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99 题号:1452078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有删改)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就是开拓,并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畅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

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有删改)

材料三:

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节选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B.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
C.“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
D.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
B.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C.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话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
D.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孟子》)
B.“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论语》)
C.“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礼记》)
D.“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
4.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
5.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达尔文的兰花

1862年,在《物种起源》发表3年后,达尔文出版了一部研究兰花的著作。达尔文研究兰花的目的,是要证明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为《物种起源》提供补充材料。

野生兰花有两万多种,花的形状、大小、颜色、香味千奇百怪,但是目的只有一个:用花香吸引昆虫(或蜂乌)来采蜜,花粉沾到了它们的身上,就能帮助兰花传粉。因此兰花的繁衍离不开这些授粉者,不管它有着什么样奇怪的形状、构造,也都是为了适应授粉者。授粉者为了能采到花蜜,也要适应兰花。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兰花和授粉者会一起进化。只有自然选择才能解释兰花构造的由来,这是达尔文研究兰花一书的主旨。

但是有一种原产马达加斯加的彗星兰却让达尔文感到了为难。这种彗星兰拉丁文学名的意思是“一尺半”,其名称源自它那“令人惊骇”(达尔文语)的花的形状:它有又长又细的花距,从花的开口到底部是一条长达28.6厘米的细管,只有底部3.8厘米处才有花蜜。“什么样的昆虫能够吸到它的花蜜?”达尔文大胆地预测:“在马达加斯加必定生活着一种蛾,它们的喙能够伸到25厘米长!”

1873年,著名博物学家赫曼·缪勒在《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的哥哥曾经在巴西抓到过喙长达25厘米的天蛾,说明达尔文的预测并不那么荒唐。1903年,这种蛾终于在马达加斯加被找到了——一种长着25厘米长的喙、像小鸟一般大小(展翅13—15厘米)的大型天蛾。它被命名为“预测”。这时候距离达尔文做出预测已过了41年。

达尔文之所以敢于做出这个令人惊骇的预测,是因为他深知自然选择的威力。兰花的花距应该略长于授粉者的喙,这样授粉者在尽量伸长喙去吸花距底部的花蜜时,身体挤压到花冠,花粉才会沾到授粉者的身上。因此,在这样的情形下,兰花的花距越长,就会迫使授粉者沾到更多的花粉,就越容易留下更多的后代。反过来,授粉者的喙越长,就越容易吸到花蜜,有更充足的营养,也就越容易留下更多的后代。如此这般长期互相竞赛的结果,使兰花的花距变得越来越长,天蛾的喙也变得越来越长。

在南非,生活着十几种“长鼻”的蛾类,它们也长着细长的喙,长度可以与“预测”天蛾相媲美,但到目前为止,在当地人们还没有发现细长的花距的花。在马达加斯加还有一种与“一尺半”彗星兰同属的兰花,它的花距还要长,长达40厘米。1991年,美国昆虫学家基因·克里茨基(Gene Kritsky)学达尔文做出预测:在马达加斯加还存在着一种未知的大型蛾类,其喙长达38厘米!

这个预测还未被证实。这种兰花在野外已经绝迹了,靠人工栽培存活了下来。它的传粉者是否也已灭绝?我们只能希望,它能靠吸取其他花的蜜而生存下去。也许用不着再等41年,又会有一种奇特的天蛾令人惊骇。

