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8 题号:1358571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梨花箱

李德霞

【一】

奶奶上山挖野菜,回来时滚了坡,两条腿就不能动了。

父亲把奶奶背到金先生家,金先生看过后说:人上了岁数不经摔,回家慢慢调养吧。调养得好,兴许能送个屎尿。

奶奶的腿,被金先生判了死刑。

父亲又把奶奶背回家。奶奶原来住西屋,父亲的腿还没迈上台阶,背上的奶奶就喊:雷劈的,西屋照不了多少日头,你想让我早点死啊!我住北屋!

父亲看看母亲,母亲说:就依娘。

北屋是倒炕,离窗户远。奶奶说:给我弄张床,我睡窗口那边。父亲和母亲吭哧吭哧从下房挪来那张老式木头床,摆在窗口前,铺好被褥,扶奶奶躺下去。奶奶很满足,很惬意的样子。奶奶似乎把支使父亲做这做那当成了乐趣,刚躺一会儿,奶奶又说:去,把我西屋那边的梨花箱搬过来。

梨花箱是奶奶的陪嫁品,梨木做的,上面画着一朵朵梨花,煞是好看。梨花箱里没啥值钱的东西,全是奶奶打了补丁、磨成毛边的旧衣裳。破归破,旧归旧,可一件件洗得干净,叠得齐整。父亲搬来梨花箱,放到奶奶够得着的地方。奶奶闭上眼安静地睡了。

吃饭了,父亲端来玉米糁子糊糊。奶奶爱吃煮烂了的土豆块,父亲就多捞几块沉在碗底。奶奶一看父亲手里的稀饭,脸一板叫:雷劈的,你要饿死我吗?我不喝稀的,吃稠的,我吃玉米饽饽!

父亲不敢还嘴,陪着笑端走稀饭。回到西屋,父亲一脸疑惑地对母亲说:咱娘以前不是这个样子,咋就不讲理了?

母亲边做玉米饽饽边说:昨天咱娘还活蹦乱跳的,一下子不能动了,换你,心里能好受?她不拿捏你拿捏谁?

母亲做好了玉米饽饽,父亲趁热给奶奶端过去。父亲搁下碗,扶奶奶起来,拉条板凳坐在奶奶床边。父亲想和奶奶好好说会儿话。

奶奶并不领情,瞪一眼父亲,凶巴巴地嚷:我吃饭,你看着,你让我怎么往下咽?几年的私塾白念啦?

父亲灰了脸,急急地走开。从此,父亲再给奶奶送玉米饽饽,搁下碗就走,他怕惹奶奶不高兴。

【二】

转眼,几天过去。父亲发现了新问题,回来对母亲说:咱娘一顿两个玉米饽饽,一天吃两顿,咋越吃越没精神头了?

母亲说:你快去请金先生来,可别憋出别的病来。

金先生来了,进去得快,出来得也快。金先生看看父亲,又看看母亲,眼神怪怪的。金先生说:老人是不能干活了,可不能亏了老人的肚子啊。

父亲一把掀开锅盖,锅里是照见人影的玉米稀饭。父亲涨红了脸说:我娘不喝稀的,吃稠的,我们匀出玉米面给她做饽饽,一天两顿饭,一顿两个饽饽,够壮劳力的伙食了,咋就亏了肚子?

那就好,那就好。算我没说。金先生讪笑着,走出门去。

父亲瞅着金先生远去的背影,啐口唾沫说:呸,医术不行,毛病不少。母亲说:要不,你后天跟队长请个假,送咱娘去镇里看看,千万别耽搁了。

【三】

第七天一早,父亲借来毛驴车,拴在大门口。母亲刚好蒸出了玉米饽饽,父亲端着热气腾腾的饽饽走进北屋,进门就说:娘,吃饭了,吃完饭我们带你去镇里瞧瞧。

没人应。

父亲往里一看,手一抖,碗啪地碎在地上,两个玉米饽饽滚到地上……

奶奶死了。

村里人都说,奶奶活着刚强,死也刚强,硬是没拖累父亲母亲几天。

出丧回来,父亲和母亲收拾北屋。挪开奶奶睡过的那张木头床,父亲一眼看见藏在床头下的梨花箱。父亲很懊悔,懊悔没把梨花箱随奶奶葬进坟里。

梨花箱打开,父亲和母亲惊呆了。里面没一件奶奶的旧衣裳,全是掰开晒干的玉米饽饽!

母亲含泪把饽饽拼了又拼,数了又数,一个不多,一个不少,正好二十四个。母亲低声啜泣:咱娘,她是饿死的呀!

