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68 题号:143826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二鬼子

余显斌

那年,谢家少爷谢式南回来了。谢式南回来的时候,不再是当年长衫飘飘自分头,穿着西服。

谢式南说,自己去日本学习去了。

他生气了,也会学着日本话骂人——八格牙路。

大家暗地都狠狠地骂,来了一个二鬼子。

所谓的二鬼子,是针对鬼子而言。此时的鬼子,已经占据了我居住的耒阳县城,整日里瞪着血红的眼睛,如狼一般。一次,小鬼子将一个四岁的女孩扔到空中,用刺刀承接着,女孩哇的一声,叫花子王三从街上走过,一个日本兵打靶,眼睛一眯,啪的一声,叫花子王三一声惨叫,倒在地上,死了。小鬼子还相互翘着大拇指,连连“吆西”着。

大家说,这哪里是人啊?简直是披着人皮的畜生啊。

大家都恨着小鬼子,可有一个人却不,他不但不恨,还和小鬼子亲热着呢。没事的时候,就将鬼子少佐木村请到家,好吃好喝招待着。这人,就是谢式南谢少爷。因此,大家对他也恨得咬牙切齿。

更让大家痛恨的是,谢式南竟然利用和木村的关系,在街上开起了一个烟馆。烟馆,知道不?就是吸大烟的地方。

谢大少爷没事的时候,就在街上溜达,见了年轻人,就拉着手呼兄唤弟的,拉进自己的烟馆,不干别的,竟然双双对卧在烟榻上,吞云吐雾,抽起大烟来。吸大烟有瘾,去了一次,就想去第二次,然后是第三次,第四次……。

街上年轻人,一个个上了瘾。一旦瘾发,就流着口水打着哈欠,无精打采的。

一次,木村去了,见一群年轻人凑在一起,就眨巴着眼睛,问:“什么的干活?”谢式南嘿嘿笑着,得意地告诉他:“为皇军消除祸患。”

木村不解,望着他。谢式南说:“这些人表面上对皇军恭敬,谁敢说他们内心不恨着皇军。”木村听了,轻轻点头。可是,他不明白谢大少爷这样做,咋的就是为了皇军。谢式南笑嘻嘻将嘴凑近木村耳边道:“我让他们一个个吸大烟上瘾,没了力气,风一吹都能倒,还能和皇军作对吗?”

木村睁大眼睛,接着翘起拇指:“谢君,你的大大的聪明,皇军大大的朋友。”

谢式南听了,高兴得嘎嘎大笑,笑着笑着,突然停住,告诉木村:“吸食鸦片的人越来越多,鸦片已经没了,自己准备卖一些家具,再出去一趟,购买一些鸦片回来,这样,会让更多的人吸食鸦片。至于收入嘛,将来二一添作五,自己一半,皇军一半,也算自己的一点心意。”

木村看看房内的人,点点头。谢式南说:“可是,路上检查太严啊。”

木村摸摸下巴,告诉他,自己到时开张条子,就说谢式南替自己购买军用物资,免于检查。谢式南听了道:“真的?那可太好了。”说着,连连打躬,腰险些弯成了一个大虾米。第二天,他开始变卖家具。几天后,他带着几个人,吆喝着几辆马车走了,一直走向山那边。再回来的时候,车上用雨席盖着,油纸棉布包裹着,绑得严严实实的。刚进街道,几个巡视的小鬼子经过,带头的少尉大喊一声:“什么的干活?”

