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88 题号:1328871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愁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也是文学抒写的永恒母题。以农耕文明为特色的中华文化有着浓郁的安土重迁和落叶归根的乡愁文化传统,中国文学对乡愁的抒写因此也延绵不绝而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传统。

传统乡愁是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因离乡出走而产生的对家园的自然风物、风俗习惯以及依附于其上的伦理道德、文化习俗和审美情趣等传统文化的眷念。传统乡愁最显著的心理特点便是怀旧眷念,但无论是一草一木还是乡风民情,它都进行了过滤,“丑”的部分被有意识地遮蔽,留下的是过去美好的或者被美化了的过去。尽管有感伤甚至痛苦的情感,但总体上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倾向。

传统乡愁一般是由空间转换或者人之离散而形成的,其引发物一般是物质家园所拥有的自然与文化等现实客体,这些现实客体尽管在乡愁的想象中可能被美化,但被乡愁意识加工的原初材料仍源自真实存在的物质家园与文化家园。传统乡愁在美化过去时伴随着诗意的生成,这种诗意正是乡愁主体试图重返现实中物质家园的情感冲动,因而传统乡愁追寻的是现实生活中的诗意栖居。

现代乡愁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17世纪西方由怀旧的文艺复兴阶段进展到一个充满乐观向上精神的历史时期,怀旧作为传统乡愁的心理特征被现代社会的“乐观情绪”所取代,人们不再回望过去的家园,而是对建构未来理想家园作前瞻式的展望,这赋予了乡愁更多的新质素,从而形成了现代乡愁。

(摘编自廖高会《时间维度下乡愁意蕴的嬗变与叠加》)

材料二:

乡愁文学是一种心理现象。它通过想象的方式接续中断的生活,对中断的生命历程做想象性 “完形”,追念已然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秩序。乡愁情感的浓稠度,取决于时空距离的张力以及主体的故乡意识。时空的“距离”孕育了离愁别绪,促成了记忆的反顾。有流浪,才有远离;有远离,才有乡愁;乡愁就像一根橡皮筋,拉得越远,张力越大,拉得越久,乡愁越浓。一个故乡意识越是浓厚的人,他的乡愁情感就越浓重。

乡愁是一种审美的情感。它在朦朦胧胧之间,既实有又虚幻。乡愁情绪笼罩下的故乡叙述,是不真实的。乡愁文学大多是回忆性叙事,它是一种白日梦文学。乡愁是游子思乡之时被泪水打湿了的双眼,是游子欲回而难回之时的满脸的忧郁和踟蹰徘徊的脚步。乡愁文学,哪怕是纯粹的叙事,也是抒情性的。游子在儿时记忆的复活中,回到故乡的怀抱、母亲的怀抱、情人的怀抱,也照出自己生命的影像。乡愁文学都是自恋的,它柔肠百结,所造出的影像,大多是经过情感过滤的,或者就是依照自己的情感幻化出的别样的故乡。乡愁文学是一种文化现象。乡愁文学一般都怀念或追忆故乡的生活场景,如故乡的土地、亲朋好友、过去的生活等等。乡愁文学尤以书写童年生活居多。农耕民族依赖土地而世代繁衍生息,所以对土地怀有特别的深情,以至于形成“安土重迁”的文化心理。而在中国的儒家伦理文化结构中,祖宗和土地是紧紧地捆绑在一起的。故乡是祖宗的土地,也就是游子的神圣之所。乡愁中故土和母亲是互文的,故乡就是母亲,母亲就是故乡。农耕文明中的人,把自己比作一棵植物,而不是大雁,要把根深深地扎入土地,伸展根系茁壮成长。

乡愁是中国古代诗歌最为持久的母题。从《诗经》《楚辞》到李白、杜甫、李煜、李清照等,历代诗人都写作了大量的思乡之作。中国传统文人的儒家信仰,造就了他们的乡土意识,也造就了他们的乡土想象。在浓郁情感之下的故乡想象中,故乡是理想主义的存在,也是人生的终极归憩之所。

