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62 题号:1408628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去饶城买房

三石

①多年前的一个黄昏,贵贵独自坐在门前的青石凳上抽着烟,居高临下地眺望着环绕的群峰、崎岖的山路和散布在零星碎田之中的破败村落,突然萌生了去饶城买房的念头。

②说突然萌生也不尽然。两天前,贵贵应小平之邀,前往饶城做客,他看着小平那坐落于高楼大厦中且装饰一新的房子时,这念头便一直萦绕在心头了。如果那会儿还只能说是念头的话,那这会儿便是下定决心了。

③当然,去饶城买房的决心好下,但实现起来恐怕不是那么容易。至少,对贵贵而言是如此。

④村庄隐藏在密林之中,这是贵贵的村庄,也是小平的村庄,当然还是很多人的村庄。村庄离饶城不算太远,不过几十公里,但出村的路拉长了村庄和饶城的距离,村里山多田少路不便,日子自然过得十分紧巴。陆续有人去饶城买房,扔下几亩长不出几斤粮食的冷浆田,过起了城里人的生活。当然,能去饶城买房的都不是一般人。小平也不是。

⑤贵贵跟小平是打小一块儿长大的玩伴,长大以后,小平便离开村子,去了饶城。贵贵也想去,可贵贵心中放不下一家老小,只得守着几亩薄田,累死累活,也刨不出几个钱。

⑥小平其实也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可小平洒脱,不像贵贵那般瞻前顾后。“等赚了钱,在饶城买套房,把一家人都接过去,换一种活法。”这话,是小平去饶城的头天夜里,与贵贵喝酒时的畅想,或者说是奋斗目标。贵贵嗤之以鼻。饶城的房,哪里是说买就能买的?

⑦然而小平却做到了。贵贵也弄不清小平在饶城到底做了些什么,但钱肯定赚了不少。不过几年工夫,便开了一辆小汽车颠簸着回到村里,气定神闲地告诉贵贵,他在饶城买了一套新房。

⑧当时,贵贵惊讶得张着嘴,连庆贺的话都忘记说了。

⑨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小平举家迁往饶城。

⑩那会儿,小平,还有小平的父母妻儿,脸上的笑容如满山遍野盛开的杜鹃花一般艳丽。

⑪“我不呆不傻,不缺胳膊不少腿,小平能做到的,我自然也能做到。”贵贵心里暗想。不过,贵贵没有像小平那样,抛家舍口、背井离乡,而是越发地卖力做事,除了侍弄几亩薄田,还走村串乡地给人做小工。有活儿干的时候,每天百儿八十的进项还是有的。偶尔,还能从别人手中揽下点儿挖沟平地的活儿,赚个三两千也不是难事。然而去饶城买房真不是那么容易的。村里穷,周边村子也一样穷。穷的地方找活儿难,赚钱更难。记得小平买房时,花了十几万元,转年房价便翻了倍。以贵贵赚钱的速度自然是赶不上的。不过贵贵虽然沮丧,却依旧执着。这执着,源于村里不断有人去饶城买了房,更源于小平离村不过七八年却换了两次新房,并且每间新房都更大更洋气。

⑫贵贵越发地努力着。

⑬贵贵的努力渐渐有了回报。说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村里来了扶贫工作队,好几个村都有。修桥、铺路、挖水渠、做产业,一时便有了干不完的活儿。不怕,贵贵有使不完的力气,加上这些年来磨炼出来的石工泥工手艺,虽不敢说发财,但钱确实赚得比以往更容易了。

⑭贵贵数着一张张的存单,心里头乐开了花。没有丝毫的犹豫,贵贵决定去饶城买房。

⑮买房其实也不难,只要有钱。贵贵有了钱,看房砍价签合同,一气呵成。而且付的是全款,贵贵才不弄什么按揭。

⑯乔迁的时候,贵贵自然像小平一样放了鞭炮。不少村民都来了,贵贵摆了几桌,请父老乡亲喝酒庆贺。小平自然也来了。酒喝得酣畅淋漓。

⑰席散人归,贵贵跟小平坐在门前的青石凳上抽着烟。没有任何先兆,小平突然让贵贵帮忙将家里的老屋拆了,重新盖。小平家的老屋紧挨着贵贵家。

⑱贵贵的眼睛睁得老大,不知道小平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去饶城这么些年了,日子过得挺滋润的,怎么又想起回村里盖房了?”

