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03 题号:131060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的电波

行动开始了。

我父亲原定走北路,担任掩护,由于李安本出马,结果被调至南路,随大部队行动。

要不是老李……我父亲后来常说,我说不定早就见马克思了。”“老李,外号‘飞锤’,不仅收发报样样娴熟,而且机务上也有一套。自一九四一年皖南事变后,和我在新四军皖中独立师第三团共事,我这一辈子啊……父亲之所以屡次这样感叹,皆因他的一套娴熟技术皆传自李安本。

按计划大部队一路向南猛突,但电台始终保持静默。相反,北路小队频繁发报,他们把平时抄收的新闻稿都拿出来,反复发送。果然,敌人上当了,开始调集兵力向北围追堵截。旅长下令全速前进,争取时间。他说我们越快到达,北路的压力便会越早解除。据事后得知的消息,驻青城日军指挥官藤田五郎大佐曾多次接到南路发现我军大部队的报告,但他并不相信,以为这是新四军的调虎离山之计。因为日军的情报部门一直在跟踪监听,并随时向他报告,证明新四军的电台就在北路。这一错误的判断使他错失良机,打好的算盘完全落空。

白露过后第七天,我军终于突破重围,来到了江边,与江北前来接应部队胜利会师。

部队到达时,已是深夜。旅长顾不上休息,下令立即架设电台,与北路联系。那是一个十分炎热的夜晚,我父亲清楚地记得,他们来不及找地方,就在江边一个渔棚边架起了电线。旅长和参谋长都站在我父亲边上,等候消息。我父亲连续呼叫,一连半个小时都没有回音。大家浑身是汗,心都焦烂了。他们也许在行动中,没有架设天线。我父亲这样说,手里攥紧了老李临行前送给他的烟斗。这时渡船已经陆续到了。旅长指示我父亲继续不停地呼叫,一刻也不要停。一有消息,马上向我报告。吩咐完了,他便和参谋长一起到江边指挥部队渡江。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天渐渐亮了,东方泛起一抹淡淡的晨光。这时耳机里突然传来声音。我父亲兴奋地大叫:来了!来了!

有人立即前去报告旅长。不一会儿,旅长和参谋长都小跑着过来了。怎么样,怎么样了?旅长连声问道。

可耳机里忽然出现了长时间的静默。我父亲一边调整波长,一边连续呼叫。怎么回事?是他们吗?旅长问道。我父亲说是的,肯定是的。他们情况如何?团长又问。

我父亲摇头道:不知怎么突然断了……

呼叫,给我呼叫!

我父亲连续不断地敲击着电键,时间漫长得令人窒息。终于,嘀嘀嗒嗒,嘀嘀嗒嗒,耳机里传来熟悉的电波声。老李!是老李!我父亲叫了起来。众人一片欢呼。

嘘——我父亲做了噤声的手势。大家随即安静下来。我父亲急忙开始抄报。抄一句,参谋长就迫不及待地拿过去照着密码本翻译,可一句也翻不出来。这不对啊。他对我父亲说。我父亲抄完报后,接过来一看,头脑顿时嗡了一下。

这是脑记密码!

什么意思?参谋长问。

我父亲解释说,这说明他们已经销毁了密码,因为脑记密码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会使用。看来他们已非常危险,否则不会销毁密码。我父亲说。

好在李安本教过他脑记密码的方法,凭着这种方法,他把电文翻译了出来。大意是,他们已身陷重围,弹尽粮绝,密码已毁,电台也即将销毁。

旅长说:告诉他们,想尽一切办法,一定要回来,我们等着他们!我父亲把电报发出后,对方一下子没了声音。按照李安本的操作惯例,他每收完电报都要给收据。这次却是例外。

收到没有?旅长问。

我父亲摇摇头。

呼叫,给我呼叫!旅长大声命令,声音都有些变调了。

我父亲不停地呼叫,身上大汗淋漓。也不知过了多久,忽然收报机又有了声音。我父亲扶了一下耳机,连忙抄收,没想到抄下来的却是一组明码:

再见,战友……

坏了!我父亲心里一沉,知道这是最后的告别。没容他多想,耳机里又跳出一串明码: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随后,耳机里的声音戛然而止。

旅长接过抄报,半天没有说话;他默默地摘下帽子。我父亲看到他的眼睛里闪着泪光。在场的人也都慢慢地摘下了帽子。我父亲将烟斗放到胸口袋,默默将电报机重新背在肩上。周围是死一般的沉寂,只有江风划过长空,发出尖厉的呼啸……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防止日军围追堵截,大部队采用了调虎离山之计,将我军兵分两路进行突围,但突围计划是以牺牲北线部队为代价的。
B.小说中环境描写着重表现了江边的自然气候,如炎热夜晚、淡淡晨光、江风划过长空等,既渲染了气氛,又反衬了新四军奋勇抗敌、不畏艰险的精神。
C.小说刻画人物时,大量使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传神地塑造了旅长、李安本、我父亲等鲜明的人物形象。
D.小说采用了顺叙、插叙等多种叙述手法,不仅使文章情节安排张弛有度、灵动摇曳,而且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叙述时空具有纵深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小说结尾老李发送了两组明码“再见,战友……”“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请简要分析这两组明码在文中的作用。
3.“老李”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形象,但在小说中并未出场。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耿老爹的钢笔与“破烂”

周伟

⑴“有——废书旧报纸——烂铜烂铁——么——”

⑵很多人回过头,循声望去,只见一担大箩筐在游动。再一看,中间有个人,两只大箩筐一前一后,人太矮小,就被挡住了。定睛再看,那人穿一身洗得灰白的中山装,中山装上衣的口袋里还插着锃亮的两支钢笔。于是,大家又怪怪地看一眼,摇摇头,走了。

⑶他不管,仍旧天天挑着一担大箩筐,走街串巷,置身在城市的生活边缘,一路不停地吆喝着——

⑷有一天,我和他打了照面。他咧着嘴唇笑,眼眯成了一条缝。他看着我空空的双手,眼睛又绕过我的身子,移到我身后。我身后,一个拖板车的高大个,帮我拖着满满一车的书。

⑸他说,你搬家呀?就一路上再也无话,但他总是在不远处不紧不慢地跟着我。我听得清他的脚步声,我更知道他跟着我的意思。每回看他,他总是咧着嘴笑。然后,埋下脸去。

⑹进了屋,我就不停地翻东找西。旧报纸、五花八门的杂志、硬纸盒、啤酒瓶、塑料罐……一股脑儿,能找的都找了出来,堆在他面前。他就咧着嘴唇笑,笑得眼眯成了一条缝。他手不停地忙,熟练有序——折、叠、码、齐、捆,然后,过秤,付钱。钱货两清了,才小心翼翼地拿进箩筐。

⑺他挑起箩筐要走时,又回过头来说:“我姓耿。”然后,咧着嘴唇笑。看我心不在焉,他又放下箩筐,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支钢笔,一笔一画地写着,边写边说:“耿,耳朵旁生个火字,是明亮、光明的意思。”我见他这般认真,便念了一句古诗:“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他愣怔了一下,有些茫然,然后看着我咧嘴一笑,说:“还是您有学问。”他慢慢地收起钢笔,突然又抬起头看我,没由头地咧嘴笑说:“我的大女儿宝珠,在北京大学读书呢。”说完,脸上飘满抑制不住的得意。

⑻我看出他的小心思,也替他高兴,说:“难怪你天天收破烂劲头十足呢。”他又有些不好意思了,说:“你可是老有学问呢,她哪当得你哟?你把电话写给我,我告诉宝珠,让她好好跟你学出息,也出一本一本砖头厚的书,光耀门庭……”