谢式南告诉他:“出去拉货”。

少尉向一个小鬼子示意,让去检查。

谢式南忙挡着,告诉他:“这是秘密东西,一旦露馅儿,一切都完了。”

少尉火了,用枪指着谢式南。正在这时,闻信赶来的木村大吼一声。“八嘎,谢君的物品,不许检查。”

少尉听了,无奈退下。大车一辆接一辆进了院子,车上的东西被抬进仓库。谢式南得意一笑,对木村道:“再过一段时间,所有年轻人都会加入进来的。”

木村拍着谢式南的肩,很是满意。

那天,是八月十五。八月十五,多好的日子,喝酒,吃月饼,赏月多有诗意啊。谢式南也附庸风雅,办了几桌酒席,请来木村,请来少尉,还有其他鬼子军官。

开席前,木村还特意带着部下,去了隔壁烟馆,看见里面一群年轻人正在吞云吐雾一百多人啊。

大木村再次哈哈大笑,大概看少尉有些不解,就侧过嘴,将谢式南的打算告诉了少尉。少尉连连“吆西”着,给谢式南鞠躬,深为那次鲁莽行为致歉。

然后,一群人大笑,回到客厅,开始喝酒。

一坛坛酒搬上来,拍开封泥,香气扑鼻,一个个小鬼子喝得东倒西歪,找不着北了。谢式南这时站起来,拿一碗酒对木村道:“今天是喜庆的日子,少佐要多喝啊。”说完一碗酒全泼在木村脸上。木村一愣,哇哇大叫。门帘一掀,一群人从外面扑进来,一杆杆枪对准了小鬼子。

进来的人,是那些吸毒的年轻人,不过,这会儿他们不再无精打采,而是如猛虎一般。

当天,我居住的耒阳县抗日游击队成立,后院货物被打开,不是毒品,是一杆杆长短枪。至于毒品嘛,多年后,这些战士笑着说,是红薯粉做成的,黑乎乎的,很像鸦片。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描述鬼子的暴行,既是对日寇凶残本性的控诉,也交代了谢式男到日本去学习的目的。
B.出于贪婪心理,木村少佐同意谢式南变卖家具、购买更多鸦片的提议,并亲自“保驾护航”。
C.作为谢家少爷,又有留日经历,谢式南以独特方式投身抗日,表明他是一个爱国有为的志士。
D.谢式南抗日的故事就发生在“我居住的耒阳县城”,谢式南、吸鸦片的年轻人等均确有其人。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叙写谢式南抗日的故事,欲扬先抑,先以大量笔墨描述其“二鬼子”的嘴脸,最后情节反转,结构颇具匠心,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
B.小说长于铺垫,如写耒阳百姓对谢式南之恨,一恨其衣着、言行等有“二鬼子”作派,二恨其跟鬼子“亲热”,三恨其开鸦片烟馆,祸害青年。
C.小说篇幅精短,但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不仅主人公谢式南呼之欲出,就连着墨不多的鬼子少尉暴虐、唯命是从的形象也跃然纸上。
D.小说中“连连打躬,腰险些弯成了一个大虾米”,活画出谢式南奴颜婢膝之态;“木村一愣,哇哇大叫”,细节传神,凸显其意外、震怒。
3.小说叙事视角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说说这样安排叙事视角的好处。
4.小说以“二鬼子”为标题别具匠心,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副从城里来到乡下的麻将(有删改)

余清平

你是一副麻将,产于羊城的一家高端娱乐用具公司,因此,你爱大城市,爱繁华,爱热闹。可是,事与愿违,你被帅哥买了去送给他住在乡村的父亲。

你记得那天帅哥买下你,虔诚地将你装进包里。当时,你的世界只有一个色调——黑。

等你看到阳光的时候,你却想哭,太陌生,太寂静,这是啥地方?你看看四周,没有汽车,没有霓虹灯晃到心里的七彩光亮,房子是新建的,但没装修。原来,你被送到了一个小山村。

你有了新主人,是一个老人。他虽然背驼腰弓头发白,但有帅哥的影子。你眯着眼想了又想,便猜到他是帅哥的父亲。这个人模狗样的帅哥,竟然将你当成礼物送给他乡下的老父亲。你哭你闹!你一点办法也没有,你慢慢地学会了安静,更学会了与老人对视。

老人的眼睛有些浑浊,但你一眼就看出他那浑浊里有无限的思念和忧郁。你知道他肯定是想儿子。

老人很喜欢你,天天抱着你说,我崽是个孝顺的崽,给爸买麻将,有了麻将日子就不难挨了。崽你在那边好好打工,房子装修需要钱,你娶屋里(老婆)也需要钱,爸一个人过得去,别挂念爸。

