性别的儿童形象,字里行间流露着兄妹情深。
B.“谁又能把这世界想个明白呢?”一个语气强烈的疑问句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感慨,引出下文关于人类命运的思考。
C.“世上的事常常使上帝的居心变得可疑”“看来上帝又一次对了”前后对比,思路推进,体现作者对人的命运的关注。
D.最后一段谈到“救赎之路”难寻,而纵观全文,沉浸于地坛中的作者却不断获得心灵自我救赎的力量和希望。
2.第五段开头写到:“无言是对的。”请联系上下文,试分析这句话的内涵。
3.文章对弱智小女孩的两次“捡灯笼”情节的描写,引人人胜。试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和结构角度进行赏析。
2022-02-13更新 | 14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