⑲小平没有理会贵贵,站起身来,猛吸一口清新的空气,眺望着远方:“在饶城住了十几年,现在感觉,还是咱村好啊!”远远望去,青的山,绿的水,金黄的稻田,出村的公路如迎风飘舞的绸带,还有青砖黛瓦的民居,鳞次栉比而又错落有致,满山遍野的野花争先恐后地展示着自己的美丽,鸟儿不时振翅而飞,叽叽喳喳的叫声如歌如曲……

⑳贵贵竟然看呆了。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村庄隐藏在密林之中,这是贵贵的村庄,也是小平的村庄,当然还是很多人的村庄”体现了村庄位置的偏僻,农村人口的众多。
B.“小平,还有小平的父母妻儿,脸上的笑容如满山遍野盛开的杜鹃花一般艳丽”表现了小平买房后全家人的喜悦,也体现了贵贵内心的羡慕。
C.文章题材贴近生活,以小见大。通过对贵贵到饶城买房的历程的描写,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变迁,具有现实意义。
D.小说语言朴素、简洁。作者从容不迫地讲述了贵贵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在饶城买了房,读起来真实自然。
2.文中的环境描写很有特点,请找出来并说明其表达效果。
3.小说以“去饶城买房”为标题,有怎样的用意?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李三

汪曾祺

李三是地保,又是更夫。他住在土地祠。土地祠每坊都有一个。后来改称为保了。只有死了人,和尚放焰口,写疏文,写明死者籍贯,还沿用旧称:南赡部洲中华民国某省某县某坊信士某某……云云,疏文是写给阴间的公事。大概阴间还没有改过来。土地是阴间的保长。其职权范围与阳间的保长相等,不能越界理事,故称当坊土地。李三所管的,也只是这一坊之事。出了本坊,哪怕只差一步,不论出了什么事,死人失火,他都不问。一个坊或一个保的疆界,保长清楚,李三也清楚。

李三同时又是庙祝。庙祝也没有多少事。初一、十五,把土地祠里外打扫一下,准备有人来进香。过年的时候,把两个灯对子找出来,挂在庙门两边。灯对子是长方形的纸灯,里面是木条钉成的框子,外糊白纸,上书大字,一边是风调雨顺,一边是国泰民安。灯对子里有横隔,可以点蜡烛。从正月初一,一直点到灯节。这半个多月,土地祠门前明晃晃的,很有点节日气氛。这半个月,进香的也多。每逢香期,到了晚上,李三就把收香钱的柜子打开,把香钱倒出来,一五一十地数一数。

偶尔有人来赌咒。两家为一件事分辩不清,——常见的是东家丢了东西,怀疑是西家偷了,两家对骂了一阵,就各备一份香烛到土地祠来赌咒。两个人同时磕了头,一个说:土地老爷在上,若是某某偷了我的东西,就叫他现世现报!另一个说:土地老爷在上,我若做了此事,就叫我家死人失天火!他诬赖我,也一样!咒已赌完,各自回家。李三就把只点了小半截的蜡烛吹灭,拔下,收好,备用。

地保所管的事,主要的就是死人失火。一般人家死了人,他是不管的,他管的是无后的孤寡和路倒。一个孤寡老人死在床上,或是哪里发现一具无名男尸,在本坊地界,李三就有事了:拿了一个捐簿,到几家殷实店铺去化钱。然后买一口薄皮棺材装殓起来;省事一点,就用芦席一卷,草绳一捆(这有个名堂,叫做万字纹的棺材,三道紫金箍),用一把锄头背着,送到乱葬冈去埋掉。因此本地流传一句骂人的话:叫李三把你背出去吧!李三很愿意本坊常发生这样的事,因为募化得来的钱怎样花销,是谁也不来查帐的。李三拿埋葬费用的余数来喝酒,实在也在情在理,没有什么说不过去。这种事,谁愿承揽,就请来试试!哼,你以为这几杯酒喝到肚里容易呀!不过,为了心安理得,无愧于神鬼,他在埋了死人后,照例还为他烧一陌纸钱,瞌三个头。

