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6 题号:130912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秋天的梨花

赵淑萍

①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也是最受父母宠爱的孩子。

②那一年,一个秋日的黄昏,难得度假的父母在老家的田野里散步。突然,母亲看到梨树上有几朵梨花开着,洁白无瑕的小花在绿叶间,如此清新,如此明媚。怎么秋天也会有梨花开呢?打小在城里长大的母亲觉得很新奇。父亲说,十月小阳春,天气和暖,所以有梨花开。就是那个假期后,母亲拈酸嗜醋,怀上了她。此时母亲已年近五十,亲友们都建议她不要这个孩子了。

③可是,母亲想起了三十年前的春天。那时,日寇入侵,精通医术的父亲参加抗日救卫队去了。父亲在战场上救死扶伤,母亲则腆着个大肚子,在父亲的老家,一个小山村待产。母亲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孩。可是,孩子出生不久就身体泛紫,嘴唇发乌,面色苍白。母亲首次生产,毫无经验。旁边人也不懂,不知道这是新生儿窒息,应该采取急救措施,还在一旁摇晃、安抚,就这样,孩子夭亡了。当时,母亲记得,春天下了一场雨,屋外的梨花,一朵朵都含着泪。母亲的泪,也像雨一样,不住地流。

④后来,战争结束了,父亲和母亲团聚了。再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父亲和他的同仁们一起创建了市中医院,在她之前,父母已有了五个孩子。想起盛开在秋日黄昏的梨花和那个多难的春天,母亲有种预感,是不是三十年前的那个孩子又回来了,于是,不顾劝阻,母亲执意要生下这个孩子。也许是出于对第一个孩子的负疚,父亲有生以来第一次接生,他亲自把这个小女儿迎接到了这个世界上。

⑤她来到这世上,享尽了父母和哥哥姐姐们的宠爱,哥哥姐姐们个个都跟着父亲学医,很小的时候就背汤头歌,抄方子,而她不喜欢,她喜欢背唐诗宋词。破天荒的,父亲允许这个最小的女儿不学医,由着她的兴趣。最后,她成了一名出色的图书编辑。“这样也好,我们负责给患者诊治,你就负责给一本本书把脉。”父亲说。

⑥三十多岁时,她一次外出采风回来,突发恶性疟疾,剧烈头痛,呕吐,有性命之虞。平时对她视若珍宝的父亲,这次狠心开了足够剂量的砒霜,这砒霜的量,令从医的哥哥姐姐们都咋舌。结果,把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这让父亲在中医界的声誉达到了顶峰。“毒药猛剂善起沉疴,虫类搜剔能疗痼疾。”父亲的用方让同行叹服。

⑦退休后父亲仍然被聘为中医院的顾问,每星期还去坐堂。为了中医院迁址重建,父亲多方呼吁,四处奔走,而新的中医院大楼落成的那天,父亲病倒了。

⑧连日来,他高热不退,嘴里又说着“黄芪”“白术”“当归”等。每次,父亲发高热,不说胡话,只喊药名。他们多希望,95岁的父亲,能够再次扛过去。可是这次,却扛不过去了。

⑨那天,父亲清醒后,把他们都叫到床前,吩咐后事。最后,把她单独留下。

⑩“孩子你知道吗,爸爸一生行医,救活人无数,但是,难免有疏漏误诊的时候。还记得那次我给你看病吗?在你之前,也有一个姑娘,我太谨慎,用的砒霜剂量不够,最后,没能挽回她的生命。到了你这里,我纠正了。所以,把你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了。爸爸这些年,把自己误诊的病例都写下来,结集成册,希望你给我编辑出版。”父亲让母亲从抽屉里捧出一沓稿纸。

⑪她沉默了,她明白,以父亲的声望和地位,出版这本书,会给他带来什么,但是,出版这本书,对中医界来说,却是一种福泽。父亲看着她,父亲的眼神,如此明亮,如此坚定,容不得她犹豫。她点点头。

⑫《误诊记》出版了,她和哥哥姐姐们校了又校。封面上,夕阳中一枝梨花,洁白无瑕。

文本二:

冯骥才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人自由自在地走在路上,那就是散文;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那就是小说。那么我想,他怎么会被推到水里的呢?掉到水里面后,他的反应如何呢?别人又对他做了些什么呢?然后这个故事就可以展开,你如果把这些写得细致传神,那你就成功啦。

