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58 题号:1427592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只鸡

曹隆鑫

村主任踢开二虎家散养鸡的竹篱笆门,随着一阵扑腾,一只冠儿血红的母鸡就到了村主任的手中。村主任大手掌啪啪地往鸡头上扇去,骂骂咧咧着:叫啊!逃啊!翅膀硬了就想飞?挨千刀的!

二虎的老婆扭着腰肢急匆匆地从新楼房里走出来,喊,主任,啥事啊?

村主任说,这鸡不老实,忘本了,晚上让你家二虎过来吃鸡喝酒。

村主任提着鸡走远了,二虎老婆杵在一边,好半天才琢磨出个事来,恨得把牙根咬得咯咯响。

二虎回家听老婆一说,扭过身就往外冲。二虎骂骂咧咧地踢飞了好几颗挡在鞋尖前的碎石子。二虎把它想象成了村主任。想当村霸?门儿都没有!我可不是以前的二虎。把你弄到网上,不把你弄臭才怪哩!二虎又狠狠地飞起一脚,踢在了一块硬石上,疼得二虎“哇哇”大叫。

二虎踢开了村主任虚掩的屋门。

村主任老婆在饭桌上扭过头朝二虎看过来,说,咦,是二虎啊,什么风把你刮来的?

二虎甩着膀子直往屋里走,正眼也不看一下村主任的老婆。二虎喊,被人欺负了,来找村主任说道说道!

村主任喝一口自酿的红米酒,呵呵地笑起来,说,来得正好!

二虎也不客气,一屁股落座,端起村主任的杯子一仰脖,咂咂嘴,说,酿得不怎么样!

村主任的老婆拿来碗筷,村主任说,这种酒可不是二虎喝的,你那碗筷还是趁早收回去。

二虎早已往饭桌上瞅过,小猫鱼倒是有一盘。二虎踢向村主任屋门的时候,脚趾头痛了一下,那痛,突然让二虎起了一些狐疑。

还从没听说村主任吃过哪家的白食,婆娘或许搭错了哪一根筋添油加醋让自己也跟着一时犯了迷糊。如果弄错了可不是呵呵一笑之事,人家好歹还是村主任。二虎欠欠身子说,哪里哪里,能喝上您主任的酒,也是我二虎的福气!

村主任说,你二虎有福气,长能耐了,把该记得的都忘了!

二虎就急叫,哪能呢!

村主任说,是不是为鸡来的?

二虎愣了一下,很快嘻嘻笑道,那鸡落您主任肚子里,是那鸡的福气,我二虎会那么小气?

二虎压着喉咙“嘿嘿”一笑,心想,我婆娘说的竟是真的!瘦死的骆驼比马还大,我二虎现在的能耐,还不能跟村主任明斗,不就是一只鸡嘛,到时候总有一天,让你十倍百倍地还出来!

村主任老婆望望村主任,又望望二虎,不明白两人怎么扯到了鸡身上。

村主任哈哈大笑,说,好,你二虎也不是糊涂人,实话问你,你什么时候接你老娘过去住?

下宅村依山傍水,五十来户人家,新旧楼房散落在竹林里,如从空中俯视,就像竹林里镶嵌着一朵朵蘑菇,甚是漂亮。最漂亮的那朵蘑菇就是二虎家的,二虎在梦里都引以为傲,没想到村主任问到这个。

二虎“嘶嘶”两声,像是犯了牙痛病。

村主任端起酒杯“吱”了一口。村主任老婆一转身,就把放在饭桌上给二虎准备的那副碗筷又给收了回去。

二虎说,我老娘那个,那个,那个不肯搬过去嘛,我老娘痰多,人老了,出门进门换鞋,我老娘觉得不自在嘛,那老屋,还,还好得很嘛!

村主任瞪一眼二虎,说,二虎,不是我说你,你摸摸自己的良心,你有多久没去看过你老娘啦?

二虎呵呵地笑,又鸡啄米一样点着头,说,这阵子忙晕了,赶明儿就去看,就去看!

二虎起身要走的时候,说,主任,什么时候有空?我请您喝酒!

村主任说,二虎,你给我听好了,你不善待你老娘,我可要每个礼拜拿走你一只鸡!

