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现代 > 沈从文(1902-1988)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42 题号:1353564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菜园

沈从文

玉家菜园出白菜,因为种子特别,本地任何种菜人所种的都没有那种大卷心。这原因从姓上可以明白,姓玉本是旗人,菜种是当年从北京带来的。北京白菜素来著名的。

主人玉太太,年青时节应是美人,所以到老来还可以从余剩风姿想见一二。这太太有一个儿子,年纪二十一,在家中读过书,认字知礼,还有点世家风范。

夏天薄暮,这个富于林下风度的中年妇人,拿把蒲扇,在菜园外小溪边站立纳凉。侍立在身边的是穿白绸短衣裤的年青男子。两人常常沉默着半天不说话,听柳上晚蝉拖长了声音飞去,或者听溪水声音。溪水绕菜园折向东去,水清见底,常有小虾小鱼。冬天时,玉家白菜上了市,全城人皆吃玉家白菜。在吃白菜时节,有想到这卖菜人家居情形的,赞美了白菜总同时也就赞美了这家母子。一切人所知有限,但所知的一点点便仿佛使人极其倾心。

二十二岁的生日,作母亲的为儿子备了一桌特别酒席,大雪刚过,园中一片白。已经摘下还未落窖的白菜,全成堆地在园中,白雪盖满,正像一座座大坟。母子二人喝了些酒,谈论到今年大雪同菜蔬。

“今年这雪真好!”

“今年刚十二月初,这雪不知还有多少次落呢。”

“这样雪落下人不冷,到这里算是稀奇事。北京这样一点点雪可就太平常了。”

“北平听说完全不同了。”

“这地方近十年也变得好厉害!”

这样说话的母亲,想起二十年来在本地方住下的经过人事变迁,她于是喝了一口酒。

“你今天满二十二岁,民国反正十五年,不单是天下变得不同,就是我们家中,也变得真可怕。我今年五十,人也老了。你爹若在世,就太好了。”

他蓄了许久的意思今天才有机会说出。他说他想去北京。

听说儿子要到北京去,作母亲的似乎稍稍吃了一惊。这惊讶是儿子料得到的,正因为不愿意使母亲惊讶,所以直到最近才说出来。

“我想读点书。”

“我们这人家还读什么书?世界天天变,我真怕。”

“我去三个月又回来,也说不定。”

“要去,三年五年也去了。我不妨碍你。你希望走走就走走,只是书,不读也没什么要紧。做人不一定要多少书本知识。像我们这种人,知识多,也是灾难!”

时间过了三年。

在这三年中,玉家菜园还是玉家菜园。但渐渐的,城中便知道玉家少主人在北京大学读书,成了极其出名的事了。作儿子的常常寄报纸回来,寄新书回来,做母亲的一面仍然管理菜园的事务,一面读从北京所寄来的书报杂志。

地方一切新的变故甚多,随同革命,北伐……于是许多青壮年死到野外。在这过程中也成长了一些志士英烈,也出现了一批新官旧官……于是地方的党部工会成立了……于是“马日事变”,年轻人被杀死了,工会解散,党部换了人……于是北京改成了北平。

儿子如期回来了,更叫人惊喜的是同时还有一个新媳妇回来,做母亲的似乎年轻了十岁。

儿子回家的消息不久就传遍了本城,渐渐有绅士们的儿子到玉家菜园中的事了,还有本地教育局,在一次集会中也把这家从北平回来的男子与媳妇请去开会了。

从母亲方面看来,儿子已慢慢是个把生活插到社会中去的人了,凡是一切往日的好处完全还保留在身上,所有新获得的知识,却融入了生活里。

时间仍然是热天,在门外溪边小立,听水听蝉,或在瓜棚豆畦间谈话,五年前母子两人过的日子如今多了一人。

因为媳妇特别爱菊花,拟定看过菊花,方去北平,所以做母亲的特别令工人留出一块地种菊花,督工人整理菊秧,他们自己也动动手。吃过了饭,他们同在园中看菊苗,儿子穿一件短衣,把袖子卷到肘弯以上,用手代铲,两手全是泥。

