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49 题号:131870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知音             余显斌

他没有回头,即使回头,也看不见什么,因为他是瞎子。风吹来,浑身很冷。在风里,他一步步走了,最终,变成一粒黑点,消失在天边。

从此,他漂流异乡。

陪伴他的,是一把破旧的二胡,小镇村庄,一路行来。二胡声,在他走过的地方流泻,如一声声低低的诉说,细细的,蛛丝一样。

夜里,他歇宿在破庙里,草堆后,静穆地坐着,一双盲眼,一动不动,望着虚空。手指颤动,一缕月光水色,从琴弦上淌出,闪着波纹,扩散着,荡漾着。

他走过的地方,要一点剩饭,或者两个冷馒头。

一般的,他只吃一半,另一半,放在自己寄宿的地方,草堆旁,或者是破庙里。第二天走时,留在那儿。

大家都说,这瞎子,穷讲究,不吃隔夜东西。

他没说什么,摇头叹息。要饭时,仍多要些,拿回寄宿的地方。剩下一些,放在那儿。有时,要少了,他不吃,把要来的东西都放那儿。

这日,一个雪天,他头晕眼花,倒了下去。醒来时,一个女孩的声音,清脆地响起,醒了,你终于醒了。

他点头,慢慢坐起来,很是感激。无物感谢,就拿起二胡,闭着眼,手指颤动,一支乐曲,婉约流淌。

曲子停止了,一切都静静的。

过了很久,女孩醒悟过来,赞叹,你的二胡拉的真好啊,我去告诉师傅,你就跟着我们杂技团吧。说完,女孩一阵风,跑了。

不一会儿,女孩进来了,坐下。

他一笑,道,不收瞎子吧?是啊,一个杂技团要一个拉破二胡的干啥啊?

你别急,我再求求师娘。女孩说。

他笑笑,在女孩离开后悄悄走了,一步一步,走向流浪的远方。二胡音,仍如水,随他流淌。时间,也在二胡声中流淌。


他在乞讨和流浪中,慢慢老去。

一日,在一个破庙里,他摸着个人,睡在那儿,奄奄一息。显然,是饿的。他忙拿出讨要的馒头,喂他吃下。两个冷馒头下肚,那人有了精神气,坐起来。那夜,没有旁人,只他俩。他坐在神案前,手指轻弹,两滴乐音溅下,闪着晶亮的光。然后,二胡音悠扬,在静静的夜空响起,一会儿如一缕花香,拂过人心;一会儿如一丝轻风,浮荡如纱。

那人静静听着,罢了,哑着嗓子一声长叹,是《月夜鸟鸣》吧,真是人间一绝!

他笑笑,眨眨已盲的眼,和衣躺下,道,睡吧,明天,还要讨饭呢。

那人,也睡下。

以后,他拉二胡,挣点小钱,养活两人,因为那人也是瞎子。夜里,坐在破庙里,他拉二胡,那人听。在奔波中,一天一天,他走向生命的尽头。那天,他吐了几口血,靠在一个草堆旁,对那人说,你不是想得到《松风流水》的乐谱吗?今天,我给你拉。

你——怎么知道?那人惊问。

你是瞎子;右手食指有弦痕,是拉二胡的;在这个人世,能欣赏我二胡的,只有两人,一个是个女孩,另一个是我的弟子。他道,脸上有一丝温馨。

师父!那人跪下,不再哑着嗓子,流着泪喊。

他点头,微微一笑,你多次向我讨要《松风流水》的音谱。又悄悄一把火烧了我的茅屋,不就是想逼我带着乐谱逃走,你好中途盗取吗?哎,世间最好的乐谱不在纸上,在心中。这些年,你跟在后面,我知道。没说破,是想让你跟着吃苦,时间长了,就领会了我当年的话。

