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91 题号:1334126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初恋

邓洪卫

秦皮从30岁开始,好上了酒。一喝即醉,醉了爱说事。说什么事儿?说风花雪月的事儿。对谁说?对他的女人说。

叶儿呀,你过来一下。秦皮说。女人知道他又要说事了,女人就倒一杯水,坐在床边。秦皮抓住女人的手,说,叶儿呀——目光里柔情似酒,醇厚。

那时候,我们都还小,五年级吧。我要到县里参加少儿故事比赛。先在班上讲,又在全校讲。老师同学们都说好,我的心里甜呀,得意呀。可是那天早上,我上学校。我总是第一个到校的。我是班长,我要开教室的门。可那天早上,我一进校门,就见你站在教室的门口,你穿着一件蓝花上衣,是不是?你眨着黑眼睛,说,你的故事讲得好哇,要是讲话的速度再慢一点儿就更好啦。我想了想,真是有点快了呢。我就调整了语速。结果到县里一讲,第一名,第一名啊!

女人说,喝水。秦皮就咕咚喝了一口水。喝了水,清了清嗓子,秦皮接着说。每说完一段,总要握着女人的手,摇。情真意切。

秦皮40岁,仍然爱喝酒。喝了醉,醉了爱说事。说风花雪月的事,对他的女人说。

叶儿呀,秦皮说,记不记得,高考结束那天晚上,我们到校园后面的响水河堤上散步?那天晚上,我们谈了好久。我说我没考好,你说你也没考好,作文还跑了题。你骗我呀。你的作文根本没跑题,得了个满分。跑题的作文能得满分吗?嗯?我们互相宽心,宽着宽着,我们的眼神就有点儿飘忽忽的。我们就手拉着手了。我到现在也分不清是你先伸的手,还是我先伸的手。那是我第一次拉女人的手呀。软软的,暖暖的,多复杂的感觉呀。是这感觉不,叶儿?

是呀,软软的,暖暖的。女人说。

那咱们学着再拉一个。秦皮把手往女人伸过去。女人有些犹豫,但还是别过脸,伸了出去。

唉,找不着当初的感觉了。秦皮拍着脸,怅然若失,掉头睡去。

秦皮50岁,越发爱喝酒,三天两头地,醉握着女人的手,说风花雪月的事儿。

叶儿呀,你后来怎么就做医生了呢?而且还分在一个乡医院。那天晚上,我去看你,正好该你值班。真是个小医院,一晚上没一个病人。值班室也不大,一张帘子隔开来,外面是桌子,里面支张小沙发。我们先在外面说话。后半夜,好冷,你就坐进了沙发,盖上我的军大衣。你让我坐在外面。我坐了一会儿,也冷不住,撩起帘子,挤进大衣里。衣服小,冷风顺着缝隙直往里钻,咱俩也就挤在一块儿了,越挤越拢,越挤越暖和啊。诶,后来那事儿你还记得不?我俩当时困着困着刚要睡着,就赶来一病人。外面的门被捶得咚咚响。你赶紧跑出去。隔一会看完病回来,我们都乐坏了。原来,你竟穿着我的军大衣出去了,大衣的角还拖在地上呢。嘿嘿,你说好不好玩?你说呀。

好玩。女人挤着笑容。

秦皮60岁了,仍然是酒不离口,醉眼迷蒙地对女人说事。女人真是好性子,仰着皱皱的脸儿,听。有人对女人说,老醉鬼瞎绕绕,别睬他。

女人就笑,他高兴说,我也高兴听呢!