母亲见一对年轻人,在菊圃边料理菊花,便做着一种无害于事极其合理的祖母的幻梦。

忽然县里有人来说,有点事情,请两个年轻人去谈一谈。来人连洗手的暇裕也没有留给主人,就把一对年轻人“请”去了。从此一去,便不再回家了。

做母亲的当时纵稍稍吃惊,也仍然没有想到此后事情。

第二天,做母亲的已病倒在床,原来儿子同媳妇,已与三个因其他因素而得着同样灾难的青年人,陈尸到教场的一隅了。

做母亲的为这种意外不幸晕去数次,却并没有死去。三天后大街上贴了告示,才使她同本城人同时知道儿子是共产党。

秋天来时菊花开遍了一地。

一九二九年夏作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旁观者的立场和视角讲述故事,作者与故事拉开距离,笔调客观冷静,读者自可体会其中真情。
B.小说主要以菜园为环境依托,通过对菜园环境的大量描写来塑造人物,美丽的菜园与和善的主人相融无间。
C.小说既讴歌了人性的美,也对罪恶势力进行了揭露和鞭挞,这与沈从文的另一篇作品《边城》在主旨上是一致的。
D.小说运用情绪的流动自由地表现旨蕴意念,通过诗意的画面呈现唯美的意境,用抒情性因素代替了严密的结构框架。
2.小说在刻画玉家儿子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3.本篇小说的语言较有特色,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上学路上的新鲜事儿

沈从文

从我家中到那个新的学塾里去时,①路上我可看到针铺门前永远必须一个老人戴了极大的眼镜,低下头来在那里磨针。

又可看到一个伞铺,大门敞开,作伞时十几个学徒一起工作,尽人欣赏。又有皮靴店,大胖子皮匠,大热时总腆出一个大而黑的肚皮(上面有一撮毛!)用夹板上鞋。

又有剃头铺,任何时节总有人手托一个小小木盘,呆呆的在那里看剃头师傅刮脸。又可看到一家染坊,有强壮多力的苗人,踹在凹形石碾上面,站得高高的,手扶着墙上横木,偏左偏右的摇荡。

又有三家苗人打豆腐的作坊,小腰白齿头包花帕的苗妇人,时时刻刻口上都轻声唱歌,一面引逗缚在身背后包单里的小苗人,一面用放光的红铜勺舀取豆浆。

我还必需经过一个豆粉作坊,远远的就可听到骡子推磨隆隆的声音,屋顶棚架上晾满白粉条。

我就欢喜看那些东西,一面看一面明白了许多事情。

每天上学时,我照例手肘上挂了那个竹书篮,里面叠着十几本旧书,尽管书页被我翻得皱巴巴的,但书皮都被我用彩纸仔仔细细地包好。在家中虽不敢不穿鞋,可是一出了大门,即刻就把鞋脱下拿到手上,赤脚向学校走去。不管如何,时间照例是有多余的,因此我总得绕一节路玩玩。

既然到了溪边,有时候溪中涨了小小的水,就把裤管高卷,书篮顶在头上,一只手扶着,一只手照料裤子,在沿了城根流去的溪水中走去,直到水深齐膝处为止。

再过去一点就是边街,有织篮子的铺子,每天任何时节皆有几个老人坐在门前小凳子上,用厚背的钢刀破篾,有两个小孩子蹲在地上织篮子。(我对于这一行手艺所明白的种种,现在说来似乎比写字还在行。)

又有铁匠铺,制铁炉同风箱皆占据屋中,大门永远敞开着,时间即或再早一些,也可以看到一个小孩子两只手拉着风箱横柄,把整个身子的分量前倾后倒,风箱于是就连续发出一种吼声,火炉上便放出一股臭烟同红光。待到把赤红的热铁拉出搁放到铁砧上时,②这个小东西,赶忙舞动细柄铁锤,把铁锤从身背后扬起,在身面前落下,火花四溅的一下一下打着。有时打的是一把刀,有时打的是一件农具。有时看到的又是这个小学徒跨在一条大板凳上,用一把凿子在未淬水的刀上起去铁皮,有时又是把一条薄薄的钢片嵌进熟饮里去。日子一多,关于任何一件铁器的制造秩序,我也不会弄错了。

有段时间我经常做梦,我曾梦到自己变成了铁匠,为每户人家都制作了农具,村里的生活越过越好。还梦到自己变成了教书先生,每天都能看到孩子们蹦蹦跳跳地来上学,听到悦耳的读书声。

边街又有小饭铺,门前有个大竹筒,插满了用竹子削成的筷子。有干鱼同酸菜,用钵头装满放在门前柜台上。引诱主顾上门,意思好像是说,吃我,随便吃我,好吃!③每次我总仔细看看,真所谓过屠门而大嚼,也过了瘾。