接下去我要讲一讲人物。小说就是要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我觉得小说还有一点就是它偏爱小人物和边缘人物。还有一点呢,我要说这个文学当中的人物,你一定要把他刻画得非常生动。至于他到底是好人坏人,你不要去纠结这个。我觉得作家的使命就在于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极鲜活,这就可以了。至于读者怎么去看,那是读者的事情,作家给读者留下的空间越大,说明他的小说越是成功。如果说他写的这个人,符合以上特点并且能够引发一场争议的话,说明他这个小说人物塑造是最到位的。

(摘编自尹燕忠《作家赵淑萍老师谈小小说的创作》)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交化了故事缘起,照应题目,借父亲之口解说了秋天梨花盛开的原因,为后文小女儿的出生作铺垫。
B.父亲形象感人至深。日寇入侵,他参加抗日救卫队,救死扶伤;建国后,他和同仁一起建立中医院,鞠躬尽瘁。
C.仅仅是微小的用药剂量的差异,却给两个病人带来截然不同的治疗效果,作者由此慨叹中医的博大与玄妙。
D.这篇小说将平常人、寻常事当作描述的主体,从看似不经意之处,探求人生真谛,挖掘寻常之中隐匿的价值。
2.文本一中出版《误诊记》的“父亲”和晚年出版《随想录》的巴金在精神上有什么共通之处?请合《秋天的梨化》和巴金的《小狗包弟》简要说明。
3.在文本二的第一段中,赵淑萍老师借冯先生的话引出小说创作的两个关键,请指出这两个关键是什么,并结合文本一加以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南木萨

段爱松

我的族群,有时候是石头变的,有时候又是流水。

在我年少的记忆中,我的父亲常对着一坨坨石头说话。江水里大大小小的石头,他每年都得问问它们,来年,族群里会发生些什么大事。

我的父亲,独龙族人的南木萨,天神格蒙赋予族人的授意者,是族里能够驱鬼的人。他时常向着太阳初升的地方祈祷,那是先祖迁徙过来的方向。

那里有什么呢?谁也不知道。一代又一代的族人被莽莽群山困住,谁也不知道群山外面究竟会有什么样的新鲜世界。

直到有一天,有几个人找到了我的父亲,其中有一个是我们的阿空头人,另外两个穿着军装,说着我们完全听不懂的语言。

阿空头人问我的父亲,为什么要散布谣言、破坏生产。

我的父亲说,族人们刀耕火种、打猎抓鱼,那么多年了,那么多代了,有什么不好?

阿空头人说,那都是过去了,现在要发展生产,只有发展了生产,大家的生活才会过得更好。

我的父亲说,那样,他们把水引到村子里来,会引来水鬼,村子就要遭殃,不得安宁;水引进村来,人是要得打摆子病的,到时我也没有办法。

我的父亲不太信任跟着阿空头人来的这两个穿军装的外人。就是这两个人,还带来了一大群外来人,说是要在这里开什么水田,种什么水稻。

这两个穿军装的人,站得笔直,也不大说话,只是面带微笑,却好像能够听得懂我的父亲和阿空头人用本民族语言说的话。他们偶尔用自己的语言嘀咕几句,甚至夹杂着一些族群简单的词句。我的父亲对此颇感惊奇。

阿空头人解释说,他们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都在学习我们族群的语言了。

我的父亲心头一震,觉得外来人学习族人说话,像是被冒犯了,但又说不清楚到底被冒犯了什么。

阿空头人有些兴奋地说,他们来帮助族人开水田可是大好事,以后,我们就可以吃上大白米饭了。

我的父亲没有吃过大白米饭,也没有见过大白米饭,只是曾经听阿空头人说过,那些像珍珠一样的颗粒,煮熟后散发出的诱人清香。但他仍然怀疑,这里面是不是有鬼,因为他最近老是做梦,梦见山上一头巨大的老熊跑下来,不但把火烧地里的庄稼吃了,这只贪得无厌的野兽,竟然还把火烧地一块一块吞下了肚。

我的父亲板起脸,说,大白米饭可吃可不吃,没吃白米饭的族人们,还不是照样得活?祖先的规矩可不能这么破坏了。

阿空头人叹了口气,语气稍显沉重,对我的父亲说,看看我们过去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吃饱过没有?有衣服穿没有?过去又有谁来帮助我们?过去来的都是些什么哪,不是强盗土匪就是土司豪强,可现在呢,到处都解放了,再也没有人来欺负我们了。并且新政府派他们来了,带来的又是什么?我们的祖先,难道愿意我们继续忍饥挨饿受苦吗?

