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外国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63 题号:1309605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橘子

[日]芥川龙之介

①冬天的一个夜晚,天色阴沉,我坐在二等客车的角落里,呆呆地等待开车的笛声。车里的电灯早已亮了,难得的是,车厢里除我以外没有别的乘客。朝窗外一看,昏暗的站台上,也不见一个送行的人,只有关在笼子里的小狗,不时地嗷嗷哀叫几声。这片景色同我当时的心境怪吻合的。我脑子里有说不出的疲劳和倦怠,就像这沉沉欲雪的天空那么阴郁。

②不久,发车的笛声响了。我略觉舒展,将头靠在后面的窗框上,漫不经心地期待着眼前的车站慢慢地往后退去。但是车子还未移动,却听见检票口那边传来一阵低齿木屐的吧嗒吧嗒声;霎时,随着列车员的谩骂,我坐的二等车厢的门咯嗒一声拉开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慌里慌张地走了进来。同时,火车使劲颠簸了一下,并缓缓地开动了。我好容易松了口气,点上烟卷,这才无精打采地抬起眼皮,瞥了一下坐在对面的姑娘的脸。

③那是个地道的乡下姑娘。没有油性的头发挽成银杏髻,红得刺目的双颊上横着一道道皲裂的痕迹。一条肮脏的淡绿色毛线围巾一直耷拉到放着一个大包袱的膝头上,捧着包袱的满是冻疮的手里,小心翼翼地紧紧攥着一张红色的三等车票。我不喜欢姑娘那张俗气的脸相,那身邋遢的服装也使我不快。更让我生气的是,她竟蠢到连二等车和三等车都分不清楚。因此,点上烟卷之后,也是有意要忘掉姑娘这个人,我就把大衣兜里的晚报随便摊在膝盖上。

④在灯光映照下,我溜了一眼晚报,上面刊登的净是人世间一些平凡的事情,媾和问题啦,新婚夫妇啦,渎职事件啦,讣闻等等,都是解不了闷儿索然无味的消息。然而,这期间,我不得不始终意识到那姑娘正端坐在我面前,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的现实的人格化。这个乡下姑娘,还有这份满是平凡消息的晚报,这不是象征又是什么呢?不是这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的象征,又是什么呢?我对一切都感到心灰意懒,就将还没读完的晚报撇在一边,又把头靠在窗框上,像死人一般阖上眼睛,打起盹儿来。

⑤过了几分钟,我觉得受到了骚扰,不由得四下里打量了一下。姑娘不知什么时候竟从对面的座位挪到我身边来了,并且一个劲儿地想打开车窗。但笨重的玻璃窗好像不大好打开。她那皲裂的腮帮子就更红了,一阵阵吸鼻涕的声音,随着微微的喘息声,不停地传进我的耳际。这当然足以引起我几分同情。我不明白这姑娘为什么特地要把关着的车窗打开。不,我只能认为,她这不过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因此,我依然怀着悻悻的情绪,但愿她永远也打不开,冷眼望着姑娘用那双生着冻疮的手拼命要打开玻璃窗的情景。不久,火车发出凄厉的声响冲进隧道;与此同时,姑娘想要打开的那扇窗终于咯嗒一声落了下来。她把头伸到窗外,目不转睛地盯着火车前进的方向,一任划破黑暗刮来的风吹拂她那挽着银杏髻的鬓发。

⑥一会儿火车已经安然钻出隧道,正在经过夹在满是枯草的山岭当中那疲敝的镇郊的道岔。道岔附近,寒伧的茅草屋顶和瓦房顶鳞次栉比。这当儿,我看见了在那寂寥的道岔的栅栏后边,三个红脸蛋的男孩子并肩站在一起。他们个个都很矮,仿佛是给阴沉的天空压的。穿的衣服,颜色跟镇郊那片景物一样凄惨。他们抬头望着火车经过,一齐举起手,扯起小小的喉咙拼命尖声喊着,听不懂喊的是什么意思。这一瞬间,从窗口探出半截身子的那个姑娘伸开生着冻疮的手,使劲地左右摆动,给温煦的阳光映照成令人喜爱的金色的五六个橘子,忽然从窗口朝送火车的孩子们头上落下去。我不由得屏住气,登时恍然大悟。姑娘大概是前去当女佣,把揣在怀里的几个橘子从窗口扔出去,以犒劳特地到道岔来给她送行的弟弟们。