这一天,秦皮又跟一伙老朋友在外面耍闹。中午,聚在小酒馆喝酒。还没喝几杯,有人慌慌张张地来了,叫,秦皮,快回家!你女人喝醉了,躺在院子里,吐了一地。

秦皮扔了酒杯,跑到家里。女人已经被人扶在自家床上,歪着脖子,神志不清。

女人一把抓住秦皮的手臂,摇。

女人说,阿毛呀,你爱打架,成绩又最差,老师和同学都避着你,只有我喜欢你,跟你在一起玩。我考上了省城师范,家里没钱啊。你东跑西凑给我几百块钱,送我上了学。你什么也没考上,你就到省城做小工,挣的钱你舍不得花,给我买书、买衣服。我想好了,一毕业,就跟你结婚。可是,等我毕业后,你却瞒着我跟另一个女人结婚了,并且去了一个遥远的城市。你说你配不上我,希望我能找一个门当户对的、真心对我好的。我后来就找了秦皮。

女人摇着秦皮的手,说,阿毛呀,秦皮是个好人哪,对我也不错。可是他有一个毛病,爱喝酒。喝就喝呗,一喝就醉。醉就醉呗,可他爱说事。说就说呗,可尽说他以前的风花雪月的事。他把我当做他以前的恋人了呀。我每次强作笑容,心都要碎了,碎了呀。30年了,他讲了上百次了,我只好耐着性子听,我怕他不高兴呀。今天,他又出去喝酒了,一会儿回来,还得讲那些酸事儿,我真想拿胶布把他嘴粘上,粘上!

女人说,阿毛,你当初为什么要离开我呀?为什么呀?你知道我这么多年是怎么过来的吗?我苦哇。呜呜!

秦皮木木地坐着,任女人的手在他的手臂上,一下下地击打。

秦皮的眼里汪着泪,秦皮说,小苏呀!

60岁的秦皮戒酒了,这是谁也没想到的事。

每到黄昏,小街上会出现一对老人相拥的身影。

有人喊,秦皮,喝酒。

秦皮转身微笑,说,谢了。

那人又喊,这老东西,老了老了还浪漫了。

秦皮说,我们在恋爱呢。恋爱,你懂吗?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皮30岁时,喝醉酒后喜欢“抓住女人的手”,目光温柔地向女人诉说当年的风花雪月,表现出秦皮对于初恋仍充满柔情、难以忘怀。
B.第二段中女人知道秦皮“又要说事儿了”,就坐在旁边冷静地叫他喝水,这个情节既表现出女人的个性,也可看出二人情感上的隔膜。
C.秦皮40岁时,醉后满怀热情地去拉女人的手,来重温年轻时牵手的感觉,而从女人当时的反应来看,女人的回应并不是发自内心的。
D.文末女人喝醉后把秦皮当作自己以前的恋人来倾诉苦衷,相较之前,诉者和听者身份互换,构思巧妙,文章主题在此也得以完全揭示。
2.下列对于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以对话形式推动情节发展,将几个对话场景分别展现,使读者在脑海中形成画面,产生现场感。
B.小说借助对比手法刻画形象,如秦皮对待妻子前后态度的对比,夫妻照顾醉酒后的配偶的方式的对比。
C.小说善用反复的手法,如“心都要碎了,碎了啊”“把他嘴粘上,粘上”,表现出女人内心此时强烈的情绪。
D.小说最后以“恋爱,你懂吗”疑问句收尾,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把思绪延伸到文外,含蓄深刻、富于韵味。
3.文中的女人具有什么样的品德?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有人说,秦皮和女人各自心中都不忘初恋,所以他们的婚姻是失败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渡江

孟超

叫明的公鸡,已经“喔喔喔”地三唱了。

年轻的祖逖睡不宁静,跳下榻来,从枕边摸出长剑舞了起来。

窗外秋风潇飒,静夜寒气逼人。潇潇沙沙桐叶飘飞,一阵急风伴着沙尘吹过,又一阵骤雨,正如千军万马,在疆场上奔驰。

正如他所预言的,晋室的国难已经到了空前严重的时候,不但疆土一天一天削弱,整个中原,完全遭受了胡骑的蹂躏。这些民族的耻辱,当时的四方豪士哪一个能够忍下声吞下气去,更何况祖逖有着绝大的抱负和果断的谋略呢?