⑼我知道耿老爹嘴上这么说着,其实女儿在他心里如宝贝珍珠一般,骄傲着呢。走远了,他又转过身来,我看见他咧着嘴唇笑,眼睛眯成一条缝。

⑽难为了这个耿老爹,家住郊区,离城二十多里路,天蒙蒙亮就进城,天黑才往家赶。每一个大白天,他都是整天到处转悠,不停歇,像一尾鱼,游动在生活的海洋。

⑾每回,和耿老爹碰到一起,我只要一说到“废品”二字时,他总要及时地纠正,说:“不是废品,是破烂!我们收破烂的,破烂就是宝贝,就像你们读书人把旧书当宝贝一般。”他还说,人也一样,只要有想头,就不会成为废品。说废品时,耿老爹了无精神;说破烂时,却一脸灿烂。

⑿耿老爹是个认真的人。他的大女儿果然不久就和我联系上了,隔三差五问我一些书里的东西,有时也说起他这个收破烂的老爹,有几次很心痛的样子。我就告诉她:“你莫担心,你老爹很阳光,很充实,很幸福。”

⒀后来,我和耿老爹成了朋友。每逢节庆日,他总要上门来,要我为他家写对联。他家的对联,都是他自己先掏出钢笔一笔一画慢腾腾地写就,我再按照他写下来的书写。他的对联多为“普天同庆,大地皆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劳动致富人添喜,勤俭持家春增色”,算不得新鲜,也算不得不好。

⒁然而,耿老爹的大女儿和我的联系却慢慢地少了。再看耿老爹,一根扁担横在两只大箩筐上,有几次见他孤独地蹲在两只大箩筐中间,蔫蔫的……再后来,耿老爹从县城里消失了。有人说,宝珠生了一场大病走了,耿老爹人整个儿垮了。也有人说,耿老爹后来去了另外一个城市收破烂,他的二女儿在那个城市的重点高中寄宿上学。

⒂如今在我生活的县城里,收废品的个个都骑着小三轮,“突突突”在城市中穿行,扩音机里一路传出标准的普通话。每每看着他们,我就想起了耿老爹,想起他挑着一担大箩筐在城市里游走,想起他和他的女儿,还有他上衣口袋里锃亮锃亮的两支钢笔。

(2016年《人民日报》)

1.简析第⑺段中加点词语所体现的人物心理。
①愣怔:______________
②慢慢:______________
2.赏析第⑹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3.文中多次写耿老爹“咧着嘴笑”,有何用意?
4.有人建议把本文标题“耿老爹的钢笔与‘破烂’”改为“遇见”,你觉得哪一个更合适?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020-07-13更新 | 5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乡场上

何士光

“冯幺爸!刚才,你是不是牵着牛从场口走过?”支书曹福贵问。

冯幺爸搔着乱蓬蓬的头发,嬉皮笑脸地说:

“一条街上住着,吵哪祥哟!”

人们哄地笑了。正逢早饭后,乡场上已聚了差不多半条街的人。

他身旁的矮胖女人是罗二娘,冷笑起来:

“冯幺爸,别人硬说你在场呀!”

这些年来,一听见她的声音,人们心里就像被雨水湿透似的。罗二娘在梨花屯的地位,相当于贵妇人,因为她男人是食品购销,任老大一个老实巴巴的民办教师,他家的娃儿,敢招惹罗家?

“冯幺爸!我那娃儿,实在没……”

瘦弱的任老大女人怯生生地望着冯么爸,恳求他。

“今早呢,”冯幺爸有些慌了,“我在犁田……今年是责任田!”

看样子他当时在场,可是不敢说。本来作为庄稼人,在这乡场上就低人一等,他呢,偏偏又比谁都更没出息,老是说:“做哪样哟!做,不做,还不是差不多?——收那么几颗,还不够鸦雀啄的。”分到一点点秋粮,他还要卖掉一两升,换斤酒,大醉一回。有人劝他,他反问劝的人:“我冯么爸就不是人,只该喝清水?”还不到春天,就缠着曹支书要回销粮;以后呢,又涎着脸找人接济。他要求人,咋敢得罪人呢?

“冯幺爸!”罗二娘叫起来,“你真看见了?真像任家说的那样?”