⑦苍茫的暮色笼罩着镇郊的道岔,像小鸟般叫着的三个孩子,以及朝他们头上丢下来的橘子那鲜艳的颜色,这一切一切,转瞬间就从车窗外掠过去了。但是这情景却深深地铭刻在我心中,使我几乎透不过气来。我意识到自己由衷地产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喜悦心情。我昂然仰起头,像看另一个人似的定睛望着那个姑娘。不知什么时候,姑娘已回到我对面的座位上,淡绿色的毛线围巾仍旧裹着她那满是皲裂的双颊,捧着大包袱的手里紧紧攥着那张三等车票。

⑧直到这时我才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个乡下姑娘在“我”心里的形象随着情节的发展发生了变化,她是一个虽然贫穷卑微但内心单纯、爱护亲人、热爱生活的姑娘。
B.文中“(姑娘)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的现实的人格化”一句表达了“我”的看法,认为姑娘是现实社会的具体化,是卑俗现实的化身。
C.乡下姑娘艰难的想打开车窗,虽引起了我的同情,但因对她印象不好,加上沮丧心情,我还是冷眼观瞧,从心里希望她打不开。
D.小说语言生动细腻,故事情节曲折多变,深深地打动人心;乡下姑娘抛橘子的细节极具画面感,给人留下回味无穷的想象空间。
2.简要分析这篇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作用。
3.小说开头描写了“我”在一个冬天的夜晚,坐在二等车厢里等待开车的场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知识点】 外国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日内瓦湖畔的插曲

【奥地利】茨威格

1918年夏天的一个傍晚,一个渔夫把船向日内瓦湖畔的岸边划来。他在湖面上发现了奇怪的东西,一只用几根木棍松垮地捆在一起的简单木筏上。有一个赤身裸体的男人用一块木板当桨在笨拙地划着。渔夫惊骇地把这个精疲力竭的人拖到自己的船上,随后他试着同这个畏怯的男人攀谈,却一句也听不懂。这个男人宽大的嘴边满是胡髭,脸上泛起孩子似的笑容,他举起一只手向对面指着,结结巴巴地说着一个词:“露西亚。”【注】

小舟离岸越来越近,这个词说得越来越热烈。终于靠了岸,无论人们问什么问题,他都重复地、疑问似地说:“露西亚?露西亚?”这条被捕捞上来的“人鱼”被安置在就近的旅馆里。

在单调的日子里,这个令人开心的插曲给人们带来了乐趣,女人和男人都来这里参观这个野人。一个女人带给他糖果,可是他像个猴子似的多疑,动也不动。一个男人给他照相。所有的人都谈论他,高兴地在他周围七嘴八舌说个不停。终于。有一个能说多种语言的饭店老板来到他身边,轮换用德语、意大利语、英语、俄语问话。

一听到俄语,这个惶恐不安的人就抽搐了一下,善良的面孔上堆起宽厚的笑容。他直率地谈起了他的全部经历——他叫鲍里斯,是一个农奴,与妻子及三个孩子住在离大湖有五十俄里的地方。

有一天,他同成千上万的士兵被塞进军车,走了好远好远。随后又被装上船,船走了更长时间,最后在一个地方登陆。他又被塞进军车,然后向一个山丘冲了上去,随后他腿上中了一弹,随后就被送到医院。伤还没有好,他就问护士俄国在什么地方,护士把方向指给他。他通过太阳和星星的位置大体确定了方向,就偷偷地溜了出来,夜间走路,白天躲在干草堆里逃避巡逻兵。走了十天,他来到了湖边,又从一家农舍里偷了两根木梁,用一条木板做桨,划到湖中间。也就在那里,那个渔夫发现了他……

故事说完,他胆怯地提出一个问题,是不是明天他就可以到家。还没等翻译完,这个愚昧无知的问题引起了哄堂大笑。他蜷缩在旅馆的桌旁。村里的孩子们不时地从窗外窥视,大声笑着,朝他喊叫。周围的人都在高谈阔论,可他一个字也不懂。他的双手哆嗦起来,几乎无法用勺子舀汤。蓦地,两行泪水顺颊滚下,沉重地落在桌上。他怯怯地环望一下四周。其他人看到他流泪,一下子就静了下来。他感到羞愧,把沉重、蓬乱的脑袋越来越低地垂向黑色的桌面。

直到傍晚,他一直这样坐着。人们来来往往,他对此毫无感觉,而那些人也不再理会他了。他坐在火炉的阴影里,本身就像-截阴影,双手沉重地摊放在桌子上。所有的人都把他忘了,没有一个人注意到他在朦胧中突然立起身来,像只野兽似的闷闷地顺着路向那座饭店走去。走到门前,他手中托着帽子,站在那里,一个钟点,两个钟点,动也不动,对谁都不看一眼。在饭店的入口处,光线暗淡,他犹如半截枯木,僵直、黑黝黝地竖在那里,像生了根似的,终于这个奇怪的景象引起了饭店的一个小伙计的注意,他把老板叫了来。当老板用俄语向他打招呼时,他那阴沉沉的脸上又泛起少许的光泽。

“请您原谅,”这个逃亡者讷讷地说,“我想知道……我是不是可以回家。”“当然可以,鲍里斯,你可以回家。”被问者微笑着回答说。

“明天行吗?”笑容从老板的脸上消逝了。“不行,鲍里斯,现在还不行。得战争结束才可以。”“什么时候战争结束?”