这一刻,你才理解了帅哥,也原谅了他,现在的年轻人也是不容易啊。

相处的时间长了,你说,我们来带点彩头吧,干玩,一点味儿也没有。

老人对你说,不能玩大的,那是赌博,就玩一二三,崽说过小玩怡情。老人开始是一个人玩,几天后,就觉得不过瘾,就对你说,这带彩的还真得四个人玩才有意思。老人一拍脑壳说,哦,那就喊郝才、老木和刘婆过来,一起玩。

老人拿个木炭,在桌上边写边对你说,这里坐着的是郝才,前年就死了,享清福去了;这里坐着老木,这家伙去城里与他崽一起过了;这里是刘婆,刘婆最喜欢打麻将,以前经常去别的村子找人玩,那次怎么就跌倒了,就去了,现在我有了麻将,死婆子却不在了。

你看见老人的眼睛湿湿的。老人在最后一方写了一个,说这方就是我。老人又在每一方放了八十块零钱,说老伙计们,八十块,够了,能输光八十块的,那你就够背时,没火气,活该。

你看着老人围着桌子转起圈来。一开始,老人玩得有滋有味,不论是谁和牌都很开心地笑,特别是他自己自摸时,居然常常玩得忘记吃饭。你看着也乐。有一次,老人手气太背,五十块差不多输光了。你看见老人盯着你看,脸色有些异样。老人喃喃自语,老伙计们,对不起了。

老人接连来了几次自摸。老人没笑。默然一阵,老人对你说,今天我怎么做出这种事!你看出老人很惭愧。此后,老人就不玩带彩的。

有几次,老人拎着你满村庄转。你知道老人是想找人玩,但就是凑不齐四个人。老人说他不能去别的村,怕像刘婆一样,让崽在外面不能安心打工。再后来,你看到老人的腰更弓了,老人就抱着你晒太阳,从日出晒到日落,从早晨坐到黄昏。有一天,老人说今天不晒太阳,要睡觉。老人拿出手机给帅哥打电话,但没人接听。老人就抱着你一起睡了。老人这一睡下,就再也没醒来。老人脸上的微笑,你看了却恸哭。

1.文中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说明。
2.小说使用第二人称来叙述,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3.请你就小说相关内容或艺术特色中,最有感触的地方作以分析鉴赏。
2023-01-25更新 | 8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莲圣母

冯骥才

①庚子闹义和团时,天津大乱。一群群打河北、山东来的义和团拥入天津,衣服上写着八卦字符,举着各自旗号,佩剑提刀,有的狂喊乱叫,有的阴沉着脸,叫人不寒而栗。入城后先立坛口,竖旗幡,挂红灯。城中百姓马上把大饼、馒头、大葱和香喷喷的油食送来。听说义和团马上就要和租界里的洋人大打一仗;马家口和老龙头那边已经有了火光,义和团正在那边烧洋人的“狗窝”。

②老城里人居十万,义和团一来至少二十万。这些年天津人和洋人打过不少仗,不管打赢打输,从不怵洋人。

③一天傍晚,城中各团都跑到城外,沿着运河两岸,人马整齐列出阵势,一片刀光剑影连同呼呼燃烧的火炬,倒映在河中。可这么大的场面居然听不到半点儿人声,静得出奇,也静得吓人。据说是黄莲圣母带领红灯照的船队由南边开来了,说到就到。

④这些天有关红灯照神兵天降的消息传遍津城。一样揭帖贴满了城里城外:“男练义和拳,女练红灯照;踹开紫竹林,大刀砍洋人。”

⑤可是红灯照嘛样,谁也没见过。都说是些大姑娘小媳妇,穿一身红,个个貌美如天仙,手里握着灭洋人的法术。首领黄莲圣母美过天仙,好赛天后宫里的娘娘像;要说她武艺之强和法术之高,各团大师兄都差一大截。