1.下列关于彗星兰进化成目前这种形状的原因,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使授粉者吸花距底部的花蜜时能沾到更多花粉,彗星兰的花距变得越来越长。
B.为了使得昆虫(或蜂鸟)能够采到花蜜,彗星兰的花距才进化成细长的奇怪形状。
C.彗星兰的花距越长,就越容易留下更多的后代,后代彗星兰的花距也就越来越长。
D.彗星兰的花距变得越来越长,是它和天蛾的喙长期互相竞赛,自然选择的结果。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达尔文认为只有自然选择才能解释兰花构造的由来,他对于兰花的研究,很好地补充了《物种起源》材料的缺陷。
B.喙长的天蛾,容易吸到花蜜,营养更充足,容易留下更多后代,于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天蛾的喙变成现在这样长。
C.1873年,著名博物学家赫曼·缪勒在巴西抓到过喙长达25厘米的天蛾,证明了达尔文的预测是有科学依据的。
D.马达加斯加的彗星兰的花距长达28.6厘米,让达尔文惊骇;现实中没有能够吸到它的花蜜的昆虫,又让他为难。
3.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兰花和授粉者会一起变化,因而彗星兰的花距和天蛾的喙将会不停地竞争,不断地增长下去。
B.如果马达加斯加那种喙长38厘米的未知大型蛾类能够依靠吸取其它花的花蜜而生存下来,那么,41年之内,人类就能找到它。
C.马达加斯加那种花距长达40厘米的兰花与“一尺半”彗星兰同属,它是从花距长28.6厘米的“一尺半”的彗星兰进化来的。
D.生活在南非的十几种“长鼻”的蛾类,它们细长的喙可以与“预测”天蛾相媲美,在那里应该有细长的花距的花。
2016-11-18更新 | 17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统的继承法中所承认的平等原则有个限制,就是同性讲平等,异性不讲平等。男女有别是天经地义,女子继承不到田产是中国农村中普遍的习惯。农田是男性的财产,农田的继承是单系的。单系继学,从一方面说,一家的农场不会因出嫁女儿而分碎,可是,另一方面说,娶媳妇时,媳妇也不带田来,一家的农场也不会增大。双方刚刚互相抵消,在农场的缩小和增大上看,女子有没有继承权,并没有多大关系的,农场虽不改因男女在继承上的平权而愈分愈小,但是因之会愈分愈零散,那却是免不了的。我们若再深入想一想就能见到土地的双系继承有很多不易实行的客观条件,在这里不妨附带一提。

从农村的区位结构上说,农田和住处不能相距太远,若是太远了,往返时间及所费劳力会影响到农田经营的效率。我们若假定农田继承是双系的,就是子女平等继承父母双方的田产,则婚姻关系在地域上就会因农田和住处间的区位关系而限制于一较小的范围中。若是夫妇原来的住处相隔很远,他们两地都有田地需要经营,田地不能因婚姻关系而搬在一起,夫妇又不能因田产分散而各自独住。在这种情形中,只有在邻近的地域中发生婚姻关系了。若是婚姻关系有其他的原因不能限于狭小的地域时,则农田双系继承在事实上办不通了,除非所有权和使用事实完全脱离关系。

我在《江村经济》中曾提到,我国的新民法因为要促进男女平等起见,确定双系继承的原则,这是没有顾到最大多数农民的实际生活情形的立法,在可以分析的动产方面,双系继承自有实施的可能,可是在不动产方面,尤其是日常要加以经营的生产工具,好像农村中的土地,在现有的生产技术之下,很少有实施的可能性。现有的土地政策,鼓励耕者有其田,孙中山先生在1912年与梁士治谈话时就提出,想要解决农民问题“非耕者有其田不可”。而继承法却间接地在鼓励不动产的所有者脱离使用,在我看来,二者是互相冲突的。

土地的单系继承虽则是农村中女子地位低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可是它确有它经济上的贡献。靠了单系继承,农场少了一个被分割离散的机会。从上文看下来,若是我们要想法免除农场因人口压力而分碎,似乎不能不采取不平等的继承原则,把继承土地的权利交给特定的少数人。这种说法似乎很不合潮流,因为在这个年头自由平等一类抽象名词的力量太大,为这些名词牺牲一些经济上的利益,似乎是大家甘心的。我在这里本来没有怂恿人舍此取彼的意思,只想指出在现有的社会结构中,二者是不能兼有罢了。

(摘编自费孝通《内地的农村》,有删改)

材料二:

继嗣指从文化意义上把某人透过其父母或其中一方与一群亲属联系起来的关系。确立这一关系的作用在于规定个人在亲属关系集团中的地位、权利、义务和继承关系等。从目前的民族学和人类学研究来看,人类社会有单系继嗣、双重继嗣、两可系继嗣等几种类型。