李三希望人家失火么?哎,话怎么能这样说呢!换一个说法:他希望火不成灾,及时救灭。火灭之后,如果这一家损失不大,他就跑去道喜:恭喜恭喜,越烧越旺!如果这家烧得片瓦无存,他就向幸免殃及的四邻去道喜:恭喜恭喜,土地菩萨保佑!他还会说:火势没有蔓延,也多亏水龙来得快。言下之意也很清楚:水龙来得快,是因为他没命的飞跑。听话的人并不是傻子。他飞跑着敲锣报警,不会白跑,总是能拿到相当可观的酒钱的。

地保当然还要管缉盗。谁家失窃,首先得叫李三来。李三先看看小偷进出的路径。是撬门,是挖洞,还是爬墙。按律(哪朝的律呢):如果案发,撬门罪最重,只下明火执仗一等。挖洞次之。爬墙又次之。然后,叫本家写一份失单。事情就完了。如果是爬墙进去偷的,他还不会忘了把小偷爬墙用的一根船蒿带走。——小偷爬墙没有带梯子的,只是从河边船上抽一根竹篙,上面绑十来个稻草疙瘩,戗在墙边,踩着草疙瘩就进去了。偷完了,照例把这根竹篙靠在墙外。这根船篙不一会就会有失主到土地祠来赎。——交二百钱,拿走!

丢失衣物的人家,如果对李三说,有几件重要的东西,本家愿出钱赎回,过些日子,李三真能把这些赃物追回来。但是是怎样追回来的,是什么人偷的,这些事是不作兴问的。这也是规矩。

李三打更。左手拿着竹梆,吊着锣,右手拿锣槌。

笃,铛。定更。

笃,笃;铛——铛。二更。

笃,笃,笃;铛,铛——铛。三更。

三更以后,就不打了。

打更是为了防盗。但是人家失窃,多在四更左右,这时天最黑,人也睡得最死。李三打更,时常也装腔作势吓唬人:看见了,看见了!往哪里躲!树后头!墙旮旯!……其实他什么也没看见。

一进腊月,李三在打更时添了一个新项目,喊小心火烛

岁尾年关,——小心火烛!——

火塘扑熄,——水缸上满!——

老头子老太太,铜炉子撂远些——!

屋上瓦响,莫疑猫狗,起来望望——!

岁尾年关,小心火烛……

店铺上了板,人家关了门,外面很黑,西北风呜呜地叫着,李三一个人,腰里别着一个白纸灯笼,大街小巷,拉长了声音,有板有眼,有腔有调的喊着,听起来有点凄惨。人们想到:一年又要过去了。又想:李三也不容易,怪难为他。

没有死人,没有失火,没人还愿,没人家挨偷,李三这几天的日子委实过得有些清淡。他拿着锣、梆,很无聊地敲着三更:

笃、笃、笃;铛,铛——铛!

一边敲,一边走,走到了河边。一只船上有一枝很结实的船篙在船帮外面别着,他一伸手,抽了出来,夹在胳肢窝里回身便走。他还不紧不慢地敲着:

笃,笃,笃;铛,铛——铛!

不想船蒿带不动了,篙子后梢被一只很有劲的大手攥住了。

李三原想把船篙带到土地祠,明天等这个弄船的拿钱来赎,能弄二百钱,也能喝四两。不想这船家刚刚起来撒过尿,躺下还没有睡着。他听到有人抽篙子,爬出舱口一看:是李三!

好,李三!你偷篙子!

莫喊!莫喊!

李三不是很要脸面的人,但是一个地保偷东西,而且叫人当场抓住,总不大好看。

你认打认罚?

认罚!认罚!罚多少?

罚二百钱!