眼瞧着,运河上真的来了一队大船,桅杆上挂满红灯,一直开到贾家胡同停住,红灯照们出舱登岸,个个红裤红袄,背插银刀,一手拿红折扇,一手提红灯笼

站在岸上的义和团一见红灯照,一齐单手竖立胸前,同时低下头来,不能瞪着眼瞧。黄莲母不出舱,不露面,各团大师兄全要进舱拜见。大师兄张德成、曹福田等站成竖排依次入舱,好像进庙拜佛

⑧这一来,就招得天津人对身世不明的黄莲圣母胡猜乱想。有人说她名叫林黑儿,自小从父学武,随父卖艺,父亲惹了洋人入狱死了,她怀恨报仇。也有人说她根本不是凡人,是王母娘娘附体,能降神火烧掉紫竹林。天津码头人杂嘴杂,有的说她是河东跳大神的巫婆,甚至说她是侯家后妓院里一个挺邪性的土娼。坏话一出来就会占上风。

⑨三天后一早,红灯照忽然全从舱里出来,在岸上列队。刹那间,三千红灯照背插钢刀站成一片,右手提灯,左手执扇。黄莲圣母仍然没露面,由一位头发梳成高髻的“三仙姑”引着排队入城。城中义和团早已分列街道两边,守护着红灯照。红灯照一进城门,便一齐跺脚。数千人跺脚响声震地,尘土遮天,气势压人。这便是红灯照出名的“踩城”;踩城就是压邪气,震洋人。

⑩红灯照先在城里踩了一圈,然后来到教堂前。五百红灯照摆出一个阵势,突然一个四人抬的轿子出现,好赛由天而降,轿子直对教堂,敞开轿帘,瞧不到里边的人,可是人人都知道黄莲圣母就坐在轿子里。不知黄莲圣母在轿子里施了嘛法术,只见站在轿边的三仙姑跑到教堂门前,一脚踹开教堂门,回头大叫一声:“烧!”

⑪五百红灯照上去把手里的红灯一齐扔进去,登时教堂里边轰轰炸响,大火黑烟冲天而起。五百红灯照同时举起左手,朝着大火摇起了手里的小折扇。小扇如有神力,眼看着火势猛起,愈烧愈旺。在众人呐喊助威声中,顷刻教堂烧成了一个黑乎乎的废砖窑,然后稀里哗啦成了一片废墟。

⑫黄莲圣母大显神威的事,传到了总督裕禄的耳朵里。三天后裕禄把黄莲圣母和张德成等师兄请到了总督衙门,共议攻打紫竹林洋人的大事。至于裕禄与圣母怎么见的面,说了嘛话,谁也不知道。只是抬轿子的轿夫听到裕禄问圣母:“洋人会打进天津城吗?”圣母隔着轿帘只说了三个字:“不当紧。”这话好赛没说出嘛,可是细一琢磨,这话却是又大气,又有根儿,拿着天大的事不当事,叫裕禄心里有了底,喜笑颜开,当下送了圣母一大捆黄布做旗子。

⑬黄莲圣母回去就用这捆黄布做了一个特大的幡旗,上缝四个墨色大字:黄莲圣母。幡旗高挂在大船的桅杆上,两边再配上两串红灯笼,威风十足,入夜之后更加耀眼。天津百姓天天晚间跑到贾家胡同口对着这大船摆案烧香,拿她当神仙,求保平安。各种坏话全给一扫而空。

⑭红灯照每隔七天踩城一次,给自己壮势,给义和团师兄们壮威,也给城里百姓壮胆。每踩一次街,天津人觉得浑身的力气和精神都加了一倍。于是踩城改作每隔三天一次,后来干脆就一天一次了。

⑮打仗时,红灯照常常出征,飞天降火,火烧租界。这时候,关于黄莲圣母的说法又多又神,却一直也没人见到她的模样。想想看,一个女子,能带数千女兵,威镇津城,叫一品大臣也弯下腰来,还飞身杀洋人,刀枪中出生入死,能是凡人吗?