父亲抱着梨花箱,泪雨滂沱,长跪不起……

(选自2012年11期《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奶奶上山挖野菜,摔伤了两条腿,金先生看过后认为,如果调养得好,可以保命,但两条腿是治不好了。
B.父亲把奶奶背回家,奶奶要求住北屋,因为北屋的阳光好,奶奶怕死,所以想多晒一下太阳。
C.奶奶喜欢支使父亲,躺下来不久,就让父亲去搬梨花箱。梨花箱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但奶奶看得很重。
D.第二部分三个划线句分别描写了金先生的动作、神态、语言,都含有“不尽之意”,给小说增添了悬念,使情节更曲折。
2.第一部分中“奶奶”有哪些“不讲理”的表现?作者为什么要写“奶奶”的“不讲理”?
3.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父亲抱着梨花箱,泪雨滂沱,长跪不起,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内容,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洋淀上(节选)

关仁山

这个秋天是令人陶醉的。

秋分这一天,白洋淀的芦苇熟了,空气里流荡着芦苇成熟的气息,甜丝丝、醉醺醺的。

早上,褚忠良召开了一个简短的会议,准备德县地下管廊招标。这次工程量大增。大吨位吊装还在这里进行,冲击新的标高。

技术总监肖寒一走,谁来弥补这个技术空缺?王决心心里犯了嘀咕。这时,一个声音出现了,王决心扭头一看,路海生推着鲁大林师傅进来了。

决心,决心。鲁大林喊着,喉咙口一热。

王决心异常地惊喜,急忙扑了过去:师傅,我可见到您啦!

王决心看着鲁师傅瘦了,脸色蜡黄,但师傅的眼睛依然炯炯发光。

鲁大林说:海生、决心你们两个好好谈谈。

路海生微笑着说:决心同志,我们的项目负责人,祝贺你的飞跃式的进步。

王决心愣了愣。他皱着眉头苦苦地思索,路海生怎么变了?他离开的半年,都经历了什么?

一个傲慢自私的人,怎么从里到外全变了?

鲁大林说:决心,你协助肖寒突破大吨位技术的时候,海生去巴基斯坦找我了。他在那里,摸爬滚打,任劳任怨,真正长大了。

原来是这样啊!王决心吃了一惊,过去我对路总有误解,多有冒犯,盼路总多多包涵。

路海生内心隐隐作痛,咧着厚嘴唇说:决心,不是误解,我踩到红线啦,你做得对,如果不是你及时提醒,我说不好就被别有用心的人给套牢啦!我应该谢谢你。

王决心瞬间明白了。看来总部决定,接替肖寒的是路海生。能够跟路总比肩搭档,王决心忽然感觉有些得意,非常自豪,仿佛自己像个大人物了。他当年,就像一块生铁疙瘩,锉了又锉,逐渐成形了。如果在千年秀林工程建设的时候,他想都不敢想啊!人的变化,是一个问题,很复杂,一言难尽。他也是一路蜕变,终于从危险的思想怪圈里走了出来。

王决心微笑着说:路总,我也是在反思自己,对不起。我们都在成长啊,我真心为你高兴。

这次我们跟吊装行业龙头老大哈特集团竞争,一定要打败他们!

路海生望着王决心说:决心,我回到白洋淀,感觉真的大不一样了,不是多了工地,不是立起了多少楼房,而是我的内心。我也要跟你说,这次我们并肩作战,意义重大。

王决心说:是啊,我们有骨气,我们有信心。

路海生说:我过去年轻气盛,傲慢,随性,如今我都明白了,一切都是虚的。在央企干,像大林兄一样,凭的是实干,凭的是业绩。决心,你走得很稳,我祝贺你的成功。

路海生从包里拿出了一盒画轴,说:决心,这是我送给你的见面礼,也是咱们哥俩握手言和的见证。这幅(梅花》来自北京一个名画家。‘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你的身上就有这个劲头,我要送给你。

画轴哗地打开,一幅国画《梅花》。

王决心接过画轴,分外感动:谢谢路总,我珍藏。我要送你一幅我们白洋淀的芦苇画儿,就是洁白的荷花儿和鲤鱼,年年有余。

鲁师傅欣赏着梅花图,眯着眼笑一笑:决心,还有一层意思,梅花香自苦寒来,决心为了练电焊,吃了不少苦。王决心说:应该的,向师傅学,干一行爱一行。这回我要好好向路总学习,提高技术水平。水平提高了,既是对工友们的保护,也是对国家财产的保护。