晋元帝虽然已经南迁,在江左立下了偏安的王业,许多的大户巨室,一族一族跟着朝廷向南迁徙。祖逖则认为在避难中可团聚自己的乡党族人,像项羽的八千子弟兵那样,在国难与家仇中可以结合成功。他计划如何带领他的乡党和族人,一开始就要使他们像军队一样。

当寇警传来最紧的一天,祖逖召集了乡人。大家都争着问他:

“怎么办啊,匈奴兵来了?我们不能就让他们糟蹋啊!”

“我们有什么办法呢?还是要请你出个主意哩。”须发斑白的老头儿,恳切地催促着他。

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实在忍不住了:“你有什么主意赶快说吧,我们一定照办就是了!”

祖逖沉吟了一刹:

“我想,我们应该向着淮泗一带进发,然后再渡过长江。——不过,这里到底是我们的家,等到我们把自己训练成军队一样,就要赶快地打回来,救我们的家乡,把胡人逐回漠北去!”

“对呀!”青年都摩拳擦掌。

大家也都被他感动了,振奋欢呼起来。

次日晨,鸡叫两遍。附近十几个村子,好几个族户,五六百人口,携着老幼,车马载着食粮,像军队一样的,离开了他们的故乡。

他们一直南奔,到了扬州。沿路上,四方难民中,不断有人加入他们的队里,而且这里边包含着无数的壮丁勇士;同时,四方的杰士也远道奔来。

祖逖和他的队伍从扬州直渡长江。望着涛涛的江水,祖逖潸然泪下:我还要回去的!

晋元帝在南迁之后偏安一隅。祖逖认为只有北伐才能使江南稳固,只有北伐才能使天下的士气兴盛,晋室最终得到匡复。于是,他便贸然地上了一道请缨的表章。

晋元帝接到了祖逖的表章,一字一字地读下去。晋元帝动容了,他的眼前显露出一线光明,一直进到最遥远的地方,匡复的壮图,铺展在他的心里,他不自觉地对祖逖起了倚重的念头。立刻召见祖逖,特别下旨封他做有威将军兼豫州刺史,专主北伐。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黎明时分,一大队人民的军队,已经进行到中途了。

别看他们服装并不齐整,别看他们军械并不一致,然而每个人都抱着必胜的决心,士气也正如前面的长江一样澎湃激荡。

鲜明而庄严的大旗上,高扬出“有威将军祖”的字样;祖逖骑在一匹健壮的白马之上,英武而又蕴藉的丰度,正象征着汉族的河山。

远的山,近的水,今天是特别明媚,翠妍,也似乎为了祖国而刷上新清的色彩。

队伍一批一批渡到江的中心。祖逖看着那四周的风物,心飞跃了,感到自己的雄伟,人民队伍的雄伟,和不能描绘的大自然的雄伟溶化成一片。

岸边上,村落里的鸡高唱了最后的一两声。祖逖想着自己的这番功业,豪放地笑了。

船已到江中,江水流得更急,他看着他的部属,击着船舷,誓师般地吼出他肺腑里的壮语:

“我祖逖如果不能清除中原,就和这奔流的江水,誓不再回!”

他的话刚刚说完,四面飞起了欢呼的、雄壮的吼声。

船,他,和着这一群人民的队伍,迅疾地渡过了长江。

祖逖大破石勒兵万余人,在敌人的后方建立起他的军事力量。这样,黄河以南,很快地就收复了晋室的失土。

士兵,人民,是多么地兴奋,连祖逖自己也觉到北伐的成就,给恢复的事业立下了强固的基石。他多么愉悦地看着自己亲切的父老、亲切的队伍,团聚在自己的身边,这是多么伟大的力量。

他想到闻鸡起舞,也想到击楫渡江,他集合他的部下,高举酒杯:“大家欢饮一杯,让我们明天把胡人赶回沙漠!”

