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68 题号:1444800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追寻上甘岭神枪手

肖勤

刚过去的四月和以往不同,从山西打工回乡的邹军发现,祖父邹习祥的墓前插满了白色的菊花。远道而来的一个个陌生人满怀敬意地看着邹军说,原来,你的爷爷,就是当年著名的志愿军狙击手!

发现邹习祥的英雄事迹,对我来说是个偶然。在采访贵州省抗美援朝二等功臣杨作云的过程中,对军史一无所知的我查阅了大量抗美援朝相关史料。在《解密上甘岭》和聂济峰口述《上甘岭:攻不破的东方壁垒》等书籍资料中,我不止一次看到同一张照片、同一位志愿军战士——他潜伏在灌木丛中,冷眉斜竖、目如利箭。

那是去年秋天的一个傍晚,窗外吹来微凉的风,翻动了桌上的书稿,这位志愿军战士锐利的眼神又出现在我面前。我盯着照片下那行字;“45师135团1连狙击手邹习祥,一直活动到敌人前沿的灌木丛里,用七十八发子弹歼敌三十九人,战后,荣立一等功。”邹习祥、狙击手……我突然想起,曾听说务川县有一位从抗美援朝战场上归来的老兵,也姓邹,枪法很准……我立即打电话到务川县请求查询。

很快,县里回话说,是有一个神枪手,仡佬族,名叫邹习祥。但是因为患胃癌,已经去世好多年了。惊讶、意外和遗憾一起向我袭来,我黯然看向书稿上的照片,沉思良久。山河无恙、人民幸福,一切都那么美好,如他所愿;可我们竟然不知道身边有这么一位大英雄。

务川那边也很震惊,上甘岭的狙击英雄?我们县里有一位上甘岭的战斗英雄?

放下电话,我们迅速启程去往邹习祥的老家。秋天的高原草场已经进入冻雨季节,一路上雾雨纷飞。远远的,我看到一个小小的山坳,山坳旁有几栋整洁的老屋,邹习祥的儿孙们就居住在这里。

坐在火炉旁,邹习祥的家人看着我们带过去的一本本资料,当看到邹习祥的照片时,他的小儿子邹书敬忍不住热泪长流。因为身体不好,六十四岁的他已经无法开口说话,只是紧盯着那张照片,双手不断颤抖。孙子邹军和邹银强则瞪大眼睛,喃喃道,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爷爷穿着志愿军军装的照片……我们只有这张。

说着,邹银强递过来一张陈旧泛黄的照片。

照片里,年老的邹习祥身穿蓝布中山装,脚上是一双沾满泥巴的解放鞋。整个装束和普通的农村老人没什么区别,唯一不同的是笔挺的坐姿、炯炯有神的双眼和两道不怒自威的竖眉。只听说过他枪法很准。围拢过来的乡邻和老人们啧啧赞叹,哪晓得他恁厉害,他也是,恁甲(务川方言,意为“这么厉害”)的事,怎么就不说呢?

说什么?我耳畔回响起采访抗美援朝老兵时经常听到的一句话——说什么?说自己英勇?还有那么多英勇的都埋在战场了,自己说什么?!

青山不语、英雄无言,沉默的岂止一个邹习祥。2019年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大阅兵,空降兵战车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一面密布三百八十一个弹孔的战旗迎风飘扬,那是邹习祥所在第15军浴血上甘岭后保存下来的一面战旗,它属于中国人民志愿军15军、属于上甘岭特功8连、更属于顽强英勇的中华民族,同样,也属于贵州大山里的农民邹习祥。

我爷爷在上甘岭到底做了些什么?邹军和他的家人迫切地看着我们。

时间回到1952年的4月,朝鲜上甘岭的白雪正在融化,邹习祥所在1连守卫的537.7高地北山,是第15军三十公里防御正面上最突出的阵地,与敌所在的高地南山相峙,两阵地相距仅有一百来米。

由于1连缺乏强大的炮火支撑,敌军气焰一度十分嚣张。邹习祥和战友们每天都要忍受对面阵地上敌人的肆意挑衅,眼睁睁看着他们在阵前三五成群地晒太阳,志愿军们却只能困在简陋的工事里。