我的父亲紧锁的眉头,不觉被阿空头人的这番话解开了,就连刚才铁青的脸色也变红了许多。是啊,阿空头人说的没错,这些穿军装的人,不知道怎么跋山涉水进来后,给各家分了布匹、衣物、农具、食物,就算是天神格蒙下凡,能做到的不也就是这个样?

想着想着,我的父亲站了起来。他转朝着阿空头人说,那你给他们说一下,规矩还是要讲,将水引流入村前,得杀鸡,祭拜山神;凡是水流过的地方,需要用松柏枝挂一些我画了咒符的布条纸片,祭拜水神。阿空头人懂得汉话,他便用汉话,大致把我父亲的意见说给两位穿军装的人。

瞬间,我看到这两个人眼中突然迸发出光亮。那时,我当然不懂得开什么水田但我感觉得到,那两个外来人眼中温暖的兴奋,像极了后来我第一次吃到大白米饭时,下咽的那种舒坦。

这件事情之后,我的父亲发生了一些变化。他虽然也看到族人们吃上大白米饭的满足,但他心中,一直像在纠结着什么。他常常自言自语,说那头巨大的老熊,在他最近的梦境中被枪打了。

我的父亲一直想解这个梦,但他无法给自己一个满意的交代。他开始按照他父亲传授给他的那一套,把一名南木萨该掌握的术,一点一点教给我。

可是,我的第一个有关南木萨这个族群神圣身份的梦境,并没有看到父亲期许的那只传说中的神鹿,奔跑在高黎贡山和担当力卡山之间。

我忘不了,阿空头人带着两个穿军装的人来到我家的那个下午:更忘不了,那两双发出光亮的眼睛,带着怎样的喜悦离开。我吃到了由开水田带来的大白米饭,我的父亲也吃了,包括我所有的族人们,也都吃到了,大家都认为,一定是天神格蒙的主意。

而我一直深信,是我的父亲祭奠了山水,开水田才没有引来灾害,因为他从来都告诫我,山水是平衡的,世界也是平衡的,特别是在我们族群生存的这个几乎被封闭的世界,一代又一代族人生息繁衍和万物之间也是平衡的。有那么高的山脉,就必然有这么湍急的水流;有那么多的树林,就必然有这么多的动物;当然也包括老熊,只要有我们的族人,就必然会有老熊,也必然会梦见老熊。

作为族群新的南木萨,我自然比我的父亲懂的更多,因为我能在这片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接受教育,学习汉话,更看到了很多书籍……渐渐地我更明白,再大的山水,也是有边界的,但外面进来的人们,似乎正穿越着这些。

我不知道,我这一代南木萨和我的父亲那一代南木萨,究竟被什么隔着。我并没有梦见过那头老熊。恰恰让我感觉意外的是,我常在梦中看见那两双因为开水田而发亮的眼睛。这两双眼睛,还有眼睛下面那略显陈旧却干净的绿色军装,也一直在我的梦境里闪光。

(节选自《梦里的星河》2023年第5期《人民文学》)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首段意蕴丰富,“石头”和“流水”让人联想到或厚重不迁或绵延不息的族群气质,对小说内容有暗示作用。
B.小说中父亲对解放军的态度和情感不断变化,这构成了小说的暗线,让故事更有纵深感,铺展出更丰富的内容。
C.小说写到父亲梦到那头老熊竞将火烧地吞下肚,与后文解放军开水田形成呼应,体现了父亲对外来解放军的抗拒与仇视。
D.小说并未浓墨重彩地描写“两个穿军装的人”,但他们的微笑和眼睛的细节描写画龙点睛,活化了子弟兵的整体形象。
2.关于小说中的“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是小说的叙述者,第一人称视角行文增强了代人感,让文章读来更真切自然。
B.“我”一直在观察其他人物的言行并揣测他们的心理,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C.“我”是南木萨传人,父亲希望“我”能解开困扰他的梦,并为族群带来福音。
D.父亲和“我”两代南木萨是有区别的,这从“我”的梦境和“我”接受的教育中可以看出来。
3.英国作家福斯特将小说人物分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扁平人物性格简单、静止,如《边城》中的翠翠;圆形人物性格复杂且变化发展,如《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本文中的父亲是圆形人物还是扁平人物?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会使作品蕴含独特的时代精神和民族心理。《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乡村社会为背景,展示了辛亥革命前后畸形的中国社会和畸形的国民精神面貌。本文展现了怎样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时代精神、民族心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2023-07-13更新 | 11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暗语