二虎回到家,一下子就闻到了厨房里传过来的煲鸡的香味儿。二虎问老婆,这鸡哪来的?二虎的老婆说,你娘拿来的,说是村主任杀好了送给她的,嘿,这还不是咱那只!

二虎说,我娘呢?

二虎的老婆奇怪地看着二虎,问,怎么啦?

二虎猛拍一下桌子,第一次瞪着老婆吼:真丢人啊!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运用“踢、扑腾、扇、骂”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村主任抓鸡、打鸡、骂鸡的情景,设置了悬念,吸引了读者。
B.小说善于运用侧面描写表现人物,“村主任老婆一转身,就把放在饭桌上给二虎准备的那副碗筷给收了回去”,暗示出二虎的不孝。
C.村主任拿了鸡送给二虎的老娘,二虎的老娘却又把鸡送给二虎吃,小说的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颇具匠心。
D.这篇小说语言典雅凝练,风趣质朴,反映了农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和道德水平滞后之间的矛盾,引人深思,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2.小说中“村主任”有什么样的形象特点?试简要分析。
3.请结合小说内容,推测二虎是否会接老娘住进他的新楼房,并谈谈理由。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城市生活

刘庆邦

这个城市的自行车就是多,每个住宅区的角落都能看到自行车的残骸。田志文下班骑车回到他所住的楼下,见路牙子上存放自行车的架子里又放满了自行车。他想看看哪儿自行车放得比较稀,就加一个塞儿,把自己的自行车挤进去。

他推着自行车,从架子这头瞅到那头,架子里的各色自行车把挽把,肩并肩,挨挨挤挤,似乎没有加塞儿的余地。不过他也瞅出了毛病。有一辆自行车没了车座,前轮后轮都没了气,车胎的胎皮瘪得贴着地面。换句话说,这样的自行车已断了气,不再是活车,成了死车。这让田志文心里有些不平。既然车已经死了,还占着活车的位置干什么!

他把自己自行车停好,看看前后左右无人,就把那辆死车从车架子里抽出来了。车架子对面放着大铁皮斗子垃圾车,垃圾车后面胡乱扔着好几辆破烂自行车。他一手提着车的后架,一手扶着车把,推着死车绕过垃圾车,把死车跟那几辆破烂自行车放在了一起。架子上有了空位置,他把自己的自行车顶上去。看着自己的车有了一席之地,他心里才稍稍平衡些。

按田志文的估计,架子上自行车的数量是相对稳定的,他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位置,这个位置就应该每天为他空着。不料他这晚下班来到楼下,架子上的自行车又放得满满当当。他观察了一圈,感到有些气恼,你道怎的?原来那辆被他剔出去的死车又回到了架子中间,比原来的位置更好。田志文的犟脾气也上来了,他打定主意,要把这辆死车再次清理出去。

他当时没有下手,他看见那个捡垃圾的老头儿在旁边坐着。他吃过晚饭,到封闭的阳台上往外看了看,见天已黑了,他才乘电梯下楼去了。外面不知何时下起了零星小雨,地皮已经湿了。成排的自行车车座上大都包裹了白色的塑料袋,看去如落了一层薄雪。他抓到那辆令人生厌的死车,轻轻地抽出来,尽量不发出声响。他心里有些跳,像是一种偷窃的感觉。死车推起来有些费劲,他头上背上都出了汗。一单元门口一侧的墙下也扔着一堆破烂自行车,当他把手中的死车跟那堆破烂自行车丢在一起时,他心头像是卸下了一个包袱。

上班时,田志文一边看报纸大样,一边还在想.他把死车转移到别的地方,车的主人会不会找呢?下班后,他特意去看了看,这一看,他顿感快意,因为他看见那辆死车正在那堆破烂车边上躺着。

田志文的快乐只维持了三天,就被人打断了。他发现那辆车又回到架子上。这让田志文有些惊奇,他把车推到那么远的地方,车的主人是怎么找到的呢?田志文觉出来了,死车的主人在和他较劲,或者说在与他斗争。这一次田志文没有生气,反而有些暗喜,他正愁平日里没有什么乐子呢,和无名氏的斗争权当是一个乐子吧。

