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湖北 高二 期末 2021-03-20 5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有删改)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就是开拓,并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畅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

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有删改)

材料三:

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节选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B.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
C.“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
D.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
B.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C.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话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
D.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孟子》)
B.“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论语》)
C.“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礼记》)
D.“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
4.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
5.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流泪的骆驼

申平

冬天的沙漠,荒凉寂寥。

几个蒙古老乡正围着一头小骆驼说着什么。小骆驼看样子只有几个月大,瘦骨嶙峋,皮毛凌乱,估计它是个孤儿。这时候,有个壮汉牵了一头大骆驼走了过来。这是一匹巨驼,身材高大,背上双峰突起,头颅高昂。小驼一见,立刻冲了过去。它的眼睛里充满渴望,要不是有人抱住它,不知道它的速度会有多快。

但是,迎接它的却是愤怒的吼声,还有喷鼻摆头等表示强烈反感的动作。大驼好像在说:我不是你妈妈,赶快给我滚开!如果不是壮汉死命拉住缰绳,它也许会对这个素不相识的小家伙踏上几脚。

人们只好把小驼拉到一边去了。

这时,马头琴手从袋子里面拿出了马头琴,一个老人上前帮助他系上了一条蓝绸带。老人走到大驼身旁,把马头琴挂在它的驼峰上。大驼很不情愿,吼叫反抗,甚至回过头来 要把马头琴扯掉。谁都不明白,他们这是演的哪一出戏。

大漠空旷,冷风袭来,马头琴弦在风里发出轻柔的声响。大驼安静了一些,它仰起头来,东张西望,侧耳倾听,仿佛在寻找琴声的来源;它放开喉咙吼叫,好像在呼唤同伴的到来。

一位30多岁、身穿紫红色蒙古袍的漂亮少妇走到了大驼身过,她做了几个敬天敬地的动作,然后用手轻轻抚摸大驼的皮毛。老人也从驼峰上摘下马头零,把它交还给马头琴手。此时的小驼,被拴住了一条腿,正在远处挣扎哀鸣。它就像一个被人抛弃的孩子,在寒风之中哭泣。

少妇突然开口歌唱,其声悦耳悠扬,响遏行云。她边抚摸骆驼边唱,歌声在荒漠之中飘散开来。听不懂她唱的是什么,但是你完全可以知道,她唱的歌曲首定和母爱有关,因为她的眼睛里充满柔情——这是一种善良母性特有的柔情,她正在把这种柔情通过自己的手指,通过自己的歌声,一点点地传达给眼前这头暴躁不安的骆驼。一会儿,马头琴也响了起来。琴声配合着歌声,弥漫挥洒,犹如春风吹过草原,又如阳光雨露洒满沙漠。

荒漠在聆听。老人和孩子在聆听。远处的骆驼在聆听。眼前的大驼当然也在聆听。天空湛蓝,云起云飞,大漠苍凉。一定是大驼内心之中最柔软的东西被触动了,唤醒了,它渐渐安静下来,目光开始变得柔和。

有人乘机推着小驼走了过来。小驼看着大驼,发出乞怜的叫声。大驼这次没有吼叫喷鼻,倒是小驼战战兢兢不敢靠前。少妇停止歌唱,亲自把小驼推到大驼腹下,让它去吸奶水。大驼回头看了一下,依然显得不大情愿。小驼吃了几口奶,大概找不到母亲的感觉,就又从大驼的腹下钻了出来。它甚至来到大驼眼前,再次发出哀怜的叫声。

少妇手抚大驼,继续歌唱。她的歌声更加温柔,她的目光更加纯净。马头琴继续响着,琴声穿越时空,刺破荒凉,伴着歌声直达人和动物的内心。大驼似乎被深深打动了,它的眼睛湿润了,口中发出呜咽之声;它垂下头来,嗅了几下小驼,好像在最后确认这个素不相识的孩子的身旁,确认是否应该接受它,给它以无尽的母爱。

歌声继续响着。少妇轻柔地唱着,再次把小驼往大驼腹下送去。小驼的胆子好像大了,钻进去仰头吃了起来。母驼不动,任由它吸吮奶水,吱咂有声。歌声停了。少妇看着眼前 这对刚刚结识的母子,眼中充满欣慰,她缓缓转身离开。所有的人纷纷从骆驼身边走开。留下空间给这对通过歌声沟通相认的母子,人人脸上都挂满笑客。

马头琴继续响着。浑厚低沉的马头琴声在大漠里滚动着,飘荡着,犹如江水,一波又一波地冲击着人和动物的心弦。令人称奇的是,母驼眼中竟然泪水滚滚……

世界沉寂下来,沙漠不再荒凉,温暖笼罩天地。在明亮的天光之中,小驼继续吃奶,大驼温柔站立,人群静静观看。忽然一声欢呼,是一个十多岁的男孩扑进了少妇的怀抱,少妇疼爱地摸着他的头。在那边,大驼也低下头去,亲昵地嗅着小驼的身体。人们纷纷起身离开,走向远处的蒙古包,那就是他们的家园。

几声驼鸣响起,不知什么时候,小驼竟然卧在了大驼的脚下。这显然是孩子找到母亲、重回母亲怀抱的特有动作,就像我们人类的动作一祥。

母驼轻轻呼唤,小驼站起身来,跟随它的新妈妈,走向沙漠,走向远方,去开始它们新的生活。

(摘自网络)