孙甘露

林石躺在床上。最难的并不是在敌人面前咬紧牙关,他早就想好了,他可以为行动计划付出自己的一切。但现在的情况是,他必须对自己的同志和战友也保持沉默,不管他们对自己表现出热情或者怀疑,他都不能将秘密告诉任何人,也不能随便和人商量。有些秘密使命,注定要孤独地完成;而那必要的忠诚,也注定要用怀疑来掩护。

他还不能告诉大家他就是“老开”。他坚持着不让自己睡着,之前有人跟他说,陈千里要来见他。

马路边忽然围了一群人,鞭炮声噼啪响起,间或还有几只高升蹿到半空炸开,震耳欲聋。沿街二楼的人家纷纷打开窗户,点燃竹竿上挂的鞭炮。弄堂里吃完年夜饭的人像得到什么号令一般,大人孩子都开门出来了。

一个人影挤在人群后面,从过街楼下进了弄堂。

陈千里找到诊所后门,轻轻敲了两下。

“我想找一幅宋画。”

“那可不好找。”

“受人之托,找不到也得找。”

“那您说说看是哪一幅?”

“《千里江山图》。”

“你打开窗朝外面看。”

“说的是,这些人就是江山。”

青岛船上的访客告诉陈千里,接头时说出这段暗语,就能取得“老开”的完全信任。这条暗语是少山同志亲自设计的,到目前为止,知道的人不会超过五个。

“你见到少山同志了?”林石兴奋地握着陈千里那有力温暖的双手。

“少山同志在瑞金。他可能不知道你现在的情况。中央交通局的一位同志得知上海行动小组出了问题,赶到青岛,在船上找到我,让我到上海配合你的工作。在青岛,那位同志告诉我,上海的情况十分危急,从表现出来的迹象看,地下党组织已被严重渗透。他说,传达任务的会议还没有召开,敌人就提前得到了消息。”

“从租界巡捕房和侦缉队联手抓捕来看,形势确实是非常严峻。”

“但是,‘千里江山图计划’早已启动,这是一项无法撤销的任务,上海临时行动小组是计划中关键的一环,所以组织上临时决定,把我调来上海,要求我迅速肃清内奸,保证计划顺利实施。”

“银行保管箱里有五根金条,是组织上交给上海小组的任务经费。现在保管箱暴露了,必须尽快转移。”林石马上提醒道。

“你也要马上转移,”陈千里说,“敌人现在可能知道了你的身份。一旦我们查清内奸,他们可能会抓人。你是这里唯一了解‘千里江山图计划’的人,身负重任,必须马上转移。还有一件事我要告诉你,老方同志牺牲了。”

“你让我先转移,那其他同志呢?”林石点点头,又问陈千里。

“只要你不在敌人手上,其他同志暂时仍然是安全的,特务不会轻易去动他们,他们更想了解我们背后的计划。”

“那也要预先有一个撤退方案,以防敌人想不出别的办法,实施大逮捕。”

陈千里看了林石一眼,他知道,林石觉得自己说得太轻率了。他仔细审视自己的内心,真的太轻率了吗?他有没有忽视了大家的安全?在完成任务和同志们的生命之间,他有没有对前者过于专注,而对后者明显疏忽了?