后来,随着一线坑道阵地初步完成,志愿军有了坚实的地下长城,15军决定按照“零敲牛皮糖”战术,开展冷枪冷炮运动,好好打一场。邹习祥所在1连迅速响应,从4月17日到10月13日,只用了短短五个多月时间就歼敌八百余名。被喻为“神枪手”的邹习祥更是创下了七十八发子弹毙伤敌三十九名的优异战绩,荣立一等功。敌军被打得惶惶不可终日,在换防时惊恐地将537.7高地北山称为“狙击兵岭”。

在志愿军15军资料中,有关邹习祥的记录基本终止在1952年10月。10月14日凌晨,惨烈的上甘岭战役打响了,邹习祥和战友们忍受着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坚持作战,一次又一次收复阵地。在无数次生死之际的残酷战斗中、在打得“人死枪毁阵地烂”的上甘岭,我们已经无法分辨出哪一响射击声来自邹习祥的枪,我们只知道,在他沉寂多年的档案里,留下了歼敌二百零三人的记录。

1952年12月1日,那一天,漫天大雪,志愿军15军召开了上甘岭战役胜利祝捷大会。

我想,队伍里的邹习祥,在那场大雪中,就已决定把自己的所有功绩和记忆都留在这片土地上,让它们和洁白的雪花一起、和长眠在这片土地上的战友一起。

当然,这只是我的想象。

今天的务川,广袤的栗园草场,牛羊成群,宁静安详。

崇尚英雄、敬畏历史,有些过往,远去了,仍值得一提再提;有些人,故去了,仍值得永远铭记。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得知邹习祥是上甘岭的战斗英雄后,务川县的相关人员语气中充满了疑问,这从侧面反映了邹习祥退伍后的低调。
B.文章抓取了一个细节“密布三百八十一个弹孔的战旗迎风飘扬”,表现了志愿军乃至整个中华民族英勇顽强的精神。。
C.“今天的务川,广袤的栗园草场,牛羊成群,宁静安详”描绘了务川幸福的生活,象征着英雄的崇高精神,深化了主题。
D.文章以邹习祥这个志愿军战斗英雄为切入点,以小见大,展现了抗美援朝志愿军的整体风貌,表达了对他们的崇敬、缅怀之情。
2.文章中两次写到了邹习祥的照片,分别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请梳理文章的叙述顺序,并简要分析这样的叙述顺序有什么好处?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秋天的梨花

赵淑萍

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也是最受父母宠爱的孩子。

那一年,一个秋日的黄昏,难得度假的父母在老家的田野里散步。突然,母亲看到梨树上,     有几朵梨花开着,洁白无瑕的小花,在绿叶间,如此清新,如此明媚。

怎么秋天也会有梨花开呢?打小在城里长大的母亲觉得很新奇。父亲说,十月小阳春,天气和暖,所以,有梨花开。就是那个假期后,母亲粘酸嗜醋,怀上了她。此时母亲已年近五十,亲友们都建议她不要这个孩子了。

可是,母亲想起了三十年前的春天。那时,日寇入侵,精通医术的父亲参加抗日救卫队去了。父亲在战场上救死扶伤,母亲则摸着个大肚子,在父亲的老家,一个小山村待产。母亲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孩。可是,孩子出生不久就身体泛紫,嘴唇发乌,面色苍白。母亲首次生产,毫无经验。旁边人也不懂,不如道这是新生儿窒息,应该采取急救措施,还在一旁摇晃、安抚,就这样,孩子夭亡了。当时,母亲记得,春天,下了一场雨,屋外的梨花,一朵朵都含着泪。母亲的泪,也像雨一样,不住地流。

后来,战争结束了,父亲和母亲团聚了。再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父亲和他的同仁们一起创建了市中医院。在她之前,父母已有了五个孩子。想起盛开在秋日黄昏的梨花和那个多难的春天,母亲有种预感,是不是三十年前的那个孩子又回来了。于是,不顾劝阻,母亲执意要生下这个孩子。也许是出于对第一个孩子的负疚,父亲有生以来第一次接生,他亲自把这个小女儿迎接到了这个世界上。

她来到这世上,受尽了父母和哥哥姐姐们的宠爱。哥哥姐姐们个个都跟着父亲学医,很小的时候就背《汤头歌》,抄方子,而她不喜欢,她喜欢背唐诗宋词。破天荒的,父亲允许这个最小的女儿不学医,由着她的兴趣。最后,她成了一名出色的图书编辑。这样也好,我们负责给患者诊治,你就负责给一本本书把脉。父亲说。