你留下饭菜,也是给我的?那人哽咽着问。

你脸皮薄,不讨要,会饿死的。他仍一脸平静。

说完,二胡音流出,始如蚊痕,继如流水,最后,如一地灿烂春光。

音乐越来越低,流入地下,渺无音痕。

二胡落下,他也倒下。

你知道是我,为什么不恨我啊?那人抱着他,号啕大哭。

你是我的弟子,我的——知——音。他说,带着一丝笑,咽了气。

那人跪下,恭敬地叩下头去。然后,拿起二胡。月夜里,二胡音如水,波光闪闪,


流泻一地。
1.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分析概括错误的两项是(     ))
A.小说题目为“知音”,从文中我们可以得知,瞎子师傅的知音很少,只有他弟子一人,所以他明知是弟子放火烧了自己的房子,但他也不记恨弟子。
B.小说中记叙了一个小女孩救活漂泊中的瞎子一事,这个小女孩赞叹瞎子师傅二胡拉得好,从侧面描写出瞎子师傅的技艺高超。
C.房子起火后,瞎子师傅只带着一把二胡跑出来,说明他家非常贫穷,没有别的贵重物品。
D.文章结尾,弟子跪在师傅身旁,恭敬的叩头,此时此刻,弟子才懂得师傅的良苦用心,但师傅已死,此时回报师傅的只有传承师傅的绝技。
E.这篇小说起于二胡,结于二胡,中间又多次描写二胡,可以说二胡即本篇小说的线索。
2.本文情节看似突兀,实则在情理之中,请举例加以说明。
3.本文二胡声音悠扬、动听,作者是如何描写二胡声音的?
4.本文描写了两位瞎子,他们是师徒关系,结合文本探究他们是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析。并就其中一位谈谈给你的启示。
2010·黑龙江·模拟预测 查看更多[4]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梁父吟(节选)

白先勇

参加完王孟养的公祭大会,翁朴园和雷委员一同回到公寓。

翁朴园进到书房里,便径自走到茶几旁边一张紫檀木太师椅上坐了下来。书房内的陈设十分古雅,一壁上挂着一幅中堂,是明人文徴明的寒林渔隐图。两旁的对子却是郑板桥的真迹,写得十分苍劲雄浑:

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

另一壁也悬了一副对联,联语录的是《国父遗嘱》: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须努力

“你们老师,和我相处,前后总有五十多年了——”朴公坐下后,沉思良久,叹了一口气道,“‘狂狷’二字是你老师的好处,可是他一辈子吃亏,也就是这个‘刚’字上头。你们背地下都把他比做七月里的大太阳——烈不可当,是吗?”

“恩师的为人。实在是叫人景仰的。”雷委员欠身转向朴公,脸上充满了敬意的说道,“恩师对朴公和仲公二位一向推崇备至。我记得恩师提过:他和朴公、仲公都是四川武备学堂的同学。”

“唔——”朴公吟哦了一下,“说起来,那还是辛亥革命的事情呢,仲默和他夫人杨蕴秀,刚从日本回来,他们在那边参加了同盟会,回来是带了使命的:在四川召集武备学堂的革命分子,去援助武汉那边大举起义。我们几个人碰巧归成一组,自称是”敢死队”。耳垂上都贴了红做暗记的,提出的口号是‘革命倒满·倒满革命’。一时各路人马,揭竿而起,不分昼夜,兼水陆纷纷入鄂。仲默的夫人杨蕴秀到底不愧是个有胆识的女子!”

“你知道吗?那天运军火进武昌,就是由杨蕴秀扮新娘。炸弹都藏在她的花轿里。孟养和我呢,就打了红包头扮抬轿夫,仲默却是一身长袍马褂骑在马上做新部官。加上几个袍哥同志,吹吹打打便混进了正阳门。那晓得一进城,里面早已风声鹤唳,人心惶惶了。原来文学社的几个同志走漏事机,总督下令满城捕人,制台衙门门前已经悬上了我们革命同志的头颅了。我们马上接到胭脂巷十号的命令:事出仓促,提前发难,当晚子时,以炮鸣为号。那天夜晚,也真好像天意有知一般,竟是满城月色,景象十分悲肃。我们几个人都换上了短打,连杨蕴秀也改了男装。大家几杯烧酒一下肚,高谈国家兴亡,都禁不住万分慷慨起来。你老师最是激昂,我还记得,他喝得一脸血红,把马刀往桌上一拍,拉起我和仲默两个人,便效那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在院子里歃血为盟,对天起誓:‘不杀满奴,誓不生还。’那时倒真是都抱了必死之心的。他那时才不过二十岁——”

“哦?”雷委员惊讶地插话道,“我倒不曾知道,原来恩师和朴公、仲会,还有这么一段渊源呢!”