下午突然来个任务,地下管廊即将交付使用,还有几处需要焊接。王决心、齐师傅和小四川十几个人接受了任务。

下了地下管廊,王决心推着鲁师傅走。鲁师傅不错眼珠地看着错落有致、雄浑壮观的管廊,想象着艰苦的吊装,脸上有泪痕闪烁。

值班工人将王决心他们领到了通气管子焊接的地方。齐师傅和小四川打开焊枪,即将操作。王决心嗅了嗅鼻子,感觉味道不对,大喊一声:停,有情况。他扑了过去。

突然唰的一下,地下管廊没电了,周边异常黑暗。

王决心喊了一声:师傅,我闻到了甲烷的味道。王决心打开手机照亮,凑到了鲁大林身边。鲁大林说:这种气体不能焊接,容易发生爆炸。决心,赶紧给路海生打电话,尽快关闭阀门。

管廊里的毒气越来越浓。

王决心脑袋开始晕眩,对小四川说:我处理漏气,你带师傅上去,我去寻找。他说这话的时候,来电了,灯唰地亮了,管廊依旧看不清晰,像飘着厚厚的雾。

王决心检查带下来的包裹,找到了气体测试仪,埋头测试。这个时候,突然一声巨响,有地方爆炸了。水泥板啪地拍了下来。王决心一滚,推开了鲁大林师傅,他的身体没有被砸到。

王决心终于找到了漏气的地方。漏气口很大,他拿湿衣服缠上,拿铁丝扎紧。人们松了口气,又一块水泥板砸下来,砸在钢管上,火星飞溅,像夜萤的光亮。

王决心接到了路海生的电话,他说明了紧急情况,路海生马上关掉阀门,组织救援。

王决心猛烈地咳嗽着,他感觉气体越来越浓,有爆炸的危险,必须赶快找到疏通口。

鲁大林极为清醒,水泥制件是他一手盯着浇筑的,他知道紧急通风口位置。他抬手指着,王决心就爬上去极速打开。

王决心感觉有硬东西挤了手,双手鲜血淋漓,他大口喘气,随时就要晕倒。飞过来的东西将他们拍晕了。王决心醒来发现自己脸上流血了,他带着几十个人往外闯。

由于事故,地下管廊出口堵住了。褚忠良等人现场组织救援,水和气体阀门关闭了,工人们用机械打开通道。

王决心背着鲁大林往外走,一点一点爬上来。他的身后跟着十几个工人,路海生都分不清他们的模样了。

人们热泪盈眶,欢呼起……

这个秋天,王决心迎来了人生两大喜事。他和路海生主导的管廊投标,一举击败了德国哈特公司以及国内同行,成功中标。还有一个喜事。王决心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预备党员。

听说王决心入了党,二叔王永山从望乡岛匆匆赶回来。

王永山郑重地说:我娘走之前,有一样传家宝留了下来,决心,我今天要送给你。

王决心愣了愣,看着二叔。王永山缓了缓,小心翼翼拿出一个画轴。他徐徐打开画轴。玉决心不错眼珠地望着,心里紧张起来,他琢磨可能是奶奶留下来的名画,像那只值钱的大碗一样。画轴在阳光里展开了,一团模模糊糊的红色从暗中浮现出来。

画轴出现两个红色的大字:信仰!

王决心和乔麦都愣住了,信仰两字,写得不是那么端正,颜色发黄,却是那般耀眼。

王永山脸色变得庄严,严肃地说:决心。这是咱祖上的英雄王学武就义前,咬破手指写下的血书。解放后,你奶奶托人在保定莲池书院装裱好。虽然发黄,血失去了它的味道和鲜红的色泽,但是,这个颜色是真实的。

你奶奶再三叮嘱,咱们王家的后代,谁入党了,就把这个画轴交给谁。没有牺牲的信仰,不叫信仰。王学武做到了,你爹王永泰做到了。我看好决心,你能在央企入党,证明王家后继有人。我就遵照娘的旨意,交给你吧,你再一代一代往下传。

