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84 题号:133921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衣

阎秀丽

定妆、勒头、贴片、梳扎……

香玲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嘴角不由得翘起一弯笑,她把腮红又用指肚小心地往下拉了拉,让她的圆脸显得修长了些。着装完毕,香玲静静地坐在木凳上,不敢去看金凤。她知道金凤的眼睛里正在喷火,她能感觉到周身被灼伤时的隐痛。

金凤是村里红透半边天的台柱子。

香玲是小剧团里名不见经传的配角。

金凤脸上的嗔、喜、笑、怒、伤感、娇羞,诠释着世间凡尘女子的烟火风情。男人们从她的身上看到了风月,女人似乎能从她那里找到自己的一生。

所以,金凤有了架子,是角儿的架子。每次,上台,都需要剧团里的几个头面人物去请。要一请、二请,到三请,金凤才笑着说:哟,干吗还来好几个人啊?让谁知会一声就行了。乡里乡亲的,哪来的那些说道儿!

您可千万别这么说,咱们的小剧团能少得了您吗?全指着您给撑场呢。

金凤嘴角便噙着淡淡的笑,摇摆着腰身出了门。

这是这些年唱戏时的规矩,人家金风要的就是这个面儿!谁让村里人好这口呢。正月没事,唱唱大戏,扭扭秧歌,人们便有滋有味地过完了年。

香玲喜欢青衣。青衣在舞台上水袖飞扬时的飘忽和眼眸流转时的风情让香玲着迷。香玲看青衣,就像看自己。

而今天,她只是被临时抓来教场的。

老规矩,请了金凤三次。金凤托着腮,只是说嗓子疼了,开不得口,今儿是唱不了。

头面人物中的九叔便急得跳了脚。唱戏有唱戏的规矩,锣鼓声已经在村里密集地响起,这戏不能歇。但是,没有主角儿的戏是没人看的,何况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正月十五!

年轻力壮的人过完年就都外出打工了,但村里该热闹还得热闹。正月十五唱大戏,却不想金凤会撂挑子,难怪九叔跳脚了。

跳脚归跳脚,这戏还得唱,别的角儿都收拾妥当了,断不能临场改戏。九叔思忖良久,心里便有了谱儿。

香玲!

金凤和香玲一个村东一个村西,一个主角一个配角。

金凤在县剧团学过一段时间,无论是扮相、身段,还是唱腔,都是专业水准,能自然地演绎出青衣的一腔心事。香玲是山野里长出来的花儿,没有在县剧团里熏陶过,却有着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唱起来低回婉转,别有一番风韵。但是亏就亏在了脸蛋和做派上,香玲自是多了一份山野间的气息。所以无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都自然而然地成了金凤的专属角色。

九叔找到了香玲,香玲点头。香玲不想让九叔为难,九叔眉头紧锁着的疙瘩让香玲的心也揪在了一起。揪在一起的心会疼。看着九叔的背影,香玲轻轻地叹了口气。

九叔的眼睛里只有金凤,这是村里人都心知肚明的事儿,香玲也知道,但是香玲的心还是会疼。

香玲出门的时候,外面下起了雪,雪花很大,把夜晚的村庄罩上了一层白色的纱衣。

谁也没有想到,金凤会突然闯进来。

金凤面无表情,只是在门口静静地站着。

外面的雪花依然在飘,两扇门在她身后尴尬地一张一合,挑衅似的吞吐着寒气。

香玲赶紧从坐着的椅子上挪到一个小木凳上,灯光明明暗暗地在她的脸上滑过。

定妆、勒头、贴片、梳扎……

旋即,另一个青衣装扮的人稳坐在灯光下,如冰如雪,凛然不可侵犯。

九叔挠了挠头,看了看金凤,张了张嘴,什么话也没说出来;又看了看香玲,还是挠了挠头,什么话也没说出来。

外面的雪下得越发大了起来,孩子不扛冻,老人们便带着孩子一个个离开戏场。可九叔依然亮着嗓子吼:开场!