他知道,此刻的情势,逼着他不得不去走一条钢丝,竭尽他所有的能力,去保持一种危险的平衡。同志们不得不在敌人的注视下完成任务,每个人都要装得像对身后的特务浑然不觉,同时保持高度敏锐;看准时机,在敌人神经松懈的瞬间,迅速采取行动。同时也要时刻警惕敌人狗急跳墙。

林石望着陈千里想,在这样的时刻,不仅需要头脑,也需要一颗热忱的心。

可现在没有时间再迟疑,他对陈千里说:

“首先,我要把‘千里江山图’的整个计划向你说明。中央早在“八七”会议就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而我们这次的任务,简要地说,就是安全地把中央有关领导从上海撤离,转移到瑞金,转移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去。

从去年起,党中央在上海就越来越艰难,我们在发展,敌人也没闲着。国民党把专门用来对付我们的党务调查科进行了扩充。他们逐渐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反共情报网,利用潜伏特务,地下党内部的投机分子、叛徒,不断对党组织进行渗透,使上海党组织遭到严重的破坏。

这是一次大转移。除了领导人,其他人员、机关、文件、电台、经费,都要做好相应的安排。有些转入地方,坚持地下斗争,有些也要跟随转移。为了顺利实施,地下党组织在各地召集了多个行动小组,我们这个临时小组负责其中的一部分工作。

原先,随着赣南闽西苏区土地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央曾使用极大的人力物力,打通从上海到南方的四条秘密交通线。一直以来敌人千方百计地加以渗透破坏。老的交通线长期使用,难免暴露。为了保证撤离成功,同时也为了在今后更加艰苦残酷的斗争环境下,让红色血脉保持畅通无阻,中央决定重建绝密交通线。

“我们负责打通从上海到汕头这一段。从上海到瑞金,三千多公里,少山同志说,好呀,那我们就把这次行动称为‘千里江山图计划’。他说,这不仅是千里交通线,更是千里江山,我们撤离上海,就是要把革命的火种撒遍全中国。”

(节选自孙甘露《千里江山图》,有删节)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以林石视角展开,叙述了他与陈千里接头、传达任务、组织转移的故事。
B.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渲染了过年的热闹气氛,这与屋中的秘密会面形成反差。
C.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展现了革命者面对复杂的斗争形势时的谨慎和冷静。
D.“千里江山图”既指打通千里交通线的计划,又指把革命火种撒遍全中国的愿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沉默”是因为工作的特殊性使林石不得不时刻保持着对任何人的警惕。
B.“孤独”既是林石此时真实的内心感受,也能看出革命党人的坚定意志。
C.“温暖”展现了林石终于见到了组织派来的同志时内心的激动与踏实。
D.“轻率”体现林石对自己的反思,从中也可以看出地下工作的残酷性。
3.《千里江山图》一书以谍战小说的面貌呈现出早期地下党人隐秘残酷、伟大悲壮的斗争史。请概括选文哪些内容体现了谍战的紧张严峻。
4.结合文本分析林石和陈千里接头时“暗语”的作用。
2023-12-19更新 | 9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比鬼要厉害

莫言

1982年秋天我从保定府回高密东北乡探亲。因为火车晚点,车抵高密站时,已是晚上九点多钟。通乡镇的汽车每天只开一班,要到早晨六点。举头看天,见半块月亮高悬,天清气爽,我便决定不在县城住宿,乘着明月早还家,一可早见父母,二可呼吸田野里的新鲜空气。

这次探家我只提一个小包,所以走得很快。穿过铁路桥洞后,我没走柏油路,因为柏油公路拐直角,要远好多。我斜刺里走上那条废弃数年的斜插到高密东北乡去的土路。土路因为近年来有些地方被挖断了,行人稀少,所以路面上杂草丛生,只是在路中心还有一线被人踩过的痕迹。路两边全是庄稼地,有高粱地、玉米地、红薯地等,月光照在庄稼的枝叶上,闪烁着微弱的银光。几乎没有风,所有的叶子都纹丝不动,草蝈蝈的叫声从庄稼地里传来,非常响亮,好像这叫声渗进了我的肉里、骨头里,蝈蝈的叫声使月夜显得特别沉寂。

路越往前延伸庄稼越茂密,县城的灯光早就看不见了。县城离高密东北乡有40多里路呢。除了蝈蝈的叫声之外,庄稼地里偶尔也有鸟或什么小动物的叫声。我忽然感觉到脖颈后有些凉森森的,听到自己的脚步声特别响亮与沉重起来。我有些后悔不该单身走夜路,与此同时,我感觉到路两边的庄稼地里有无数秘密,有无数只眼睛在监视着我,并且感觉到背后有什么东西尾随着我,月光也突然朦胧起来。我的脚步不知不觉地加快了。越走得快越感到背后不安全。终于,我下意识地回过头去。