李三老是罚乡下人的钱。谁在街上挑粪,溅出了一点,罚!二百钱!谁在不该撒尿的地方撒了尿,罚!二百钱!没有想到这回被别人罚了。李三挨罚,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

文本二:

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士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每逢香期的晚上,李三都要把收香钱的柜子打开,把里面的香钱数一数。李三的行为主要是想看一看上香的人心里是否虔诚。
B.赌咒的人家赌完咒回家后,李三总会把只点了小半截的蜡烛拔下,收好,备用。李三的行为充分展示了底层人民的节约美德。
C.李三对于人家失火的态度是:希望火不成灾,及时救灭。火灭之后,他总能左右逢源。李三的态度决定于自己能否从中获益。
D.李三在打更时偷拿弄船的船篙,却不巧被当场抓住了。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最终李三认罚二百钱。李三的行为自作自受。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塑造的李三是一个乡土市井中普通小人物,这体现了汪曾祺关注小人物的独特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态度,让人惊诧于作家对“微小”事物的趣味。
B.小说情节舒缓,叙事娓娓道来,没有刻意营造激烈的情节氛围,只是很平淡的叙述故事,作家的情感态度在笔下直接地流露出来,让读者一目了然。
C.小说的语言平实、质朴、短句较多,没有特别复杂的修辞的使用。语言风格干净、简约、恬淡、亲切美好、舒缓有致,看似简单,但却技巧精深。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的方式展开故事,汪曾祺以局外人的口吻,叙述李三的故事。这样的叙述角度,自由而灵活,可以多角度、多方位描述故事。
3.在《汪曾祺小说选》的自序中,汪曾祺发表了一些对于小说的独特看法:“我曾想打破小说、散文和诗的界线。后来在形式上排除了诗,不分行了,散文的成份是一直都明显地存在着的。”请结合作品从小说结构及意境营造的角度,简要分析汪曾祺“散文化小说”的特点。
4.研读文本一、文本二,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文本一的故事是否符合费孝通对乡土社会特点的理解?
2022-07-20更新 | 39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贵族贫困户

夏平

程儒道是贫困户,是我联系的贫困户。说他是贫困户,第一次见到时,打死我我也不信,打死他他也不承认。但是,划定贫困户是有标准的,是经过烦琐复杂而又科学的程序测算出来的,老程确实符合条件。

我们县是革命老区,贫困县的帽子戴了十几年,脱贫任务重。县里把贫困户分配到各单位实行包保,我们文联分了两户。

文联共4个人:主席是作家,正在赶写一部关于红军的小说;秘书是个小姑娘,休完产假刚上班;干事神经兮兮是个半吊子,办事不靠谱;我是副主席,家里没负担,且有些农村工作经验,自然把这两户任务揽了下来。大家对我很感激,主席请我吃了顿送行宴,秘书向我三鞠躬,干事说如果我死在扶贫工作上,就给我送个铁花圈。话扯远了,言归正传。

话说我背着行囊来到村里,刚安顿下来,村主任便向我介绍这两户的情况:一户姓周,因病致贫,夫妻俩一个尿毒症,一个糖尿病;还有就是老程,因老致贫,八十多了,一个人独居。

我来之前在县里进行过培训,了解一些扶贫知识和政策。听了村主任介绍,我感觉这两户脱贫不是啥难事,说:好办得很,老周由政府托底,该报的报,该补的补;老程送到养老院,乡里管起来。

村主任笑了,说:你只答对一半,老程脱贫是难事。

我问啥原因,村主任卖了关子,说:见面你就知道了。

老程就住在村部附近,我和村主任提着两桶油一袋面找到了他家。

一老者立在门前,正在打太极季,腰不弯,背不驼,一袭白衣,鹤发童颜,看起来十分健康和精神。村主任说这就是老程。

见我们来,老程停止了练习,拉几把凳子让我们坐下。村主任向老程介绍说我是扶贫干部,老程脸色马上阴沉下来,说:扶贫你去找贫困户,我又不是贫困户,找我干啥?