大家欢呼了一阵,献上颂歌:

幸哉遗黎免俘虏,三辰既朗遇慈父;

玄酒忘劳甘瓠脯,何以咏恩歌且舞。

全场的人听了他那恳挚的话,听了这动人的颂歌,看着那新登场的谷禾,看着这旺盛的士气,脸上都刷上了新的光辉。

一只公鸡“喔喔喔”欢快地叫着。天边的曙色透出了一层光明。

(初载1942年《抗战时代》,有删改)

文本二: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对历史有着各种不同的感受和表现历史的方式,而所有这些方式,实际都是一种历史的观念,是在特定境遇中自然产生有时又自然消亡的历史的观念。爱国主义题材的历史小说是在民族危机中产生的,创作者自然地把中国历史视为爱国者和卖国者两类人的斗争历史;在爱国者的经历上,往往服从于现实的需要,从重大的历史事件、著名的历史人物中发掘并设计出符合进步观念的情节,以此揭示爱国者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至于爱国者形象本身,并不着眼于复杂性,而是着眼于倾向性,着眼于人物的气节和品质。从正史而来的爱国者形象,既有正史的影子,又不完全等同于正史,充分体现了创作者的主观性,是一种特定的历史观念和表现历史方式的存在。

(摘编自王富仁、柳凤九《中国现代历史小说论》)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景物描写不仅创设了人物活动的场景,还和人物的心理相一致,与故事情节的展开也有着内在联系。
B.祖逖与众人商量向南避难,既表现了他的深谋远虑与组织领导才能,也形象地刻画了他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C.“别看他们服装并不齐整,别看他们军械并不一致”,凸显祖逖的军队虽然条件艰苦,但士气高昂、信心十足。
D.民众给祖逖献上发自肺腑的颂歌,鼓舞人心,表明只要心中装着人民,保护人民,就会得到人民的感恩和拥戴。
2.关于文本一以“渡江”为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了两次渡江,略写第一次,详写第二次,充分体现作者突出祖逖北伐的创作意图。
B.祖逖闻鸡起舞以及召集乡人商量南渡等情节,都是为写祖逖后来带领军队收复失地作铺垫。
C.北渡过程中对江水的描写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高度统一,渲染了北伐锐不可当的磅礴气势。
D.渡江后的宴饮既表达了庆功的欢畅之意,又写出了统帅与士兵众志成城、勇往直前的豪情。
3.文本一中的几处鸡叫声都能反映祖逖的心理,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4.文本二说“从正史而来的爱国者形象,既有正史的影子,又不完全等同于正史”。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2023-08-12更新 | 11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渔

沈从文

这已是谷子上仓的时候了。

年成的丰收,把茂林家中似乎弄得格外热闹了一点。在一天夜饭桌上,坐着他四叔两口子,五叔两口子,姨婆,碧霞姑妈同小娥姑妈,以及他爹爹;他在姨婆与五婶之间坐着,穿着件紫色纺绸汗衫。中年妇人的姨婆,时时停了她的筷子为他扇背。茂儿小小的圆背膊已有了两团湿痕。

桌子上有一大钵鸡肉,一碗满是辣子拌着的牛肉,一碗南瓜,一碗酸粉辣子,一小碟酱油辣子;五叔正夹了一只鸡翅膀放到碟子里去。

茂儿,今夜敢同我去守碾房罢?

去,去,我不怕!我敢!

他不待爹的许可就忙答应了。

爹刚放下碗,口里含着那枝京八寸小潮丝烟管,不说什么。

他知道碾子上的床是在碾房楼上的,在近床边还有一个小小窗口。从窗口边可以见到村子里大院坝中那株天矫矗立的大松树尖端,又可以见到田家寨那座灰色石碉楼。看牛的小张,原是住在碾房,会做打笼装套捕捉偷鸡的黄鼠狼,又曾用大茶树为他削成过一个两头尖的线子陀螺。他刚才又还听到五叔说溪沟里有人放堰,碾坝上夜夜有鱼上罶了…所以提到碾房时,茂儿便非常高兴。

五叔,那要什么时候才去呢?……吃了饭就去罢?