我最欢喜天上落雨,一落了小雨,若脚下穿的是布鞋,即或天气正当十冬腊月,我也可以用恐怕湿却鞋袜为辞,有理由即刻脱下鞋袜赤脚在街上走路。

但最使人开心事,还是落过大雨以后,街上许多地方已被水所浸没,许多地方阴沟中涌出水来,在这些地方照例常常有人不能过身,我却赤着两脚故意向深水中走去。

若河中涨了大水,照例上游会漂流得有木头、家具、南瓜同其他东西,就赶快到横跨大河的桥上去看热闹。桥上必已经有人用长绳系定了自己的腰身,在桥头上呆着,注目水中,有所等待。

看到有一段大木或一件值得下水的东西浮来时,就踊身一跃,骑到那树上,或傍近物边,把绳子缚定,自己使快快的向下游岸边泅去。

另外几个在岸边的人把水中人援助上岸后,就把绳子拉着,或缠绕到大石大树上去,于是第二次又有第二人来在桥头上等候。我欢喜看人在洄水里扳罾,巴掌大的活鲫鱼在网中蹦跳。

④一涨了水,照例也就可以看这种有趣味的事情。照家中规矩,一落雨就得穿上钉鞋,我可真不愿意穿那种笨重钉鞋。虽然在半夜时有人从街巷里过身,钉鞋声音实在好听,大白天对于钉鞋,我依然毫无兴味。

(节选自《沈从文别集·自传集》有删改)

文本二:

对于理性始终的追求和对于社会始终的责任,也许是我们同情地理解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关键。生在中国已经不再是天朝大国,而是积衰积弱的时代,在战乱中一边上学,一边观察社会,上学也许既是一个学知识,成为有技术的专业人员的过程,可也是一个成为有社会关怀的知识分子的过程。

一个人的精神生活,不仅仅是逻辑的、理智的,不仅仅是科学的,还有另外一个天地,同样给人以精神和思想上的满足。可是,这种精神生活需要从小开始,让它成为心底的基石,而不是到了成年以后,再经由一阵风似的恶补,贴在脸面上挂作招牌。

(节选自葛兆光的《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幸福和自由<上学记>序》)

【注】2006年出版的口述历史作品《上学记》,讲述了何兆武流在1920年代~1940年代末不足30年间的求学经历,也显示出他对自己见证的几乎整个中国二十世纪历史的反思。在为《上学记》撰写的序言中,上海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葛兆光从何兆武的故事出发,谈到了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对不同身份人物的细节描写,展现了作者童年强烈的好奇心,他也从中了解到了现实生活的多元化。
B.铁匠铺小孩子一系列动作、风箱发出的吼声以及火炉放出的臭烟和红光,表明打铁难度大和小孩子的慌张。
C.文中多次写到作者喜欢赤脚走路,故意走入深水区,这表现了孩子的天性,追求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命状态。
D.沈从文写上学路上的见闻,同他在《边城》里写湘西的风情一样,都是运用白描的方法刻画乡村风貌。
2.下列对文中句子加点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永远必须”既突出了针铺的特征,也展现了老人稳坐门前的安然,岁月一片宁静。
B.“舞动”显轻松优美,“扬起”显举得高高,“落下”显精准熟练,学徒动作一气呵成。
C.干鱼与酸菜散发着诱人的味道,“我”大快朵颐,写出了孩子好吃的天性,充满童趣。
D.涨水对于成人世界是一种灾难,童年的“我”却在人们打捞物资中看出了无穷的乐趣。
3.在文本一中,原本是一条普通的上学路,作者是如何写出“新鲜”之感的?
4.葛兆光虽是就何兆武的《上学记》展开评论,但其思考的却是那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其中亦包括沈从文。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文本二的理解。
2024-09-13更新 | 6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沈从文

女孩子岳珉年纪约十四岁左右,有一张营养不良的小小白脸,正在后楼屋顶晒台上,望到一个从城里不知谁处飘来的脱线风筝,在头上高空里斜斜的溜过去。身后楼梯有小小声音,一个男小孩子手脚齐用的爬着楼梯,“小姨,小姨,婆婆睡了,我上来一会儿好不好?”女孩便走过去,把小孩援上晒楼。

日头十分温暖,景象极其沉静,两个人一句话不说,望了一会天上,又望了一会河水。

他们是逃难来的,母亲,大嫂,姐姐,姐姐的儿子五岁大的北生。胡胡涂涂坐了十四天小小篷船,船到了这里以后,应当换轮船了,一打听各处,才知道武昌城还被围着,过上海或过南京的船车全已不能开行。