这次他玩了一个策略,当天没有把死车弄走。两天之后,他把那辆车推到住宅小区外面去了,推到了街面上。那里有一家饭店,他把车放到饭店门口一侧。夜已深了,饭店关了门。田志文想象得到明天饭店一开门,老板和服务员就会发现这辆死车,因为这辆车的丑态和饭店豪华的门面太不协调。老板可能会找人把车拖进后台,把车砸成一堆垃圾,跟鸡毛、鱼鳞一块儿扔掉。那样也好,死车的主人就可以死心了。

你不佩服人家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真不行。第二天下班时,田志文又在架子上看见了那辆车。这使他多少受到一点打击,他煞费苦心地与人家周旋,不料这么快就失败了。他不得不重新估量他的对手。这时他产生了一个愿望,很想知道他的对手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所在的单元门住着数百口人,他几乎全不认识。他可以断定那辆车的主人与他住在同一个单元,同一个电梯进出。可要想具体知道车的主人是谁,那就难了。

田志文没有机会搞清死车的主人是谁,却天天都能看到那辆车。他不甘心失败,他想把死车丢进小区的垃圾总站,让清洁车拉到远郊埋掉。他迟迟没有实施自己的计划,是因为有一天他的想象力爆发了,把一个故事想得活灵活现。一个女孩子天天骑自行车去上学或上班。突然有一天,女孩遇到车祸离开人世女孩的母亲就把女儿的自行车当做一件纪念物保存下来。母亲每天都要把自行车看一遍两遍,就如同看到了女儿。有了这个想象,他对那辆自行车仔细观察了一下。那辆车是一辆二四的坤车,轮子是山地车的粗轮子,车身是红色的。越观察,他越觉得和自己的想象吻合,于是田志文开始自责。为了使自己的车能有一个位置,他多次恶作剧般把人家的车扔掉,真是太自私了。再见到那辆车,他不再觉得别扭,反而感到有些神圣。

那辆车还赫然在架子上存在着。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志文扔车的时间越来越晚,从下班以后,到吃过晚饭,再到深夜。他这么做不只是为了扔车,还为自己的内心得到满足。
B.死车多次回到车架上,说明死车的主人也和田志文一样生活无忧,只有以这样的方式来消磨打发无聊的时光。
C.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作者吸收了中国古典小说“往复三迭”的写法,使故事有声有色,波澜起伏。
D.小说以“自行车”事件为叙述基点,引导读者走进都市生命的精神深处,感受他们细微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作者的人性关怀。
2.请简要概括分析田志文扔车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3.请结合小说内容,探究作者对城市生活的认识。
2020-06-28更新 | 13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蛇

阎秀丽

古镇有木桥,桥上人影晃动。桥影、人影、灯影,像一条条流光溢彩的长蛇,在河面上葳蕤蜿蜒。

一白衣女子披着艳红的披风在木桥上俏立,划过何先生的眼眸,他放下手里的书,呆立在船头。

河水在光影里晃碎那星点的灿烂,河边青砖黛瓦的屋脊,水面上来往的船只,桥上那一袭红裳,让何先生平静无波的心里泛起了涟漪。

何先生将船泊在码头,走到岸边的酒肆里。两碟小菜,一壶老酒,何先生坐在窗前,自斟自饮,不说话,从清晨到黄昏。一本书在桌子上静静地躺着,书未翻开,人却已微醺。

女子站在桥上,她的目光追随着河水蜿蜒的远方,何先生的目光追随着女子的身影。他很快得知,女子是戏班里的当家花旦。

何先生成了戏班里的常客。

戏班是古镇的戏班,当家花旦风姿清绝,唱腔幽咽婉转、起伏跌宕,经常赢得满堂彩,成为一方名伶。闲暇之时,常站在小桥上凝眸远望,纤细的腰身在风中摇摆着,成了一个鲜活的风景。

日本兵进驻古镇,人们惊慌失措,却是无处可逃,只能安于天命。看着日本人在古镇上烧杀抢掠,家家关门闭户,曾经热闹的小镇冷清了很多。只有那青石板的路,潺潺的河水,和那河上的木桥,在日本人的肆虐中一如既往。

戏班的生意冷清了很多,为了生存,戏班并没有停歇,继续唱着经典的曲目《白蛇传》。台下,只有一个观众,就是何先生。他静静地看着听着,女子在台上凄然地唱着念着。两人从没说过话,但是目光流转之时,已经有了对方的影子。