6.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骆驼瘦骨嶙峋,皮毛凌乱,眼中充满渴望,意在暗示他需要母爱,需要被接纳,但这个愿望的满足要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
B.大骆驼对小骆驼的接近是愤怒的,因为这不是自己的孩子,心理排斥很容易理解。后来它接受了这个孩子,温馨的画面令人感动。
C.马头琴手把马头琴挂在它的驼峰上,马头琴弦在风里发出轻柔的声响,使母驼“安静了一些”,很显然,乐音的传递在母驼身上有了回应。
D.少妇温柔的歌声,和着马头琴乐音,穿越时空,刺破荒凉,直达大骆驼的内心,母驼眼睛湿润了,是因为小驼的气息,激发了它母性的潜能。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把叙事的重心放置于那个少妇的歌声和马头琴的和鸣,再配置独特的大漠背景,形成了一个唤醒母驼的场,极具艺术张力。
B.本文的细节描写生动传神,母骆驼“垂下头来,嗅了几下小驼”,“垂”和“嗅” 的动作,说明母驼的心理发生了变化,开始接受这个小生命了。
C.作者开篇描墓大漠的荒凉寂寥,与后文“沙漠不再荒凉,温暖笼罩天地”,形成鲜明对比,以此凸显一个地方的环境会因人的参与而改变的主题。
D.本文以散文化的语言,描摹大漠独特的自然和人文风光,创造出一种地域之美,音乐之美,母性之美。这种母性之美,是人和动物一起展示的。
8.小说在叙事的过程中不时插入对大漠环境的描写,请赏析其作用。
9.小说以“流泪的骆驼”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赏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适者,渤海蓚人也。适少落魄,不事生业,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自给。其性傲于权贵,窥察洞明。及冠始留意诗什,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喜为好诗者称诵。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荐举有道科。时右相李林甫擅权,薄于文雅,唯以举子待之,适拂袖而去,客游河右。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已而又去。

会禄山之乱,征于翰讨禄山,拜适左拾遗兼监察御史,仍佐翰守南阳。及翰兵败,适自骆谷西驰,谒见玄宗,因陈败亡之势曰:“监军李大宜不恤军卒,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乎?且南阳之帅各皆持节,宁有是,战而能必拔哉?陛下因此西蜀中,避其虿毒,未足为耻也。”玄宗深纳之。后禄山兵恙果弗及,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

镏荨二年,永王璘起兵于江东,欲据扬州。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上奇其对,以适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平江淮之乱。兵罢,宰相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乃左授太子少詹事。

未几,蜀中乱,出为蜀州刺史,剑南自玄宗还京后,于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吏制繁冗,百姓劳敝,适论之曰:“蜀地位在远,垂于险绝,以国家言之,不足以厄其势。奈何以险阻弹丸之地,而困全蜀太平之人哉?”疏奏不纳。后梓州副使段子璋反,以兵攻东川节度使李奂,适率州兵从西川节度使崔光远攻于璋,斩之。玄宗感其洞明,以黄门侍师严武代之还,用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适止轻车诣任,食邑皆封还。永泰元年正月卒,礼部尚书,谥曰忠。

(《旧唐书·高适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已而又去
B.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已而又去
C.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已而又去
D.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已而又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拾遗,官职名,唐时朝廷谏官,掌供奉讽谏。诗人陈子昂、杜甫均曾担任拾遗,后人因称为陈拾遗、杜拾遗。
B.幸,在封建时代可指皇帝亲自到达某处,也可以指皇帝对嫔妃的宠爱。
C.玄宗,帝王尊号名。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行为,为表尊敬给他们给予的称号。
D.赠,文中指追赠,古代皇帝为去世的官员及其父祖追封官爵或荣誉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适才识不凡,屡受举荐。宋州刺史张九皋认为他的才能出众,推荐他到有道科。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推荐他做左骁卫兵曹。
B.高适性情高傲,不惧权贵。右丞相李林甫独揽大权,十分轻视文辞,只是以对待举子的礼节对待高适,高适于是愤然拂袖而去。
C.高适见解独特,深受信任。永王叛乱,高适趁机陈述江东利害,称永王必败。玄宗认为他的回答很与众不同,让他兼任御史大夫等职。
D.高适洞察时政,深谋远虑。高适认为蜀地偏远,靠近险要的地势,不可以用它来遏制敌人的势力,但玄宗未采纳他的奏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性傲于权贵,窥察洞明。及冠始留意诗什,以气质自高。
(2)后禄山兵恙果弗及,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
14.高适认为哥舒翰兵败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2021-03-18更新 | 18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题。

宿楚国寺有怀

赵嘏

风动衰荷寂寞香,断烟残月共苍苍。

寒生晚寺波摇壁,红堕疏林叶满床。

起雁似惊南浦棹,阴云欲护北楼霜。

江边松菊荒应尽,八月长安夜正长。


注:①据《酉阳杂俎》记载:楚国寺在长安晋昌坊。②赵嘏,中唐诗人。年轻时四处游历,七年(833年)预省试进士,及第,寓居长安8年,与牛、李两党的达官显贵均有接触,为求功名而奔走。本诗写于赵为糊口远去岭表幕府前。③江边松菊:指故园松菊。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用典型意象“衰荷”“断烟”“残月” 勾物出一幅秋意瑟清冷凄的夜景图。
B.颔联用池水反射在墙壁上的波纹、落满井边围栏的红叶,表现诗人难眠时纷乱的心绪。
C.南浦的声惊起了大雁,阴云遮住了北楼顶上的白霜,整个画面动静结合,层次分明。
D.尾联诗人借“松菊”意象直接抒发了想要归隐的感情。
16.这首诗寓情于景,主要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分析。
2021-03-18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