“天知道,我们这些人是不知道的。”

“我不能早点走?我身强力壮,我不会累的。”

“你没法走的,鲍里斯。这中间还有国境。”

“国境?”他呆钝地望着。这个词他太陌生了。随后他固执地说:“我会游过去的。”老板几乎要笑起来,但又感到有些难过。他和蔼地解释说:“不行,鲍里斯。国境,就是另一个国家。他们不会让你过去的。”

“那我该怎么办,先生﹖我总不能待在这里呵!这里的人不懂得我,我也不懂得他们。”

“你可以学会的,鲍里斯。”

“不,先生,我学不会,”俄国人垂下了头,“先生,我要回家,我要回到我老婆孩子跟前去呀!我现在再不是个大兵了!”

“他们还会要你当兵的,鲍里斯。”

“是沙皇?”他由于敬畏而浑身颤抖。

“没有沙皇了,鲍里斯。人们把他推翻了。”他俩站在那里,面面相觑。鲍里斯转动手上的帽子。

“那他们为什么把我从家里弄出来?他们说,我得保卫俄国,保卫沙皇。可是你刚才说,他们把沙皇……您刚才怎么说的?”

“推翻了。”

“推翻了,”他似懂非懂地重复了这个词。俄国人把头垂得越来越低,突然间他闷声闷气地说:“谢谢您,先生。”随后转身走开了。

他慢步顺路而下。老板长时间地望着他的背影,深深地叹了口气。回到自己的饭店去。

事也凑巧,翌日清晨,还是那个渔夫,找到了一具溺死者的赤裸裸的尸体。死者生前一丝不苟地把送给他的裤子、帽子和外套摆在岸边。然后走进水里。由于不清楚这个陌生人的全名,人们只在他的坟墓上竖了一个简陋的无字碑。这是那许许多多小型无字碑中的一个,它象征着无名者的命运。现在整个欧洲,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到处都插满了这样的无字碑。

【注】露西亚:俄语的音译,意为俄罗斯。

(高中甫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几根木棍松垮地捆在一起的简单木筏”“赤身裸体”“精疲力竭”等细节,都暗示了鲍里斯的回乡之旅十分艰辛。
B.鲍里斯的到来引发了村民的关注。女人带给他糖果,男人给他照相,所有的人都在谈论他,表现出浓浓的善意和温情。
C.鲍里斯反复念叨着“露西亚”。在与饭店老板对话时又反复提到回家。可见他回归故乡、与亲人团聚的愿望非常迫切。
D.饭店老板耐心地倾听鲍里斯,在鲍里斯失望离开时,他“深深地叹一口气”。表明他对鲍里斯十分同情却又爱莫能助。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插叙鲍里斯被征从军的经历,以多个被动句表现人物身不由己的状态,以沉重缓慢的叙事节奏传达出惶恐不安的情绪。
B.小说后半部分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展开,既呈现了鲍里斯从希望到绝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也为鲍里斯的最后选择做了铺垫。
C.鲍里斯最后将村民送给他的衣服整齐摆放在岸边,选择赤裸地离开,这一情节与开头呼应,也使小说的悲剧意味更加浓厚。
D.小说标题“日内瓦湖畔的插曲”,意味着鲍里斯的不幸遭遇对于日内瓦湖畔的村民而言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而已,发人深省。
3.小说最后一段中的“无字碑”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
2022-06-10更新 | 3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爱情与逻辑

马克斯·夏尔曼

我在法律学院读书。我深知,一位贤惠的妻子对于我今后的律师生涯至关重要。我对波莉垂青已久。但她在聪明这点上达不到我的要求,我急需提高她跟我的匹配度。

第二天晚上,我便约波莉出来。我们坐在学校的一棵橡树下。我给她开了一门逻辑课。“逻辑,”我清了清喉咙说,“我们先来讲‘轻率归纳’。你不会讲法语,我不会讲法语。由此得出结论:明尼苏达大学里谁也不会讲法语。”

“真的吗?”波莉兴奋地说,“没人会?”