单系继嗣可分为父系继嗣和母系继嗣两种,通过男系或女系单线推算成员而建立继嗣群,父系继嗣是非西方社会中最普遍的形式。在单系亲属体系中,两种亲属的地位是完全不同的。如中国汉族社会的亲属制度就是一种单系继嗣,子女以父之姓为姓,它是以亲子关系为纽带的继嗣关系。双重继嗣,即双重单系继嗣,这是一种从父系和母系两种方向同时推算的继嗣,这种继嗣方式比较少见。在尼日利亚东部的雅科人中,财产分为父系占有和母系占有两种形式:父系有永久性的生产资料,如土地;而母系则拥有消费性的财产,如牲畜。母系占有在法律上较弱,但在宗教事务中比父系占有更重要。由于双重继嗣的存在,一个雅科人可从父亲的父系群继承到牧场,又可以从母亲的母系群继承到某些仪式特权。两可系继嗣是非单系继嗣或并系继嗣,即一个人既可以做母亲的继承人,也可以做父亲的继承人,但只能选一种。继嗣制度与一个社会的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靠男人养家的地方多实行父系继嗣制度。主要发生在畜牧和农业社会中;靠女人养家的地方多实行母系继嗣制度,主要发生在南亚旧大陆原始农业地区。

贵州省黔东南侗族村寨占里的继嗣制度与以上三种均有不同,用当地话来说就是:“生男孩保护(继承)爸爸(财产),生女孩保护(继承)妈妈(财产)。”如果是父母共同创造的财产,由子女们平均分配、继承。因为多年来一对夫妻一直只生育两个孩子,所以一般都是二一添作五。但是如果女儿嫁到了外村,则对家里的动产和不动产不具有继承的权利,所以长期以来,与外村男性结亲的姑娘极少见。要是有女无儿,女儿可全部继承父母购置的财产,但是祖上留下来的财产则交由叔伯兄弟平均分配,由此,父母的丧葬费用也要由他们共同承担;若是有儿无女,属于女孩子继承的那部分财产,可暂时由男孩子代为保管,到下一代有女儿时,再移交给女儿。如果有两个女儿,则属于女儿的那一部分财产平均分配,属于儿子的财产在叔伯兄弟中择一过继以继承财产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如果家中没有女孩,父母也许会在两个男孩中选择一个当成女孩养,在继嗣上既可以按照父系也可以按照母系。这种继承法完全排除了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而且为了家庭和睦,客观上也要求一男一女的家庭格局。

(摘编自沈洁《换花草:占里人口文化的环境人类学解读》)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农田是男性的财产,农田的继承是单系的,这是平等原则在传统继承法中的具体体现。
B.农田双系继承,就是儿子平均继承父母双方的田产,这样就不会把农田和住处相隔太远。
C.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中说,确定双系继承的原则,是因为国家的新民法要促进男女平等。
D.农村中女子地位低是因为土地的单系继承,但是,单系继承在经济上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顶是(     
A.人类社会有单系继嗣、双重继嗣和两可系继嗣等继嗣类型,这是从目前的民族学和人类学研究范畴来划分的。
B.双重单系继嗣是单系继嗣的一种,这种继嗣方式很少见,尼日利亚东部的雅科人就是采取这种继嗣方式的。
C.一个人不能同时作为父母的继承人,只能选择其中一方。中国汉族社会的亲属制度是不属于这种继嗣制度的。
D.继嗣制度与一个社会的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夫妻双方谁在经济上占主导,继嗣制度多会倾向于谁。
3.下列与材料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采用了引证的论证方法。
B.费孝通认为,土地的单系继承是无奈之举。
C.材料二对四种继嗣制度进行了解释说明。
D.沈洁认为,占里的继嗣制度是最科学的。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民法典规定,在法定继承的情况下,男女的继承权是平等的。试分析这种“平等”与上面两则材料中提到的各类继承法的对立统一关系。
2023-03-06更新 | 7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等国际场合深刻阐释新时代中国的文明观到亲自倡议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习近平主席一次次向世界阐述文明交流互鉴的意义,倡导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不断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青花瓷杯,茉莉花茶,马耳他圣玛格丽特中学的中国角,同学们在沏茶和品鉴中体验中国茶道。这一小小中国角,已成为当地学生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创办者阿佐帕迪老师,去年代表师生们给习近平主席写信,他引用《礼记》中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表达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同。

天下大同、协和万邦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憧憬,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的文化渊源。穿越千年的云冈石窟,多元艺术元素交融,见证了中华文明自古以来的开放与包容。