“那晚我们才等到十时左右,城东工程营那边便突然间枪声震响起来了。几个人正还犹疑,你老师便跳了起来,喊道:‘外面都动了兵器了,我们还在这里等死吗?’说着便抢了几枚炸弹,拖起马刀往外面冲去,我们也纷纷拥了出去。混战了一夜,黎明的光景时分,武昌城内,到处都飘满了我们革命军的白旗了。于是我们一队人便走向蛇山楚望台去集合,经过黄鹤楼的时候,你老师突然兴致大发,一下子跑到了上面去,脱下了一件血迹斑斑的白布褂子,用竹竿挑起,插到了楼檐上去,然后他站到黄鹤楼的栏杆上,挥着一柄马刀,朝了我们呼喊道:‘革命英雄——王孟养在此。’他那时那股豪狂的劲道,我总还记得。”朴公又微微地笑了一下,停下来喝了一口铁观音。

“要不是朴公今天提起,恩师那些事迹竟埋没了,”雷委员说道,“这些都该写入传里去的。”

“可以写,”朴公点首赞许道,“那次起义,虽然事出仓促,由几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闯成了革命,可是也就是那么一闯,却把个民国给闯了出来呢。不过,平心而论,讲到才略机智,我要首推你们老师——”朴公竖起了一双寿眉,举起了大拇指说道。

“恩师的才智实在是令人钦佩的,”雷委员说道,“只可惜还没能展尽就是了……”

两人对面唏嘘片刻,雷委员起身告辞,朴公叮嘱说:“还有一句话,是你老师临终时留下来的:日后回大陆,无论如何要把他的灵柩移回家乡去。你去告诉他的那些后人,一定要保留一套孟养常穿的军礼服,他的那些勋章也要存起来,日后移灵,他的衣裳佩挂是要紧的。”

送走雷委员,朴公回到院子里的时候,冬日的暮风已经起来了,满院里那些紫竹都强然抖响起来。西天的一抹落照,血红一般,冷凝在那里。院子里的兰花已接盛开过了,一些枯竭的颈梗上,只剩下三五朵残苞在幽幽的发着一些冷香。可是那些叶子却一条条发得十分苍碧。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用翁宅书房作为对话场景,展开故事情节,将翁朴园与雷委员的话题引进战火纷飞的历史。
B.朴公坐下后沉思良久才开口,反映了他还沉浸在刚刚参加完公祭大会的悲痛中,对老友“狂狷”的评价则是对其为人“知进而不知退”的委婉批评。
C.小说注重用小视角反映大时代,以朴公作为见证人,讲述了“由几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闯成了革命”的故事,引发读者共鸣。
D.文章最后提及王孟养把“灵柩移回家乡”的遗愿,表现了作者的历史观和现实愿望,流露出作者期盼回归的情绪。
2.小说中王孟养既刚烈勇猛又机智果决,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请简要赏析小说最后一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2019-10-17更新 | 9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与时尚

袁行霈

①“文变染乎世情,兴废关乎时序”,这是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篇》中两句著名的话。刘勰所谓“世情”和“时序”,主要指政治状况而言。但也包括社会风气和时尚在内。一个时代的政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文学的发展,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研究文学史的人都注意到了。至于社会风气和时尚对文学的影响,则还有加以强调的必要,文学史上有许多现象都可以从这里得到解释。鲁迅先生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从这个角度论述文学的发展,讲得生动、透彻,我们今天读起来仍然觉得很有启发。

②社会风气和时尚对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作家的创作思想和作品的内容、风格,都会留下它的印记。一种诗风的形成,一个诗派的出现,也同它有直接的关系。为什么玄言诗能占据东晋诗坛达百年之久?这是魏晋以来士大夫崇尚清谈的风气泛滥的结果。为什么到宋代山水诗能代替玄言诗而兴起?这与士大夫崇尚隐逸的风气有很大关系。齐梁宫体诗,那种轻艳纤丽的风格,则是由当时宫廷的风气造成的。宋朝“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沧浪诗话》),也是与当时士大夫的风尚分不开的。