白娘子唱落了泪,何先生听动了情。

台下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又多了一位观众:一个留着仁丹胡的瘦削男子。

何先生和那个仁丹胡端坐在台下,轻轻地在膝盖上打着节拍。台上唱得柔肠百转,台下听得如醉如痴。

精彩处,两人相视一笑,齐声叫好,互相敬了一杯茶,无形中竟然亲近了很多。但是白娘子只对着何先生唱,眼睛里好像没有看到仁丹胡。

进来几个日本兵,在仁丹胡的耳边说了几句话,仁丹胡看了一眼何先生,抱拳转身离开,这让台上的女子心头一震,就连唱腔都走了调。

过了几天,戏班里闯进来几个日本兵,哇啦哇啦一阵后,才明白,那个仁丹胡男子,就是宪兵队的少佐。

少佐是个中国通,对这个东方大国的戏曲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被白娘子的妖气和美艳所迷住,场场不落,乐此不疲。而这些日本兵来,要请女子去宪兵队唱,给新来的日本大佐助兴。

几番邀请被拒之后,少佐阴阴一笑,跷着兰花指,对着白娘子道:“岂不知老僧有青龙禅杖,怎能让你妄逞刁强!望空中叫一声护法神将。”

话音未落,呼啦啦闯进来一队日本兵。

当何先生再到戏班里听戏的时候,却见狼藉一片,只剩下班主一人捂着伤口收拾着东西。

戏班散了。班主叹口气说,白娘子进了雷峰塔,出不来了,走吧,能走多远就走多远吧。

何先生不语,只是淡淡一笑,说:“等着,她很快就能回来,带她远离此地。”

何先生带着一个小厮出现在日本宪兵队,对那个仁丹胡的少佐说:“少佐喜欢中国戏曲,特此前来为少佐敬献一段。少佐如有雅趣,也可以和在下同台演唱,您扮演法海,我饰演青蛇,如何?”

“好的好的。我最喜欢中国的戏曲,你我是朋友。”少佐脸上的肉跳动起来,瞪着嗜血一般的眼睛,指着旁边血肉模糊的白衣女子说道,“她的,扫兴!”

何先生的瞳孔瞬间收缩了一下,看了一眼微弱地喘着气的女子说道:“不懂风情之人,少佐何须动气?在下自幼从师学艺,也是名动关外,定不会拂了少佐雅意。”说罢,便令小厮把女子拖了出去,以免扫了兴致。

何先生把小厮扛来的大包裹打开,从里面掏出一个硕大的螃蟹形状的东西,告诉少佐,这是戏曲道具蟹壳,法海最后不敌青蛇,躲到了这里,戏也就剧终了。

少佐兴奋地换上法海的衣服,像模像样地比画了起来。何先生粲然一笑,画上柳眉弯弯桃花眼,穿上一袭青衣,手执三尺龙泉剑。少佐不由得呆了,眼前哪还有什么何先生,只是一个明艳照人的青蛇。何先生双眸如星,眼波流转,剑舞生风,唱道:

“报仇雪恨返江南,救姐姐、出磨难,再找法海上金山,邀请火神来助战,摧毁那雷峰塔,娘娘再现彩云间。”

唱罢,余音未了,青蛇莲步轻移,青衣飘忽,嘴角轻扬,邪魅一笑。少佐手舞足蹈地跟着旋转,袍袖缠绕之间,却见那青蛇剑指法海,法海扭动挣脱,反身钻进蟹壳里。

青蛇巧笑嫣然,纤指轻晃,旋即一阵烈焰瞬间在他们周身燃烧起来,龙泉剑在火焰中寒光闪动,惨叫之声从蟹壳中传出,门外的日本兵冲进来,还没等日本兵射出子弹,屋内瞬间燃起的大火便已吞噬了所有的一切。