不管人生是得意还是失意,总有一个故乡在最后的地方等着自己。然而诗人们对故乡的真正的境况,并不加以考察,也不追求实在的展现,他们只在自我情感的驱使下,做了一个乌托邦。中国古代文人大多具有浓郁的“乡愁”情结,这种情结甚至成为一种流行病和文化格调。“忧郁感伤”的“阴柔之美”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一种典范性审美风格。

中国古代文人的乡愁,主要来源于羁旅客居的漂泊感,以及故土那根人伦之线的牵系。而到了现代,故乡的概念就由土地扩展到家园,因此都市也在乡愁的吟诵之中。张爱玲的《小团圆》、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王家卫的电影《2046》也是将上海、北平、香港作为故园记忆的集散地。但相较于传统,现代知识分子的乡愁更来自他们对于现代社会的拒斥,来自对新道德的反感,来自乡下人对工业文明的恐惧。

(摘编自方维保《“归去来兮”:中国现代乡愁文学及其叙述伦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基于农耕文明而产生的安土重迁与落叶归根的文化传统是乡愁成为中国文学抒写的永恒母题的重要原因。
B.传统乡愁对将“丑”的部分进行了过滤,留下被美化了的过去,因此总体上是呈现出一种积极的情感倾向。
C.现代工业文明下,乡愁被赋予了更多的新质素,传统乡愁伤感的心理特征被现代社会的“乐观情绪”所取代。
D.中国古代文人“忧郁感伤”的乡愁情结生成了“阴柔之美”的文化格调,使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呈现病态的审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空间转换或者人之离散是传统乡愁产生的原因,物质家园所拥有的自然与文化等现实客体则是乡愁情感的触发物。
B.乡愁情感的浓稠度取决于时空距离的张力及主体的故乡意识,时空距离与乡愁浓度成正比,故乡意识越浓,乡愁情绪越稠。
C.农耕文明中的人把自己比作一棵植物,而不是大雁,说明乡愁源自对土地的眷念及对农耕文明稳固的生活方式的怀恋。
D.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知识分子不断融入现代社会,新道德越来越被广泛接受,乡愁消解的那一天终究会到来。
3.下列诗句最能体现材料二中“乡愁文学,哪怕是纯粹的叙事,也是抒情性的”的一项是
A.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B.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C.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D.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4.根据材料一第②段,以王维的《杂诗》为例,说明该诗是如何传达乡愁的?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5.材料二画线句“做了一个乌托邦”体现在哪几方面?请结合两则材料作简要分析。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潮汕有句俗语:“千年亲戚,万年祖宗”。这句话隐含了这样的意义:由姻亲衍生的亲戚远远不如家族男丁开枝散叶所组成的宗族重要——祖宗才是根本的、长久的。这种对祖宗——“根”的深深依恋——是潮汕乡土社会突出的文化心态。
从历史上看,潮汕一直以“国角尾省”自称——它所表现的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偏僻,更多的是基于在“居中自傲”的中原王朝,这样的称谓表明了潮汕文化一直处于中原主流文化的边缘和受排斥。而潮汕人作为中原的流民,为了逃避战乱或者希望摆脱生存的困境而不得不背井离乡、举家迁徙,流民的历史就是一部充满着血泪的历史——“十里路埋千百冢,一家人哭二三般,犬含骸骨形将朽,鸦吸骷髅血未干。”虽然他们来到了这个在他们看起来非常适合居住的南蛮之地——潮汕地区的海洋性气候十分适合人的居住,但是地少人多的矛盾却成为了其农业文明难以发展的瓶颈,土地对于他们来说,无论技术怎样的革新也只能是勉强度日而已。“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人们不得不向海洋寻求更多的生存资源!
因而,作为长期生活在死亡威胁的恐惧当中的人,其对来源于外在的威胁是十分敏感的。在长期的流亡迁徙当中,任何一个小小的挫折都可能成为致命的灾难,在到达目的地后,人地两生,水土不服,披荆斩棘,克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双重淘汰,又有多少人抛尸骸于异乡?而在怒海中讨生,在近代科学和航海技术未发达之前,海洋对于任何企图跨越它的人来说,都是一种可怕的挑战。因此,倘若不是因为极端贫困很难想象会有这样勇气和决心!
来自背井离乡的悲哀,来自在流亡迁徙过程中的生存威胁,来自在异地他乡低贱工作带来的软弱、无知和依附,这些都促使潮汕人深深地明白:个体在这样的过程中是软弱无力的,只有群体和集体才能帮助大家度过天灾人祸的困境。非团结不足以图生存,非互助不足以言发展。这种对群体和集体的认同感最终形成了对宗族强烈的信任和依赖。