我的身后当然什么也没有。

继续往前走吧。一边走一边骂自己:你是解放军军官吗?你是共产党员吗?你是马列主义教员吗?你是,你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而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共产党员死都不怕还怕什么?有鬼吗?有邪吗?没有!有野兽吗?没有!世界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但依然浑身紧张、牙齿打战,儿时在家乡时听说过的鬼故事“连篇累牍”地涌进脑海:一个人走在路上。突然听到前边有货郎挑子的嘎吱声,细细一看,只见到两个货挑子和两条腿在移动,上身没有……一个人走夜路碰到一个人对他嘿嘿笑,仔细一看,是个女人,这女人脸上只有一张红嘴,除了嘴之外什么都没有,这是“光面”鬼……一个人走夜路忽然看到一个白胡子老头在吃青草……

我后来才知道我的冷汗一直流着,把衣服都溻湿了。

我高声唱起歌来:“向前向前向前——杀——”

自然是一路无事。临近村头时,天已黎明,红日将出未出时,东边天上一片红晕,村里的雄鸡喔喔地叫着,一派安宁景象。回头望来路,庄稼是庄稼道路是道路,想起这一路的惊惧,感到自己十分愚蠢可笑。

正欲进村,见树影里闪出一个老人来,定睛一看,是我的邻居赵三大爷。他穿得齐齐整整,离我三五步处站住了。

我忙问:“三大爷,起这么早!”

他说:“早起进城,知道你回来了,在这里等你。”

我跟他说了几句家常话,递给他一支带过滤嘴的香烟。

点着了烟,他说:“老三,我还欠你爹五元钱,我的钱不能用,你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他吧,就算我还了他钱。”

我说:“三大爷,何必呢?”

他说:“你快回家去吧,爹娘都盼着你呢!”

我接过三大爷递过来的冰冷的玛瑙烟袋嘴,匆匆跟他道别,便急忙进了村。

回家后,爹娘盯着我问长问短,说我不该一人走夜路,万一出点什么事就了不得。

我打着哈哈说:“我一心想碰到鬼,可是鬼不敢来见我!”

母亲说:“小孩子家嘴不要狂!”

父亲抽烟时,我从兜里摸出那玛瑙烟袋嘴,说:“爹,刚才在村口我碰到赵三大爷,他说欠你五元钱,让我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你抵债。”。

父亲惊讶地问:“你说谁?”

我说:“赵家三大爷呀!”

父亲说:“你看花了眼了吧?”

我说:“绝对没有,我跟他说了一会儿话,还敬他一支烟,还有这个烟袋嘴呢!”

我把烟袋嘴递给父亲,父亲竟犹豫着不敢接。

母亲说:“赵家三大爷大前天早晨就死了!”

这么说来,我在无意中见了鬼,见了鬼还不知道,原来鬼并不如传说中那般可怕,他和蔼可亲,他死不赖账,鬼并不害人,真正害人的还是人,人比鬼要厉害得多啦!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到高密时已是晚上9点,没有在县城住宿,而是步行回家,因为“我”归心似箭,想早一点见到父母。
B.“我”回家不走拐直角的柏油路,而是走废弃数年的斜插到高密东北乡去的土路,说明“我”对家乡的交通线路很熟悉。
C.单身走夜路,且路两边全是庄稼地,“我”虽是解放军军官,仍感到背后不安全,不禁想返回县城,这是可以理解的。
D.一路上,“我”不断反问自己,且还高声唱起了“向前向前向前——杀——”,这些壮胆措施确实起了作用,让自己不再害怕。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言早年在部队工作,老家是高密东北乡,现在作者用第一人称来写从部队回高密东北乡探亲,也就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
B.作者描写高密东北乡夜晚原野的寂静,由于采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和比喻手法,所以有让人身临其境之感。
C.“我的钱不能用”,“你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他吧,就算我还了他钱”,有了这些伏笔,再写“我”遇到的赵家三大爷是鬼,也就顺理成章了。
D.文章中“我”单身走夜路时的心理描写十分逼真,回家见到父母后和父母的对话都符合各自身份,充满个性色彩。
3.有人评论说,本文具有聊斋神韵。所谓聊斋神韵,一是指故事具有荒诞色彩,一是在结尾议论。请结合你对蒲松龄《聊斋志异》的了解,谈谈对“本文具有聊斋神韵”这句话的理解。
4.小说构思之妙妙在何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023-06-18更新 | 18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