一年后,日本兵撤出古镇。

每当夜幕降临之时,一白衣女子在那炮火摧毁的断木桥上,唱着:“难得是患难中一家重见,学燕儿衔泥土重建家园,小青妹搀扶我清波门转,猛回头避雨处风景依然。”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衣女外柔内刚,即便身为女伶,也不惧怕日寇的威吓,虽遭折磨仍不屈服,不为其演唱,展现其铮铮傲骨。
B.文中何先生虽是一介书生,但也是性情中人,只因意中人白衣女不愿为日寇表演而惨遭酷刑,故怒发冲冠为红颜,甘愿牺牲自我拯救知音。
C.白衣女断桥吟唱,表达出对何先生的思念和舍身相救的感激,饱含着对劫后古镇重建的希望,体现了中华儿女面临外来侵略时的不屈精神。
D.小说将戏剧《白蛇传》白素贞、青儿、法海三个角色与文中白衣女、何先生、日军少佐的命运相联系,让读者在感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国恨家仇。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善于把握细节,文中多次通过描写眼睛来丰富人物形象。如白衣女演唱时与何先生的目光流转,显现了二人的相知相惜。
B.小说人物语言内涵丰富,文中多次出现人物借用戏中唱词来暗示情节发展,表现情感,如少佐借用法海的唱词,暗示白衣女的被扣和受刑。
C.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手法来刻画日军少佐这一人物,先描绘其对戏剧的痴迷,而后揭露其阴险狠辣的真面目,将其觊觎我国文化瑰宝的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
D.本文巧用隐喻。蟹壳既是戏曲道具,也隐喻日寇如螃蟹般横行中国,同时也是螃蟹死后的躯壳,暗示了侵略者必将被消灭的下场。
3.请分析以《青蛇》为标题的用意。
4.本文体现了“在雅致中展现精巧”的特点,请在“雅致”与“精巧”中任选一个方面,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2023-02-17更新 | 13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康家戏匣

相裕亭

康家是盐区的大户,鼎盛时期,有着“驴驮钥匙马驮锁”之说。可见当初康家的庭院有多大,开门的钥匙、锁头,都要用驴马来驮,了得!

康家戏匣就是那个时期的产物。

至今,盐河两岸上了岁数的老人们提起当年康家戏匣,还禁不住连连咋舌 :那玩意,奇了!月明星稀的静夜里,那小小戏匣里传出的唱腔,顺着流淌的盐河水,能传出十几里外去。

现在想来,那就是一台东洋人玩的留声机。不过,在那个连电灯尚不知何物的年代里,康家老爷子能整来那么个手摇式的戏匣,不亚于当今哪位款爷购来一架私人直升飞机。为此,康家老爷子爱如珍宝,专门请来苏州匠人,做了一个颜色与之匹配的黄花梨木的戏匣子。

庚子事变时,康家老爷子死于战乱。饱受炮火洗礼的康家大院,落到大少爷康少千的手上时,他算是悟出了人生的“真谛”,一改老爷子创业、守业,严谨持家的做派,玩起了坐享其成的招数——卖家产。

康家的家产有多大?多厚?无人估得清、说得透!只见康家大少爷一件一件掂当着卖,先珠宝、后字画。后期,康大少爷染上了鸦片,一发不可收!家中的瓷缸石佛,硬木家具也往外搬。等到康大少爷把老爷子传给他的那台留声机也搬进盐河码头的容古斋时,容古斋的老板就猜到康家的家底子大概是到了水干拿鱼的时候了。

果然,没过两年,康家大院被人抵了债。不过,那时间,康家大少爷已经死了,临到康家第三代长孙康小米来收拾残局,他领着一家老小搬出祖宅,稀松可怜地跑到盐河口盐工们“滚地笼”的地段儿租房子住。可想而知,康家到了什么地步。

这人世间的事如同飞蛾昆虫一般——飞一辈儿,再爬一辈儿。康家老爷子用尽毕生精力,把康家的产业推向辉煌,轮到康家大少爷持家时,他便换了一种逍遥自在的活法,将康家的老底子翻弄个底朝天。赶到康家穷途末路了,康家的长孙康小米当家理财时,他做梦都想让康家东山再起。

然而,时局不由人。轮到康小米励精图治、追寻豪门的时候,此地已经解放了。所幸,那时间康家没了庄园、没了盐田,无须政府将他们康家扫地出门,他们康家先行一步,跨入贫民行列,反倒落了个无财一身轻。但,康家的祖宅还在,康家的诸多珠宝、古玩字画,还在世间广为流传。只可惜,康家的后人已无力追回了。

七十年代初,年近花甲的康小米,听说省城拍卖行,要拍卖他们康家那件红极一时的戏匣子,康小米动员康家老少几代人,有钱捐钱,有物捐物,他想去赎回那件标志着他们康家辉煌的玩意儿,以警示后人,铭记他们康家的过去。