她向前一步。在她眼里,冯幺爸不过像一条狗,只有朝她摇尾巴的份。

人们同情冯么爸了。你以为,得罪罗二娘就只是得罪她一家?没那么简单!我们这乡场,是这样的狭小,偏僻。只有街上那唯一的商店,才能买到半瓶煤油、一块肥皂。得罪罗二娘的话,商店的老陈也会对你冷冷的,于是你夜里会没有光亮,也不知该用什么来洗衣裳了。更不要说,曹支书还会一笔勾掉该发给你的回销粮,使你难度春荒。

冯幺爸艰难地笑着。正是春光明媚的好天气,一股汗水顺着他又方又宽的脸颊淌下来……

“冯幺爸!”曹支书点燃叶子烟,“是任家的娃儿说你在场。你真在场,就说在场:要是不在,就说不在!——你听清楚了?”

曹支书说话很懂分寸,但人们不会听不出其中的意思。

冯幺爸干脆不开口,抱着双手,在一处房檐下蹲下来。街头一时沉寂了。乡场上空,燕子低飞着,不住地啁啾……远处清楚地传来一声声布谷鸟的啼叫。

罗二娘冒火了。冯幺爸一声不吭,不也意味她理亏?这等于在一街人面前丢她的脸,而这人竟然是连狗都不如的冯幺爸!她直接开骂,一声接一声地“呸”,往冯幺爸面前吐口水。

曹支书又开口了,“冯幺爸,你就实事求是地讲!”

冯幺爸终于动了一动,站起来了。

“我冯幺爸,大家知道的,”他说得慢吞吞的,声音像在发抖,“在这街上算不得一个人……不消哪个说,像一条狗!……我得没有办法呀!……脸是丢尽了……”

“去年呢,”他接着说,……谷子和苞谷合在一起,我多分几百斤,算来一家人吃得到端阳……自留地还有麦子要收……去年没有硬喊我们把田放了水来种小麦,田里的水是满荡荡的。这责任落到户,打田栽秧都容易了!……秧子载下去,往后就有谷子挞,有苞谷饭……

罗二娘打断他说:“冯幺爸,你扯好远呀!”

万没想到,冯幺爸猛地转过身、也把脚一跺,眼都红了,扯开声音吼起来:

“曹支书!这返回销粮,我冯幺爸今年不要了!”

人们从来没有看见冯幺爸这样凶过,一时都愣住了!

“我冯幺爸要吃二两肉不?”他自己拍着胸腔回答:“要吃!……这又怎样?买!等卖了菜籽,就买几斤来给娃们吃一顿,保证不找你姓罗的就是!反正现在起赶场天都有猪杀,要肥要瘦还随你选!”

曹支书插进来说:“冯幺爸——”

冯幺爸一下子就打断了他:“不要跟我来这一手!你那些鬼名堂哟,走远点!——送我进管训班?支派我大年三十去修水利?不行罗!你那一套吃不通啰!……做活话——这回政策是准许的,我看你能把我咋办?”

“你、你……”

“你什么!——你不是要我当见证?我一直在场!罗家娃儿捡了别人东西不但不还,别人问他一句,他还一凶二恶的!任家娃儿不仅没有动手,连骂也没有还一句——这回你听清楚了没有?”

他迈开一双大脚,头也不回地走了。他那双大码数的解放鞋,不就是去年冬天才新买的?大家想起来,不错,从去年起,冯幺爸是不同了,他不大喝酒了,也勤快了。穿上了解放鞋,这就解放了……不公正的日子有如烟尘,早在一天天散开,乡场上也有如阳光透射灰雾,正在一刻刻改变模样,庄稼人的脊梁,正在挺直起来……

男男女女的笑声像旱天雷一样,使得整整一条街都晃荡起来。这雷声又化为久久的喧哗和纷纷的议论,像随之而来的哗啦啦的雨水一样,在乡场上闹个不停。不管罗二娘再怎样吵闹,大家心满意足地散开了。确实是春工忙啊,男男女女都步履匆匆……

(有删改)