我憋住一肚子怨气:“波莉,这是谬误。结论下得过早,证据又不足。”

“接下来一个谬误叫做‘转移论题’。有个男人想来申请工作。老板问他的资历怎样,他回答说家里除了老婆还有6个孩子。老婆是个跛子。孩子们没吃没穿。屋子里床都没有。”

波莉那桃红色的脸颊上滚下一串泪珠:“啊,太可怜啦。”

“唉,是太可怜啦,”我应声附和道,“可这不足以为论点呀。那男人对老板关于他资历如何的问题避而不谈,却又想求得老板的同情。他是犯了‘转移论题’的错误,你懂吗?”

“你手帕带来了吗?”她已泣不成声。

我将手帕递给了她。“下面,”我压低嗓音说,“我们来讨论‘类比不当’。学生考试时该允许看教科书。毕竟嘛,外科医生在给病人做手术时可以参考X光片;律师为被告辩护期间可以查看辩护书;木匠盖房子的时候则可以对照设计图。那么,学生考试时为什么就不准看呢?”

“好主意!”她热情洋溢地说。

“波莉,这论证全错了。医生、律师和木匠并不是在测验他们学到了多少知识,而学生却是在考试。这些情况完全不同,你可别把它们混为一谈啊。”

“现在讲‘假设非事实’。假如居里夫人没有把一张照相板留在装有沥青铀的抽屉里,那么当今世界还不知镭为何物呢。”

“对,对”,波莉颔首称是。

我冷冰冰地说,“这个论证是谬误。也许居里夫人会在晚些时候的某一天发现镭,也许别的什么人会发现它的。你不能以一个不真实的前提作为开端,从而引出任何站得住脚的结论。”

“下一个谬误是‘违反充足理由律’。有两个人在辩论。甲说:‘我的对手是个臭名昭著的骗子,他的话一句也不可信。’波莉,想想看,错在哪儿?”

“这是不公平的,”她气愤地说,“人家还没有开口,就被骂成骗子。那人家还有啥机会辩论呢?”

“正确!”我欣喜若狂地叫了起来,“波莉,我为你感到自豪。”

我花了这么多时间,总算没白费。我们的关系由逻辑改为浪漫的时候到了。

“波莉,”我们再次坐在那棵橡树下的时候,我笑容可掬地说,“亲爱的,我们已经在一块儿呆了五个晚上了。相处得很融洽,显然是情投意合。”

“轻率归纳。”波莉欢快地说。

“对不起,你说什么?”我问。

“轻率归纳。”她重复了一遍。“咱们只碰过五次头,怎么就说是情投意合了呢?”

这小淘气学得倒挺不错。“亲爱的,碰五次头够多了。你要知道一块糕是好糕,总不必把它吃光吧!”

“类比不当。”波莉脱口而出,“我不是糕,我是姑娘。”

我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波莉,我爱你。你对于我是整个世界。我的宝贝,请说一声你跟我。要不,我做人还有什么意思?我会消沉下去,我会饭菜不进,我会变成一个两眼凹陷、步履蹒跚的废物,到处流浪。”

“转移论题。”波莉说。

我咬紧牙关,说什么也得保持镇静。

“嗯,波莉,”我强装笑容地说,“你已经把谬误都学到手了。”

“这话一点不错。”她说着使劲点了点头。

“是谁教你的呢,波莉?”

“你呗。”

“对啦,你得感激我才是,亲爱的,要是没我,你一辈子也别想晓得这么多谬误。”

“假设非事实。”她迫不及待地说。

我抹了抹眉头上的汗水。“波莉,你别这样死心眼儿了。这些不过是课堂上的骗人之术。你可知道,学校里学到的东西与生活是不相干的。”

“外延扩大。”她顽皮地向我摇着手指。

我暴跳如雷:“你到底跟不跟我?”

“不跟。”她回答说。

“为什么?”我问。

“今天下午我已答应过佩蒂(波莉的另一个追求者),说我跟他。”

我气得脚跟也站不稳了,“这骗子!”我尖叫着,“别跟他,波莉。他会撒谎,讲话从不算数。他是个骗子。”

“违反充足理由律。”波莉说。

“好吧,”我说,“既然你已成了逻辑学家,那么请问,你跟佩蒂的逻辑原因何在?”