三十多岁时,她一次外出采风回来,突发恶性疟疾,剧烈头痛、呕吐,有性命之虞。平时对她视若珍宝的父亲,这次狠心开了足够剂量的砒霜。这砒霜的量,令从医的哥哥姐姐们都咋舌。结果,把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这让父亲在中医界的声誉达到了顶峰。

毒药猛剂善起沉疴,虫类搜剔能疗痼疾。父亲的用方让同行叹服。

退休后,父亲仍然被聘为中医院的顾问,每星期还去坐堂。为了中医院迁址重建,父亲多方呼吁,四处奔走。而新的中医院大楼落成的那天,父亲病倒了。

连日来,他高热不退,嘴里又说着黄芪”“白术”“当归等。每次,父亲发高热,不说胡话,只喊药名。他们多希望,95 岁的父亲,能够再次扛过去。可是,这次,却扛不过去了。那天,父亲清醒后,把他们都叫到床前,吩咐后事。最后,把她单独留下。

孩子你知道吗?爸爸一生行医,救活无数人,但是,难免有疏漏误诊的时候。还记得那次我给你看病吗?在你之前,也有一个姑娘,我太谨慎,用的砒霜剂量不够,最后,没能挽回她的生命。到了你这里,我纠正了,所以,把你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了。爸爸这些年,把自己误诊的病例都写下来,结集成册,希望你给我编辑出版。父亲让母亲从抽屉里捧出一沓稿纸。

她沉默了。她明白,以父亲的声望和地位,出版这本书,会给他带来什么。但是,出版这本书,对中医界来说,却是一种福泽。父亲看着她,父亲的眼神,如此明亮,如此坚定,容不得她犹豫,她点点头。

《误诊记》出版了。她和哥哥姐姐们校了又校。封面上,夕阳中一枝梨花,洁白无瑕。

文本二:

鲁镇永远是过新年,腊月二十以后就火起来了。四叔家里这回须雇男短工,还是忙不过来, 另叫柳妈做帮手,杀鸡,宰鹅;然而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祥林嫂除烧火之外,没有别的事,却闲着了,坐着只看柳妈洗器皿。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唉唉,我真傻。祥林嫂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

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痕,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

唔唔。她含胡的回答。

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 我么?……

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 阿阿,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

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

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着。她笑了。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祥林嫂似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摘编自鲁迅《祝福》)

文本三:

冯骥才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人在路上走,那就是散文。如果摔了一跤掉到河里去了,那就是小说。那么我想,你摔了一跤掉到水里面去,你怎样摔跤的呢?你掉到水里面去,你这个反应如何呢?别人又对你做了些什么呢?然后这个故事就可以展开,你如果把这些写得细致传神,那你就喊成功啦。

接下去我要讲一讲人物。小说就是要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的人物。我觉得小说还有一点就是它偏爱小人物和边缘人物。还有一点呢,我要说这个文学当中的。你一定要把他刻画得非常地生动。至于他到底是好人坏人,你不要去纠结这个,我觉得作家的使命就在于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极鲜活,这就可以了。至于读者怎么去看,是读者的事情。作家给读者留下的空间越大,说明他的小说越是成功,如果说他写的这个人,符合以上特点并且能够引发一场争议的话,说明这个小说人物塑造是最到位的。

(摘编自新浪网《赵淑萍老师谈小说创作》)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多次写到梨花,渲染了氛围,契合人物心境:作者赋予了梨花某种特殊的含义,增添了文章的艺术性。
B.父亲形象感人至深。日寇入侵,他参加抗日救卫队,救死扶伤,建国后,他为中医院的创建重建,竭尽心力。
C.小说运用了倒叙手法,讲述了三十年前的春天发生的故事,交代了她在家中受宠的缘由,丰富了小说的内容。
D.这篇小说将平常人、寻常事当作描述主体,从看似不经意之处,探求人生真谛,挖掘着寻常之中藏匿的价值。
2.结合文本一分析,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她”还是她的父亲?阐述你的理由。
3.请根据文本三有关小说人物塑造的理论,分析《祝福》中的柳妈形象。
2023-07-27更新 | 6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几天之后,在少平即将离开省城的时刻,金秀和兰香相跟着来旅店找他,想陪他出去到街上转转。但少平推诿着不想去。最少在眼下,他不愿带着脸上的疤痕,和任何女性相跟着逛大街,他无法忍受陌生人用异样的目光看他和身边两个漂亮的妹妹。说实话,对脸上的那道疤痕,尽管他显得不在乎,但内心却为此而万般痛苦,爱美之心人人有,更何况,他正当青春年华!至于他的脸究竟被毁到了何种程度,直到现在他都没有勇气去照镜子。