锣鼓声响,响彻了整个村子。

村子瞬间变得热闹起来,锣鼓声和丝弦声挤满了空荡荡的村庄。雪花飞舞着,和台上红红绿绿的戏服相衬,竟然有着说不清的魅惑。

两个青衣从左右幕侧飘然而出,青衫鼓荡,水袖飘忽,一个云手,一个盘腕,随着丝弦声起,咿咿呀呀地唱起来。

九叔把胡弦的调门儿调得高,金凤使足了劲头儿,香玲也毫不示弱。两个青衣的唱音势如裂帛,穿透飘舞着的雪花,穿透莽莽的群山,绵延不绝。

不知在什么时候,金凤从香玲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另一个自己。娇俏的兰花指,妩丽的面庞,水袖轻颤,眼波流转,亦真亦幻,是她的形,也是她的魂,如人间尤物,风情万种。金风的心颤了一下。

金凤的声音愈发清脆高亢,香玲的声音低回婉转,掺杂在一起,竟然有着意想不到的和谐。那和谐让金凤的心又颤了一下,仿佛自己和自己的戏都与以往有了不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九叔眼里飘进了雪。

他转头望了望台下,低下头,雪花从眼里流出来,变成点点晶莹,落在他的弦弓上。

台下早已空无一人,那些零星的脚印已经被大雪掩盖。

台上依然是水袖飞扬,在漫天飞雪中如三月杨花袭人面。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指着您给撑场呢”句话令人回味,既反映了“头面人物“们对金风演技的认可,也流露出对金风摆架子的不满。
B.“香玲赶紧从坐着的椅子上挪到一个小木凳上”一句以动作显心理,表现了香玲对金凤爱摆架子的不屑,不愿正面相对。
C.金凤和香玲“从左右幕侧飘然而出”时,情节随之发生突转,将小说推向高潮,金凤这人物形象由此发生了变化。
D.小说以“青衣”为题,讲述了正月十五那天发生的两个“青衣”女子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余味无穷。
2.这篇小说运用了“倒叙”的叙述方式,请简要说明,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3.小说的结尾耐人寻味,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珍

林徽因

家里搬到另一个城市去,自己是多出来的一件行李。大约七岁,篁姊同家里商量接我到她处住半年,我便被送过去了。

篁姊家有一个约摸十七岁年龄的女孩子,人人都喊她文珍。她有个苗条身材,一根根黑的发辫,扎着大红绒绳;两只灵活真叫人喜欢黑晶似的眼珠;和一双白皙轻柔无所不会的手。

文珍随着喊她的声音转,一会儿在楼上牌桌前张罗,一会儿下楼穿过廊子不见了,又一会儿是哪个孩子在后池钓鱼。清早上我寂寞地踱出院子望着银红阳光射在藤萝叶上,凑巧她过来了,手里持着一些老太太早上需要的东西,开水,脸盆或是水烟袋,看着我,她就和蔼亲切地笑笑:

“怎么不去吃稀饭?”

难为情地,我低下头。

“好吧,我带你去。尽怕生不行的呀!”

感激的我跟着她走。到了正厅后面,她把东西放在一旁,携着我的手到了中间桌边,顺便地喊声:“五少奶,起得真早。”等五少奶转过身来,便更柔声地说:“小客人还在怕生呢,一个人在外边吹着,也不进来吃稀饭!”于是把我放在五少奶旁边方凳上,她自去大锅里盛碗稀饭,从桌心碟子里挟出一把油炸花生,拣了一角有红心的盐鸡蛋放在我面前,笑了一笑走去几步,又回头来,到我耳朵边轻轻地说:“好好地吃,吃完了,找阿元玩去,他们早上都在后池边看花匠做事,你也去。”

太阳热起来,有天我在水亭子里睡着了,睁开眼正是文珍过来把我拉起来,“不能睡,不能睡,这里又是日头又是风的,快给我进去喝点热茶。”

文珍拉了我的手说:“不要紧,不找那些孩子玩时就来找我好了,我替你想想法子。你喜欢不喜欢拆旧衣衫?我给你一把小剪子,我教你。”于是面对面我们两人有时便坐在树荫下拆旧衣,我不会时她就叫我帮助她拉着布,她一个人剪,一边还同我讲故事。指着大石井,她说:“文环比我大两岁长得顶好看了,好看的人没有好命,更可怜!文环是跳井死的丫头,这事发生在我未来这家以前。

“文环的鬼真来么?”我问文珍。

“这事你得问芳少爷去。”

我怔住不懂,文珍笑了,“小孩子还信鬼么?我告诉你,文环的死都是芳少爷不好,要是有鬼她还不来找他算账,我看,就没有鬼,文环白死了!”