因而,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如同中国其他乡村宗族一样,在建国之后由于强大的政治压力而使宗族活动暂时处于停滞状态,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所谓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并没有动摇了宗族认同意识的基础。因此,当这样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和之后,这种农村宗族势力的“死灰复燃”成了必然。正如研究学者所注意到的,“生产力水平的不发达,使很多农村地区家族势力的根本特征未受到冲击,如血缘性、聚居性和封闭性等。”而汕头作为经济特区的设置使潮汕地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同时也为潮汕带来经济的高速发展,这种经济的发展使农村原有组织体系丧失了调控的能力,而一元化的意识形态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趋于瓦解,促使潮汕乡村开始了深刻的经济社会分化,这样为乡村传统的宗族势力的出现和传统文化的恢复提供了空间。并且这种原来的宗族认同意识非但没有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消解反而得到了加强。
(摘编自《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平衡——潮汕地区宗族问题初探》)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角尾省”的称谓既是潮汕地理位置偏僻的表现,也表明了潮汕文化自古而今处于中原主流文化边缘和受排斥。
B.只有团结才能图生存,只有互助才能求发展的集体和群体的认同感,最终形成了对宗族强烈的信任和依赖。
C.血缘性、聚居性和封闭性等作为很多农村地区家族势力的根本特征在生产力水平不发达的情况下,并没有受到冲击。
D.潮汕乡村深刻的经济社会分化,为乡村传统的宗族势力的出现和传统文化的恢复提供了空间,使原来的宗族认同意识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得到了加强。
2.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千年亲戚,万年祖宗”,可见在潮汕地区养儿传宗接代组成的宗族远远要比嫁女姻亲衍生的亲戚来得重要。
B.潮汕先民为了逃避战乱或者摆脱生存的困境,从中原迁徙到非常合适居住的潮汕地区,其流民的历史就是一部充满着血泪的历史。
C.建国后,农村宗族势力必然会在强大的政治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和之后“死灰复燃”。
D.汕头被设置为经济特区所带来的潮汕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农村原有组织体系丧失了调控的能力并使一元化的意识形态瓦解。
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地少人多,无论技术怎样的革新,农业文明在潮汕地区始终难以发展,所以当时的潮汕人不得不向海洋寻求更多的生存资源。
B.在作者看来,是极端贫困迫使潮汕先民不得不拿出勇气和决心,从中原流亡迁徙到潮汕地区,努力克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困难在异乡求生,甚至努力在怒海中讨生。
C.在流亡迁徙的过程中,潮汕人认识到个体是软弱无力的,只有群体和集体才能帮助大家度过天灾人祸的困境。
D.潮汕地区的乡村宗族并没有因为建国后强大的政治压力而动摇了宗族认同意识的基础,因此其宗族活动是暂时处于停滞状态。
2016-11-18更新 | 6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科技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这轮科技革命正加速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直接导致生产力的三个要素,即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深刻变化。劳动力的变化,已经不是以往蓝领、白领、金领之类的升级和变化,也不是体力型、知识型、科技型的智能化升级,而是人作为劳动者的健康、安全、智慧、长寿,丰富了劳动者的内涵;各种便携式智能装备拓宽了劳动者的外延,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参与劳动,跻身劳动者行列,增加了劳动力的类别和数量;人工智能参与生产的标准化、精准化,以及人更多地向着脑力劳动发展,提高了劳动者的整体质量。劳动者再没有以往那么单纯,人和机器人建立了多重内部关系,体现了劳动者的深刻变化。