王决心喉咙一热,鼻子酸酸。他庄严地跪地,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

他将画轴高高地举过头顶……

[注]①《白洋淀上》是一部全景式表现新时代华北社会生活变革的鸿篇巨制,入选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获2022年度人民文学奖特别奖。全书三卷百余万字,以2017年至2022年白洋淀新区成立和乡村振兴为大背景,讲述白洋淀王家寨打鱼人王永泰、王决心父子投入家乡建设,以及由此展开的生活新变,反映时代变化和本质。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描写白洋淀的自然环境,具有显著的地域色彩,笔调清新自然。
B.小说中王决心与路海生的一番对话,见出二人的成长变化,形象立体丰满。
C.小说插叙王家祖上王学武的英雄事迹,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文章主题。
D.小说着重描写了三个场景,并通过场景中的人物活动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2.关于文中两次写到画轴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A.路海生赠送王决心画轴是为了赞赏王决心“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精神品质。
B.二叔送王决心画轴的情节中。两次写到王决心“愣”的神情,其反映的内心活动是不一样的。
C.写画轴“信仰”两字失去“鲜红的色泽”,“却是那般耀眼”,看似矛盾。实则寄寓了深情。
D.“王决心喉咙一热,鼻子酸酸”,此处细节表现了王决心听了画轴的来历后内心复杂的情绪。
3.作者关仁山说王决心是其塑造的“真正属于这个时代的新人”。你如何理解王决心的“新人”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历史、现实、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现场感;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新传说。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2023-07-04更新 | 20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暮 鼓

铁 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网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2015年荣获首届《作家》“金短篇”小说奖,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她”是一位城市的暮年女性,对自己保持整体的青春感颇为自信。“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生活和生命的启迪。
B.在“她”的眼里,那一对站在路边嚼着馒头的母子更像是一对父子,仅仅是因为老年母亲的外貌和行为方式实在像一位父亲。
C.文章中描写“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表达出城市的“她”对农民工母子生活方式的羡慕。
D.会所里的暮鼓有点喑哑和憋闷,但依然是生命的勇敢呐喊,六十岁的“她”迎着鼓声回家,此刻,生命的积极鼓点在她心中敲响了。
2.从“她”眼中的“老头”到年轻人喊“妈”,这一情节设计十分巧妙。试结合全篇,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3.最后三段呼应标题,着意写“暮鼓”。结合全篇,从不同层面探究“暮鼓”的意蕴。
2022-11-19更新 | 7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红袄

李海燕

奶奶并不看俩人的脸,只说了一句,回来了。其实奶奶不用看,也知道俩人脸上的憔悴和疲惫。

昨天,小远爸打电话来,妈,小远只是受了伤,已经无大碍,我和小远他妈明天回去。奶奶就明白他们打算瞒着她了。

两个人疲惫地坐了下来,奶奶问了那个姑娘。

你们见着那姑娘了?

见着了。

那么大团长的千金能看上咱家小远?

嗯嗯。儿子儿媳妇一起点头。

奶奶从炕上下来,步子有些蹒跚。她打开柜子,拿出那件大红袄。小远妈用手掩住嘴,眼泪就下来了。小远爸忙上前一步挡在小远妈的前面。

妈,红袄你不是做完了吗,又拿出来做啥?

奶奶说,我把扣重新襻一下,这个没襻好。

原来奶奶襻的是喜字扣。

今年春天小远回家探亲,告诉奶奶,他有女朋友了。奶奶刨根问底,是你们边防站里的女兵吗?小远告诉奶奶,是他军校的同学。你俩相爱吗?小远被奶奶逗笑了,奶你也知道相爱呀?咋不知道,奶天天看电视,在电视里我还看过你们边防站呢。那你看到我了吗?那倒没有,等你成了英雄,奶就能看到你了。

奶奶抱着大红袄回到炕上,开始动手拆那些缝好的襻扣。

那件大红袄,是奶奶为未来的孙媳妇做的。小远妈曾制止过,现在啥样的衣服都有卖的,妈您就别费心了。奶奶固执地说,我做的是我的心意,再说,我的孙子媳妇,那天必须穿我做的大红袄拜堂。

大红袄是绸缎面料,缀着本色的小朵玫瑰花,亮闪闪的。

奶奶开始重新襻扣。奶奶拿针的手微微颤抖。

屋子里的空气似乎凝固了,只听见奶奶的针线缝合声。过了好一会儿,小远爸说,妈,不急着做,小远今年结不上婚,他女友小蕊明年才毕业呢。

奶奶头也不抬,做好了放着,我都是土埋脑瓜顶子的人了,万一……

妈,您能活一百岁呢。

又沉默了。

秋风在窗外纺着线,嘤嘤嘤地响。偶尔有一两片树叶刮过来,打在窗玻璃上,又被风旋走了。小远妈站在柜子那儿,看着墙上小远的照片,默默地掉眼泪。

儿子说,妈您歇会儿,睡个午觉,走一个星期了,我去地里看看庄稼啥时候能收。说完上前拉了拉小远妈。小远妈忙说,我也去。

奶奶抬头隔着玻璃窗,看着儿子儿媳的背影,眼泪噼里啪啦地掉了下来,我的小远,我的宝贝孙子,你成了英雄,奶在电视里看到你了……老天爷呀,我都七十七岁了,咋不让我替我的小远死呢……你爸妈怕奶受不了,瞒着奶……他们就你这一个孩子,他们比我还难……