我说:别急,大伯,咱们聊聊。

聊什么聊!是聊政治呀,还是聊文学?这老程一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模样。

咱拉拉家常。我说。

老朽不才,却是读书之人,不屑于聊红尘之事。老程有些不耐烦。

你生活困难吗?我问老程。

困什么难?一日三餐,一箪食一壶浆足矣。说罢,老程起身要走。

村主任起身拉住老程,说:老夏也是个文化人,他也就随便问问,没别的意思。老程才又坐下。

我以为老程对我有了好感,便放松了心情,又问道:敬老院条件恁好,你咋不搬过去住?再说你这年纪已够了五保条件……

这回老程彻底怒了,他站起来大声呵斥:把东西拿走,我不吃嗟来之食!转身进了屋。

我平生第一次碰到这样的人,搞不清咋回事,在返回的路上就问村主任。村主任说明了缘由:老程出身名门望族,新中国成立前读过私塾,喜读书,写得一手好字,土改时被划为地主成分,一生未娶。由于经历坎坷,他自命清高,万事不求人。为这事,村里乡里找过他多次,他就是不同意,每次送去的款物也都被他悉数退回。因没有啥收入,他的日子过得很艰难。

回去后我向主席汇报了老程的情况,主席研究过心理学,说老程属于九型人格中的成就型人格,死要面子活受罪,要想让他回心转意,得有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再说他这把年纪了,做通他的工作,得有个过程,急不得。

主席讲得有些道理,打那以后我就隔三岔五往老程家里跑,跟他谈国学、谈古典、谈书法,顺便给他挑几担水,收拾下房间卫生,老程脸上渐渐有了笑容。有一次快晌午了,他留我吃饭,我便到街上切了两个卤菜,买了瓶酒,两人在树下对酌。喝着喝着,老程哭了。风掀起他稀疏的白发,两只干瘦且暴着青筋的手不住地颤抖,我第一次见到他年迈苍老孤独无助的样子。

临近年底,我和村主任又去拜访老程,见到时他还是在打太极拳。他把我们让进家里,并拿出花生瓜子招待我们。

我说:老伯,今年过年文联准备给贫困户送春联,您老毛笔字写得好,文联准备把这活儿交给你,价钱按市场价。

听了我的话,老程迟疑了一会儿,说:这事得容我想想。

还没等我们回到村部,老程来了电话:春联的事我同意,但价格要稍低于市场。另外,我家里藏着几幅明清时的字画,想捐给县博物馆。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顺带写了另一个穷图户老周,说明疾病是造成贫图的原因之一,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B.文联主席分析老程不愿意接受扶贫帮助,关键是放不下脸面,由此文章也讽刺了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现象。
C.老程最终接受了“我”的建议,愿意给贫困户写春联,主要是因为这项活动让他的价值得以体现
D.帮扶老程过程中,“我”投其所好,最终让老程接受了“我”,由此看来扶贫工作应当因人而异。
2.“我”在文章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结合文章内容,为什么说老程是“贵族贫困者”?
2021-05-19更新 | 6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赔偿

余显斌

马爷也就五十来岁年纪,身板笔直,一点儿也不老,可人人都喊他马爷。

马爷开着一处古董铺子,生意很红火,人来人往的。红火的原因,大概是马爷为人宽厚。一次,有人拿了一个酒壶放在柜上,说要一万块钱,等着急用。马爷走过来,拿起壶看看,袖中伸出三根手指一笑道:“给三万。”他解释,这壶是明朝的,值这个价。说着,马爷慢慢用绵纸擦着壶底,擦着擦着就擦出了一点隐隐的字迹,蘸了墨一拓,是“嘉靖”二字,告诉对方,这是老古董,反悔还来得及,实在要卖,三万块。

对方见了,连连鞠躬感谢,拿了三万块钱走了。

儿子见了埋怨说“爸,你咋告诉他实情啊?”

马爷回头看看儿子说“咋的,想昧良心啊?”