“他有温度。”

(选自《爱情与逻辑》,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波莉其实是懂得逻辑的,在“我”给她上逻辑课时,她表现得很感性;当“我”和她谈论感情时,她表现出的逻辑思维能力非常出色。
B.小说对“佩蒂”着墨不多,但却比较鲜明地表现出其性格。与我相比,佩蒂温柔善良,开朗活泼却太理性。
C.“我”在介绍“转移论题”这一谬误的时候,波莉哭了,可见波莉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人;而在“我”追求她的时候,波莉拒绝了“我”,说明了她注重感情的质量。
D.小说中的“有温度”,言简意赅。“有温度”是温暖的意思,看得出来佩蒂给予波莉的是一种爱的温暖,是波莉所希望得到的感情的关爱。这是“我”所不具备的。
2.请联系全文,分析“我”的形象特征。
3.请结合全文,分析这篇小说的构思之妙。
2020-04-27更新 | 7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主教工作

[法]雨果

次日破晓,卞福汝主教在他的园中散步。马格洛大娘慌慌张张地向他跑来。

“我的主教,那个人已经走了!银器也偷去了。”

主教正弯下腰去,拾起一株被那篮子压折的秋海棠,那是篮子从花坛落到地下把它压折了的。主教听到马格洛大娘的叫声,又站立起。

马格洛大娘一面嚷,眼睛却落在园子的一角上,那儿还看得出越墙的痕迹。墙上的垛子也弄掉了一个。

“您瞧!他是从那儿逃走的。他跳进了车网巷!呀!可耻的东西!他偷了我们的银器!”

主教沉默了一会,随后他张开那双严肃的眼睛,柔声向马格洛大娘说:

“首先,那些银器难道真是我们的吗?”

马格洛大娘不敢说下去了。又是一阵沉寂。随后,主教继续说:

“马格洛大娘,我占用那些银器已经很久了。那是属于穷人的。那个人是什么人呢?当然是个穷人了。”

“真想不到!”马格洛大娘一面走来走去,一面自言自语,“招待这样一个人,并且让他睡在自己的旁边!幸而他只偷了一点东西!我的上帝!想想都使人寒毛直竖。”

正在这时,有人敲门。

“请进。”主教说。

门开了,一群狠巴巴的陌生人出现在门边。三个人拿着另一个人的衣领。那三个人是警察,另一个就是冉阿让。

一个警察队长,仿佛是率领那群人的,起先立在门边。他进来,行了个军礼,向主教走去。

“我的主教……”他说。

冉阿让先头好像是垂头丧气的,听了这称呼,忽然抬起头来,露出大吃一惊的神气。

“我的主教,”他低声说,“那么,他不是本教堂的神甫了……”

“不准开口!”一个警察说,“这是主教先生。”

但是卞福汝主教尽他的高年所允许的速度迎上去。

“呀!您来了!”他望着冉阿让大声说,“我真高兴看见您。怎么!那一对烛台,我也送给您了,那和其余的东西一样,都是银的,您可以变卖二百法郎。您为什么没有把那对烛台和餐具一同带去呢?”

冉阿让睁圆了眼睛,瞧着那位年高可敬的主教。他的面色,绝没有一种人类文字可以表达得出来。

“我的主教,”警察队长说,“难道这人说的话是真的吗?我们碰到了他。他走路的样子好像是个想逃跑的人。我们就把他拦下来看看。他拿着这些银器……”

“他还向你们说过,”主教笑容可掬地岔着说,“这些银器是一个神甫老头儿给他的,他还在他家里宿了一夜。我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你们又把他带回到此地。对吗?你们误会了。”

“既是这样,”队长说,“我们可以把他放走吗?”

“当然。”主教回答说。

警察释放了冉阿让,他向后退了几步。

“你们真让我走吗?”他说,仿佛是在梦中,字音也几乎没有吐清楚。

“现在,”主教说,“您可以放心走了。呀!还有一件事,我的朋友,您再来时,不必走园里。您随时都可以由街上的那扇门进出。白天和夜里,它都只上一个活闩。”

这时冉阿让像是个要昏倒的人。

主教走到他身边,低声向他说:

“不要忘记,永远不要忘记您允诺过我,您用这些银子是为了成为一个诚实的人。”

冉阿让绝对回忆不起他曾允诺过什么话,他呆着不能开口。主教说那些话是一字一字叮嘱的,他又郑重地说:“冉阿让,我的兄弟,您现在已不是恶一方面的人了,您是在善的一面了。我赎的是您的灵魂,我希望能把它从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弃的精神里救出来,交还给上帝。

(选自《悲惨世界》,李丹译,有删改)

1.请用简明的语句概述故事的情节。
2.本文其他人物对塑造卞福汝主教的形象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
3.警察释放冉阿让之后,为什么他“像是个要昏倒的人”?
4.请探究本文结尾主教所说话的内涵及用意。
2016-11-18更新 | 14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