②人的健康、安全和长寿,以及人的体质和智能,是劳动者最重要的内涵。内涵丰富、素质提升,这是劳动者最大的变化。

③劳动者质量取决于人的体质和智能,农业科技促进的粮食增产,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改善了劳动者的营养,使劳动者的体能得到加强。

④现代医学科技从为少数人服务发展到普惠大众,使更多的劳动者的健康得到保障。过去四分之一的世纪,人类在健康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已经让大多数人受益,但仍然有很多人享受不到这些福祉。如果想要所有人都能得到医疗护理,必须对卫生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并投入资金,让其能给最偏远地方的人提供健康医疗服务。老弱病残虽然不是直接的劳动者,但如果他们的疾病能够得到治疗,他们的生活能够得到保障,也能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实际上也间接地改善了劳动者工作和生活的条件和环境。

⑤教育科技特别是这些年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兴起,使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短期培训得到发展,提高了劳动者的智能技能水平,进而提高了劳动效率。

⑥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逐渐参与一些劳动,虽然取代了劳动者的一些岗位,但是那些急难险重和肮脏的工作被取代,大大减少人类劳动的风险和牺牲,使人可以更加安全、舒适地劳动。可以预见,未来机器人、人工智能作为新的劳动力将取代相当部分人的劳动和工作,人类将主要从事科技、研究、娱乐、游戏、创作等获得精神快乐的智能劳动,这更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全面素质。然而,最近火爆的ChatGPT拓展了机器人取代人类劳动的边界,在许多岗位上,ChatGPT有望取代人类,比如从客服代表到新闻写作。这样的技术发展,也许最先提升的不是“蓝领”劳动力,反而更多的是“白领”劳动力,因为白领劳动只需要人工智能,蓝领劳动反而需要一系列实体技术。这对我们国家规划的调整,科技高地的抢占,以及人口、就业问题的解决等都会产生深远影响。当然,使用人工智能系统编写内容时,务必查找核实,因为有时AI会出错。更要思考如何避免劳动的解放,变成对人类独特性、人类生活价值和意义的削弱甚至剥夺。某国领导人说:“我们必须永远不要忘记人类的精神——没有计算机……能够取代人类的DNA。硬件和软件都不能代替人的意志。”

⑦富足、和谐和科技,带来人类寿命的延长。在19世纪,人类的平均寿命仅有37岁。二战以来的70多年,随着医疗和粮食供给的改善,人类平均寿命从1950年的45.7岁增长至2015年的71.7岁,全球人口也迎来快速增长。特别是生物技术与基因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关产业的跟进,诸如生产新器官、大脑记忆体、骨干、皮肤等医药产品,加之支持寿命延长需要的更多的健康护理和服务等的增长,在去除疾病痛苦的基础上,使人类的寿命得到了普遍延长。这都有可能激活劳动者的活力,增强劳动者的幸福感,潜在地延长劳动者的有效劳动时间。

⑧由此,我们体会恩格斯所说的劳动创造了人中的“人”,是一种未完成的、开放的存在,劳动与人也不是终极定义,而是一个发展和开放体系。最初的劳动创造人,是经过制造工具到产生语言,使人成为劳动者;经过长期劳动,使人变得更加不同、更加完善和更加多方面;经过人的自然体质的成长到人的劳动协作的社会性的成长,促进了劳动者与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一起成长,说明人成为生产力的活的源泉和决定因素。现在的数字智能科技和基因技术的发展,揭示了人在持续进化,随着科技对人的积极影响,我们有可能对人进行重新定义,人和劳动都将会有新的内涵。