到此地以后,一家人就找寻了一间屋子权且居住下来,打发随来的兵士过宜昌,去信给北京同上海,等候各方面的回信。爸爸是一个武昌军部的军事代表。哥哥也是个北京军官,二哥在上海教书。几个人住此已经有四十天了。母亲原是一个多病的人,身体原来就很坏,加之路上又十分辛苦,自然就更坏了。

“为什么这样清静?”女孩岳珉心里想着。过一会,从里边有桃花树的小庵堂里,出来了一个小尼姑,手上提了一个篮子,越过大坪向河边走来。这小尼姑走到河边,慢慢的卷起衣袖,各处望了一会,又望了一阵天上的风筝,才从容不迫的,从提篮里取出一大束青菜,一一的拿到流水里乱摇乱摆。因此一来,河水便发亮的滑动不止。小尼姑把菜洗好了,又用一段木杵,捣衣裳,捣了几下,又把它放在水中去拖摆几下,于是再提起来用力捣着。小尼姑在水边玩厌了,便提了篮子,走回去了。

小尼姑走后,女孩岳珉望到河中水面上,有几片菜叶浮着,想起这小尼姑的快乐,想起河里的水,远处的花,天上的云,以及屋里母亲的病,这女孩子,不知不觉又有点寂寞起来了。

她记起了早上喜鹊,在晒楼上叫了许久,心想每天这时候送信的都来送信,不如下去看看,抱着北生下楼。到房里去时,看到躺在床上的母亲,静静的如一个死人,很柔弱很安静的呼吸着,又瘦又狭的脸上,为一种疲劳忧愁所笼罩。母亲像是醒过一会儿了,一听到有人在房中走路,就睁开了眼睛。

女孩岳珉说:“妈,妈,天气好极了,晒楼上望到对河那小庵堂里桃花,今天已全开了。”

病人不说什么,想到刚才咳出的血,微微的笑着。

“你咳嗽好一点吗?”

“好了好了,不要紧的。早上吃鱼,喉头稍稍有点火,不要紧的。”

这样问答着,女孩便想走过去,看看枕边那个小小的痰盂。

病人忙说:“珉珉你站着莫动,我看看,这个月你又长高了!”

女孩岳珉害羞似的笑着,“我不象竹子罢,妈妈。我担心得很,人太高了,要笑人的!”

静了一会。母亲记起什么了。

“珉珉我作了个好梦,梦到我们已经上了船,三等舱里人挤得不成样子。”其实这梦还是病人捏造的。

望到母亲同蜡做成一样的脸,女孩就勉强笑着,“我昨晚当真梦到大船,还梦到三毛老表来接我们,今早上喜鹊叫了半天,爸爸莫非已动身了!”

“今天不来明天应来了!”

两人故意这样乐观的说着,互相哄着对面那一个人,口上虽那么说着,女孩岳珉心里却那么想着:“妈妈的病怎么办?”病人自己也心里想着:“这样病下去真糟。”

姐姐同嫂嫂,从城北回来了,两人正在天井里悄悄的说着话。女孩岳珉便站到房门边去,装成快乐的声音:“姐姐,大嫂,先前有一个风筝断了线,线头搭在瓦上曳过去,隔壁那个妇人,用竹竿捞不着,打破了许多瓦,真好笑!”

女孩岳珉拉了姐姐往厨房那边走去,低声的说:“姐姐,看样子,妈又吐了!” 姐姐说:“怎么办?北京应当来信了!”小孩走过姐姐身边来,把两只手围抱着他母亲,“娘,娘,大婆又咯咯的吐了,她收到枕头下!”病人在房里咳嗽不止,姐姐同大嫂便进去了。

“看呀,看呀,快来看呀,一个一块瓦的大风筝跑了,快来,快来,就在头上,我们捉它!”北生拍着手叫着。

女孩岳珉抬起来了头,果然从天井里可以望到一个高高的风筝,如同一个吃醉了酒的巡警神气,偏偏斜斜的滑过去,隐隐约约还看到一截白线,很长的在空中摇摆。

这时听到隔壁有人拍门,有人互相问答说话。女孩岳珉心里很稀奇的想到:“谁在问谁?莫非爸爸同哥哥来了,在门前问门牌号数罢?”这样想到,心便骤然跳跃起来,忙匆匆的走到门边去,只等候有什么人拍门拉铃子,就一定是远处来的人了。