儿子不说话了,气呼呼的,将不满写了个满脸。马爷告诉他,人啊,做人第一,生意第二。人品上去了,生意也差不到哪儿去的,跟爸学着点儿。

马爷的生意红火,还有一个原因,他是业内高手,啥古董到了他的手里,看看,摸摸,嗅嗅,或者敲敲,是真是假,什么朝代,一清二楚,很少有错。

就说那次吧,鹭岛古董权威张老板来访,两人坐下,一人一杯绿茶,叙说古玩典故,钟彝鼎觚,很是投机。然后,张老板慢条斯理地拿出把折扇,唰地一声打开,上面填词一首道:“人去也,人去小棠梨。强起落花还瑟瑟,别时红泪有些些,门外柳相依。”旁边有兰草数茎,修长如带;几朵兰花,淡雅如蝶。张老板微笑着解释,近日淘得一明清闺阁折扇,竟然为河东君柳如是手书,不胜欣喜,特来与兄共赏。

马爷双手接过,拿在手里细细一看道“张兄大概早已看出此为赝品了吧?”

张老板眉头一挑,低声问道:“怎讲?”

马爷吱儿喝一口茶,说道,河东君虽为红粉佳人,却有壮士之气,健儿之志,故其字虽娟秀,却内含筋骨;表面虽柔美,内里却不失端庄方正,有王昭君出塞之势,公孙大娘舞剑之韵。而此扇书法秀媚,低回掩映,柔媚气充溢其中,绝非河东君的。

“就这点?”张老板啜口茶,缓缓问道。

“河东君擅画楼台高柳、绿水长天,兰花小品,非其所长。”

张老板听了,放下茶杯,站起来对马爷拱手一礼,呵呵一笑,挥手而去,此后见人就说,这个马爷,是个业内高手,让人佩服。

最让张老板和业界佩服的,还是另一件事。

那天早晨,雾气浓浓地弥漫着,遮着房子街道和树木,也遮着来去人影。马爷早早起来,提着个袋子,和儿子一起走出去。这时,一辆三轮车驶来,从他身边擦过,人没挨着,他手里的袋子却被撞着了,咔嚓一声响,打开来一看,里面的那个罐子碎了。开三轮车的忙停住车,跳下来,用手掌搓着衣服,连连说对不起,多少钱,我赔。马爷的儿子在旁边气呼呼道:“你赔?你以为这是……?”马爷回头看了儿子一眼,拦住他的话头,笑着对开三轮车的道:“值不了几个钱,也就是一个腌菜坛子。”

开三轮车的听了,吁了一口气,擦了一把汗,问多少钱啊。

马爷想想道:“给一百块吧。”

那人从衣袋里拿出一个包,仔细打开,找出一把票子凑够一百块,放在马爷手里,连连点头,转身上车走了。马爷儿子等着对方走远了,回头不满地道:“爸,那可是几万块钱的一个康熙朝的罐啊。”

“几万块钱在我们不算啥,在他就是一年的收入,如果赔偿,这一年他家咋生活?”马爷问儿子。

“可你为啥又要一百块啊?”儿子不解。

“免得他心存愧疚啊。”

这事传到张老板耳中,张老板当天带着一群业内朋友,抬着一块匾,上书“______”四个大字,吹吹打打来到马爷的铺子前,特意挂上。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以时间为线索,把马爷的三件事串联起来,从实价收购明代酒壶,到明眼鉴别明清折扇,再到宽待三轮车夫,层层递进,富有意味。
B.小说以第三人称展开叙述,充分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把马爷这位富有个性的古董商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C.小说中马爷的生意非常红火,一方面是因为他是业内高手,对古董非常精通,更重要的是由于他奉行做人与做生意同等重要的原则,不唯利是图。
D.小说通过业内权威张老板和同行朋友对马爷的一致认可,让马爷的人物形象更真实,更有说服力。
E.小说两次写到马爷的儿子“气呼呼”,主要是为了衬托马爷的为人和品行,使小说人物塑造更饱满。
2.概括小说主人公马爷的形象特点。
3.联系上下文赏析文中画线句。
开三轮车的忙停住车,跳下来,用手掌搓着衣服,连连说对不起,多少钱,我赔。
4.通读全文,仔细揣摩,补全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处的四个大字,并阐明你的理由。
5.有人认为小说以“赔偿”为题不太恰当,你怎么看?请阐明理由。
2021-09-11更新 | 10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