(摘编自邵春堡《劳动力内涵发生深刻变化》,原载于2023年02月13日《北京日报》)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轮科技革命正促使现实生产力获得快速发展,导致生产力三要素,即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深刻变化。
B.现代农业科技、医学科技和教育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劳动者体质和智能的提升,从而提高了劳动者的质量。
C.现代人工智能优先提升了“白领”劳动力,因为白领劳动只需要人工智能,而蓝领劳动需要实体技术。
D.现代科技等因素带来了人类寿命的普遍延长,这有可能激活劳动者的活力,潜在地延长劳动者的有效劳动时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整体上采用总分的结构,论证了现代科技革命如何促进了劳动力的变化。
B.文章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劳动力发展的作用和问题都有论及,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C.文章引用某国领导人的话,是为了论证使用人工智能时,如何避免它们对人类独特性、人类生活价值和意义的削弱甚至剥夺。
D.文章结尾梳理“劳动创造人”的含义变化,论证了重新定义人和劳动的可能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便携式的智能装备继续升级,就有可能不断拓宽劳动者的外延。
B.如果要解决所有劳动者的后顾之忧,就必须让所有人得到医疗护理。
C.随着ChatGPT的继续发展,人类的所有工作岗位都会被其取代。
D.随着生物和基因技术的发展,劳动者的有效劳动时间可能越来越长。
4.请简要概括科技革命给劳动者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5.请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024-02-19更新 | 5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了文字之后,人类的文化创造才能被记录下来。在汉字之前,虽然也会有古老的文化,但由于它不能被完整地记录下来,也就无法进入历史记载没有得到充分的保留。汉字是表意文字,它不但能记录文化,在它的构形中,也蕴含了很多历代的文化信息。汉字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它是中华文化绵延不息的见证者,可以和历史记载相互印证。

我们也由此可知,汉字在保存中国文化、保存历史上,起到了何等重要的作用。汉字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它应文化的需要而产生,并在文化洪流中演变发展。因此,我们既可以通过汉字记载的文献来了解中华历史文化,也可以通过解析汉字的结构和系统,来捕捉中华文化的精神。汉字是书写汉语的表意文字,是五六千年从未间断的、因义构形的文字系统。它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在古老的汉字中,可以追溯中华文化的种种原生态!

首先,经过数千年的积淀,汉字深刻地反映出古人的生产文化,它把古人如何谋生,如何顺应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充分地展现出来。如果我们把相关的汉字聚合起来,可以看出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生产文化类型。

在一些汉字中,我们能看到人与各种动物近距离的接触以及对它们精细的观察,这种观察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文化呢?原始时代,人与动物共生、共处,通过观察动物,人们认识到那些会对人类生活造成威胁的猛兽,也发现了一些可以和人类共存,或者适合捕猎的动物。而到了游牧时代,人们开始驯养野兽,并不断地寻求水草来养活自己的牲畜。具体来说,我们不难看出,在一些汉字的字形中,反映出古人对动物的细致观察。如动物的古文字象形字,大都能突出它们外形的特点:“鹿”强调它枝杈般的犄角,“虎”强调张开的巨口与獠牙,“象”突出它的长鼻,“兔”突出它的短腿和短尾巴,“马”突出奔跑时飞扬飘舞的鬃毛,各有区别。牛和羊只描绘它们的头部——牛角上卷,羊角下弯,区分很明显。这说明人们对动物观察的敏锐,反映不同动物区别的细致。正是因为人类的生活与动物界有着密切的联系,才会有近距离的细致观察。

面对这么多的动物,古人在造字的时候,既能够栩栩如生地展现它们的样态,又能够有所区别、不为混淆,这又是如何做到的呢?我们知道,文字和图画是不一样的,文字要在自身的符号体系中找到与其他文字形体的区别;古人对动物之间的区别特征的准确把握,足以让我们看到,那时候的人和动物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看从“犬”的一些字反映出人与狗怎样的关系:

(猝)(默)(狱)(独)

一方面,狗在古代多为猎犬,行动迅猛,速度很快。第一个“猝”字,《说文解字》说“犬从草暴出逐人也”,说的是狗在草丛中藏着,“噌”一下就窜出来的样子,这也是成语“猝不及防”的含义。第二个字是“默”,沉默的“默”为什么从“犬”呢?《说文解字》有一个解释,“犬暂逐人也”,“暂”是“快速”的意思,狗飞快地追逐人,这是什么狗呢?这是护卫的狗,它要追赶、保护自己的主人。在主人跟前狗是不叫的,因此与“沉默”有关。

一方面,狗从很早起就在人们生活中负责看门、看家。上面第三个是“狱”字,“狱”在今天指监狱,在古代是“打官司”的意思。打官司有原告、被告,要通过辩护来确定是非。和“狱”字有关的,还有“坐”字,也有“诉讼”的意思。《说文解字》解释“狱”字说,“二犬所以守也”,是用狗看着打官司的两个人,不让他们跑掉。最后一个是“独”字,《说文解字》有一个十分形象的说解:“羊为群,犬为独也。”这是什么狗呢?是牧羊犬。大家如果见过放牧的话.就会知道,一定是一只狗管着一群羊。总之,狗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很大,它可以帮助打猎,也可以作护卫来看守,还可以放牧。在这些从“犬”的字中,我们能够看到在早期人类文化中,人和动物的关系极其密切。

当然,随着原始游牧时代向农业时代的发展,人和草木的关系日益紧密。进入农耕时代,农耕文化的特点也充分地体现在汉字中。

(摘编自王宁《汉字与中华文化十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出现之前的古老文化之所以没被保存下来,无法进入历史记载,是因为缺乏载体不能被记录下来。
B.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其自身的结构中又保存着很多中华文化的信息,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流传与发展。
C.原始时代,人类与动物共生共处,这为人与各种动物近距离接触及对其进行精细的观察提供了条件。
D.“猝”“默”等汉字体现了古人对动物特征的精准把握,反映出汉字是在使用中逐渐形成的符号化文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系统是因义构形的文化活化石,我们可从古人描述穿着的“葛衣”“襟袖”“绫罗”等词语中知晓“葛”“襟”“绫”的质地。
B.“牛”是甲骨文中较早产生的象形字,据此推断,《诗经》中“胡瞻尔庭有县特兮”中的“特”,可能指含牛在内的兽类。
C.古人在创造与动物有关的汉字时,最常用的办法是抓住动物外形的显著特点,既要逼真形象,又要做到物与物之间不混淆。
D.汉字中充分体现农耕文化,研究古代农业文明,我们可以从农耕用具“耒耜”、农耕行为“耕耘”等字词中获得启示。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人和草木的关系日益紧密”观点的一项是(       
A.小篆中,“草”写法为“”,“禾”写法为“”,“兼”写法为“”。
B.《说文解字》中,“竹”为“冬生草也”,“木”理解为“凡木之属皆从木”。
C.“男子”的“男”原为从田从力,言“用力于田”,其中的“力”即为农具。
D.浙江“上山文化”出土的文物显示,一万年前,中国就已开始栽培水稻。
4.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仿照例句,对下列文字进行解读,体现古人对动物观察的敏锐。
汉字甲骨文解读
鹿

突出头上枝杈般的犄角






5.在学习“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单元时,为增进同学们对汉字的了解,丰富文化认知,高一(1)班举办了“汉字探秘”解说活动。请你结合材料的相关内容,从下列文字中选取两个汉字,从汉字的表意功能及文化功能两方面,对所选汉字进行解说。每个字的解说不超过60字。
      尘(塵)
2024-04-12更新 | 5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