可是,过了一会,一切又都寂静了。

女孩岳珉便不知所谓的微微的笑着。日影斜斜的,把屋角同晒楼柱头的影子,映到天井角上,恰恰如另外一个地方,竖立在她们所等候的那个爸爸坟上一面纸制的旗帜。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品写了“楼上”与“楼下”两个不同的世界。“楼上”的世界,自由,灵动,充满生机,有生命感;“楼下”的世界,单调,沉重,充满苦难,给人压抑感。
B.小说对小尼姑望风筝、洗青菜、捣衣裳的描写,意在表现河上环境的安静、小尼姑的天真和欢乐,女孩岳珉也受到这种景象的感染,心绪逐渐地趋于平静。
C.“望到母亲同蜡做成一样的脸,女孩就勉强笑着”,体现岳珉为了安慰母亲而强装快乐;“女孩岳珉便不知所谓的微微的笑着”,表现出岳珉在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中亲人离散的无奈。
D.结尾处写到这里的影子恰如爸爸坟上的旗帜。这里通过父亲的死与急切的期待的强烈对比,表明岳珉等人的等待是徒劳的,由此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一项是(     
A.天上的风筝和小河周围的景色共同表现出盎然的春意,这与小说内在的感情基调是一致的。
B.当一家人在无可奈何地等待父亲和哥哥的音讯时,希望是渺茫的,生病的母亲与已谙世事的岳珉只能编造乐观梦境,通过不切实际的幻想来安慰自己。
C.母亲之所以故意打断岳珉看痰盂的想法 ,主要是因为深陷自己沉重病情带来的痛苦和焦虑之中。
D.岳珉听到隔壁有人说话时的心理和动作,表现她急切盼望父亲和哥哥回来的心情。
3.文中多处写到“风筝”这个意象,请说明这个意象在全文中的作用。(比如:表达了……;象征着……;暗示了……)
4.有评论家认为本篇小说“塑造了三个静的世界”,请结合文本对此进行分析。
2023-07-28更新 | 22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黔小景

沈从文

三月间的贵州深山里,雨总是特别多。

官路上,这时节正有多少人在泥里雨里奔走。有送递文件的公门中人,有向远亲奔差事的人,有骑了马回籍的小官,有正行法事的男女巫师。最多的是小商人,长年从不休息,在这官路上来往。

春雨一落后,路上就难走了。于是路旁的许多小客舍里,天黑前就有了商人落脚。

客舍主人便忙碌起来,预备水,预备火,照料一切,客人好吃喝时,还得为他们备酒杀鸡。客人把饭吃过后,就在火堆边烘着,谈到各样撒野粗糙的故事。过一会儿,有人想到明早赶路的事,打了哈欠,火光也渐渐熄灭了,外面雨声或者更大了一点,或者已经停了,于是这些人觉得应当到了睡觉时候了。

有一天,有那么两个人,落脚到一个孤单的客栈里。

他们因为在路上耽误了些时间,掉在大帮商人后面,落雨天气照例昏黑又极早,所以不到黄昏,两人就停顿下来了。

主人是一个孤老,头发全是白的,走路腰弯弯的如一匹白鹤。今天是他的生日,这老人白天一个人还念叨这生日,想不到晚上就来那么两个客人了。

两个客人一面洗脚,一面问有什么吃的。

这老人站到一旁笑着说:“除了干豇豆,什么也没有了。”

年轻的那个商人说:“你们开铺子,用豇豆待客吗?”

“平常有谁肯到我这里住?到我这儿坐坐的,全是借一个火吃一袋烟的过路人。我这干豇豆本来留着自己吃的,你们是我这店里今年第一批客。对不起你们,马马虎虎凑合吃一顿吧。我们这里买肉,远得很,隔寨子还有二十四里路,下了雨路也走不得。”

门外边雨渐渐已止住了,天上有些地方云开了眼,云开处皆成为桃红颜色,在黄昏里明媚如画,看那样子明天会放晴了。

坐在门边的主人,好像十分快乐,像小孩子的神气自言自语说着:“晴了,晴了,我昨天做梦,也梦到天会晴。”

他望着客人把脚洗完了,赶忙走到房里去,取出两双鞋子来。那个年青一点儿的客,一面穿鞋一面说:“怎么你的鞋子这样同我的脚合式!”