[注]①回销粮,指国家从农村征购来又销售到乡村中缺粮生产队和农户的粮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幺爸、罗二娘、任老大女人等称呼,责任田、自留地、解放鞋等用语,使小说既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B.与罗二娘的蛮横无礼有所不同,支书曹福贵“说话很懂分寸”,他要求冯幺爸实事求是,这表明他是顾全大局主持公道的基层干部。
C.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乡场上燕子的啁啾和远处布谷鸟的鸣叫,与现场的沉寂形成反差,烘托气氛,暗示人物内心即将发生变化。
D.面对曹支书的不断催问,冯幺爸却讲起自己去年种地的收成与生活的变化,表面看来是答非所问,却为下文他突然爆发埋下伏笔。
2.小说如何塑造冯幺爸这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3.小说通过小人物的变化反映一个时代的变化。请简要分析。
2020-09-22更新 | 8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额尔古纳河右岸(节选)

迟子建

希楞柱里暗淡了,看来是黄昏的时候了。火塘散发的暖流和昏暗了的天光,让我和我的故事都要打盹了,我想我该出去透透新鲜空气了。

雨停了,西边天上飘荡着几缕橘红的晚夜。如果说夕阳是一面金色的鼓的话,这些晚霞就是悠悠鼓声了。空中浮动的云经过了雨水的洗涤,已是白色的了。我发现营地变绿了,原来安草儿在那些刚刚拆卸了希楞柱的空地上,栽上了一棵裸的松树。

安草儿一手提着水桶,一手握着一束紫菊花从远处走来。他知道我喜欢这种花,一定是在去河边打水的路上,特意给我采的。他走到我面前,把花递给我,然后提着水桶去浇那些刚刚栽上的树。

他浇完树,放下水桶后,没有歇息一下,就进希楞柱取出晒干的蝙蝠,放在一块青石板上,用一块鹅卵石研磨蝙蝠,打算把它们捣成碎末,制成水剂,灌进那两只害病的驯鹿的鼻孔,治疗它们的咳嗽。

我回到希楞柱,发现火塘里的火比我出来时旺盛了,看来安草儿在取蝙蝠的时候,顺便往里面加了劈柴。火光把希楞柱照亮了。我打算找出桦皮花瓶,把紫菊花养起来。

我已经很久没有用那只花瓶了。瓦罗加知道我喜欢紫菊花,就特意做了个花瓶给我。为了衬托紫色,他选的桦树皮都是颜色偏暗而且有水样花纹的。花瓶只有一巴掌高,侧面看是扁平的,上下一样宽,只不过瓶口微微往里收了收。瓦罗加说插这种菊花,不能用又高又细的花瓶,那样不但花插得少,而且看上去花仿佛是受了来缚,不耐看。插这种花朵不大而又枝叶繁茂的花,必须用口大而且瓶身低矮的花瓶,那样花儿看上去才精神。

我有一个鹿皮口袋,装着一些我喜欢的物件:罗林斯基送给列娜的小圆镜子,瓦罗加送我的花瓶,尼都萨满和妮浩用过的狍腿鼓槌,珠克擦枪用的一决鹿皮,拉吉达装猎刀用的桦皮刀鞘,依芙琳送我的一块绣着一双蝴蝶的手帕,依莲娜留下的一张皮毛画,杰芙琳娜送我的一个镶武着鹿角纹和树纹的皮挎包。这些都是已故人留下的物件。

当然,那里面也有活着的人送我的物件,比如玛克辛姆用三叉树根为我做的烛台,西班用柞树上的风干的树犄角给我雕刻的痰盂,达吉亚娜为我买的一支镌刻着梅花喜鹊图案的银簪子,以及帕日格在城里给我配的一副老花镜,柳莎送我的一块早已不再行走了的手表。

虽然我有九十岁了,可我的眼睛一点也不花,用不上老花眼镜。我偶尔会受风寒,但也只是咳嗽个天两天就过去了,痰盂也就成了摆设。我喜欢月光和火塘反射出的火光,所以烛台在黑夜中也不会派上用场。太阳和月亮在我眼里就是两块圆圆的表,我这一辈子习惯从它们的脸上看时间,所以手表在我手里没什么用。如果是黑发上插着一支银簪子,那么这支簪子就像落在希楞柱上的白鸟一样美丽,可我现在白发满头,银簪子落在这样的头发里,美就会被掩埋了,所以它也被搁置起来了。如果瓦罗加在就好了,我会把它送给爱看书的他,让银簪子做书签。