金秀见他执意不到街上去转,就提议他们三个人一块到她的宿舍去坐坐;她说她们宿舍实习的同学都没回来,就她一个人。医学院离这儿很近,少平也就同意了。

三个人到医学院金秀的宿舍后,金秀特意让少平坐到她床上休息。她让少平先一个人待一会,自己随即又拉了兰香,到外面去采买吃的,她想好好款待一下少平哥。

兰香和金秀走后,少平一个人没事,就在金秀的枕头边拿了几本医学杂志看。他在无意间发现金秀床铺那头的墙上挂一面圆镜子。他犹豫了一下,过去摘下那面镜子。当镜子就要举到面前的时候,他闭住了眼睛。

他闭着眼,举着镜子,脚步艰难地挪到了靠近房门的空地上。他久久地立着,拿镜子的那条胳膊抖得像筛糠一般。在这一刻里,孙少平不再是血性男儿,完全成了一个胆怯的懦夫!我看到的将会是怎样的一个我?他在心里问自己。你啊!为什么不敢正视自己的不幸呢?

你不愿看见它,难道它就不存在吗?你连看见它的勇气都鼓不起来,你又怎样带着它回到人们中间去生活?可笑。你这可笑的鸵鸟心理!

他睁开了眼睛。呀!他看见,那道可怕的伤疤从额头的发楞起斜劈过右眼角,一直拉过颧骨直至脸颊,活像调皮孩子在公厕墙上写了一句骂人话后所划下的惊叹号!

他猛地把那面镜子摔在水泥地板上;一声爆响,镜子的碎片四处飞溅。接着,他一下伏在金秀的床铺上,埋住脸痛哭起来……

他听见了敲门声——是金秀和兰香回来了。

他爬起来,用金秀的毛巾揩去了脸上的泪痕。接着,匆忙地拿起扫帚,把满地的碎镜片扫到门后。在手捉住门锁柄的时候,他停留片刻,以便自己镇静下来——尽管他知道这是徒劳的。

在门打开的一刹那间,

他看见两个妹妹都怀里抱着一堆吃的东西,脸色苍白地愣住看他。她们显然感到这屋里曾发生了什么事,其实,他自己的神态就说明了这一点。

不过,她们很快说笑着走过来了。以后,她们一直装着没有看见门背后的那一堆碎镜片。

两个女孩子像演戏一样,大声说笑着,甚至有点咋咋唬唬,在桌子上铺开了块干净的白布,然后把那些罐头、啤酒、果子露、牛肉、面包等等吃的东西都摆好,让他坐到“上席”上,并且开玩笑称他“革命老前辈”……吃过东西后,少平没让她们送他,自己一个人来到大街上。

啊,最为严重的时刻也许已经过去了!

现在,他行走在这人流如潮的大街上,不管有多少含义复杂的目光在他脸上扫射,他也坦然如常。不知为什么,他甚至感到自己的情绪渐渐亢奋起来。

他在个体户的小摊上买了一副黑镜,随即就戴起来——部分地遮掩了脸上那道疤痕。接着,他又到商店买了一件铁灰色风雨衣穿在身上。这打扮加上脸上那道疤,奇特地使他具有了另一种男子汉的魅力——这正是他想象中自己的“新”形象。在下午剩下的最后一点时光里,他还到新华书店买了几本书。

当天晚上,他静静地坐在小旅店的房间里,分别给妹妹、仲平和金秀写了两封信。在给兰香和仲平的信中,他向他们“阐述”了他为什么现在不想来大城市工作的想法。他说他也许一辈子可能和煤炭打交道。第二天,孙少平提着自己的东西,在火车站发出了那两封信,就一个人悄然离开了省城。中午时分,他回到了久别的大牙湾煤矿。