⑯庚子之战,义和团败了,红灯照大多不知去向。洋人们闯进天津城,见到穿红衣的女子就开枪,其实红衣女子未必都是红灯照。天津女子素来好穿红衣,这事后二十年,天津城里看不见穿红衣服的女子了。

⑰至于黄莲圣母的下落,据说洋人在三岔河口一带抓到了黄莲圣母和三仙姑,一度关在总督衙门的大牢里,洋人还给她俩拍了照片,后来被作为战利品押到西方展览。

⑱这说法天津人不认。他们说,照片上这两个被俘虏的女子,看上去是普通人家的妇女,肯定是洋人为了炫耀武力,瞎编的。连天津人都没一个见过黄莲圣母,洋人凭嘛说是?这只能说,洋人虽然打赢了,可心里还是怕咱的黄莲圣母。

(选自冯骥才《俗世奇人》,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按时间顺序,以第三人称视角清晰地再现清末天津城的社会现状以及当地百姓的思想状态。
B.文章字里行间虚实相生,既有对历史现象的客观还原,也融入了大量虚幻信息,行文摇曳多姿。
C.小说中的天津市民身上有着鲜明的劣根性,既有人云亦云的盲从,也有盲目迷信圣母的自负。
D.文章叙事中融入不少心理描写,如天津人对黄莲圣母身世的猜想及对洋人所拍圣母照片的推测。
2.文中划横线处关于黄莲圣母率红灯照进津靠岸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挂满红灯”“一直开到”“个个”“一手”等用语,写出了红灯照进津的盛大排场和威武气势。
B.“眼瞧着”“真的”等用语隐含着天津人对红灯照进城的强烈好奇心和期待感,呼应上文人们对红灯照的猜测。
C.“一见”“一齐”表现出气氛的庄重,“单手竖立”“低下头”等动作描写,展现了义和团丝毫不敢僭越的虔诚。
D.师妹黄莲圣母不出舱,而大师兄们排队入舱拜见,侧面突出了圣母武艺之强和法术之高,超过各团大师兄。
3.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黄莲圣母的形象特点。
4.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画蛇添足,删去更加意味深长。请谈谈你的看法,并阐述理由。
2022-11-21更新 | 18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毕飞宇

这个冬天特别冷。

祖父神情淡然,但手指头在动,是欲言又止的那种动,祖父的大限不远了,他要对我交代什么了。

父亲看在眼里,退了出去。望着父亲的背影,祖父很轻地咳了两声。我了解我的祖父,祖父的咳嗽大部分不是生理性的,是他想说些什么,却不知道怎么说。

作为物理老师的儿子,父亲最有机会上大学;但是,祖父把时间全部给了学生,父亲在另外一所中学读书,父亲没有考上,祖父的57个学生考了31个,在当年,这是“放卫星”般的天文数字。九月,省报的记者把祖父的故事写成一篇长文:《春蚕到死丝方尽》。黑体的通栏标题很吓人的,还配了祖父的一张标准像。

祖父在享尽殊荣的同时冷静下来了,突然就有了愧疚。他建议他的儿子去补习。可祖父忽略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春蚕》是一只无坚不摧的拳头,把父亲的自信给砸烂了,父亲拒绝了“春蚕”的建议:“忙你的去吧。”

父亲不是省油的灯,他模仿祖父的笔迹给教育局长写了一封信,要求他给自己的儿子安排一份工作,口吻酷似祖父。那些年,这样的事求之不得呢。局长爽快地让父亲进了县教育局。

一月后,祖父急匆匆地来到了父亲的办公室,他瘦小的身体暴发出了雷霆般的震怒:上补习班去!局长打圆场了:“教育局挺好的……”祖父指着局长的鼻尖:庸俗!鼠目寸光!一年之后,祖父做了校长,而教育局长有机会出任副县长了。在组织部人员面前,祖父重复了那六个宇,教育局长功亏一篑,他的委屈和愤懑落在了父亲头上。