他靠着桌边站着,低着头,一面把两只黑色筷子在那画有四个字的小红花碗里要扬不紧的扒饭进口里去。

天上的彩霞,做出各样惊人的变化。满天通黄,像一块奇大无比的金黄锦缎;倏而又变成淡淡的银红色,稀薄到像一层蒙新娘子粉脸的面纱;倏而又成了许多碎锦似的杂色小片,随着淡宕的微风向天尽头跑去。

他们照往日样,各据着一条矮板凳,坐在院坝中说笑。

茂儿搬过自己那张小小竹椅子,紧紧的傍着五叔身边坐下。五叔,我们去吧!不然夜了。院坝中坐着的人面目渐渐模糊,天空由曙光般淡白而进于黑暗……只日影没处剩下一撮深紫了。一切皆渐次消失在夜的帷幕下。

在四围如雨的虫声中,谈话的声音已抑下了许多了。

凉气逼人,微风拂面,这足证明残暑已退,秋已将来到人间了。茂儿同他五叔,慢慢的在一带长蛇般黄土田塍上走着。在那远的山脚边,黄昏的紫雾弥漫着,似乎雾的本身在流动又似乎将一切流动。天空的月还很小,敌不过它身前后左右的大星星光明。田塍两旁已割尽了禾苗的稻田里,还留着短短的白色根株。田中打禾后剩下的稻草,堆成大垛大垛,如同一间一间小屋。身前后左右一片繁密而细碎的虫声,如一队音乐师奏着庄严凄清的秋夜之曲。金铃子的叮……像小铜钲般清越,尤其使人沉醉。经行处,间或还听到路旁草间小生物的窸窣。

五叔,路上莫有蛇罢?

怕什么。我可以为你捉一条来玩,它是不会咬人的。

那我又听说乌梢公和烙铁头(皆蛇名)一咬人便准毒死。这个小张以前曾同我说过。

这大路哪来的乌梢公?你怕,我就背你走罢。

他又伏在他五叔背上了。然而夜枭的喊声,时时像一个人在他背后咳嗽,依然使他不安。五叔,我来拿麻藁。你一只手背我,一只手又要打火把,实在不大方便。他想若是拿着火把,则可高高举着、照烛一切。

你莫拿,快要到了!

耳朵中已听到碾房附近那个小水车咿咿呀呀的喊叫了。碾房那一点小小红色灯火,还只是天边当头一颗小星星那么大小罢了。

转过了一个山嘴,溪水上流一里多路的溪岸通通出现在眼前了。足以令他惊呼喝嚷的是沿溪有无数萤火般似的小火星在闪动。隐约中更闻有人相互呼唤的声音。

咦!五叔,这是怎么?

“嗨!今夜他们又放鱼!我还不知道。若早点,我们可以叫小张把网去整一下,也好去打点鱼做早饭菜。

……假使能够同到他们一起去溪里打鱼,左手高高的举着通明的葵藁或旧缆子做的火把,右手拿一面小网,裤脚扎得高高到大腿上头,在浅浅齐膝令人舒适的清流中,溯着溪来回走着,溅起水点到别个人头脸上时——或是遇到一尾大鲫鱼从手下逃脱时,那种怎么的!……你为甚那么冒失慌张呢?”“啊呀,我的天!这么大!”“要你莫慌,你偏偏不听话,看到进了网又让它跑脱了。……

有吃惊,高兴,怨同伴不经心的嚷声,真是多么热闹(多么有趣)的玩意事啊!

……

茂儿想到这里,心已略略有点动了。

那我们这时要小张转家去取网不行吗?