③社会风气和时尚影响小说创作,也不乏突出的例证。东晋、南朝时期,出现了一批记述名士言谈举止、轶闻琐事的小说,如裴启的《语林》、郭澄之的《郭子》、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沈约的《俗说》、殷芸的《小说》等等。这批小说在当时颇有影响,如《语林》一写成,远近的人都争着抄写,“时流年少无不传写,各有一通”(《世说新语·文学》)。为什么当时会出现这类小说,而且它们又这样流行呢?要解释这个问题,就不能不注意当时的社会风尚。早在东汉末年,士族中就流传着品评人物的风气。如许劭和他的从兄弟许靖,每个月都要对乡党人物评论一番,当时称为“月旦评”。魏晋以后,这种风气更盛。清流名士的一毁一誉,□□决定着别人名望的高低,□影响其终身的成败。□□人们对自己的评语都很看重。东晋人温乔被评为“过江第二流之高者”,大概相当于中上之类,便感到很难为情,“时名辈共说人物,第一将尽之间,温常失色。(《世说新语·品藻》)名士们品评人物的依据是什么呢?不过是一些言谈举止、轶闻琐事而已。言谈以玄虚为胜,举止以疏放为高,谁要学会了这一套,就够上了名士的资格,可以得到上等的品题,进而获致更高的地位。在这种时尚之下,一般士族弟子都羡慕名士,想学他们的派头。于是《世说新语》等记录名士言谈举止的小说,便成为他们必读的“教科书”,而广泛地流行起来了。

④明代中叶以后,为什么小说中有许多淫秽的描写?如果考察一下当时的社会风尚,就不难理解了。当时政治十分腐败,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阶级荒淫堕落,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整个社会的风气也受到毒化。一些人因为向皇帝献房中术而获得高官厚禄,瞬息显荣,为世俗所企羡,世间也就渐渐地不以纵谈闺帏方药之事为耻了。风气既开,文坛也受到污染。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自方士进用以来,方药盛,妖术兴,而小说亦多神魔之谈。”(《中国小说史略》)

⑤文学作品对社会风气和时尚的反作用也是不容忽略的。《三国演义》中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家喻户晓,他们的“义气”遂成为封建时代许多人仿效的榜样。统治者利用关羽在民间的影响,到处建立关羽庙,称为武庙,与祭祀孔子的文庙并立,以示“天子重英豪”之意。《红楼梦》问世以后,逐渐获得各阶层大量的读者,并被串成戏剧,演作弹词,观众常为之感叹唏嘘,声泪俱下,甚至有因酷爱此书以致痴狂的事情。类似的例子在国外也有。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以后,在欧洲引起一阵“维特热”。年轻人学习维特的打扮,以穿蓝上衣、黄背心、马裤和马靴为时髦。有人甚至模仿小说的主人公而自杀,以致莱比锡等地政府作出规定,对出售这部小说的人实行罚款。这些例子都告诉我们:文学作品对社会风气和时尚的影响,可以达到怎样深广的程度。

⑥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很重视文学与时尚的这种相互关系,并懂得利用这一点来为他们的统治服务。孔子早就说过诗“可以观”的话。所谓“观”,就是“观风俗之盛衰”,广义地说就是从文学作品观察社会风俗。《毛诗序》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则又强调了诗歌移风易俗的作用。封建时代的一些作家,也曾自觉地以文学做为移风易俗的工具,白居易的《秦中吟》和《新乐府》中就不乏这样的作品。然而,在封建时代受印刷条件和其他许多条件的限制,文学作品毕竟不能像今天这样广泛流传,它们的影响也不能像今天这样深远。今天,一部作品的印数少则几千、几万、多则十几万、上百万,再加上电影、电视的传播,文学对社会风气和时尚的作用,就更不容易忽视了。如果我们的作家常常想到这一点,自觉地使文学对时尚发生积极的影响,一定会更多地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

(原载于《文艺报》1981年第11期)