他在矿部前下了车,抬头望了望高耸的选煤楼、雄伟的矸石山和黑油油的煤堆,眼里忍不住涌满了泪水。温暖的季风吹过了绿黄相间的山野;蓝天上,是太阳永恒的微笑。

他依稀听见一支用口哨吹出的充满活力的歌在耳边回响。这是赞美青春和生命的歌。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秀和兰香到旅店找孙少平,想陪他出去到街上转转,两个妹妹都希望帮助哥哥,希望哥哥早日摆脱痛苦。
B.慌忙地收拾东西,用毛巾揩去泪痕,但还是被妹妹看出了端倪,说明孙少平的内心遭到的打击是巨大的。
C.尽管少平的两个妹妹都装着没有看见门背后的一堆碎镜片,但是他还是受到了刺激,悄悄地离开了她们。
D.小说结尾写孙少平回到了煤矿,没有留在大城市工作,他感觉在“平凡的世界”里,自己的生命也有意义。
2.从文中可看出孙少平的情感经历了哪些变化?
3.从小说中可以看到,孙少平的经历可谓不平凡,那么如何理解小说的标题“平凡的世界”?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
2020-09-27更新 | 17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酒 徒

芦焚

黄昏不知从何处来,起初燃烧着这小城镇,橘红的光芒非常刺眼,渐渐沉入烟雾。黄昏是寂静的;又仿佛很不安,有什么低声骚嚷着,极诡秘的样子。那低微的声息究竟是什么呢?至今还是一个谜,没有人去想它。情形似乎很不妙,也许要发生什么不平常的事了罢。然而还好,居民在打呵欠了,且咳嗽着,表示从无意外降临。

在一切都照规的境况中,老人一拐一斜走来,在旅店门口下马石上坐了,等待意外的旅客,或载重的远道牛车,讨几个酒钱。他肘节支着膝盖,两手捧住斑毛茸茸的头,颤巍巍抖着。面颊浮肿,网满血丝,那极其坎坷的脸,倒象庞大而干瘪的番薯。眼是红烂了的,频频淌着泪,他不时用粗砺如石的手抹拭。夕阳悄悄照耀四周,在他沾着草屑的发与胡须丛莽中燃烧。

“你又醉了,老朋友。”

旅店附设饭铺的青年伙计向他走来。“还不改改?浪当到老,醉八仙哪。”

“走,不要来缠我!”

“那么老婆跑了呢,那才舒服!”

伙计喃喃嘲笑着,走开了。

老人仍毫无所动的坐着。无论弄出什么乱子,这老人见惯了,从不发生什么感应。在他觉得一切都是乏味的,只是人要这样那样罢了,有什么关系呢?他只需要沉浸在一件东西里。那是酒。

二十年前,这条街有着非凡的热闹。那时老人尚年青,并不就叫作醉八仙,开一家旅店,乃祖宗遗荫。这少壮店主为人大量和善,豪爽好客,时常给客人以人情或钱财上方便;因之生意不同别家,特别兴隆。上自过往商客,下自江湖私贩,凡从这地面走过的人,没有不晓得"么宾店子"的;就是常出门行脚的畜牲,听见么宾这名字,也要竖起耳朵,记得他家水草新鲜香甜, 不愿投宿别处。

只是有一个缺点,太嗜酒无度了。又是爱结交三朋四友的人,整天只是醉醺醺的。可是根据祖传的习尚,豪饮倒极其光荣。这条街永远用冷眼看乡下守财奴,若么宾的人方才被拥戴。

然而变化来了。一通火车,这条黄金的小瀑布塞绝了,聚汇七十二行的街,形同改道的河床,日益见得空阔。

么宾将店子连招牌盘了出去,结过总账,知道还剩得有一个老婆,八岁同五岁的两个儿子。

对于店子的倒掉,也不见怎么失望。他很信任自己,也信任别人。说是水流入海,水总还是有的,且会回来。

但不曾回来。境况更坏下去了。

“大地方热闹,去喝洋油啊?”

“我,祖宗就混熟的地面,我舍不下!”

昔日情形不时爬上心头。他眨着那总是流泪的眼睛,满饮一杯,喃喃叹息道:“多么热闹一番景象!唉!”