过一会儿她忽然说:“芳少爷讲书倒讲得顶好了,我替你出个主意,等他们早上讲诗的时候,你也去听。背诗挺有意思的,明天我带你去听。”

第二天她果然便带了我到东书房去听讲诗。芳哥选了一些诗,叫大的背诵,又叫小的跟着念;又讲李太白怎样会喝酒的故事。文珍看我已经很高兴地在听下去,自己便轻脚轻手地走出去了。

此后每天我学了一两首新诗,到晚上就去找文珍背给她听,背错了她必提示我,每背出一首她还替我抄在一个本子里——如此文珍便做了我的老师。

有一天她收到个古怪的纸包,里边裹着是一把精致的折扇,上面画着两三朵菊花,旁边细细地写着两行诗。

我半懂不懂地大声念扇子上的诗。这下她可真急了,把扇子夺在手里说:“你看我稀罕不稀罕爷们的东西!死了一个丫头还不够呀?”一边说一边狠狠地把扇子撕个粉碎,伏在床上哭起来了。

夏天,薄暮里大家都出来到池边乘凉看荷花,我把文珍也拉去绕着假山竹林子走,一直到了那扇永远锁闭着的小门前边。阿元说那边住的一个人家是革命党,我们都问革命党是什么样子。要爬在假山上面往那边看。文珍第一个上去,阿元接着把我推上去。等到我的脚自己能立稳的时候,我才看到隔壁院里一个剪发的年轻人,仰着头望着我们笑。

中秋前几天阿元过来,报告我说家里要把文珍嫁出去,已经说妥了人家,一个做生意的,长街小钱庄里管账的。

钱庄管账的来拜节,有人一直领他到正院里来,小孩们都看见了。这人穿着一件蓝长衫,罩一件青布马褂,脸色乌黑,看去真像有了四十多岁,背还有点驼,指甲长长的,两只手老筒在袖里,顽皮的大孩子们眼睛骨碌碌地看着他,口上都在轻轻地叫他新郎。

“你是不是要嫁给那钱庄管账的?”

“我不知道。”

“你要嫁给他,一定变成一个有钱的人了,你真能来我家么?”

“我也不知道。”

我又哭了。文珍摇摇我,说:“哭没有用的,我给你写信好不好?”我点点头,就躺下去睡。

回到家后我时常盼望着文珍的信,但是她没有给我信。真的革命了,许多人都跑上海去住,篁姊来我们家说文珍在中秋节后快要出嫁以前逃跑了,始终没有寻着。这消息听到耳里同雷响一样,我说不出的牵挂、担心她。我鼓起勇气地问文珍是不是同一个卖馄饨的跑了!”

(1936年6月14日《大公报·文艺副刊》,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文环跳井而死的情节都是从侧面来写的,这一情节看似轻描淡写,却不能省去,它既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又衬托了主人公文珍的形象。
B.小说细节描写生动,文珍帮“我”盛稀饭、挟油炸花生,拣红心盐鸡蛋,教“我”拆旧衣,以及撕碎扇子的细节,体现了文珍丰富的个性。
C.文珍对篁姊家安排的婚事有自己的主见,线庄管账人虽有钱,却没得到文珍的爱,文珍的逃婚与《祝福》中祥林嫂的抗婚,性质十分相似。
D.篁姊家是一个殷实的家族,有正院厅堂,有楼池假山,有书房;有仆人,文珍敢从这个家族的深院中走出来,鲜明地体现了她性格的变化。
2.文珍与《记念刘和珍君》中刘和珍、杨德群身上有着相似的闪光点。请简要概述。
3.本文叙事上颇有特点。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03-19更新 | 10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故事·谁砸我的车