1.第①自然段中画线语句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第③自然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   所以   因此B.或者   或者   因而
C.既          所以D.不仅        所以
3.文章题为《文学与时尚》,作者是从哪两方面来论述二者的关系的?请简要概述。
(1)                                                          
(2)                                                          
4.第⑤段中加点词语的“义气”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是从时代政治与文学关系的角度来论述文学的发展。
B.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特点,是与当时宫廷及士大夫的风尚密切相关。
C.《世说新语》这部记录名士言谈举止的小说的广泛流行,原因在于魏晋时期士族中盛行品评人物的风气。
D.第⑥段引用《毛诗序》中的话是为了说明从文学作品中可以考察社会风俗,从而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6.从文学作品中可以观察社会风俗,请根据你的阅读体验,试任选下列作家的某一作品为例加以阐述。
鲁迅 巴金 曹禺 茅盾 沈从文 郭沫若 张爱玲 汪曾祺 贾平凹 王安忆
2020-08-19更新 | 1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冰上丝绸之路”指穿越北极圈连接北美、亚洲和欧洲三大经济中心的北极航道,主要包括经过俄罗斯海域的“东北航道”和经过加拿大海域的“西北航道”。随着全球变暖,南北两极的冰雪触化加速,冰期缩短,为北极航道的开发和利用带来了空前的机遇。

北极地区被称为“人类最后的宝库”。2008年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发布的(北极地区油气潜力评估报告》显示,北极圈内已探明并可用现有技术开发的石油、天然气、液化天然气储量估计分别高达900亿桶、1669万亿立方米和440亿桶,其中石油占世界已探明储量的约13%、天然气占30%、液化天然气占20%;北极地区煤炭资源丰富,超过全世界已探明煤炭资源的总量;此外,金、铜、铅、铁等资源在北极也分布广泛。中国是能源消耗大国,应该以北极为目的地,开辟能源新通道,保障能源进口多元化。2017年12月8日,中俄亚马尔项目在北极圈落地.建成后每年将有400万吨液化气运往中国市场。

(摘编自程晓《新时代“冰上丝绸之路”战略与可持续发展》,《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年第11期)

【材料二】:

“一带一路”与“北极航道”进出口贸易总值比较图(单位:亿关元)

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

【材料三】:

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市场,中国是欧盟第一大进口市场、第二大贸易伙伴,对欧洲出口约占中国出口总量的22%。中国对外贸易90%以上依赖海路运输,按照中国海运运费支出一般占贸易总量的10%左右计算,到2020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量将达到5.3万亿美元,海运费用约为5300亿美元,如果利用“东北航道”则可以节省614亿-1468亿美元。依照传统的海上航运路线,中国与欧盟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往来,需经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和苏伊士运河才能到达欧洲各港口,如果油轮吃水深度超过21.98米、重量超过25万吨(苏伊士运河的限载量)必须绕道非洲好望角。作为东亚连接北欧、东欧及西欧地区的最短航线,“东北航道”相比传统的航线,可缩短大约三分之一的航程。连通欧洲与中国的传统海上航运通道,途经战火频仍的西亚地区、海盗猖獗的南亚地区和美军基地遍布的东南亚地区,海上航运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尽管“冰上丝绸之路”的自然环境较为恶劣,但北极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航道沿线非传统安全威胁较少,且大部分航道距离陆地很近,主要经过俄罗斯北部海域的临岸地区,提升了海上航运的安全度。

(摘编自吴大辉《“冰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新延伸),《人民论坛》2018年第9期)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05-2015年,我国对“北极航道”国家出口额均高于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额。
B.我国从“一带一路”国家和“北极航道”国家的进口额在2014年都达到了最高峰,随后同时出现下滑。
C.2009-2015年,我国从“一带一路”国家与从“北极航道”国家的进口额差距逐年缩小。
D.从十六年的进出口额的角度看,“北极航道”沿线国家对于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重要性都高于“一带一路”国家。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冰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为遏制和解决全球变暖、南北两极冰雪加速融化、极地冰期缩短等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机遇。
B.北极地区多种主要能源资源十分丰富,有“人类最后的宝库”之誉,正因如此,我国才提出“冰上丝绸之路”倡议。
C.我国与欧盟互为最大的进口市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不能全靠我国一己之力,离不开欧盟国家的合作开发。
D.我国往来欧洲的传统海上航运通道,主要面临美军基地的安全威胁,北方航道大部分处在俄罗斯海域,基本可以避免美军威胁。
3.上述材料体现了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给我国带来的哪些益处?请简要概括。
2019-02-12更新 | 15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