父亲是祖父的一块肿瘤,硬硬的,始终长在祖父的体内。祖父很少喝醉,但是,只要喝醉了,他都要来一次规定动作:跪在马桶前沿,对着马桶一口一个“对不起”,呕吐出来的“对不起”毁掉了这一对父子,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他们也说话,却不看对方的眼睛。

但醉后的祖父说得最多的却是一届又一届的高材生,祖父记得清清楚楚,涉及面极广,诸如名牌大学、国家机关、公司名称、荣誉机构,院士、教授、研究员、副省长、副县长,办公室主任、董事长。也有记不住的时候,他在记忆阻塞之前往往要做一次深呼吸,随后,一声长叹。这一声长叹比马桶的下水道还要深不可测。

祖父的癖好,往好处说,爱才;往坏处说,他眼里其实没有人,只有高智商,他酷爱高智商。一旦遇上,不管你是谁,他的血管就陡增激情,奔涌起宗教般的颠狂和牺牲精神,沉着,持久。“爷爷做了三十五年的教师,三十二年的班主任,九年零十个月的教导主任,六年零八个月的副校长,两年半的校长……”祖父对自己还算得意。

父亲退出去了,我打破沉默:“嗨,不就是爸爸那点事嘛……”

祖父说:“这事吧,我有责任。我呢,痛苦了好久。你爸退休那天,我就释怀了……”

我很意外——他的眼神里不是释怀。

“……你说……你说我能得到多少个花圈呢?”祖父凄然地望着我。似乎鼓足了勇气。

这算什么事呢。

“当年荣校长182个。我数过两遍。”祖父十分凄凉地憋了半天,轻声却又清晰地说。

荣校长的职务是祖父接替的,“182”也成了祖父岁岁年年的梦。

“你想要多少个就有多少个!”我想让说话轻松一点,特地挑选了嘻哈的语气。

“不能做假。”语气剥板,严厉,中学教师特有,“不能做假!”

祖父赋闲多年了,他又不像荣校长在岗位上轰轰烈烈地倒下去的;再说了,这年头早就不是1982年了;再再说了,这是什么时候?大家都忙着过年呢。

我的祖父,我们县里最著名的物理老师兼中学校长,他死在了小年二十六。这一天特别特别地冷。

祖父曾为解寂寞,开了微博,我在上边发了讣告。微博长久寂寞。

我取出钱包,来到了花圈出租处,要来纸,笔,墨。我努力回忆祖父大醉的那些夜晚说出的那些名字职务单位,我不可能记得住,但意思无非是这样的——

剑桥大学东方语言学中心副主任罗绍林遥寄哀思

斯坦福大学高能研究所研究员茅开民遥寄哀思

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储阳遥寄哀思

……

一口气写了两个多小时,并不悲伤。事后我没有数,我不想知道具体数据。

世界就在这里了,我亲爱的祖父,你桃李满天下,——这从来就不是一件虚拟的事。

父亲没有给祖父送花圈,只是亲笔书写了一幅挽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父亲一直站在遗体旁,却没有瞻仰祖父的遗容,一秒也没有。他紧抿双唇,头有些昂,目光在扫视他手书的挽联,最终落在下联上。他没有泪,但是,毕竟上了岁数,有了水光,眼神很亮,像洞穿。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教育局长因祖父是名人而为父亲安排工作,后又因未能如愿升官而迁怒于父亲,这说明他原则性不强,也是一个小肚鸡肠之人。
B.“醉后的祖父说得最多的是一届又一届的高材生”表现祖父只在意高智商的学生,而忽略父亲,这也侧面反映出社会上人情冷漠和教育中德育、智育问题。
C.本文思路清晰,叙述手法巧妙。以我们和祖父的告别为主线,运用插叙让父亲的故事自然插入,使文章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D.小说后面写到“他死在了小年二十六。这一天特别特别地冷。”表面上是写天气的“冷”,却也让人联想到祖父去世葬礼的冷清和他引以为豪的高材生们不懂得感恩的冷漠。
2.小说为什么以孙子“我”的视角叙述故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虚拟”作为本文的标题,蕴藉丰富,试结合文本分析其含义。
2022-01-02更新 | 21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