从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到组建丝绸之路国际剧院、博物馆、美术馆联盟;从搭建教育、卫生、体育、旅游等合作网络到推动青年、智库、政党、媒体对话交流,中国不断拉紧民心相亲的纽带,与世界共同描绘出一幅幅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图景,不断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今年2月,由中国与希腊共同筹建的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正式成立,两大文明交相辉映,树立文明互鉴的典范。

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面对文明冲突论”“种族优越论等论调,中国明确倡导尊重彼此历史、国情和发展道路,强调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摘自央视新闻《文明互鉴,美美与共——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十周年》)

材料二:

从历史和现实中可以看到,要想处理好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首要的条件应该是各自能够保持一种平和、谦逊的心态,就是中国古人所谓的君子之风

前几年,我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这是我的心愿。要想实现这几句话,还要走很长的路,甚至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比如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也就是各种文明教化的人,不仅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异民族的文化;做到不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去评判异民族文化的优劣,断定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

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比如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家的民众,由于受一种被扭曲的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目前,这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从另一方面说,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古脑地推销自己的文明,其实这样做会蒙住自己的耳目,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盲目崇拜闭关排外的现象。希望今天的中国学术界,能够彻底抛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

中华文明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我想我们今天尤其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办法,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要知道,不论哪种文明,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所以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

中国历史上有过这样的例子。唐朝的时候,国家昌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引起了邻国日本的关注,派人来学习,与唐朝建立了友好关系。他们把唐朝好的东西带回去,丰富了自己的文化。这段历史表明,当时的日本人是很有鉴赏力的,善于美人之美,因此获得了很多文化资源,达到了双赢的结果。

当今地球上的人类,应该比古代人具有更广阔的胸怀、更远大的目光,对于不同文化有更高的鉴赏力,拥有一个与不同文明和睦相处的良好心态。在这方面,我们的先辈留下了许多包含了深刻哲理的宝贵经验。比如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的是人们不应该做什么,而不是要求人们应该做什么;又如修己而不责人”“退一步海阔天空等等这样的格言,都包含了克己、忍耐、收敛的意思。这些都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漫长岁月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国人特有的一套哲学思想。

为了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从现在起就必须提倡在审美的、人文的层次上,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树立起一个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是人们思想观念上的一场深刻大变革,它可能与当前世界上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抵触。在这场变革中,一定会因为不被理解而引起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还会受到猛烈的攻击。但是,当我们看到人类前进的步伐已经迈上全球化、信息化的道路,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尽快解决全球化和人类不同文明如何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紧要关头,这些抵制和攻击又算得了什么?

(摘自费孝通《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强调习主席关于文明交流互鉴、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为本次新闻报道提供了重要背景。
B.材料一中阿佐帕迪老师在中学创办“中国角”,让中国茶道成为学生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子,为文明交流做出贡献。
C.材料二提出处理不同文明的关系的首要条件,即拥有“君子之风”,保持平和、谦逊的心态,懂得克己、忍耐、收敛。
D.材料一中提出的“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的观点与材料二中“各美其美”的意思相近。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提到的“妄自菲薄”“闭关排外”和鲁迅先生的“送去主义”“闭关主义”一致。
B.作者批评了发达国家的“妄自尊大”,对于只输出文明而不了解世界形势的行为进行讽刺。
C.作者认为中华文明和异文化都值得用心学习研究总结,应该以理智、稳健的态度欣赏。
D.作者提出今人如果比古人胸怀更广阔、目光更长远,就能真正做到“美人之美”了。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写法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把思想理念和新闻事实穿插交织,既体现了高远的格局,也让听众感受到鲜活的气息。
B.材料二中以唐朝时中日友好交流的史实为例,论证了对涌进来的异文化“理解”“选择”的重要性。
C.材料一中阿佐帕迪引用《礼记》中的名言,是因为他认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的文化渊源。
D.材料二中作者引用儒家名言以及格言警句,目的在于强调要有与不同文明和睦相处的良好心态。
4.请简要概括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和奥运元素巧妙结合,“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境和“冰雪五环”完美融合。请结合材料中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和“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内涵,谈谈你对此现象的理解。
2023-07-24更新 | 3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