年长商人就笑了:“这兆头是中在你讨媳妇的,我应当喝你的喜酒。”

“我媳妇还在吃奶咧。”两人于是大声笑着。

那老人在旁边听到客人的调笑,也笑着。但这两双鞋子,却是他在冬天刚死去的儿子的。两个商人正谈到家庭儿女的事情,年青人看到老头子孤单单地在此住下,生了好奇的心。

“老板,你一个人在这里住吗?”

“我一个人。”说了又自言自语似的,“嗳,就是我一个人。”

“你儿子呢?”

这老头子正因为想到死去的儿子,有些地方很同面前的年青人相像,本来要说“儿子死了”,又改口说:“儿子上云南做生意去了。”

两个商人穿了鞋子,到门边凳子上坐下,望到门外黄昏景致,望到对过路旁一些小小菜圃,油菜花开得黄澄澄的,好像散碎金子;踏得稀烂的那条山路,怕是晴过三天还不会干。

这时老板在屋里,本来想走出去,望到两个客人用手指点对面菜畦,以为正指到那个土堆,就不出去了。那土堆下面就埋着他的儿子。

慢慢地夜就来了。

屋子里已暗得望不分明物件,在门外边的两个商人,回头望到灶边一团火光,老板却痴坐在灶边不动。年青人就喊他点灯。这老人近来一到夜时就睡觉,不用灯火有两三月了。

吃过晚饭后,老人就在锅里洗碗,两个商人坐在灶口前,把干松枝塞到灶肚里去,看那松枝着火时,訇然一轰,觉得十分快乐。

洗完了碗,只一会儿,老头子就说,若客人不睡,他想先睡。说是要睡,已走到自己房里睡去了,不过一会儿,却又走出来,说是不想就睡,傍着两个商人一同在灶边坐下了。

几个人谈起话来。他们问他有六十几,他说应当再加十岁去猜,又问他住到这里有多久,他说并不多久,只二三十年。他们问他还有多少亲戚,他就像在哄骗自己,把一些多年来已毫无消息的亲戚一一数着,且告诉他们,这些人在什么地方,做些什么事。他们问他那个上云南做生意的儿子,要多久回来一次,他打量了一下说:“冬天快过年了回来一次,还送了云南出的大头菜。”

说了许多他自己都不甚明白的话,为什么有那么多话可说,使他自己也觉得今天有点奇怪。平常他就从没有想到那些亲戚熟人,也从不想到同谁去谈这些事,但今天是不必谈到的也谈到,近于自我安慰的谎话也说了很多。

夜深了,两个商人先后睡去了。老头子一面答应着明天喊他们早起,一面还是坐在灶边,望着灶口的闪烁火光,没有起身。

第二天天明以后,他们起来时,屋子还黑黑的,到灶边去找火煤燃灯,稀奇得很,怎么老板还坐在那凳上,什么话也不说。开了大门再看,才知道这人半夜里死了。

这两个商人跑到最近的小村子里,把这件事告诉了村里人。那么老的一个孤人,自然也很应当死掉了,幸好有人知道,不然死后到全身爬满蛆时,恐怕还不会被人发现。村里人这么打算着,这两个商人自然就不会再有什么理由被人留难了。在路上,他们又有其他新事情,很自然地也就把这件事忘掉了。

一九三一年十月十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为“黔小景”,作者只叙写了贵州深山一个小客栈里发生的故事,意在借此表现当时贵州特定人群的生活面貌。
B.年轻商人问老人是不是独居时,老人先说“我一个人”,接着又说“嗳,就是我一个人”,这一回答反映出他内心的悲凉。
C.当屋子里已经非常黑暗时,老人却还坐在灶边不动,没有起身点灯,这主要是因为他的生活过于拮据,早已用不起灯火了。
D.老人本想早睡,又想和客人聊天,但最终并未如实说出自己的情况,这说明他既想把心中苦痛倾诉出来,又不想博取同情。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多处写到春雨,但它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希望与惬意,而是使故事一开始就带着阴沉的色调,此外,它也是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折射。
B.小说在主要情节展开之前,先介绍贵州三月深山官路上往来奔走各色人等,为后面两个商人的见闻设置了一个比较明晰的背景。
C.小说写商人看门外的黄昏景致时,说盛开的油菜花像散碎金子,既贴合商人的视角,也寄寓了对他们漠视老人不幸遭遇的批判。
D.小说通过客栈老板的悲剧,体现了人们面对死亡的漠然,同时传达出人们需要彼此的关爱并以此来对抗孤独的主旨。
3.文中的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小说写到客栈老板深夜死去时,故事已经结束,最后一段是画蛇添足之笔。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2021-07-12更新 | 16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