他的车被砸了,他悬赏5000找目击证人,可证人开口要10000,最后,证人把钱还给了他,他却又把钱给了肇事者……

他和朋友小聚,喝了一点酒,没听劝,怀着侥幸心理开车回家。

快到家时,他的车剧烈地震了一下,好像撞倒什么东西了,他吓得脸色惨白,以为撞到了人,下车查看,原来车顶上插进了一个圆圆的大铁饼,有十厘米深。

这一发现,让他倒吸一口凉气,要是铁饼从挡风玻璃砸下来,自己就一命呜呼了。

他气急败坏,想要报警,掏出手机才想到自己是酒驾,又不敢打了。

正查看的时候,他发现附近有一处下水道井盖不见了,那不正是砸车顶上的铁饼吗?这是谁和自己过不去啊?

他越想越气,决定弄个水落石出,这么大动静,一定会有目击证人。

他看一下四周,大树下有几个环卫工在休息,他递上中华烟,还没开口,有个自称老李的说他们都不吸烟,什么都没看到。这不是欲盖弥彰吗?而且,他们手指上明明有被烟熏过的痕迹。

不能报警,因为是新车,买的保险下个月才生效,也不能叫保险公司。损失自己承担不说,还很憋气,他想弄个水落石出,他琢磨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就在垃圾站附近贴启示,寻找目击证人,或者提供有价值线索者,酬金5000。

那个老李可能怕别人把酬金领走,很快打来电话,说他知道,不过奖金要10000元,因为他们五个清洁工都看到了,见者有份,每人两千。

他只想知道谁砸了他的车,说一万就一万。

他怕老李自己昧下钱,就当着几个人的面把钱给了他。老李接过钱,指着公路对面一个修自行车的人说,就是那个伍师傅。

老李手指的方向,一个中年男人正在修车,他和伍师傅没有过节,为啥砸自己的车?

带着满腹疑问,他气呼呼带着证人来到了修车摊。

伍师傅慌忙解释不是他砸的,而是他的儿子。

说着,他指了指一旁的小孩,他看着也就七八岁,怎么可能搬动井盖砸车?这根本解释不通。

这时候,伍师傅解释了事情的原委,原来那天他出去买零件去了,儿子自己无聊,就在井盖上放鞭炮,点燃了下水道的沼气,引起爆炸,把井盖冲到了七八米,落下来,刚好砸到他的车上。

而这事伍师傅回来才听说,他也不知道被砸车主在哪里。

虽然伍师傅态度很诚恳,但他依然没好气的说:你是监护人,我只找你,你就赔钱吧。伍师傅看着就老实巴交的,一个劲的说应该赔,就问赔多少?

换个车顶,七万。他不客气的说。

听到这个数字,伍师傅的一声惊呼,这个老实人脸色苍白,手足无措。

老李听到这,把他拉到一边对他说,这个孩子五岁没了妈,后来跟着爷爷在乡下生活,爷爷半年前生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不说,还欠了一屁股债,最后人财两空,上个月病故,现在孩子跟着伍师傅来城里,父子俩来时的路费都是村里人凑的,因为上学要借读费一万元,现在孩子都没书读,哪赔得起七万啊?

听了李大胆的话,他心里也很难受。但是就这么算了,他也不舒服。

什么意思?按你的意思不赔了?他反问道。

伍师傅解释说,他必须赔,孩子闯祸,当爹的监护不力,应该承担责任。

他的意思,他按月赔,他修车,让儿子去发广告、传单、捡破烂,两个人能赚多少赔多少。

老李在一旁恳求他,大人有大量,少赔点吧。

这么小孩子去发广告,捡垃圾?看着双手伤痕累累的伍师傅,看着他儿子眼里满是泪水,他心里一阵生疼,退了一步:算了,不换车顶了,把洞补一下算了,反正车顶也不影响美观,就两万吧。

伍师傅看他一下子减了五万,感恩得点头鞠躬,那么大的男人,眼泪在眼圈里转,忍着没流出来。

这时候,老李拿出他给的一万元,还给了他,并解释说,这一万原本就是准备给伍师傅做赔偿用的,他们猜他不会轻易罢手,怕他狮子大开口,想帮伍师傅减轻负担,现在看他这么仁义,就直言相告,坦诚相待了。

他问老李,是不是和父子俩沾亲带故?怎么这么帮他们?他无奈地笑了笑说:什么亲戚啊,都是外乡人,出门在外不容易,伍师傅人不错,经常帮环卫工免费修车,现在他这么难,我们不帮他谁帮他?