奶奶给大红袄重新襻好了扣,这次襻的是蝴蝶扣,然后整整齐齐地叠好,放进柜子里,在上面落了一把锁。从此,奶奶再也没打开过那口柜子,直到小蕊来。

小蕊来的那天,下着春天的第一场雨。清清瘦瘦的小蕊说她去北京,顺路来看看奶。小蕊还说,小远本来也想跟她一起回来的,但因为临时有任务,没回来。

小蕊说得真切,奶奶只好问小远的伤。小蕊说,跟过去一样活蹦乱跳了,就是想奶奶,让我替他抱奶奶。小蕊说完,抱住了奶奶。奶奶的眼泪在前面流,小蕊的眼泪在奶奶的身后流,俩人松开的时候,又是两张笑脸。

三天的时间,奶奶要小蕊跟她睡,一老一少两个爱着小远的女人,一唠就是大半宿,唠的都是小远。小蕊给奶奶讲她跟小远的相遇,从相知到相爱,说她这辈子就认准小远了。奶奶给小蕊讲小远小时候的事,从孩提时开始讲起,一件件一桩桩,几列火车都装不尽。

三天后,小蕊要走了,奶奶打开那口柜子,拿出那件大红袄,给你做的,试试合身不?

小蕊把大红祆穿在身上。

奶奶上前抻抻前襟儿,拽拽后身儿,蛮好看的,喜庆,只可惜有点儿肥了。脱下来吧,以后奶给你做件合身的。

小蕊说,奶奶,我喜欢,给我吧。

小蕊抱着那件大红袄在前面走,小远爸妈和奶奶在后边送。出了村口,奶奶说她要单独送送小蕊。小蕊挽着奶奶,俩人慢慢地向前走着。走到村前那条小河边,小蕊说,奶奶回去吧。

奶奶说,我送你过河,再来就不容易了。

小蕊说,以后我会跟小远常来看奶奶的。

奶奶攥着小蕊的手,俩人过了河。奶奶说,走吧,孩子,过了前面那道坡,就是大道了。

小蕊上前抱住了奶奶,奶奶,我走了,您多保重。小蕊的眼眶再也关不住汹涌而至的泪水。她转身快步走去,不再回头看奶奶。

小蕊——小蕊——

奶奶追了过来,小蕊站定。

奶奶说,红袄还给奶奶吧,袄太肥,你太瘦,穿着累。

小蕊说,奶奶,我回去好好吃饭,祆就不肥了。

不给了,不给了。奶奶坚持要回了大红袄。

春风带着一股春天才有的湿润,从南边吹过来,吹湿了奶奶的眼睛。奶奶突然说,奶奶知道小远已经不在了,这么好的姑娘,怪就怪我家小远没福气啊。奶奶哽咽了。

小蕊憋着眼泪,一个劲儿地摇头。三天来,小蕊终于在奶奶的面前哭出了声音。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远妈见奶奶拿出大红袄,睹物思人悲不自已,小远爸为不引起奶奶对小远妈的慰劳关切,挡住奶奶的视线。
B.奶奶认真襻“喜字扣”的细节描写,展现了奶奶对孙子的疼爱与美好期盼,反衬出此刻奶奶内心巨大的悲痛。
C.文中关于季节的景物描写,既交代了时令,也显示了时间的推移,又有力地烘托了人物内心的情绪。
D.“秋风在窗外纺着线,嘤嘤嘤地响”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秋风嘤嘤就像他们内心在啜泣、呜咽。
2.关于文中伏笔、照应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嗯嗯。儿子儿媳妇一起点头”,表明儿子儿媳妇在“小蕊爱小远”的事上没有骗奶奶,为小蕊在春天到来埋下伏笔。
B.“等你成了英雄,奶就能看到你了”与“你成了英雄,奶在电视里看到你了”相呼应,前句自豪期盼,后句悲痛万分。
C.“奶奶打开那口柜子”与“在上面落了一把锁”相呼应,暗示了奶奶打算抑制悲痛的心结,开始直面孙儿的牺牲。
D.小蕊给奶奶讲她与小远的故事,目的是让奶奶相信小远还活着,呼应了“今年春天小远回家探亲”这一段的内容。
3.“大红袄”是小说的线索,随着情节展开。围绕大红袄,奶奶的情感心理主要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概括。
4.“小蕊把大红袄穿在身上”这个情节有很强的艺术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
2023-04-26更新 | 12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