没料到,此时那戏匣的身价,已不再是那台留声机,而是装留声机的那个黄花梨木做的戏匣子。玩古董的人都知道,上等的黄花梨木有着寸木寸金之说。而康家老爷子做那个戏匣子时,正是康家如日中天的时候,所选用的木料自然都是上乘的黄花梨木。

拍卖会上,那个头戴博士帽的拍卖师,双手捧出那个看似骨制一般的康家戏匣子时,全场顿时一片哗然!拍卖师简单地介绍了一下那个戏匣子的来历,随之,单臂一伸,报出了起拍价——两千块钱人民币。

这在那个吃饭、穿衣还很困难的年代,两千块已经是天价了。而对于早已“贫民化”的康小米来说,更是无缘与之叫板了!当天,他只带来八百块钱。就那,还是全家人捏瘪了口袋凑起来的。在康小米看来,当时收音机已经普及了,那台老式的留声机或许值不了几个钱了。但他没有料到,拍卖师报出起拍价之后,要价却一路攀升,从两千二百块,到两千四、两千八……

眼看就要往三千块钱上攀升时,康小米在一个并不起眼的角落里,突然大喊一声 :“三千!”康小米的那一声呼喊,是放开喉咙、用足了力气,大声喊出来的,刹那间,震撼了整个拍卖现场。但,无济于事。他要的那个“三千”,只停留了短短的几秒钟,很快,就被后面的“三千五”“四千”所淹没了。

尽管如此,康小米还是暗自欣慰。

在康小米看来,他们康家戏匣子,在他康小米这一代,总算是又回来了。虽说,只有那么短短的几秒钟……

文本二:

《盐河旧事》表明,相裕亭的“现代转换”并没抛弃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技法的精髓,而是熔铸了“工匠精神”,用心雕琢成篇,让技巧溶解于生活,就像让水消失于水中。传统小说中的蓄势、悬念、误导和反转,他常使用;误会、巧合、伏笔和照应,他也不拒绝;写形与写神、虚实与对比、叙述与描写,以及正叙(顺叙)、倒叙、插叙、追叙、补叙、轮叙等叙事手法,他运用得更是娴熟。但倘使你将这些技巧离析出来,又会觉得是在胶柱鼓瑟,欲辩忘言。因为作家的目的不是让你看见技法,而是要让你看见那些富有张力的情节对人性的深刻揭示,那些出人意料的反转对生活的发现,那些揭谜式的布局昭示的生存智慧。相裕亭在《盐河旧事》对传统叙事艺术所作的“现代转换”,对于当代微型小说的发展而言,启示是丰富而有益的。

(摘编自李惊涛《传统叙事艺术的“现代转换”》)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以夸张的言辞写出康家的富有,不仅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B.康小米带着全家人捏瘪了口袋凑起来的钱去参加拍卖会,体现了戏匣对康家人的重要性以及康小米的决心。
C.小说叙述了康家祖孙三代发家、败家、再努力起家的过程,折射出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后百姓生活的变迁。
D.相裕亭将其创作技巧溶于对康家祖孙三代人的故事讲述和人物塑造中,展示了他对世事的关注与思考。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人世间的事如同飞蛾昆虫一般——飞一辈儿,再爬一辈儿”,这句话以比喻的手法生动揭示了“一代不如一代富贵”的常理。
B.“康家戏匣就是那个时期的产物”独立成段,引人注目,既表达了康家鼎盛时期的戏匣的非同凡响,又照应标题,还引出下文描写戏匣的由来。
C.“月明星稀的静夜里,那小小戏匣里传出的唱腔,顺着流淌的盐河水,能传出十几里外去”这句话表现了留声机唱腔在盐河清幽静谧的夜晚显得美好动听特点,说明盐河人对留声机印象深刻。
D.当拍卖师双手捧出那个看似骨制一般的康家戏匣子时全场顿时一片哗然,说明黄花梨木确有着寸木寸金之说。
3.优秀的微型小说追求“方寸之间见天地”的奇效,文本一在情节设置上即体现了这一特点,请具体分析。
4.文本二中李惊涛评论相裕亭的小说创作并未抛弃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技法的精髓,请结合文本一对此观点加以具体分析。
2023-04-23更新 | 9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