环卫工人干着最累的活,穿着最脏的衣服,但是心是干净的,善良的,他心里五味杂陈,他想做一个决定。

他接过了钱,然后又递给了伍师傅,告诉他那么点孩子不能去捡破烂、发传单,得去坐在课堂上学习,拿着钱给孩子找个学校吧。

其他的也不用还了,他是酒驾,这飞来横祸,算是老天给自己提个醒,生活给自己的教训吧,否则后果也许更不可收拾。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伍师傅孩子五岁时丧偶,又因给父亲看病花光了积蓄,还欠了债,连来城里的路费都没有,以小见大,从侧面表现了现代社会农村人生活的艰难。
B.车被砸后“他气急败坏,想要报警,又不敢打”,但“他越想越气,决定弄个水落石出”,“听了李大胆的话,他心里也很难受。但是就这么算了,他也不舒服”,环卫工人的善良,“让他心里五味杂陈”。心理活动贯穿全文,有力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C.老李从刚开始说不知道,到后来要10000元,再到后来将事情和盘托出,表现出他的善良背后透露着心机。
D.小说以第三人称“他”的视角组织情节,深入地表现了“他”的内心世界。
2.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开头的作用。
3.文章以我的话结尾,这样安排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简要赏析。
2022-06-22更新 | 4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东藏记(节选)

宗璞

蓝得透亮的天空上,有一朵白云,淡淡的,像一片孤帆,盂弗之一家人为吕老人上完祭,收拾东西向回走。弗之见碧初面色苍白,忙向附近小树林找了个坐处。碧初靠着峨坐下,嵋和小娃跑开去。不要走远!碧初叮嘱。

紧急警报响了。弗之走过来说,看见孩子们在河岸下坡处捡石子,地点很好。碧初点点头。

没有多久,敌机来了。轰隆隆的声音震得人心发颤。

快卧倒!快躺下!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嵋本能地把小娃推倒,自己也躺下,心想有什么事就护住小娃。

天仍很蓝,白云仍很悠闲。我们要是都死了,天和云还是这样。嵋暗想。

一架飞机俯冲。在这一刹那,嵋感到十分恐惧。她想跑去找母亲,可是动弹不了。这时蓝天里多了几个黑点儿,一个比一个高一点,向下坠落。炸弹!嵋猛省,正要翻身抱住小娃,轰然一声巨响,她什么也不知道了。

三个炸弹落在小河对岸。炸弹碎片飞起作弧形,恰好越过嵋等藏身的河岸。掀起的红土落在震昏了的嵋和小娃身上。

小娃先醒过来,只觉浑身无力。他见嵋在不远处,大半身让土埋着,忙爬过去,一面扒土,一面叫道姐姐,你醒醒!"叫了几声,嵋仍不睁眼。是不是以后只能给小姐姐上祭了呵!小娃想,几乎心跳都停了。但是他不哭!

人们帮着把土扒开。一会儿,嵋醒了。她先不知自己身在何处。天还是那样蓝,那朵白云还在不经意地飘着。外公,警报,飞机,炸弹在她脑中闪过,她遂即意识到,自己已经死过一次了。

弗之一行人赶过来了。嵋和小娃依在碧初身侧,觉得十分平安。小娃凑近碧初耳边,说:娘,我觉得过了好些好些年了。”“我已经死过一次了,娘。嵋在心里说。

那边炸死好几个人。

敌机又飞回来了,在空中盘旋。

美丽的蓝天,你就放纵敌人的飞机这样任意来去吗?丰饶的原野,你就忍受敌人的炸弹把你撕破吗?

小娃挣扎着站起来,大声问:爹爹,我们的飞机呢?为什么不来?