事情总不大妙。愈是沉海的人,风浪愈爱打在他头上。原来离城镇不远的去处,正逢盛大集会, 么宾踏着坚定的步伐,决计碰碰运气。不企图发横财,他明白,钱一多起来的人,便葫芦似的浮在水面上,人情,义气全拨到算盘珠子上了。他看不起暴发户,那班人全是看钱等于钱的角色。至于么宾,他永远把钱当成一杯酒的。

这天他有一件惊人的发现,田野竟青得迷人了;渡河时节,脚放在浅浅的水里竟那样舒服!况且又从集会喝得醉醺醺的,转来的途中,乐得眼都花了,还哼着久久不唱的小调。

但踏进家门,又是一件惊人的发现:老婆丢下两个孩子逃了,孩子又告诉他同逃的还有他一个朋友。

他勉强抬起眼,好象极困倦了的,低低的道:

“那是罪过的,她是个好人……她会回来……”

然而,并不曾回来。只有时想起那拐走老婆的朋友,伸开两手,极愤慨的嚷一句:

“料不到竟是一个贼……上天会看见他!……”

星宿如水,城镇沉入梦里了,连就寝最晏的五香牛肉的叫卖着也转会家去的街。这是呼声起来了,声音短促而悲哀,久久地颤抖着,宛如旷野的夜鸟。这是么宾。他醒来了,在暗中摸索着,吆喝声这街传入那街直到找见蜷伏在街角的两个孩子。抱着他们的,一个个挨次亲着,他流着泪。停一刻渐渐平静下来,觉得很害羞,用手抚摸着两个尚在梦中磕响牙的小脑袋,俯在他们脸上低声说:“现在回去了吧,唔?”

但第二天仍旧发起酒疯,仍旧殴打了他们。

么宾这名字被大家忘了,而他也把曾是店主的身份忘了,只有那长舌妇的卖酒婆娘因记性出众,不时还唠见私奔的女人的事。

卖酒婆娘要算全城唯一的好人了,未免的主顾发酒疯,不惜孱入整桶的水。伊一看见老酒徒便开了叫:“哎呀,喝得直是酒糟布袋了,醉八仙老爷!你知道你的虞美人儿怎么样逃的吗,你?”

“不要罪过……再打三两,唔?”

浑浊的小眼睛望着酒家,簌簌把起酒壶,就嘴一饮而尽。麻疯症使他好久不用杯子了

1936 年(有删改)

文本二∶

总之,各行各流的乡邻们聚集拢来,然后选出气味相投,生活样式相近,很如有面不大全者,使用取甲长,补乙之短的办法,配合起来,画几幅素描。亦即所谓的“浮世绘”的吧。这些东西有的象小说,有的象散文,有的却又什么都不像,真没有办法。关于书的名目,最初想定的是《乡党》,后来觉得不妥,改作《里门记》,但后来觉得还是不妥,终于决定“记”上面再“拾”一下,标明这里的不是专事所扬的传略,也不是老牌的记事,而是随手从家门前捡来的鸡零狗碎,编缀起来的货色。


【注】①芦焚,即师陀(1910~1988),著名作家。“芦焚”,其英文笔名,意为“暴徒”,表明其反抗意志。文本一为其短篇小说集《里门拾记》第一篇,文本二为《里门拾记》自序。
②“浮世绘”中“浮世”来自佛教用语,本意指人的生死轮回和人世的虚无缥缈。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开头着力于环境描写,描写出黄昏寂静、诡秘的特点,为主要人物么宾的出场作铺垫。
B.文本中的主人公么宾从一个大量豪爽的少壮店主成为一贫如洗的酒徒,既让人同情,又令人顿生人事沧桑之叹。
C.文中关于二十年前的叙述虽写得简略,但依然可以想见当年街道的热闹繁华,店主人么宾“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爽之举。
D.文末么宾混浊的小眼睛望着酒家,眼神中充满感激之情,凸显了卖酒婆娘对么宾的同情,表现了她善良的品性。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下马石”,是旅店前供旅人方便下马投店使用的,它既是一个时代烙印的标志,又表明么宾行乞的对象都是当年自己帮助过的外乡人。
B.“把钱看成一杯酒”,么宾先前对于金钱的态度与孔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及大诗人李白“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的洒脱是截然不同的。
C.店铺倒闭,妻子离去,人生境遇每况愈下,造成么宾悲剧命运的原因既有个人因素,也有时代影响。
D.“虞美人”为《霸王别姬》中项羽宠姬名,文中虞美人是主人公么宾的妻子,两者都隐含了夫妻分别的痛楚,传达的情意是一致的。
3.主人公么宾遭逢人生巨变,却始终嗜酒如命,原因各不相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文本二芦焚说自己的作品“有的像小说,有的像散文,有的却又什么都不象”。你认为文本一是什么文体,请说明理由。
2021-04-21更新 | 36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