我打开鹿皮口袋,里面的物件就像久已不见的老朋友一样,纷纷来与我握手了。我刚碰过鼓槌,桦皮刀鞘就贴向我的手背了。我刚把扎手的银簪子拔弄开,那块冰凉的手表就沉甸甸地滑入我的掌心了。

我翻找出桦皮花瓶,注上水,插上紫菊花,把它摆到狍皮褥子前。进了花瓶的花儿显得更加端庄和美丽。

安草儿进来了,看来他已经把蝙蝠研成碎末了。他把一个格列巴饼递给我,我掰了一半,另半块给他了。

柳莎在走之前,烙了两口袋的格列巴饼留给我们,这种饼放上一个月也不会坏。她足足烙了两天。也许是烟火把地熏的,她的眼睛在那两天是红肿的。我就着茶吃饼的时候,安草儿又出去了,他是个闲不住的人。我想晚霞一定落了,从希楞柱的尖顶上,可以看出天色已经深灰了。不过在晴朗的夏夜,这种深灰持续不了多久,月亮和星星就会把它调和成深蓝色。

我的故事还没有讲完。我想我刚打开的鹿皮口袋里的那些物件,一定在清晨时就张开了它们的耳朵,上午时跟着雨与火、下午跟着安草儿捡到的那些东西,听了故事。我愿意把余下的故事继续说给它们。如果刚来到我身边的紫菊花接不上我的故事,你不要着急,先静下心跟着大伙一起听吧。关于这故事的源头,等我讲完后,让桦皮花瓶再单独地说给你吧。桦皮花瓶可不要推脱,谁让你把紫菊花拥进怀抱,并且吮吸了它身体里流出的清香的汁液了呢!

(有删改)

【注】故事背景是鄂温克部族都下山定居了,只有年届九旬的和孙子安草儿留在了山上生活和照看驯鹿。瓦罗加是已故的丈夫。希楞柱是鄂温克人住的圆锥形的帐篷。

文本二:

迟子建怀着素有的真挚澄澈的心,进入鄂温克族人的生活世界,以温情的抒情方式诗意地讲述了一个少数民族的顽强坚守和文化变迁。这部家族式的作品可以看作作者与鄂温克族人的坦诚对话,在对话中她表达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等被现代性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的彰扬。迟子建的文风沉静婉约,语言精妙。小说具有诗史般的品格和文化人类学的思想厚度,是部风格鲜明、意境深远、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上乘之作。

(摘编自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授奖辞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草儿在“那些刚刚拆卸了希榜柱的空地上”栽上松树,暗示鄂温克部族都已经下山定居了,山上只留下了“我”和安草儿。
B.安草儿特意采摘紫菊花送“我”,表现出他对”我”的关心,正因这样,他才会留在山上陪伴年届九旬的老祖母并照看驯鹿。
C.“我”的鹿皮口袋中既有已故之人留下的物件,也有离开的人送“我”的物件,虽然“我”已用不上它们,却仍十分喜爱它们。
D.柳莎离开前给“我”和安草儿烙格列巴饼时眼睛是红肿的,虽然文中说“也许是烟火把她熏的”,但实际应是她十分不舍离开二人。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开篇对“我”生活环境的描写展现出迟子建对鄂温克部族生活的关注,也能体现出其诗意、温情的讲述特点。
B.文本一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展开叙事,“我”是回忆的主体和故事的讲述者,无形中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并产生亲和力。
C.文本一将银簪子比作“白鸟”,“我”觉得自己的白发会掩埋它的美丽,表现了“我”对自己年华逝去的深切感伤。
D.文本一以“让我和我的故事都要打盹了”开始,以“我的故事还没有讲完”结尾,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完整严谨。
3.文本一中的桦皮花瓶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试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文本二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风格鲜明、意境深远、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上乘之作”,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2024-01-18更新 | 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