我们的飞机?——我们积贫积弱的祖国呵,哪里有飞机!弗之深深感叹。

飞机转了几圈,飞走了。紧接着,小东门一带传来轰隆巨响。忽然一个人大声叫起来:我的家!你鬼杂种炸我的家!他跌跌撞撞向河对岸跑。又有人往城内跑,要去救火。

敌机没有再来,解除警报响了。

弗之一行人走回城内。

孟家人走过腊梅林。烧焦的树林还在冒烟。黑烟下还是郁郁葱葱的默林,迎着他们。

他们的家已成为一片废墟。

他们怔在那里。没有哭泣,没有言语。

坐一会儿吧。弗之从碎瓦中拖出一个凳子来,让碧初坐下。

毕竟我们一家人都在!碧初苍白的脸上掠过一丝微笑。坐了一会儿,碧初发令动手收拾。我们人还在,我们还有头、还有手呢!

我的书稿!弗之猛然叫道。碧初说:没事的,那箱子在床底下。

峨嵋姊妹扑向瓦砾堆,床拉出来了,书箱完好无损。弗之打开书箱,见书稿平安,全不知已经过一番浩劫,慨叹道:这下子咱们全家都在一起了。

众人又刨了一阵,有些埋得深的,只好以后再说。

孟家栖身之处是戏台顶上一个小阁楼。

暮色渐浓,从阁楼的窄窗望出去,可以看见几缕红霞。

弗之把两个煤油箱叠着放,一面念念有词:这是书桌。又拖过一个竖着放,这是椅子。嵋和小娃分别擦着煤油灯的灯罩和灯台。嵋不断向灯罩哈气,借着湿气好擦。擦得纤尘不染,透明得几乎消失在空气中。他们为爹爹点上这盏明光锃亮的灯,这一天的惊慌、劳累、仇恨和屈辱等感觉,都减轻了。

月光如水,抚慰着这刚经过轰炸的高原城市。人们睡了。碧初斜倚枕上,累极了,却不能入睡。她望望窗外的月色,又看看弗之伏案的身影,陷入了沉思。

孟弗之的那一盏灯还在亮着,继续亮着。

好一片月色!照得腊梅林亮堂堂的。大姐刚刚送来钱,我没有要。明天二姐也会送来的,我当然也不收。大姐夫早就说过,三妹一家太矫情。这帮教授读进去的书比大炮还硬!是么?要是这帮读书人自己能化为大炮就好了。

弗之辞去教务长的职务以后,时间充裕多了。他能专心著述,是我的愿望。他写文章,一支笔上下翻飞。他说简直来不及写下自己的思想,得快点啊,不知道敌人给我们留多少时间。看秦校长的意思,迟早还要弗之分担学校的事。学校培育千万人才,是大事,他不会怕麻烦不管的。可人的精神有限。我不能分他丝毫精力。

月色照得腊梅林枝丫分明。我把衣服晾在树枝上,一下又一下伸平,还要不等全干,再展一遍。自从离开北平,我们从来没有熨过衣服。可是我们的衣服仍然平平整整,就在晾衣服时这一下一下的功夫。无论怎样的艰难,逃难、轰炸、疾病……我们都会战胜,然后脱出一个新的自己。

腊梅林是炸不倒的,我对腊梅林充满了敬意,也对我们自己满怀敬意。

我们——中国人!我们是中国人!

月色已近中天,弗之仍在写着。

(有删改)


【注】《东藏记》成功刻画了抗战时期南迁至滇境的大学师生及其亲属们的形象。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写出了蓝天的纯净和白云千姿百态的变化,与敌机的空袭形成反差,体现了战争的残酷。
B.文中小娃与孟弗之关于飞机的对话一方面写出了小娃的不解,另一方面也写出了孟弗之对祖国因落后而被欺侮的不甘。
C.孟弗之找到埋于废墟中的书稿后说的第一句是“这下子咱们全家都在一起了”,可以看出他十分珍视学术成果。
D.小说叙事、描写细致入微,抓住了让人感动的瞬间情境,如敌机飞来时嵋本能地把小娃推倒,突出了人性中纯美的内容。
2.文中画线部分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塑造人物?请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节选以碧初的沉思结尾,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2-02-13更新 | 12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