算了!网是在楼上,很难取。并且有好几处要补半天才行。五叔说,左右他们上头一放堰坝时,罶上也会有鱼的。我们就守着罶罢。

关于照鱼的事,五叔似乎并不以为有什么趣味,这很令不知事的茂儿觉得稀奇。

(节选自《沈从文全集·第一卷》,北岳文艺出版社)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年成的丰收”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引出一家人吃饭聊天其乐融融的景象,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B.“淡宕”指水迂回缓流的样子,这里形容微风,给人一种散淡、悠闲自在的感觉,营造了舒适和缓的氛围。
C.用比喻的手法写金铃子的鸣叫声,既体现了作者对田塍环境描写细致,又反衬出茂儿心境的宁静与平和。
D.茂儿渴望与大人一起去捕鱼,但是五叔似乎并不以为有什么趣味,大人的疏忽与习以为常,令茂儿感到迷惘。
2.场景描写是指对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许多人物活动总体情况的描写。本文中有多处场景描写,请分析其功能。
3.散文化是现代小说突出的一个叙事倾向。鲁迅是它的开创者,他的《故乡》《社戏》等,既可看作小说,也不妨看作散文,从中表现出一种新的审美倾向。有人将沈从文的小说归为“散文化小说”一派,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2024-01-14更新 | 22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迷路

我小时候迷过一次路。

那天我一个人在外面玩。我走了很远,来到了一条河堤上。但再远,我也认识回家的路,因为这地方我来过,大人带我来过几次,我知道回家的路:沿堤往回走,过一座桥后往左拐,就能走到我住的新大街。

这样熟的地方我当然不担心迷路。

在河堤上我没再走,就在河堤上玩。差不多是夏天了,美丽的蝴蝶从很远的地方飞来又飞往很美的地方,也有的蝴蝶不再飞往远处了,停下来。蝴蝶停下来的地方更美——那是美丽的花丛。与蝴蝶一起飞来的还有蜻蜓,它们飞在很高的天空,把天空装点得多彩多姿。这是一个很美的夏天,花红草绿,蝴蝶起舞,蜻蜓翩跹。

一个老人,在我玩着时走了来。近了,老人说:“你知道新大街怎么走吗?”

我看着老人,点点头,说:“知道,往这边走,过了一座桥后往……”我应该告诉老人往左拐,但话要说出口时,我忽然想骗老人——我小时候是个很调皮的孩子,往人水缸里撒过尿,塞过人家的烟囱——这次,我骗起老人来,说:“过了一座桥后往右拐。”老人丝毫没有怀疑,老人谢过我,蹒跚着走去。

我在老人走远后笑起来,老人按我指点的方向走,一定会迷路。

我在堤上玩了一阵,也要回家了。回家的路我认得:沿堤往回走,过一座桥后往左拐,就能回到家里。

我按上面的想法往回走。

很快我走到桥边了,又很快,我过了桥。桥那边两条路,往左拐就是回家的路,很快,我走上了这条路。但在这条路上走了一阵,我居然看见了老人,她慢慢吞吞地走在我的前面。见到老人,我立刻明白我走错了,我告诉过老人让她过了桥往右拐,这是骗她的,现在,我看见了老人,说明我跟老人走在同一个方向。

我不能跟着老人走。我转身往回走,走回到桥边时,我拐进了另一条路。

但在这条路上走了很久,我也没走到我住的新大街,而且越走越陌生,我不知道我走到哪里了,也不知道新大街在哪里。

我迷路了。

我后来嘤嘤得哭起来,我要回家,但不知道家在哪里。一个大人,过来问我哭什么?我告诉大人,说我迷路了。大人让我别哭,然后慢慢诱导我,问我住在哪里。我还记得我住在新大街,我告诉了大人。大人听了,笑起来,大人说你走反了方向。说着大人牵着我,带我回家。

我回到家后又看见那个老人了,妈妈说那是我外婆。外婆也认出了我,她说你指给我的路是错的,你不认识路,你怎么能不迷路呢?我说外婆你怎么知道我指错了路。外婆说我过了桥又问了别人,人家告诉我往左边走。

我明白我为什么会迷路了。

1.小说为什么以“迷路”为题?请结合全文分析。
2.“我明白我为什么会迷路了”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它在文章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作者在文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联系全文举例(不少于两个例)分析。
2021-05-06更新 | 4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